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古印度酒神叫什麼

古印度酒神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3-08-24 06:59:20

『壹』 古印度神話中的神 求具體些

在印度神話中主要可分為三個時代
1)吠陀神話
2)婆羅門神話
3)佛教神話

1)吠陀神話

《天空戰記》中似乎並沒有提到為什麼要以"天空"為題.其實在古印度神話中神界分為天界,空界和地界三層,共有三十三個神.天界諸神,是吠陀神話中最早產生的神. 多為方位不同,名稱各異的太陽神,如蘇爾耶(Surya),娑維特麗(Savitr),烏莎斯(Ushas), 普善(Pushan)和維婆斯婆特(Vivasvat)等.另有天空神帝奧斯(Dyaus),攣生兄弟神雙馬童(ASvinau),對偶神伐樓那(Varuna)和密多羅(Mitra),以及號稱"大步"的毗濕奴(Vishnu)等.其中地位最高,影響最大者為伐樓那.

在吠陀神話的三界中,佔主導地位的是之後誕生的空界.空界諸神中以因陀羅(Indm)的地位最力顯赫,也是《梨俱吠陀》歌頌最多的神明(近250首,約占詩總數的1/4),可謂吠陀神殿中的主神.作為因陀羅主要對手的"巨龍"被稱作"弗栗多" (Vrtra),故而"殺死巨龍"的因陀羅贏得"殺弗栗多者"(Vrtraghan) 之美稱.《梨俱吠陀》中的空界神還有協同因陀羅作戰的一群暴風爾 神摩錄多(Marut).他們的父親是樓陀羅(Rudra),手持雷杵,以電為箭,兇猛異常,被稱為天國的野豬,後演變成婆羅門教和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濕婆.另有風神伐由(Vayu),亦稱伐多(Vata),常與因陀羅同車出戰.此外,還有爾雲神帕岡尼耶(Parjanya),水女神阿帕斯(Apas),水神阿婆姆那婆特(Apam.Napat)和從天界獲取火種的摩多利首(Matarisvan)等神……

地界諸神中以火神阿耆尼(Agni)最受崇敬,《梨俱吠陀》中有關他的頌詩約二百餘首,數量僅次於因陀羅.他後來演變成婆羅門教中的梵天(Brahma).地位僅次於阿耆尼的蘇摩(Suma),是酒神,有關他的頌詩約120餘首.蘇摩是一種蔓草,從中榨取的液汁呈棕紅色,飲用後能長生不老.《梨俱吠陀》中的地界神還有地母波哩提毗(Prithivi)和江河女神娑羅室伐底(Sarashvati)等.

除了三界外,《梨俱吠陀》中還提到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主要有前述因陀羅的死敵弗栗多.另一類妖魔叫作羅剎(Rokasha或Raksasa),喜在夜間活動.被稱作達娑(Dasa)或達休(Dasyu)的妖魔,在頌詩中常與弗栗多相混同.還有名叫達伊提耶(Daitya)或達耶多的妖魔,專門破壞祭儀.最引人注目的要數阿修羅(Asura)在古印度神話中,眾天神提婆和最高惡魔阿修羅的對立斗爭,構成神話傳說的主要題材了.(關於阿修羅的神話,以及阿修羅和修羅的關系等,我想下次重開一篇詳細介紹)

2)婆羅門神話

如上文所說,隨著婆羅門教的開展, 所崇拜的神逐漸集中到有主導作用或力量強大的神(主神崇拜),阿耆尼(Agni)演變成創造神梵天(Brahma);樓陀羅(Rudra)演變成破壞神濕婆(shiva);再加上天界的守護神毗濕奴(visnu),被稱婆羅門神話的三大主神.至於吠陀神話中的別的神么,嘿嘿,全變成這三個主神的化身的一部份了.^_^ (以後有機會也會詳細介紹關於這三大主神和其化身的) 至於首席惡魔也由弗栗多變成了阿修羅了.

3)佛教神話

佛教中的等級依次是:佛,菩薩,觀音,羅漢,金剛,薩陲等等.而在很多漫畫中出現的明王,在佛教中的身份就是佛的"忿化身".俗話說:佛都有火,佛一旦發火後會怎樣呢?那就是變身啦. ^_^每個佛都有個對應的"忿化身",如釋迦牟尼如來佛的"忿化身"是無能勝明王,彌勒佛的"忿化身"是中央不動尊明王等等,

只有一個比較特殊,那就是孔雀明王.楊曾經翻過很多佛經資歷,但到現在還是不清楚孔雀明王是哪個佛的忿化身. 最早關於孔雀明王的記載是,釋迦牟尼的第十八弟子阿難找到一本《孔雀明王經本咒》的書,他拿去問釋迦.釋迦好像就胡亂地講了一通,也沒說出個所以然來.哪位朋友有這方面的資料,希望賜教. 而吠陀神話的諸神在佛教神話中全都皈依佛門,原來的三界就變成了佛教中的忉利天,原來的三十三個神就統稱為三十三天忉利天了.不過名字就都改了,如因陀羅就成了帝釋天,梵天改為大梵天等等.而以前的那些妖魔也都皈依佛後成了佛的護法,如阿修羅,夜叉等等.他們和一些天和在一起,組成了佛的"禁衛軍"二十八部眾,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天龍八部.

在佛教中,諸神的地位是遠低於諸佛的.而且在佛教所說的六道輪回中,天界也屬其中之一.因前世的公德,此世也許可以為神,但下世卻仍要受輪回之苦.

相較之下,在關於印度神話方面的取材上,《聖傳》主要取材於吠陀神話的天界設定,但諸神的名字卻都是佛教神話時代的;《3X3隻眼》主要取材於婆羅門神話;《孔雀王》主要取材於佛教神話,但很多名字又反過來引用吠陀神話的.最好玩兒的是《天空戰記》整的一個大雜燴,什麼時代的神都有!^_^

『貳』 提供一些古印度的人名,像《西遊記》中陰曹地府和佛界那些人的名那樣的,提供越多越好。

你可以在網路里搜索 霹靂布袋戲 最下面有很多的非常不錯的人名 應該有你要的

『叄』 介紹古印度神話中神魔體系

從古代起印度就是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古老的當地文化融合東西方的精髓,形成自己獨特的東西,諸如婆羅門教,印度教,佛教等眾多的宗教的教派廣泛分布在南亞大陸上。雖然表面上這些宗教間水火不相容,但彼此是很有淵源的,很多魔神都是共用的,不但吃好幾處香火,而且還總是變幻模樣。

由於印度佛教很早就傳入中國,所以這些魔神們在我國都有很高的知名度,頗有些喧賓奪主的架式。同時,印度神魔文化的獨特體系以及COOL斃了的名字使他們在各種漫畫,游戲,電影中頻繁亮相。不過,一些漫畫作者在取材上把所知的印度神話人物全都編在同一時代,讓他們一起出場。這樣的劇情編排在不完全清楚印度神話的讀者眼裡是很精采熱鬧的。但在印度人的眼中,除了感到熱鬧外,還會有一種像中國人看到張飛岳飛大戰紐約城之類故事所產生的那種啼笑皆非的感覺。

造成這種錯誤的最大原因是:印度神話中有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其神話具有時代性,不是固定不動而是會變遷的。這和歷史上的王朝變遷差不多。在印度神話中主要可分為三個時代:吠陀神話,婆羅門神話,佛教神話。隨著印度各民族的分合,形成了前兩種神話時代,後來又因佛教的興起產生了第三個神話時代。彼此關聯,但不相同。並且和其他也擁有多代神的神話(如希臘神話)不同,印度的神在各個時代的神話都會出現,只不過有的會換個名字或身份罷了。下面就來看一下這些喜歡變臉的傢伙們。

濕婆
也稱大自在天(天。梵音「提婆」。佛都中,所謂天,主要是指有情眾生因各自所行之業所感得的殊勝果報。此外,印度教中的神,也稱做「天」)是由吠陀神話中樓陀羅(Rudra)演變成的。最有名的東方魔神之一,印度教主神,婆羅門教銜�叢焐耔筇?Brahma);維持神毗濕奴(visnu)與破壞神濕婆(shiva),是三位一體的宇宙最高神。傳說濕婆「頸掛骷髏三眼四手」,由於經常游盪在鬼靈之間,故被稱為「鬼靈之主」。傳說他有善惡雙重性格,既作為兇殘的「惡魔之主」接受獻祭(有時是活人)也作為慈愛的「萬眾之主」接受膜拜,他還是創造舞蹈的舞神,雖然舞資優美卻不跳。因為「濕婆起舞日,世界破滅時」!他有一個妻子,其妻有許多化身,最有名的是伽里女神,她也是「四頭四手,額生三眼,口吐長舌」。濕婆還有兩個兒子。分別是象頭四臂的伽涅沙和七臂軍神伽蒂法耶(韋馱天,在中國叫韋馱。)在《3*3EYES》中的鬼眼王便是濕婆,而象頭四臂的伽涅沙則做為前代鬼眼王的「無」登場。另外,在歷代《街霸》達爾錫主場的背景中都有伽涅沙的身影。(《天空戰記》中最後的BOSS似乎也是濕婆,很早以前看的現在已經記不清了)

毗濕奴
又稱遍入天,印度教的另一位主神,被認為是宇宙的維護者,也是同惡魔作戰的尖兵,他「有四手,分握輪寶,法螺,弓箭,蓮花和仙杖。騎著大鵬金翅鳥(伽樓羅),肚臍上生一蓮花,上坐梵天。」傳說他有一千個稱號,十個化身,分別為:魚,龜,野豬,人獅,倭人,持斧羅摩,羅摩,黑天,佛陀,迦爾基。其中迦爾基為持寶劍,騎白馬的救世主,肩付著與濕婆相同的任務即毀滅舊世界,建立新世界。而著名的鯿史詩《羅摩衍那》則是以毗濕奴的化身羅摩為主面,也可以看成是一曲毗濕奴的頌歌吧。

帝釋天
又稱「帝釋」、「天帝釋」,亦做帝釋尊天,梵文音譯為「釋迦提桓因陀羅」,既印度教和婆羅門教中的雷帝因陀羅。是《梨俱吠陀》中的主神,稱他統治一切,被尊為「世界大王」。但是,吠陀神祗被佛教吸收之後,身份和神性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多成了佛教護法神,地位比原來低了許多。傳說其「身體巨大,力大無窮,全身茶褐色,毛發直立。手持金剛杵,坐在軍車上巡視大地」。在佛教中隸屬八部眾天眾中的二十諸天。傳說釋迦降生時,他與大梵天分侍左右,其形象為女相帝王身。

阿修羅
原為古印度神話中的一種惡神。佛教經籍稱阿修羅為「非天」或「劣天」。他與鬼蜮有相似之處,卻不是鬼蜮;他與人一樣有七情六慾,卻不是人。他是一種非神、非鬼、非人,又極端丑惡的怪物,「具三面六臂,青黑色,呈忿怒裸形之相」。據佛教傳說,阿修羅與帝釋天是冤家對頭,總是互相爭斗不休。因為是與天神對立的最高惡魔,被逐出天界,居於彌盧山洞窟中,曾多次與天神惡戰,亦被稱做「斗神」,但皆處於劣勢。因為他太好戰,所以後世便把戰場稱做修羅場。(很符合要毀滅一切的阿修羅形象,此外,大家該知道「非天夢魔」的意思了吧!)
在佛教世界,他改邪歸正,成了護法「八部眾」之一,輪回六道之一就是修羅道。(阿修羅在眾多漫畫中出任主角,象CLAMP的《聖傳》)

羅剎
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暴惡」、「可畏」。原是印度神話中的惡魔,乃是人類之敵。羅剎性情暴戾,喜歡在夜間活動,時常出沒於墳地。常會化作種種形象,殘害人命。羅剎有男女之分,男羅剎膚色黝黑、朱發、綠眼,一副鬼相;女羅剎,又名羅剎女,(《大唐雙龍傳》?)則是絕色美女。據傳說,羅剎和夜叉一起生於大梵天之足。

蘇摩
古印度神話中的酒神,後演變為月神之稱謂。「蘇摩」原為一種蔓草,取其莖在水中浸泡後以石榨取黃汁,經羊毛篩過濾,再以水稀釋,加入牛乳、麥粉攪勻,發酵後釀成蘇摩酒。印度神話中常以此酒祭神。在《梨俱吠陀》中稱蘇摩酒為天神之甘露,可賦予飲用者超自然之力或永生之力。在史詩中,蘇摩掌管祭祀、苦行、星座、葯草,是該四項的保護神。

吉祥天
吉祥天女,即大功德天。本為婆羅門教、印度教所信奉之神。後被佛教吸收為護法神。梵文音譯「摩訶室利」,「摩訶」意為「大」,「室利」有二義:功德和吉祥。合起來即「大功德」、「大吉祥」。

吉祥天女是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吉祥女神、幸福女神。佛教傳說她是毗沙門天王之妹,因毗沙門兼任婆羅門的財神,所以她也是財富女神。又稱她功德圓滿,並有大功德於眾,故還是位大功德神。吉祥天女長得十分漂亮,所以又是一位美麗女神。

有的印度神話說她是在天神和阿修羅攪乳海時,坐於蓮上手持蓮花出世,所以又有「乳海之女」的名字。有的神話則把她說成是三大神之一「救世者」毗濕奴的夫人。(不是毗沙門天的夫人啊?)

吉祥天女在中國寺廟中,形象端莊美麗,後妃裝束,兩只手(或四隻手),一手持蓮花,一手灑金錢,有兩只白象伴護,這是吉祥的象徵。她的坐騎除蓮花之外,還有金翅鳥和貓頭鷹。

明王
在佛教中的身份就是佛的「忿化身」。俗話說:佛都有火,佛一旦發火後會怎樣呢?那就是變身啦。每個佛都有個對應的「忿化身」,如釋迦牟尼如來佛的「忿化身」是無能勝明王,彌勒佛的「忿化身」是中央不動尊明王等。密宗中的明王有很多,常見的有五大明王,八大明王,十大明王,最為人所樂道的當然是孔雀明王,孔雀明王是大日如來毗盧遮那的化身,因孔雀有能除毒蟲卻不為毒所除的特點,故名,所以能摧魔而不為魔傷,具催破煩惱的功德。看過獲野真《孔雀王》的朋友的朋友一定不少吧。菩薩
全稱是「菩提薩垂」,意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有時又譯為「開士」「大士」。所以常有人把菩薩稱為大士的,比如「觀音大士」既是。菩薩在佛國的地位僅次於佛,最有名的四個是文殊,普賢,觀音,地藏。

金剛
是梵文Vajra的意譯,意譯為「縛日羅」、「伐折羅」。本來是指吠陀和印度神話中的狼牙棒、粗棒,是眾神之王因陀羅的武器。金剛由金、銅、鐵;山岩製成,有4角或l0O個角,還有1000個利齒,在佛教中,金剛以其譬喻堅固、銳利、能摧毀一切,成為堅固、不滅的象徵。古印度兵器金剛桿也作為豐產的象徵,也曾作為公牛生殖器的形像,在佛教密宗中則表示伏魔、斷煩惱、堅利智的法器。

還有金剛其實有個意思是金剛石,所以是一切中最堅固者,佛成道處便名位金剛座,即此。傳說佛陀成道地震很厲害,一般土地無法承受,只有這個地方能夠承受,因其金剛所成。

金剛力士:就是一些手執金剛柞在佛國從事護法的衛士。
金剛密跡:又叫密跡金剛、密跡力士、秘密主,是手持金剛杵給佛擔任警衛的夜叉神的總頭目。「夜叉」是梵文音譯,又譯為「葯叉」,意思是「能啖鬼」、「捷疾鬼」、「勇健」是印度神話中一種半神的小神靈。《大日疏經》卷一說;「西方謂夜叉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隱秘,難可了知,故舊翻或為密跡。若淺略明義,秘密主即是夜叉王也。」「密跡」是因其能聽到一切諸佛秘要密跡之事。

三大主神

梵天(Brahma)梵天是創造之神,是婆羅門教作為宇宙最高本體的梵的人格化.他創造一切的事物(包括人和一般的神只),通常被一般人描述為有四頭-分別掌管宇宙的四分之一.印度教的聖典"四吠陀"亦源於這"四頭".由於梵天是創造神,而世間的魔鬼,災難等亦由其所創,又由於梵天是思辨中抽象而來(梵的人格化),因此現在印度教徒中崇拜他的極少,印度國內僅在"拉賈斯坦邦"的"普希伽爾"有供奉此神的廟.一般認為梵天沒有化身.
毗濕奴(visnu)毗濕奴是保護之神,是懲惡獎善大慈大悲之神.當世界要被惡魔毀滅時,他就以某種化身的形態出來救世.印度古籍或神話傳說中常把他描述有四隻手,分別拿著輪寶,法螺,仙杖,蓮花,他常躺在巨蛇身上,肚臍上長著一朵蓮花.他的坐騎是金翅鳥-迦樓羅.毗濕奴救世時化身有很多,主要的有十個:魚- 當洪水泛濫時,曾化身為魚救出人類的始祖"摩奴". 龜- 曾化身為龜與惡神阿修羅戰斗,最後獲得使人不死的甘露. 野豬- 化身為野豬戰勝惡魔"黃金眼",拉出沉入大海的大地. 人獅- 化身為人獅將為非做歹的惡魔"毗羅尼亞伽西婆"殺死. 侏儒- 為與惡魔"巴利"爭斗,化身為侏儒,奪回天,空,地三界. 持斧羅摩- 為維護婆羅門的至上地位,化身持斧羅摩,消滅一些傲慢的剎第利. 羅摩- 化身為"羅摩衍那"中的主人翁"羅摩",除去魔王"羅瓦那" 黑天- 化身為"摩訶婆羅多"中的英雄"黑天",除去暴君和惡魔. 佛陀- 化身為釋迦牟尼佛,製造錯誤的理論,致使羅剎等惡人失敗. 伽爾基- 化身為救世主伽爾基,使世界免於毀滅 毗濕奴據說有一千多個稱號,如"世界之主","訶利"等等...
濕婆(Shiva)濕婆是屬性最復雜的神之一,集水火不相容之特性於一身;既是毀滅者又是起死回生者,既是大苦行者又是色慾的象徵;既有牧養眾生的慈心,又有復仇的凶念.寺廟或私宅神舍里所供奉的濕婆象徵是"林伽",即是男性的生殖器.在繪畫或是雕塑中濕婆膚色白或灰白,頸部青色(因吞下宇宙海洋泛起危及人類之毒液所致)多結發辮盤成高,頭頂一彎新月,有恆河之水自頭頂流下.他有三隻眼能透視內心,一著目便能將其化為灰燼;戴著骷髏項圈或盤蛇,兩手(或四手)持鹿皮三股叉,小手鼓,或飾有骷髏的棍棒.

象鼻財神
象頭財神也稱象鼻天或障礙神,梵名「毗那也迦」,其本性原為婆羅門之神,是一尊兇猛之惡鬼神,後來依佛法,引率九千八百大鬼軍,鎮壓三千世界,奉守三寶,成就一切善事,消滅災禍,後變為一尊授與富貴之有德善神。
象鼻天,有一面四臂、十二臂等身像,象頭人形,鼻長目廣,寂靜相,分持各種法器,足蜷右由左,舞立姿踏於鼠上。

象頭財神的來源傳說:濕婆神有一天離家之後,濕婆神的老婆即生下迦尼薩(Ganesa),因為迦尼薩是神之子,出生之後即長的十分高大強壯,濕婆神的老婆有一天想洗澡,就叫兒子在外頭守著,不讓外人偷窺。不久濕婆神回家了,見到有一個高大英俊的小夥子站在門口,誤以老婆偷漢子,心中充滿醋意,就叫那個小夥子讓開,迦尼薩堅守母親的囑托,不讓開通路。父子二人就不知究竟就開打起來,濕婆神竟不敵兒子,心中十分生氣,就使了奸計,一刀砍下兒子的頭,迦尼薩因此身首二處。濕婆神的老婆聽見吵架聲,出門來看,只見丈夫砍下親生兒子的頭,痛哭失聲,此時濕婆神才知道做錯了事。為了安慰老婆失子之痛,就去求毗濕奴神,毗濕奴神告訴濕婆神,只要明天往他交代的方向走去,看第一個生物將其頭砍下,安裝在濕婆神兒子的脖子上,就可以使迦尼薩復活。濕婆神依言去做,結果碰上第一個生物就是大象。
於是取得象頭,放在兒子的身上,因此迦尼薩就成了象頭人身。

『肆』 印度上古文明的歷史發展過程

考古學的發現關於古印度土著文明的時期的研究,現從考古學方面發現的證據加以推測、研究。

根據1921年1922年在現在的巴基斯坦的考古挖掘,發現在公元前三十世紀左右,印度河流域當時就有了人類文明活動的出現,主要以兩大城市為中心(或稱「聚集地」更為准確):一個在現在的旁遮普(Panjab),即印度河上游支流的五河流域;另一個在現今的信德省(Sindh),即印度河(Sindhu)流域。

其中在第二個信德省的印度河流域,發現了兩個古村莊的舊址。一個在今日的哈拉巴(Harappā),位於印度河流域的上游,今巴基斯坦東北部。哈拉巴文化埋藏在一個古佛塔廢墟的下面,該地發現了距今約四、五千年以前,原始人類的古城遺址,印度歷史學家認為這是典型的原始社會,處於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之間。另一個位於印度河中下游,分布范圍很廣,東起新德里附近,西到伊朗邊境,南達坎貝灣,北抵西姆達丘陵,分布的面積東西距離1500多公里,南北1100多公里,在這個遼闊的原野和河流上發現了很多城市和農村遺址,猶如星羅棋布。不過,其中以現在的莫亨朱(Mohenjo)和達羅(Dāro)兩個地方為規模最大,兩地相距六十多公里。

肆拆考古學的發現可以推測當時技術發展和經濟制度的一些情況。在上述古代遺址中,挖掘出古印度帝國的一些藝術品:有石雕、磚屋、陶器、銅器以及生活用具和武器,這些可以推斷一點當時的社會面貌。但是關於政治制度,所知甚少。盡管在印章和器皿上刻有文字元號,這樣的物品達數千件之多,可惜至今無人能夠識別,因此不能確定古印度人是何種族,就一般文化意義而言,只能稱之為土著人,而印度後來的某些種族的居民就是他們的子孫笑雹答,這些土著人最大的可能就是達羅毗荼人Dravidian(屬於泰米爾人Tamils的近親)、或者乾脆就是泰米爾人、又或者是南印度其它民族的祖先。可以確定的是,古印度人肯定不是雅利安人(所有的考古證據都否定雅利安人那麼早從中亞來到印度)。

間接的證據的研究關於古印度人的宗教文明,我們沒有任何的直接的證據。除了考古挖掘上的發現可以隱隱約約推測當時的宗教情況之外,還有一個間接證據我們不容忽視,那就是從婆羅門教前期和後期的一些神話傳說的差異中,我們可以推測古印度人宗教的端倪。

婆羅門教的內容並不完全是雅利安人的東西,至少後期如此。它是一個多神的宗教,其中,有些神祗、祭祀形式和種姓內容實際上都或多或少與被征服地區的土著人有關。雅利安人在印度北部由西向東擴張的過程中,他們對土著人的信仰的吸收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主動或被動吸收一些土著人的宗教,把他們的圖騰和神祗加以融合和消化,使之成為自己的神祗或祭禮形式;另一種是刻意醜化土著人(可能是達羅毗荼人的祖先),將其刻畫成與雅利安神相對抗的妖魔鬼怪。

吠陀經是研究印度民族歷史文化發展和宗教哲學思想的源泉,其中我們可以發現雅利安人是如何吸收土著民族的信仰,這部分的事實有很多。婆羅門教的四吠陀經中《梨俱吠陀》出現時間最早,保留雅利安人最原始的資料比較多;而《阿達婆吠陀》出現時間最晚,乃雅利安人吸收了土著民族若干信仰要素後集成的。通過不同時期的吠陀經的比較研究,可以或多或少對土著民族的信仰有些了解。

其中,我們發現,早期《梨俱吠陀》中戰神兼雷神因陀羅(Indra)、火神阿耆尼(Agni)、酒神蘇摩(Soma)和醫神雙馬童(Asvinau)等神祗,在以後的三部吠陀經中的地位越來越低;而在《梨俱吠陀》中名不見經傳的濕婆(iva)等神祗到了後來卻成了最受歡迎的神。這種濕婆崇拜形式在公元前三千年至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就存在,考古學上發現的一些物品可能與此類宗教信仰有關。比如人們崇拜橢圓形的石頭(象徵男根,也叫林加Linga崇拜),求得生命和力量,或讓女人受孕,至今這種「神像」在眾多濕婆廟里仍隨處可見,成了濕婆的象徵之一。另外,吠陀經中提及神祗,不見得全部就是雅利安種,尤其是那些戰敗的神祗。如曉天女神鄔霞曾同因陀羅進行過的激烈的戰斗,她的戰車被砸爛了,女神也逃跑了;再比如因陀羅曾殺死了工匠之神多施德利的兒子、長著三個鳥頭的惡魔多瓦施德爾,被割掉的三個鳥頭又變成了鳥,其中有兩個成了婆羅門氏族中的著名圖騰。無論是鄔霞還是多瓦施德爾,都可能是當地碰慧土著的神氏,在經過與因陀羅等天神的數次戰斗,以及後來婆羅門的口耳相傳的演變後成了婆羅門教的神。另外,按照印度神話,阿修羅和因陀羅是表兄弟,都是梵天的後代,阿修羅先於因陀羅統治天庭,但治理無方而為因陀羅等天神驅逐替代,也許阿修羅可能就是雅利安人勁敵、某一土著民族的神祗。

以上一些神話可以看出雅利安人是如何把土著人的信仰的神祗主動或被動吸收的。至於那些被大加醜化的神祗,通過世界上其它宗教發展作類比,這種戰勝者醜化戰敗者的情況在世界上是普遍存在的,所以,那些被雅利安人過渡醜化的神祗也極有可能就是土著人的信仰神,其中最有名的要數羅剎族。

按印度神話,羅剎為一種半神性的妖魔,身世說法不一,出於梵天之足(婆羅門教種姓制度的最低一級首陀羅也出自梵天之足),是眾神之敵,專門干壞事:破壞祭祀、惑亂人心、弄鬼乍屍、咬食人畜、食肉(側面反映當時有一些土著民族可能尚未進入農耕社會)。男羅剎醜陋殘狠,黑身、朱發、綠眼(可能讓雅利安人的侵略吃了不少苦頭),女羅剎極美,為絕色之婦,飛空行地、食人血肉。從以上傳說不難看出,所謂「羅剎」也許就是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後對某些土著或其圖騰、神祗的稱呼,這些土著很可能就是錫蘭國(今斯里蘭卡)人的祖先,因為羅剎國在神話中被認為在錫蘭國。由於這些土著常憑借叢林襲擊入侵的雅利安人,破壞其祭祀並擅長躲避,因而被誤認為會法術或巫術,被雅利安人大加醜化。最後終於戰敗,被雅利安人趕到了印度的最南邊,乃至錫蘭國。

第一種相互融合的情況也許發生於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不久,剛剛在印度西北部立足的階段,出於某種妥協,把當地土著的神祗通過聯姻等方式轉化成了雅利安人的神祗,一些印度學者認為婆羅門教中的多數女神都是通過這種方式受到雅利安人祭祀的。而後一種情況可能發生於雅利安人在印度西北部立足已穩,開始向東向南擴張的過程中。這時的雅利安人可能已經吸取了土著人的先進的生活方式(如從游牧生活轉變成為定居生活),進入農耕社會,生產力水平極大提高,這時的婆羅門教多半已經成形,雅利安人在戰斗中屢戰屢勝,不需要再與土著民族進行妥協,可以對其所敬神祗盡情醜化,或直接將土著居民描繪成各種鬼怪。這種情況在世界很多其它宗教中非常常見,屢見不鮮。

不過,無論是主動被動的吸收也好,還是過分的醜化也好,這些都成了推測古印度人(土著人)文明的間接的材料,如果再加上考古學上的有力證據,將會使得古印度的土著文明研究更加深入。

三吠陀、婆羅門文明

(一)背景

雅利安人的征服根據考古學的證據,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大概是古印度文化的崩潰時期,約公元前十六世紀。這些雅利安人是一群游牧民族,屬印歐語系,原住於中亞西亞高加索一代。他們跨越興都庫斯山的崇山峻嶺,先後一群又一群的侵入南亞次大陸,先佔據了喀布爾(今阿富汗),逐漸侵入山明水秀的西印度河流域,和本地的古印度人(也許是達羅毗荼人)進行了長期而殘酷的斗爭,最後征服了土著民族,破壞了印度河流域的文化環境的生態平衡,印度原始社會從此瓦解,進入了等級森嚴的奴隸制社會。雅利安人先是在印度河流域建立和壯大了新的部落,然後,繼續向東遷徙,擴張殖民地,最後侵佔了恆河流域的廣大地區。到了公元前一千年到五百年左右,他們的勢力又從恆河擴展到南印度和海上的錫蘭島,經過幾個世紀的侵佔和殖民蕃殖,雅利安民族的後裔遍及整個南亞次大陸,征服了整個印度。

在這些游牧野蠻人的手中,印度文明一度遭受挫折。按照雅利安人的傳統說法,宇宙的本性是自由的。他們毀滅了敵人的城堡,因為這些游牧民族不贊成定居生活;解放牲畜,因為他們不希望牲畜被束縛住;釋放河流等等。早期的吠陀文字中,尤其是《梨俱吠陀》中的一些詩歌贊頌了帝釋天因陀羅的事跡,可以隱隱約約的反映出當時的征服情況,因陀羅也許就是當時雅利安人的民族領袖,下面一首詩描寫了因陀羅的豐功偉績:

殺死弗栗多;斧劈森林般的城堡;又掘開了許許多多河流;劈開大山像新造瓦罐;因陀羅和他的隊伍帶來了群牛。固定搖晃的大地,穩住顛簸的群山,拓寬天空,撐住天國,人們啊,他是因陀羅。殺死巨龍,釋放七河,打開洞穴,趕出牛群,從兩石中間產生火,人們啊,他是因陀羅。促使宇宙變化不停,征服和驅逐達娑人,像賭徒贏得敵人財富,人們啊,他是因陀羅。

然而不久之後,這些野蠻人又接受了被征服人民的生活方式:首先在村莊然後在城市長遠的定居下來,在牧場里飼養牲畜(也許印度的牛群從此享有任何其它地域無法比擬的行動自由),學會了治理河流從事灌溉。

帝國出現雖然一切王朝都認為自古以來就是整個古印度的統治者(甚至包括現在的阿富汗),但事實上卻並非如此。後來雅利安人在編集和注釋經典時,忘記了真實的歷史背景,很可能是按照人為偽造的年歷綱領重新編排的。後期的經典提到了太陽王朝和太陰王朝:日朝為日神之子摩奴(Manu)所建立;月朝乃建於月神之孫,即摩奴的外孫布富羅婆(Purūravas)。然而早期的吠陀原文卻只提到一些月朝帝王,日朝帝王顯然從未提及,而是出現在後期的吠陀經文中。可以猜想:日朝帝王是古印度人(土著人),他們的後來被結合到雅利安人的歷史傳說中,而月朝的帝王則是雅利安人,這樣,便產生一種綜合性的歷史,當然這純粹只是一種猜想,缺乏證據。

婆羅門教的發展與帝國的興衰息息相關,關於這一點,我們將在下文的「婆羅門教的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出來。

以上是婆羅門教產生的一些背景,下面先對婆羅門教的內容進行總結。

(二)婆羅門教的內容

婆羅門教什麼是婆羅門教(Brahmanism),它不僅是一種宗教,它還是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方式以及其他。印度的正統保守思想,從保拉法帝國編纂而法典化了的吠陀中,從公元九世紀一些思想家的著作中,逐漸引導出了印度的宗教以及禮儀、哲學、英雄史詩、古代歷史傳說、法律、幾何、天文學和語言科學,所有這些構成了一般所謂的婆羅門教。

梵文婆羅門(Brahman)一詞在初期吠陀中表示聖典,具有偉大優越的含義。後來當保拉法時代婆羅門這個詞被人格化了,成為梵天(陽性主格為「婆羅摩」,Brahmā),宇宙即由它演化而成。從梵文Brahmā又派生出婆羅摩那(Brāhmana),意為掌握聖典的教士,即梵天的教士。

四吠陀吠陀(Veda)一詞,意為「知識」,所以吠陀經典即是婆羅門僧侶學問的總集或叢書,包括詩歌、禮儀和哲學。婆羅門教典有四部吠陀:《犁俱吠陀》、《夜柔吠陀》、《沙摩吠陀》和《阿達婆吠陀》。其中,《犁俱吠陀》是最早的吠陀經,但其內容到十四世紀下半葉才在印度南部被適當地被書面編輯起來,之前很少有書面整理,流傳也多靠一字一字地記憶,口耳相傳。

1、犁俱吠陀(贊頌明論),全書10卷,主要是對自然界諸神的贊歌和祭祀的祈禱文。由1017首長短不一的祭祀聖歌組成,其中大約僅十分之一是關於一般世俗的,其他十分之九都是宗教方面的,尤其以「禮敬太陽神歌」為最重要,為婆羅門僧侶朝夕禱頌。其內容成立的時代不一,最遲於公元前十世紀被編集而成,此書是考察雅利安人最原始狀態的唯一資料,受到古印度土著人的影響較少。

2、娑摩吠陀(歌詠明論),總計收集贊歌1549首,將梨俱吠陀中的部分贊歌配上音調曲譜,為婆羅門僧侶酒祭時所唱頌。形成時期在公元前十世紀之後。

3、耶柔吠陀(祭祀明論),此於娑摩吠陀大致相同,是教導祭祀的軌則以及祭祀用的各種頌歌。形成時期也在公元前十世紀之後。

4、阿達婆吠陀(禳災明論),全書20卷,包括730首咒語。此系雅利安人與印度原居民接觸融合後,吸收其若干信仰的要素集成,多數神咒。形成時間亦在公元前十世紀之後,最後出現。

四階級雅利安人的入侵之後,印度開始進入階級森嚴的奴隸社會,出現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又稱為瓦爾那(種姓)制度,關於四階級的產生,最早出於吠陀經得「原人歌」:最初由原人之頭口生婆羅門,由軀臂生剎帝利,由雙手生吠舍族,由腿生首陀羅。這樣就把人分成四個不同的等級:

1、婆羅門,處於最高的階層,祭司階級的宗教士,歷代子孫的繁衍而形成的一大種姓,他們生來就是僧侶,到了年老的時期開始林居的出家生活。

2、剎帝利,王者階級的武士階層,對內加強統治,對外抗禦外來的侵略,是由於武藝的世襲,戰士的專職而形成,他們要籍婆羅門的祭司而得神佑,所以處於第二階級。

3、吠舍,除了祭司和武士之外,從事其他農工商業的雅利安人,成為第三階級。

4、首陀羅:這些事戰爭中的俘虜,達羅毗荼人等,他們是奴隸、是賤民,處於社會的底層。

此四大階級中,前三者有誦念吠陀經以及祭司的權利,死後得再投生於世,稱為「再生人」。婆羅門族死時只需拜神誦經,即可歸返宇宙本體之梵天,為頓悟法,而剎帝利及吠舍族,除誦經祭司外,還必須苦練修禪,方生梵天,為漸證法。而非雅利安人的首陀羅族,既無誦經祭司的權利,又無轉世投生的希望,故稱為「一生族」。

生活四階四個階級中的前三姓,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人的一生被劃分為四個階段,生活四階(āramas)被婆羅門教視為正統社會的基礎之一:

1、梵行期,少年七歲至十一歲的嚴凈身,在此階段出家學習吠陀,受戒,完成學業,到一定的年齡後回家。

2、家住期,為中年時代的在家生活,從事各種事業,娶妻生子,履行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

3、林棲期,壯年時再行出家,進入森林進行苦練修行,以禪定思維悟入真理。

4、遁世期,老年的修行生活,修行完畢,身心得到清靜,開始遊行各地如閑雲野鶴。

三大綱領雅利安人從印度河遷入恆河的時代,大約發生在公元前十世紀左右,此時期剎帝利階層的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婆羅門教也到達了鼎盛的時期。四部吠陀經被編纂起來,以這四吠陀為基礎,形成了婆羅門教的三大綱領,即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

1、吠陀天啟主義,婆羅門教的吠陀經最初是天神所啟示,是由古代聖哲傳述下來的,為一切知識的源泉,只有婆羅門才有資格和能力講授這種書。

2、祭祀萬能主義,祭祀能左右一切,可免禍災求福壽,祭祀是梵天的旨意。其意義有三:為供養,為贖罪,為求福。祭祀的種類特別繁多,上至帝王的灌頂典禮舉行馬祭,下至平民舉行的香火祭祀等等。

3、婆羅門至上主義,婆羅門的至高無上是先天賦予,稱為「人神」,與自然界諸神並立,不受法律制裁,其階級地位不容侵略。在《摩奴法典》中說:「無論學問又無,婆羅門皆為大神。」

三大聖書婆羅門教有三大聖書,即《吠陀經》、《奧義書》、《薄伽梵歌》。其中吠陀經的出現發生在佛教產生之前,奧義書與佛陀的時代相連接,而薄伽梵歌創作佛教產生之後。現分別闡述如下:

1、吠陀經(Vedas):即上述四種吠陀的總集。其萌芽於公元前十六世紀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時,成形於公元前十世紀至公元前九世紀。早期的梨俱吠陀是對眾神的贊歌,在梨俱吠陀的末葉,由於對向來所崇拜的自然諸神的懷疑,而在諸神之上,安立一個最高唯一的真理,這樣,有情與非情的本體被稱為生主(Prajapati)、造一切主(Visvakarman)、原人(Purusa)等名。在吠陀時代,還包含一個梵書的時代,其中耶柔吠陀開啟了梵書時代思潮的序幕。根據耶柔吠陀等其他吠陀經,各種各樣的梵書(Brahmana)、「婆羅門那」應運而生,被婆羅門奉為僅次於吠陀經的經典,「婆羅門那」意思為「神事釋」,為專門教授弟子祭祀法的神學書。

2、奧義書:奧義書的梵文名為Upaniad,意為「侍坐」,其目的在於教人不知的秘密的教義。奧義書作為梵書的一部分,在形式上是婆羅門教正統的產物,產生於公元前七世紀至五世紀,產生的原因:由於時代思潮所趨,自由思想抬頭,尤其是王者的權力升高,鼓勵反傳統的內容。最早的五部奧義書時嚴格的吠陀正典,保存了保拉法時代的各種思想觀念,五奧義書為:《歌者奧義書》(Chāndogya)、《廣林奧義書》(Bhadāra)、《他氏奧義書》(Aitareya)、《佼屍多吉奧義書》(Kauitaki)、《泰帝利亞奧義書》(Taittirīya)。奧義書有兩種集本,一是五十二種本,另一個是一百零八種本。此書有兩個中心內容:梵我一體論和輪回解脫論。叔本華曾說:「余得是書,生前可以安慰,死後亦可以安慰。」然而,這種新興婆羅門教的代表奧義書盛行一時之後,逐漸衰落了,其原因有兩點:其一,義理太深,無法大眾化;其二,實行起來成為思索概念,其中的妙境很難實現。

3、薄伽梵歌(TheBhagarad-Gita):這是「大戰詩」第六卷毗虛摩品第二十五章至四十二章的一段,創作於公元前四百年至二百年之間,當時正處於佛教取代其他一切宗教處於印度最主要宗教的時候。此時婆羅門教的學者將奧義書的思想,平民化於薄伽梵歌之中,並把不合理的重新組織,把矛盾的重新調和,賦予新的力量。從佛教中吸收了大量的營養,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婆羅門教終於復興成為現在的印度教。此書被享波爾(WillianVonHumboldt)描寫為:「最美麗、甚或是任何已知言語中唯一的真正哲學之歌。」此書在印度教徒心目中的重要意義,相當於基督徒心目中的《新約

『伍』 古印度有什麼神話傳說有什麼歷史啊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恐怕是佛教國家裡名氣最大的神將,他們四位在天王殿中享受供奉。 佛教吸取印度古代神話傳說和古印度教中關於"天"的種種說法,提出"三界說"。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世間一切"有情眾生"皆在三界?quot;輪回"不已。三界中欲界為最低一界,人類社會居此界,地獄、餓鬼、畜生居此界,諸天神亦居此界。不過,天神住在此界天上,天有六重,即"六欲天",第一重叫"四天王天",離人世最近。這里就是四大天王的住處。 佛經說,四天王天就在著名的須彌山山腰,那裡聳立著一座犍陀羅山,此山有四山峰,稱須彌四寶山,"四寶所成,東面黃金,西面白銀,南面琉璃,北面瑪瑙。天王各居一山。"四天王的任務是各護一方世界,即佛教所說的須彌山四方的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故四大天王又稱"護世四天王"。
東方持國天王,名多羅吒,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quot;多羅吒"是梵文的音譯,意譯"持國","持國"的意思就是慈悲為懷,保護眾生。他是主樂神,故手持琵琶,表明他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既然同為樂神,那麼乾闥婆王是持國天也就不奇怪了) 南方增長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胄,手握寶劍。"毗琉璃"是梵文的音譯,意譯"增長"。"增長"指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手持寶劍,�西方廣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白色,穿甲胄,手中纏一龍。"毗留博叉"意譯"廣目",即能以凈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人民。他為群龍領袖,故手持一龍(也有的作赤索),看到有人不信佛教,即用索捉來,使其皈依佛教。 北方多聞天王,名毗沙門,身綠色,穿甲胄,右手持寶傘(又稱寶幡),左手握神鼠----銀鼠。"毗沙門"意譯即"多聞",比喻福、德之名聞於四方。手持寶傘,用以制服魔眾,保護人民財富。 四大天王中最得意者是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他是古印度教的一位天神,又名施財天,在印度古神話中既是北方的守護神,又是財富之神,故在四天王中信徒最多。
羅剎 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暴惡"、"可畏"。原是印度神話中的惡魔,乃是人類之敵。羅剎性情暴戾,喜歡在夜間活動,時常出沒於墳地。常會化作種種形象,殘害人命。羅剎有男女之分,男羅剎膚色黝黑、朱發、綠眼,一副鬼相;女羅剎,又名羅剎女,則是絕色美女。據傳說,羅剎和夜叉一起生於大梵天之足。(所以和夜叉是兄弟吧)

多摩羅 古印度神話中的人物。據《羅摩衍那》所述,為達剎波舍波提的16個女兒之一,仙人迦葉波娶她為妻,生有5女。

『陸』 古印度的神話

印度神話的形成與其本身的歷史關系密切。大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現文明,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支南遷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經過無數次戰爭後,他們的勢力從印度河流域進入恆河流域,並大肆奴役當地的土著人,至此,印度河流域的土著文明遭到破壞以及改變。

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左右,《吠陀經》問世,這是印歐語系諸民族中最為古老的一部文學著作,在其中,印度神話初次較為系統的組合起來。吠陀神話里所描述的最大的神是因陀羅,他是天帝,眾神之首。據記載,因陀羅原本是帶領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英雄,死後成為神,其神格化可以看作是吠陀詩人對於權利的一種附會。吠陀文化後期,印度產生了婆羅門教,種姓制度的出現是其權力更為集中的一個體現。

公元前六世紀左右,在各方面快速發展的印度進入列國時代,這一時期,舊的神話不斷被編輯,新的神話又不斷產生,宗教方面,出現了佛教與耆那教,而這兩大教派又各自繁衍著不同的神話。

公元前四世紀之前,印度最大的兩部史詩出現——《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在這里,因陀羅等神的地位被削弱,印度神話基本上恢復了其最初的體系。

[編輯] 吠陀神話中主要的神
因陀羅:天帝。 因陀羅(梵語:इन्द्र,Indra),佛教古籍翻譯為「帝釋天」,別名是zakra,意思為「最勝、最優秀、最優越、征服」,印度教吠陀經籍所載眾神之首。此神好戰,本是雅利安人共同尊奉的神明,對它的信仰隨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曾一度是諸神的領袖、雷神和戰神,空界的主宰。

他的妻子在《梨俱吠陀》稱為散脂,對他的信仰在後吠陀時期逐漸地弱化。對於因陀羅是否是一個曾經真實存在的人物,學術界尚有爭議。

在《梨俱吠陀》中是出現最多的神之一,出現次數僅次於阿耆尼。

[編輯] 因陀羅與弗栗多
他征服人間和魔界無數敵手,降服太陽、殺死延續季風雨的天龍弗栗多。在《梨俱吠陀》1.32記載了因陀羅最廣為人知的故事:他與弗栗多的決斗(vRtrahatya)。傳說巨蛇弗栗多阻擋了地下的水流出來,導致嚴重的旱災。因陀羅喝了三大杯祭禮中所奠蘇摩酒來提高其戰斗能力,准備與巨蛇交戰,並用金剛杵(雷電)殺死了弗栗多和它母親Danu,釋放了被堵住的水流。他的盟友有駕雲降雨的樓陀羅(或摩錄多〔Marut〕)、雙馬童以及毗濕奴。

在北歐神話和祆教中可以找到類似的故事。神話比較學家普遍認為,在《波斯古經》的三頭龍A Dahaka被名教Thraetaona的勇士所殺的故事,與因陀羅與弗栗多的情節相結合,必是雅利安人原始文化的一部分。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1/Bangkok_Wat_Arun_Phra_Prang_Indra_Erawan.jpg
泰國鄭王寺中央塔上的因陀羅像

阿耆尼:火神。 阿耆尼,即火天,是吠陀教及印度教的火神,阿耆尼——अग्नि本身即是梵文「火焰」的名詞,與拉丁語的火焰—-「ignis」是同源詞(及與英文動詞著火「ignite」同根)。阿耆尼作為火的神格化象徵了火焰永恆不朽的奇跡,古印度人就相信供奉給阿耆尼(火)的祭品會被凈化及傳達到其他神祗, 亦令阿耆尼帶有凈化和送信者的角色。阿耆尼是典型經歷了三相神(梵天、毗濕奴及濕婆)信仰的興起,但對自然界信仰(原提婆族)仍然保留了一定知名度的神只。現今印度教還存在的火祭司—-「Agnihotr」,其職責是負責監察其崇拜者。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e/Agni_god_of_fire.jpg
阿耆尼/火天

伐樓那:水神。 早於吠陀時期,伐樓拿是天空,雨水及天海之神,他亦是掌管法規與陰間的神,是《梨俱吠陀》中記載最突出的阿修羅神,阿迭多(Aditya)眾多神之首。他的名字可能起源於原始印歐語的詞根wer-或wel-,表示「遮蓋」(可參考另一印度教神只弗栗多)。

[編輯] 吠陀及其他角色
作為阿迭多的代表,伐樓拿具有作為太陽神的職能。但作為最重要的阿修羅神,他更傾向管理道德及社會的事務[1]。他的形象經常與另一位阿修羅神密特拉連結成對偶神合稱「密特拉伐樓拿」(或兩者前後對調),是天則梨多(rta)的最高守護神。《梨俱吠陀》中伐樓拿更曾經與因陀羅成對合稱為「因陀羅伐樓拿」。作為天空神,伐樓拿更趨向支配天空黑暗的一半如被認為降落自「天海」的雨水及因為太陽由西行進回東方做成的夜晚現象。

經典阿闥婆吠陀記載,伐樓拿是全知神,說謊的人不能逃出他的羅網,星星是他的千眼密探,監視人類的一舉一動[2]。盡管經典《梨俱吠陀》中伐樓拿的登場次數遠不如因陀羅,但這不代表他在早期的吠陀社會的重要性不及因陀羅,這是因為《梨俱吠陀》的敘述焦點是主要集中在火焰(阿耆尼‎)及蘇摩酒儀式上,蘇摩又與因陀羅有著緊密的關系而導致。原本《梨俱吠陀》給伐樓拿和密特拉的身分都是阿修羅神族,如5.63.3,但他們隨後又被安排進提婆族的體系中,如7.60.12,這一點很有可能是暗示了阿修羅一詞在後期是帶有負面含意的開端。在自身職能不斷被其他神只分割,伐樓拿最後下降為單純的水神(包括海洋與河流)及溺水者靈魂的守護神,伴隨著那伽族成為鎮守西方方位護法。

晚期的美術畫作中,伐樓拿被描畫成月神,長著黃皮膚穿著金色盔甲,手握蛇皮製的套索羂索,騎乘海獸摩羯。

[編輯] 瑣羅亞斯德教
伐樓拿的名字實際上並不見於祆教的波斯古經或祆教巴勒維的文獻中。自1900年代中葉以來印伊的研究員嘗試從伐樓拿與密特拉的關系尋找伐樓拿出現於祆教的可能性,但當中有許多的理論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反駁。其中祛邪典(Vendidad)1.17記載了一個被稱作「Varena」4角14層的世界,當中住滿了魔鬼和非亞利安裔的野蠻人(祛邪典7.10),這些描寫都與吠陀的伐樓拿形象相差甚遠。

有一個比較廣泛接受的理論認為吠陀伐樓拿是產生自印伊的伏羅那(*vouruna,「光輝的海洋」之意),但伏羅那就連本身的形象都充滿爭議性。伏羅那被認為與密特拉組合成為祆教的最高善神——阿胡拉·瑪茲達,但亦有一說是根據創始人瑣羅亞斯德創作的詩歌中推論三者是各自獨立的神只。語言同系性並不一定暗示當中存在有本質上的相似點,最典型的例子有daeva(妲厄媧,祆教的「誤神」,一說為撒旦)與提婆,印度教的「天神」、後引申為「善神」)。有部分學者認為伐樓拿的職能及形象與祆教阿梅沙斯彭塔(神使)六者之一的艾霞凡許達有共通之處,都是「至高公正」的體現[3]。另一種說法是吠陀的跋伽「Bhaga」其實是伐樓拿的別名,其變形「Baga」以修飾詞在波斯古經中被提出過,兩個詞的意思都是「神」或「守護神」。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3/35/Varuna.jpg
提婆族伐樓拿,女性的乳房顯示了其兩性同體的特徵。

閻摩:死神。 閻王是民間傳說中陰間的主宰,掌管人的生死和輪回。在中國古代的民間信仰裡面,人死後要去陰間報到,接受閻王的審判。[1]閻王有一本生死簿,上面記錄著每一個人的壽命長短,當某人陽壽已盡的時候,閻王就會派遣下屬無常鬼去把人的魂魄押解到陰曹地府接受審判。閻王的判決取決於此人生前行事的善惡:生前積德行善立功的人,閻王會讓他成為神仙,或者給他一個好的來世;生前行凶作惡的人,閻王會讓他下地獄,接受各種懲罰,或給他安排一個不好的來世。這是因果報應、抑惡揚善等民間信仰在「閻王」觀念上的體現。
古印度神話中的閻王
閻王在古代印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當時,古代雅利安人的一支開始了在印度北部地區的統治,並在那裡創造了吠陀文化的種姓制度,開創了印度歷史上的吠陀時期。雅利安人使用比梵文更古老的語言寫成吠陀經,其中最早的是《梨俱吠陀》。在《梨俱吠陀》中,耶摩(Yama)神居住在天界的樂土,人死後的靈魂都要到那裡去見耶摩神。耶摩神有兩個使者,它們是兩條狗。這兩個使者經常在人間界巡遊,當用嗅覺發現有人快死的時候,就把他的靈魂引到天界。耶摩神就是閻王的最初來源。

雅利安人在印度發展出現代印度教的前身婆羅門教。吠陀經是婆羅門教的經典,因此耶摩神的信仰在婆羅門教中被繼承了下來,並有所變化。婆羅門教相信輪回,認為耶摩神是傳說中第一個死去的人。後來,耶摩神從天界轉入地界,被認為是專門監督死者生前的行為,並給與賞罰的神只;進而發展成為地獄中所有死神和死者的王,即地獄的主宰者,擁有眾多的下屬。隨著進一步的演變,耶摩神最後成為專門使死者受苦,凌辱死者靈魂的神只。遠古的雅利安人眼中,閻摩並不是一個可怕的神只。相反,閻摩會親率亡者穿越往地府的障礙,到達地府之後,閻摩還會與眾亡靈享用筵席。但隨著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次大陸,消滅各個原住民族的部落後,其社會結構開始愈變愈龐大,人心也開始愈來愈壞,生活在整個社會中最高層次的婆羅門為了警惕人們不要犯罪,就把閻摩從一個和善的亡者之主描繪成凶惡,會用各種酷刑折磨壞人的神只。這個做法令雅利安人對閻摩這個神只的恐懼增加,這一份對閻摩的恐懼隨著佛教和古婆羅門教文化的東來,傳到中國人的心中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4/Yama_tibet.jpg
西藏閻王畫像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1/19/Yamantaka_Vajrabhairav.jpg
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大威德明王(閻曼德迦)

蘇利耶:太陽神。 蘇利耶(सूर्य / Sūrya)是印度神話中主要的太陽神,他是天父神狄阿烏斯之子,宗教藝術中他被描畫成擁有金色的毛發和手臂,乘坐著由七匹馬拉動的戰車,這七匹馬象徵了所有七種查克拉。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3/Surya_chariot.jpg
騎乘七頭馬的蘇利耶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4/Surya-Konarak.jpg
科納克太陽神廟的蘇利耶雕像
太陽之神

[編輯] 史詩中的主要神
梵天:創造之神。 梵天(梵文:ब्रह्मा,Brahma)是印度教的創造之神,與毗濕奴、濕婆並稱三相神。他的坐騎為孔雀,配偶為智慧女神辯才天。由於種種原因,印度教徒對梵天的崇敬程度相對來說不高,反而較崇保護神毗濕奴以及敬畏破壞神濕婆。全印度4000多座印度教寺廟只有兩座是專門供奉梵天的,但大部分印度教徒都對梵天祈禱。

與印度不同,梵天信仰在南傳佛教的東南亞,尤其泰國,得到很大的發揮,在泰國的梵天信仰,華人稱之四面佛信仰,據說有保佑人間富貴吉祥的功能,在東南亞地區有非常多信眾。

印度教的終極思想就是要將自我與梵天合二為一,即梵我合一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0/Brahma_Halebid.jpg
一尊梵天神像雕刻在Halebi的一所寺廟中
創造之神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a/Brahma_1820.jpg
手繪的梵天像
形象象徵
四隻手臂:象徵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也象徵心靈(右後方手臂)、智慧(左後方手臂)、自我(右前方手臂)、自信(左前方手臂)。

吠陀經:象徵知識。

黃金:象徵活躍在宇宙中,而金臉則代表梵天在創造宇宙時是處於活躍狀態的。

天鵝:象徵辨別力,是梵天的座騎。

王冠:象徵最高地位。

蓮花:象徵自然與宇宙中所有存在。

胡須:黑色或白色的胡須象徵智慧,而長須則象徵智慧的永恆成長。

四張臉:四部《吠陀經》。

[編輯] 坐騎
梵天的坐騎是一隻天鵝。這只天鵝天生能夠分離牛奶和水,代表每個人都要能夠學會分辨善惡,繼而揚善棄惡。

毗濕奴:保護神。 毗濕奴(梵文:विष्णु,IAST:viṣṇu),也名為維修奴、黑天、那羅延天(Narayana),佛教稱為遍入天,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主管「維持」。他的坐騎為迦樓羅,妻子是吉祥天,印度教的毗濕奴派(Vaishnavism)專門供奉他,全國有1000多座廟宇。

印度人傳說,毗濕奴有10個化身,分別是魚、龜、野豬、人獅、侏儒、持斧羅摩、羅摩、克里希那、佛陀和卡爾吉。毗濕奴的十個化身分別對應關於毗濕奴的十個故事。在十個化身中,魚與龜參與了創世傳說;野豬、人獅、侏儒、持斧羅摩、羅摩、克里希那是毗濕奴消滅眾神的敵人時的化身;佛陀,亦即釋迦牟尼也是毗濕奴的化身;卡爾吉尚未現世,其形象為騎著白馬、手持燃燒著的火劍的英俊男子。卡爾吉現身之時就是世界終結之日,他將燒盡一切,審判世人。值得注意的是,關於毗濕奴的十個化身的故事明顯不是完成於同一時期的,在側面也表現出了印度教的內容在時間上的變化。

毗濕奴最為常見的形象為藍色皮膚,擁有四支手臂,並且坐在蓮花上。四支手臂分別拿著不同的神器:金環、法螺、蓓蕾(花)以及神杵。另一常見的形象,則是毗濕奴躺在千頭巨蛇「舍沙」(阿難陀龍)之上,從肚臍生出的蓮花中創造梵天,而吉祥天則隨侍在身邊。

毗濕奴在印度神話中,常被視為保護之神。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8/8f/Lightmatter_vishnu1.jpg
毗濕奴

濕婆:音樂、舞蹈和毀滅之神。 濕婆(梵文:शिव,Śiva),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濕婆是毀滅之神,也擔當創造的職能,是印度民眾最為敬畏的神,由吠陀時代的天神樓陀羅演變而成。

他的教派(濕婆派)信徒奉其為最高的神,有地、水、火、風、空、日、月、祭祀8種化身,除毀滅外還可創造。佛教文獻稱他為大自在天,住色界之頂,為三千界之主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c/Sivakempfort.jpg
在班加羅爾的巨大神像雕塑濕婆冥想的神韻

阿修羅:惡魔。 印度教神話的阿修羅(梵語:असुर)是一群追求力量的神族,有時更被稱呼為惡魔,阿修羅族及提婆族(包括那伽族)都是迦葉波頁面迦葉波 (印度教)並不存在,英語維基網路對應頁面為Kashyapa。的後代。最早期的吠陀文獻記載阿修羅族是一群司掌道德及社會的神只,如伐樓拿(佛教名:水天)掌管天則與理法梨多頁面梨多並不存在,英語維基網路對應頁面為rta。,和跋伽守護信徒的財富與婚姻;提婆族則司掌自然現象,如黎明女神烏莎斯及氣候神/雷神因陀羅等。

密特拉(佛教名:彌勒菩薩)、伐樓拿及弗栗多都是很具知名度的阿修羅神只。毗樓遮那(佛教名:大日如來)、松巴頁面松巴 (印度教)並不存在,英語維基網路對應頁面為Sumbha。和尼森巴頁面尼森巴並不存在,英語維基網路對應頁面為Nisumbha。原為阿修羅王,後被佛教吸收成為佛陀。

於後期印度教的文獻如《往世書》和《過去如是說頁面過去如是說並不存在,英語維基網路對應頁面為itihasa。》中,兩族開始被明確地二元化,阿修羅族作為提婆族的對立被描寫成邪惡的一眾。根據《薄伽梵歌》16.6章的詳細描述,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帶有daivi sampad(神聖的特質,提婆的詞根)或asuri sampad(惡魔的特質,阿修羅的詞根)。總結《薄伽梵歌》16.4章,asuri sampad代表了傲慢、自負、妄想、狂怒、嚴肅及無知。[1]部分品格正氣的原阿修羅族的神只,如伐樓拿後期就因此而被「易族」至提婆族。

迦樓羅:金翅神鳥,於烈火中涅盤而得永生,以中國神話鳳凰為原形。 迦樓羅(梵文:गरुड,Garuḍa),按照《迦樓羅及諸天密言經》的說法,就是中國的金翅大鵬鳥或大鵬金翅鳥,是印度教和佛教典籍中記載的一種神鳥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9/94/Garudakaryatid98.jpg
迦樓羅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c/P1080102.JPG
真覺寺中刻於塔身上的金翅大鵬鳥

閱讀全文

與古印度酒神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銀行電子銀行口令卡怎麼用 瀏覽:427
印尼順豐快遞怎麼樣 瀏覽:871
英國的鋼鐵冶煉技術多久興起的 瀏覽:587
聖卡羅鋼琴國產和印尼產什麼區別 瀏覽:33
印尼的英文怎麼變中文 瀏覽:32
中國電信卡流量如何共享 瀏覽:198
山東南山集團印尼公司佔地多少公頃 瀏覽:552
義大利歐元怎麼用 瀏覽:31
中國國際直撥號是多少 瀏覽:732
中國快遞豐巢櫃外國人如何評論 瀏覽:726
印度酸乳酪怎麼吃 瀏覽:8
中國和歐洲怎麼坐火車 瀏覽:665
中國有什麼半島 瀏覽:597
越南買車靠什麼掙錢 瀏覽:817
印尼撈面怎麼放調味料好吃 瀏覽:561
越南是怎麼到中國的 瀏覽:897
印尼的國際字冠是什麼 瀏覽:675
義大利nf毛線怎麼樣 瀏覽:366
義大利進口廚櫃有哪些 瀏覽:154
怎麼進去越南股市 瀏覽: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