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教起源與哪裡

印度教起源與哪裡

發布時間:2023-08-19 08:14:44

Ⅰ 印度的人種,信仰宗教

印度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錫克教均起源於印度。此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等在印度都有信徒。(一)印度教印度教是公元前2000年隨著雅利安人進入印度而興起的。印度教沒有單一的信條,多數印度教徒是多神論者,他們崇拜三大神 :「創造神」梵天,「保護神」毗濕奴和「破壞再生神」濕婆。這些神象徵宇宙間各種力量。印度教的主要經典有《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和四部吠吒經等。印度教認為人類靈魂永存,宣傳因果報應和人生輪回,即所謂靈魂的轉世。虔誠的印度教徒一般願望是獲得解脫,即脫離生死輪回,在一種永恆的狀態之中獲得安息,這種狀態叫做梵我合一。印度教還主張非暴力,不殺生。在印度眾多宗教中,印度教人數最多、分布最廣、影響最大,印度現有印度教信徒約8億多。(二)伊斯蘭教伊斯蘭教是印度主要宗教之一,穆斯林人數僅次於印度教徒人數,約1億人。伊斯蘭教是在公元11世紀後隨著穆斯林入侵印度而傳來的。13世紀初至19世紀中葉,伊斯蘭勢力曾先後在北印度建立了德里蘇丹國和莫卧爾帝國,伊斯蘭教成為居統治地位的宗教和思想體系之一。但由於印度復雜的社會和歷史原因,印度一直未能形成一個穆斯林為主體的國家。伊斯蘭教是一種嚴格的一神論教,只相信一個真主(安拉),主張該教信仰者親如手足、一律平等和建立無種姓等級的社會。印度是世界上穆斯林三大生活和文化中心之一。印度穆斯林與印度其他人種屬同一血統,有著相似的文化傳統,主要分布於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北方邦、阿薩姆邦、西孟加拉邦、喀拉拉邦和比哈爾邦等地區。(三)佛教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至5世紀的古代印度,由喬達摩·悉達多創立。他被佛教徒敬稱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由於印度教興盛,佛教內部派系紛爭以及頻繁的外族入侵等原因,公元8、9世紀以後佛教在印度開始衰微,到13世紀幾乎消亡。現在印度的佛教徒很少,絕大部分集中在馬哈拉施特拉邦等地區。(四)錫克教錫克教是印度教的派生,由拿納克祖師於十五世紀創建。錫克教提倡平等、友愛,強調實干,反對宗教的偶像崇拜和歧視婦女。規定教徒必須蓄鬍須,加發梳,衣長至膝,右手腕戴鐵鐲,佩劍。錫克教徒絕大部分集中在旁遮普邦,其次是德里和哈里亞納邦。(五)耆那教耆那教是印度古老的宗教之一,其創始人為筏馱摩那。該教的信仰是理性高於宗教,認為正確的信仰、正確的知識、正確的操行和貞潔會修成解脫之路,而達到靈魂的理想境界。耆那教是一種禁慾宗教。當代耆那教徒主要集中在西印度,尤其是古吉拉特邦和卡納塔克邦。

Ⅱ 印度佛教歷史

1.在印度佛教歷史上,對傳播佛教事業有大貢獻的國王是誰

著名的有下列4位: 1. 頻婆娑羅王,他是摩竭陀國的國王,為了協助佛弘揚佛法,他在他的京城王舍城建築竹林精舍,以供佛講經說法。

2•波斯匿王,他是中印度僑薩羅國的國王,他皈依佛之後,即成為一位忠誠的大護法。 3.阿育王,為古印度摩竭陀國的國王,意譯為無憂王,於公元前270年間鉛世,統一全印度,初奉婆羅門教,肆其暴行、殺戮兄弟、大臣,及無數人民,後來改信佛教,成為大護法,槐租肢興慈悲,施仁政,於國內興建無數的大寺和寶塔,而且還派遣宣教師,到四方去傳教,使佛教發揚於國外。

4•迦膩色迦王,原為大月氏人,征服印度北部,自立 為王。他初不信佛教,到晚年才皈依三寶,且發心召集舉行第4次經典之結集,造寺建塔,保護三藏經典,把佛經鐫刻於赤銅片中,珍藏起來,以免散失, 故其功績與阿育王並稱。

2.印度佛教產生的歷史背景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紀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 悉達多所創,因為他屬於釋迦 (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

相傳釋迦牟尼14歲那年曾駕車出遊,在東南西三門的路上先後遇著老人、病人和死屍,親眼看到那些衰老、清瘦和凄慘的現象,非常感傷和苦惱便萌發了出家修道的想法。29歲(一說19歲)時,他不顧父王的多次勸阻,毅然離開妻兒,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

後來他渡過尼連禪河,來到伽耶城外的蓽缽羅樹(後稱菩提樹)下,沉思默想,終於恍然大悟,確信已經洞達了人生痛苦的本源,他認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苦的根源在於人有慾望,因此只有消滅慾望,忍耐順從,刻苦修行,才能達到「極樂世界」。這標志著他覺悟成道,成了佛。

釋迦牟尼成佛後,開始他的傳教活動。所到之處,專心講道。奠定了原始佛教基本教義,並組成了傳教的僧團。常隨弟子據說有1250人,著名的有大迦葉、舍利弗、目犍連、阿難陀、優婆離等十大弟子。佛、法、僧這佛教的三寶已具備,佛教正式形成。

3.古印度佛教發展歷程

教衰落的原因在於印度教的崛起和 *** 教對印度的入侵,

要知道,在古印度的正統教派是印度教,而佛教只是異端教派。所以印度佛教自戒日王死了以後便開始走下坡路,並始終被印度教所打壓排斥。

而 *** 在622年創立 *** 教直到750年,佛教信仰范圍被逐漸蠶食,中亞的佛教徒完全改信了 *** 教。並在公元9-13世紀, *** 人和突厥人不斷地入侵印度的情況下,佛教在印度徹底的消亡了。

好像是知道20世紀50年代,才又開始恢復,但是可以看出信奉佛教人的階級:首型旦陀羅!!不可接近的人群。所以,佛教在印度重新發展比較艱難。

轉載

4.印度佛教的起源

*** 佛教的起源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天竺),相傳於公元前六世紀由北天竺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長子悉達多·喬答摩所創立,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悉達多傳說生於公元前565年,死於公元485年,活了大約八十歲,大致與我國的孔子同時。因他是釋迦族人,所以後來他的弟子又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的聖人。

佛教是在古印度奴隸制度下,社會極為動盪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當時的印度社會生產力已發展到普遍使用鐵器,農業生產的水平有了提高,手工業和商業也隨之發達起來,一批城鎮小邦興起(迦毗羅衛國就是當時的一個小邦),經常互相侵並,發生沖突。

在政治上,雅利安人自中亞細亞進入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土著民族後,創立了野蠻的種姓制度。種姓制度把人分為四等,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侶(稱為婆羅門)為最高的社會階層,奴隸(稱為首陀羅)是最 *** 的階層。

首陀羅是非雅利安人,受著極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被婆婆羅門隨意驅逐甚至殘害。這種不平等的種姓制度,不僅被訂在法律中,還神聖不可動搖地規定在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婆羅門教義中。

當時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集中反映在種姓制度問題上,形成了尖銳復雜的斗爭,導致社會動盪,生產下降,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得不到溫飽和安定。痛苦、失意、無望、頹廢是當時一般的社會情緒。

這種社會情緒也使作為一個小邦王子的悉達多受到感染,他思想日益苦悶,產生了消極厭世的念頭,不願繼承五位,便外出尋道。開初他也想從婆羅門教中皖出解除苦難的方法,但終於不合心意,便舍棄了婆羅門教,閉居山林 *** 。

經過幾年的冥思苦想,一天他坐在一棵畢缽羅樹(後被稱為菩提樹。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

下終於悟出了解脫苦難之道,便宣布自己成了佛了。後來他便到中天竺各地進行傳教活動,組成僧侶集團,逐漸形成了佛教。

到他死的時候,佛教在社會上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 佛教的教義是一個相當龐大、精細的唯心主義體系,後來由於不斷的傳播,發展成為許許多多不同的流派,教義就顯得更為雜亂了。

「四諦」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據稱是釋迦牟尼最初說教的內容。

四諦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諦」是真理的意思,四諦就是佛教的「四大真理」。

所謂「苦諦」,就是說人世間一切都是苦的,人生一世會遇到生、老、病、死……十六苦(或說八苦),沒有絲毫樂處,引導人們去厭惡人世。所謂「集諦」,指造成世間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集」是「原因」的意思)找來找去佛教徒找到了兩條原因:一條叫「業」(幹事情),這是致苦的正因;一條是「惑(煩惱)」,這是致苦的助因。

業和惑產生出無數苦果,如果斷絕業和惑,苦果自然隨之斷絕,就可以達到「寂滅為樂」的境界,這就叫「滅諦」。要達到這種理想的境界,就必須修道,這就是「道諦」。

佛教所說的「道」就是涅盤之道。所謂「涅盤」譯義為滅、滅度、寂滅、圓寂、不生、無為、安樂、解脫等等,實際就是死的化名(這種化名多至六七十個)。

佛教修行,以涅盤為極目的,其實就是引導人們去求死。四諦之中,苦、滅二諦尤為重要。

人生最苦,涅盤最樂,這就是佛教的基本思想。是最脆弱、最怯懦的思想。

對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一點也不敢觸動,僅以消極厭世和追求死亡的說教來麻痹人民的斗爭意志。苦諦以生老病死等作為人生中最大的苦難,認為任何人都不可能逃脫這些苦難,窮人是這樣,富人也是這樣,這就很巧妙地掩蓋了階級矛盾,抹煞了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是造成被壓迫人民痛苦的根源。

這種說教當然是對剝削階級有利的。誠然,剝削階級也會遇到生老病死等問題,但他們是從剝削階級的貪欲本性來考慮這類問題的,即如何才能長壽,如何在來生來世也能保住榮華富貴的地位等等。

而這種說教,不僅迎合了剝削階級的貪欲心理,還為他們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只要剝削階級在縱情享受的同時,分出一部分財物施給寺廟,就可以得到極大的福報。

「施佛塔廟,得千倍報;布施沙門,得百倍報。」佛教正是這樣向剝削階級廉價地出售進入天國的門票。

佛教在進一步分析苦難和造成苦難的原因時,提出了「十二因緣」說。認為世界上各種現象的存在都是依賴於某種條件的,離開了條件,也就無所謂存在。

人生命的起源和過程也是依賴於條件的,這就是十二因緣。即無知(「無明」)引起意志(「行」),由意志引起了精神統一體的「識」,由識引起身體的精神和肉體(「名色」),有了名和色,就形成了眼、耳、鼻、舌、身、意(心)等感覺器官的「六處」,六處引起和外界接觸(「觸」),由觸引起感受(「受」),由受引起貪愛(「愛」),由愛引起對外界事物的追求索取(「取」),由取引起生存的環境(「有」),由有引起「生」,再由生引起了「老死」。

所以說到底,人生的痛苦是由無明引起的,只有消除了無明,才能獲得解脫。佛教經典又把十二因緣說解釋為「三世因果報應」說。

即:無明、行是過去因,感現在果;識、名色、六處、觸、受是現在果;愛、取、有是現在因,感未來果;生、老死是未來果。宣揚人們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和各。

5.請說明中國佛教與印度佛教的歷史聯系

印度的佛教 和 中國的佛教都屬於改良佛教

和以前的原始佛教是不一樣的

如果說他們之間的聯系的話,就是兩個不同的改良分支

真正的佛教在印度已經失傳了,現在在他們那邊的是結合了婆羅門教和其他一些宗教的新教

叫做印度教,和歷史上的原始佛教沒有什麼關系了!

如果說中國佛教和印度原始佛教的關系的話

那麼就是在釋迦牟尼涅槃以後,有過兩次比較大的佛教改良

其實那個時候就已經面目皆非了

以前的佛教是以釋迦牟尼為主尊來供奉的

現在的卻是多佛的信仰

從基本的戒律到整個的修持方法參悟狀態都有很大的區別

如果說歷史聯系的話,就是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但在印度卻消失了

到了中國以後的佛教也不是原始的印度佛教,而是經過改良的佛教

和現在的東南亞佛教也都是不一樣的

6.古印度佛教發展歷程

教衰落的原因在於印度教的崛起和 *** 教對印度的入侵,要知道,在古印度的正統教派是印度教,而佛教只是異端教派。

所以印度佛教自戒日王死了以後便開始走下坡路,並始終被印度教所打壓排斥。而 *** 在622年創立 *** 教直到750年,佛教信仰范圍被逐漸蠶食,中亞的佛教徒完全改信了 *** 教。

並在公元9-13世紀, *** 人和突厥人不斷地入侵印度的情況下,佛教在印度徹底的消亡了。好像是知道20世紀50年代,才又開始恢復,但是可以看出信奉佛教人的階級:首陀羅!!不可接近的人群。

所以,佛教在印度重新發展比較艱難。 轉載。

7.有誰能說說印度佛教的歷史

印度教《奧義書》關於永恆真理的偏見,部分反映了帝國興起前的那個時代世界所遇到的麻煩。

一個混合型的印度正在浮現,它包括建立更大的國家,以及隨它們而來的戰爭規模的擴大。英雄騎士和貴族特權時代屈從於強權政治,很多人通過探索來世,包括從日常生活痛苦解脫出來的手段,來尋求安慰或逃避嚴苛現實。

佛教和耆那教的創立者,大概是公元前6世紀的人物,開始探討這樣的途徑,並起來反對印度教日益增強的程式化及婆羅門教士種姓的支配地位。這兩種宗教都極力主張通過不求助祭司或儀式的默想和克己,達到獨立接近真 理。

兩者都認為人人平等,拒絕種姓差別及其代表的等級制度。但佛教和耆那教乃由印度教演變而來,仍相信印度教的法、業、輪回(轉世)、解脫(涅盤,或與神的結合)、獻身和非暴力或尊重生靈。

兩者都拒絕印度教神只的民間形象,但重新肯定印度教基本的一神論,和它對造物主和偉大生命鏈條的非人格化崇拜。 耆那教 一個名叫大雄(約公元前546~前468)的人創立了篤信苦修的耆那教,大雄自己就裸體出行,最後絕食至死。

耆那教重申印度教尊重一切生靈的學說,甚至今天,虔誠的耆那教徒為避免吸入昆蟲而帶面罩,因擔心傷害土壤中的生命而拒絕從事耕種。所以他們投身商貿而變得富有,他們在商人的傳統故鄉古吉拉特邦佔多數。

喬答摩佛陀 佛教的創始人於公元前563年前後誕生在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山麓小丘地區,其父為釋迦氏族小王(邦主)。他姓喬答摩,名悉達多,但後來又被人稱為釋迦牟尼(「釋迦族的聖人」)和悉達多王子。

29歲前,他過著一個王子的常規生活,盡享世俗歡樂。19歲時與一位美麗的公主結婚,有了一個兒子。

人們在他死後關於他及其他宗教人物編織的十分詳盡的傳說大致就是這樣說的。我們還知道他成年後成為一個苦修者,多年雲游講學,招收了一批追隨者,創立了一個宗教體系,於公元前485到公元前480年間年屆80歲時死去。

這就是關於他的較可靠生平情況的全部。後來經過渲染的有關他傳奇一生的故事也很重要,因為它影響了印度以東大片地區一代又一代數百萬亞洲人的生活。

根據這個故事(最簡略的形式),悉達多王子心中充滿了難以言表的不滿,一天離宮外出漫步,相繼遇到一位衰弱老者、一個滿身膿瘡高燒發抖的病人、一具正被運往火葬場的屍體(印度教徒總是焚化死者)和一個手捧討飯缽身著簡朴黃袍而又面帶寧靜及內心喜悅神情的雲游薩圖(聖人)。有感於凡人的痛苦和人間歡樂的空虛,帶著苦修的希望,他毅然離開宮室,拋妻棄子,到處雲游乞討,探求真理。

他除了一個粗糙的木缽(為了乞討勉強糊口的食物)和破衣外,已經一無所有。一連幾年,他雲游各處,因禁食而體衰,直到他決定在一棵大菩提樹下通過認真冥思默想來解答人生苦難之謎。

他受到魔的引誘,被許以財富、權力和肉體快樂,均不為所動。49天後,他頓悟玄機,達到成道的境界。

從這一刻起,他開始被稱為佛陀或悟道者。之後不久,他在恆河流域中部的巴納拉斯(今瓦臘納西)第一次佈道,並從此帶領他的追隨者巡迴佈道度過餘生。

這門新宗教教義的基礎是第一次佈道宣布的《四諦》:(1)生命充滿了悲傷、不幸、挫折、無常和不平(苦);(2)所有這些均由慾望、貪心和生存沖動所引起;(3)要終止苦,人必須斷絕慾望,成為無欲者;(4)無欲境界可通過規范「正當行為」的八正道而達到。 忠實遵循首次佈道所提正道的人可以達到涅盤,即通過避免再生輪回而從凡間痛苦中解脫,使靈魂進入與心靈之神的極樂的融合,就像佛陀死時那樣。

然而,如此獻身和對真理的如此領悟是罕見的,因此,雖然佛陀沒有指示,佛教卻採納了印度教關於業的觀念:不夠忠實的人漸次再生為與其最後轉世行為相適應的生存形式。八正道定義的「正當行為」是:善待一切生靈、純潔內心、誠實、慈悲、不吹毛求疵、不猜忌、不仇恨、不訴諸暴力。

此外還要加上不殺生、不偷竊、不通姦、不說謊、不誹謗、不饒舌、不獻媚等特別戒律,否則就是偏離正道。佛陀本人教導的記述收集在叫做《三藏》的典籍中。

關於佛陀生平德行的傳說和有關事件的文學作品,以及對佛學教導的注釋也為數不少,所有這些在很多方面與基督教的《新約》相近。對佛陀的遺物(舍利),如可疑的牙齒和毛發的崇拜,也成為佛教法事的一部分,這也與後來的基督教一樣。

與基督教一樣,佛教在它存在的最初幾百年內,一直是少數人的宗教,後來,它那原始教導的艱深難懂有所減輕,以適應更多的追隨者。阿育王(在位時期約公元前269~約前232)的改信佛教,推進了佛教向大眾宗教的轉變,開始了佛教向外的傳播,先傳到錫蘭和東南亞,後經由西亞傳到中國、朝鮮和日本。

在印度境內,佛教流行了幾百年,但從公元100年左右達到極盛之後即開始緩慢衰退。對很多人來說,佛教與印度教的差別逐漸模糊,除幾項寺院制度和某些非神職皈依者外,佛教實際上已慢慢並入印度教。

許多印度教徒把佛教對感覺世界的排斥看成是「生命之否定」,並回歸到他們自己的宗教對生命的肯定。恆河中游宗教腹地的殘余佛教中心和寺廟被摧毀,少數幸。

Ⅲ 印度歷史文化

1.印度的傳統文化

印度傳統文化, 受地理環境、宗教傳統、種姓制度、村社結構、語言斷

裂等影響, 形成了多元復雜性、濃厚宗教性、極大包容性等特徵。

歷史久遠的宗教傳統,流行的是樹神崇拜及動物崇拜。印度教承認吠陀權威、嚮往梵我

如一、踐行業報輪回、追求精神解脫、虔誠修煉瑜珈,印度教以其博大、靈活與寬容精神, 既維持了傳統信仰,又吸引了新興宗教的歸附, 成為根深葉茂的印度國教,一直主導和影響印度人民。宗教信仰已經變成了印度人民生活中的一種自發的支配力量, 使它成為一個非常典型的傳統宗教型社會。在印度, 對民族和文化的認同主要在宗教, 人們生活的重心不在國家政治上而在宗教。

2.印度文化

印度文化如同一塊堅硬的石頭,即沒有很大的擴張性,也頑強地 *** 任何外來文化的入侵。

印度早期雖然有許多國王將佛教作為國教,後來被信奉 *** 教的蒙古和突厥王公所統治,近二百年來又被信仰基督教的英國作為殖民地,但每個統治者走後,印度又頑強地恢復古老的印度教傳統。 *** 文化對印度進行了幾百年強有力地沖擊,只擊下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兩塊碎屑,沒有能撼動印度主體文化的分毫,正是由於印度作為中流砥柱,迫使 *** 教的擴張大潮分為兩支,使處於印度陰影下的其他國家沒有受到 *** 教文化的影響。

印度文化的哲學觀念認為時間是無限循環的,總是由一個周期轉入另一個周期,無始無終,空間則是有限的。印度人不大關心印度半島以外的世界,也不關心和記錄歷史,現在印度的歷史學家需要利用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希臘人和英國人的記述來了解印度的歷史。

印度文化認為死亡只是走向下一個輪回,他們不懼怕死亡,對未來充滿希望,對世界具有無比的信心,印度文化反對殺生,和自然相處比較和諧,對任何災難都不會發生大范圍的歇斯底里恐慌,但也不願意和命運進行暴力抗爭,即使是從英國的殖民統治下爭取獨立也是依靠和平方式取得的。印度文化並不是單一的宗教文化,印度早期就出現一些其他宗教,如錫克教、耆那教、佛教等,這些宗教的哲學觀念實際和印度教是一致的,也吸收印度教的神靈和傳說,只是反對印度教的種姓制度,和印度教一樣,這些宗教都局限於印度本土,只有佛教成功地向其他民族傳播,其中南傳佛教國家都已經成為印度文化圈內的國家,北傳佛教則吸收儒教的哲學思想,和儒教合流。

印度文化不屈服於任何外來文化的壓力,也不進行激烈地抵抗,始終頑強地維系自己的傳統。印度文化圈還包括南傳佛教各國家,他們具有統一的文化傳統和文化背景。

3.關於古印度文化,詳解

古印度 佛陀與夢幻交織的世界--印度文化 印度是我國的緊鄰,但由於連綿高聳的喜馬拉雅雪山的阻隔,我們對於這位鄰居的情況又知之甚少,"去西天取經"在中國人的耳朵里成了艱難的代名詞,和古代埃及的尼羅河、兩河流域以及中國的黃河、長江一樣,印度河、恆河同樣醞釀了光耀人寰、彪炳史籍的古代文化。

古埃及、巴比倫、中國、印度同被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 在距今五十萬年以前,印度次大陸就已有了遠古先民,他們同樣是刀耕火種、漁獵採集,在此一代代地繁衍生息。

到了距今一萬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印度境內遍布了居民點,人們已開始從事農業,馴養家畜,製造精美的生活用具。這一切,為一個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的誕生提供了沃土。

在南亞次大陸,有一個頭枕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腳濯浩瀚的印度洋,恢恢然陳躺,又生機無限的古老國度。這就是被人稱作"月亮之國"的印度,因其國土形狀宛若牛首,也有人稱之為"牛顱之國"。

神遊文明古國--印度 聖詩般的純美曲調 恆河,從喜馬拉雅山起步,走過一個被孟加拉灣、 *** 海和印度洋環抱的亞洲半島,滋潤了這一方土地,也孕育了一片光輝燦爛的文明,成為一個國度的「聖河」。而這個幸運的國度就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

聖詩般的純美曲調 印度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這個國家獨特的歷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從遠古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從亞洲到歐洲等多種文化潮流。

再加上它是一個由五大民族構成的國家,本身就像一個大大的文化博物館。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買是文化的中心,而加爾各答則每天都有關於文化的新聞,多元化的音樂、舞蹈、舞劇和笑劇都令遊人眼花繚亂,樂而忘返。

在喧鬧的大城市生活久了,人們都嚮往返璞歸真。而印度傳統音樂的基礎正是「自然」。

它歌頌人與人 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神之間的關系。四季的旋律都在傳統曲調「拉格」中得到體現——傳說古人從森林裡小鳥的鳴叫和樹枝燃燒的聲音獲得靈感而創造了第一首「拉格」。

至於歌曲的內容,則源於北印度的宗教儀式。時至今日,傳統歌曲依然保留了古代的發音,歌者音質純凈,令歌曲保持一種簡潔、純美的聖詩感覺。

即使你聽不懂歌詞,也能體會到自然的神聖與平和。 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一——Natyam,在印度語中的意思是「舞蹈的藝術」。

它除了強調舞蹈的節奏感,還十分強調伴奏音樂必須悅耳動聽,由莊重的詩歌和風格純朴的音樂組成。這本是用於祭祀的舞蹈,能充分體現舞者情感,最初由神廟 *** 在廟宇里表演。

這一舞蹈的動作關鍵在於保持上身的挺直,腿部半彎,雙膝分開,而雙腳則要像一把半開的扇。雖然有嚴格的動作規范,但其實每一個演員的表演都是不一樣的,而且大多數時候表演都是即興的,因此每一支Natyam的個人風格都十分強烈。

現在,這種傳統的舞蹈在一股復古的潮流中再度興起。不過,古時候的Natyam一般是獨舞,而現在群舞更為流行。

一群身段婀娜、身穿艷麗傳統服裝的 *** ,在動聽的音樂中如仙子般翩然起舞,效果比獨舞更勝一籌。時至今日,Natyam更發展成一套講究技術的藝術體系. 泥爐碳火烹調的美食 印度的咖喱聞名世界,很多人都以為米飯和咖喱是印度的主要食品和調味料。

但實際上,在印度只有一部分地方是以米飯為主食,而咖喱對於大部分印度人來說更是一種陌生的調味料。 其實,沒有統一風格才是印度菜的最大特色。

而且不僅印度各城市之間的飲食習慣有很大不同,就連每家人都有明顯的飲食風格。但總的來說,雞、魚和羊肉是最普遍的。

肉汁是印度的主要醬料,在整個印度都十分流行。當然,每個地方的肉汁都有其明顯的地方特色。

而在印度的廚房裡,只有新鮮的青辣椒和曬乾的紅辣椒是辣的。所以不喜歡辣的遊客不用擔心不能吃到正宗的印度美食。

對於遊客來說,印度最著名的傳統菜色起源於印度王室。燉肉、醬料和米飯分別是三種不同烹調風格的基礎。

但王室食品畢竟只能在專門餐館和大酒店吃得上,老百姓對它也並不「感冒」。在當地,很多受追捧的印度菜都是很家常的,例如用未發酵的燕麥麵包,塗上以煤火煮上整整一夜而成的青芥末,如此簡單的冬天小吃,無論是農夫還是城市人都把它視為至愛。

而在南部城市,地道的脆薄餅和蒸米糕都很出名。至於在沿海的一些地區,除了有螃蟹、龍蝦、虎蝦和貝類等海鮮餐外,清香的椰子也是最常用的食材。

泥爐碳火烹調法是印度特有的烹飪方式。它對時間的掌握非常講究。

當爐溫達到600攝氏度後,烹飪相差一兩分鍾,甚至一兩秒鍾,都影響著烹飪的成敗。而用這種方法烹飪的肉是不用油的,吃的時候再蘸上酸乳酪。

當食物還沒上桌,那吱吱作響的碳火聲,還有悠悠飄出的香味,都已經令你食指大動。 此外,在印度的多個地方,都喜歡用一種叫「thali」的大淺盤盛載食物。

在用「thali」進餐時,應該入鄉隨俗地慢慢品嘗,狼吞虎咽只會讓當地人笑話。 天竺之魂——印度古國青銅雕像展 古代印度是神話之邦,宗教、哲學異常發達。

因此印度古代的青銅造像往往是神話的象徵、宗教的偶像和哲學的隱喻,融鑄著諸神之靈。印度青銅造像的傳統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約公。

4.印度的傳統文化是什麼樣的

哈哈,可笑啊,一樓拿個外國的世界年鑒來做reference,誰告訴你繁體字有2000年?又是誰告訴你印度傳統得到了保留? 給你點基本知識吧: 沒有使用簡化字的中文經常被稱為繁體中文(某些認為繁體中文是正統的人也會稱之為「正體中文」,中華民國官方的一套漢字取字方案所取的字叫「正體字」,使用這套「正體字」方案的中文也叫「正體中文」)。

其中的文字在很多時候會被籠統的稱為「繁體字」。由於這些漢字未經漢字簡化,故有人認為比簡化字較為美觀,為傳統的中華文化的精髓,應將其稱為「正體字」。

繁體字的取字在各地有所不同,中國大陸《簡化字總表》裡面所列的簡化字對應的繁體字和港台的實際取字就有分別,而且港台的取字未亦未必相同。 簡化字,香港、澳門及台灣有部份人士稱為大陸字,是繁體字的對稱。

目前,簡化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中國大陸地區推行的規范漢字。同一漢字,簡化字通常比繁體字筆畫為少。

簡化字是在簡體字的基礎上經整理改進由 *** 主管部門公布的法定簡體字,具有唯一性。在中國大陸,現行的簡化字是收入《漢字簡化方案》(後發展成《簡化字總表》)中的簡化字。

不過,漢字也有很多並沒有被簡化,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些漢字叫作傳承字,既不屬於繁體字,也不屬於簡化字。

使用簡化字和被選用的傳承字的中文有時被稱作簡體中文。 由於簡化字是在簡體字的基礎上經整理改進的,因此常被誤稱為簡體字。

從甲骨文到楷書,漢字在演化過程中不斷簡化。 漢字的簡化減少了漢字的筆畫數和漢字的數目,因而降低了漢字學習的難度,同時加快了書寫的速度,有利於普及教育。

印度的文化只是單一的宗教文化,正是由於它的存在所以印度永遠成為不了大國強國! 。

5.印度的文化

印度文化有兩大基本特徵,即它的多樣性和宗教性。

印度文化基本上屬於宗教文化。目前,印度99%以上的人都是宗教信徒,無神論者極少。

在紛繁復雜的印度文化中,始終占據主導地位的是印度教文化,它貫穿了印度文明史的始終。 印度教是公元前2000年隨著雅利安人進入印度而興起的,起源於上古的原始崇拜和巫術。

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間,逐漸演變成吠陀教,最後發展成婆羅門教,即今天的印度教。印度教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綜合體,即是一種宗教,也是一種信仰和生活方式。

印度教認為,人類靈魂永存和萬物有靈,並宣揚因果報應和人生輪回。在該教看來,生命不是以生為始,以死告終,而是無窮無盡一系列生命之中的一個環節,每一段生命都是由前世的所為而限制和決定。

一個人的善良行為能使他升天,邪惡行為則能令他墮為畜類。因此,個人必須通過修行和積累功德才能認知梵、回歸梵,與梵合一。

「梵合同一」是印度教哲學理論的核心,更是印度教徒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標。 由於有了這種追求和信仰,因此,印度教徒在精神與物質這個哲學根本問題上表現出重精神輕物質的傾向,它同時也決定了絕大多數印度人最基本的價值觀。

可以說,印度國父聖雄甘地主張以東方精神文明戰勝西方精神文明,著名詩人泰戈爾的精神圓滿,人與自然和諧一致的精神境界,都是這一價值觀的具體反應。另一方面,在這種宗教文化的帶動下,形成了印度民族性格熱情奔放、善於言辭、長於思辯、富於幻想和時間觀念差、動手能力不強的特點。

與此同時宗教文化形成的價值取向,還支配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和行為方式,使印度的文學藝術表現為浪漫、神秘和超現實。 總之,印度教的這種人生哲學和價值觀,經過千百年歷史的演變,已得到絕大多數印度人彼此認可,是印度民族凝聚力的主要內在因素。

文化概況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000年左右,創造了產蘭的古代文明。

公元前1500年至前1200年,雅利安人遷入,他們帶來了雅利安文化,成為印度教以及印度文學、哲學和藝術的源頭,開始了恆河谷地文明。約公元前6世紀,出現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大種性,為奴隸制度的萌芽時期。

公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是印度文化史上燦爛的階段,形形 *** 的哲學流派和社會理論蓬勃涌現,產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公元前325年,形成統一的奴隸制國家。

公元8世紀 *** 人入侵,帶來了 *** 文化。16世紀歐洲殖民主義開始進入印度。

1600年英國建立東印度公司,對印度進行經濟掠奪。1849年英佔領印度全鏡,開始了殘酷的殖民統治。

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布獨立,成立自治領。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國,但仍為"英聯邦"成員國。

印度文化在世界上曾經產生過巨大影響,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印度文化具有十分鮮明而又強烈的宗教性、多樣性和包容性。

印度是個宗教國家,歷史上曾先後產生並流行多種宗教,對其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 *** 教、基督教、猶太教等也擁有廣泛的信徒。多種宗教在印度的長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對宗教的虔誠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濃郁的宗教性。

宗教滲透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國家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觀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傳統的風俗習慣,也都是在宗教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

宗教也融入印度的文化之中,其民族語言、文學、藝術、音樂、舞蹈、雕刻等等更是以宗教為中心。 在印度文化體系中不難看出其他文化成分如希臘文化、 *** 文化、波斯文化、英語文化和中國文化的特點。

形成印度文化多樣性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歷史上的外族入侵,二是和平方式的文化交流。此外,印度有數以百計的民族和眾多的部落,這些民族和部落都有自己的語言、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

因此,印度文化就是在不斷吸收異族文化的過程中豐富和發展起來的,呈現出舉世罕見的多樣性。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印度對所有的外來文化均採取兼容並蓄的方式,所以,印度所有的不同類型的地域文化、語言文化和宗教文化里,既或多或少地保留著各種不同的外來文化成分,又與外來文化融為一體。

Ⅳ 印度教和佛教的區別 同發源於印度但兩者發展程度卻差別巨大

印度教是印度的國家,佛教起源於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印度教和佛教這兩種宗教信仰,都與印度有著重大關系,但兩者的發展程度卻相差巨大。全印度大約有百分之八十幾的人信印度教,只有少數人信佛教。但論在世界的影響力,印度教卻比不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
一、印度教與佛教觀念不同
印度作為宗教發源地之一,它的文化傳統都深受宗教影響。印度教作為印度國教,大部分印度人都信印度教,它擁有10億以上的信徒。而發源於古印度的佛教,雖然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但信徒卻是最少的一個。而且在印度,佛教一度面臨毀滅,就算是現在,印度信佛教的人也不多。

有些人認為,佛教就是印度教的一個分支。其實,印度教和佛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宗教。印度教信神,有種姓制度,而佛教宣揚的確實眾生平等。印度教的種姓制度,可以說是根深蒂固,它迎合統治階級,可以說是受統治階級保護和支持的。

而佛教宣揚眾生平等,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了封建思想的統一。所以,佛教雖然發源於古印度,但其實它在印度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反而是遭到了大力的打壓。佛教真正的發展是在中國,印度的佛教徒曾一度被毀滅殆盡,現在印度真正信佛的其實並不多。 上一頁 0 /2 下一頁

Ⅳ 印度和佛教的發源地在哪裡

佛教教祖——本姓喬答摩,名悉達多,尊稱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能者。誕生於公元前565年,古印度,迦毗羅衛小國。國王凈飯王的兒子,王後名摩訶摩耶為母。釋迦牟尼卒於公元前486年,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屍體火化後分埋八個地區、國家並建塔紀念,佛教徒承認自己信的主子沒復活。
母摩耶夫人在太子釋迦牟尼出生後7天去世,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養育成人。太子天資聰穎,並且相貌英偉。17歲時,娶表妹耶輸陀羅為妃,生下兒子羅睺羅。雖然太子的貴族生活優裕而舒適,但因觀察到社會貧富懸殊,階級的不平等;又有眾生之間的弱肉強食。面對人類的生老病死的苦難以及社會上殘酷無情,人生的無常,於是產生出家求解脫的志願與悲心。終於在19歲那年的二月初八,放棄太子身份與家庭,拋妻棄子、夜出宮門離家出走出家修道了。後世佛教徒尊奉他為佛教教主,並且尊稱他「世尊」、「如來佛」、「釋迦牟尼」、「佛祖」等稱呼。
事實印度早就有「佛」之稱謂,釋迦牟尼還是兒童時,有次跟著「燃燈佛」出門,看見地上泥濘不堪,就脫下衣服蓋在地上,請師父踩在上面行走。「燃燈佛」看這孩子「孺子可教」,就說:「是後九十一劫,名賢劫,汝當作佛,號釋迦文如來。」當時「成佛修身」這種思想社會上已形成思潮,只是沒有一個人敢於出頭露面。釋迦牟尼在「佛」的老師「燃燈佛」的啟迪下堅定了決心,實現了「釋迦文如來」。
實際上迷信最多的佛教發源地印度沒有把佛教當國教,選用世界尚還無影響力的、教徒已佔世界人口的12.94%的「印度教」為國教。因為佛教悟性量的減少、人造性的增多,佛教徒僅佔世界人口的6.02%,基本還靠人口大國的中國。在印度本土已近消亡,即將會退出世界三大宗教名單。
釋迦牟尼圓寂後,印度信徒們對他理論的理解分歧太大。佛教僧團內部派系紛爭不已,公開爭論一天也沒停過。最後向南部亞洲和東部山區退卻,卻被較小較落後的泰國和我國的西藏地區作為寶貝接納了它,開始了在中國的長枝發葉。
印度佛教能在中國立足,打開場面,可說全都是靠著中國皇帝們的力量。僧侶寺廟都是剝削了萬千老百姓的血汗錢所成的,如當時的僧侶稍有一點「慈悲心」,才不會為自己打算,慫恿皇帝去挪用國庫──老百姓的錢,去為佛教做這做那了。
尤其是南北朝梁武帝(502年──549年),他從慧約受戒尊崇佛教,做了佛教徒,去佛寺打掃,為和尚們洗衣服,成了「三寶之奴」,自皇太子以至於文武百官及一般人民,共有48,000人受戒做了佛教徒(519年4月8日),梁武帝被後世稱為皇帝菩薩,確實為中國佛教做了大事業。但這位虔誠的佛教護法,最後竟被軟禁,困在台城活活餓死,到86歲時還不得好死。
《佛學類編》下冊第26頁,佛教徒卓忠振問:「…又梁武帝一生奉佛,竟至國破家亡,橫死侯景之手,未免為佛教中之重大缺憾!」
釋迦牟尼死後,經數百年來被人的神化,伴隨佛教造神運動,佛國往生思想形成,阿彌陀佛的新佛教信仰形式,這種形式後來在中國得到多樣式發展;從最初無神心理學自律、修行,發展、修改,演化為多神多靈崇拜;轉拜神為拜人、直到現今變拜活人為佛,一眼看見的已全是泥塑木雕人手所造的,完全失去無形的靈性。使佛教完全變了味、歪曲了立教者的本意、誤導了不知情的世人、也害了立教者本人。真正的宗教信仰是人能造的嗎?
據佛家《悲華經》的記載, 觀世音是轉輪聖王無凈念的第一太子,名不眴。他立下宏願:生大悲心,斷絕眾生諸苦及煩惱,使眾生常住安樂,為此,寶藏如來給他起名叫觀世音。《華嚴經》中說:「勇猛丈夫觀自在」。三國時期傳入中國的觀世音還是個威武的男子,甘肅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南北朝時的雕像,觀音皆作男身,嘴唇上還長著兩撇漂亮的小鬍子。因受基督教聖母馬利亞懷抱聖嬰兒耶穌的聖像影響,於18世紀,轉輪聖王無凈念的太子觀世音成了「千手觀音、送子觀音等」,現在我們看到供奉的觀世音菩薩就多是女相了。至今成了掙錢「經營」的一個好項目,也確鑿引來了祈求得子的許多婦女的崇拜,增加了寺廟的收入。你若告訴那些拜它們的人說:這是王子、是男的,恐怕那些拜佛的老太太會聯合起來罵你「傻瓜」。
你知道聰穎過人的古人為讓聰明的兒孫不掉進迷信里,給你相信的迷信取的名字明白告訴你的真信息嗎?
「佛」仍「人」字旁加個「弗」── 人走了就沒有的意思。
相比較全球而言,只有落後不發達的地區──東亞東南亞才有佛教。稍進步的國家決不會有佛教。要不是有美國,日本韓國也發展不起來。香港發展起來了,是因為英國。印度的崛起也是因 為他拋棄了佛教,並且受英國影響頗深。看看那些堅信佛教的國家或民族,無一不是又亂又落後的欠缺文明。
你知道真正的高僧信什麼嗎?
但是真正的高僧不信釋迦牟尼,只有不知情的下層人會去無知地去化錢拜人手造的泥塑木雕。
據《印度日報》報導,西藏寺院遙視功能的幾個高僧預測2012年地球有難,那時一件卓越的事件將會發生,超自然的神(上帝)力量將干預,有地球以外的力量在觀察著我們走的每一步,在2012年他們將出面並拯救世界不會被毀壞。世界將不會自我毀滅於此時。我們相互之間事實上存在聯系並都是上帝的一部份。
據遙視僧人們說,我們的地球是被上帝保佑的,並一直被從各種各樣不斷的危險中拯救出來,我們只是不知道而已。我們將意識到外力是如何拯救我們的。
就按人類邏輯,找信仰總要對自身有一點益處。就得從現今的四大宗教信仰去查看他們歷史背景,知道真相;
四大宗教三個教祖都是有墳墓的,都是和你一樣會死,《說文解字》雲:「人所歸為鬼。」即死後的人在陰間做鬼。釋迦牟尼骨頭還分八個地區埋葬著。而考古發現,的確有一個教祖墳是空的一直到今天。而且人極力想找出這人的墳墓,反而挖出同朝人墓中的文字記錄,讓考古發現這位真的是三天復活,四十天升天的證據。
20世紀50年代人類才發現「外星人沒有生殖器官,難以判斷男女」,可是《聖經》確實就已經清清楚楚地記著,耶穌關於復活的事對門徒說:「當復活的時候、人也不娶、也不嫁,乃象天上的使者一樣」。
天上的使者是誰? 不就是人們號稱的「外星人」嗎。事實人們細而想想,究竟稱呼他們「外星人」還是「天上的使者」准確呢? 就按人間的邏輯推理,也應該稱他們「天上的使者」更恰當,因為他們不像人,也不是人。
因為《聖經》中明白地告訴了人類:……這必朽壞的總要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總要變成不死的;所以復活後即是不死的,顯然人是會死才要生殖繁延後代,不會死還要生殖後代嗎?
來自《新華網》的信息說:「2004年,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小行星正以每小時近5萬公里的速度向地球飛來,據預測,它會在那一天非常接近地球。對此,世界各地的天文學家密切觀察著太空中的小行星。」高科技可使人提前為未來的災難預警做准備。
近年來被抄得火熱的「2012年」主題,早在3000年前就暗藏在《聖經》里。《聖經密碼》第171頁說:猶太5772年(公元2012年)密寫在地球毀滅下方;彗星將撞擊地球。也有一段話說慘劇會被阻止、會被阻擋;將會被擊碎、趕走、我會把它撕成碎片。

Ⅵ 印度信奉的是哪個教

印度最大的宗教是印度教,80%印度人信仰的都是印度教,印度的第二大宗教是伊斯蘭教。

印度教源於古印度韋陀教及婆羅門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主要流行於印度,在歐洲的英國,南亞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北美的美國、加拿大也有很多信徒。

印度教起源:

西元前十六世紀,雅利安人進入印度,開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對自然山川的敬畏與崇拜,雅利安人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須膜拜、禮贊、歌頌一切自然神只,且將贊歌編為聖典,相互傳頌。到了後期,與人們生活關系較為密切的神只,受到最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漸轉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為了與神溝通,祭祀便成為一件大事,司祭者擁有無上權威,能為自己祭祀、為他人祭祀及教授聖典。於是,在階級制度嚴格劃分的社會里,司祭者被尊為最高階級的婆羅門,他們依著「祭祀萬能」的神聖職權,開啟了神權色彩濃厚的婆羅門思想。

Ⅶ 請問印度一共有幾個宗教那些宗教是什麼名稱又有什麼經典

印度教是最大的宗教,佔全國人口80%以上,原型是古吠陀教,中世紀復興,成為印度最大的宗教。
伊斯蘭教,從人口上說是印度第二大宗教,但不是印度起源。
錫克教,西北部信仰者比較多,有人將其視為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中間體或緩沖。

佛教,起源於印度,但是中世紀衰落,印度本土只有極北方和極南方有些信仰者,中間基本沒有,人口也就百萬。
耆那教,起源於印度,主要在西南地區有信仰者。
東北部少數民族原來有自己的原始薩滿教,現在不少人改信天主教。

閱讀全文

與印度教起源與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面的麵粉從哪裡買 瀏覽:161
重慶英國簽證中心怎麼樣 瀏覽:943
中國景陽岡怎麼畫 瀏覽:530
中國唯一流入北冰河的河是什麼河 瀏覽:402
英國留學護照一般多少錢 瀏覽:750
中興把什麼東西賣給了伊朗 瀏覽:516
中國製造在漢中哪個廠拍的 瀏覽:540
越南保安一月多少錢 瀏覽:957
伊朗疫情怎麼不報了 瀏覽:959
印尼一年有多少紅日子 瀏覽:167
法國義大利有哪些名牌 瀏覽:814
印度欠中國的錢怎麼要 瀏覽:794
英國通勤服多少錢一個 瀏覽:880
伊朗風龍怎麼打 瀏覽:954
國內去越南做品質經理工資多少 瀏覽:357
如何認證中國視覺攝影師 瀏覽:21
中國北方到印尼船期多少天 瀏覽:596
義大利什麼牌子咖啡好喝 瀏覽:730
伊朗隊有什麼球星 瀏覽:868
印尼全名是什麼 瀏覽: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