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為什麼印度覺得自己是東方巨龍

為什麼印度覺得自己是東方巨龍

發布時間:2023-08-09 14:32:26

⑴ 中國有關於龍的傳說,最早在哪個朝代外國人對龍的印象是怎樣的

在中國文化中,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從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到今天人們仍然多以帶有「龍」字的成語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龍成了中國的象徵、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文化的象徵。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聯的情感!。「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我們激動、奮發、自豪。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

作為龍的傳人,不能對中國的龍文化一無所知。不了解龍文化,就無法了解古老的中華文明。龍的原形是什麼?龍的概念是怎樣形成的?它的形象與文化含意又是如何發展變化的?龍在中國文化中有何影響?這些問題在遠古時代就不斷地以不同方式困擾人們,至今也未全部解決,還給人一種撲朔迷離的感覺。這里,我們將追尋龍的蹤跡,進入遠古的歷史和龍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龍的奧秘……

龍的起源——身世之謎(一):

兩千三百年前,一位詩人同時又是哲人的士大夫在洞庭湖畔徘徊。他時而低首思索,時而仰天詠嘆。在珠走玉盤級的詩句中,他把積郁在心頭的那種疑惑一瀉而出:

那遠古的初態,是誰傳告下來?
天地還未成形,憑什麼來考證?
日夜水分,一片黑暗。
有誰能分辨極限?
天氣運動,克盈無形。
如何可以識得天地?
禹用應龍。
如何溝通江海?
應龍怎樣以尾劃地?
江河流向海洋,有何經歷?
日光無處不到,
燭龍如何再照?
太陽尚未升起,
神樹為何閃耀光華?

這位士大夫就是春秋時期的著名詩人屈原。

上面的詩句來自他的《天問》。在詩中,屈原一口氣提出了百餘個問題,從自然到社會,從歷史到傳說,他都大膽地提出了懷疑,自然,「龍」這個神物也沒逃脫他那敏銳的目光。因為傳說當年大禹治水時,曾有應龍(一種有翼的龍)以尾劃地,為禹指出疏導洪水的路線,於是才有後世江河的浩盪。

龍的起源——身世之謎(二):

在屈原的時代,對龍敢於疑問的人畢竟是少數,因為龍具有神的意象。但屈原提出的這類問題,卻一直在歷史的山谷中激起回響。當我們倘佯於九龍壁前,漫步於紫禁城中,或仁立在太和殿內時,威武神奇、神態各異的龍的形象,使人有一種栩栩如生的感覺,真像它們就要噴雲吐霧、騰空而去。但科學與理性告訴我們,龍是一種虛構的神物,它的形象是吸收了許多動物形象中最神奇的部分組合而成。漢代學者王充就曾指出過,龍的角像鹿,頭如駝,眼睛如兔,頸如蛇,腹似蜃,鱗如鯉,爪似鷹,掌如虎,耳朵像牛。龍的這種形象是如何形成演變和發展的?要回答這類問題,需要我們把目光移向遙遠的史前時代。

我們的先民從猿轉化為人類時,面對的是十分艱苦的自然環境。由於生產能力的低下和知識的落後,原始人類一方面要竭盡全力,從自然界中獲取賴以生存的食物和其它資源,一方面又對強大而神秘的自然界產生崇拜與敬畏,這樣便逐漸產生了原始的宗教和巫術。原始宗教認為自然萬物都是有靈的,而且冥冥之中,還有主宰自然界的「神」。這個(或多個)神掌握著宇宙間的一切權力,可以福佑人類,也可以懲罰人類。但人們可以通過巫與神相通,求得神的庇護和幫助。

在原始宗教中,對動物的崇拜是其重要的內容之一。人類最初的經濟活動是狩獵,因而動物是人類在自然界中最感興趣的對象。原始人要靠捕捉到動物果腹,還要躲避那些對自己生命構成威脅的兇猛動物的襲擊。在這個過程中,原始人對某些動物的體態,如鱷、鯢、蛇、鳥及某些昆蟲等,以及這些動物奇異的能力,如可以翱翔於天空、潛游於水底,可以無足而行,可以蟄伏而屆等,產生了崇拜和幻想。

龍的起源——身世之謎(三):

對動物的崇拜和對自然現象的崇拜,成為巫術活動中的極重要的內容。原始人類往往把狩獵的成功與失敗、是否遭到猛獸的危害與主宰自然界的神聯系起來,看作是神意志的表達,而這些動物就成了神意志的體現。由此產生了原始人的獻祭活動,即在狩獵歸來後,先要以獵獲動物的一部分祭神,對神的賜予表示感謝,然後才食用。在這種活動中,獻祭的動物就成為人與神聯系的中介,在這些動物身上表達著原始人對神的祈望和崇拜之情。當原始人類由狩獵經濟向農業與畜牧業經濟過渡後,雖然獵獲動物作為食物來源的重要性逐漸減弱,但在獻祭中以動物為祭物這一點並沒有變化,動物依然作為人神溝通的工具。

由此,獻祭的動物也逐漸神聖化。

這種獻祭活動最初可能是簡單的,但逐漸演化成一種庄嚴的儀式,並且廣泛地應用於各種需要向神祈求的事項,如部族成員疾病、死亡,部族之間的沖突,狩獵、耕種採集、遷徒等等。儀式上除了以動物作為祭物外,還要使用大量的祭器和禮器。在這些祭器和禮器上,原始人類以極為虔誠的心情,繪出或刻出他們所崇敬的各種自然形象,如日、月、山、川、雲、動植物等。這些彩繪或雕刻雖然是一種摹擬,但不少摹擬,特別是對動物的摹擬進行了誇張,在誇張中體現了創造者的宗教觀念。因此,這些由摹擬而形成的圖案、飾紋或雕刻不僅與原型動物有了某種差別,而且具有了神聖的宗教含義。正是在這種具有宗教性的動物形象中,出現了最初的帶有龍特徵的動物紋飾,專家們把這種紋飾稱為原龍紋。

1987年,考古學家在河南濮陽西水坡的一處距今6500年左右的古墓中,發現了墓主身旁有一具用白色蚌殼擺塑的「龍」的圖案。在甘肅也出土過繪有鯢紋的彩陶,在東北的遼河流域發現過距今5000年的玉「龍」,山西出土過帶有「蟠龍紋」的彩陶。當然,這種「龍」與今天我們見到的龍形象還有很大的差距。
龍的發展——氣象萬千(一):

龍的圖騰形象自商代形成後,隨著悠悠歲月的流轉,其形象也在變化和發展,政治的興衰、朝代的更替、人世的滄桑,歷史的一流一脈都在龍的形象塑造上刻下了或深或淺的痕跡,產生過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在商代,龍被作為一種形態怪異的神獸。它那令人可怖的、幻想的形象給人強烈的神密感和一種獰厲的美,顯示出龍有超越世間的神的權威。商代的龍主要鑄造刻飾在青銅禮器上,線條錯落凸突,深沉雄健,再加上青銅禮器那厚重沉穩的造型,使龍有一種巨大的威懾力,折射出一種無以言表的宗教理念。

商王朝在公元前11世紀被周王朝取代。周人的原始宗教中,人文的色彩較為濃烈,這是因為周伐商並推翻商王朝的理由是商王朝無德害民,周人是代表天來對商進行懲罰。因周人有「德」,得以配天,奪取了天下。周人打敗商人後,不但奪取了體現商人通天權力(實際上是統治權力)的鼎器,而且在新鑄的禮器中,突出了自己的宗教觀念。據說周人伐商之時,曾有一巨大的赤色的鳳,口銜玉硅(也有記載說是口銜丹書)落在周的社廟,代表上天降瑞應給周,所以在周代的禮器上,鳳的形象更為突出,龍的形象趨於弱化,甚至在一些圖案中,將鳳的冠狀物安到了龍的頭上,龍的體態少了那種張揚和獰厲,失去了商代龍的攝人氣勢,變得比較平和,更趨於藝術化與圖案化。
龍的發展——龍生九子:

在明代,龍還被人們附會出了一個繁盛的家庭。龍在其形象形成史中,曾是由多面一,即匯集了多種怪異的獸形象而演化為龍。然而並非所有的怪異獸像都百川歸海,納入了龍像之中,在與龍形象形成、發展的同時,一些怪異獸象也在發展,並且在某一方面糅合了龍的某一種形象特徵。因而有人又把二者聯系起來。在民間,很久就流傳著龍生九子的說法,但是九子為何物,並沒有確切的記載,然而這一公案卻由於「真龍天子」的好奇而有了結果。據說一次早朝,明孝宗朱佑樘突然心血來潮,問以飽學著稱的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朕聞龍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東陽倉卒間不能回答,退朝後左思右想,又向幾名同僚詢問,糅合民間傳說,七拼八湊,才拉出了一張清單,向皇帝交了差。按李東陽的清單,龍的九子是:

(蟲+八)(蟲+夏):性喜水,被雕成橋柱上的獸形;

嘲風:喜好冒險,因而人鑄其像,置於殿角;

睚眥:平生好殺,喜血腥之氣,其形為刀柄上所刻之獸像;

贔屓:力大,其背亦負以重物,即今刻在石碑下的石龜;

椒圖:形狀似螺蚌,性好閉,鋪首銜環是其形象;

螭吻:平生好吞,即殿脊的獸頭之形;

蒲牢:平生好鳴,它的頭像被用作大鍾的鍾紐;

狻猊:喜歡蹲坐,佛像座下的獅子是其造型;

囚牛:性喜音樂,其形為胡琴琴桿上端的刻像;

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往往以九來表示極多,而且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九是個虛數,又是個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
龍的發展——飛龍在天(一):

自遠古以來,廣袤無際的天空一直是人們幻想馳騁的場所。

星河的浩瀚,明月的皎潔,朝陽的燦爛,雲霞的瑰麗,都引發人們無限的遐想,把天上視為人間無法比擬的美境;而斗轉星移的天象演化,冬去春來的四時變遷,電閃雷鳴、雨雪霜凍、洪水颶風乃至地震山崩、潮汐海嘯等自然現象與自然災害,又引起人們巨大的驚懼,認為上天存在著無限的權能,既可對人佑護,又可對人懲罰的神抵.這些神居住在美妙無比的仙境之中,注視著地上芸芸眾生的一舉一動,以威力來表達他們的喜怒。於是先民們產生了最初的仙及仙境的概念。按古代典籍《淮南子》、《穆天子傳》的記述,天分為三,昆侖之上有涼風之水,稱為下天,人登上可以長壽不死;再向上是中天,稱為懸圃,是無風無雨的靈界;再向上是上天,是大帝為首的諸神的居住之所。這里有春山之澤,有清水之泉,溫和無風,飛鳥翔而百獸戲。

古人對仙境的設想並不是一個模式。除了西北高聳的昆侖外,東方浩瀚的大海也同樣激發起人們的想像力。《列子》中這樣描繪:在渤海東下知幾萬億里的地方,有一條大山谷,實際上是個無底的溝壑,稱為舊墟。天地間的江河之水,全都流到這里,但壑中之水既不增,也不少。其中有5座仙山,分別是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每山高下周圍約3萬里,山頂平坦之處9000里。山與山相距7000里。山上有金石之台,禽獸個個通體潔白如雪,又有叢生的珠玉之樹,上結甘美異常的果實,吃了不老不死。仙山上所居之人非神即聖,不可勝數。一日之內即能飛翔往來。
龍的發展——龍施雨沛(一):

中國龍文化中,龍的另一項功能是司水布雨。南宋詩人陸游所作的《龍湫歌》勾畫了湫龍行雲施雨的壯觀場面:

環湫巨木老不花,淵沉千尺龍所家。
爪痕入木欲數寸,歡者心掉不敢嘩。
去年大旱綿千里,禾不立苗麥垂死。
林神社鬼無奈何,老龍欠伸徐一起。
隆隆之雷浩浩風,倒卷江水傾虛空。
鱗間出火作飛電,金蛇夜掣層雲中。
明朝父老來賽雨,大巫吹簫小巫舞。
詞門人散月娟娟,龍歸抱珠湫底眠。

龍何以被當作司雲布雨的神靈?這與龍的摹寫原型有密切的聯系,也與遠古的農業經濟息息相關。我們知道,龍雖然是由多種動物的形體結合,並經過藝術的誇張和變異而成,但這些動物大都是與水有關,如魚、鱷、鯢、蛇等,某些與龍的起源有關的自然現象,如雲、虹、閃電等,也與水或雨有密切的聯系。這樣,龍很容易被遠古的先民想像為一種下可潛於淵、上可騰於天、行有從雲雷電、可影響川澤雲雨的神獸。《易經》中就認為雲從龍,鳳從虎。東漢的學者王充說:「龍聽到雷聲而起。龍起必有雲相伴隨,夏季則多有雷雨,龍多登雲,乘雲雨而行走。」

龍有司水布雨的功能,又是神的助手,因此在上古傳說中,龍也成為神與神之間斗爭的工具。《山海經》中記載了一則黃帝與蚩尤作戰的故事,故事中說蚩尤率軍隊進攻黃帝,黃帝命令應龍在冀州之野抵抗蚩尤的進攻。應龍受命後用它司水的本領將水蓄積起來,造成缺水,以圖阻止敵人。但蚩尤請來風伯和雨神,縱風下雨。黃帝又從上天派下一名稱作魃的女神協助應龍,止住了風雨,最後將蚩尤擊敗。但應龍與魃也無法回到天上,於是地上大旱。

龍的發展——真龍天子(一):

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大詩人蘇軾被貶調湖州。貶調的原因是他不贊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調時,蘇軾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謝。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黨的御史們作了手腳,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氣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寫出了略帶牢騷的「知其生不逢時,難以追陪新進;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養小民」一句。表上後,新黨官員們馬上從中嗅出了蘇軾的不滿情緒,他們決定找一個借口,再給蘇軾一點顏色。

借口很快找到,這就是蘇軾的詩。

詩人的天性是吟頌,無論是歡樂還是憤怒,都可入詩。蘇軾的弟弟蘇轍知道乃兄的毛病,所以特意告誡他:「北客南來休問訊,西湖雖好莫吟詩。」但蘇軾還是借詩抒發胸臆,宣洩胸中的塊壘,於是被人抓到把柄。到任三個月後,即被押回烏台(即御史府,宋代糾彈百官的機構)。

令蘇拭倒霉的詩句是歌詠檜樹的兩句:「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蜇龍知。」這兩句詩被人指稱為隱刺皇帝:「皇帝如飛龍在天,蘇軾卻要向九泉之下尋蜇龍,不臣莫過於此!」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烏台詩案」,這不過是封建社會千百起文字獄中的一起,但原因較為特別,即因「龍」而起,文字中對「龍」的態度有了問題。因為龍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又是皇帝的代稱,皇帝是「真龍天子」。

龍文化——龍的傳說:

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徵,龍不是被帝王們全部霸佔。在民間,龍仍然以各種方式出現。中國的各個民族幾乎都有以龍為主題的傳說和故事,人們以賽龍舟、舞龍燈來歡慶節日,以祭祀龍來祈求風調雨順,下面介紹一些龍的傳說:

天龍

烏龍

舞龍

百葉龍

龍與虎

龍的起源

九龍公道杯

龍珠

龍舟

龍王爺

雪山龍

曲阜龍圖

二郎逐蹇龍

⑵ 印度軍隊的戰鬥力有多強

印度軍隊的戰鬥力有多強?可不要被他們奇葩的閱兵儀式給騙了!印度軍隊特別是得到了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武器技術裝備後實力很強的

一個國家的戰鬥力強弱其實可以從這幾個方面看出來:

1,士兵有足夠的訓練,對武器裝備極其的熟練。

2,部隊後勤補給又足夠的准備,並且能快速進行補給。

3,裝備統一制式化,

4,作戰戰術先進合理,

5,火力配置合理有效。

從戰略上可以藐視敵人,在戰術上一定要重視敵人。80年代的時候,西方的分析家認為印度軍隊的單兵和基層戰斗單位的戰鬥力還是不錯的。但是師級以上的高級指揮和協同能力就不看好了。這當然要看跟誰去比。在印度的周邊除了東方巨龍外,都是些相對較弱的國家。如果一對一的和印度對抗,基本上都沒有什麼取勝的機會。再加上印度洋周邊幾乎沒有大國,這也給了印度不小的自信。尤其是這些年來,由於國際政治方米的因素,印度在軍事采購方面幾乎沒有什麼障礙,這也給了印度不小的底氣進行擴張。如果不是在喜馬拉雅山麓這種極為不利的地形作戰的話,對等兵力條件下,印度還真沒有和咱們進行消耗戰的實力。但是在目前的對峙的這種地方,我們就不佔什麼優勢了。畢竟地形對我們的兵力投送和後勤的牽制太大了。

望採納(由於文字多了不讓發你有時間可以自己了解下印度的具體裝備和人員 還有印度的特種兵很厲害的)

⑶ 為什麼印度老愛和中國比

畢竟兩國同處亞洲、人口總數接近、又同為發展中國家,具有相當多的可比性,還在62年打過一場震驚世界的戰爭。只可惜曾經與我們經濟總量接近的印度不斷落後,在經濟總量上已經相差4倍,在科學技術、工業製造技術與規模方面的差距越來越大,雖心有不甘,但卻眼睜睜看著自己越落越遠了。說明印度的政治制度、低種姓制度、國民教育水平、基本建設水平、領導人的決策和管制能力,都無法與中國相比。無可奈何花落去。

⑷ 李連傑是連續幾屆全國武術冠軍

李連傑是連續五屆全國武術冠軍。從1975年到1979年,李連傑連續五年獲全國武術比賽的冠軍。

李連傑是連續五屆全國武術冠軍的情況如下:

1、中國第三屆全國運動會(武術類)

1975年當時年僅12歲的李連傑參加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第三屆全國運動會(武術類)獲得拳術、刀術、對練冠軍,指定拳術、指定槍術第2名。

2、全國武術比賽

1977年14歲的李連傑參加在內蒙古舉行的全國武術比賽獲得長拳、刀術冠軍。

3、全國武術比賽

1978年15歲的李連傑參加在湘潭舉行的全國武術比賽獲得拳術、刀術、槍術、自選拳術、對練,五項全能的男子冠軍。

4、全國武術比賽

1978年15歲的李連傑參加在長沙舉行的全國武術比賽獲得拳術、指定拳術、刀術冠軍和傳統武器第2名。

5、第四屆全運會

1978年16歲的李連傑參加在石家莊舉行的第四屆全運會獲得拳術、指定拳術、刀術、對練冠軍。

(4)為什麼印度覺得自己是東方巨龍擴展閱讀:

李連傑七歲進入北京體校武術班,在1974年的全國武術比賽中奪得少年組第一名、全能第一名;從1975年到1979年,李連傑一連五年獲全國武術比賽的冠軍。

1971年進入北京什剎海體校,從而開始武術運動員的生涯。1975年參加全運會武術套路比賽,獲得全能冠軍。1979年因傷退出武術界。1982年主演個人首部電影《少林寺》,該片打破華語電影在中國內地的票房紀錄。1986年自導自演動作片《中華英雄》。

1991年主演的動作片《黃飛鴻之壯志凌雲》奠定其在影壇的地位。1992年憑借武俠片《笑傲江湖Ⅱ:東方不敗》獲得更多關注。1995年獲得第3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大陸人士特別獎。

998年赴美國好萊塢發展,同年出演其在好萊塢的首部電影《致命武器4》。2001年擔任動作片《變種元素》的製作人。2002年因主演武俠片《英雄》而成為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人物。2003年憑借動作片《宇宙追緝令》獲得第12屆MTV電影獎最佳打鬥場面提名。

2008年憑借動作片《投名狀》獲得第2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2009年成為中國企業傢俱樂部會員。2010年入選美國《時代周刊》「年度最具影響力人物百人榜」。

⑸ 四大文明古國先後順序

四大文明古國的先後順序是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國。
1、古巴比倫(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之間)
世界的東方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出現了人類最早的奴隸制國家,並有了先進的鑄造技術。大約在公元前2250年左右,居住在這里的蘇美爾人創造了先進的文明,不僅發明了文字即楔形文字,使兩河流域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還發明了則緩拍適合書寫的工具—「泥板書」。公元前2006年,阿摩利人顛覆了烏爾第王朝,建立了巴比倫王國,在孫羨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安了家。兩河流域肥沃的土壤,高度的文明為阿摩利人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之後的幾百年間,馬里、伊新、拉爾薩等城邦相繼建立了起來,直到前1792年漢謨拉比即位才有所改觀。
2、古埃及(公元前3500年)
古埃及(阿拉伯文:مصر القديمة‎),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位於非洲東北部尼羅河中下游地區,是典型的水力帝國,受宗教影響極大,舉世聞名的金字塔就是古埃及人對永恆觀念的一種崇拜產物,也是法老的陵墓。除了金字塔以外,獅身人面像、木乃伊也是埃及的象徵。古埃及文明形成於6000年前(公元前4000年)左右,古埃及前王朝開始於5500年前(公元前35世紀)左右時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終止於公元前343年波斯再次征服埃及。
古埃及的居民是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來自西亞的塞姆人融合形成的,公元前4千年後半期,逐漸形成了國家,至前343年為止,共經歷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國、第一中間期、中王國、第二中間期、新王國、第三中間期、後王朝9個時期31個王朝的統治(參見「歷史」一節)。其中古埃及在十八王朝時(前15世紀)達到鼎盛,南部尼羅河河谷地帶的上埃及的領域有現在的蘇丹到衣索比亞,而北部三角洲地區的下埃及除了現在的埃及和部份利比亞以外,其東部邊界越過西奈半島直達迦南平原。 古埃及有自己的文字系統,完善的政治體系和多神信仰的宗教系統,其統治者稱為法老,因此又稱為法老時代或法老埃及。古埃及的國土緊密分布在尼羅河周圍的狹長地帶,是典型的水力帝國。對古埃及的研究在學術界已經形成一門專門的學科,稱為「埃及學」。
3、古印度(公元前2000年)
古印度與古埃及、古巴比倫、中國並稱為「四大文明古國」。印度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這個國家獨特的歷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從遠古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從亞洲到歐洲等多種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個由五大民族構成的國家,本身就像一個大大的文化博物館。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買是文化的中心。 古印度雖然是一個多種姓的、歷史包袱較沉重的國家,但依然為世界文化留下了獨特風格的遺產。
4、古中國(是公元前3500年哪吵到公元前2700年)
「古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之中對中國的錯誤稱謂,即華夏文明,屬大河文明。中國,這個歷經五千年文明的東方巨龍,在頻繁的外族入侵中愈來愈強,無論是蒙古的征服還是滿族的入關,文明最終被征服被漢化的卻是他們,共同屬於了悠久偉大的中華民族。中國作為文化古國從未出現徹底的文化斷層,所以不能稱謂「古中國」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印度覺得自己是東方巨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面與苦蕎面哪個升糖指數高 瀏覽:960
印度芋頭怎麼樣 瀏覽:782
印尼蘇門答臘島是哪裡 瀏覽:200
印尼燕窩怎麼賣的 瀏覽:354
真正的越南河內有多少人口 瀏覽:603
中國哪個地方有叫多倫的 瀏覽:593
義大利什麼保健品吃皮膚黃好 瀏覽:428
義大利跟韓國哪個發達 瀏覽:530
去印尼為什麼查徵信 瀏覽:987
越南付多少小費 瀏覽:46
越南戰爭中國犧牲了哪些人 瀏覽:47
中國收黃金的地方在哪裡 瀏覽:120
中國哪裡出鋼材 瀏覽:400
義大利1月什麼氣候 瀏覽:194
印度暴揍警察的是什麼電影 瀏覽:714
伊朗人是怎麼稱呼最高領袖的 瀏覽:263
英國螺螄粉多少錢一包 瀏覽:822
印尼十盾等於人民幣多少元 瀏覽:818
莫迪覺得印度和中國哪個更強大 瀏覽:96
英國之旅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