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美國首富財富高達1.97萬億,印度首富達7600億,中國首富有多少
中國首富鍾睒睒 4,928億元,這個數值在國內一直穩居第一,在整個全球富豪榜的排行榜內排名為第16位。
Ⅱ 印度有多少華人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20年在印華僑華人只有約5000人,其中3000多人在加爾各答,1000多人在孟買,不到500人在新德里,剩下的分布在海得拉巴和班加羅爾等地。這些華人大多是五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以及高中以下的學生,經營餐館以及出租房屋是主要收入來源。
位於加爾各答東郊的「塔壩」,是印度最大的華人聚居區,約有2000華人生活於此。他們大多是祖輩從廣東梅縣以及湖北天門移居到此,有些家庭已傳至第六代、第七代。
(2)印度有多少中國高管擴展閱讀:
上世紀50年代是加爾各答華人的黃金期,僅「塔壩」的「中國城」就有兩萬多中國人,他們基本壟斷了加爾各答製革工業,大大小小的皮革加工廠、製鞋廠不下200家,餐飲食府更是遍布街巷。據李先生回憶,當時在「中國城」里賣廣東小吃都能賺錢,中國人來印度確實是為了淘金。
轉折發生在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於中印關系惡化,數百華人在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前就以各種名義被驅逐。戰爭爆發後,在印華人財產被凍結,工廠關門,商鋪被封,不少人被當作間諜抓起來,哪怕是釋放後都不得在原居住地定居。
隨後,在印華人數量銳減,不少人回到祖籍地或遷至東南亞。
Ⅲ 印度在世界有那麼多精英,為什麼科技技術發展沒有想像中的出色
1、印度其實沒有那麼多精英,這是媒體宣傳轟炸的結果。比如說很多印度人在歐美當CEO這件事情,就是一個典型的誇大宣傳。按照印度在美國的僑會的統計,全世界主要企業中的印度裔高管只有50多人。科學家方面,曾經有一個評選,全世界最頂尖的4000名科學家,其中中國人有接近500人,而那麼愛出風頭的印度人有多少呢?10個人。還有謠傳NASA有30%甚至50%的專家是印度裔,但實際上只有大約3%。所謂牛得不行的印度理工,事實上在世界上也屬於無名小卒,無論怎麼排名也排不進前三百。
2、印度的科學水平在世界上確實還算不錯,但和我們比差得就有點多。實際上目前全世界的科技水平來說,大體上可以分為美國、中國、其它國家,中美都屬於可以單挑「其它國家」的。印度在「其他國家」裡面算是不錯的。比如他們的高質量論文(被引前10%)數量也是排進世界前10的(比日本還多一些),雖然只有中國的十分之一左右。自然指數排到第13,雖然還不到中國的十分之一,但是差不多也是俄羅斯的兩倍。
Ⅳ 印度條件「很一般」,為什麼多出世界高管呢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已經過去了,在這幾十年裡,我們國家的建設迅速崛起。以勤勞不畏艱苦的體質,日以夜繼地發展經濟,同時,教育水平也得到提升。另外我國讀書是出了名的努力用功,大多數人都是經過20年的寒窗苦讀,才開始步入工作階段。
但這么勤奮的國人來到各大國際組織上、或者知名金融公司等等,能取得管理崗位的人鳳毛麟角。反觀在我們眼裡奇葩思想一大堆的印度小夥伴,卻占據了世界高管的半壁江山。我們一起來看看,印度條件「很一般」,為什麼多出世界高管?網友:有外掛真可怕!
現狀
之前看新聞報道,美國500強企業中,一共有75位外籍CEO,其中印度裔高達10位,力排眾多發達國家的金融巨子,占據外籍CEO近七分之一,而我國能擔任CEO級別的高管,沒有一個。
原因三教育形式
另一個印度曾經大面積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因此英國思維方式徹底地貫穿印度的教育層面,西方人也就更加親近這種開放式的工作模式,以至他們非常受到美國人的提拔與重視。外加印度人嚴重的抱團行為,舉賢不避親,較為團結的生存理念,因此大面積形成了印度高管圈。
也就是教育和現狀讓他們的才能得到磨礪,也出現很多網友的感慨:外掛民族的外掛真可怕,出現這么多高管,我們都是為他們打工的啊!另外對此,你怎麼看?
Ⅳ 為什麼「印度幫」在矽谷的高管很多,華人卻越來越少
很多人不知道「印度幫」在美國跨國大公司中的存在,直到臉書華人員工疑被印度上司霸凌後跳樓,「印度幫」才進入大家的視野。「印度幫」就是印度人或印度裔美國人,在職場(主要是跨國大公司)中形成的一個利益小團體。
1、不團結,習慣於各自作戰,不像印度人喜歡集體行動;
2、喜歡埋頭工作,當老黃牛,印度人則喜歡表現,搶功勞意識強烈,容易在職場冒出來;
3、中國學生不喜歡團隊配合的體育項目,印度學生則喜歡打板球(印度的國球),團隊運動需要隊員密切配合才能取勝,這等於鍛煉了印度人的團隊協作意識;
4、印度人在做好工程技術的同時,有點想法的都會去讀MBA,而MBA的目標就是培養管理者,矽谷的科技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創始人會退居幕後,轉而僱傭受過MBA教育的人擔任CEO,印度人既會工程技術,又手握MBA的敲門磚,自然容易爬上CEO這個實權位置。
Ⅵ 為什麼印度人統治矽谷,中國人淪為打工仔
因為矽谷中高管人數中印度人數相對於中國人多。矽谷是印度的,而印度是中國的。網上有一類文章,標題很吸引人,比如,「印度CEO霸佔矽谷,中國人淪為打工仔」「印度輸出CEO,中國輸出廉價勞動力。文章往往焦慮地說道:在谷歌、微軟、Adobe等等這樣頂級科技公司,它們CEO級別的高管居然都被印度人給拿下了!
印度政府傾其所有培養這些精英,但印度理工2/3的畢業生卻選擇到美國留學,闖盪矽谷。這些人中的相當一部分通過努力,從底層一步步奮斗,成為矽谷高管。但他們幾乎很少再返回印度,以至於印度的人力資源部部長大聲疾呼:
其實在矽谷,中國人也有很多做到了高管的位置。比如,臉書的技術副總裁魏曉亮,Google人工智慧/機器學習首席科學家李飛飛,Microsoft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等等。
甚至像雅虎聯合創始人楊致遠、英偉達(NVIDIA)創始人黃仁勛,以及YouTube聯合創始人陳士駿都是華人。
總結;但和印度精英遠赴美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很多中國人在矽谷闖盪一番後又回到中國。其實,矽谷不應該成為評價標准。與其盯著中國、印度精英在美國矽谷幹得好不好,不如看看我們身邊每時每刻、實實在在發生的事。最聰明的印度人去了美國,而有眼光的中國人卻悄悄進入了印度。時代站在那邊,顯而易見。
Ⅶ 在矽谷中國人的高層領導比印度的高層領導少嗎
是的,雖然不願相信,希望海外華人比印度人混得好?除了不服,還有更重要的事!
在美國矽谷有個段子,講的是「集成電路(integrate circuit)」的英文縮寫IC,代表著印度(India)與中國(China)兩個國家的英文首字母,有人用它來形容矽谷的現狀:1/2的工程師來自亞洲,中國、印度各佔一半。
然而,人數上的接近掩蓋不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二者在成就上的差距。
當我們為華人企業家在矽谷站穩腳跟而歡欣鼓舞時,Google CEO桑達爾 皮查伊、微軟CEO薩蒂亞 納德拉、Adobe公司總裁山塔努 納拉延等一大票印度(印度裔)高管已經在科技界呼風喚雨。
Google CEO桑達爾 皮查伊
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政界。
當我們還在為譚耕成為首位具有中國大陸移民背景的加拿大聯邦議員而激動不已時,印度裔部長已悄悄占據了加拿大內閣中的4席,書寫了新的紀錄。
華人的勤勞和聰明有目共睹,然而在很多西方國家的舞台上,印度裔卻經常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當不少海外華人仍在抱怨不能融入主流社會時,印度裔卻已默默開花結果、四處蔓延。
海外華人真的不如印度人混得好?對於這個問題,無論您是表示認同,還是壓根不服,小僑(qiaowangzhongguo)請您不妨先看看下面的內容,看看印度人(裔)和海外的華人群體比起來,究竟有哪些優勢。看完之後,說不定您還會產生一些新想法呢!
語言有優勢
看過美劇《生活大爆炸》的人,想必都對主角之一—印度人Rajesh Koothrappali那一口地道的「印度式」英語發音印象深刻,並且常常以此吐槽。
但不知您是否注意到,無論Raj的口音多麼奇特,在和他的美國朋友溝通交流時,從來沒有出現過對方理解錯誤的情況。
英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從小到大都接受英語教學,聽說讀寫自然不存在障礙,這是印度人(裔)融入西方社會的一大優勢。
不過更重要的是,印度人說英語時總是充滿自信、聲音洪亮。雖然他們「吧啦吧啦」的發音總是被嘲笑,人家自己全不介意——「聽不懂?那是你的聽力問題,不怪我的發音。」
事實證明,這是一種可貴的精神,畢竟,溝通是融入的一大前提。不敢張嘴、不敢表達,即使發音再標准也沒用。
這一點尤其值得海外華人注意。一直以來,我們都過於「內秀」了,很多想法沒有得到很好的表達。試想,如果你連主動溝通的意願都沒有,老闆如何敢把重任委託給你?投資人又如何敢為你的企業下注?你所在社區的居民們,又怎麼可能在選舉時投你一票?
適應能力強
講一個小故事來說明這個問題。
矽谷一家公司招了三名實習生,分別是中國人、美國人和印度人。美國實習生做事只求完成就好,一到下班立刻走人;中國實習生幹活最多,但不愛說話;印度實習生做的沒中國實習生多,但也不差,而且最愛提問,善於表達自己。
最後的實習評價是,學到東西最多的是中國實習生,但給人留下印象最深的、讓大家都記住的,卻是印度實習生。
這說明,印度裔的思維方式更西化、適應能力更強,能夠迅速融入不同的環境。
其實,海外華人想做到這一點也不難,有兩個方面要格外注意:
一是要注意溝通時的技巧。 最基本的是面帶微笑、多寒暄、互致問候,在交流中多肯定對方,同時也表揚自己,不要太自謙,更不要抱怨;
二是別被面子牽著走,該拒絕就拒絕。 有的華人特別任勞任怨,集體主義精神爆棚,無論是不是自己份內的,礙於情面都會接受,慢慢成了其他同事的「使喚丫頭」,這樣就會在職場中處於很被動的位置。
「抱團」意識濃
有人說,海外華人也很「抱團」啊,在華人圈子裡大家都很活躍,為啥說印度裔就連這一點都比我們強?
真正的「抱團」,不是指在自己族裔的小圈子裡閉門造車,而是步調一致地、將這輛「車」上的所有華人成員,一起帶到主流社會的大馬路上,齊頭並進向前走。
在這一點上,印度裔表現得尤為搶眼。
一個人移民,整個家族都能被移過來;公司招進一個印度裔,過不了多久就能再來一大幫;在一個行業站穩腳跟,很快就能批量發展,甚至形成壟斷。
如果一個印度裔和其他人起了沖突,公司里的其他印度裔絕對會無條件地站在他背後;一旦有了人事權,招聘時對自己的族裔也是處處「高抬貴手」。於是,在很短的時間內,一個個印度裔團體陸續誕生;無論在公司內部還是更廣泛的社會領域內,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比單打獨斗更強。
「紮根」意願強
印度裔的家族觀念很濃,故土意識反而卻沒那麼強,似乎也很少聽說印度人「迴流」的情況。
有人說,這是因為印度太窮,實在是「心無可戀」,或者說無路可退。
事實並不盡然。有不少移居海外的印度裔,在故鄉的生活並不差,甚至還能養得起僕人。或許在他們的觀念里,「此心安處,即是故鄉」;只要來了這個國家,就把這里當作故鄉來建設、當作故鄉來「愛」,並以這個國家為傲。
Ⅷ 為什麼印度人統治矽谷,中國人淪為打工仔
1.印第安人確實在矽谷崛起。
但其背後是印度的人才外流。
例如,Google的首席執行官Sundar Pichai出生在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微軟的首席執行官Satya NADELLA,adobe的首席執行官shantanu narayen和Meguiar的首席執行官Sanjay Mehrotra都是印度人。
甚至美國媒體都說,有10位印度CEO正在統治世界。
幾年前,有一個數據:在美國排名前500位的公司中,有75位外國首席執行官,其中第一位是印度人(10),超過英國人(9)。香港和台灣只有一位華裔,而大陸沒有一位。
印度的10位CEO有兩個共同點。一個是在國外學習後在美國出生和成長的印第安人。
其次,他們大多數是在同一所大學接受教育的。對他們進行培訓的大學稱為印度技術學院,被稱為世界上最困難的大學,錄取率僅為3%。
2018年,印度理工學院的申請人數達到了45萬,但只有13000(2.8%)被錄取。毫不誇張地說:
來自印度各地的學生前往印度理工學院,他們都是印度各地的精英。
同時,即使是留在矽谷的中國科技精英也有新選擇:
在矽谷為中國公司工作。
蒂克托克(Tiktok)在矽谷開設了一家辦事處,並開始從Facebook之類的巨頭那裡偷人,提供的薪酬最多可提高20%。據統計,自2018年以來,已有超過24名Facebook員工被中國公司挖走。
國外一個著名的問答機構中的一個問題是:「在美國的印度移民是否比中國移民更成功?」引發了很多討論。
其中一位網民對此表示贊同。
「最聰明的印度人移民到西方,但是移民到西方的中國人不一定是最聰明的中國人。」
因為,中國現在確實可以為中國科技精英提供更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