⑴ 佛像哪些地方是從外國傳來的
對佛教稍微了解一點人都知道,佛教發源於印度,那麼寺院里的佛像按理來說應該是印度人的模樣才對 然而在我國境內看到的很多佛像的樣子基本上都是我們中國人的樣子,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早在西漢時期其實佛教已經傳入了我國,後來逐步的為人所熟知,漸漸的融入到了我國的文化中,成為了很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式佛教。其中的緣由就要從我國古代一個非常有藝術成就的藝術家說起了。這個藝術家名叫戴逵,字道安。出生於公元326年,生活在我國東晉時期,他在偶然間創造出來了今天我們大家看到的中國式佛像。本來出生在官僚家庭的戴逵理應從政,或者投軍報國,他的祖父,父親都是東晉朝廷的重臣,他的哥哥更是了不得,在淝水之戰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戴逵偏偏做了隱士,喜歡琴棋書畫,對音樂,美術,雕塑都非常在行。熟悉書法的人一定知道王羲之,王獻之這二位書法大家,同樣在魏晉時期我國的繪畫藝術也達到了一個高峰,戴逵就是當時畫家中的傑出代表。然而他更大的藝術成就體現在雕塑上面。在我國東晉時期,佛教已經廣為人知,非常流行了,各地雕刻佛像也是很常見的事情。戴逵本身對佛教有自己的認識和研究,東晉孝武帝中期大約是公元385年左右吧,會稽山靈寶寺(今天紹興境內的寺廟)請他這位負有盛名的藝術家雕刻了一尊無量壽木佛和一尊菩薩像。由於佛教是外來的,佛像和菩薩像都是以印度人為原型打造的,當時菩薩像是長著鬍子的模樣。咱們這兩個文明古國的人民在審美上區別相當的大,因此戴逵覺得他所雕刻的佛像看起來少了許多中國元素,並不符合我們的審美要求。當年的藝術家戴逵,那名聲簡直頂了天了。他試圖向其他人請教佛像雕刻的不足之處,無人敢說,所有人只是稱贊,當然戴逵高水平的雕塑造詣也的確無懈可擊,人們並非只是恭維他而已。明著問勢必是不行了,於是他偷偷的躲在佛像旁,聽前來觀賞的人們議論佛像的美醜,樣貌的特徵,並且把這些有用的話一一記下。一連三年時間,戴逵在不斷的按照我們中國的人審美標准,反復推敲、雕刻、修改佛像,最終完成了符合我們中國人審美的佛像。前來拜佛的老百姓看到眼前這個具有中國人相貌特徵的佛像無不拍手稱贊,大家都對這個新的佛像喜歡的不得了。經過這次的藝術創作戴逵的名聲更大了,請他雕刻佛像的人絡繹不絕。後來他還將漆工藝的技術運用到雕塑藝術中,創造出了夾紵
⑵ 印度佛教是如何形成的佛教又是由誰傳入中國的
佛法這么好,知道的人,那麼少,誤解的人那麼多。 讓我們一起來認識真正的佛教,認識佛法的偉大。 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傳由公元前6-前5世紀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悉達多·喬達摩所創,因家族為釋迦族,成道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也就是「釋迦族的聖人」的意思。廣泛流傳於亞洲的許多國家。東漢時自西向東傳入我國。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非宗教,非哲學,講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種通俗的方便說而已,實則以般若的智慧自內證打破無明煩惱,成就菩提(覺悟)之道,佛教在歷史上曾對世界文化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簡單給佛下個定義:我這里所要向各位介紹的『佛』,是無量諸佛的通義,是廣義的。我試將『佛』的定義如下: 『佛』是一個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讓我重復一遍:『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換句話說:佛是大智、大悲(或謂全智、全悲)與大能的人。這里請注意佛法與其他宗教的不同點:佛不是萬能,佛不能賜我們以解脫,他只能教導我們,我們還是要憑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脫。佛不能使我們上天堂,或判我們入地獄。要為『佛』下一個定義,委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簡單的說,佛就是『覺者』,『一個覺悟的人』。 也許更明確一點,應該說佛是一個對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徹覺悟的人。 還有一個簡明扼要的定義,普遍地為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說:佛是一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換句話說,佛就是一個自己已經覺悟了,而且進一步幫助其他的人也能夠覺悟,而這種自覺(覺)和覺他(行)的工作,已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 源於印度 佛教發源於距今2552年前的古印度。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這個名號是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釋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凈的意思,佛是覺悟的意思。釋迦牟尼佛是北印度人,就是現在的尼泊爾,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 據經典記載,佛圓寂時,世壽80歲零2個月。 傳入中國 佛教發源於印度,傳到中國後與中國的傳統文化互相影響、吸收,發展為中國的民族宗教之一,成為中國封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古代社會歷史,對哲學、文學、藝術等其他文化形態,都發生了深遠的多方面的影響。 按正式文獻記載,佛教在漢朝傳來中國,非正式文獻記載的更早,在周朝時已經陸陸續續傳過來。正式是國家派了使節到西域去迎請,禮請過來,正式來是在後漢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在中國已經有一千九百多年歷史。最初來的二位法師,是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到中國來之後,因為是中國皇帝迎請過來的,所以是以國賓的禮節來對待他們,來了之後,與我們朝野人士談得很投機,我們非常歡迎他們,希望他們能常住中國。他們二位把佛教、佛像、經典第一次正式帶到中國來,為中國朝野所接受,來到中國之後,是國家招待他們,就好像現在的外交部禮賓司來接待,那時候的政治制度與現在不同,現在的外交部都在行政院之下,從前的外交部不歸宰相管理,外交直接歸皇帝管轄,那時的外交部也不叫這個名稱,而叫做鴻臚寺。所以諸位要明了佛教中的寺是怎麼來的?寺是漢朝的時候政府辦事的機關,它並不是廟,而是帝王所轄的一級單位,直接屬於皇帝督導的,皇帝下面有九個寺,寺的長官叫做卿,我們稱做公卿,鴻臚寺卿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長,所以由鴻臚寺來接待,以後由於想把他們常留在中國,這樣一來,鴻臚寺不能長遠招待他們,因此皇帝下面再增加一個單位,也就是從九個寺增加到十個寺,這個寺就是佛寺,佛寺是從這里開始的,而最初的佛寺的名稱是白馬寺,當時首都在洛陽,故洛陽白馬寺是中國佛教的第一寺。 佛教能夠在東方好多國家廣泛流傳至今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佛教本身的宗教思想與東方文化相吻合。我們特別要說的是佛教傳到中國後,與中國文化的融合發生的變化。實際上由於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佛教的教義主要是通過佛經的翻譯來傳達的。古代從事佛經翻譯的主要是一些外來的傳教僧人,最早的佛經翻譯可能是漢明帝時代從大月氏國來的迦葉摩騰、竺法蘭,他們在洛陽白馬寺譯出《四十二章經》。漢桓帝時安息國安世高和月氏國支讖,譯佛經數十部,約一二百卷。靈帝時有印度竺佛朗也在洛陽宣講佛教,並著有《牟子理惑論》,主張佛教思想與中國文化調和。佛經翻譯家最著名的是西域名僧鳩摩羅什。 魏晉南北朝時代佛教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另外其它的一些印度佛教派別也來到中國,如禪宗祖師菩提達摩就是在這個時期來到中國。達摩在嵩山少林寺隱居面壁九年的故事在中國廣泛流傳。 到唐朝時代(公元618——907年),印度的佛教已經發展了幾百年了,出現了多種佛教派別。在唐代中國佛教的一件大事,就是在中國婦孺皆知的《西遊記》中的唐僧——玄奘大師不遠萬里去印度留學。他回國後,唐太宗非常重視,安排了數千人參加玄奘大師的佛經翻譯事業。因玄奘大師的弘揚,使印度後期佛教哲學和大、小乘佛教的經典,在中國得到廣泛地傳播。 禪宗的誕生 禪宗以菩提達摩為中國始祖(達摩大師是印度禪宗第28代祖師,中國初祖),故又稱達摩宗;因其得佛心印為佛陀之正統法脈,又稱為佛心宗。達摩於北魏末活動於洛陽,倡二入四行之修禪原則,以《楞伽經》授徒。傳法弟子為二祖慧可,慧可之傳法弟子為三祖僧璨,其傳法弟子為四祖道信。道信傳法弟子為五祖弘忍,立東山法門 ,為禪宗五祖。門下分赴兩京弘法,名重一時。其中有神秀 、傳法弟子六祖惠能二人分立為北宗漸門與南宗頓門。神秀住荊州玉泉寺 ,晚年入京,為三帝國師,弟子有嵩山普寂、終南山義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寶林寺,門下甚眾,以惠能為六祖。後為禪宗正宗。皇帝親賜六祖慧能大師謚號為大鑒禪師,其傳法弟子頗多,如:南嶽懷讓禪師、青原行思禪師、永嘉玄覺禪師等,證悟者40餘人,開悟者不計其數。之後南嶽懷讓禪師之得法弟子,馬祖道一禪師對中國佛教有著極大的貢獻,他確立了叢林制度,規范了道場,馬祖道一禪師之傳法弟子百丈懷海禪師更制定清規規范門人,故佛教稱之為「馬祖建叢林,百丈定清規」,直到今天依然大體上不變,每天之早晚二課,也是始於這個時候。百丈懷海禪師之傳法弟子有黃檗希運禪師及仰山靈佑禪師,都是至今還影響著佛教界的祖師大德!自六祖後不再傳大位,也就是說沒有第七祖,因為禪宗真正要傳的法脈不是衣缽而是心印,心印延續至今,不曾斷絕,一代代的祖師大德們,至今都延續著六祖的頓教大法! 六祖慧能是禪宗的發揚光大者,提倡心性本凈、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慧能以後,禪宗廣為流傳,於唐末五代時達於極盛。禪宗使中國佛教發展到了頂峰,對中國古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希望採納
⑶ 印度佛像的特點介紹
最早開始出現的是菩薩像,後來才出現佛像。佛陀被神化,明顯地發生在古代印度西北部,也就是現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交界的地方,叫犍陀羅,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印度佛像的特點介紹,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印度佛像的特點介紹1:象徵性
尤其是印度教,其造型藝術都運用了宇宙生命的象徵。它從 自然 的形態當中提煉出一些造型元素,然後以超自然的形式來表達。比如多面多臂,什麼三頭六臂、四面八臂、半人半獸、半男半女等等,都是超現實的造型。而且是從形而下的形式直接躍升到形而上的觀念,或者說以具象的形式來表現 抽象 的觀念。
印度佛像的特點介紹2:裝飾性:
幾乎所有藝術都有裝飾性,幾乎所有東方藝術也具有裝飾性。那麼印度藝術的裝飾性有什麼與眾不同的特點呢?就是特別地繁縟。很多印度諸神造像的裝飾非常復雜。宋代《高僧傳·韓方傳》比較漢語和梵語的翻譯,提出觀點,叫“天竺好繁,秦人好略”。看我們的古文,往往一詞多義,言簡意賅。而印度的文學,特別是詩歌,就非常地繁縟。
印度佛像的特點介紹3:程式化
我們現在一提起“程式化”,就認為是一種僵化的標志。其實不然,程式是藝術成熟的標志,藝術只有達到一定成熟的階段,才能形成程式。無論是一個時代也好,一個國家也好,一個畫家、藝術家也好,他能夠創造一種新的程式,那是他藝術成熟的標志。但是如果說這種程式固定不變,一再地因循,當然就僵化了。
印度諸神造像就形成了一套很明顯的程式,且是相對固定的,甚至是延續千年不變的。它往往借鑒 舞蹈 、文學,特別是詩歌,還有宗教修煉,比如 瑜伽 。瑜伽我們現在作為一個 健身 的活動,在印度它是所有宗教共同採用的一種修煉方式。瑜伽的本意是“遏”,引申的意思是“結合、聯系”,是指人的內在精神與外在精神的聯系。
所謂“遏”,就是控制人的情慾,來實現人的內在精神和外在精神的合一,這才是瑜伽的本意,也是印度所有宗教修煉的目的。印度的諸神造像從文學、舞蹈、瑜伽各種姊妹藝術甚至宗教因素當中來提取造型的要素。
這裡面有兩點是比較重要的,一個就是手勢。《佛經》里翻譯成“印”,梵文是mudras。我在印度進修的時候問我的導師,mudras這個詞有“seal”的意思嗎?他說沒有。我問那怎麼我們中國就翻譯成了“seal”的意思,就了“印”?他說不是,是“手勢”。後來我查了一下梵文詞典,它是一詞多義,原始意義有“印章”的意思,後來引申意義是“手勢”。
可能我們古人翻譯的時候取它原始意義。這“手勢”很大程度上是借鑒了舞蹈的手勢和瑜伽的手勢。印度的舞蹈,手勢變化特別豐富。因為手勢是人類的第二表情,在印度它叫“肉體的花朵”,是靈魂的手勢,所以舞蹈的語匯一個是眼神,另一個就是手勢。前面所說的“拈花勢”、“象鼻勢”都是不同的手勢。還有兩手平放,這是瑜伽的手勢。
還有“無畏勢”,就是平身往前,讓信徒不要害怕。這些手勢都是從舞蹈和瑜伽中提煉出來的,所有的手勢都有特定的象徵意義。還有坐姿,特別是諸神坐像的姿勢,有禪定勢、蓮花勢、大王安逸坐—就是一條腿放鬆垂下來的。各種坐姿也都表現不同的東西。
立像分三種,第一種就是直立勢,正襟危坐或者正面直立的形象,一般表現神的正面造型;第二種就是三曲勢,比如展覽中的桑奇大塔的葯叉女,斜掛著S形的,是表示印度標准女性人體美的程式。
魯道夫·阿恩海姆的《藝術與視知覺》里說,人體的視知覺看到曲線的東西時,有個天然地向直線復位的趨勢,這樣的話就產生了一種內在的張力。還有就是S形的曲線恰恰表現了女性軀幹部位的人體美。咱們中國人看女性美不美主要看面部,印度人和西方人主要看身體,而且女性人體美主要表現在軀幹部位,所以S形把女性軀幹部位給凸現出來了。
多羅菩薩沒有頭,但看上去還是非常美,就是因為軀幹部分線條非常美。還有就是桑奇的葯叉女,把女性的生命力、生育力很完美地表現出來了。後來這種造型運用得很多,很多男性菩薩也往往採取三曲勢。展覽中有的彌勒菩薩也彎曲成一個S形。
第三種就是極彎勢,這是一種把三曲勢發揮到極致的姿勢,就是人體高度地扭曲,可以說完全違背了人體正常的動態結構,可以表現極其強烈的運動和活力。展覽里的飛天,它的整個身體就扭曲成一個極彎勢,表現出那種生命爆發的活力。
⑷ 如來佛祖是印度人嗎
如來佛祖即是釋迦牟尼,是印度人!
⑸ 中國如來佛祖為啥在印度出現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六世紀的印度,一個距今兩千五百多年的人類思想大爆發的時期。與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相近,印度也擁有文化繁榮的「百家爭鳴」時期,出現了一位堪比孔子的佛教聖人——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並非他的名字,而是對他的尊稱,就像「孔子」的稱謂屬於尊稱而不是名字一樣。釋迦牟尼本名叫悉達多,姓喬達摩,屬於印度的釋迦民族,故稱他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
佛陀釋迦牟尼出家始末
釋迦牟尼的出生地位於今尼泊爾境內,他是一個叫迦毗羅國國王的長子,父親名凈飯,母親名摩耶。根據當時的習俗,母親生產要回到娘家去生,摩耶夫人在回娘家的路上,路過藍毗尼園,在樹下休息,生下了悉達多王子。
中國唐朝的玄奘法師西行求經,曾經到過佛陀的出生地。據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他曾經看到過標志佛陀誕生的石柱,只是他看到的石柱已被雷擊過,柱頭倒在地下。後世由於沒有人能夠讀懂柱上的文字,因此佛陀誕生的地點就湮沒在歷史長河之中。
直到1897年,考古學家考證出石柱上面的文字,才發掘出藍毗尼園的遺址。
悉達多的母親去世得早,幼年的悉達多是由他的姨母養大。他自小天資聰慧、相貌奇偉,父親凈飯王希望他長大能夠繼承王位,從小就讓他跟著學者們學習文學、哲學,還拜師學習武術。父親把他培養成能文能武的全能人才,希望他成年後能夠建功立業,成為一個「轉輪王」。
悉達多王子在幼年時,就養成了沉思的習慣。世間的諸多現象,都能引發他的感觸和深思:飢渴睏乏,在烈日下耕田的農民;繩索鞭打,口喘汗流拖著犁頭耕地的牛;還有蛇蟲鳥獸弱肉強食的情景,以及老態龍鍾的老人,輾轉呻吟的病人,親朋哭泣送葬中的死人……這些讓人悲傷的場景無不促使他思索一個問題:如何解脫世界的苦痛?
悉達多王子已有的學識和未來所擁有的權力,都無法解決這些問題,於是他便決定出家。二十九歲時,在一個夜深人靜的夜晚,他偷偷出城,進入一個森林,換去王子衣服,剃去須發,開始禪修悟道。
悉達多一開始在尼連禪河修了六年的苦行,嘗遍艱苦辛酸,結果徒勞無功。於是他走進尼連禪河洗去六年的積垢,接受一個牧女供養的牛奶。到一棵樹下,向東方盤腿而坐,發誓「我今不證的無上大覺,寧可讓此身粉碎,終不起此座。」
終在一個明亮的夜裡,克服魔障,覺悟成佛。而他頓悟的這棵樹,被稱為菩提樹。
「如來佛」是一切佛的尊稱
「如來」是從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一個名詞,意思是「真如」,一切事物的真實情況,又有「如實」之意。
《金剛經》中釋迦牟尼自己給「如來」下過一個註解:「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無來也無去,也就是不動也不靜,當然無喜也無憂,這個道理就是如來。
也就是說「如來」是成道成佛者的通稱,等於我們稱呼孔子為聖人,稱釋迦牟尼為「如來」一樣,是佛陀的一個名號。佛經對「如來」的解釋是「乘真如之道而來」,釋迦牟尼佛可以稱釋迦牟尼如來。
「如來」也就成「佛」的代號,人們習慣把「如來」和「佛」連在一起稱「如來佛」,是把相同的稱謂疊加,表示的還是同一個意思。
釋迦牟尼成佛後,首次在鹿野苑說法,佛教把這第一次說法叫「初轉法輪」。從說法開始,佛教也就正式建立了,也就具足三寶。
佛教的三寶:佛、法、僧,佛指的就是釋迦牟尼佛;法就是佛根據自己對一切事物如實的了解,講出來讓弟子們學習的言教;僧就是圍繞著佛陀身邊出家的弟子組成的團體。
佛陀教化的方式是接近平民的,對不幸的人們表示同情,讓人們斷除內心的煩惱,以求解脫,種善因,得善果。
據記載佛居住最多的地方是摩揭陀國的王舍城,城外有個竹林,後人稱為「竹林精舍」,是當時佛說法的重要地方。
印度的佛教只有一千六百年的歷史,在公元十二世紀消亡了。今天印度的佛教是十九世紀後期重新傳入的,中間七百年印度沒有佛教。印度佛教的消亡,是突厥由中亞細亞侵入印度,一路破壞造成的。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
佛教傳入中國,史書上最早的記錄是在公元前2年的西漢時期,中亞一個稱為大月支國的國王派遣使者伊存來到漢朝的首都長安,他口授佛經傳給一個叫景盧的人。
一般公認的佛教最初傳入中國的年代是漢明帝永平十年,也即公元67年。漢明帝派去訪求佛法的使者,從印度帶回來經書和佛像,還有一批一同來到中國的印度僧人。第二年,即公元68年,在洛陽建成中國第一座官方佛教寺院「白馬寺」,距今已經有1900多年的歷史。
白馬寺因為「白馬馱載經書和佛像到達中國」而得名。可以說,佛教在中國得到官方統治者的的認可,始於漢明帝年代,「白馬寺」就是最好的見證。
佛教在中國的繁榮,與官方組織與民間自發對佛經的翻譯工作是分不開的,最早的翻譯工作就是漢明帝時期由官方主持翻譯的《四十二章經》。漢代對佛經的翻譯分兩個系統,其一是小乘佛教,以《阿含經》和「禪數」為主;其二是大乘佛教,以《般若經》和凈土為主。這些翻譯工作,為後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公元四世紀,中國佛教界出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即中國佛教間的領袖道安大師。他是我國佛教制度的建立者,少林寺的中國僧人一律姓「釋」,就是從他提倡和開始的。因此,和尚又被稱為「釋家弟子」。
有了官方的支持,佛教在中國蓬勃發展,到五世紀初,中國的又出現一位卓越而充滿智慧的佛學大師,他就是有著印度血統的鳩摩羅什。鳩摩羅什和後來的玄奘法師共同成為佛教經典翻譯事業中的兩大巨匠,他們翻譯的佛教經典,不僅是佛教的寶藏,更是中國哲學和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盛唐時期是中國佛教鼎盛時期,各個佛教宗派先後興起,百花齊放。唐宋以後禪宗成為佛教的主流,禪宗的獨特智慧就是「見性成佛」,《六祖壇經》的問世,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在中國的整個佛教發展期間,對釋迦牟尼佛的稱呼一直是佛陀和世尊。也就是說,在傳統意義上的佛教中,釋迦摩尼與「如來佛」沒有形成特別的關系。釋迦摩尼是佛教聖人,「如來」則是對一切佛的尊稱。
但是到了明清時期,因為話本小說的流行,以及後來《西遊記》的出現,「如來佛」逐漸成為釋迦牟尼佛的專用稱謂。
1986年,影視版的《西遊記》播出之後,我國人民受到影視作品的影響,「如來佛祖」的叫法更加深入人心,如來佛祖和釋迦牟尼被劃上了等號。釋迦牟尼就是如來佛祖,如來佛祖就是釋迦牟尼。但是,如來佛和阿彌陀佛只是神話小說中另一個世界的佛,與現存佛教中的「釋迦牟尼佛」沒有直接關系。
佛教一度與道家、儒家並稱為「儒道釋」三家,由此可見其對中華文化和哲學思想的嬗變產生的巨大影響。佛教中「抑惡揚善」的精神,對中國普通老百姓的稟賦養成也具有引導和教化的重要意義。
我們是一個提倡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佛教的持續存在,也將對中華文化和哲學思想繼續施加正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