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962中印戰爭 印度空軍為什麼按兵不動
1962年11月19日,印度總理尼赫魯接連給美國總統肯尼迪發出了兩封信。印度與中國的戰事進行得很不順利,印軍處於崩潰的邊緣,中國軍隊已經抵達印度「東北邊境特區」山麓(即今天所謂的「阿魯納恰邦」),並攻佔了邦迪拉(Bomdila),從色拉山口(Sela,即中國稱西山口)撤退的印軍則被阻滯在兩個山口之間。對中國軍隊可能沿山谷揮師直下,進而佔領東部地區的恐慌開始蔓延開來,印軍中充斥著驚惶與無助的情緒。印度已經開始准備執行撤離阿薩姆(Assam)主要城市的計劃。這就是尼赫魯寫信時的凄涼景象。 在信中,尼赫魯要求美國給予印度一攬子援助,包括立即出動美國空軍幫助東部地區防空。尼赫魯請美國空軍協助防禦東部地區,以防解放軍空軍攻擊該地區的印度城市、油田和工業設施作為報復。信中尼赫魯還向英國首相提出給予援助。但就在信件發出後不久,中國宣布單方面停火和分步驟撤軍。顯然,中國方面實現了戰爭之初設定的有限作戰目標。此外,中國方面可能考慮到後勤補給線在未來的日子裡將被積雪覆蓋,寸步難行,前方作戰部隊難以長期維持。這些信件最近才被公開,信件內容表明了尼赫魯當時的恐懼,以及印度方面感到的無助,信中尼赫魯用語謙卑,對美國總統格外「尊敬」,目的就是為了得到援助。 由於這些信件的公開,人們開始重新審視當年戰爭中一個看似矛盾的事實:盡管印度陸軍在中國軍隊面前遭遇慘敗,但印度卻始終沒有動用印度空軍的作戰部隊。印度陸軍對那場戰爭的回憶只有委屈,即使陸軍身陷絕境,空軍也沒有真正實施救援。如果不是尼赫魯受到了美國駐印度大使加爾布萊斯和印度情報局局長穆里克的強烈影響,恐怕戰爭的進程和結局都會發生變化。加爾布萊斯在向尼赫魯做出建議時,顯然糅雜了美國的冷戰憂慮,而穆里克缺乏真實情報支撐的言論,則導致了對中國威脅程度誇大的誤判。 由於缺少真實可靠的情報,加上對過高估計了中國軍隊的實力,導致了對中國可能採取的懲戒行動的畏懼,印度政府和印度軍隊最終做出了非常糟糕的決定。由於對未知情況的莫名恐懼,導致了印度政府高層一片驚惶,整個政府的決策過程陷入混亂。 美國給印度政府的建議是,動用印度空軍作戰部隊參加中印戰爭是不明智的,這在印度政府的決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按照美國人的建議,印度東部城市,以及提斯普爾(Tezpur)和古瓦哈蒂(Guwahati)空軍基地,加爾各答工業區和油井設施等可能成為中國轟炸的目標,這使得印度政府失去了動用本國空軍的勇氣。而根據印度獲得的情報,中國在羅多克(Rudok)、噶達克(Gartok)和塔什貢(Tashigong)擁有隨時可用的空軍基地,這更讓印度政府的決策變得混亂--事實上,即使到2010年中國也沒有建立這樣的基地。結果,印度政府作出了除了對陸軍的補給行動進行有限支援外,不使用空軍加入作戰的決定,以防止釀成某種災難性的後果
⑵ 龐國興的人物事跡
龐國興,1940年1月生於陝西省子洲縣裴家灣鄉龐家溝村一貧苦農民家庭。
龐國興7歲時,該上學了,可父親被侵犯邊區的國民黨軍隊抓去當了民夫。母親氣病卧床,雙目哭瞎。家裡也被洗劫一空。嚴酷和生活現實,迫使他小小年齡就拿起了放牛鞭、牧羊鏟。然而,仇恨的種子已經在他幼小的心靈里發了芽:「長大了,我一定要報仇!」
1948年秋,龐家溝解放了,苦難的日子終於一去不復返了。
1955年,隨著家庭生活的好轉,龐國興終於進了學校。但因家務纏身,他僅斷斷續續地念了三個學期的書便輟學務農了。
龐國興的父親、叔叔都是石匠。他家也由原來的一眼破窯洞變成了青一色的石頭屋。院子里鋪的、窯沿里砌的、房上蓋的都是青石板。龐國興生活在這個青石板的環境中,也磨練出了一副「石板性格」:堅強、憨厚、直爽。
龐國興雖然個頭不高,卻有一股不服輸的倔勁,看見誰勞動好就專門找誰比試。上山背麥子,他專到遠處背;別人一次背兩捆,他背三捆、四捆,村上修水渠,他比賽背石頭,蹭爛了脊背仍不歇息。
1959年,徵兵工作開始了,一天晚上,龐國興向父親挑明了自己的心事:想當一名解放軍戰士。父親聽了一愣,心想,剛大,就要走?這晚,老倆口商量了半宿。天一亮,父親把他叫到跟前說:「興娃子,你去吧,家裡的活有爹做。去了好好乾。」於是,龐國興披紅戴花,千里迢迢來到了青海。
龐國興入伍後,被分到第五十五師一六三團九連。這是一個誕生在抗日烽火中的功臣連隊,戰爭年代曾涌現出近百名功臣模範人物。來到這樣一個有光榮傳統的連隊當兵,龐國興感到很自豪。他各項工作幹得都很出色,在戰士中威信很高。連里評功評獎,他經常是全票。於是,大家給他送了個雅號,叫「全票人物」。
1960年,龐國興所在的五班奉命到海拔4000多米的祁連縣野牛溝開採石棉。高原上的氣候反復無常,時風、時雨、時雪、時雹。5月,龐國興和戰友們在半山腰較平的石灘上掘坑為屋,鋪石為床,開始了緊張的勞動。
龐國興不怕高山反應,不怕坡陡路滑,天天超額完成任務,被全票評為「生產標兵」。6月,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年終總結時,入伍才一年的龐國興榮立了第二次三等功。
龐國興在當戰士的三年時間里,先後調過七個班。他調到那個班,那個班的工作就變樣。
一班,原來是個後進班,骨幹弱,班長出差。一天,指導員把龐國興找去,對他說:「支部決定調你到一班當副班長,一班長不在家,希望你能把這個班領導好。」
到一班後的第一個晚上,龐國興組織召開了班務會,說:「我沒念過幾天書,水平低,以後咱們在一起好好乾,有啥好點子就提出來……我有個想當,今後咱們要爭取當個先進班。」龐國興的「就職演說」得到了全班同志的支持,人人訂計劃,個個表決心,還向全連最先進的九班提出了挑戰。
這年年底,一班的同志們在龐國興的帶領下,甩掉了後進的帽子,被評為先進班。入伍二年的龐國興又戴上三等功的獎章。
龐國興剛入伍的那陣子,體重才90多斤,臂力也不大。第一次投彈,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投了29米。1962年5月,部隊奉命進行臨戰訓練,連里提出了「苦練軍事技術,爭當投彈能手」的口號。一天晚上,連長給大家講了一個故事,說在淮海戰役中,戰士們把手榴彈投進距五六十米遠的敵碉堡里,炸掉了最後的火力點,大部隊沖上去,取得了戰斗勝利。這個故事對龐國興啟發很大。當他看了被蘭州軍區樹為「投彈標兵」的本團幹部李元福那精彩的投彈表演,心裡久久難以平靜:「別人能行,我為什麼不行?」他下定決心,苦練加巧練,很快突破了50米大關,考取了投彈能手。
8月,團里舉辦特等射手集訓隊,給九連分了六個名額,條件是平時實彈射擊均為優秀者。龐國興實彈射擊有一次是良好成績,不符合條件。集訓隊隊長范天祿看到龐國興軍事素質基礎好,要求參加學習非常堅決,就破格收下了他。
正當訓練緊張的階段,龐國興收到家裡發來的「母逝速回」的電報。當指導員徵求他的意見時,他說:「現在蔣介石企圖竄犯大陸,部隊隨時都可能執行戰斗任務,我不能在這個關鍵時刻離開崗位,我要用實際行動來悼念母親!」青海的盛夏,天空沒有一絲雲彩,太陽火辣辣的,地上的浮土足有一寸厚,龐國興是輕機槍手,練瞄準,一爬就是個把鍾頭,汗水濕透了衣服又滲入塵土。每次訓練,地上總是留下一個濕印子,他也幾乎變成了泥人兒。他牢記著一位首長講過的話:「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技術練得精,戰時打勝仗。」正式考核那天,天公不作美,陣陣風起,蒙蒙雨。其實,這種滋味,龐國興在平時訓練中早就領教過了。「噠噠噠」四個點射,示靶員報告了「450米和500米目標全部消滅」的喜訊。龐國興用汗水換來了「神槍手」的稱號,實現了他以優異成績告慰已故母親的誓言。
1962年6月,印度當局乘中國國民經濟暫時困難和蔣介石叫囂反攻大陸的時機,對西南邊境悍然發起武裝挑釁,入侵西藏領土。10月,中國邊防部隊奉命進行自衛反擊。龐國興所在的九連擔負了夜襲西山口,當尖兵打頭陣的任務。
侵佔西山口地區的是印度步兵第四師內號稱「悍善戰」的「王牌」部隊——錫克族第一、第二營,並配屬了一個炮兵團。印軍憑借著山高林密,澗深水寒,崖峭路險,易守難攻的地形,又構築了大量的工事,狂吹他們的防禦體系是什麼「銅牆鐵壁」、「固若金湯」;還說用他們二次世界大戰的「鬍子兵」,對付中國的「娃娃兵」,不費吹灰之力。可是,在英雄的降連面前,印軍的牛皮還沒有吹起來就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西山口前面有個不大的無名高地,高地後面有印度的炮兵陣地。印軍還在無名高地上配置了一個加強連,前沿分布著機槍點。
經過詳細的偵察,團首長命令九連這把尖刀,迅速插上無名高地,掃清進攻西山口的障礙。
在夜暗的掩護下,九連通過險峻崎嶇的山道,神速地插到距無名高地大約200米左右的一個低窪地,機槍組、投彈組迅速做好一切戰斗准備。
帶領尖刀排的副連長王元興細觀察了地形選擇好突破口,返回來立即組織戰斗。他看到機槍組的勇士們一個個精神抖擻,便控制著興奮和激動的心情,壓低嗓門對大家進行了簡短而有力的動員;然後他又到投彈組,檢查了每個人的准備情況。龐國興在組長張益亭的帶領下,沉著地匍匐前進。當他們接近敵人陣地時,被哨兵發現了。驚慌的敵人萬萬沒有想到中國軍隊會神不知鬼不覺地摸到他們的眼皮底下,嚇得連忙開槍射擊,所有的火力點都暴露出來了。戰斗在透明前打響,九連連長黃俊鐸指揮全連發起了沖擊,子彈、手榴彈帶著仇恨的怒火向敵人飛去;喊聲、槍炮聲猶如山崩地裂一般,震撼著黎明前的山谷。九連迅速攻佔了無名高地。就在九連沖上無名高地,和印軍展開白刃格鬥的時候,西山口上,印軍的榴彈炮拚命地向無名高地傾瀉,企圖用炮火收復已丟失的陣地。突然,西山口上印軍的榴彈炮一聲不響了。九連乘機以秋風掃落葉之勢,順利而干凈地掃清了無名高地上的殘敵。
大家感到非常奇怪!連團長解全威也很納悶:「我還沒有調部隊去打,西山口上敵人的火炮怎麼就啞了呢?」
是誰幹掉了這個炮陣地?是四班副班長、共產黨員龐國興,六班戰士、預備黨員王世軍和新戰士冉福林。
原來,當九連發起沖擊後,龐國興和王世軍一面投彈,一面用沖鋒槍掃射,首先沖上無名高地。他倆發現一股敵人正向西山口逃竄,就緊緊追趕上去,沖出了無名高地,和連隊失去了聯系。
新戰士冉福林看到龐國興、王世軍窮追殘敵,也跟了上去。
他們三人自動結成一個戰斗小組。
這時,公路兩側山頭上的印軍向他們射擊。他們趕忙隱蔽,簡單地交換了意見,做出了戰斗分工;由王世軍爬上東山,從側面迂迴包抄正在山上射擊的印軍;龐國興和冉福林山,從側面迂迴包抄正在山上射擊的印軍,把敵人的火力都吸收過來。
龐國興用沖鋒槍打了一梭子彈後,發現印軍距離較遠,超出了沖鋒槍的射程,便從冉福林手中要過了步槍。「砰」的一聲槍響,一個正在指手劃腳的指揮官模樣的印軍倒下了。敵人看到長官斃命,都慌忙退縮到山後。龐國興和冉福林沿著公路迅速向前追擊,拐過一個山彎,前面的情景使他們大吃一驚:離他們不遠的前方,印軍的三門榴彈炮正在瘋狂地向我軍射擊。他們根本就沒有考慮敵眾我寡、生死存亡,端起槍就向敵人炮陣地猛掃。這時王世軍也從東山上打了下來。兩面夾擊,印軍丟下火炮逃跑了。他們佔領了炮陣地。此時,他們看到沿公路向南逃跑的印軍中,裹著兩輛普車,後面還有一輛牽引車拉著火炮。
「吉普車上一定有大官,追!」龐國興發出命令。
被中國軍隊英勇頑強的戰斗精神嚇破了膽的印軍,扔下車上的東西,開足馬力,匆匆逃命。龐國興他們用子彈「歡送」了一陣,便把印軍丟下的地圖、望遠鏡帶上,把其它物資集中到一起。冉福林找了一片紙,拿起鉛筆寫道:「茲收到印軍新任盍隊長送來的……接收人:龐、王、冉。」爾後,他們爬上一個高坡,又一個印軍榴彈炮陣地出現在他們的面前。「打!」他們居高臨下,打得印軍懵頭轉向,搞不清來了多少中國軍隊,便匆匆炸壞了四門榴彈炮,沿著公路逃跑了。乘爆炸的煙霧,三位勇士沖下高坡,佔領了敵第二個榴彈炮陣地。
龐國興舉胸前的望遠鏡向南觀察,發現前面有一個印軍指揮所,集結了許多印軍。他們合計著怎樣繼續打下去,突然一陣槍響,他們身後的山頭上下來了一股敵人,足有200多人。龐國興等遠離部隊,情況危急。機智沉著的龐國興一揮手,他們迅速跨過公路,隱蔽到公路旁的森林中。
雪山頂上紅日越升越高。可是,這片森林卻是陰沉沉的,龐國興等人警覺地搜索前進。從昨天開始進攻到現在,他們整整一天一夜沒有吃飯、喝水,更談不上休息睡覺了。長時間的戰斗,衣服被汗水浸濕了,凍餓難忍。他們從樹枝上抓下積雪,邊吃邊交談著情況。
王世軍對龐國興說:「你是正式黨員,又是副班長,我是預備黨員,小冉正在爭取入團,現在咱們遠離部隊孤軍深入,你就當組長吧……」
小冉在一旁點頭表示贊同。
實際上,龐國興早就當了組長。在這嚴峻的時刻,他沒有推辭。「對,現在我們雖然和連隊失去聯系,但同志們一定會打過來的。遇上敵人多,咱們就打游擊,敵人少咱就幹掉他,繼續配合部隊反擊!」
在森林裡休息了一會,他們又去尋找新的戰機。
他們走出森林跨上公路,看到公路旁有一頂帳篷,就分散接近過去。快到跟前時,突然從樹叢中打來了一排子彈。他們立即卧倒,同時開槍還擊,消滅了三個敵人。
龐國興意識到可能還有敵人鑽入樹叢,就叫小冉用剛剛學會的英語進行喊話。小冉正喊得起勁,忽然,西山上響起了機槍聲。他們發現西山頂上又冒出一股印軍,正向中國軍隊主力射擊。龐國興叫冉福林監視敵人,叫王世軍注意觀察公路上的情況。他舉槍瞄準,隨著槍響,敵軍官應聲倒地,其他敵人便嚇跑了。
龐國興等人向西山沖擊,佔領了制高點。
解放軍主力打過來了。他們三人高興地大聲喊,脫下軍帽用力搖晃著……
龐國興、王世軍和冉福林又回到了戰友中間。
這次戰斗,龐國興戰斗小組孤膽深入敵縱深15里,打了五仗。攻佔了敵人兩個炮兵陣地,擊斃敵一、二級准尉以下官兵七名,繳獲火炮七門,炮對鏡、望遠鏡各四付,推土機、汽車四台,為主力部隊開辟道路向敵縱深發展做出了貢獻。戰後,蘭州軍區司令員張達志、第一政治委員劉瀾濤簽發了給龐國興榮立一等功的命令。1963年8月26日,國防部發布命令,授予龐國興「戰斗英雄」稱號。
1963年9月,龐國興被提升為排長,授予少尉軍銜。10月,龐國興作為國慶觀禮代表,受到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同志的親切接見。
12月,龐國興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65年9月18日,龐國興不幸因公殉職,時年25歲。
⑶ 中國和印度的邊界線
中國和印度的邊界線解釋如下:
中國與印度邊界線全長17公里,主要分為西、中、東三段,以及錫金段。
西段,爭議領土3.3萬平方公里,包括新疆阿克塞欽地區、喀喇昆侖走廊,外界稱其為中控克什米爾地區,與印控和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相連。這片爭議地區除了巴里加斯(45平方公里)被印度佔領其餘皆由中國實際控制,劃歸新疆和田和西藏阿里地區管轄。此地距離印度首都新德里多遠呢?3公里!而且,新藏公路從此地區穿過,為這一地區駐軍源源不斷提供後勤補給,因此這一地區戰略價值不可估量!一旦印度對中國有所異動,從這個方向可以直逼新德里。
中段,中國西藏阿里地區同印度喜馬偕爾邦和北方邦接壤部分,從地圖可以看出爭議地區可以大致分為4大塊。巨哇、曲惹為一塊區域,面積332平方公里;什布奇山口地區35平方公里為一塊區域;桑、蔥莎、波林三多地區為一塊區域,面積約1451平方公里;烏熱、然沖、拉不底地區為一塊區域,面積855平方公里。4塊的總面積超過2平方公里,現都為印度實際控制。這一地區位於喜馬拉雅山區,可想而知這里的自然環境有多惡劣,要在這一地區駐軍或者作戰,後勤補給實在不好解決。
東段,即俗稱的藏南地區,爭議地區為9萬平方公里,皆被印度實際控制。導致爭議的歷史原因是1914年西姆拉會議上,英國和西藏地方政府雙方同意劃定「麥克馬洪線」,將喜馬拉雅山麓以南地區劃入印度。這一地區面積廣大,且水草豐美,非常富饒,但與中國內陸沒有陸上交通線,補給困難。但是達旺地區是個例外,因為有西山口天險,不存在後勤補給問題。同時,達旺是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故鄉,是藏民心中的聖地。達旺對中國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現在雖然被印度佔領,時機成熟必須要再次收回。
中國和印度在錫金交界地區,最近媒體廣泛報道我方在洞朗地區進行道路施工遭到印軍越線阻攔,就發生在這一地區。從地圖看,洞朗地區位於西藏亞東縣最南端,主要是指洞朗河流域,面積約1平方公里。印度將這個突出部稱為多蘭高地,西面與印度接壤,東面與不丹接壤,臨近印度西里古里-查德瓦走廊。西里古里走廊是連接東西印度的關鍵點,最窄處僅有約二十公里。印度一直擔心西里古里-查德瓦走廊被切斷,隨之印度東北部各邦與印度本土的聯系將中斷。無論印方如何無理取鬧,中方勢必將繼續完善這一地區的基礎設施工程。另外,流經藏南地區以及印度東北部的布拉馬普得拉河的上游雅魯藏布江處於中國西藏地區,因此這一地區水源控制在北京手中。
⑷ 歷史 中國印度打過仗嗎
1962年10月至11月,在中印邊界全線發生了大規模的軍事沖突就是樓主說的中印自衛戰。這場戰爭既是一場軍事仗更是一場政治仗,在東西兩線,中國軍隊兵鋒所指之處,嚴格地以我方所主張的傳統習慣線為界。毛澤東在不同場合對此役給予了充分肯定,並預言,這一仗至少可以保證中印邊界10年穩定。 戰前,印軍根據其「前進戰略」,在全線蠶食和進佔了邊界線上大片中國領土。戰爭中,西線的中國新疆邊防部隊徹底清除了印軍全部入侵據點。在東線,西藏邊防部隊在殲滅了入侵麥線以北的印軍之後,乘勝追擊,進佔到吉莫山口、比里山口、鷹窠山口一線和薩木維爾與金古底,在逼近中印邊界傳統習慣線的位置直望印度平原,迫使入侵中國領土的印軍全線潰逃。此後,在戰場全勝的情況下,中國軍隊單方面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實際控制線我方20公里以內地區,證明中方依然希望通過談判,而並不以軍事佔領來達到自己的領土要求。 中印邊界戰爭的主要戰場是在東段靠近不丹邊境的達旺—申隔宗—德讓宗—邦迪拉地域展開的。在這一地區的兩個階段戰斗中,中方以4個師的兵力,全殲印軍3個旅,重創3個旅,另殲印軍5個旅的一部共8700餘人。戰前,印軍第四師第七旅已經把據點建立在麥克馬洪線以北的克節朗河一線(塔格拉圖),即使按照麥克馬洪線,這一地區也無可爭議的是在中國境內。盡管我們見到的麥線地圖在細節上辨讀有些吃力,但在這條線最西端的走向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最西端(圖左的第一個箭頭),麥線在東北—西南走出一個小弧線之後,向西大體平行地通向不丹邊境,而此時印軍的佔領地域按圖上表達則已經從這個小弧線的下端向西北方向走出一條45度線,深入中國領土約20公里。 當時的印軍第四師師長尼蘭詹·普拉沙德在他戰後撰寫的專著中(印度巴立特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THEFALLOFTOWANG》,中文版名《一個印度侵華將軍的自白》世界知識出版社版)也認為:「麥克馬洪只是憑他對地理的猜測,就從兼則馬尼到東部的不丹—西藏—印度三方交界點畫了一條藍色粗線,至少可以這樣說,這樣的畫法,就使塔格拉山脊的位置模糊不清了。」作為一個印軍戰場上的高級指揮官,普拉沙德用「至少可以這樣說」的字眼表述了他對克節朗地區歸屬問題的看法。而且,他在戰爭打響之前,曾多次向上級反映明確地理邊界的要求,遺憾的是,他的這種清醒的要求沒有得到任何回應。因此他認為:「尤其奇怪的是,甚至到1962年,印度政府從未糾正過這一明顯的錯誤。顯然,外交部的某人一直沒有做好他的專業工作。這一疏忽是不能輕易加以原諒或者辯解過去的;主要由於這一錯誤,造成了關鍵性的爭執,後來的發展終於導致了戰爭。」 從後來的材料看,印方對中國的領土要求很難歸咎於某個外交部的工作人員,當時的印度總理尼赫魯1959年9月在印度議會上曾經公開表示:我們堅持麥克馬洪線,「我們認為這條線在某些地方劃的並不好,隨後我們,也就是印度政府就把它作了變動」。一條本來非法的地理界線,再由單方面一意孤行地作出變動,邊境沖突的發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⑸ 中印自衛反擊戰
11月16日至21日
一、第一階段作戰(10月20日至28日)
自衛反擊作戰在中印邊境東段和西段地區進行。印軍部署的兵力有1個軍部、1個師部、4個旅部、21個步兵營,總計約22000人。印度陸軍原是英國殖民地軍隊,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北非、南歐、東南亞諸戰場作過戰,自吹噓為「打遍歐、亞的勁旅」。與我作戰的印度第四師號稱「王牌部隊」,是「印軍編制、裝備、訓練的試點部隊」。第一一四旅長期駐防克什米爾、受過山地戰訓練。這些部隊在印度陸軍中具有代表性。其作戰部署是:東段,第七旅4個營部署在克節朗地區;炮兵第四旅兩個步兵營配置在棒山口、達旺地區;第四師戰術司令部及1個營位於吉米塘、下地地區;第五旅8個營分布在「蘇班西里邊區」、「西安邊區」和「魯希特」;第四軍軍部和第四師師部位於提斯普爾。西段,印軍第一一四旅以5個營分散配置在邊境全線,其中1300餘人分布在入侵戰境的43個據點;旅部及1個營位於列城。印度的企圖是:在東段,依據正侵佔所謂「麥線」以南和以北的克節朗地區,繼續向西藏內地擴大侵佔范圍;在西段,依託其入侵的43個據點,繼續向我境內蠶食,逐步侵佔新疆阿克賽欽地區。
中國邊防部隊的主要部署是:以西藏4個多團的兵力,首先粉碎克節朗地區印軍的進攻,然後殲滅克節朗地區和可能由達旺地區來援之敵;以新疆1個多團的兵力,首先粉碎印軍進攻,然後殲滅侵入加勒萬河谷和紅山頭之敵,並視情況擴張戰果;同時,以西藏昌都、林芝、山南分區部隊,向當面之敵反擊,配合主要方向的作戰。
克節朗地區反擊作戰。克節朗,位於中印邊界東段西藏以南地區,該地山峰比高1500米以上,海拔4000米左右,森林密布,氣候惡劣,人煙稀少。該地區印軍第七旅、炮兵第四旅2個步兵營,共6個多營6000餘人,部署在克節朗、棒山口、達旺一線,企圖鞏固已侵佔之地,並繼續侵佔我克節朗河以北地區,實現其「以塔格拉(即拉則山)山嵴為界」的夢想。中國西藏邊防部隊集結了10300餘人的兵力,對印軍第七旅實施反擊。根據印軍前重後輕、翼側暴露、正面寬、縱深淺的布勢特點,貫徹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原則,以3至4倍於敵的絕對優勢的火力,採取從兩翼開刀、迂迴側後、包圍分割、各個殲滅的戰法,於20日拂曉開始反擊。實施主要突擊的右翼部隊在槍等、卡龍之間強渡冰冷刺骨的克節朗河,向槍等、卡龍、扯冬、絨不丟的入侵印軍進行反擊。指戰員們冒著槍林彈雨,互相掩護,交錯前進,與印軍展開的激戰。負責摧毀塞維拉河岸卡龍據點的我二連六班班長陽廷安一往無前,前仆後繼,勇猛反擊,共攻克27個印軍地堡,收復了卡龍據點,為驅逐入侵卡龍的印軍第七旅創造了條件。戰後,六班被國防部授予「陽廷安班」英雄稱號。負責清除克節朗河南岸扯冬據點的我三連二排,敢打敢拚,連續摧毀14個地堡,收復了扯冬據點。戰後,二排榮立集體一等功。當天即清除了槍等、卡龍、扯冬、絨不丟等據點的入侵印軍。
擔任左翼助攻部民,向沙則、仲昆槍、克寧乃橋的印軍實行反擊。入侵沙則的印軍在這里構築了塹壕及百餘個明暗地堡。攻佔沙則可直接威脅克朗地區的印軍指揮機關。於是,助改部隊穿密林,攀懸崖,涉急流,迅速突入印軍前沿,首先割斷克節朗地區入侵印軍指揮機關與沙則據點的聯系。在沙則戰斗中,九連二班班長張映率領全班,連續攻克印軍4個地堡,在攻擊第5個地堡時,他身負重傷,向地堡投入最後1枚手榴彈,並用雙腿堵住印軍地堡射孔,壯烈犧牲,為後續部隊殲滅印軍創造了條件。戰後,國防部授予他「戰斗英雄」稱號。
當天,克節朗地區的印軍大部被殲,一部潰逃。22日,中國國防部宣告;我軍沒有必要受非法的「麥線」約束。23日,我山南地區部隊殲滅棒山口之敵一部,佔領棒山口。接著我軍兵分5路實施追擊,直取達旺。印軍侖惶向達旺河以南之西山口一線撤逃。我邊防部隊又以一部渡過娘姆江曲,晝夜兼程,沿下地、龍拉、沙澤一線急進。清除棒山口入侵印軍的另一支反擊部隊,於24日佔領了東新橋等地。25日,幾支反擊部隊相繼進占達旺。爾後,其中一部繼續向南推進到達旺河北岸。克節朗——達旺之役遂告結束,首戰告捷。全殲印軍第七旅及其他一部,俘虜印軍第七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共殲印軍1900餘人,收復了克節朗河以南、達旺河以北、不丹以東、達旺以西的全部領土,並在事實上否認了所謂麥克馬洪線。
昌都、林芝、山南分區部隊反擊作戰。西藏昌都、林芝、山南地區的中國邊防部隊,也於10月20日分別向當面入侵印軍實施反擊。先後攏除了呷靈公、拉木多、林卡、拉曼、阿夏比拉等印軍據點,殲敵一部,進佔了易古通、馬尼崗、塔克新等地,逼近瓦弄,有力地配合了主要方向的作戰。
加勒萬河谷紅山頭和班公湖地區反擊作戰。加勒萬河谷和紅山頭地區,位於中印邊界西段新疆阿克賽欽西部,在喀喇昆侖山和風底斯山山區,山高坡陡,交通不便,高寒缺氧、荒無人煙。印軍第一一四旅5個營約5600人,分散配置在這一地區600公里正面的77個據點內,其中1300餘人分布在侵入中國境內的43個據點內。印軍第一一四旅旅部及1個營位於列城,查謨——克什米爾國民軍第十四營侵佔紅山頭,傑特聯隊第五營侵佔加勒萬河谷。印軍在侵佔的據點內設置障礙,組織較嚴密的火力,各點均有獨立作戰的能力。他們企圖憑借其據點,伺機侵佔新疆整個阿克賽欽地區。
我新疆邊防部隊針對入侵印軍正面寬、據點分散、間隙大的弱點,集中優勢兵力,採取迂迴包圍、近戰夜戰等,打了殲戰的有效戰法,決心首先粉碎入侵印軍的進攻,然後採用拔點攻堅的戰法,就地圍殲,逐次清除加勒萬河谷、紅山頭和新疆阿克賽欽地區西大溝以北河尾灘、天文點兩防區內的入侵印軍。為防止印軍向我邊防部隊的薄弱地區進攻,又令空喀山口防區駐守分隊在班公湖以南組織積極防禦,牽制當面入侵印軍。
紅山頭攻堅戰斗及天文點防區作戰。紅山頭是兩段第一階段反擊戰的主要方向。該寺是斗拉特別奧里基地印軍聯系天文點地區據點的重要樞紐。印軍構築了16個地堡、5個地下室工事,組成兩層火力陣地,火力強,工事堅固。20日,新疆邊防部隊首先實施炮火急襲,爾後從印軍側後西、南兩個方向進攻反擊。一部由正面佯攻,一部從側後直插紅山頭主峰,另一部直搗入侵印軍平台陣地,攻擊分隊以爆破筒、炸葯包、噴火器殲滅負隅頑抗之印軍。經1個多小時的戰斗、驅除了入侵印軍,奪回了紅山頭主峰。前來增援的印軍眼看大勢已去,於是半途撤回。紅山頭戰斗後,我們乘勝擴大戰果,擔任打援、守卡、警戒的分隊相繼拔除31號、12號、5號、8號、11號、17號等6個印軍據點,全殲守軍,收復失地。其他各點之入侵印軍於當晚倉惶逃竄。至21日晚,天文點防區印軍入侵據點全部被肅清,給印軍第一一四旅第十四營以沉重打擊。
加勒萬河谷拔點及河尾灘防區作戰。加勒萬河谷地區,谷深溝窄,山高坡陡,懸崖絕壁,交通不便。印軍以直升飛機空運補給。印軍在此處構築了工事、地堡,企圖長期佔領。新疆邊防部隊對其軍情地形了如指掌。20日,我邊防部隊向該處南、北兩側的入侵印軍據點實施反擊。首先利用夜暗隱蔽接近印軍據點,爾後實施炮火急襲,隨即一部從河谷北側左翼插入印軍前沿,向前推進;另一部從河谷南側左翼發起反擊,在工兵、防化兵密切配合下,經近40分鍾激戰,成功地拔掉了加勒萬河谷地區入侵印軍的據點。該處戰斗結束後,我軍乘勝擴大戰果,兵分兩路,一路順加勒萬河谷南進;一路北上向西大溝發展。至23日,拔除「河印27號、28號」據點,其餘印軍哨卡聞訊而逃。至此,河尾灘防區之印軍全部肅清。
班公湖岸四戰四捷戰斗。印軍第一一四旅廓爾喀聯隊第一營入侵班公湖南北兩岸建立了據點。班公湖北岸為空喀山口防區,南岸為阿里防區。21日,擔負空喀山口財區反擊作戰的邊防部隊,抓住戰機,向位於班公湖北岸中國一側的西里扎普、安拉溝等地的印軍進行反擊;22日,班公湖南岸新疆守卡分隊一部,清除了占據南岸及其以西另一據點的入侵印軍。在班公湖西岸的西里扎普、4400高地、絕拉溝、野營地拔點攻堅戰斗中,我軍四戰四捷,戰至24日,全部拔除了班公湖南北岸及其以北地區的31個入侵印軍據點。
轉戰巴里加斯。巴里加斯位於西藏阿里噶爾縣西北,為獅泉河河谷,距傳統習慣線18公里,河谷寬200-300米,河谷有公路往東提通列城,兩側為高山。印軍查謨——克什米爾國民軍第七營入侵該地,建立據點6處,企圖長期佔領並作繼續蠶食其它地區的基地。23日,班公湖地區入侵印軍據點全部肅清後,我西線新疆邊防部隊奉命揮戈南下阿里,殲滅巴里加斯地區入侵印軍。受領任務的部隊不顧幾天幾夜連續作戰的疲勞,以驚人的意志揮師南下,對阿里之口、約山口、巴里加斯等地的入侵印軍進行反擊。轉移中,我邊防部隊在冰天雪地的環境中夜以繼日地連結行軍1400里,有的分隊兩次徒步齊腰深的冰冷剌骨的噶爾河。工兵分隊在零下20多度的冰河上架橋,保證部隊開進。部隊吃不上熟飯,喝不上開水,吃冰雪,啃干糧,忍飢耐寒,於26日趕到甲崗——獅泉河一帶集結。爾後,分兵兩路:右翼由甲崗——且坎——拉干赫爾方向迂迴印軍側後,繼其退路;左翼沿獅泉河谷實施主攻,圍殲印軍於衛里加斯——卡日果之間地區。以阿支、且坎、扎西崗守卡分隊配合主力作戰。27日,反擊部隊一部抵達山口與印軍打響。機槍連班長司馬義買賣堤在汽車上為掩護戰友下車,用沖鋒槍向印軍猛烈射擊,吸引印軍火力,他兩次身負重傷,仍堅持戰斗掩護戰友,直至壯烈犧牲。戰後,被國防部授予「戰斗英雄」稱號。這次戰斗斃、俘印軍多人,佔領山口。27日,阿支、且坎分隊攻佔約山口。同日,攻擊部隊對巴里加斯之印軍形成合圍。28日,打退入侵印軍的進攻後,收復了拉多和碟木綽克等地。爾後,又收復了衛里加斯、卡日果等地。衛里加斯地區作戰遂告結束。
解放軍在戰斗中至此,新疆邊防部隊在環境、氣候異常惡劣的情況下,從喀喇昆侖山到岡底斯山,轉戰千餘里,拔除入侵印軍據點37個,收復部分領土,殲敵一部,有力地配合了東段主力部隊的反擊作戰。
第二階段作戰(11月16日至21日)
面對印軍的再次武裝入侵,中央軍委即令西藏、新疆邊防部隊繼續分別在東段、西段反擊入侵印軍。東段,西藏軍區前指指揮8個步兵團、3個炮兵團的兵力,向達旺河以南西山口——邦迪拉地區反擊;為加強東段東部地區作戰的指揮,決定組成昌都地區分前指(即丁指),由軍長丁盛、副軍長韋統泰、軍副政委鍾池、政治部主任藍亦農、昌都軍分區司令員宏晉武組成,指揮4個團的兵力,向瓦弄地區反擊西藏山南、林芝分區部隊,在東段中部地區反擊,以配合主要方向作戰。西段,新疆軍區前指指揮1個團的主力,在班公洛地區反擊。
西山口——邦迪拉地區反擊戰。這個地方靠近不丹王國,印軍沿公路擺成南北一條「長蛇」,布勢特點正如劉伯承元帥所概括的,是「鋼頭、錫尾、背緊、腹松」。據此,西藏邊防部隊以2個多團從正面攻擊西山口,打敵之「頭」;以3個多團從敵兩翼夾擊申隔宗、略馬東、擊敵之「背」,剖敵之「腹」;以2個團實施迂迴,直插德讓宗、邦迪拉之間,切敵之「尾」,形成對西山口、德讓宗地區之敵多路向正合擊,將其分割包圍,各個殲滅。參戰各部於11月10日至15日分別向指定位置開進,至17日,先後與印軍警戒,偵察分隊接觸,但印軍未發覺我軍企圖。17日晚,我迂迴部隊在登班擊潰印軍1個營,切斷了德讓宗——邦迪拉公路。此時印軍才發覺我軍已多路逼近,彼處於不利地位,遂於18日晨全線撤逃,但還陷於我軍合圍之中。18日晨,我軍發起總攻在激戰中,副班長龐國興為追殲股潰逃印軍與連隊失去了聯系,深入印軍縱深地區15公里,作戰5次,攻佔2個炮兵陣地,擊斃7個印軍士兵,繳獲7門火炮和2台汽車。戰後龐國興被國防部授予「戰斗英雄」稱號。當日我軍佔領西山口、申隔宗、德讓宗、殲來印軍一部,一部潰逃,其四師戰術司令部率直屬部隊乘我軍未截斷通往打隴宗道路的空隙逃脫。19日,我軍佔領邦邊拉,並於略馬東地區圍殲印軍近千人。隨即我軍主力便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區展開搜剿,一部向南追擊,於21日進占吉莫山口、比里山口、鷹窠山口一線。至此,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區,全殲印軍3個旅,共斃俘印軍准將旅長豪爾•辛格以下官兵5200餘人。
戰爭東線察隅縣地圖瓦弄地區反擊戰。瓦弄,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中印邊界傳統習慣線以北,其東、南與緬甸、印度相鄰。該地區山高林密,年均海拔4000米以上,斷崖峭壁,河流交錯,水流湍急,易守難攻。入侵印軍第十一旅4個營2000餘人憑險扼守,並不斷向我軍出擊。中國邊防部隊以1個團向瓦弄所公西北之印軍左翼實施迂迴包圍;以1個團又1個營分別向瓦弄扎公、曲子扎公反擊,居高臨下,直插瓦弄,以4個連從察隅河以東反擊,分割殲滅瓦弄地區之敵。11月16日晨,我軍發起反擊。我軍一部攻扎公、曲子扎公等地,打亂了印軍部署。印軍十一旅旅長等人見勢不妙,懼我全殲,即下令全線撤退,旅長本人隨四軍軍長考爾乘飛機倉惶逃跑,部隊大部潰散。在反擊戰中,我軍排長周天喜帶領一個加強班沖在最前面,經3小時苦戰,打下了印軍第一個地堡群,當向印軍第二個地堡群沖擊時,周天喜不幸犧牲。戰後,國防部授予周天喜「戰斗英雄」稱號。戰士陳代富奉命執行摧毀地堡任務,當他將爆破筒塞入地堡時,被印軍推了出來,在危急時刻,他爬上地堡,扒開堡頂積土,將爆破筒從頂蓋園木間隙插入,並用胸口頂住爆破筒,不讓印軍推出,當爆破筒即將爆炸的一瞬間,他迅速滾出了地堡,地堡被炸毀了,打開了部隊前進的道路,人們稱贊他是活著的黃繼光。戰後,國際部授予陳代富「戰斗英雄」稱號。16日17時許,中國邊防部隊進占瓦弄。另一部向「東」村地區之敵發起攻擊,進占敵能。我部進駐瓦弄後,主力轉入搜剿,一部乘勝向南追擊,到21日,我軍進至薩木維爾和金古底,逼近中印邊界傳統習慣線。追擊部隊奉命停止追擊,就地轉入搜剿。瓦弄之戰,共殲滅印軍1200餘人。
里米金、梅楚卡、都登地區反擊戰。東段中部地區,西藏山南邊防部隊的約1個營的兵力,於18日向里米金方向反擊;林芝邊防部隊以3個營的兵力於19日向梅楚卡、都登方向反擊。我軍先後拔除印軍據點16處,佔領里米金、梅楚卡、更仁等地,殲敵一部,有力地配合了主要方向的作戰。
班公洛地區反擊戰。班公洛位於中印邊界西段西藏阿里日土縣斯潘古爾湖西側地區,西面與印度實際控制區的拉達克相接,是入侵印軍的一重要前進基地。印軍在這里建立了6個據點,其中3個據點分布在山嵴樑上,可以控制西藏阿里邊防分民的哨卡,威脅阿里縱深之安全。18日上午,印軍在猛烈炮火掩護下,向駐守斯潘古爾湖地區的新疆邊防部隊發起進攻。新疆邊防部隊作出部署:迂迴入侵印軍側後,摧毀其據點,清除侵入班公洛地區之印軍。我軍一部冒著零下40度的嚴寒,頂著大風雪,翻越海拔5200米的冰山,按時進抵反擊出發陣地。18日上午,以連為單位分別向3個據點發起沖擊。攻打第一個據點的部隊,一鼓作氣戰斗30分鍾即摧毀了敵工事和地堡21個,攻克了據點;攻打第二個據點的部隊,冒著印軍猛烈的機槍射擊,英勇頑強,前仆後繼,激戰1小時,攻克了25個地堡,拔除了據點;攻打第三個據點的部隊,以果敢迅猛的動作,掃盪印軍邊部,摧毀了據點。拔除了據點後,我軍在轉向印軍炮兵陣地的攻擊中,工兵戰士羅光燮在排長排雷負傷的情況下,奮勇沖雷區排雷。在排雷中,他的左腿、右臂相繼被地雷炸斷,排雷器材已用完,眼看雷還未排完,部隊無法前進,他以大無畏的獻身精神,用身體向雷區滾進,為部隊開辟沖鋒道路,最後壯烈犧牲。戰後,國防部授予他「戰斗英雄」稱號。經兩個多小時激戰,我軍清除了印軍廓爾喀第十一聯隊第一營第三連的大部兵力。與此同時,反擊部隊以炮火壓制破壞了入侵印軍另3個據點,其守敵於19日逃竄,我軍於20日佔領該3個據點。至此,班公洛地區作戰勝利結束。西段入侵軍據點全部清除。
位於新藏公路線上的康西瓦烈士陵園為了高舉和平談判的旗幟,促成戰國三項建議的實現,中國政府於11月21日宣布,從22日起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全線主動停火,主動後撤。從12月1日開始,我軍回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我側20公里以內。其後,又將繳獲的印軍武器彈葯和軍用物資交還給印度,並釋放了全部印軍戰俘。中國政府的這一舉動,在戰爭史上是史無先例的,得到了世界上許多國家和人民的高度贊揚(不過主動撤軍也引起後人的另外一種評價:中國除了勝利者三個字什麼也沒得到,印度除了背上失敗者的名聲,卻獲得了取有戰爭的實質收獲!但以快速結束戰爭為戰略目標並盡量減少戰爭餘波確實符合國內建設需要與外交信譽的建立)。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歷時1個月,我軍在西段清除了印軍全部入侵據點,在東段進到了非法的「麥線」以南靠近傳統習慣線附近地區。作戰中,全殲印軍3個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另殲滅印軍5個旅各一部,俘印軍第七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擊斃印軍第六十二旅旅長希爾•辛格准將,總計殲滅侵印軍8900餘人。繳獲各種火炮300餘門,坦克10輛,汽車400輛各種槍6300餘支(挺),及其它許多武器彈葯和軍用物資。在反擊作戰中,我軍共傷亡2400餘人。在這次自衛反擊戰中,我邊防部隊同仇敵愾、英勇戰斗,以較小的代價,取得了重大的勝利,驅逐了入侵的印軍,維護了中國的領土和主權,打擊了當時印度擴張主義者的囂張氣焰,大揚了國威軍威。
⑹ 中印邊界爭端的自衛反擊
1962年10月,印軍開始實施將中國軍隊清除出去的作戰計劃,即「里窩那計劃」。其作戰任務和要點是:在東部,佔領塔格拉山脊,將中國軍隊趕出塔格拉山;在西部,拔掉中國軍隊的21個據點,佔領全部有爭議的阿克賽欽地區。
面對印軍得寸進尺的入侵、蠶食和挑釁,中國領導人終於下決心進行自衛反擊。反擊作戰從1962年10月20日正式開始,至11月21日基本結束,歷時一個月,經歷了兩個階段: 從1962年10月20日開始至28日結束。這一階段的作戰,主要在中印邊境東段克節朗-達旺地區和西段的加勒萬河谷、紅山頭地區進行。東段,我軍全殲印軍王牌第七旅及其它印軍一部,俘虜第七旅旅長達爾維准將,此仗共殲滅印軍1900餘人。西段,新疆邊防部隊從喀喇昆侖山到岡底斯山,轉戰千餘里,拔除入侵印軍據點37個,收復部分領土,殲敵一部。
第一階段作戰勝利後,我國政府呼籲印度重開談判解決邊界問題,但遭到尼赫魯拒絕。 從1962年11月14日開始,至21日結束。這一階段的反擊,在東線主要分兩個作戰方向,即「麥線」東端的瓦弄方向和西端的西山口-德讓宗-邦迪拉方向。
1962年11月14日,印軍首先從東線瓦弄方向我軍發起進攻。1962年11月126日清晨,中國軍隊發起全線反攻,經一天激戰,至傍晚時分,我軍奪取了印軍占據的瓦弄地區。這一戰,共殲滅印軍1200餘人。
與此同時,在「麥線」西端西山口-德讓宗-邦迪拉方向的反擊戰,也正式開始。這次戰役,被稱為「打頭、切尾、斬腰、剖腹」之戰。戰斗中,中國軍隊通過穿插包圍方式,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區,全殲印軍3個旅,共斃俘印軍准將旅長霍希爾·辛格以下官兵5200餘人,成為這場戰爭了中最大的戰役。
在西線,我軍在班公洛地區對敵展開反擊。到1962年11月20日,我軍佔領了印軍在這里建立的全部6個據點,班公洛地區反擊戰勝利結束。至此,印度在中印邊界西段的入侵據點全部清除。 在這次對印自衛反擊戰中,我軍所到之處,印軍望風披靡,至1962年11月20日,中國軍隊已完全佔領了邊界全線上的所有爭議地區。在西段,我軍清除了印軍侵佔的全部據點;在東段,我軍前進到了非法的「麥線」以南、靠近傳統習慣線附近地區。作戰中,中國邊防部隊殲滅印軍3個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殲滅印軍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擊斃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4,885人,俘印軍第7旅旅長達爾維准將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繳獲大量武器彈葯和軍用物資。中國邊防部隊陣亡722人(其中軍官82名、士兵640名),負傷1,697人(其中軍官173名、士兵1,524名)。
中國政府於1962年11月21日宣布,從22日起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全線主動停火,主動後撤。之後開始,我軍在中印邊境東段回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我側20公里以內。其後,又將繳獲的印軍武器彈葯和軍用物資交還給印度,並釋放了全部印軍戰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