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人怎麼磨糧

印度人怎麼磨糧

發布時間:2023-08-26 00:42:17

A. 印度的美食有什麼特點

印度菜強調食材新鮮,香料更是現磨的,烹調各種辣度的咖喱,極富層次感;大量拌入椰漿和酸奶,以增加醬汁的濃度與香味,也是其特色之一。
印度人在食材的選擇上比較單一,通常只是雞肉、羊肉、海鮮和各類蔬菜;調料雖然種類繁多,但是每道菜都會有一款比較主要的調味料,比如孜然、馬薩拉等;菜餚的烹飪方式也相對簡單,有燒、烤、炒等幾種。食客點餐時,只需選擇食材、主要調料和烹飪方式,印度大廚絕對可以按照你的口味和要求製作出美味的菜餚。
印度菜口味較濃,但愈往北部則口味漸淡,一般食物的烹調法自古以來就受蒙古人的影響。其中最受人歡迎的一道菜叫做坦肚喱(Tandoori),是用香料腌過的雞,放入一種印度特製的爐灶上用文火烤,烤到一定火候,即雞肉的芬芳開始溢出而肉汁也未被烤乾時,吃起來十分美味可口。
除了用雞烤之外,魚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烤,一樣的美味可口。還有一道叫做「可馬」的咖哩料理也很受歡迎,是把肉用凝乳泡軟即可食用,味道很特別。
印度還有一種「家常菜」,普通老百姓常常都吃這個,是用一種未切的麵包叫Nan,用來和米飯一起配著咖喱吃,米飯的清香夾帶著咖喱的美味,定能讓你一飽口福。
印度人的主食是麥面餅和大米,每餐都是先吃餅,然後再吃米飯。印度的米飯用名為BASMATI的米做成,是一種世界聞名的米。這種米形狀細長,味道濃香,是由印度的氣候決定的———半年乾燥,半年濕潤。
印度北方菜的味道是微辣的,而到南方,就會覺得菜味很辣,這也是由於南北氣候的差異造成的。
南方植物多,因此盛菜的器具多為芭蕉葉、香蕉葉等植物葉子,很漂亮。

B. 印度人忍飢挨餓,為何還要向我國大量出口大米

一直以來,農業都是我國非常重視的,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而我國又是一個人口十分稠密的國家,正因如此,我國對農業是非常重視的。像袁隆平這樣的水稻專家,在我國可謂是家喻戶曉,受到了廣泛的愛戴和贊譽,可見我國對農業的重視程度。

相比之下,我國就顯得理智多了,雖然我國幅員遼闊,但是由於地形復雜,可用的耕地卻不多,目前我國除了大力發展農業之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主要進口大豆和水稻等等,畢竟要做到「手裡有糧,心裡不慌」。

C. 為什麼印度的食物大多都是糊糊

我們經常在視頻中看到印度人的食物,不管什麼食材,最後都會搞成糊糊狀,游宴而且大都會是黃色的糊糊。做出來的食物看起來都是黏黏糊糊的一團,很難看出是什麼食材。
我們對此就十分不理解了,我們中國人對食物的製作十分講究,色香味俱全,這樣看起來才有食慾。而印度人的食物都是糊糊狀,我們看起來沒有什麼食慾。印度人為什麼要把食物做成糊糊呢?
其實這也是有原因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印度人的飲食是和他們所處的環境、氣候、文化、風俗習慣等因素有很密切的關系。
一、地域、氣候的因素
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而且位於南亞季風區,屬於是熱帶季風氣候,這種氣候的特點是全年高溫,降水明顯分旱、雨兩季。
由於印度處於熱帶氣候,特別是夏季,炎熱高溫,在這樣的高溫環境下,再好的食物,也不利於能存放,時間長了就非常容易腐爛和變質。如果把這些食物做成糊糊狀,裡面多放些各種香料,對食物的保存就相對容易一些。
二、嫌檔各種調料可以殺菌
印度的食物里總是放很多種調料。特別是咖喱,每餐必備。印度人對咖喱的熱愛讓人看不懂,他們放咖喱,就像是我們炒菜放鹽一樣,島餐必放。他們每天面對的就是各種各樣的咖喱,如果沒有了咖喱,印度人覺得自己的飯菜就失去了靈魂。
印度人對各種香料的痴迷主要是由印度所處的氣候,和人們的生活習慣有很大關系。印度大部分國土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潮濕高溫的氣候也是各種香料的生長必備條件。
印度人為了適應這種高溫潮濕的環境,就喜歡食用各種香料。這些香料的刺激性辛辣氣味可以殺死食物中的細菌,可以去除人體內的濕氣,也有利於食物的保存。所以,印度人在製作食物的時候,總是會放入咖喱等大量的辛辣調料,再把食物熬成「糊糊」狀,才會開始食用。
除了調料,印度人也特別喜歡洋蔥西紅柿,也基本上頓頓離不了。洋蔥更是受到了印度人的喜愛。洋蔥的作用也是用來殺死細菌的。
三、和印度的飲食習慣有關
印度人喜歡吃糊糊的食物,是和他們的飲食習慣有關。我們知道印神者銀度人吃飯不用任何餐具,喜歡用手抓著飯送到嘴裡。特別是印度人日常主食為大米,食材做成糊糊後,可以很好和大米摻和在一起,用手抓著也很容易和方便。
而且由於印度盛產各種調味料,是一個香料大國,各種香料那是應有盡有。他們在食物中加入各樣的香料,是因為他們認為只有加入各種香料,並經過長時間的熬煮,才能使食物出香味,才能引起人們的食慾,這樣吃起來才更有味道。
另外,據說印度人喜歡用手抓飯,把飯做成糊糊狀和加各種調料的習慣,那也是外來的。當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時,就把這種中東人的飲食習慣傳入了印度。
中東人就十分喜歡在食物中放大量的香料,當時可能也是為了更好地存放食物,防止細菌和食物變質。而且中東的穆斯林吃飯也喜歡用手抓飯,這些習慣到了印度,結合當地習慣,很快就流行開來。

D. 打仗時候的糧食有多稀缺,印度兵把什麼東西當飯吃

把樹葉、草、樹皮之類的東西當飯吃,據說是跟他們的宗教信仰有關,不過咱也不清楚,可能真的是這樣的吧。據說這件事發生在二戰時期,因為印度在很久之前,英國還是「日不落帝國」的時候,就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一直被英國殖民統治。所以後來,印度想要借著外部力量擺脫英國的統治。


但是好死不死的是,印度的宗教信仰中,牛的地位極其高。雖然現在印度也有養牛出口的,但是他們自己是不吃牛肉的。所以說,日本人可以吃牛肉代替軍糧,但是印度人不可以。這個時候,日本將領表示,他們大和民族自古就是吃草的民族,而當時牛也殺得差不多了,日軍也開始吃草,那麼這些餓得發慌的印度人自然而然的就開始食草、樹皮等東西充飢。

E. 看印度人吃米飯,那個米又長又大,他們是如何種植的

他們的水稻基本上都是單季稻。

印度大米的口感不錯

中國的水稻不僅在產量上,而且在品種上都遠遠超過印度。每種米的產量都高於印度米,但與印度米不同的是,中國米軟糯香甜,而印度米粘度低,所以煮成米飯後,顆粒分明,特別適合炒飯。所以從口感上來說,印度米的口感比中國米好。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F. 印度人為什麼喜歡把食物做成黃不拉幾的

一說起印度的飲食,人們腦海中就會浮現一盤盤,一碗碗黃呼呼的東西。在大家眼中,印度的食物好像全都是黃的,看起來讓人莫名有一種惡心感。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並且還常年受到中東及西洋文化的影響,因此他們那裡的飲食也隨著地區和宗教的變化而變化,同時還受到地理氣候等差異的影響,導致印度南北口味的差異也特別大。

更重要的是,印度人在烹飪菜餚的時候,他們很喜歡加入一種黃色的香料,這那就是姜黃,這是在印度最常見的調味品,這個香料會把食物給做成黃黃的東西。姜黃的外表就很像我們中國的生薑,並且味道也很相似,只不過他們的姜黃是呈一種黃橙色,並且他們一般都是把姜黃磨成粉末。

G. 從印度飲食做為切入點,觀察印度人的性格和其民族性大家看法

以印度飲食作為切入點,大致可以推倒出印度人的性格和民族性,有這么幾個特徵:

1,印度飲食的口味很重,普遍偏辛辣,其中的甜食也很甜。這種重口味飲食習慣,使得印度人的性格,顯現出極強的主觀個性。這也許就是導致印度成為多宗教國度,而且印度人普遍信宗教,的主要原因。

2,印度自古與我國就有交往,但是印度人吃飯不用筷子。印度被英國殖民統治三百多年,但是印度人吃飯也不用刀叉。

由此可見,印度人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印度人的內心,對外來影響十分抗拒。由此可見,印度 社會 並不會十分熱衷於求新求變,印度的發展只是對外部環境變化,所作出的被動反應而已。

3,印度人實行分餐制,吃飯用手抓,食物用芭蕉葉來乘放。由此可見:

①,印度人看重規矩,也注重個人意見,與人相交總會保持一定的距離。

分餐制,大家互不相干,各吃各的,各有各的吃法,各有各的活法。

②,印度人為人處世,力求簡單丶直白。

手抓飯,一人一份,抓了就吃,不用顧忌他人的用餐感受,也用不著講什麼用餐禮儀,想怎麼吃就怎麼吃。久而久之,印度人性情就會變得簡單丶直白,為人處世也會變得隨心隨性。

③,印度人不注重吃相,做事也只憑個人喜好,不怎麼講究。

印度人用芭焦葉承載食物,一人一份。因此一不用注意吃相,二不用關注他人,三不用吃完洗碗。久而久之,印度人就不會在意別人的看法,也不會在意別人的關切,更不會認真的對待善後問題。

4,印度人食物主要以素食為主,這就意味著,印度人雖然個性強烈,但是暴力傾向並不嚴重。通常肉食比重大的族裔,暴力傾向嚴重。

例如,俄羅斯人表面上很斯文,但是俄羅斯人也很暴力,這與俄羅斯人肉食比重大的飲食習慣,是分不開的。相對而言,以素質為主的族裔,暴力傾向要小得多。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印度人不太重承諾,不太守信用。印度人看重自己的利益,不太重視別人的合法利益。印度人有點冥頑不靈,但是印度人也不邪惡,有其寬容善良的一面。印度人很注重當下的得失,不會過於在乎過往的是非曲直。

因此,跟印度人打交道時,應該一碼歸一碼,不應該想太多。跟印度人做交易,應該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不要扯遠了,更不要在意什麼老客戶與新客戶,否則您十之八九會吃虧。

從狹義的角度來說,人生在世,生活、工作無疑是整個主線,彼此相連相交,一個國家的文化來源於民風民俗,一個國家的規矩也影響這這個國家民眾的生活習慣,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一個國家是走向強大,還是走向弱小,不能任由傳統的民風來自然發展,而是要改變,凡是能夠善於改變的國家,都很強大。印度,是一個另類,它也在改變,但印度特有的傳統意識阻礙著這種改變,形成了印度風格的國風、民俗。而人的行為,自然會影響到飲食,因為人的行為的一半就是生活,從生活習性也能看出工作態度和性格。

從飲食看印度的性格與民俗; 印度飲食同樣一個民族飲食習慣的傳承,印度氣候比較熱,食物存放容易霉變,因此,印度喜歡把蔬菜什麼的統統剁碎,它們喜歡把各種食物混在一起,加入食鹽、各種香料,這樣容易保存,這是印度飲食的根源。印度人不追求飲食的多樣性,也不追求色、香、味、美,印度人對於飲食不挑剔,一副無所謂的樣子,食物只不過是用來填飽肚子的,它們更習慣追求精神享受,印度人生活在精神世界裡,而不是生活在世俗世界裡。

印度人注重精神信仰,忽視現實生活,因此,它們通常不習慣循規蹈矩,更習慣鬆散、得過且過; 印度人生活在精神世界裡,受印度宗教信仰的影響,它們相信生命輪回,宗教信仰也影響到了印度人的飲食。一切簡單就好,吃飯用手抓,也使很多食品種類受到限制,不是什麼食物都能用手抓著吃的,所以,印度飲食相對簡單。你在印度打開電視,很少見到各種 美食 節目,各種吃法,各種食材,如果不控制,任何動物都能給你吃沒了。對於精神的追求,必然會對現實產生漠視,所以,印度人的性格自由散漫,缺乏上進心,得過且過,不習慣做事條理化,不講究衛生,家門口臟亂差,它們很少去打掃。印度宗教信仰把人的物質世界定義為幻覺,既然是幻覺,何必去認真對待呢?因此,印度 社會 秩序很亂,它們也不習慣遵守章程。

印度飲食上的隨意性,也反映在做事上,這一切和印度的宗教信仰有關系;

印度宗教倡導人生輪回,印度人認為,人的生命是可以再次來過的,既然如此,風水輪流轉,爭什麼,等著就是了,這輩子過的不好,下輩子好好過就是了。所以,印度人的性格就像處理食物一樣,吃飽了就行,印度人的性格散漫,沒有時間觀念。舉一個例子,印度是有種姓制度的,把人分成四等級(還有一個不夠等級的),即:即婆羅門(宗教:僧侶貴族)、剎帝利(軍事、行政貴族)、吠舍(普通雅利安人,主商業)、首陀羅和達利特(被征服的土著人,奴隸)。除了以上有等級的,大多數是沒有等級的第五種人,即:賤民,不可接受者;印度早就廢除了種姓制度,但卻沒有抗爭,因此,大多數印度依然普遍遵守這個制度,所以,印度人的性格,就是以自我為中心,它們不團結,也不善於改變。

過分執著於精神世界,對現實生活的冷漠,也讓印度目光短淺,並以此為榮,迷失自我;

印度確實是一個奇葩的國家,你能想像印度人左手上廁所洗屁股、右手在盤子里抓飯吃的畫面嗎?如果你能接受這個,你就能接受印度 社會 很多奇怪的現象和習慣。

印度人崇尚自然,又追求「潔凈」,宗教思想根深蒂固,他們不用紙擦屁股而是用手洗,他們不在家裡建廁所,而是在野外隨處大小便,甚至在大街上就地解決,說這是追求自然;牛可以在大街上暢行無阻,沒有人去驅趕,牛尿當作飲料喝,牛糞用來做餅吃,說這是神的賞賜,好多的奇葩事情,不一而足,簡直刷新了我們對地球人的認知。

由此可見,印度的飲食是多麼的神奇,不僅味道有些「奇特」,而且形狀也非常的辣眼睛,都是些黏糊糊的東西,讓人充滿遐想。印度人吃飯靠右手抓,左手是用來洗屁股的,兩手不能亂用。吃飯時,右手將飯菜反復攪拌均勻,然後送入口中。如果你到了印度,你絕對難以下口,但印度人卻吃得津津有味。

印度人以吃素食為主,他們認為吃素可以使人高尚、聖潔,對 健康 有益,陶冶性情,大部分人都比較溫和謙順,缺乏抵抗和戰斗精神,從疫情期間大街上警察用棍子抽打市民就可窺見一斑,幾乎都是逆來順受,又懶散無序,印度人的性格就像他們吃的咖喱飯一樣,鬆鬆垮垮,稀稀拉拉,而且還有一股刺鼻的怪味。

吃什麼,長什麼,印度人飲食奇葩,做事也就奇葩,我們只能驚嘆,阿三真了不起!

印度飲食的特點是看似豐富多彩,其實非常單一,就各種香料醬料混合撈。作者無數次觀看各種印度食物的製作,印象是無腦,無心,只有機械的儀式感。因為無文化(作者始終認為印度的文明文化非常低級,當然佛學除外,佛學在印度已式微了),所以缺乏對食材,食材與人的關系的理解,缺乏對烹飪各環節的技術的調整,升級整合的文化指導,使大多數的印度菜都是違理的,不 健康 ,烹飪手法工序呆板不能有效利用食材和能源,不美觀,不衛生。

不過印度的傷害是好象化學腐蝕傷,很惡心,但是表面傷,但西方和日本的傷害是捅刺傷是很致命的!

我沒去過印度,對印度的了解是通過媒體,網路,去過印度的朋友介紹。長時間的聽、看,我覺得總體情況是真實的。這包括印度民間,和高種姓印度人的飲食。首先,為了迎合印度人用手吃飯的習慣,印度的菜餚都做成糊狀,這應該沒錯。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印度菜餚的顏色和形狀和嘔吐物和排泄物相似。他們用右手將糊狀物和米飯混合一起抓入嘴中。這種低級,愚蠢的就餐方式,印度卻稱很先進,就象他們用左手擦屁股一樣,這種惡心的操作,印度人卻拿來和全世界作對,說廁紙不潔!從印度人的這些習慣我總結出,所有的愚昧、愚蠢、無知、無恥都在印度!

印度菜和印度人一樣,極具地區特定性和多樣性,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印度的 歷史 ,征服者,貿易夥伴以及印度宗教和文化習俗的影響。

印度菜的特色
盡管印度 美食 具有很強的地域特色,但整體仍有一些共同之處。比如,全國各地的印度菜都高度依賴咖喱,以之搭配肉類、蔬菜或乳酪等,其中的香料混合物、湯汁流動性和配料等取決於地區偏好。

總體而言,印度南部地區的人比其他地區的人更偏愛大米。

所有的地方菜都愛加入豆類。印度菜使用的豆類也許比世界上任何其他菜系都要多:紅扁豆,孟加拉國豆,木豆或豌豆,黑綠豆和綠豆等等。烹飪方法也多種多樣,整豆,掰開,或磨成豆粉等等。

印度菜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不使用乳製品的菜餚中添加奶油,並在素食中添加蛋白質。

印度菜最具特色的地方就是香料的多樣化使用。印度香料混合物基本上要使用五種以上的香料,有時會混合更多。如辣椒、黑芥末籽、小茴香、姜黃、胡蘆巴、姜、大蒜、豆蔻、丁香、香菜、肉桂、肉豆蔻、藏紅花、玫瑰花瓣精華和細辛粉等等。恰娜·瑪薩拉(Chana Masala)是一種很受歡迎的香料混合物,裡面有豆蔻,肉桂和丁香,其餘香料因地區和個人喜好而異。

外部影響
貿易帶來的影響在印度菜中表現得很明顯,某些特定地區的菜餚帶有明顯的外國印記。印度的香料深受阿拉伯和歐洲商人的追捧。作為交換,印度得到了許多影響其烹飪傳統的商品。比如葡萄牙商人帶來了西紅柿,土豆和辣椒,它們已經深深地融入了印度菜式中。阿拉伯商人則帶來了咖啡和阿魏(asafoetida)。

印度的征服時期也極大地影響了其菜式的發展。莫卧兒征服者在15世紀初到16世紀末佔領了印度,他們給印度的烹飪傳統中注入了波斯元素,比如在醬汁中使用奶油和黃油,菜品中加入肉類和堅果等,代表菜式有比爾亞尼菜(Biryanis),咖喱卜(samosa)和老三蒲牢(pulaos)等等。

英國將湯和茶引入印度,但對印度菜的影響不大。相反,殖民過程卻將印度菜融入了英國文化中。例如雞肉蒂卡·馬薩拉(Chicken Tikka Masala)是印度的一道流行菜,實際上它是印度的產物,但卻被稱為「英國真正的民族菜」。甚至西方的「咖喱」這一概念(指大量肉汁和類似燉菜的菜餚)也源自英國的解釋。其實,咖喱粉是英國人發明的,印度的香料混合物最初是由殖民地的英國廚師配比的。
印度人的性格和民族性

印度人的性格高度多樣化,其文化特徵在很大程度上受宗教和地區特徵的影響。阿育吠陀教義強調思想、身體和精神之間的平衡,也規定了食材搭配和烹飪方式,對印度菜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同時也對信奉者的言行舉止產生了很大影響。此外,整個印度有大約三分之一的人是素食者,這是由他們信仰的印度教、耆那教、錫克教或佛教以及其他宗教所決定的。因此,印度大部分菜式里都不放肉。此外,印度教徒信奉牛,認為牛是神聖的,而穆斯林則認為豬肉是不潔的,因此從不食用。根據不同的宗教信仰,特定地區的菜式里會刻意減去某些成分,以符合宗教規則,這也對信仰該宗教的印度人進行了各種規范與限制。

簡單歸納一下印度人的性格特點如下:

馬哈拉施特拉邦和孟買:有趣,不守規矩,噪音創造者;

南部各州:受過良好教育,英語普遍良好,思想開放,態度舉止是印度最佳的 ;

東北印度:男人暴力,粗魯,女孩漂亮,虛心;

北印度:粗魯,保守,好打鬥。

在長期的政治征服,價值體系, 社會 結構和 社會 化進程的 歷史 大背景下,印度人的性格跟印度菜一樣,普遍比較重口味,偏愛刺激,外加復雜多樣性,但其民族性中的團結、對宗教的虔誠及對國家的忠誠還是令人佩服的。

閱讀全文

與印度人怎麼磨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vs瑞士在哪裡比賽 瀏覽:504
為什麼越南的黃金那麼貴 瀏覽:692
伊朗的面條怎麼做 瀏覽:318
印尼哪裡換錢匯率好點 瀏覽:658
越南手機費用大概多少 瀏覽:164
伊朗有什麼建築 瀏覽:194
二戰義大利攻打哪裡 瀏覽:928
如何讓中國移動在越南有信號 瀏覽:851
伊朗阿富汗哪個窮 瀏覽:871
去英國旅遊需要注意什麼 瀏覽:700
吉三代印度治療效果怎麼樣 瀏覽:375
中國什麼加入wto 瀏覽:266
義大利旅遊攻略哪裡最好 瀏覽:560
越南水族魚缸哪裡好 瀏覽:350
北京離伊朗多少公里 瀏覽:549
越南苗鄉帶什麼 瀏覽:617
中國最慘的帝王墓在哪裡 瀏覽:12
中國人在印度被搶怎麼辦 瀏覽:598
英國人自嘲的紀錄片叫什麼名字 瀏覽:14
英國曼聯球隊成立於什麼時候 瀏覽: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