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是怎麼分裂為印巴和孟加拉三國
印度的最後一個王朝莫卧兒王朝戰敗後,三國作為英國的殖民地被英屬東印度公司所統治。1947年6月3日英國的蒙巴頓勛爵公布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47年8月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別獨立,1971年印度通過第三次印巴戰爭肢解了巴基斯坦,使得東巴基斯坦獨立,即為現在的孟加拉國。
1、從統一到分裂
1947年,巴基斯坦獨立時,巴基斯坦的領土由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兩部分組成。東巴與西巴相距兩千多公里,中間還隔著一個印度,而且兩地居民的文化和民族也不盡相同。
雖然東巴的面積比西巴小得多,可人口卻比西巴多。由於中央政府的大權長期控制在西巴人手中,東巴人憤憤不平,東巴與西巴之間的隔閡日漸加深。
1970年12月,巴基斯坦舉行首次全國大選。以拉赫曼為首的人民聯盟主張東西巴完全平等,得到大多數東巴人的擁護。仰仗東巴人口上的優勢,人民聯盟在選舉中獲得了國民議會的多數席位,成為議會第一大黨。面對大選結果,東巴人欣喜若狂,西巴人則憂心忡忡。拉赫曼與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商討東巴自治問題,以期改變東巴長期遭受的不平等的對待。可是雙方分歧太大,會談最終破裂。
第二年的3月初,東巴各地掀起罷工和示威的浪潮,紛紛要求實行東巴自治,局勢一片混亂。3月25日,駐守吉大港的軍隊嘩變,佔領了全城。3月26日,人民聯盟宣布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成為獨立的孟加拉人民共和國。
為了阻止分裂,葉海亞總統急忙宣布取締人民聯盟,並且派遣大批軍隊開赴東巴,鎮壓人民聯盟的獨立運動。一時間,東巴火光沖天,槍聲震耳,拉赫曼和其他獨立運動領導人紛紛被捕。從此,東巴基斯坦的民族自治運動變為爭取民族獨立的武裝斗爭。經過幾個月的戰斗,西巴軍隊雖然控制了東巴的局勢,但造成一百萬孟加拉人喪生,一千萬孟加拉難民逃往印度。
印度與巴基斯坦為了爭奪克什米爾的領土主權,已經在1947年、1965年兩次刀兵相見。現在削弱和分裂巴基斯坦的機會來了,印度哪肯放過。就在此時,印度與蘇聯簽訂了合作友好條約,得到了大批先進的武器裝備,更助長了印度對巴基斯坦大動干戈的決心。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夫人宣布全力支持孟加拉獨立,好讓「不斷逃亡印度的難民重返家園」。
經過幾個月的精心策劃,11月21日,印度軍隊向東巴發動了海陸空全方位的攻擊,一輛輛印軍坦克越過國界,旋風般殺向巴軍陣地;一架架印軍戰機騰空而起,呼嘯著撲向預定目標。印度陸軍迅速向前推進,直逼東巴首府達卡。12月3日,印軍又越過克什米爾軍事分界線,猛攻西巴,試圖牽制巴軍主力,不讓他們騰出手來支援東巴戰場。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了。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立刻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全力抗擊印軍的入侵。
印巴兩軍出動戰機你轟我炸,並發生了激烈的空戰。12月8日,印度的兩架蘇-7戰斗轟炸機企圖偷襲西巴的空軍基地,不料,被高度戒備的巴軍發現了。隨著三顆信號彈騰空升起,兩架中國製造的殲-6戰斗機沖入天空朝敵機撲去。駕駛殲-6的哈斯米中校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巴軍飛行員,當飛機爬升到兩千米的高空時,根據地面通報的情況,他立刻在機頭左方發現了敵機。哈斯米隨即來了個大坡度轉彎,繞到敵機後方,占據了有利的攻擊位置。印軍飛行員猛地發現自己被殲-6盯上了,慌亂之下,企圖加速甩掉殲-6。哈斯米十分沉著,死死咬住蘇-7,隨後按下導彈發射按鈕,一枚響尾蛇導彈直沖敵機而去,蘇-7躲閃不及,頓時凌空炸得四分五裂。另一架蘇-7見勢不妙,剛想掉頭逃走,這時另一架殲-6趕到,做了幾個漂亮的空中動作,迅速把敵機鎖定在射擊光環中。炮彈像雨點一樣射向敵機,第二架蘇-7戰斗轟炸機應聲落地。
雖然巴空軍的表現十分出色,但是巴陸軍卻不爭氣,在印軍的猛攻下,接連敗下陣來。葉海亞總統心煩意亂,趕緊派外交部長布托前往聯合國,要求安理會制止印度對巴基斯坦的侵略。12月7日,聯合國大會以一百零四票的壓倒優勢通過了要求印巴雙方停火和撤軍的決議。可是印度在蘇聯的支持下,拒不執行聯合國的決議,宣布印度將「打到孟加拉國獲得解放為止」。
孤軍奮戰的東巴守軍雖然從戰爭一開始就在數量上和武器上處於劣勢,但是他們頑強地抵抗著。印軍速戰速決的意圖受到了挫折後,立刻使出了撒手鐧,出動無數飛機,在達卡周圍空投了大批傘兵,使東巴守軍首尾不能相顧,順利完成了對達卡的合圍。與此同時,印度的海軍和空軍則從海上和空中實施嚴密封鎖,完全卡斷了東巴與西巴的任何聯系。
決戰在即,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十分清楚,失敗是不可避免了,他授權東巴指揮官尼亞茲中將「有權最後決定是否向印軍投降」。12月16日,印軍向達卡發起總攻。尼亞茲見大勢已去,決定無條件投降。他在達卡的賽馬場向印軍遞交了投降書,然後交出了軍旗和手槍。印軍攻佔達卡的消息傳來,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欣喜若狂,她趕到新德里的議會大廳,激動地宣布:「現在達卡已是一個自由國家的自由首都了。」12月17日,印度在西線宣布停火。葉海亞總統無可奈何,只得接受印度的停火建議。第三次印巴戰爭以巴基斯坦的失敗而告終。
1972年1月,孟加拉人民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得到釋放的拉赫曼就任孟加拉國第一任總統。
⑵ 印度三大地形區是什麼
印度主要分為三大地形區,北部是喜馬拉雅山,中部是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
印度的地形大體可從北向南分為3段,北段是山川地區,大約占據了國內領土的25%,中段是印度河—恆河平原,面積159.6萬平方公里,占據了總面積的40%左右,而再往南就是德干高原了,這部分地形佔了35%左右。
印度的位置優勢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印度地處南亞次大陸,擁有整個印度半島。而印度半島處於北印度洋的核心位置,如同一個大錐子直插印度洋,只要控制了印度半島,就能控制印度洋的核心,影響整個印度洋周邊地區。如此巨大的地緣優勢,也是當年英國不肯放棄英屬印度的原因之一,如果擁有了印度,還能進軍中亞和中東,海上勢力更是能直插東南亞。
所以全球性的大國,都不可能放棄對這一地區的施加影響力,而印度也成為國際政治博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另外印度也靠著特殊的地緣優勢,與西方國家合作,獲得很多西方國家的先進武器和技術,這都是好的地緣位置給印度帶來的紅利。
⑶ 印度次大陸以什麼為界分為南北兩個區域
印度次大陸全境大體可以溫德亞山脈和納巴達河為界分為南北兩個區域。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就沒有生命,也就沒有人類文明,所以人類文明離不開水,古印度文明當然也不例外。印度北部有印度河和恆河兩條大河。印度河發源於岡比斯山以西,全長約3180公里,流入阿拉伯海,流域面積達96萬平方公里,所形成的印度河流域是印度古代文明的搖藍。
⑷ 介紹一下印度的行政區劃
印度
行政區劃:全國分為28個邦(Pradesh)和7個中央直轄區(union territory▲)——請參見表下說明。邦下設縣,中央直轄區下設立區。 請使用時自己注意,印度的縣級地方政府的數量可能有個別增加。(by keating)
邦和中央直轄區名 COK 種族分布 Cp2001 面積(km�0�5) 首府 縣區數
查謨和克什米爾* Jammu & Kashmīr 01 克什米爾族/伊斯蘭教 10,069,917 101,387 斯利那加 Srinagar 14
旁遮普 Punjub 02 旁遮普族/錫克教 24,289,296 50,362 昌迪加爾 Chandigarh 17
昌迪加爾 Chandīgarh▲ 03 印度斯坦族 900,914 114 昌迪加爾 Chandigarh 1
喜馬偕爾邦 Himāchal Pradesh 04 印度斯坦族 6,077,248 55,673 西姆拉 Simla 12
北安查爾 Uttaranchal 05 印度斯坦族 8,479,562 51,125 德拉敦 Dehra Dun 13
哈里亞納 Haryāna 06 印度斯坦族 21,082,989 44,212 昌迪加爾 Chandigarh 19
德里 Delhi▲ 07 印度斯坦族 13,782,976 1,483 德里 Delhi 1
拉賈斯坦 Rājasthān 08 印度斯坦族 56,473,122 342,239 齋浦爾 Jaipur 32
北方邦 Uttar Pradesh 09 印度斯坦族 166,052,859 243,286 勒克瑙 Lucknow 70
中央邦 Madhya Pradesh 23 印度斯坦族 60,385,118 308,252 博帕爾 Bhopal 45
查蒂斯加爾 Chhatisgarh 22 印度斯坦族 20,795,956 135,194 賴布爾 Raipur 16
比哈爾 Bihār 10 印度斯坦族 82,878,796 99,200 巴特那 Patna 37
賈坎德 Jharkhand 20 印度斯坦族 26,909,428 74,677 蘭契 Ranchi 18
錫金 Sikkim 11 尼泊爾族/喇嘛教 540,493 7,096 甘托克 Gangtok 4
阿魯那恰爾邦* Arunāchal Pradesh 12 珞巴族等 1,091,117 83,743 伊塔那噶 Itanagar 13
那加蘭 Nāgāland 13 那加族 1,988,636 16,579 科希馬 Kohima 8
曼尼普爾 Manipur 14 曼尼普爾族 2,388,634 22,327 因帕爾 Imphal 9
米佐拉姆 Mizorām 15 米佐族/基督教 891,058 21,081 艾藻爾 Aizawl 8
特里普拉 Tripura 16 孟加拉族移民 3,191,168 10,486 阿加爾塔拉 Agartala 4
梅加拉亞 Meghālaya 17 伽羅族、卡西族 2,306,069 22,429 西隆 Shillong 7
阿薩姆 Assam 18 阿薩姆族 26,638,407 78,438 迪斯布爾 Dispur 23
西孟加拉邦 West Bengal 19 孟加拉族 80,221,171 88,752 加爾各答 Kolkata 18
奧里薩 Orissa 21 奧里薩族 36,706,920 155,707 布巴內斯瓦爾 Bhubaneswar 30
古吉拉特 Gujarāt 24 古吉拉特族 50,596,992 196,024 甘地訥格爾 Gandhinagar 25
達曼和第烏 Damān & Diu▲ 25 古吉拉特族 158,059 112 達曼 Daman 2
達德拉和納加爾哈維利
Dādra & Nagar Haveli▲ 26 古吉拉特族 220,451 491 錫爾瓦薩 Silvassa 1
馬哈拉施特拉 Mahārāshtra 27 馬拉地族 96,752,247 307,690 孟買 Mum 35
果阿 Goa 28 馬拉地族/天主教 1,343,998 3,702 帕那吉 Panaji 2
安得拉邦 Andhra Pradesh 29 泰盧固族 75,727,541 275,068 海得拉巴 Hyderabad 23
卡納塔克 Karnātaka 30 坎拿達族 52,733,958 191,791 班加羅爾 Bangalore 27
拉克沙群島 Lakshadweep▲ 31 馬拉雅拉姆族 60,595 32 卡瓦拉蒂 Kavaratti 1
喀拉拉 Kerala 32 馬拉雅拉姆族 31,838,619 38,863 特里凡得琅 Thiruvananthapuram 14
泰米爾納德 Tamil Nā 33 泰米爾族 62,110,839 130,058 金奈 Chennai 30
本地治里 Pondicherry▲ 34 泰米爾族 973,829 492 本地治里 Pondicherry 4
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 ▲
Andaman & Nicobar Islands 35 諸原始南島民族 356,265 8,249 布萊爾港 Port Blair 2
印度 India 1,027,015,247 3,165,596 新德里 New Delhi 585
* 請使用時注意:
上表中的面積數據為印度實際控制區域的面積。印度方面宣布其領土面積為3,287,263平方公里,這包括我、巴、印三方爭議的「查謨和克什米爾」全部,以及我、印爭議的「阿魯那恰爾邦」大部(即門隅、洛隅和下察隅等地區 )。
以我國所持「東側我國讓,西側印度讓」的主張,估計未來邊界確定後的結果。西側,印度可能會放棄對克什米爾我屬部分(即阿克賽欽地區)的主權要求,也即保持上表中「查謨和克什米爾 邦」面積數據,而不是現在印度宣稱的222,236平方公里(這是克什米爾地區總面積,包括印、巴、我三方控制區域)。東側,可能在印度向我方轉讓靠近不丹的村鎮(如達旺)後,我方放棄對其他地方的主權要求。若不然,耗著吧。
歷史沿革:
1950-01-01: Cooch比哈爾邦並入西孟加拉省
1950-01-24: 聯合省更名為北方省
1950-01-26: 憲法生效,印度行政區被分為9個A類省,8個B類省,10個C類省和2個D類直轄區;
東旁遮普省更名為旁遮普省(印);大拉賈斯坦直轄區改為拉賈斯坦省
1950-05-02: Chandernagore 由法國屬地改歸印度
1950-12-05: 錫金成了印度的保護國
1951: 阿薩姆省的德旺吉里周圍地區通過協議歸不丹
1953-10-07: 旁遮普省的首府遷至新城市昌迪加爾
1953-10-01: 安得拉省設立,從馬德拉斯省分離,定為A類省,安得拉邦使用泰盧固語。
1954: 比拉斯普爾省並入喜馬偕爾省
1954-10-02: Chandernagore並入西孟加拉省
1956: 海得拉巴省首府從Kurnool遷往海得拉巴
1956-05-28: 法國割讓本地治里給印度,成為中央直轄區
1956-09-01: 特里普拉省的地位改為直轄區
1956-11-01: 地方重組法案生效,廢除了ABC三類省的區別。根據語言和文化等因素,舊27省重組為14邦和若干中央直轄區。
1957-12-01: 那加丘陵-Tuensang中央直轄區從阿薩姆邦分離
1960-05-01: 孟買邦劃分為古吉拉特邦和馬哈拉施特拉邦(又有資料顯示說1964年)。
1961-08-11: 達德拉和納加爾哈維利,並入印度並設立中央直轄區。它是原葡萄牙殖民地,1954年7月獨立。
1961-12-19: 葡屬印度並入印度形成果阿-達曼-第烏中央直轄區。
1963-12-01: 那加丘陵-Tuensang 中央直轄地區更為那加蘭邦(又有資料說1962年單獨設立那加蘭邦)
1966-11-01: 旁遮普邦分為旁遮普邦、哈里亞納邦和昌迪加爾中央直轄區。部分區域並入喜馬偕爾邦。昌迪加爾以前是該邦的首府,分裂後兩邦的首府都在昌迪加爾。旁遮普邦錫克教徒眾,哈里亞納邦印度教徒眾。
1968-08: 馬德拉斯邦更名為泰米爾納德邦。
1970: 古吉拉特邦首府從艾哈邁達巴德遷往甘地訥加爾。
1971-01-25: 喜馬偕爾邦中央直轄區改為喜馬偕爾邦。
1972-01-21: 阿薩姆邦析設阿魯那恰爾邦中央直轄區(1954設東北邊境事務局,我國宣布主權)、梅加拉亞邦和米佐拉姆中央直轄區。
阿薩姆邦首府從西隆遷往迪斯布爾,西隆為梅加拉亞邦首府。
曼尼普爾中央直轄區和特里普拉中央直轄區分別改為同名邦。(一說特里普拉邦1969年設立)
1972-12-17: 在印巴西姆拉談判和進行了大規模的勘定之後,雙方一致同意把"停火線"改名為"控制線"。
1973-11-01: 邁索爾邦改為卡納塔克邦。
拉克戴弗-米尼科伊-阿明迪維群島中央直轄區更名為拉克沙中央直轄區。
1975-04-26: 強並錫金保護國為錫金邦。
1985-07-24: 通過旁遮普協定,昌迪加爾中央直轄區將最終並入旁遮普邦。但至今沒有實施,尚在爭論中。
1986-07: 米佐拉姆中央直轄區改為米佐拉姆邦。
1987-02-20: 「阿魯那恰爾邦中央直轄區」改為「阿魯那恰爾邦」(其中大部分為我國宣布主權的門隅,珞隅,下察隅地區)。
1987-05-30: 果阿-達曼-第烏中央直轄區分為果阿邦和達曼-第烏中央直轄區。
1996: 泰米爾納德邦首府馬德拉斯更名為金奈;
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孟買的拼寫由Bombay改為Mum(可能系語種變化)。
在此之前,喜馬偕爾邦首府西姆拉和咯拉拉邦首府特里凡得琅的拼寫也已經變更。
1999-07-20: 西孟加拉邦議會決定將邦名更為孟加拉邦,但這只有經印度議會同意才能實施。
2000-11-01: 查蒂斯加爾邦新設,由中央邦東部的的16個縣組成。
2000-11-09: 北安查爾邦新設,由北方邦13個縣組成。
2000-11-15: 賈坎德邦新設,由比哈爾邦南部18縣組成。
2001-01-01: 孟加拉邦首府加爾各答的拼寫由 Calcutta 改為 Kolkata(懷疑也是語種變化)
(by keating)
主要城市:印度100萬以上人口城市如下表。CC普查城市人口,AC普查都市區人口,資料來源:www.citypopulation.de,按照人口序位。
Rank 城市名 所屬邦(區) CC2001 AC2001
1 孟買 Mum 馬哈拉施特拉邦 11,914,398 16,368,084
2 德里 Dilli 德里中央直轄區 9,817,439 12,791,458
3 加爾各答 Kolkata 孟加拉邦 4,580,544 13,216,546
4 班加羅爾 Bengalūru 卡納塔克邦 4,292,223 5,686,844
5 金奈 Chennai 泰米爾納德邦 4,216,268 6,424,624
6 艾哈邁達巴德 Ahmadābād 古吉拉特邦 3,515,361 4,519,278
7 海得拉巴 Haidarābād 安得拉邦 3,449,878 5,533,640
8 浦那 Pune 馬哈拉施特拉邦 2,540,069 3,755,525
9 坎普爾 Kānpur 北方邦 2,532,138 2,690,486
10 蘇拉特 Sūrat 古吉拉特邦 2,433,787 2,811,466
11 齋浦爾 Jaipur 拉賈斯坦邦 2,324,319 2,324,319
12 勒克瑙 Lakhnau 北方邦 2,207,340 2,266,933
13 那格浦爾 Nāgpur 馬哈拉施特拉邦 2,051,320 2,122,965
14 印多爾 Indore 中央邦 1,597,441 1,639,044
15 博帕爾 Bhopāl 中央邦 1,433,875 1,454,830
16 盧迪亞納 Ludhiāna 旁遮普邦 1,395,053 1,395,053
17 巴特那 Patna 比哈爾邦 1,376,950 1,707,429
18 巴羅達 Vadodara 古吉拉特邦 1,306,035 1,492,398
19 塔那 Thāna 馬哈拉施特拉邦 1,261,517 孟買
20 阿格拉 āgra 北方邦 1,259,979 1,321,410
21 卡延 Kalyān 馬哈拉施特拉邦 1,193,266 孟買
22 瓦拉納西 Vārānasi 北方邦 1,100,748 1,211,749
23 納西克 Nāshik 馬哈拉施特拉邦 1,076,967 1,152,048
24 密魯特 Meerut 北方邦 1,074,229 1,167,399
25 費爾達巴德 Farīdābād 哈里亞納邦 1,054,981 1,054,981
26 豪拉 Hāora 孟加拉邦 1,008,704 加爾各答
27 Pimpri-Chinchwad 馬哈拉施特拉邦 1,006,417 浦那
安拉阿巴德 Allahābād 北方邦 990,298 1,049,579
阿姆利則 Amritsar 旁遮普邦 975,695 1,011,327
維沙卡帕特南 Visākhpatnam 安得拉邦 969,608 1,329,472
加茲阿巴德 Ghāziābād 北方邦 968,521 968,521
拉傑果德 Rājkot 古吉拉特邦 966,642 1,002,160
賈巴爾普爾 Jabalpur 中央邦 951,469 1,117,200
哥印拜陀 Coimbatore 泰米爾納德邦 923,085 1,446,034
馬杜賴 Marai 泰米爾納德邦 922,913 1,194,665
斯利那加 Srīnagar 查謨和克什米爾邦 894,940 971,357
維傑亞瓦達 Vijayawāda 安得拉邦 825,436 1,011,152
由於印度的城市數量多人口龐大,在各邦的分頁面中,我們列出2001年普查時人口滿10萬的城市。
⑸ 什麼是印度的南北地理分界線
北饢南飯:印度食物的南北分界線
印度食物的人文地理劃分,與中國有一種迷人的類似。北方大部分是吃面的,平原和沙漠里,各種饢和餅,蘸點羊肉咖喱,就是典型的一個午間簡餐。南方則是魚米之鄉,午餐晚餐被魚飯占據不說,早餐不是米糕就是米粉。北方人吃米的例外,偏偏和中國一般都在東北,便是恆河和雅魯藏布江交匯的孟加拉和阿薩姆,那廣闊泛濫的沖擊平原,魚米的豐收,很難不讓人想起烏蘇里江上夏日的漁獲。
在印控克什米爾的首府斯里那加老城轉悠時,碰到了婚禮。幾個壯漢在當街手打著名的克什米爾羊肉丸,要確保一整天的歡愉。主人家拿出黃燦燦的香甜抓飯給我們嘗時,那感覺好像是回到了塔什干或是伊寧這樣的中亞城市;可是待醇厚咖喱汁熬出來的羊肉丸放在抓飯上時,立刻又回到了印度,盡管那柔軟而韌香的羊肉丸,咬下去竟然讓人想起了獅子頭和潮州牛肉丸的混合質感。
羊肉丸不獨克什米爾一家聞名,北方邦首府勒克瑙的羊肉丸也非常美味,更酥軟,咖喱汁則更香辣,跑到老城中央最有名的那家店時,四隻咖喱羊肉丸足足讓我下了四張香噴噴的黃油麵餅。
肉丸可能是印度咖喱世界裡最能保持原型的食物了(盡管它的「丸形」也早早跳脫了肉的原型),一般的羊肉雞肉咖喱,肉粒都很小,基本難以分辨。在稽那教的聖地阿布山,古吉拉特廚師給了我全印度最「糊糊」的一道菜:咖喱羊腦。端上來的時候,羊腦已與咖喱水乳相融,我腦中想起了在成都吃烤腦花時必放在蛋炒飯的搭配,於是毅然要了一份海德拉巴抓飯。果然,兩種香氣四溢的蛋白質和澱粉會合時,竟有了一種恢弘的、甜潤和辛辣交合的味覺快感。
與這些北方的重口味相比,南方沿海簡直就是清新的椰風了。我尤其喜歡喀拉拉邦,這里聚集了大量的十世紀就皈依的敘利亞基督教徒,因此除了魚之外,牛肉在餐廳的菜單上也隨處可見,甚至還有豬肉,大部分餐廳也供應酒,這在戒律頗多的印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科欽城堡外,海岸上那些傳說是古代中國傳來的捕魚桿下,一箱箱的漁獲擺著任人挑選。我挑了一條魚,隨便指了一個沒有嘗試過的做法,廚師端上來的竟然是神似酸湯魚的一碗。舀湯入口,青芒果和羅望子的酸甜在香葉的伴隨下,把魚香融合得淋漓盡致。
可是最難忘的,還是在一個貧民家裡的一餐。喀拉拉以與大海聯通的運河出名,水道四通八達,是椰林和稻田間最主要的交通渠道。我在旅店的幫助下,與一個黝黑的老實人在小船上漂移了一天,遇見了知道蔣介石和毛澤東的漁民(喀拉拉長久以來由共產黨和左派執政,農民識字運動轟轟烈烈,在印度算是率先掃除了文盲),進了他孤零零杵立在稻田裡的小屋。他羞澀的太太拿出香蕉葉,在兩個女兒的照片下盛上為我准備的午餐,那簡單的豆子糊糊,烤魚和腌青芒果與藍色的未知咖喱汁都格外好吃,甚至還有應該是煸炒出的青菜絲,不再像北方一樣,以面餅和糊糊打發。看來我魚米青菜的南方胃,即使到了印度,還是得一路向南吧。
⑹ 印度有幾個州或區組成各個區的區號是多少
印度
行政區劃:全國分為28個邦(Pradesh)和7個中央直轄區(union territory▲)——請參見表下說明。邦下設縣,中央直轄區下設立區。 請使用時自己注意,印度的縣級地方政府的數量可能有個別增加。(by keating)
邦和中央直轄區名 COK 種族分布 Cp2001 面積(km²) 首府 縣區數
查謨和克什米爾* Jammu & Kashmīr 01 克什米爾族/伊斯蘭教 10,069,917 101,387 斯利那加 Srinagar 14
旁遮普 Punjub 02 旁遮普族/錫克教 24,289,296 50,362 昌迪加爾 Chandigarh 17
昌迪加爾 Chandīgarh▲ 03 印度斯坦族 900,914 114 昌迪加爾 Chandigarh 1
喜馬偕爾邦 Himāchal Pradesh 04 印度斯坦族 6,077,248 55,673 西姆拉 Simla 12
北安查爾 Uttaranchal 05 印度斯坦族 8,479,562 51,125 德拉敦 Dehra Dun 13
哈里亞納 Haryāna 06 印度斯坦族 21,082,989 44,212 昌迪加爾 Chandigarh 19
德里 Delhi▲ 07 印度斯坦族 13,782,976 1,483 德里 Delhi 1
拉賈斯坦 Rājasthān 08 印度斯坦族 56,473,122 342,239 齋浦爾 Jaipur 32
北方邦 Uttar Pradesh 09 印度斯坦族 166,052,859 243,286 勒克瑙 Lucknow 70
中央邦 Madhya Pradesh 23 印度斯坦族 60,385,118 308,252 博帕爾 Bhopal 45
查蒂斯加爾 Chhatisgarh 22 印度斯坦族 20,795,956 135,194 賴布爾 Raipur 16
比哈爾 Bihār 10 印度斯坦族 82,878,796 99,200 巴特那 Patna 37
賈坎德 Jharkhand 20 印度斯坦族 26,909,428 74,677 蘭契 Ranchi 18
錫金 Sikkim 11 尼泊爾族/喇嘛教 540,493 7,096 甘托克 Gangtok 4
阿魯那恰爾邦* Arunāchal Pradesh 12 珞巴族等 1,091,117 83,743 伊塔那噶 Itanagar 13
那加蘭 Nāgāland 13 那加族 1,988,636 16,579 科希馬 Kohima 8
曼尼普爾 Manipur 14 曼尼普爾族 2,388,634 22,327 因帕爾 Imphal 9
米佐拉姆 Mizorām 15 米佐族/基督教 891,058 21,081 艾藻爾 Aizawl 8
特里普拉 Tripura 16 孟加拉族移民 3,191,168 10,486 阿加爾塔拉 Agartala 4
梅加拉亞 Meghālaya 17 伽羅族、卡西族 2,306,069 22,429 西隆 Shillong 7
阿薩姆 Assam 18 阿薩姆族 26,638,407 78,438 迪斯布爾 Dispur 23
西孟加拉邦 West Bengal 19 孟加拉族 80,221,171 88,752 加爾各答 Kolkata 18
奧里薩 Orissa 21 奧里薩族 36,706,920 155,707 布巴內斯瓦爾 Bhubaneswar 30
古吉拉特 Gujarāt 24 古吉拉特族 50,596,992 196,024 甘地訥格爾 Gandhinagar 25
達曼和第烏 Damān & Diu▲ 25 古吉拉特族 158,059 112 達曼 Daman 2
達德拉和納加爾哈維利
Dādra & Nagar Haveli▲ 26 古吉拉特族 220,451 491 錫爾瓦薩 Silvassa 1
馬哈拉施特拉 Mahārāshtra 27 馬拉地族 96,752,247 307,690 孟買 Mum 35
果阿 Goa 28 馬拉地族/天主教 1,343,998 3,702 帕那吉 Panaji 2
安得拉邦 Andhra Pradesh 29 泰盧固族 75,727,541 275,068 海得拉巴 Hyderabad 23
卡納塔克 Karnātaka 30 坎拿達族 52,733,958 191,791 班加羅爾 Bangalore 27
拉克沙群島 Lakshadweep▲ 31 馬拉雅拉姆族 60,595 32 卡瓦拉蒂 Kavaratti 1
喀拉拉 Kerala 32 馬拉雅拉姆族 31,838,619 38,863 特里凡得琅 Thiruvananthapuram 14
泰米爾納德 Tamil Nā 33 泰米爾族 62,110,839 130,058 金奈 Chennai 30
本地治里 Pondicherry▲ 34 泰米爾族 973,829 492 本地治里 Pondicherry 4
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 ▲
Andaman & Nicobar Islands 35 諸原始南島民族 356,265 8,249 布萊爾港 Port Blair 2
印度 India 1,027,015,247 3,165,596 新德里 New Delhi 585
* 請使用時注意:
上表中的面積數據為印度實際控制區域的面積。印度方面宣布其領土面積為3,287,263平方公里,這包括我、巴、印三方爭議的「查謨和克什米爾」全部,以及我、印爭議的「阿魯那恰爾邦」大部(即門隅、洛隅和下察隅等地區 )。
以我國所持「東側我國讓,西側印度讓」的主張,估計未來邊界確定後的結果。西側,印度可能會放棄對克什米爾我屬部分(即阿克賽欽地區)的主權要求,也即保持上表中「查謨和克什米爾 邦」面積數據,而不是現在印度宣稱的222,236平方公里(這是克什米爾地區總面積,包括印、巴、我三方控制區域)。東側,可能在印度向我方轉讓靠近不丹的村鎮(如達旺)後,我方放棄對其他地方的主權要求。若不然,耗著吧。
歷史沿革:
1950-01-01: Cooch比哈爾邦並入西孟加拉省
1950-01-24: 聯合省更名為北方省
1950-01-26: 憲法生效,印度行政區被分為9個A類省,8個B類省,10個C類省和2個D類直轄區;
東旁遮普省更名為旁遮普省(印);大拉賈斯坦直轄區改為拉賈斯坦省
1950-05-02: Chandernagore 由法國屬地改歸印度
1950-12-05: 錫金成了印度的保護國
1951: 阿薩姆省的德旺吉里周圍地區通過協議歸不丹
1953-10-07: 旁遮普省的首府遷至新城市昌迪加爾
1953-10-01: 安得拉省設立,從馬德拉斯省分離,定為A類省,安得拉邦使用泰盧固語。
1954: 比拉斯普爾省並入喜馬偕爾省
1954-10-02: Chandernagore並入西孟加拉省
1956: 海得拉巴省首府從Kurnool遷往海得拉巴
1956-05-28: 法國割讓本地治里給印度,成為中央直轄區
1956-09-01: 特里普拉省的地位改為直轄區
1956-11-01: 地方重組法案生效,廢除了ABC三類省的區別。根據語言和文化等因素,舊27省重組為14邦和若干中央直轄區。
1957-12-01: 那加丘陵-Tuensang中央直轄區從阿薩姆邦分離
1960-05-01: 孟買邦劃分為古吉拉特邦和馬哈拉施特拉邦(又有資料顯示說1964年)。
1961-08-11: 達德拉和納加爾哈維利,並入印度並設立中央直轄區。它是原葡萄牙殖民地,1954年7月獨立。
1961-12-19: 葡屬印度並入印度形成果阿-達曼-第烏中央直轄區。
1963-12-01: 那加丘陵-Tuensang 中央直轄地區更為那加蘭邦(又有資料說1962年單獨設立那加蘭邦)
1966-11-01: 旁遮普邦分為旁遮普邦、哈里亞納邦和昌迪加爾中央直轄區。部分區域並入喜馬偕爾邦。昌迪加爾以前是該邦的首府,分裂後兩邦的首府都在昌迪加爾。旁遮普邦錫克教徒眾,哈里亞納邦印度教徒眾。
1968-08: 馬德拉斯邦更名為泰米爾納德邦。
1970: 古吉拉特邦首府從艾哈邁達巴德遷往甘地訥加爾。
1971-01-25: 喜馬偕爾邦中央直轄區改為喜馬偕爾邦。
1972-01-21: 阿薩姆邦析設阿魯那恰爾邦中央直轄區(1954設東北邊境事務局,我國宣布主權)、梅加拉亞邦和米佐拉姆中央直轄區。
阿薩姆邦首府從西隆遷往迪斯布爾,西隆為梅加拉亞邦首府。
曼尼普爾中央直轄區和特里普拉中央直轄區分別改為同名邦。(一說特里普拉邦1969年設立)
1972-12-17: 在印巴西姆拉談判和進行了大規模的勘定之後,雙方一致同意把"停火線"改名為"控制線"。
1973-11-01: 邁索爾邦改為卡納塔克邦。
拉克戴弗-米尼科伊-阿明迪維群島中央直轄區更名為拉克沙中央直轄區。
1975-04-26: 強並錫金保護國為錫金邦。
1985-07-24: 通過旁遮普協定,昌迪加爾中央直轄區將最終並入旁遮普邦。但至今沒有實施,尚在爭論中。
1986-07: 米佐拉姆中央直轄區改為米佐拉姆邦。
1987-02-20: 「阿魯那恰爾邦中央直轄區」改為「阿魯那恰爾邦」(其中大部分為我國宣布主權的門隅,珞隅,下察隅地區)。
1987-05-30: 果阿-達曼-第烏中央直轄區分為果阿邦和達曼-第烏中央直轄區。
1996: 泰米爾納德邦首府馬德拉斯更名為金奈;
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孟買的拼寫由Bombay改為Mum(可能系語種變化)。
在此之前,喜馬偕爾邦首府西姆拉和咯拉拉邦首府特里凡得琅的拼寫也已經變更。
1999-07-20: 西孟加拉邦議會決定將邦名更為孟加拉邦,但這只有經印度議會同意才能實施。
2000-11-01: 查蒂斯加爾邦新設,由中央邦東部的的16個縣組成。
2000-11-09: 北安查爾邦新設,由北方邦13個縣組成。
2000-11-15: 賈坎德邦新設,由比哈爾邦南部18縣組成。
2001-01-01: 孟加拉邦首府加爾各答的拼寫由 Calcutta 改為 Kolkata(懷疑也是語種變化)
(by keating)
主要城市:印度100萬以上人口城市如下表。CC普查城市人口,AC普查都市區人口,資料來源:www.citypopulation.de,按照人口序位。
Rank 城市名 所屬邦(區) CC2001 AC2001
1 孟買 Mum 馬哈拉施特拉邦 11,914,398 16,368,084
2 德里 Dilli 德里中央直轄區 9,817,439 12,791,458
3 加爾各答 Kolkata 孟加拉邦 4,580,544 13,216,546
4 班加羅爾 Bengalūru 卡納塔克邦 4,292,223 5,686,844
5 金奈 Chennai 泰米爾納德邦 4,216,268 6,424,624
6 艾哈邁達巴德 Ahmadābād 古吉拉特邦 3,515,361 4,519,278
7 海得拉巴 Haidarābād 安得拉邦 3,449,878 5,533,640
8 浦那 Pune 馬哈拉施特拉邦 2,540,069 3,755,525
9 坎普爾 Kānpur 北方邦 2,532,138 2,690,486
10 蘇拉特 Sūrat 古吉拉特邦 2,433,787 2,811,466
11 齋浦爾 Jaipur 拉賈斯坦邦 2,324,319 2,324,319
12 勒克瑙 Lakhnau 北方邦 2,207,340 2,266,933
13 那格浦爾 Nāgpur 馬哈拉施特拉邦 2,051,320 2,122,965
14 印多爾 Indore 中央邦 1,597,441 1,639,044
15 博帕爾 Bhopāl 中央邦 1,433,875 1,454,830
16 盧迪亞納 Ludhiāna 旁遮普邦 1,395,053 1,395,053
17 巴特那 Patna 比哈爾邦 1,376,950 1,707,429
18 巴羅達 Vadodara 古吉拉特邦 1,306,035 1,492,398
19 塔那 Thāna 馬哈拉施特拉邦 1,261,517 孟買
20 阿格拉 āgra 北方邦 1,259,979 1,321,410
21 卡延 Kalyān 馬哈拉施特拉邦 1,193,266 孟買
22 瓦拉納西 Vārānasi 北方邦 1,100,748 1,211,749
23 納西克 Nāshik 馬哈拉施特拉邦 1,076,967 1,152,048
24 密魯特 Meerut 北方邦 1,074,229 1,167,399
25 費爾達巴德 Farīdābād 哈里亞納邦 1,054,981 1,054,981
26 豪拉 Hāora 孟加拉邦 1,008,704 加爾各答
27 Pimpri-Chinchwad 馬哈拉施特拉邦 1,006,417 浦那
安拉阿巴德 Allahābād 北方邦 990,298 1,049,579
阿姆利則 Amritsar 旁遮普邦 975,695 1,011,327
維沙卡帕特南 Visākhpatnam 安得拉邦 969,608 1,329,472
加茲阿巴德 Ghāziābād 北方邦 968,521 968,521
拉傑果德 Rājkot 古吉拉特邦 966,642 1,002,160
賈巴爾普爾 Jabalpur 中央邦 951,469 1,117,200
哥印拜陀 Coimbatore 泰米爾納德邦 923,085 1,446,034
馬杜賴 Marai 泰米爾納德邦 922,913 1,194,665
斯利那加 Srīnagar 查謨和克什米爾邦 894,940 971,357
維傑亞瓦達 Vijayawāda 安得拉邦 825,436 1,011,152
由於印度的城市數量多人口龐大,在各邦的分頁面中,我們列出2001年普查時人口滿10萬的城市。
⑺ 印度人文,自然地理分別概括
1、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國,人口11.3億,居世界第二位.眾多的人口對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帶來很大壓百力.因此,印度政府推選計劃生育政策.
2、自給有餘的糧食生產:印度自推行「綠色革命」以來,糧食不僅能夠自給,而且還有度一定的余糧可供出口.主要家產品為水稻和小麥,水稻主要分布在恆河平原及沿海平原地區,小麥主要分布在恆河上游及德干高原西北部.
自然地理
1、位置:①大部分位於10ºN——30ºN之間,主要位於熱帶.②海陸位置:亞歐大陸南部,印度洋以北,東瀕孟加拉灣,西濱阿拉伯海.
2、地形:分為三部分,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中部是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恆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由西北向東南注入孟加拉灣.
4、氣候: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全年高溫,一年回分為明顯的旱季和雨季.每年6—9月,盛行西答南季風,降水多,為雨季.每年10月——次年5月,盛行東北季風,乾旱少雨,為旱季.印度水旱災害頻繁,主要是由西南季風的不穩定造成的(一盤西南季風風力弱,來得晚、退得早,就形成旱災;反之,則形成水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