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最近,中國這個新動作為何讓印度很緊張
最近,中國這個新動作為何讓印度很緊張?
原標題:最近,中國這個新動作為何讓印度很緊張?
有時候攤子鋪得太大了,對印度來說也是一種負擔。
文| 林民旺邱永崢
前幾天,中國、阿富汗與巴基斯坦三國外交部長在北京舉行首次三方外長對話。
在記者會上,三方表示將致力於加強彼此間關系,深化互利合作,推進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互聯互通,不加區別地打擊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
同時,中巴表示願同阿方一道,本著互利共贏原則,積極探討中巴經濟走廊以適當方式向阿富汗延伸。而正是這點,觸碰到了某些國家的痛點。
比如印度某些媒體說,「中巴經濟走廊計劃延伸至阿富汗令印度感到不安,這會讓中國勢力進一步深入中亞並連接南亞」,「中國要進一步包圍印度」。
針對這種認為中國「過度擴張」的言論,外長王毅也進行了回應,中阿巴三方外長對話不尋求代替現存機制,不針對三國以外的任何一方。中方仍然主張的是「阿人主導、阿人所有」的和解進程
1
阿富汗
《今日印度》網站稱,中巴經濟走廊延伸至阿富汗是「中巴舞劍,意在印度」。印度這么說,是有原因的。
這些年來,印度對阿富汗展開了積極的外交政策,兩國關系有了顯著提升。印度曾向阿富汗提供超20億美元的戰後重建援助;幫助阿富汗建設公路、電網和醫療等基礎設施,比如從阿富汗赫拉特省的德拉拉姆市一直延伸到伊朗扎拉吉市的國際公路,耗資上億美元的薩拉姆水電站以及造價7500萬美元的阿富汗新議會大廈等等。
但是,印度提供的援助並非「免費」。
比如在軍事方面,印度要求阿富汗國防軍要接受印度軍隊的全面培訓,要求軍官去印度培訓,或者讓印軍來阿富汗。同時,讓阿軍隊「承擔應盡的軍事責任」,說白了,就是希望培養阿富汗可以當作未來「謀局」的「棋子」,用來牽制巴基斯坦之用。
歸根結底,印度希望借阿富汗、伊朗(尤其是查巴哈爾港)繞道巴基斯坦,將影響力深入到中亞地區。比如印度剛剛加入的上海合作組織,也是為了藉助這個平台以提高自己在中亞的存在。為此,印度不惜耗費巨資在阿富汗修建戰略公路,悄然滲透,苦心經營。當然,部分也源於巴基斯坦沒有處理好同阿富汗的關系,2016年還曾幾度在邊境線上短兵相接,讓阿富汗轉而更加親印。
但是,有時候攤子鋪得太大了,對印度來說也是一種負擔。
印度雖然自詡「南亞霸主」,但是在自身經濟建設上尚且自顧不暇,遑論援助他人。比如在修建阿富汗「經濟命脈」興都庫什戰略公路時,除了效率低下,還沒有足夠的資金來完成公路的建設。這時,阿富汗提出想要引入中國資金參與建設公路,印度堅決反對。
如此,阿富汗轉向中國自然也就不難理解了。
一方面,發展是主旋律,無論是阿富汗還是巴基斯坦,都對經濟發展有共同的渴望,與此同時中國有經濟實力,拿得出技術與資本;另一方面,中國與阿富汗一直關系親密,況且中國主張的是「阿人主導、阿人所有」,不過度涉入內政,一定程度上也讓阿富汗較為放心。
這樣一來,處心積慮在南亞「謀劃」的印度,喪失了阿富汗這個鉗制巴基斯坦的戰略抓手,能不著急嗎?
圖片來源:觀察者網
2
深意
也許大家對阿富汗的印象,只簡單停留在「塔利班」或者美國在這里長達16年的戰爭上。但其實,「帝國的墳墓」,歷史上英俄「大博弈」以及冷戰時美蘇在阿富汗的較量,似乎都告訴我們,這個地方,亂。
那麼為什麼中國還要「介入」阿富汗問題呢?
首先,這有助於中國打擊「三股勢力」、毒品輸入等重大問題。28日,恐怖分子對阿富汗首都發動連環襲擊,造成至少41死84傷,「伊斯蘭國」隨後宣布對襲擊事件負責。面對恐怖分子迴流,世界上可以說沒有一個國家完全安全。而打擊恐怖主義勢力,中國需要阿巴兩國的配合,加強反恐情報合作,一同將恐怖分子阻在境外。
其次,最重要的是有助於「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尤其是作為旗艦項目的中巴經濟走廊,畢竟阿富汗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必經之地。在阿富汗,中國有巨大的資源投資,如埃娜克銅礦項目和阿姆河盆地油田項目,然而卻一直因阿富汗內部安全問題而難以積極推進。
而且,解決阿富汗問題,中國是最佳人選,也只有中國才具備這樣的能力和可能性。
在阿富汗問題上,中國的立場一直都較為超脫,奉行不幹涉內政的原則,同阿富汗各派都保持著友好關系。中國的這一角色是其他國家所無法替代的。而與此形成對比的是,美國、印度、巴基斯坦都是阿富汗問題的直接相關方,任何一方的得利,或者各方的關系變化,都可能引起區域其他國家的反制反應。
十八大以來,中國對周邊外交最大的變化是要「經略周邊」、「塑造周邊」。換言之,就是對周邊的未來環境,中國要有自己的未來規劃,思考的不是如何適應當下的環境變化,而是積極去塑造未來5-10年內的發展趨勢。
因此,中方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中介」,利用自己同各方的「人脈」,搭建各方和談的平台,提供對話的便利。無論是巴基斯坦還是阿富汗,都有一個共同的意願,就是發展經濟,這是巴阿拋棄紛爭,和平相處的基礎。而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正好可以大大改善兩地的經濟水平。
對於這種「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事情,中國何樂而不為呢?
外交部長王毅、阿富汗外長拉巴尼(左)、巴基斯坦外長阿西夫(右)
3
印度很焦慮
實際上,印度對中巴經濟走廊的反對,主要還是出於對中國「一帶一路」的焦慮。畢竟,將南亞和印度洋當成自家「後花園」的印度,不希望別人輕易「染指」自己的地盤。
不妨來看看印度官方的表態。今年5月,印度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互聯互通倡議必須建立在公認的國際准則、良治、法治、開放、透明及平等的基礎,暗指「一帶一路」存在以上這些問題;並且公開反對中巴經濟走廊,稱沒有國家能接受一個忽視其主權和領土完整核心關切的項目。
印度著名中國問題專家謝剛說,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旨在構造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秩序(Sino-centric global order)。而現在隨著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國將攫取印度的發展空間。
例如本次,印度就擔心該項目通過克什米爾地區,而印度認為這個地區屬於自己。印媒報道稱,印度一直強烈反對中巴經濟走廊通過克什米爾地區,但是中國卻一直想邀請其他國家合作。
對此,王毅外長進行了回應,「中巴經濟走廊是經濟合作項目,不應將其政治化。走廊與地區現有的爭端,包括領土爭議沒有關系,也不應有關系」。
對於印度的「胡攪蠻纏」,中國卻一直在釋放善意。「中巴經濟走廊的目的不是針對第三方,同時希望能惠及第三方,惠及整個地區,成為地區一體化的重要動力。」
中國官方也多次公開解釋,中巴經濟走廊是民生項目,中國無意介入印巴克什米爾爭端,中國對克什米爾的政策沒有變化,可以考慮中巴經濟走廊向印度延伸,與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以及印度的北南經濟走廊連接起來,印度的「季風工程」和「香料之路」可以與「一帶一路」對接等等。
不過,中方的表態,似乎並未讓印度接受。印度也一直扮演著抵制中國「一帶一路」的先鋒。
比如近期,印美日共同抵制了將「一帶一路」寫入到聯合國的決議中。事實上,也正是因為莫迪6月份對華盛頓的訪問,尋求到美國支持其對「一帶一路」的立場,也才有了美國國務卿蒂勒森稱「一帶一路」是「掠奪性經濟」。
4
尷尬
印度的抵制立場,也多少讓它在地區多邊組織中顯得尷尬。
舉個例子來看。
今年,在索契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第十六次會議的《聯合聲明》中,有一個條款是這么說的: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等六個國家重申支持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值得注意的是,在聯合聲明中,八個上海合作組織正式成員國中唯有印度被剔除。
現在,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及諸多國際機構,都已經或直接或間接地尋求加入經濟走廊建設。2016年9月,伊朗總統魯哈尼更是直接向謝里夫提出了加入走廊的要求(一星期前,島叔恰好在伊斯蘭堡參加了中巴伊三方建設中巴經濟走廊的二軌會議)。
隨著阿富汗的加入,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和組織參與到「一帶一路」的建設中。趨勢如此,印度,你到底該如何面對呢?
拓展閱讀
印度吞並了幾百個「小國」, 卻因一個「硬骨頭」今天仍打得你死我活...
當地時間12月23日和24日,紛爭不斷的克什米爾烽煙再起,印度、巴基斯坦在這里連日猛烈交火並造成人員傷亡。
24日晚,印度《教徒報》呼籲印巴兩國和解,稱「是時候該破冰了」。
然而數十年的積怨,「破冰」又談何容易?
三個月前,印度政府發布了一份有關印巴克什米爾邊界地區的最新數據,顯示在過去的27年裡,克什米爾地區共有41000人由於戰爭死去——平均每天都有4條生命在戰火中消逝。
南亞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火葯桶」,沖突的核心正是克什米爾地區。
而克什米爾問題的根源,遠比數十年更加久遠,它其實是南亞漫長歷史進程和印巴分治時眾多「爛攤子」所遺留的難解命題。
文| 徐聰瞭望智庫特約歷史觀察員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
世界首富的海得拉巴被印度搶走啦!
米爾·奧斯曼·阿里汗,這個名字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很陌生。
但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此君可是世界上響當當的人物:1937年2月22日,他登上了美國《時代周刊》封面。
阿里汗成為《時代周刊》封面人物
他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影響力?
因為他是當時的「世界首富」。
阿里汗手握大把的黃金、珠寶,據說,他擁有的所有珠寶連起來可以繞倫敦的皮卡迪利廣場一周;
他用舊報紙裹著當鎮紙用的鑽石,比英王王冠上那顆還重!
……
不過,要是以為這些金銀珠寶就是阿里汗的全部家底,那就太天真了——這位富翁還擁有一個面積廣袤的「國家」。
橫亘於南亞次大陸中南部的這塊土地,名為海得拉巴,領土面積達21.3萬平方公里,比英格蘭和蘇格蘭加起來還要大,也比如今克什米爾的印巴實控區加起來更大;
它的位置十分重要,把海得拉巴疊加到今天的印度地圖上就能發現,它實實在在地長在印度的「心窩」里;
海得拉巴又具有一個特點:以君主阿里汗為代表的統治階級是穆斯林,但領土上絕大多數居民卻是印度教徒。
若是沒有它,今天的印度將是一塊「空心」的版圖
剛剛取得獨立的印度坐不住了: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所以,印度堂而皇之地「要求」海得拉巴「並入」印度。
作為穆斯林的阿里汗自然不肯接受,他想保持獨立,甚至加入巴基斯坦。
屢次「勸說」不成,印度終於露出了獠牙。
1948年9月13日,印度軍隊直接入侵海得拉巴。
阿里汗的巨大財富無法逆轉雙方懸殊的力量對比,海得拉巴軍隊抵抗5天後,被迫投降。
海得拉巴由此被印度吞並,至此,當代印度的版圖才算基本形成。
2
印度:卧榻之側豈容……
巴基斯坦:閉嘴!我的卧榻之側怎麼總能聽見你的呼嚕聲?!
海得拉巴和大名鼎鼎的克什米爾都被稱為「土邦」。
印度、巴基斯坦和各土邦,原本都處在英帝國的殖民統治之下。
英國人離開時,同意印巴以「分治」形式獨立,各「土邦」可以自行選擇加入印度還是巴基斯坦,或者選擇獨立。
因此,到印巴各自獨立時,南亞次大陸上,還存在著近六百個土邦,其中550多個在印度境內。
但是,英國人給出的方案畢竟只是理論上的原則,現實的地緣因素發揮著更大的作用。
處在印巴兩大國境內星羅棋布的土邦,紛紛識相地「主動」並入印度或巴基斯坦。
兩個南亞面積最大的土邦——海得拉巴和克什米爾,是少數幾個「拒不從命」的「硬茬子」。
克什米爾的統治者哈里·辛格是印度教徒,但其治下3/4的人口是穆斯林。
印度瘋狂吞並境內土邦的行動,巴基斯坦不會視而不見:你的卧榻之側不容人酣睡,難道我的就可以嗎!
克什米爾對於巴基斯坦,相比海得拉巴對於印度,要棘手很多。
急於將克什米爾收入囊中的巴基斯坦,嚇壞了土邦君主辛格,他選擇主動投入印度,換取其武力支持。
印度很樂意「插一杠子」。印巴雙方誰也不輕易相讓,曠日持久的沖突由此爆發。
當代南亞最大的爭端就存在於這個「最後的大土邦」,這也正是印巴分治方案中不明不白的土邦處置規則導致惡果的一個縮影。
土邦的問題,卻並非此時才出現的,它的歷史還要上溯到更遠的時代……
3
「海得拉巴、克什米爾們」從哪裡來?
喜馬拉雅一山之隔,隔出了兩個世界。
山這邊的中國,從秦統一六國以來,「大一統」的理念深入人心,歷史上雖屢經戰亂分裂,但最終都必然走向統一,這一傳統已延續了兩千多年。
而山另一邊的南亞次大陸,從古至今基本處於邦國林立的狀態,從未實現過真正的統一,也從未有過一個統治整個國家的中央王朝,即便是空前強盛的阿育王時期也是如此。
來自中亞和西南亞的征服者一次次來到印度平原,建立起眾多五花八門的封建土邦。
到了歐洲殖民者入侵前的莫卧兒帝國時期,這種特點更加凸顯。
莫卧兒帝國(Mughal Empire),是突厥化的伊斯蘭教蒙古人在南亞次大陸上新建的國家,是帖木兒蒙古帝國的「續集」(「莫卧兒」其實就是「蒙古」的音譯)。同時,它又是伊斯蘭教文化與印度教文化的交匯點。
註:莫卧兒帝國從1526年開始至1858年結束,統治時間長達331年。1857年,莫卧兒帝國末代君主巴哈杜爾參加反英大起義,失敗後被英國殖民當局放逐到緬甸仰光,印度最後的王朝——莫卧兒王朝滅亡。
莫卧兒帝國給南亞種下了土邦問題的種子。
自建立之初,莫卧兒帝國便是邦聯性質的國家,大肆分封功臣貴族,地方總督、王公享有極大的自治權利。
立國之初,帝國皇帝尚能靠個人權威、嚴酷法令約束地方;後來的君主對地方的控制力逐漸減弱,王公貴族或部落首領巧取豪奪,逐步把原本以服軍役為條件、分封所得、不能世襲的領地轉變為世襲封建領地。
在第六位皇帝奧朗則布(1658--1707在位)統治時期,莫卧兒帝國的疆域達到了頂點,版圖最廣時包括今天阿富汗一部、克什米爾、巴基斯坦和印度大部。
然而,這看似鼎盛的大帝國,卻是外強中干——戰爭大大消耗了帝國實力,長久在南部征戰,導致奧朗則布對北部的控制力減弱,大貴族紛紛擁兵自立。
奧朗則布推行宗教迫害政策,下令對非伊斯蘭教徒徵收重稅,進一步加劇了國家的分裂。
到奧朗則布去世時,留下的已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帝國。
18世紀以後,帝國日益衰微,各省總督、地方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封建主乘機紛紛擁兵自立,遍布印度各地、大小不等的土邦王國,正是在這時形成的。
正如馬克思所評論的那樣:
「大莫卧兒的無上權力被他的總督們摧毀,總督們的權力被馬拉塔人摧毀,馬拉塔人的權力被阿富汗人摧毀;而在大家這樣混戰的時候,不列顛人闖了進來,把他們全都征服了。這是一個不僅存在著伊斯蘭教徒和印度教徒的對立,而且存在著部落與部落、種姓與種姓的對立的國家,這是一個建立在所有成員之間普遍的互相排斥和與生俱來的排他思想所造成的均勢上面的社會。這樣一個國家,這樣一個社會,難道不是註定要做征服者的戰利品嗎?」
4
維多利亞王冠下的「兩個印度」
1857年,莫卧兒王朝滅亡,印度正式進入英國殖民統治時期。
英國人在他們統治的南亞版圖上建立起了英屬「印度帝國」,將原本僅是概念的「印度」具象化為一個國家。
這個「國家」滿目瘡痍:「國境」之內,居然還分布著近600個大小不等、分裂割據的土邦國。
所有土邦加起來面積達500萬平方英里,佔英國統治南亞總面積的45.3%,人口達8600萬,占當時區域總人口的1/3。
許多土邦王公熱情歡迎英國人到來,在戰場上為英國人沖鋒陷陣,以承認英國君主為前提,保留他們的王位。
各土邦王公和大英帝國簽訂條約,確認上述原則,接受英國國王兼印度皇帝的君主地位,同意副王(總督)控制其外交和國防大權。
作為交換條件,英國保證各王公享有內部事務自治的權利,像海得拉巴這樣實力雄厚的大土邦還擁有自己的貨幣、造幣廠、鐵路和郵政局。
註:1858年印度帝國成立後,英國駐印總督(Governor-General)加上了「副王」(Viceroy)的頭銜。這一與眾不同的頭銜,凸顯印度對於大英帝國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1877年,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女皇
所以,英國統治之下的南亞,事實上有「兩個印度」:
一個是先後以加爾各答(1858—1911)和德里(1911—1947)為首都,並以此為中心由各省組成的印度,稱為「英屬印度」(British India,或稱「印度帝國」),由英國直接統治;
另一個是由565個土邦王公封建領地組成的印度,稱為「印度土邦」(Princely State),由各邦王公施政,英國殖民者在幕後操控。
直至1888年,一位高級英國駐印官員還說:「現在沒有,過去也從未有過一個印度。印度甚至從未有過一個歐洲人心目中的國家,即在國土、政治、社會和宗教方面擁有統一的國家。以為印度能成為國家,就像指望將來歐洲各國被一個單一的國家所取代一樣異想天開。」
英屬印度和印度土邦雖然都以英國國王為最高元首,卻是兩種不同的政治實體。國中之國,可能不算稀奇,但是一「國」之內,存在著如此眾多、不相連接的「國家」,實在不能不說是種奇特的現象。
土邦王公擁有不同的封號,如馬哈拉賈、羅闍、摩訶羅闍、納瓦布和尼查姆等。
註:稱為馬哈拉賈(Maharaja)或羅闍(Raja)的,一般是印度教或錫克教的封建主;
稱為納瓦布(Nawab)的,原是莫卧兒帝國派駐較大省份的總督;
稱為尼扎姆(Nizam)的,原是中央政府封派的省級官員(後來成為掌握省的實權的最高長官)。
納瓦布和尼扎姆均為伊斯蘭教徒。
海得拉巴的尼扎姆和克什米爾的摩訶羅闍,統治的領土和人口與歐洲最大的國家不相上下。位於阿曼海之濱的卡提阿瓦島的王公,居住在破舊不堪的馬廄內,管轄的地盤僅僅略大於一個縣。四百多個土邦的面積不超過三十平方公里。
尼赫魯在《印度的發現》一書中指出,「其中有15個可以認為是主要的土邦。最大的是海得拉巴、克什米爾、邁索爾、特拉凡哥爾、巴羅達、瓜略爾、印多爾、柯欽、齋浦爾、佐德浦爾、比加尼爾、波保爾與巴的亞拉。跟著就是許多中等土邦,最後是幾百個很小的地區,有些在地圖上並不比針尖大。這些小土邦的大多數是在加提
㈡ 為什麼大家都要打阿富汗
確切地說,攻打阿富汗的國家主要是前蘇聯和美國。前蘇聯與美國發動的兩次阿富汗戰爭持續了近42年。直到今年8月,美國撤出了阿富汗,塔利班重新占據了喀布爾、控制了阿富汗。
那麼,為什麼前蘇聯和美國要發動攻打阿富汗的戰爭呢?除了有直接原因之外,還有其深層次原因。
直接原因:2001年9月11日,美國五角大樓、世貿大樓遭到本·拉登指使的恐怖分子劫持的飛機的撞擊。美國要求庇護本·拉登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將其交出,遭到塔利班政權的拒絕。於是,美國決定對阿富汗塔利班政權進行軍事打擊。
深層原因:中亞地區(通常是指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塔吉克和土庫曼五國)北可遏制俄羅斯,東可挾制中國,南可控制印巴,西可連接歐陸;若能以此為中心向四周擴散,其勢力必將遍及整個歐亞大陸。阿富汗位於西亞、中亞和南亞的結合部,扼南北交通要沖,北接土庫曼、烏茲別克和塔吉克,東北突出的狹長地帶與中國接壤,東部和東南部與巴基斯坦毗鄰,西部與伊朗交界。自古以來,阿富汗就是中亞地區南部的重要屏障和橋梁。一旦美國掌控阿富汗,北上可以威懾俄羅斯、中國,西可鉗制伊朗,美國就可以通過進入阿富汗進而控制中亞。中亞裏海地區富含石油和天然氣,是中東以外的另一個相對集中的能源儲藏地。布希與其決策班子在制訂打擊阿富汗和反恐戰爭計劃的同時,也確定了美國要進駐中亞、爭奪中亞裏海石油主導權的計劃。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後,隨著美國軍事勢力的介入,美國在經濟方面的發言權會大大增加。
㈢ 印度首都騷亂已致32人死亡,印度目前採取了哪些應對措施
印度首都騷亂已致32人死亡,印度目前採取了哪些應對措施?印度的騷亂造成了城市巨大的破壞,現在印度政府開始有了一些舉措,下面給大傢具體的說明一下,朋友們參考:
三、印度排除在首都實行戒嚴,來降低騷亂:
印度政府還有一個辦法就是戒嚴,也有媒體傳出這個消息,不過戒嚴對於首都的傷害比較大,而且會導致一系列的不確定因素,所以現在印度,也在探討之中。這就是目前印度控制局面的一些舉措,大家可以參考。
㈣ 拉瓦爾品第談判的結果是怎麼樣的
切爾姆斯福對阿馬努拉的媾和建議,正求之不得。馬赫穆德·塔爾齊估計對了,英印政府再也無力承擔來自國際國內的政治壓力。6月3日,外交大臣塔爾齊委任國王的弟弟阿里·阿赫默德·沙,作為阿富汗談判代表團團長,赴拉瓦爾晶第與英國談判代表團進行首輪談判。
塔爾齊交給阿赫默德·沙的任務是:首先是擺脫英國對阿富汗外交政策的控制,阿富汗不能為媾和喪失一寸土地,印度邊境的獨立部族地區是與阿富汗人同一的民族,是由於英印政府武裝佔領才成為英印政府屬地的,因此英印政府應當歸還伐濟里斯坦和其他獨立部族地區,要求英印政府付出一筆新的補助金。阿赫默德·沙表示他一定不辱使命,並將隨時向塔爾齊和王兄報告。
拉瓦爾品第談判進行了兩個多月,英印政府外事秘書漢密爾頓·格蘭特採取不讓步態度,使得談判斷斷續續,毫無進展。正在阿富汗困難之際,蘇維埃俄國外交部通知阿富汗,蘇俄准備就具體援助阿富汗進行磋商。
塔爾齊秘密將這個信息作為一個籌碼,通知阿赫默德·沙:「把這個風吹到談判桌上去。如果英國人白浪費時間,阿富汗尋到了新的談判日程表了。」果然,漢密爾頓·格蘭特開始改變了談判態度。8月8日,阿富汗與英國政府簽訂了《拉瓦爾品第條約》。根據條約,英國政府承認阿富汗獨立——這一承認沒有寫進條約正文中,而是在、漢密爾頓·格蘭特致阿赫默德·沙的照會中提出的,阿富汗沒有失去一寸土地,但阿富汗也沒有收回土地,英國政府拒絕支付補助金,同時在第二條中規定,禁止經由印度把武器和軍需品運往阿富汗,雙方約定6個月後再重新談判。《拉瓦爾晶第條約》是一個暫時的和約,阿、英之間的相互緊張關系沒有緩和,有關阿富汗獨立的實質性問題仍然懸而未決。
㈤ 阿富汗究竟有多窮
阿富汗究竟有多窮
阿富汗究竟有多窮,在農業之後,阿富汗的主要收入來源是海外援助,傳統上它約占阿富汗政府支出的四分之三。由於缺乏交通基礎設施、發達的電網和技術專長,阿富汗開采這些資源的能力將受到阻礙,
接管阿富汗的塔 利班將繼承一個世界上最搖搖欲墜的經濟體。
鑒於美國及其盟友在過去二十年中在該國花費了數十億美元,這可能會讓許多人感到驚訝。
不過,大部分資金都用於培訓阿富汗警察和軍隊了。
盡管建造了一些高層建築,主要是在喀布爾,但用於基礎設施改善等舉措的支出卻很少。
阿富汗人在接水
這並不是說在美國及其盟國趕走塔 利班之後沒有任何改善。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阿富汗GDP從2002年的40.55億美元增長到2013年的205.61億美元。
但在2014年,隨著聯合國支持的國際安全援助部隊的撤離,大多數外國作戰部隊離開了該國,阿富汗GDP增長急劇放緩。
阿富汗的GDP增長率從2012年的14%左右下降到2015年的1.5%。
隨後從2016年開始復甦,但截至2020年,經濟價值仍僅為198.07億美元。
由於疫情的爆發和擾亂出口的政 治動 盪加劇,它去年又重新陷入衰退。
該國仍然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流離失所的阿富汗人
世界銀行的最新數據顯示,全世界只有六個國家——其中包括蒲隆地、索馬里和獅子山——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低於阿富汗。
據估計,阿富汗國內生產總值的至少五分之一來自鴉片貿易,其中大部分由塔 利班控制,幫助武裝該組織。
總的來說,農業約占阿富汗經濟活動的一半,而在一個五分之二的人失業的國家,它也至少佔所有就業的一半。
除鴉片外,小麥是主要的農業出口產品,盡管近年來鴉片種植的土地越來越多,但近年來也出現了更有價值的作物,如核桃、杏仁、開心果、藏紅花、石榴和葡萄乾。
此外,由於缺乏對冷庫和包裝設施的投資,阿富汗無法從水果和蔬菜出口中獲得更多收益,據估計,至少有四分之一的農產品在收獲後會變質,無法出售。
在農業之後,阿富汗的主要收入來源是海外援助,傳統上它約占阿富汗政府支出的四分之三。
不過,這種情況近年來一直在下降,而且由於塔 利班已經奪取控制權,因此可以預期幾乎完全枯竭。
這並不是說,即使在塔 利班控制之下,也不會有任何經濟機會。
阿富汗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
阿富汗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十年前價值1萬億美元——包括鋰和鈷礦床,這兩種都是新能源汽車電池的關鍵成分,此外阿富汗還擁有黃金、銅和鐵礦石等資源。
在40年前入侵之後,蘇聯地質學家繪制了這些財富的圖表,最近五角大樓在2010年的一份內部文件中表示,阿富汗有可能成為「擁有鋰的沙烏地阿拉伯」。
不幸的是,由於缺乏交通基礎設施、發達的電網和技術專長,阿富汗開采這些資源的能力將受到阻礙,甚至在塔 利班上台之前,很少有采礦工程師准備涉足該國。
迄今為止,這些礦產資源對阿富汗也沒有多大幫助。
該國存在的大部分采礦活動都是非法的,不僅剝奪了政府的特許權使用費,而且還為叛亂分子提供了收入。
比阿富汗的礦產財富更重要的是它的勞動力。
這是一個年輕的國家,三分之二的人口都在 25 歲以下,而且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
在塔 利班被驅逐後,五分之一的阿富汗人是文盲的情況下,教育得到了大規模擴張,大學數量是 2001年的 10 倍。
主要受益者是婦女和女童,她們以前在塔 利班統治下被剝奪了教育,但現在又面臨被禁止接受教育或就業的前景。
塔 利班之前禁止女性工作的禁令的延續將是未來經濟增長的最大障礙。
阿富汗塔 利班於當地時間15日進入首都喀布爾,並宣稱已控制總統府。阿富汗經歷「變天」後,16日,在喀布爾經商整整20年的中國商人、「一帶一路」中國城的負責人餘明輝透過窗戶望向喀布爾大街,街上依舊不平靜。「我們每天都在判斷阿富汗的局勢,」餘明輝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很多中國商人在中國外交部多次提醒下,一個多月前已經從阿富汗撤離,但是餘明輝和中國城的中國人都沒有打算離開。
《追風箏的人》還在上演,但發生很大變化
餘明輝首先和記者提到阿富汗裔美國作家卡勒德·胡賽尼於2003年發表的小說《追風箏的人》。當年的阿富汗面臨軍閥混戰、塔 利班當權。如今的阿富汗在外界看來也是一片亂局。而在餘明輝看來,阿富汗在過去的20年間發生很大的變化,阿富汗人已經適應世俗化的生活,對世界的認知也發生很大變化,正如整個世界一樣。
據世界銀行官方網站的數據,2020年阿富汗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98.07億美元,較2019年的192.91億美元增長2.67%。阿富汗2020年人均GDP為508美元,近40%的人口處於每天生活費不足1美元的絕對貧困狀態。盡管這個國家如此貧窮,餘明輝負責的中國城依然在籌備多年後,於2020年6月30日正式運營。「不管誰掌權,離開這些能力都很難把這個國家發展起來。周邊國家沒有像我們中國產業鏈這么全的,這也是我在周邊國家看了那麼多,最後定位在阿富汗的一個主要原因,」餘明輝告訴記者。
塔 利班接管阿富汗政權 圖源:外媒
餘明輝介紹稱,阿富汗自己的小企業,就像中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小作坊,連老百姓10%的需求都不能滿足。阿富汗的生活用品,如盤子、碗、鍋、床鋪、地毯等,大都是中國製造。據餘明輝一個阿富汗朋友回憶,自己小時候就常用中國產品。當時這個朋友也不知道China,還以為是個產品名字,後來才知道是個國家名字。餘明輝的中國城和很多企業有合作,經營電線電纜、廚房用具和生活裝飾品等等,商品包羅萬象。
在阿富汗投資的外商都有誰
16日,《環球時報》記者獲悉,大部分中企人員出於安全考慮,在阿富汗「變天」前已經陸續回國。但是餘明輝沒有打算離開,因為中國城和阿富汗政府幾個主業務部門如建設部、商務部和國家電網等都有合約。盡管他也承認,安全是誰都難以把握的。「確實是因為有合約,另外我們也不想給阿富汗留下中國人不講信用、有一點風吹草動就沒有定力的印象,」餘明輝說。在阿富汗打拚的20年讓餘明輝在當地建立一定人脈。在塔 利班佔領喀布爾前幾天,餘明輝對局勢已有所耳聞,提前做了一些措施,包括安裝防護網、增加安保值班人員等。從15日開始,中國城歇業3天,靜觀形勢變化。
這是8月15日拍攝的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街頭關閉的商店。新華社發(拉赫馬圖拉·阿里扎達 攝)
根據中國海關的數據,1992至2020年,中國與阿富汗雙邊貿易額從1992年的0.3億美元增長至2020年的5.5億美元。另據中國商務部發布的.數據,盡管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但中阿兩國的經貿關系依然保持相對穩定的態勢。2020年雙邊貿易額5.5億美元,同比下降11.7%。其中,中國對阿出口5.0億美元,自阿進口0.5億美元,同比分別下降16.5%和增長86.2%。
印度也在阿富汗有投資。在2020 年日內瓦舉行的阿富汗會議上,印度據稱在阿富汗有400多個項目。「德國在阿富汗基礎設施項目落入塔 利班之手」,德國《商報》16日稱,憑借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援助,德國資助了阿富汗的機場、道路和橋梁。塔 利班上台後,國際援助的結束將對該國經濟造成沉重打擊。去年的一次捐助者會議上,德國承諾到2024 年每年向阿富汗提供4.3億歐元的重建援助。目前只有1/3的阿富汗人口有電力供應。
經濟未來瀕臨崩潰?
路透社16日分析稱,可以預見的是,塔 利班重奪政權帶來的恐慌很可能導致食物等生活必需品的價格進一步上升。阿聯酋《國家報》發表題為「塔 利班上台,阿富汗經濟瀕臨崩潰」的文章,對阿富汗未來的經濟形勢表示悲觀。
「阿富汗擁有豐富的礦物資源。」德國《法蘭克福匯報》16日稱,雖然阿富汗現在是全球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但是這個國家的貴金屬、鈾、天然氣和石油儲存豐富,價值約3萬億美元。德國《明鏡》周刊16日則說,阿富汗未來重建是一個大機會。不過,按照目前歐美的政策,西方可能失去參與重建的機會。
長時間的積累讓餘明輝比局外人更了解阿富汗這個國家。即使阿富汗處於權力交接的不確定中,餘明輝依然對阿富汗的未來抱有信心。「中國的產品在這里幾乎沒有競爭。中國人沒有大量進來的原因就是對這個地方不了解,而進來的話需要長時間的積淀,否則想大展拳腳那是不可能的。」餘明輝認為,阿富汗陷入戰爭40多年,沒有工業基礎,不具備生產能力,未來阿富汗需要發展經濟提高民生,離開中國都是很困難的,因為中國有強大的物資和生產製造能力以及基礎設施建設能力。
㈥ 特朗普邀請印度介入阿富汗是「請君入瓮」
特朗普宣布了美國的阿富汗新戰略,大多數舉措並不出人意料,整體而言也無多少「新意」。特朗普確認美國不會從阿富汗快速撤軍,這一決定可謂「眾望所歸」,這場在16年前發起的戰爭還會繼續下去,雖然看不到勝利的希望,但是撒手不管的後果美國將無法承受。而在阿富汗局勢風雨飄搖之際,特朗普敲打主要反恐盟友巴基斯坦卻籠絡印度,至於前者「邀請」印度介入阿富汗的意圖到底是什麼則引起諸多猜疑。
可是特朗普似乎也沒有熱心到為印度的大國夢搭台,卻不求任何回報。在印度媒體解讀出特朗普對印度倚重的同時,一些西方媒體從中看到的是特朗普對印度的「最後通牒」。而很多的印度網友也表示,特朗普的邀請更像是「請君入瓮」的套路。
阿富汗軍事失敗、腐敗橫行,西方的主流媒體已經「達成共識」——阿富汗戰爭幾乎已經註定是一場贏不了的戰爭。特朗普巴不得早些從這里抽身,只是因為伊拉克的前車之鑒(美軍撤走,IS填補權力真空迅速崛起),特朗普無奈改變撤軍的初衷。泥足深陷的美國可能需要的是一塊墊腳石,而印度「大小」正合適。
印度面對的誘惑很大,大國地位的榮耀、可能的美國軍援以及在世仇巴基斯坦的西北部懸一把利劍,甚至完全有可能打破南亞的戰略平衡進而騰出手來「走向世界」。但是回報有多高,風險就有多大,在阿富汗這塊大國墳場,英國人曾飲恨於此,蘇聯也曾在此徒耗十年,美國陷入阿富汗泥潭也已經十多年,這么多大國都不行,那麼印度又靠什麼創造「奇跡」?是淪為美國的墊腳石還是經營出一塊登上世界大國地位的台階,這是一場賭博,下面就看印度的了。
美國真的是到處想佔便宜。
㈦ 阿富汗戰略地位重要的原因
阿富汗政府的行政權力至今難抵各部落中下層,部落宗教勢力強大,對周邊影響甚大,直接影響到我國新疆地區的穩定,直接影響到我國西側境外能源通道的安全,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阿富汗戰略地位重要的原因,一起來看看。
軍事上,阿富汗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阿富汗東接中國,南接南亞印度洋,西接產油區,北接中亞俄羅斯.
經濟上,阿富汗擁有的自然資源.阿富汗的東南方擁有金礦、銀礦、銅礦、鋅礦以及鐵礦 等的自然資源,亦擁有珍貴的寶石礦脈,諸如東北部的青金石、祖母綠和青藍礦。在北部還可能蘊含重要的石油與天然氣。另外也擁有煤炭、鉻鐵礦、滑石、重晶石、硫、鉛和食鹽等自然資源,而且由於國家受到蘇聯入侵和隨後爆發的內戰(阿富汗市民戰爭)影響,這些重要的礦產和能源資產多數保留原狀而未加利用。
阿富汗經濟落後,自然條件很差,但卻因地理位置極具戰略意義而受到各大國關注。阿富汗由眾多部落組成,大小部落分布於興都庫什其間,現總統卡爾扎伊的行政權力主要局限於大喀布爾地區,對各部落中下層影響甚微。部落成員大都是虔誠的穆斯林,其宗教勢力外滲性強,向南、向北直接影響到巴基斯坦境內、中亞境內的居民。目前本地區最驚動世界的既不是能源戰,也不是強國對峙,而是來自阿富汗興都庫什山區的恐怖分子突如其來的恐怖襲擊,使西方國家不得不作出重大政策調整。作為世界頭號強國的美國,不惜跨海遠征貧弱的阿富汗,使人們開始重新評價該區在國際政治和大國地緣戰略當中的位置。面對背景復雜的分裂主義、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這“三股勢力”,中亞、南亞各國頗感棘手。
(一)對中亞國家的影響
對於中亞的影響可能弱一些。中亞各國民族主體雖然同屬穆斯林,但他們接受伊斯蘭教作為全民信仰的時間較晚;並且伊斯蘭文化進入中亞,接受了中亞本土多種文化的“改造”,因而形成了自成一派的“中亞模式”伊斯蘭文化。所以中亞人對於伊斯蘭教信仰的程度、宗教禮儀與民族傳統文化結合的程度等大不同於阿拉伯人和小亞細亞人。中國與哈薩克、土庫曼等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受到興都庫什山區“三股勢力”影響目前較小。
(二)對巴基斯坦的影響
在阿富汗的鄰國中,阿富汗與巴基斯坦的關系居於特殊而突出的地位。歷史上,普什圖族聚集的巴基斯坦普什圖尼斯坦地區,一直屬阿富汗普什圖族獨立部族所有,被阿富汗普什圖族認為是阿富汗版圖的一部分。1893年11月,為控制阿富汗,英國脅迫阿富汗政府與英印殖民政府簽訂了阿(英)印邊界協定,即《杜蘭協定》。該協定將阿富汗與當時的英屬印度邊界劃分開,將世代生活在高山中的普什圖族人人為地劃入兩個不同的地區,從而埋下長期民族沖突的隱患。
對於目前的阿富汗而言,無論是打擊塔利班和基地組織殘余,維護國家安全與穩定,還是鞏固政權,保證重建工作的順利進行,均離不開巴基斯坦的配合和支持。塔利班和基地組織殘余藉助阿巴兩國漫長的邊境線和普什圖族跨境而居的現狀,輕易地穿行於邊境線實施恐怖襲擊,並到另一方尋求庇護所。阿富汗國內安全狀況堪憂,是與塔利班和基地組織頻繁發的的跨界襲擊密切相關。因此,與巴基斯坦發展友好關系,不但有利於阿巴雙方消除歷史上已有的隔閡,也有利於敦促巴基斯坦加大打擊恐怖勢力的力度。此外,阿富汗是內陸國家,多年來巴基斯坦一直是阿富汗對外經濟聯系的主要通道。
就巴基斯坦而言,也需要一個穩定而友好的阿富汗。這首先有助於巴基斯坦最大限度地打擊國內伊斯蘭激進勢力,維護安全穩定。進而有助於巴基斯坦避免地區間戰略失衡,警惕阿富汗與印度過分靠近,使自身免於南北兩線應對。此外,巴基斯坦還希望藉助於阿富汗重建,拓展巴基斯坦在阿富汗的經濟和貿易份額,促進國內經濟發展。鑒於興都庫什山北東東向橫卧,未來中國與巴基斯坦可能的油氣管道建設合作極有可能受到來自興都庫什山區“三股勢力”居高臨下的威脅。
(三)對美國等相關政策的影響
阿富汗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地緣政治的“制高點效應”更加明顯。美國勢力占據阿富汗,可以西擊伊朗(與以色列形成東西戰略夾擊),東扼中國,北制俄羅斯,南壓印巴。有資料顯示,在阿富汗“踩一腳”早已是美國情報機構、智囊機構多年所求。“9.11”事件之後,基地組織便在真正意義上以興都庫什山區作為“根據地”開始了與其對立面的博弈,也客觀上使得美歐等西方國家“名正言順”地“立足”於阿富汗。由於美國總統奧巴馬特殊的種族背景、宗教背景,未來美國的阿富汗政策有可能趨向溫和,但這種趨向將受制於美國國內政治利益間的博弈結果,受制於美國在中東、遠東、中亞、南亞以及東歐等地的地緣政治利益,也受制於未來以色列在中東的“言談舉止”。最終的結果可能是奧巴馬的阿富汗政策較小布希時期不會有太大變化,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美國將可能在阿富汗長期駐紮下去,基地組織的活動也將時隱時現、與美國貓捉老鼠般地持續下去,至少在大喀布爾地區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北約一塊充滿爆炸聲、槍炮聲以及綁架等頻發的“飛地”。如果美歐等西方勢力撤出阿富汗,將可能出現諸多的可能:可能中國從中東、中亞地區進口能源資源更加順暢,中國與伊朗等的合作(包括能源合作)將更加緊密;俄羅斯如同前蘇聯一樣攏抱中亞國家、阿富汗等直插阿拉伯海、印度洋的美夢將能夠重溫;印度等北上中亞的渴望將真正實現;伊朗勢力東擴的願望將成為現實、伊朗核問題的解決將更加棘手等,可能興都庫什山區將更加“雲霧繚繞”、變數多多。上述無論那一種可能都難言是美歐樂觀其成的,當然有些也不或不一定適合中國的戰略利益。
㈧ 阿富汗貧窮落後,又沒有資源,為何大國總想征服他
有人問,阿富汗貧窮落後,又沒有資源,為什麼大國總想征服它?下面就來詳細的分析其中的原因。
當然我們必須要清楚的是,任何一場戰爭都不應該被我們所吹捧和支持,因為只要有戰爭發生的地方就會伴隨著流血,犧牲這些東西對於人類來說都是極大的毀滅和打擊。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都應該以服務人民為最高使命,而不是應該參與到這些非正義的戰爭當中去侵佔他國的領土。但是現在阿富汗的形勢如此的嚴峻,我們也只能夠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之下,盡力的去維持阿富汗的和平。希望以後能夠有更多的愛好和平的國家參與到這個愛好和平的陣營當中,為阿富汗帶去一片安寧,因為阿富汗相當於世界的心臟,所以大國都想征服它。
㈨ 阿富汗既窮又難征服,為啥大國從古至今都要反復爭奪
說到阿富汗,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戰爭和貧窮。這個即無海岸線,又無公開資源的山地內陸小國,在聯合國聯合計劃署公布的數據中,已經淪為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但是,就是這么一個物產匱乏、荒漠多山的貧瘠小國,從古到今,一直都是世界列強爭奪的目標。其中不乏蘇聯和美國這樣的近代超級大國。
而且,這些大國在爭奪阿富汗的時候,還很少取得戰爭的勝利。阿富汗因此還獲得一個「帝國墳場」的稱號。
(拿著武器的阿富汗人民)
三、隱形的豐富的地下資源。
其實,由於貧窮無力進行資源勘探,阿富汗才給人資源匱乏的表象。實際上,在這片不毛之地,並不缺礦產和油氣資源。
美國佔領阿富汗後,曾秘密派出勘探人員,發現在這片山地下面,埋著價值近萬億美元的礦石和天然氣。倘若戰爭結束,阿富汗取得獨立,有足夠的國力開采,那麼它將從不毛之地的貧窮小國,變成全球最富有的國家之一。
正是因為如此,那些大國們才會反復爭奪,希望把阿富汗據為己有,獨吞阿富汗地下的這些豐富礦藏。
㈩ 印度將加強對阿富汗援助嗎
蒂勒森訪印的另一個議題是阿富汗問題。目前,阿富汗仍然處於長達16年的血腥沖突中。就在8月,特朗普宣布了新的阿富汗戰略。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講話中還透露出進一步加強印度在其南亞戰略中地位的政策取向,表示將與印度發展戰略夥伴關系,並要求印度支持阿富汗的經濟發展。
據報道,印度與阿富汗有著長期的夥伴關系,印度為阿富汗的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方面已提供了20億美元的援助。蒂勒森稱,印度在美國的阿富汗戰略中至關重要,美國支持印度作為這個區域的領導者。
在訪印前,蒂勒森曾於23日突訪阿富汗,並與阿總統加尼舉行會談。蒂勒森強調,美國在南亞地區採取新戰略表明美國願意和阿富汗政府以及地區其他國家一道,為應對恐怖主義威脅、實現阿富汗的和平而努力。
「但印度不會軍事介入阿富汗」,舒克拉說,「聲明都是指向雙方所達成的共識,即印度將加強對阿富汗的人道主義援助及經濟發展項目」。
9月26日,印度國防部長尼爾馬拉·西塔拉曼在新德里與到訪的美國國防部長詹姆斯·馬蒂斯會面時明確表示,印度不會派兵進入阿富汗,但將會繼續提供發展和醫療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