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啥會產生印度音樂比國產音樂好聽的感覺
因為印度的音樂都是比較high的,和中國的音樂都是比較那種帶有情緒化的音樂唱著自己的悲傷,而印度的音樂都是那種很激昂的很興奮的歌曲,雖說比中國的音樂劇比較好聽。
B. 一個印度人唱歌超難聽,然後調音師上線。。。
高端數字調音台本來就有 效果輸出 調音師會切一點高音(就是走音部分) 然後加一點混響讓聲音聽起來有點疊加就不會這么難聽了(還會有一點抖音的效果) .這樣就能改變音色了
C. 印度音樂特點
印度音樂要素中,拍子佔有極為重要地位。印度人對於拍子相當重視,這是來自於他們自古以來的作詩法和詩的韻律之觀念。因為在印度,無論是梵語或是地區方言,全部的音節都是適應其時間的長短而被分類的。
另一方面,由於印度的詩完全沒有所謂的強弱音節之分,所以他們以時間的長短分配做為分割法。印度語言學者,對於詩中各種各樣的拍子仍然相當的重視,而且也要求的非常嚴格,甚至有些學者仍然依照詩的韻律法來教習。
印度人對於節奏的感覺或有關時間之繼續,皆非常的敏感和熟悉。這也是印度人所以很容易將歌詞或詩配上音樂或將音樂填上歌詞或詩的原因。
除此之外,印度人對於各種各樣節奏組合的預判能力也很強。例如印度人在鼓的即興演奏中,能夠很快速地而正確地判斷大鼓的節拍法,是由二拍加四拍或由七拍加二拍加七拍…..等節奏型組成的。
印度音樂如同其他民族音樂一樣自成一格,強烈反映出其風土民情與生活型態。印度音樂極富宗教性,一如印度的文明著重於心靈的精神層面一般,民族音樂復雜、神秘而多樣化,且具有冥想的性靈音樂特色。
(3)印度歌曲為什麼那麼難聽擴展閱讀:
印度音樂的底蘊:
印度音樂豐富而復雜的傳統,實在是今天是世界音樂文化最豐富的寶藏,也正應驗了這個歷史攸久民族的偉大,在印度音樂中,我們常可以發現一些在其他音樂文化中已經失傳的特質,音樂所具有的特殊力量與宗教情懷,即興演奏的特殊能力,音樂與數學與整個宇宙之間特殊的關系等等;
許多現代的音樂家,無論是古典的或是流行的,都由從印度音樂中尋找靈感的例子,但相對起來,真正研究印度音樂,演奏印度音樂仍然僅局限在印度人自己,我想,我們應該先從欣賞印度音樂開始,進而了解實踐,必定能夠開拓我們的聽覺的領域,豐富我們的文化。
D. 印度音樂特點
解開你最神秘的等待—印度音樂之夜,即將於12月9日在半度雨棚揭開神秘的面紗,先帶朋友們了解一下演奏家是如何品評印度音樂的。
(圖為當代最傑出的Tabla大師Zakir Hussain在孟買的音樂會,兩位打擊樂大師的「對陣」。每年2月我都會去這個音樂節。)
初聽印度古典音樂,一定大為此中的絢麗的技術,華麗的鼓點,和機智的即興所震撼,特別如果是身臨現場的話,觀看到音樂家的演奏行為,尤其令人振奮。但我覺得其他音樂類型,比如爵士樂,也有毫不遜色的同樣的特徵。
那為什麼印度音樂令我覺得格外好聽呢?是有什麼更加特別之處呢?有人說,我感覺它很「神秘」。我覺得這還真是一個完全不能表達出確切意思的,但在此處很確切的詞。
第一:我覺得就最整體的層面來看,傳統印度音樂雖然是一種演奏和娛樂,但最終極來說,這種藝術形式是一種美學的表達。是一種令演奏者和聽眾對於「美」的一種經驗。而這種體驗通過樂器、聲音、節奏、技術、情緒等等手段作為媒介。就像吃迷幻蘑菇,蘑菇本身不是主體,而蘑菇激發的體驗才是重點。從這個角度來說,演奏家的技巧、人格處於一種謙卑的地位,他們服務於一種美。
第二:Tanpura——Drone效果。Tanpura這個傳統的印度音樂,通常有4到5根弦,沒有品,只彈奏空弦。這個樂器的作用就是持續製造一種不間斷的聲音效果,通常的音建立在主音和屬音上,但也要根據不同Raga而定。
看到一句很厲害的話,分享一下:
"Of all harmonic devices, it [a drone] is notonly the simplest, but probably also the most fertile".「所有的和聲性樂器中,Drone絕不是最簡單的,反而是最富饒豐滿的。」來源:van derMerwe, Peter(1989).Origins of the Popular Style: TheAntecedents of Twentieth-Century Popular Music, p.65. Oxford: ClarendonPress
非常贊同!Tanpura製造的一個充滿泛音的聲域,就像一個神秘的結界,樂器在這個保護場中如泉水般流出來。
第三:Meend。這個是一種在傳統印度音樂旋律中最有特徵的一種技術。就是從一個音高緩慢或者快速的流動到下一個音高。這種技法在弦樂、彈撥樂中都有。但我覺得,這種技術在人聲中的效果最好。或者說,人聲在印度音樂旋律方面最有效果。人聲具有滑動的能力非器樂能及,在音量上、速度上、運動方式上極度自由。聆聽一條旋律中的Meend,就好像音符之間在游動,光影在變幻。
因此,我細細思索了一下,我覺得首先吸引我的是這種音樂傳達了一種精神力量,這是一種人對於美的一種實踐和探索的質朴純粹的追求。在服務於這種「大美」的原則下,用音律raga和節奏tala孕化出的音樂表演藝術,不僅僅體現出非凡的技術,但也必須內化成一種精神力量。
印度人普遍熱愛音樂,尊敬音樂家,甚至連對樂器都是特別尊重。絕不會跨過一件樂器。我想他們是領悟了印度音樂的這種力量把。
E. 印度歌曲、音樂和日本歌曲、音樂的特色和風格
分三種
第一
能樂,傳統宮廷類
比如 櫻花
第二,民歌
比如
拉網小調
沒有伴奏,完全靠嗓音
第三,流行樂
電子風格濃厚
現在各種曲風都發展得很快
當然也有blue,jazz類型的,但不多
流行音樂以舞曲為主
邦樂
PS:高中音樂課上老師說,日本傳統邦樂的特徵就是不存在「do re mi fa so la xi do」這幾個普通音調中的「re」和「so」兩個音。典型的例子就是《櫻花》。
邦樂一般指日本音樂的總稱。通常是作為西洋樂的對稱語使用的,指的是除西洋音樂以外的所有的日本傳統音樂。根據使用樂器的種類,可以做出以下分類:
雅樂:在宮廷舉行儀式時所演奏的儀式音樂,古代時從中國、朝鮮傳入,可以說它保留了日本音樂最古老的風格。
聲明:佛教的典禮音樂,是一種聲樂。它與佛教同時傳來,以後給日本音樂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琵琶樂:戰國時代以後,它是作為一種以琵琶伴奏敘述戰爭故事的音樂而得到發展,是彈唱演奏的聲樂曲。
箏曲:所謂「箏曲」除了指古琴曲以外,還指古琴、三弦、簫的合奏曲。古琴是由13根弦的彈撥弦樂器,江戶時期和三弦琴音樂結合一起而得到發展。從大正時期到昭和初期留下許多名曲的宮城道雄,給箏曲界帶來很大的影響。
簫:簫產生於鐮倉時期,那些虛無僧吹奏這種豎笛來代替念經。因為它長一尺八寸(約55厘米),故又被稱為「尺八」。
三弦音樂:三弦的共鳴箱上貼著貓皮或者狗皮,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樂器。在江戶時期,被廣泛使用的三弦,不僅作為歌舞伎、人偶凈琉璃等劇場音樂,而且還作為許多歌謠音樂的伴奏,至今仍然廣泛使用。
民謠:各地歌唱承繼下來的歌曲音樂。其中勞動歌曲較多,我們最熟悉的《拉網小調》便是此種精品。
與西洋音樂7個音階相比,近代邦樂只有5個音階(這一點應該是繼承了我國的「宮商角徵羽」五聲)。節奏大部分是2拍子和4拍子的偶數拍子,幾乎沒有3拍子。歌謠居多,純器樂曲較少。樂器通常用作聲樂伴奏,但和聲樂的表演過程,有一種微妙、不一致的復雜的脫節現象。此外,三弦、古琴和簫形成的樂器組合,產生了雜音的要素,而這些卻作為邦樂復雜的音色受到人們的喜愛。
明治時期西洋音樂進來以後,西洋音樂成了日本音樂的主流,邦樂漸漸被西洋樂所壓倒(現在一提到日本歌手,大多都是濱崎步、近畿小子等等流行樂壇的佼佼者,很少再有傳統音樂人的出現了)。但是,近年來邦樂重新得到了重視,愛好者正在增加。
日本音樂向來分為邦樂和洋樂兩大類,人們在欣賞西方古典音樂的同時也會從雅樂中深切地體味日本傳統音樂的樂趣。近來,有的日本人把西方音樂的手法引入邦樂。西方的作曲家也向日本人尋求題材,邦樂和洋樂之間的藩籬似乎已經被拆除了。將來的音樂會成為採納雙方長處的美妙音樂。夏川里美正是日本近現代邦樂界的頂級藝人之一。她的曲風優美動聽,在無論在日本國內還是亞洲其他地區,都具有相當高的人氣
在一個純日本的氛圍中,存在著一種似是而非的西方音樂,這正是多年來兩種對比鮮明的東西方文化相互作用的結果:雖然日本的音樂人大量借鑒了美國的流行音樂,但他們卻能冷靜地以自己的方式對這些音樂進行再創造。
盡管日本的許多流行音樂與美國音樂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但日本的音樂創作處處滲透著民族的獨特性。日本音樂除了那種可感知的民族性之外,更是一種兩國文化相互作用的產物,正是這種相互作用,才產生了日本音樂所特有的綜合性。誠然,美國音樂曾經對日本音樂產生過不小的影響,但至少在日本國內,日本音樂人的創作對美國音樂產生了更大的影響。
印度音階組成稱為史瓦拉(Swara西方的Note),印度音樂的七音符:sa,re,ga,ma.pa.dha,ni,基本的音符組成音程。根據印度的音樂神話,音階中的七個基本音來自鳥獸的叫聲,並能喚起人們對特殊色彩的感覺。
以下音名分別是: (後面分別是與之相關的鳥獸叫聲和被賦予的各種色彩)
沙音Sa ,為孔雀的叫聲,為荷葉綠色。
里音Re ,為雲雀的叫聲,為紅色。
嘎音Ga ,為山羊的叫聲,為桔紅色。
馬音Ma ,為鶴的叫聲,為白蓮花色。
巴音Pa ,為夜鶯或杜鵑的叫聲,為黑色。
塔音Dha ,為馬或蛇的叫聲,為黃色。
尼音Ni,為象的叫聲,為所有顏色的綜合。
印度音樂中主要的架構是旋律體系稱為拉格(Raga) ,及極為復雜的節拍體系稱之為塔拉(Tala).
「拉格」(Raga,梵語的"raga",意熱情。)被稱為印度古典音樂的靈魂,也是印度古典音樂的基本調(Tune),也可說是旋律的種子。它是一種旋律的框架。它有很多種,每種拉格都有自己特有的音階,音程以及旋律片斷,並表達某種特定的味(Rasa),但拉格本身只是一種框架,它要靠音樂家的即興表演加以豐富、完善。
拉格原意為色彩(Color)或熱情(Passion)因此拉格企圖藉特定音符組合的旋律,來引領聆聽者的情緒和感情,由五個到七個的音符所組成的基本旋律,做自由的變化。這種先人所制定的旋律型(Raga) 北印度有3百種,但很多也失傳了,有譜可循的拉格有80餘種,如今常用的約60餘種。在傳統習慣上,不論是演唱或演奏,要點選的拉格是完全依據時間、季節、情緒來決定的,早晨、中午、晚上或春夏秋冬,悲傷、喜悅或敬神等拉格是不容混淆的。拉格不只是固定的旋律型,由於加上時間、加上更細致等抽象的情境情緒的訴求和即興的技巧、演奏長短、速度的掌控,因此表演者也是創作者,具有作曲家的能力,才算得上是勝任稱職的印度的音樂家。塔拉(Tala)源自梵語,塔(Ta)是坦安達瓦(Taandava)濕婆(Siva)的宇宙之舞、象徵宇宙生生不息的節奏。拉(La)是指濕婆神妃帕巴底(Parbadi)的分身的舞蹈拉西亞(Lashia),合稱塔拉(Tala),塔拉近似西方的節拍,塔拉在印度是在節拍周期中固定的拍子(Rhythmic Cycle Containing a Fixed number of beats) 印度的搭拉(節拍)非常復雜,不是按照每個小節中有幾個單位拍來計算的,首先要分清楚每一句中有幾個單位拍,從6拍(3+3) 、7拍(3+4) 、8拍(4+4)或10拍(2+3+2+3) 、12拍(6+6) 和最常見的16拍(4+4+4+4) ,可組合成百上千種變化。印度搭拉可以是等值區分,也可以是不等值區分。
搭拉提供了精準拉格旋律的架構的基礎;因此搭拉(Tala)和拉格(Raga)是印度音樂中不可缺的兩大支柱。要深入體驗聆賞印度音樂不能不知搭拉和拉格。
F. 印度歌曲發聲方式
印度歌曲發聲方式是人聲。人聲是傳統印度音樂的核心,印度音樂風格特點是種線性、旋律性的音樂,沒有和聲的概念,旋律非常精緻,大量使用微分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