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風俗禮儀
印度風俗禮儀
印度風俗禮儀,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信奉的宗教也是很多,教派更是不同,所以當地習俗也會有所不同,那麼你知道印度風俗禮儀都有哪些嗎。
印度的習俗禮儀一:風俗習慣
印度有多種宗教,教徒對其所信仰的宗教皆十分虔誠,例如牛對印度教來說是神聖的動物,因此連牛漫步在街上,也不可冒犯它。
印度居民,尤其是女人皆不喝含酒精的飲料,錫克教(Sikhs)及襖教(Parsees)之信徒不準抽煙,回教徒則不吃豬肉,在印度有授受關系時皆須用右手,正統的回教徒不能喝任何含酒精的飲料,逢齋月之時,在日出到日落禁止一切飲食。
對印度的女人不可行握手禮,打招呼時只能以合掌頷首的方式(類似祈禱的姿勢),觀光客到印度須留意拜會的對方是信奉何種宗教,不可逾禮。若要參觀宗教的聖物、廟宇時須穿著深色服裝,並脫鞋,以示尊重。
新年的晚上,婦女們要用燈照丈夫的臉,以表示照去邪氣,來年吉利。
印度的習俗禮儀二:印餐飲禮儀
(1)羊肉的「巨無霸」
印度人大部分信奉印度教,宗教對飲食有著很大的影響。眾所周知,牛,在印度人心目中極為神聖。盡管很多牛在大街上游盪,但在餐館里,在任何招待會上,你是決不會吃到牛肉的。在印度去吃麥當勞,別忘了不要點牛肉的「巨無霸」,因為那裡只有羊肉的。外國人要想吃牛肉,只能到穆斯林聚居的專門店鋪去買,拿回家自己做。
由於宗教的原因,印度的素食者特別多。請印度人吃飯,先要搞清楚對方是不是素食者,否則會很尷尬。嚴格的素食者,是連雞蛋也不吃的,但牛奶一般都喝。有些虔誠的印度教徒,吃飯前還要做禱告。有一次,我們請印度朋友來家吃飯,大家落座後,突然發現一位朋友閉上了眼睛,嘴裡好像還在默念著什麼,片刻之後,才睜開眼睛開吃。
(2)不吃牛肉,但喝牛奶
印度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產奶大國,牛奶在印度人的飲食結構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每天早晨和傍晚,到國營奶站打奶的人絡繹不絕,有的大家庭一打就是幾升。很多印度人的早餐就是一杯茶,再加幾塊餅干。而印度人喝茶一般是要加牛奶和糖的。
在新德里的菜市場,還能買到雪白的奶豆腐,吃起來有很濃的奶香味。印度人特別喜歡吃甜食,印度餐最傳統的甜食也是用兩種乳酪和糖製成的。
(3)只能用右手吃飯
印度人吃飯的方式還保留著某些傳統的習慣。雖然在較正式的'場合,人們吃飯使用叉和勺,但在家中,用手抓更來得痛快:每人面前擺放一個大盤子,把米飯盛上,再澆上菜和湯,然後用手稍加混合,捏成團,就抓著送進嘴裡。在街頭的小吃攤、小吃店以及寺廟里,人們通常用一種干樹葉壓製成的盤子來盛食物,有的餐館則給每個吃飯的人一片新鮮的大樹葉子,用來盛米飯等食物,這倒是很環保。
印度人吃飯還有一個規矩,無論大人還是孩子,一定要用右手吃飯,給別人遞食物、餐具,更得用右手。這是因為人們認為右手干凈,左手臟。這又與印度人的另一個習慣有關。印度人如廁以後,不用手紙擦,而是用水沖洗,沖洗時,用左手,不用右手。在餐館或印度人家裡吃飯,當快吃完的時候,主人往往會給每人端上一小碗溫水,上面還漂著一塊檸檬,這水可千萬不能喝,它是用來洗手的。飯後,還會端上一盤綠色麥粒狀的香料,供大家咀嚼,以消除口中的異味。
印度的習俗禮儀三:社交禮儀
(1)小費:
飯店要加10%的服務費,故不須另付小費,若是較高級的飯店還須7%的奢侈稅。於機場或車站委託搬運行李時,每件應於櫃台付1盧比小費,不必再付給服務員,搭乘計程車時通常多加車資的10%,但非必須。
(2)辦公時間:
印度的辦公時間通常由早上9-10時起至下午5-6時止,其中下午1-2時為午休時間。
此外10月份正逢印度的過年,假日較多,政府機構或公司的幹部出外旅遊者居多,出國前應事先和拜會單位聯系,以便調整行程。
若和公司相當有地位之人見面時,必須先預定時間。
除固定的國定假日外,印度還有許多依宗教、神話或傳說制定的節日,如Diwali,Dusse-hra,Holi,Shivaratri Janmashtami,Ram Navami,Muharram Id-ul-Zuha,Id-ul-Fitr,Id-i-Milad,Good Friday,Baisakhi,Gurpurab,Buddha Jayanti,Mahavir Jayanti和Navroze等皆依每年歷法變動而改變,於出國拜訪前,應先查證是否為假日。
印度的習俗禮儀四:絢麗的印度服飾禮儀
印度紗麗來自「詩之國」,它是服裝里的詩,看印度紗麗常常就會想到泰戈爾的詩,那麼理想,那麼光明,充滿了永恆的生命力。每一舉步都像是道路上的歡歌。
紗麗本是一塊四、五米長的布料,質地多是輕薄的柔軟的。但必須先到專門做胸衣的店裡量身定製與自己的上下胸圍完全合符尺度的胸衣,另外還需配一條襯裙,然後才可以將紗麗纏繞到身上,穿紗麗需要技巧,紗麗的下擺,不能太露腳趾,但又不能太長。
穿紗麗走路,上坡時尤其得提防別被紗麗絆倒,也因如此,穿紗麗走路是十分妖嬈搖曳的。
印度的女子大多體態豐腴,紗麗的效果更是半遮半掩,肩後搭著的一段紗麗隨步伐飄動……在色彩上就如泰戈爾的一句詩那樣:「暢飲了翡翠似的綠蔭和金子般的陽光釀造的餘暇的醇醪,暢飲了田野上揮舞霧紗的迷醉雨天的甘美。」
印度大約有83%的居民信奉印度教,還有一部分人信奉伊斯蘭、基督、佛教等。
印度人見面施行握手禮,但男子見到女子應該施合十禮,並微微鞠躬,男子要盡量避免觸碰女性,更不應該在公共場合與女子單獨交談。
邀請印度人參加社交活動時,也應該同時邀請他們的妻子。印度人重視時間觀念,約會時應該盡量按時赴約。請客時,印度人認為費用應該由有錢人來支付。
印度人喜歡談論文化方面的成就、印度的傳統以及外國的事情和外國人的生活,忌諱談論有關宗教矛盾、與巴基斯坦的關系、工資以及兩性關系的話題。
印度教徒視牛為「聖獸」敬之如神,只允許喝牛奶,不能宰殺和吃牛肉。因此,牛可以到處自由游盪,神聖不可侵犯。在印度的一些城市裡、鄉村裡,老牛、病牛比比皆是。
去印度的寺廟參觀,身上絕不要穿以牛皮製成的東西,如皮鞋、皮帶表,另外手提包的牛製品也不要帶人寺廟,否則會被視為犯了禁戒。進寺廟或廚房之前一定要先脫鞋。
印度人飲食口味淡而清滑,喜歡吃印度烙餅和咖喱大米飯,喜歡吃雞、鴨和魚、蝦,喜歡番茄、洋蔥、土豆、白菜、菠菜尤其喜歡吃土豆,喜歡喝紅茶、咖啡、涼開水等。
印度人吃飯大多使用盤子。印度人認為左手骯臟,除了上洗手間外均不得使用左手。印度人60%的人素食主義者,所以要宴請印度人的時候要先了解對方的習俗。
在印度,迎送貴賓時,主人會獻上花環,套在客人的脖頸上。花環越大說明客人的身份越尊貴。
到印度人家中做客,可以給主人贈送水果、糖等禮物,或者給主人的孩子帶些小禮物。印度人特別喜愛喝紅茶,贈送他們中國紅茶,會使他們心花怒放的,忌諱送牛製品的禮物。
不可騎在佛像上攝影在西北亞的釋教國家,搭客如果對寺廟、佛像、和尚等做出草率的舉措,被視為罪行滔天。有些不明好壞的旅客,曾因為跨坐在佛像上大拍懷念照而被科罰,對想帶歸去的佛像懷念品,也不可安排地上,由於在信仰釋教的國家采辦的佛像固然歸本身所有,但必需對它有一份敬意,如當它是一玩物,隨意安排或粗手粗腳地震它,這類舉動,會引發該國人的煩懣。
被邀去用飯沒必要客套在印度人的看法中,吃工具時要大師一塊兒分享,獨食是吝嗇而不規矩的舉動,所以印度人約請人共餐,絕不是礙於情面假惺惺,而是誠懇誠意的約請,拒人於千里以外的拒絕固然令人不歡快。
不要摸小孩的頭,印度等地的人們不但願他人摸本身頭上的任何一部門,他們也不喜好去摸他人他們以為,頭部是人體最高的部門,也是人體中最崇高無比的部門,特別是孩子的頭,被視為神明停頓的地方,所以,在任何環境之下絕不容許觸摸。
印度有牛的王國之稱,牛是本地最崇高不可侵犯的動物。在路上駕車時,萬萬細致不要撞到牛,更不要配戴牛成品進入古剎,同時最佳也盡可能防止以牛為攝影工具印度另有一項特別分歧的風俗,答復對方問題時若將頭歪一邊或搖頭,那是必定的暗示,可萬萬別會錯了意,造成不該有的貧苦信奉印度教的印度人履行種姓軌制,打聽本地人的種姓階層也是一件極不規矩的事。
不跟身份迥異的人進餐印度、僧泊爾人很器重身份。在印度若身份分歧或所屬階層有異,就不能同席共桌,一塊兒用飯,僧泊爾人也一樣有雷同的階層分別,在其海內,對身份的器重,跨越了一切。
買酒偶然間限定,在印度新德里,禮拜2、禮拜5、公休日和每個月第一天為禁酒日,在這些天便是法術泛博的人也休想買到酒。
⑵ 印度就餐禮儀
我們在各國吃飯時,並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更多的是在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習俗和生活方式。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印度就餐禮儀,歡迎大家閱讀。
印度就餐禮儀【一】
雖說印度菜在菜式創造和就餐禮儀上,都已經開始變得國際化了,但是其中仍有一些不容忽視的細節需要外國食客們注意,否則仍有可能在餐桌上被人貽笑大方。
1、用餐時需要掌握好時間。
印度人通常一天只吃兩頓飯,第一餐是在上午8點以後,第二餐基本在晚上8點以後。
但是習慣西式生活的印度人,也開始一日三餐,每餐包括開胃菜、湯、主菜和甜點,根據個人食量點菜,也可以不要開胃菜。
2、用餐時吃飯速度與對方相同。
印度菜用餐時的吃法也很特別,是中西合璧的,既使用刀叉,也要大家一起點菜一起吃。
而且如果和印度人同桌吃開胃菜,吃得太快或太慢都是不好的,最好盡量保持和對方相同的速度把菜吃完。
甜點和茶一定要等到飯後再端上餐桌,否則也是對客人非常不禮貌的行為。
3、印度人實行分餐,所以吃多少盛多少,不要殘留下剩菜。
4、印度人“手抓飯”其中的樂趣和忌諱。
手抓飯是印度人長久以來的就餐習俗,吃飯前他們會先洗凈手,然後准備就餐。如果去印度人家裡做客,一定要嘗試“手抓飯”的樂趣。
正是因為印度人的這一習慣,使得印度大部分菜都被製作成糊狀,這樣才便於用手抓餅卷著吃,或是抓米飯拌著吃。
特別要注意的是,印度人的手抓飯在用手上也是有忌諱的。那就是只用右手抓食物,而左手絕對不得用來觸碰食物。印度人認為,左手是專門用來處理不潔之物的,因此吃飯時,他們的左小臂一般沿桌邊貼放,手垂放於桌面以下,或是乾脆把左手藏在隱蔽的地方。
用餐結束,服務員會給客人用小碗端來洗手水,水裡漂著用於清潔的檸檬片和用於裝飾的花瓣,當然,只能清洗右手。
印度就餐禮儀【二】
到印度廟宇或家庭做客,進門必須脫鞋。迎接貴客時,主人常獻上花環,套在客人的頸上。花環的大小長度視客人的身份而定。獻給貴賓的花環既粗又長,超過膝蓋。給一般客人的花環僅到胸前。
在印度做客就餐,也有很多禮儀需要注意,雖然目前在許多正式場合,印度人已經開始用刀叉吃飯,但在私底下,他們仍然習慣用手抓飯吃。手抓飯是印度人長久以來的就餐習俗,吃飯前他們會先洗凈手,然後就餐。如果去印度人家裡做客,一定要嘗試手抓飯的樂趣。也正因為這一習慣,使得印度大部分菜都被做成糊狀,這樣才便於用手抓餅卷著吃,或是抓米飯拌著吃。印度人吃飯還有一個規矩,無論大人還是孩子,一定要用右手吃飯,給別人遞食物、餐具,更得用右手。這是因為人們認為右手干凈,左手臟。這又與印度人的另一個習慣有關。印度人如廁以後,不用手紙擦,而是用水沖洗,沖洗時,用左手,不用右手。
印度人不吃菇類、筍類、木耳。信奉印度教和錫克教的人,忌諱吃豬肉,牛肉。他們一般不喝酒,因為喝酒是違反宗教習慣的。但有喝茶的習慣,但是他們喜歡用舌頭舔著喝。印度人最不喜歡吃大葷,吃素食的人較多,等級越高,吃葷越少。喜歡中國的粵菜、蘇菜。
印度奉牛為神聖,忌諱吃牛肉,忌諱用牛皮製品。崇拜蛇,視殺蛇為觸犯神靈。忌諱用澡盆給孩子洗澡,認為是“死水”,是不人道的行為。
印度就餐禮儀【三】
羊肉的“巨無霸”
印度人大部分信奉印度教,宗教對飲食有著很大的影響。眾所周知,牛,在印度人心目中極為神聖。盡管很多牛在大街上游盪,但在餐館里,在任何招待會上,你是決不會吃到牛肉的。在印度去吃麥當勞,別忘了不要點牛肉的“巨無霸”,因為那裡只有羊肉的。外國人要想吃牛肉,只能到穆斯林聚居的專門店鋪去買,拿回家自己做。
由於宗教的原因,印度的素食者特別多。請印度人吃飯,先要搞清楚對方是不是素食者,否則會很尷尬。嚴格的素食者,是連雞蛋也不吃的,但牛奶一般都喝。有些虔誠的印度教徒,吃飯前還要做禱告。有一次,我們請印度朋友來家吃飯,大家落座後,突然發現一位朋友閉上了眼睛,嘴裡好像還在默念著什麼,片刻之後,才睜開眼睛開吃。
不吃牛肉,但喝牛奶
印度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產奶大國,牛奶在印度人的飲食結構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每天早晨和傍晚,到國營奶站打奶的人絡繹不絕,有的大家庭一打就是幾升。很多印度人的早餐就是一杯茶,再加幾塊餅干。而印度人喝茶一般是要加牛奶和糖的。
在德里的菜市場,還能買到雪白的奶豆腐,吃起來有很濃的奶香味。印度人特別喜歡吃甜食,印度餐最傳統的甜食也是用兩種乳酪和糖製成的。
只能用右手吃飯
印度人吃飯的方式還保留著某些傳統的習慣。雖然在較正式的場合,人們吃飯使用叉和勺,但在家中,用手抓更來得痛快:每人面前擺放一個大盤子,把米飯盛上,再澆上菜和湯,然後用手稍加混合,捏成團,就抓著送進嘴裡。在街頭的小吃攤、小吃店以及寺廟里,人們通常用一種干樹葉壓製成的盤子來盛食物,有的餐館則給每個吃飯的人一片新鮮的大樹葉子,用來盛米飯等食物,這倒是很環保。
印度人吃飯還有一個規矩,無論大人還是孩子,一定要用右手吃飯,給別人遞食物、餐具,更得用右手。這是因為人們認為右手干凈,左手臟。這又與印度人的另一個習慣有關。印度人如廁以後,不用手紙擦,而是用水沖洗,沖洗時,用左手,不用右手。在餐館或印度人家裡吃飯,當快吃完的時候,主人往往會給每人端上一小碗溫水,上面還漂著一塊檸檬,這水可千萬不能喝,它是用來洗手的。飯後,還會端上一盤綠色麥粒狀的香料,供大家咀嚼,以消除口中的異味。
印度就餐禮儀【四】
印度交際應酬禮節繁多:合十禮、擁抱禮、貼面禮、摸腳禮、舉手禮等。也流行握手禮。印度人迎接嘉賓往往要向對方敬獻用鮮花編織而成的花環。印度人以往對等級、地位、身份極其關注。印度所特有的種姓制度分為四個等級:其一,“婆羅門”,即僧侶;其二,是“剎帝利”,即名門、貴族;其三,是“吠舍”,即平民;其四,是“首陀羅”,即賤民。此外,還有 “不可接觸的賤民”,叫作“哈里真”。傳統的種姓制度廣遭非議,但影響猶在。
印度人主食有大米及麵食,烹調方式有炒、煮、燴三種,喜加入各種香料,尤其是辛辣類香料。印度食素者特別多,而且社會地位越高的人越忌葷食。根據教規,印度教教徒和錫克教教徒不吃牛肉,伊斯蘭教徒不吃豬肉,耆那教徒則既忌殺生,又忌肉食。
⑶ 印度普通家庭的一日三餐,帶你看看從早到晚,他們都吃啥
印度是一個極其神秘又傳統的國度,所以基本上只有女性才會做飯。她們基本上都會在早上准備一些面餅,搭配上製作的咖斗嘩啡醬,聽起來還是挺簡單的。除了面餅之外,印度人在早上還會吃一些咖喱炒飯,搭配上小茴香,吃起來還是挺過癮的。印度人吃的面餅和中國不同,他們往往是吃烤餅,並且烹飪的方法不太一樣,有些人習慣用平鍋干煎,有些人則直接去烤。哪怕是外國遊客來到印度,基本上也都是品嘗烤餅,然後搭配上一些蔬菜,以及咖喱,味道比較濃烈。
印度家庭的午餐:
不難發現埋銷基,其實印度人的早餐和午餐沒有太大的差別,哪怕是走上餐館,也可彎謹以發現裡面基本上都在售賣烤餅和米飯,也會有一些炒飯。不過印度人因為習俗的緣故,基本上都會把素食和葷食分開,就連餐具也分得比較嚴格。除此之外,孩子們還特別喜歡吃一款蕉葉米糕,這也算是比較「豪華」的套餐了。上面不僅有米飯,還有咖喱和蔬菜,以及香料等。聽起來好像是黑暗料理,但其實味道還是非常不錯的。
印度家庭的晚餐:
其實印度人還是挺重視晚餐的,女人們會准備一些傳統菜品,比如說黃油咖喱雞等。由此可見,他們一天三頓基本上都會吃咖喱,這也是一種飲食文化,就像是韓國人天天吃泡菜一般。在一些條件比較好的印度家庭中,人們還會准備糖球和印度甜品,看起來還挺精緻的。吃上一口,印度人會覺得香甜可口,但對於我們外國人來講會甜得接受不了。畢竟因為氣候緣故,印度人的食物味道極重!
⑷ 印度風俗
印度有 牛的王國 之稱,牛是當地最神聖不可侵犯的動物 在路上駕車時,千萬注意不要撞到牛,更不要配戴牛製品進入廟宇,同時最好也盡量避免以牛為攝影對象 印度還有一項特別不同的習慣,回答對方問題時若將頭歪一邊或搖頭,那是肯定的表示,可千萬別會錯了意,造成不應有的麻煩 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人實行種姓制度,打聽當地人的種姓 階級也是一件極不禮貌的事
不要摸小孩的頭印度等地的人們不希望別人摸自己頭上的任何一部分,他們也不喜歡去摸別人 他們認為,頭部是人體最高的部分,也是人體中最神聖無比的部分,尤其是孩子的頭,被視為神明停留之處,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允許觸摸
被邀去吃飯不必客氣在印度人的觀念中,吃東西時要大家一起分享,獨食是小氣而不禮貌的行為,所以印度人邀請人共餐,絕不是礙於情面假惺惺,而是誠心誠意的邀請,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回絕當然令人不高興
不跟身份懸殊的人進餐印度 尼泊爾人很重視身份 在印度若身份不同或所屬階級有異,就不能同席共桌,一起吃飯 尼泊爾人也同樣有類似的階級劃分,在其國內,對 身份 的重視,超過了一切
買酒有時間限制在泰國有個規定,凌晨2時以後不準再買酒,否則會被警察處以罰款 在印度新德里,星期二 星期五 公休日以及每月第一天為禁酒日,在這些天就是神通廣大的人也休想買到酒
不可騎在佛像上拍照在東南亞的佛教國家,旅客如果對寺廟 佛像 和尚等做出輕率的行動,被視為 罪惡滔天 有些不明利害的遊客,曾經由於跨坐在佛像上大拍紀念照而被刑罰 對想帶回去的佛像紀念品,也不可放置地上,因為在信奉佛教的國家購買的佛像雖然歸自己所有,但必須對它有一份敬意,如當它是一玩物,隨意放置或粗手粗腳地動它,這種行為,會引起該國人的不快
出生
在印度的傳統上十分重男輕女,因為女兒結婚時,父母必須准備一筆豐富的嫁妝,如果沒有嫁妝,女兒是嫁不出去的。而這對於貧窮人家而言,確實是一項龐大的負擔。
印度人如果生下的是女兒時,會用拍手示意,代表兩手空空來也。但如果生的是兒子時,那就大大不同了,家人會立刻敲鑼慶祝,表示兒子將來娶老婆時,可以帶來響當當的嫁妝。
印度民族風俗談
回城小馬帶大家去購物,在車上他就已經是「落足了嘴頭」(廣東話,意為賣力的游說)介紹印度的香水如何名貴,茶葉如何好等。「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想什麼,大家當然懂,看看嘛,適合的就買一點,其實,他帶去的印度小店賣的香水很貴,一小瓶就要15美元,有玫瑰、茉莉、薰衣草和檀香型,買五送一,天曉得是不是小馬介紹的自然材料提煉。
晚飯,是在德里的一間古色古香的飯店吃,飯店都把英國殖民主義時代的東西(算是古董吧)舊汽車,舊桌椅、照片、燈具什麼的做裝修。首先是到樓上看歌舞表演,投影機按順序介紹印度各民族,每介紹一個就表演哪個民族的歌舞,演員就四女二男,雖然演員的形象差點,聲色藝嘛!半小時的表演,音樂舞蹈都還算可以,樂得滿場的老外高興非凡。演出結束,大家到樓下吃印度餐,有燒雞、咖哩食品,薄餅等,說實話不怎麼好吃。至於許多人關心的,去印度是否不能喝印度的水,要喝了會拉肚子,據我全程的感覺,是沒有的事。可能是沒有真正喝到恆河的水吧。
在回酒店的路上,小馬回答大家的提問,例如印度的學校,說是義務教育,但是還要按月收管理費,公辦學校是10-100盧比,當然是不同的學校收費不一樣。但是私立學校就貴了,每月要2-3000盧比。印度的學制是小學六年,初中四年,高中三年,十三年,然後是上大學。談到印度的婚嫁風俗,小馬笑著說,印度還是父母包辦的多,未結婚還不知道自己的新娘是誰,印度人是先結婚後戀愛。他說在印度教中是沒有離婚這個詞的,印度人一生只結婚一次,女子嫁了人,就一輩子跟定一個男人,沒有離婚的。已結婚的女人很容易區分,就是眉間會有點上紅點的化妝。據說凡是死了丈夫的女人,就要一生穿白衣,不能戴首飾。自由戀愛結婚的也有,但是就不如包辦婚姻的,許多是離婚收場。談到印度偏遠的地區過去有女子嫁了丈夫,丈夫死了,在丈夫火葬時「殉情」的事。有婆家嫌新娘的嫁妝不夠,燒死新娘的事。小馬承認,過去是有過,至於究竟是被人拋進去的,還是自己跳到火里的,就不得而知。但是,小馬一再的強調「80年代後沒有了」。說到印度的人口,小馬笑了,他說印度教和其他的許多教派,都是沒有計劃生育這條的,印度現在有人口近11億,(據印度官方2002年公布的統計數字,印度人口約為10.27億。)很快就要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了。
印度人慶祝小孩出生與平安成長的方式,就是到寺廟進行「普迦儀式」、唱頌祈禱文,然後和親朋好友舉行餐宴。
印度小孩出生後,父母都會找人為他們占卜,小孩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只.小孩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視,因為這可以決定小孩未來的婚姻對象。
葬禮
印度教徒死亡時,都會在河壇舉行火葬儀式。印度教徒去世後,家人會以黃色或白色絹布包裹屍體,然後放在兩根竹製擔架上,以遊行方式抬到河壇火葬地點。
傳統上,將死者抬送到火葬場的任務,應該由家屬擔任,但是現在大部份的人都交給專人處理。在印度,專門處理喪葬事宜的人,都是被視為種姓地位最低的賤民。
一般送葬的儀式都非常簡單,但是比較富有的人家,可能會請樂師在前面演奏,浩浩盪盪地遊行。火葬前,死者的長子必須手持油燈繞行遺體3次,當火葬柴堆被點燃時,死者長子必須將頭發剃光,只在後腦勺留一小撮,然後到河裡沐浴凈身。火葬結束後,死者骨灰會被掃到河裡,代表靈魂已經脫離軀殼、得到解脫。
婚禮
印度人的婚禮是社會地位的代表,也是一生中最重大的儀式。印度青年到了適婚年齡,都會由父母代為尋找社會階級、語言、區域、背景相同,以及星相可以配合的對象。
印度婚禮儀式相當繁瑣,結婚之前,雙方家長會透過充當媒人的祭司討論嫁妝事宜,女方必須答應男女提出的嫁妝數量後,雙方才選定黃道吉日、開始籌備婚禮。婚禮前一天,新娘必須根據傳統化妝方式,開始抹油、沐浴、更衣、梳頭、畫眼線、抹唇砂、並且在腳上塗以紅色、在額頭點紅色蒂卡、在下巴點黑痣,接著還要用植物染料在手腳上繪飾漢那圖案,然後灑香水、配戴首飾和發飾,最後是把牙齒染黑、嚼檳榔、擦口紅,才算大功告成。
婚禮當天,新郎官騎著一匹白馬浩浩盪盪地來到新娘家。這時女方家裡已經架起火壇,雙方親友在祭司念誦的吉祥真言中,繞行火壇祝禱。之後、新娘在女伴的簇擁下走到火壇前面,由祭司將新娘的紗麗和新郎的圍巾系在一起,代表婚姻長長久久。
印度婚禮的晚宴是在新娘家裡進行,一對新人坐在婚宴中接受親友的祝福。婚禮當天晚上新郎是在新娘家過夜,翌日才將新娘迎娶回家。
普迦儀式(Puja)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只膜拜的儀式,普迦儀式必須由祭司擔任。儀式中信徒會將神像裝飾後抬出寺廟遊行慶祝,並且奉獻鮮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後再由祭司手持油燈,在神像前面進行「阿拉提(arati)」。
「阿拉提」的過程中,信徒用手輕輕覆蓋祭司手中的燈火,然後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觸一下,代表接受神只賜予的力量。
通常在普迦儀式結束後,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過的鮮花、蒂卡粉或水,稱為「波拉沙達(Prasada)」。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從寺廟膜拜出來,額頭上幾乎都塗有紅色或白色的粉末。
傳統服飾
在印度,可以由不同的服飾和裝扮,看出當地人的宗教信仰、種族、階級、區域等。
男性包頭巾
印度男性多半包有頭巾,這種頭巾稱為(Turban)。頭巾有各式各樣的包裹方法,其中錫克教男性頭巾,具有特定樣式。
根據傳統,錫克人從小到大都必須蓄頭發、留胡須,並且包著頭巾。小孩頭巾樣式比較簡單,只用黑布綁成發髻形狀。成年人的頭巾樣式比較復雜,首先必須用黑色松緊帶將長發束成發髻,然後再以一條長約3公尺的布,裹成頭巾,樣式為兩邊對襯成規則狀。錫克人頭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顏色。
印度男性多半穿著一襲寬松的立領長衫(Tunic),搭配窄腳的長褲(Dhoti),拉賈斯坦地區男性,褲子是以一條白色布塊裹成的,頭上的布巾,花樣變化極多,色澤鮮明。
女性穿紗麗
印度婦女傳統服飾是紗麗(Sari),紗麗是指一塊長達15碼以上的布料,穿著時以披裹的方式纏繞在身上。印度婦女擅長利用扎、圍、綁、裹、纏、披……等技巧,使得紗麗在身上產生不同的變化。
拉賈斯坦婦女的紗麗較短,只有披覆在頭上,但是彩色繽紛、鑲有金銀綉邊。拉賈斯坦婦女的上衣,有點像似沒有領子的中國鳳仙裝,下身是一條滾邊的及地長裙。
紗麗穿著方式
印度婦女傳統服飾,是用一塊長達3公尺的布包裹出來的,這塊布稱為紗麗(Sari)。印度紗麗的穿著方式變化繁多,不同的種族、區域、信仰,會有許多不同的色彩、質感和穿裹方式。印度婦女穿著紗麗時,上衣是一件短袖、露出肚臍的緊身衣(Choli),下身是一條及地的直筒襯裙(Ghagra)。
紗麗最基本的穿著方式,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 首先拉住紗麗布左邊一端,塞進右側的襯裙裙頭。
2. 將紗麗布由右至左環繞下圍,約三、四圈。
3. 接著用紗麗布在右前方折成四折,並且塞入裙頭。
4. 然後將剩餘布塊,由左後方繞過右邊腋下,披向左邊肩膀上。
5. 最後直接將紗麗布披在肩上、或披覆在頭上。
⑸ 印度人的時間觀念是怎樣的為什麼印度人會有這樣的時間觀念
如果一個印度人告訴你:馬上來,那估計會在十分鍾後來;要是告訴你十分鍾後,你可以去洗個澡,兩個小時後回來,要是告訴你一個小時後,估計這一天不行了,需要明天了。這樣的印度人太不守時了,也太沒有時間觀念。
很多去過印度的人都認為印度人沒有時間觀念。其實印度人的時間觀念只是不緊迫,在他們的意識中,時間雖然有意義,但是沒有力量。甚至印度人將自己看的非常渺小,人生的這一個過程變成微不足道塵埃的瞬間,所以印度人認為人這一生想改變世界是不可能的。馬克思曾經說:「印度沒有歷史。這是很深刻的。」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件觀念,其實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生存環境決定,還有就是宗教。
生存環境決定這樣不難理解,印度生存環境在熱帶,亞熱帶,這樣個位置的生活的民族都沒有溫帶、寒帶生活的人有時間觀念,主要是糧食生產決定的,在一年四季都能生產糧食的印度,很多人躺著就能等到天上掉下椰子、掉下芒果,沒有像溫帶的生產方式,沒有時間觀念,就沒有產量,播種錯過十天半個月,就可能秋天沒有好的收成,來年就會挨餓,這樣能不注重時間觀念嗎。
印度教時間觀念影響到了教徒人世間的時間觀念,印度教教徒接受的是非常長的宗教時間觀念,這與中國人注重歷史時間的觀念不同。中國人記錄歷史,印度人記錄宗教。在印度人眼中,人的一生時間只不過是一個「神年」的1/4左右,也即一個神年的一個季節,又何必那麼在意人世間幾個小時的時間呢!從宗教時間來看,人世間的1000年也不過是幾個神年,對不注重歷史時間的印度人來說,《沙恭達羅》的作者其出生年月差上1000個「人世年」沒什麼關系,只不過3個「神年」嘛!
除了每天的祈禱花去大部分的時間之外,印度教的時間觀念對印度人也有影響。
印度教對時間的看法是這樣的:時空是循環的,每一次循環稱作一次「劫波」,約為432000萬個世俗年。每次「劫波」又分為十四個「期」,每一「期」終了,宇宙再生。這和中國人常說「在劫難逃」有點接近。當今世界處於第七個期,每一期劃成七十一個「大間歇」,每一次「大歇間」分為四個「時期」,各「時期」分別包括4800個、3600個、2400個和1200個「神年」,每一「神年」相當於人世360年。中國人也常說,「天上方一日,人間已多年」,這種「天上時間」和「人間時間」的差別同印度教「神年」和「人世年」的說法有著雷同的地方。
這下明白了印度的時間觀念了吧,其實印度的時間觀念,就是「神一樣的時間」。而印度的時間觀念,形成也算久遠,盡管歷史進入現代文明,但一時間印度人改變時間觀念還需要時間,在歷史上印度的時間觀念,早就有記載,也算歷史悠久,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點。
中國的古籍裡面早有記載。公元1415年(永樂十三年),鄭和寶船抵達古里。古里國王派其頭目和能書會算並被稱為稱為哲地米納的人即官牙人(牙人,即中間人),來與明朝特使相會,磋商交易之事,先擇某日打價(談判價格)。至日,將帶去的絲綢等貨物逐一議價、協定合同,合掌牙人(即合同簽字者)言某日交易,與眾手中拍一掌,或貴或賤,不再改變。然後哲地富戶攜寶石、珍珠、珊瑚等來看,其議價非一日能定,快則一月,遲則兩三月
。從中國古籍的記載中,可以看出古印度商人交易的習慣,中國商船帶去的絲綢可以在一天內定價,並由牙人(即負責人)擊掌約定;而作為交易的印度商品卻極難定價——「快則一月,遲則兩三月」。看來中國古人早已經領教了以拖延遲緩為特點的「印度時間」。從交易的物品來看,中國以絲綢為主,而古印度人的貨物多種多樣,而且多屬於「私人」物品,所以極難確定價格,時間自然也就很長。
印度人的「神時」觀使印度人的時間觀念極為恆久漫長,而「自省」的空間觀念又使其特別注重具體的細節和思考,過於注重微觀的考慮。這種獨特的時空觀培養了印度人獨特的思維,這種思維可以稱之為「葡萄式」思維。這種思維是這樣的:沒有因果關系的事物可以放在一起談,可以雜糅在一起;時間是可逆的,對於印度人來講,古代的事就是現代的事,現代的事在古代也可以發生。
1981年,為了參加印度的國慶慶典,印度人用牛車運載米格戰斗機;在這件事上,印度人考慮的不是牛車運送戰斗機所花費的時間,而是事情這樣做是否在理論上可行。
印度電視劇沒有主要線索,在情節上風馬牛不相及的幾件事居然糅合在一起講,這並不是印度編導水平有問題,而是和印度人「葡萄式」的思維習慣有關。可以把印度的電視連續劇比作一串葡萄,每一集都是一顆葡萄,但每顆葡萄之間除了外形和味道差不多外,情節上少有聯系。
印度文化中的「時間觀念」是印度人引以自豪的部分,他們看的長遠。這種長遠不但仔細考慮了事情的細節,而是他們認為看到了事物的終極意義,知曉了整體。
西方只考慮五年、十年,最多二十年;印度則主要從時間是無限的這一角度來考慮問題。當然,我不是說印度今天已經在這么考慮問題,只是說必須從這種角度來觀察問題」。印度人總覺得他們已經看透了過去和未來,已經洞悉了所有歷史上和未來的真理,他們考慮問題比其他國家的人深遠。印度人經常喜歡說一些過頭的話。從文化傳統上來理解,這是印度人獨特的特點。如果他們預測未來50年印度經濟會超越中國,他們不認為那是將來的事,他們會說:「中國現在還沒有準備好,印度人要超越你們了。」這就是印度人來源的自信。
⑹ 印度傳統節日有哪些
印度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元旦 公歷1月1日。這是世界性節日,因而印度也不例外。新年伊始,各家各戶都要喜慶一番。只是印度人在形式上似乎又加上了一點本國特色,那就是在相互拜年時,要在親朋好友的額頭正中點上紅點,以示吉祥。
國慶節 公歷1月26日。1929年,印度歷史最悠久的政黨國大黨在其年會上通過決定,規定1930年1月26日為獨立節。此後,這一節日每年都過。1947年8月15日,印度正式宣布獨立後,1月26 日被正式定為國慶節。 1950年1月26日,印度頒布了共和國憲法,1月26日具有了更為重大的意義。每年1月26日,印度 *** 都要在總統府前的廣場上舉行聲勢浩大的 *** 。
甘地紀念日 公歷1月30日。1948年1月30日,印度獨立運動的偉大領袖、當代印度國父甘地遇刺身亡。此後,這一天便成了人們參拜甘地陵墓、紀念他偉大人格的日子。
薩拉斯瓦蒂節 一般在公歷1月到2月間,是印度教節日。在此期間,印度教徒要紀念知識女神薩拉斯瓦蒂。
灑紅節 公歷2、3月間,是印度教節日,也是全國性的大節日。此節源於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細節下面另述。
開齋節 公歷2月前後,是 *** 節日。這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 *** 開齋節沒什麼兩樣,開齋節前, *** 要封齋一月,白天不得進食,到了開齋節, *** 們到 *** 寺禮拜,爾後宰牲擺宴,歡欣慶祝。
豐收節 也叫「龐格爾節」,在公歷3月中左右,盛行於南印度。節日期間,家家戶戶要打掃清除,人們要穿戴一新,燒做甜牛奶米粥敬奉太陽神,爾後全家分食。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團聚。人們還要舉行敬牛儀式,給牛洗澡,染牛角,好食以待牛,牽牛 *** 或舉辦賽牛會等。
復活節 公歷3月2重日至4月25日間,是基督教節日。基督教徒要到教堂做禮拜,慶祝耶穌復活。
大雄誕辰 公歷3、4月間,是耆那教節日。耆那教徒要舉行 *** ,到耆那教廟敬香,祭拜大雄。
佛陀日 也叫「吠舍節」,在公歷4、5月間的月·圓日,是佛教節日。南傳佛教認為,佛陀釋迦牟尼誕生、成道、涅盤都在這一日,因而定為佛陀日。這一天,佛教信徒要舉行法會,到佛廟敬香拜佛。
宰牲節 公歷4月左右,是 *** 教節日。這一天, *** 要沐浴盛裝,到 *** 寺做禮拜,互相拜會,宰殺牛羊。
除十節 公歷5、6月間,是印度教節日。該節源於古代對河川女神的祭祀。印度教徒認為,節日期間到恆河等聖河沐浴,可消除身、口、意三方面的十種罪惡。
扎格納特乘車節 公歷6、7月間,是印度教節日。扎格納特意為「世界主宰」,即克里希納神,是印度教大神毗溼奴的化身。節日期間,印度各地凡有扎格納特廟宇的地方都要舉行沐浴節。沐浴節後15天,將扎格納特等神像安放在禮車之上,放上供品,送到附近的寺廟中去,信徒們會敲鑼打鼓,載歌載舞,格外熱鬧。
克里希納神誕辰 公歷8、9月,是印度教節日。這天,印度教教徒會齋戒、沐浴,唱頌詩,祭拜克里希納神。
佩鐲節 也叫「拉克夏·本坦」節,一般在公歷7、8月間,是印度教節日二相傳在古代,因陀羅神在決戰之前,其妻在他的手腕上系了一個綢帶做的護符,叫「拉克夏」。因陀羅神戴著它最後大獲全勝。所以,每逢過節,姐妹要給兄弟戴上「拉克夏」,以求天神保佑他們一生平安。不過,這種「拉克夏」現在變成了綢帶、紅線或是手鐲。做兄弟的當然也不能只受惠,不出力,他們也會向姐妹們保證,他們將終生保護她們。
獨立節 公歷8月15日。紀念1947年8月15日印度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正式宣布國家獨立。
十勝節 公歷9、10月間,是印度教節日,也是全國性大節日。該節源於......
印度的傳統節日是哪些
印度擁有高度文明的文化,悠久的歷史將這里渲染的格外神秘,歷史傳承至今保存眾多有特色的民族節日,能夠親身感受一番,也是來印度旅遊遊客最大的收獲了,那麼大家都了解印度當地傳統節日有哪些嗎?
元旦 公歷1月1日。這是世界性節日,因而印度也不例外。新年伊始,各家各戶都要喜慶一番。只是印度人在形式上似乎又加上了一點本國特色,那就是在相互拜年時,要在親朋好友的額頭正中點上紅點,以示吉祥。
國慶節 公歷1月26日。1929年,印度歷史最悠久的政黨國大黨在其年會上通過決定,規定1930年1月26日為獨立節。此後,這一節日每年都過。1947年8月15日,印度正式宣布獨立後,1月26 日被正式定為國慶節。 1950年1月26日,印度頒布了共和國憲法,1月26日具有了更為重大的意義。每年1月26日,印度 *** 都要在總統府前的廣場上舉行聲勢浩大的 *** 。
甘地紀念日 公歷1月30日。1948年1月30日,印度獨立運動的偉大領袖、當代印度國父甘地遇刺身亡。此後,這一天便成了人們參拜甘地陵墓、紀念他偉大人格的日子。
薩拉斯瓦蒂節 一般在公歷1月到2月間,是印度教節日。在此期間,印度教徒要紀念知識女神薩拉斯瓦蒂。
灑紅節 公歷2、3月間,是印度教節日,也是全國性的大節日。此節源於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細節下面另述。
開齋節 公歷2月前後,是 *** 節日。這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 *** 開齋節沒什麼兩樣,開齋節前, *** 要封齋一月,白天不得進食,到了開齋節, *** 們到 *** 寺禮拜,爾後宰牲擺宴,歡欣慶祝。
豐收節 也叫「龐格爾節」,在公歷3月中左右,盛行於南印度。節日期間,家家戶戶要打掃清除,人們要穿戴一新,燒做甜牛奶米粥敬奉太陽神,爾後全家分食。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團聚。人們還要舉行敬牛儀式,給牛洗澡,染牛角,好食以待牛,牽牛 *** 或舉辦賽牛會等。
復活節 公歷3月2重日至4月25日間,是基督教節日。基督教徒要到教堂做禮拜,慶祝耶穌復活。
大雄誕辰 公歷3、4月間,是耆那教節日。耆那教徒要舉行 *** ,到耆那教廟敬香,祭拜大雄。
佛陀日 也叫「吠舍節」,在公歷4、5月間的月·圓日,是佛教節日。南傳佛教認為,佛陀釋迦牟尼誕生、成道、涅盤都在這一日,因而定為佛陀日。這一天,佛教信徒要舉行法會,到佛廟敬香拜佛。
宰牲節 公歷4月左右,是 *** 教節日。這一天, *** 要沐浴盛裝,到 *** 寺做禮拜,互相拜會,宰殺牛羊。
除十節 公歷5、6月間,是印度教節日。該節源於古代對河川女神的祭祀。印度教徒認為,節日期間到恆河等聖河沐浴,可消除身、口、意三方面的十種罪惡。
扎格納特乘車節 公歷6、7月間,是印度教節日。扎格納特意為「世界主宰」,即克里希納神,是印度教大神毗溼奴的化身。節日期間,印度各地凡有扎格納特廟宇的地方都要舉行沐浴節。沐浴節後15天,將扎格納特等神像安放在禮車之上,放上供品,送到附近的寺廟中去,信徒們會敲鑼打鼓,載歌載舞,格外熱鬧。
克里希納神誕辰 公歷8、9月,是印度教節日。這天,印度教教徒會齋戒、沐浴,唱頌詩,祭拜克里希納神。
佩鐲節 也叫「拉克夏·本坦」節,一般在公歷7、8月間,是印度教節日二相傳在古代,因陀羅神在決戰之前,其妻在他的手腕上系了一個綢帶做的護符,叫「拉克夏」。因陀羅神戴著它最後大獲全勝。所以,每逢過節,姐妹要給兄弟戴上「拉克夏」,以求天神保佑他們一生平安。不過,這種「拉克夏」現在變成了綢帶、紅線或是手鐲。做兄弟的當然也不能只受惠,不出力,他們也會向姐妹們保證,他們將......
印度主要節日
印度的節假日名目繁多,但各地情況不一。有全國性的,也有地區性的,有政治性,也有民俗性的,但更多的是宗教性的,富有民族色彩。 全國性節日:
·元旦 1月1日
·國慶節 1月26日
·獨立紀念日 8月15日
·甘地逝世紀念日 1月30日
·宗教性節日
·印度教燈節 10月-11月
·印度教十勝節 9月-10月
·印度教除十節 5月-6月
· *** 教開齋節 2月
· *** 教古爾邦節 4月
·基督教復活節 4月
·基督教聖誕節 12月25日
·錫克教那納克誕辰節 11月
·耆那教摩訶毗羅節 每逢15年一度的3月舉行
像印度文化色彩斑斕一樣,印度的節日也是五花八門。有政治性的,有宗教性的;有全國性的,有地區性的;有由來已久的,也有新推出的。
印度節日數不清
印度的節日實在太多了,多到什麼程度呢?筆者曾經就此請教過一位很有學問的印度朋友,他開玩笑地說:「一年有365天,我們印度人有366天是在過節,你說有多少?」如此回答,乍一聽,似乎有點邏輯不通,但當你醒過味來時,就由不住抿嘴一笑了。
在印度,除了一些政治性節日,其他重要的節日大都是宗教性節日。印度的宗教多,宗教節日當然也就不少。印度官方認可的節假日每年有120多個,其中多數節日不僅與宗教有關,有著神話般的由來,而且還有別具特色的傳統慶祝方式,下面就一些比較重大的節日,大致按時間順序給讀者列出,以供參考:
元旦 公歷1月1日。這是世界性節日,因而印度也不例外。新年伊始,各家各戶都要喜慶一番。只是印度人在形式上似乎又加上了一點本國特色,那就是在相互拜年時,要在親朋好友的額頭正中點上紅點,以示吉祥。
國慶節 公歷1月26日。1929年,印度歷史最悠久的政黨國大黨在其年會上通過決定,規定1930年1月26日為獨立節。此後,這一節日每年都過。1947年8月15日,印度正式宣布獨立後,1月26 日被正式定為國慶節。 1950年1月26日,印度頒布了共和國憲法,1月26日具有了更為重大的意義。每年1月26日,印度 *** 都要在總統府前的廣場上舉行聲勢浩大的 *** 。
甘地紀念日 公歷1月30日。1948年1月30日,印度獨立運動的偉大領袖、當代印度國父甘地遇刺身亡。此後,這一天便成了人們參拜甘地陵墓、紀念他偉大人格的日子。
薩拉斯瓦蒂節 一般在公歷1月到2月間,是印度教節日。在此期間,印度教徒要紀念知識女神薩拉斯瓦蒂。
灑紅節 公歷2、3月間,是印度教節日,也是全國性的大節日。此節源於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細節下面另述。
開齋節 公歷2月前後,是 *** 節日。這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 *** 開齋節沒什麼兩樣,開齋節前, *** 要封齋一月,白天不得進食,到了開齋節, *** 們到 *** 寺禮拜,爾後宰牲擺宴,歡欣慶祝。
豐收節 也叫「龐格爾節」,在公歷3月中左右,盛行於南印度。節日期間,家家戶戶要打掃清除,人們要穿戴一新,燒做甜牛奶米粥敬奉太陽神,爾後全家分食。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團聚。人們還要舉行敬牛儀式,給牛洗澡,染牛角,好食以待牛,牽牛 *** 或舉辦賽牛會等。
復活節 公歷3月2重日至4月25日間,是基督教節日。基督教徒要到教堂做禮拜,慶祝耶穌復活。
大雄誕辰 公歷3、4月間,是耆那教節日。耆那教徒要舉行 *** ,到耆那教廟敬香,祭拜大雄。
佛陀日 也叫「吠舍節」,在公歷4、5月間的月·圓日,是佛教節日。南傳佛教認為,佛陀釋迦牟尼誕生、成道、涅盤都在這一日,因而定為佛陀日。這一天,佛教信徒要舉行法會,到佛廟敬香拜佛。
宰牲節 公歷4月左右,是 *** 教節日。這一天......
印度新德里有哪些傳統節日
·元旦 1月1日 ·國慶節 1月26日 ·獨立紀念日 8月15日 ·甘地逝世紀念弧 1月30日 ·宗教性節日 ·印度教燈節 10月-11月 ·印度教十勝節 9月-10月 ·印度教除十節 5月-6月 · *** 教開齋節 2月 · *** 教古爾邦節 4月 ·基督教復活節 4月 ·基督教聖誕節 12月25日 ·錫克教那納克誕辰節 11月 ·耆那教摩訶毗羅節 每逢15年一度的3月舉行
印度的傳統節日和飲食習慣
元旦 公歷1月1日。這是世界性節日,因而印度也不例外。新年伊始,各家各戶都要喜慶一番。只是印度人在形式上似乎又加上了一點本國特色,那就是在相互拜年時,要在親朋好友的額頭正中點上紅點,以示吉祥。國慶節 公歷1月26日。1929年,印度歷史最悠久的政黨國大黨在其年會上通過決定,規定1930年1月26日為獨立節。此後,這一節日每年都過。1947年8月15日,印度正式宣布獨立後,1月26 日被正式定為國慶節。 1950年1月26日,印度頒布了共和國憲法,1月26日具有了更為重大的意義。每年1月26日,印度 *** 都要在總統府前的廣場上舉行聲勢浩大的 *** 。甘地紀念日 公歷1月30日。1948年1月30日,印度獨立運動的偉大領袖、當代印度國父甘地遇刺身亡。此後,這一天便成了人們參拜甘地陵墓、紀念他偉大人格的日子。薩拉斯瓦蒂節 一般在公歷1月到2月間,是印度教節日。在此期間,印度教徒要紀念知識女神薩拉斯瓦蒂。灑紅節 公歷2、3月間,是印度教節日,也是全國性的大節日。此節源於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細節下面另述。開齋節 公歷2月前後,是 *** 節日。這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 *** 開齋節沒什麼兩樣,開齋節前, *** 要封齋一月,白天不得進食,到了開齋節, *** 們到 *** 寺禮拜,爾後宰牲擺宴,歡欣慶祝。豐收節 也叫「龐格爾節」,在公歷3月中左右,盛行於南印度。節日期間,家家戶戶要打掃清除,人們要穿戴一新,燒做甜牛奶米粥敬奉太陽神,爾後全家分食。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團聚。人們還要舉行敬牛儀式,給牛洗澡,染牛角,好食以待牛,牽牛 *** 或舉辦賽牛會等。復活節 公歷3月2重日至4月25日間,是基督教節日。基督教徒要到教堂做禮拜,慶祝耶穌復活。大雄誕辰 公歷3、4月間,是耆那教節日。耆那教徒要舉行 *** ,到耆那教廟敬香,祭拜大雄。佛陀日 也叫「吠舍節」,在公歷4、5月間的月·圓日,是佛教節日。南傳佛教認為,佛陀釋迦牟尼誕生、成道、涅盤都在這一日,因而定為佛陀日。這一天,佛教信徒要舉行法會,到佛廟敬香拜佛。宰牲節 公歷4月左右,是 *** 教節日。這一天, *** 要沐浴盛裝,到 *** 寺做禮拜,互相拜會,宰殺牛羊。除十節 公歷5、6月間,是印度教節日。該節源於古代對河川女神的祭祀。印度教徒認為,節日期間到恆河等聖河沐浴,可消除身、口、意三方面的十種罪惡。扎格納特乘車節 公歷6、7月間,是印度教節日。扎格納特意為「世界主宰」,即克里希納神,是印度教大神毗溼奴的化身。節日期間,印度各地凡有扎格納特廟宇的地方都要舉行沐浴節。沐浴節後15天,將扎格納特等神像安放在禮車之上,放上供品,送到附近的寺廟中去,信徒們會敲鑼打鼓,載歌載舞,格外熱鬧。克里希納神誕辰 公歷8、9月,是印度教節日。這天,印度教教徒會齋戒、沐浴,唱頌詩,祭拜克里希納神。佩鐲節 也叫「拉克夏·本坦」節,一般在公歷7、8月間,是印度教節日二相傳在古代,因陀羅神在決戰之前,其妻在他的手腕上系了一個綢帶做的護符,叫「拉克夏」。因陀羅神戴著它最後大獲全勝。所以,每逢過節,姐妹要給兄弟戴上「拉克夏」,以求天神保佑他們一生平安。不過,這種「拉克夏」現在變成了綢帶、紅線或是手鐲。做兄弟的當然也不能只受惠,不出力,他們也會向姐妹們保證,他們將終生保護她們。獨立節 公歷8月15日。紀念1947年8月15日印度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正式宣布國家獨立。十勝節 公歷9、10月間,是印度教節日,也是全國性大節日。該節源於史詩《羅摩衍那》,是為了紀念羅摩大戰魔王羅波那,最後取得勝利。細節另述。......
印度有什麼節日
印度由於宗教多,民族多,加上地方大,所以節日多達上千個。全國性較大的節日有(印度節日多充滿宗教色彩,所以日期多以印歷計算,有別於公歷,故無法確定其公歷日期,以下月份均以公;歷計算):
元旦 1月1日
印度共和日 (Republic Day) 1月26日,即國慶日,各邦首都均有慶祝盛會及巡行,而以首都新德里的巡行最壯觀。
甘地逝世紀念日 1月30日, 是日在首都的甘地陵(Raj Ghat)有誦經、祈福活動。
溼婆神節 (Shivratri 或Mahashivratri)也叫溼婆神之夜節,在印度教寺廟慶祝,時間在公歷2-3月(印度12月黑半月第四天)舉行。節日期間,不分男女老幼、高低貴賤都要齋戒。
灑紅節(Holi) 灑紅節就是潑水節,是印度紀念黑天的節日,源於古時的豐收祭儀,在每年2-3月(印度歷為12月望日)舉行。節日期間,成群結隊的印度教徒,載歌載舞,在篝火旁邊盡情跳躍,慶祝春天來臨,並互相潑水,向路人撒紅粉或紅水。
拉瑪節 (Ramanavami)每年公歷3-4月,印度較徒慶祝毗溼奴(Vishnu)的化身拉瑪(Rama)的生辰。
馬哈維那節 (Mahavir Jayanti)耆那教徒慶祝其祖師馬哈維那(大雄)壽辰之日(3-4月)。過節時,數以萬計的較徒聚集在當地耆那聖人的大石像前舉行祭典和參拜活動。
復活節(Good Friday)4月,紀念耶穌被釘在十字架後第三日的復活。
佛誕節 (Buddha Purnima)紀念佛祖釋迦牟尼誕生,公歷在5-6月。每年的此日,各國的佛寺及僧眾都要舉行誦經法會,並根據「佛生時,龍噴香雨浴佛身」的傳說,用香水灑洗佛身。同時,崇佛之家還要以花獻佛,祭拜佛祖,施捨僧人。
獨立節 (Independence Day) 8月15日,是印度全國性節日。1947年8月15日,印度過擺脫了殖民主義統治,獲得了獨立。獨立節這一天,印度總理要在德里的紅堡上升起三色國旗,發表講話,總統要向全國人民致辭祝賀獨立節。
十勝節 (Dussehra) 是印度教最盛大的節日,又叫凱旋節。儀式共舉行10天,慶祝拉瑪戰勝邪魔。時間在9-10月。
燈節 (Diwali) 燈節是印度教徒四大節日之一,在公歷10-11月舉行。燈節這一天,全國各地的印度教神廟顯得格外熱鬧,人山人海。婦女們虔誠地手捧擺滿祭品的盤子,緩步朝廟堂走去。祭祀儀式開始時,人們雙手合十,閉合雙眼,對著神靈,默默祈禱。祈禱儀式結束之後,祭司在教徒的前額上點白灰、硃砂等,然後給教徒一點神賜的聖水和祭物。慶祝燈節會使人的身心得到凈化,逢凶化吉,同時表示光明戰勝黑暗,善良戰勝邪惡。
給分!!!!
印度有哪些傳統節日和飲食習慣
印度傳統節日
排燈節
排燈節又稱屠妖節、萬燈節、或印度燈節,是印度教、錫克教和耆那教「以光明驅走黑暗,以善良戰勝邪惡」的節日,於每年10月或11月中舉行,一些佛教信徒也慶祝這個節日。為了迎接排燈節,印度的家家戶戶都會點亮蠟燭或油燈,象徵著光明、繁榮和幸福。
十勝節
十勝節是歡慶羅摩戰勝十首魔王羅波那的節日,是印度教三大節日之一。印度教徒認為羅摩是天神毗溼奴的第7次化身,只要對羅摩表示虔誠,就可國泰民安。十勝節一共要慶祝10天。頭9天是到處搭台演戲,節日的最 *** 是第十天晚上,它被稱為「勝利的第10天」。
提吉節
提吉節,是印度教的傳統節日,是當地婦女的節日,為期三天,在節日最後一天,當地女性要在她們認為的聖河中洗浴凈身,已婚婦女為丈夫健康祈禱,未婚女子則祈禱能找一個如意郎君。
蛇節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樟湖鎮村民都要舉行迎蛇活動來祈求蛇神永保平安。蛇節分蛇文化淵源、蛇王的象徵體、敬蛇儀式、放蛇回歸四個部分,形成獨特的春秋三祭崇蛇民俗體系。而其中蛇王廟又為舉行蛇王節的重要部分。
杜爾迦節
杜爾迦節也稱杜爾迦女神節或者難近母節,是印度重要的宗教節日,每年10月初開始。據《往世書》記載,女神杜爾迦曾將折磨眾神的惡神阿修羅殺死。印度教信徒為感謝杜爾迦女神的功績,用投水的方式送她回家與親人團聚,由此興起杜爾迦節。
除十節
除十節,梵名Das/aha^ra^。是印度教節日,該節源於古代對河川女神的祭祀。每年公歷5、6月間舉行。印度教徒認為,節日期間到恆河等聖河沐浴,可消除身、口、意三方面的十種罪惡。
。。。。。。。。。。。等
印度雖然沒有什麼典型的飲食,不過他們比歐洲人更加喜歡吃大米、蔬菜和調味品。北印度人覺得南印度人的食物難以下咽,而南印度人也不愛吃北印度人的食物。有些人吃魚、肉和蛋類;很多人寧願餓死而不肯吃牛肉,而另外一些人卻沒有這些禁忌。所有這些飲食習慣的形成並不是由於食物味道的好壞,而主要是由於宗教信仰的原因。同時,由於地理條件各地千差萬別,飲食也千差萬別,豐富多彩。
印度的傳統節日
開齋節,大概是最隆重的
印度傳統節日是什麼?飲食習慣又是什麼?
國慶節 公歷1月26日 甘地紀念日 公歷1月30日 灑紅節 公歷2、3月間,是印度教節日 開齋節 公歷2月前後,是 *** 節日 宰牲節 公歷4月左右,是 *** 教節日 佛浴節要齋戒,只能吃素的
印度人有什麼節日傳統
印度節日: 印度的節假日名目繁多,但各地情況不一。有全國性的,也有地區性的,有政治性,也有民俗性的,但更多的是宗教性的,富有民族色彩。 全國性節日全國性節日全國性節日全國性節日:
•元旦 1月1日
•國慶節 1月26日
•獨立紀念日 8月15日
•甘地逝世紀念日 1月30日
•宗教性節日
•印度教燈節 10月-11月
•印度教十勝節 9月-10月
•印度教除十節 5月-6月
• *** 教開齋節 2月
• *** 教古爾邦節 4月
•基督教復活節 4月
•基督教聖誕節 12月25日
•錫克教那納克誕辰節 11月
•耆那教摩訶毗羅節 每逢15年一度的3月舉行
元旦
公歷1月1日。這是世界性節日,因而印度也不例外。新年伊始,各家各戶都要喜慶一番。只 是印度人在形式上似乎又加上了一點本國特色,那就是在相互拜年時,要在親朋好友的額頭正中點上紅點,以示吉祥國慶節國慶節國慶節國慶節 公歷1月26日。1929年,印度歷史最悠久的政黨國大黨在其年會上通過決定,規定1930年1月26日為獨立節。此後,這一節日每年都過。1947年8月15日,印度正式宣布獨立後,1月26 日被正式定為國慶節。 1950年1月26日,印度頒布了共和國憲法,1月26日具有了更為重大的意義。每年1月26日,印度 *** 都要在總統府前的廣場上舉行聲勢浩大的 *** 。
甘地紀念日
公歷1月30日。1948年1月30日,印度獨立運動的偉大領袖、當代印度國父甘地遇刺身亡。此後,這一天便成了人們參拜甘地陵墓、紀念他偉大人格的日子。
薩拉斯瓦蒂節
一般在公歷1紶到2月間,是印度教節日。在此期間,印度教徒要紀念知識女神薩拉斯瓦蒂。
灑紅節
公歷2、3月間,是印度教節日,也是全國性的大節日。此節源於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細節下面另述。
開齋節
公歷2月前後,是 *** 節日。這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 *** 開齋節沒什麼兩樣,開齋節前, *** 要封齋一月,白天不得進食,到了開齋節, *** 們到 *** 寺禮拜,爾後宰牲擺宴,歡欣慶祝。
豐收節
也叫「龐格爾節」,在公歷3月中左右,盛行於南印度。節日期間,家家戶戶要打掃清除,人們要穿戴一新,燒做甜牛奶米粥敬奉太陽神,爾後全家分食。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團聚。人們還要舉行敬牛儀式,給牛洗澡,染牛角,好食以待牛,牽牛 *** 或舉辦賽牛會等。
⑺ 請問印度人的上班時間
不同的邦,印度人上班時間略有區別,總的來說還是9點左右到6點左右。
但是因為交通問題,凡是有點彈性的公司,比如大的跨國研發中心在印度的分部之類,都有可能10點才上班,而且他們的習慣是午飯較晚,大約1點之後才會開始吃午飯,晚上有可能工作到7點8點,晚飯8點開始是常事,甚至10點左右也不奇怪。他們晚上睡得很晚(我常常在想,印度人通常眼框烏青,是不是就是熬夜的原因),12點之後才休息似乎很正常。
另外印度還有一個特殊的群體,因為很多Call centers在印度,面對不同的國家和時區,所以印度有些公司完全是按照其客戶的時區來上班的,比如面對美國的call center,他們就是按美國的作息時間上下班。
⑻ 印度的上下班時間
我不知道樓上的時間表是哪裡來的,可能僅僅是樓上兄弟所在的地方是那樣的吧。我經常往返中印之間,到過印度的大中小城市甚至鄉村山區,可以說各種規模各種等級的印度人聚居地我都到過一些。我現在就在印度。
一般說來,周六周日休息的制度一般主要是大城市裡的一些第三產業公司才具有的,在印度大部分企業公司包括一些知名大集團都是一周工作6天。
早上上班時間一般為8:00-9:00左右,中午12:00下班,下午1:30-2:00左右上班,傍晚5:30左右下班。這個和中國其實差不多。
在印度,大部分企業或者行政機構以及其它一些機構(包括銀行、郵局等)基本都是按照這個時間表來的。
至於印度和中國的時差,樓上的兄弟說的對,比我們中國晚兩個半小時。
⑼ 印度人一天吃幾餐
在印度,有錢的印度人一天吃三餐,外加下午四點左右學英國的下午茶(餅干小西點)。
某些虔誠的印度教徒在星期二這一天不吃煙火食,只吃香蕉,喝牛奶。
很多窮人(據說30%左右)每天只能在上午吃一頓飯。
古佛教在印度有戒律「過午不食」,也反映了這種窮日子。
要注意,一天吃一頓飯的人是不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坐在那裡一動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