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說印度人編寫了什麼軟體,都說他們IT厲害
印吹而已,印度的IT比之中國差遠了,中國軟體大多內銷,人家是做底層外包。
世界程序員素質排名:中國排名全球第1,印度排名第31
印度的軟體總產值=深圳市, 確實牛逼啊
當然印吹們要是說在美國的印度人怎麼怎麼牛逼,那為啥台積電、油管、英偉達等等是華人創辦不是印度人呢
B. 印度最頂尖的四大招牌產業
一、印度軟體服務業
印度的軟體出口僅次於美國,佔比達到全球軟體出口的20%,印度在IT外包行業是世界第一名,竟然佔到了50%的市場份額。 事實上,中國軟體總量要比印度要大得多,中國一年的軟體總量大約在5000億美元之上,而印度的軟體產能大約在1500億美金左右,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軟體主要是用來出口創外匯,而中國的軟體主要是為本土經濟所服務的,具有本質上的區別。
印度軟體業的確厲害,包括著名的波音公司,它的大飛機使用的飛行軟體都是交給印度來編程的。比如著名的Windows 10軟體,大部分印度人做出來的,甚至於比美國人搞的Windows 7要好用一些。
印度被稱為IT人才的矽谷。根據之前統計,在美國超過18%的微軟員工,16%的IBM員工,17%的網路人才和超過10%的醫生,21%的護士曾經在印度接受過教育。甚至於美國的百事可樂、可口可樂、通用電器、捷運公司包括具有重要定位的美國五角大樓都採用印度的軟體。在矽谷的各大電腦公司里,有大量的印度人擔當研發的重任,即使發達國家領頭羊德國也曾經表示要從印度引進軟體人才。
印度軟體業一度占據世界軟體市場50%以上的份額,印度軟體產品大多是輸出到美國,然後是歐洲。印度的軟體公司大量承攬了美國航空公司、瑞士航空公司、新加坡航空公司等航空公司的飛機運行軟體,以及英國倫敦地鐵的運行軟體,印度的設計技術堪稱一流。
世界銀行之前有一份調查稱,80%的美國公司把印度作為全球軟體來源的首選市場。微軟比爾蓋茨曾經在之前訪問印度時驚呼:「21世紀的軟體大國,不是美國,也不是歐洲,而可能是印度。」可見,印度的軟體業在全球的地位。
印度主要是IT外包服務,比如服務呼叫中心,還有一個就是軟體外包,依靠的就是印度人的編的軟體通俗易懂。
嚴格地講,印度的軟體業並不發達,發達的是印度的「軟體外包產業」。
印度軟體行業的主要盈利模式表現在外包服務上——就是給歐美大的IT公司做軟體代工。類相當於富士康和蘋果的那種合作關系,因此,軟體的核心技術及品牌都不掌握印度自己手中,類似於中國之前的「外貿加工」模式,所以,印度的軟體外包則是一種比較廉價的腦力勞動輸出。
印度軟體外包業崛起於上世紀90年代
早在1991年,印度政府就在軟體業實施「零稅賦」優惠政策,並享有銀行貸款的優先權。不僅如此,印度政府還對號稱「印度矽谷」的班加羅爾在內的多個軟體園和出口加工區實施了優惠政策,並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創造出有利於積極吸引外資、加快軟體業發展的法律生態環境。
疊加英語是印度官方語言之優勢,使得軟體人員在與跨國公司的交流上溝通無障礙,這是印度的軟體行業具有的先天優勢。
需要糾正的是,雖然英語是印度的一個語言優勢,但是並非英語是印度語言交流的全部。因為在中國人的普遍印象中,印度是說英語的國家。事實上,根據人口統計顯示,印度真正說英語的人口數量大約僅占總人口的5%,當然,在一個10億人口的大國里,說英語的人口數量已經不少了,畢竟英語人口擁有5000萬,比起6648萬人口的英國只少1000多萬,可見印度英語人口比例雖然區區5%,但人口基數非常大。
英文是印度的全球商業交流及政治領域的工作語言,同時也是一門外語。比如在印度街頭翻閱報紙雜志,在酒店裡打開電視瀏覽各個頻道,會發現英語只佔有所有媒體一小部分,而且還是歐美主流媒體頻道,而印度本地的英語頻道並不多。在印度大城市公共圖書館,印度管理人員曾經說過,英語書籍只佔所有圖書的8%,92%以上的圖書是各種印度語言的圖書,而且英文圖書的價格是印度本地圖書的幾倍。
除了英文作為工作語言外,印度最普遍使用的語言是Hindi(印地語),占總人口的66%。另外還有Bangla(班哥拉語)等1 8種語言。印度語言中分10種不同文字,其中,語言使用人口佔5%以上的語言文字有7種,這些語言在發音、語法、書寫上是各不相同的。
在印度,中學生除了學習本地語言,往往還要學習英語及印地語,假如畢業去外省工作,還要學習當地語言。因此,一個印度人要想在全國找工作,至少要會講4-5種語言。
由於印度在語言交流成本比較高,為了降低語言交流成本問題印度實施了兩次大的規定:一次是印度獨立後,決定在國會繼續使用英語作為法律工作語言,這個決定大幅減少了政府的翻譯成本。在全球商業領域和 科技 領域,印度將繼續使用英文,保持與全球交流的低成本化。另外一次,是1976年,印度決定採用技術的手段,解決6-7種不同語言的溝通問題,其語言翻譯軟體也由此出現。
一開始,印度的軟體外包公司承接的都是一些很小的軟體開發代工,在2000年,印度軟體業軟體開始迅速發展。記得當年「千年蟲」的擔憂讓全球各國一度恐慌,同時,也給了處於低端產業鏈的印度IT公司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會,讓印度接到了大量的代工訂單,比如美國軟體公司運行中的數百萬條代碼修復工作。
另外,日本的軟體公司與美國公司的競爭,迫使美國大幅削減軟體代工成本,在低端的軟體解決方案上與印度IT公司展開合作。印度的很多IT公司也「借力使力」提升自己的軟體技術,並且改善離岸業務模式流程,在獲取專業軟體知識上打造高價值的IT服務。
特別是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印度盧比開始的長期貶值,間接支撐了印度軟體公司競爭力,讓印度一度成為「世界軟體工廠」,號稱」世界辦公室「。
在軟體代工高速發展時期,成千上萬人的軟體公司不在少數,比如Infosys、 HCL、Wipro等,這些都是印度軟體外包領域的巨頭,軟體代工總收入都做到了千億美元的級別,並佔領了世界軟體市場約20%的份額。統計數字顯示,印度超1000人的軟體公司就有上百家,並且軟體外包公司前五名的公司員工數都在5000人之上。
印度獲得軟體技術人才有幾個方式 :首先是依靠吸收印度的大專院校人才。印度有400餘所大學設有計算機專業,每年能夠培養軟體畢業生1萬餘人,印度政府特別為250餘所院校提供部分教學經費。
印度高等教育享譽世界,印度在高校的師資力量、教材及教學管理其實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很多著名大學幾乎差別不大。特別是班加羅爾大學、韋洛爾 科技 大學等著名大學,他們的師資力量、教材和教學管理與全球名牌大學幾乎在同一水平線上。印度在師資力量和學校規模、學科設置等方面是與全球全面接軌的,並且人才輸出也堪稱世界一流,印度的畢業生在全球人才市場上炙手可熱。
很早以前,印度信息技術部長在美國就曾經說過,印度每年可向世界各國輸出20萬名IT人才。印度事實上已成為世界上名副其實的「信息技術產業和人才的大國」。當時無論是美國,還是英國、德國等,這些發達國家都十分渴望獲得印度的信息技術人才。
其次是依靠民辦或私營機構來培訓人才。這類機構在印度有大約700餘家,每年可培養數萬名學員。再次是軟體企業自己開立的培訓機構。印度政府還在全國250個機構開設電腦培訓課程,並在大約3000所中學推出「中學計算機掃盲和學習計劃」。因此,印度多渠道發力軟體培訓,為軟體企業提供了持續不斷的「軟體藍領」人才。
雖然在過去20多年來印度軟體外包業稱雄世界,但已經成為過去式。由於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技術更新迭代較快,特別是在大數據分析應用、數字化轉型、自動化和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印度外包產業和模式開始遭遇技術寒流,產值大幅下滑,員工大批失業。
由於印度眾所周知的軟體幾乎都是外包業務,因此,印度軟體業基本上掙的是外國人的錢。印度軟體代工的模式是根據國外公司的需求進行軟體編寫,但自己的硬體條件很差,所以,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內部環境,軟體發展後勁不足,尤其是軟體外包技術含量相當低,加上外國公司不斷控制人工成本,利潤越來越低。
印度《經濟時報》,早在2017年印度IT產業裁員就高達5.6萬人,並且IT公司在印度校園的招聘也大幅減少了50%—70%。報道稱,裁員僅僅是剛開始。研究表明,在未來數年,印度數十萬的就業機會可能會消失。在印度班加羅爾,心理醫生」生意興隆「,原因是來咨詢的人很多,大部分往往都是被解僱的軟體工程師。
印度IT公司由於極少在技術開發、產品研發上大幅投入,因此無法進入軟體的高端領域。自始至終,印度軟體外包產業沒有走出低端產業鏈的循環格局,印度軟體外包維持的是一個十分簡單的「勞動力套利」模式。
因此,印度IT公司始終在延續這種低成本代工模式,並擁有十分龐大的入門級勞動力隊伍,而缺乏資深的軟體管理者和高端的軟體開發者,讓印度IT公司在面對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數據流量等新的模式面前,在軟體高端產業鏈開發領域缺乏核心競爭力。
印度為何不進行軟體行業產業升級呢? 由於印度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口約達13.4億,再加上它的教育體制限制,缺乏充分的高端人才供給,使得印度基於外包模式的軟體行業無法進行產業升級。
印度的教育走的重視重高等教育,輕視基礎教育模式,高等教育可以」直追「咱們,但基礎教育卻停留」非洲水準「。比如2013-2014學年,印度小學階段輟學率高達21%,小學到初中階段高達39%。
《經濟學人》稱據一份非政府組織的調查報告,大約有一半的印度五年級學生看不懂提供給二年級學生的課文,另外,僅有四分之一的五年級學生能掌握除法。
印度在識字率上也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在基礎教育輟學率居高不下的前提下,高等教育規模卻擴大很快。高等教育毛入學率2015年已經到了26.88%。
雖然印度也有像印度理工學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這樣的頂級學府(錄取率不到3%),但早已經成為了向美國矽谷輸出人才的後花園。
印度IIT畢業的天才學生幾乎都移民去了美國,成為了印裔矽谷高管,比如谷歌和微軟的CEO往往是美籍印度人。
印度的人才流失一直是印度IT產業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二的畢業生會選擇離開印度,是全球軟體人才外流人數最多的國家,這些外流人才一大半去了美國。印度的工資水平低、工作環境差,讓印度的高 科技 人才紛紛流向歐美發達國家,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也導致了本國的軟體行業無法進行產業升級。
因此,如果真正讓軟體業領獨領風騷,必須吸引軟體核心高技術人才,或者培養孵化類似於微軟及谷歌這樣的軟體公司,打造軟體業的高端產業鏈及技術把控能力。
印度的優勢是軟體業比較團結,特別是在美國,印度人和印裔很團結,往往喜歡抱團作戰,是其一大優點。
印度頂尖的軟包公司
1、印度軟體外包公司:塔塔集團(TCS)
TCS在全球有100多個分支機構,向55個國家提供軟體服務。TCS雇員超過2萬名,客戶數有近千名, 提供IT和商業咨詢服務。除印度本土外,公司在美國、英國、匈牙利、巴西、烏拉圭和中國擁有多個交付中心
2、印度軟體外包公司:Infosys
Infosys是印度 歷史 上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公司。總部位於印度信息技術中心—班加羅爾市,在全球擁有雇員超過100,000 名,分布於全球27個國家, 56個主要城市設有辦事處或分公司。 Infosys股票市一度達629億美金
3、印度軟體外包公司:威普羅公司wipro
Wipro Limited是印度領先的完整服務解決方案供應商,同時也是印度領先的有價值的信息 科技 外包和業務流程外包企業。在亞太和中東市場,Wipro為國際公司提供IT解決方案和服務。
4、印度軟體外包公司:薩蒂揚軟體技術有限公司Satyam
Satyam位於印度,在美國、英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加拿大、匈牙利、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日本與澳大利亞的薩蒂揚開發中心為全球提供服務,其中152 家為財富全球 500 強與財富美國 500 強企業。
5、印度軟體外包公司:馬衡達信息技術有限公司Tech Mahindra
Tech Mahindra是印度排名前5的IT公司,在全球90個國家擁有近12.2萬名員工,年銷售額高達46億美元。
二、印度的生物技術產業
印度處於熱帶,在一些葯用植物上,印度的天然條件能夠獲得更好收成。古時印度的香料業就強於我國。
印度被稱為「世界的葯房」,也被稱為「全世界窮人的葯房「。印度曾向全球200多個國家出口葯品,印度葯品一度占據了全球市場份額的20%左右。據統計,印度有近3000家仿製葯企業,2017年全球七大仿製葯公司中印度就佔了兩席。因此,印度的仿製葯品不僅能滿足了本國窮人看病的基本需求,而且每年還大量的出口,並成為印度重要的支柱產業。
全球有大約五分之一的仿製葯出自印度,主要有幾方面原因:首先印度的制葯業比較發達,制葯企業研發能力較強;其次是相關政策比較寬松,甚至不惜頒發強制許可證書,為國內仿製葯亮綠燈,事實上,沒有仿製葯,大多數印度窮人根本無法承擔高昂的醫葯費。
特別是一些抗癌類進口葯物,價格十分昂貴,比如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由瑞士諾華製造的格列衛,如果摺合成人民幣,每月僅葯費支出就要2萬多人民幣,一般普通的老百姓根本無法承擔。
格列衛在世界很多國家都被授予了專利葯物,但印度政府並不授予格列衛專利。原因是: 一是印度為了適應世貿組織規則,修改了《專利法》,早在2005年就開始生效。印度的《專利法》規定,在葯物領域只對1995年以後發明的新葯或經改進後能大幅度提高療效的葯物提供保護,不支持衍生葯物專利。由此,格列衛就被印度視為衍生葯物,因此也不受專利保護,印度國內的葯企就可以仿製,因此,印度製造的格列衛價格十分便宜。二是為讓國內葯企仿製一些葯物,印度政府還對一些葯物實施「強制許可」,從而為國內一些葯企生產仿製葯去掉了專利約束限制。
事實上,上世紀70年代,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為實現讓普通百姓能夠看得起病、促進本國制葯行業發展兩項基本目標,親自主持了對《專利法》的修訂。
從此,印度對食品及葯品等民生必需品只授予工藝專利,而不授予產品專利。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印度放棄對葯品化合物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上的寬松讓本國企業能獲得大量仿製葯生產許可,從而為印度仿製葯提供了快速擴張的空間。
印度生態品種豐富,擁有森林、濕地、海岸、草地、海洋、沙漠等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擁有千差萬別的生態多樣性,從而為印度的生物資源提供了優越的生存條件,讓印度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和遺傳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約佔世界生物多樣性地區總面積的8%左右。
從記錄的野生物種來看,印度擁有世界上6.5%-7%的野生物種;在已記錄的物種中擁有植物4.5萬種、動物8.1萬種。從栽培物種來講,印度是世界上八個作物起源中心之一,至少有166種作物和320種作物親緣種起源於印度,因此,印度作物基因資源也十分豐富。在已馴化飼養的動物方面,印度仍然具有豐富多樣的基因資源,且位居世界前列。
印度的醫學院、理工學院等很多都設立了生物技術課程,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理工學院德里分校已將生物技術列為重點發展學科。印度每年畢業的生物技術專業的碩士一度達6500人,博士達1500人。生物技術人才的大量涌現促進了印度生物技術研發的領先地位和生物技術產業的迅猛發展。
印度的生物技術產業,在資源、人才、設施、政策等方面的優勢十分明顯,從80年代開始,印度在古吉拉特邦、拉賈斯坦邦、旁遮普邦、安得拉邦、北方邦等地設立了1000多個生物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還建立了10多所合乎國際標準的幹細胞培養實驗室,成為世界胚胎細胞菌採集最先進的十大研究中心之一;
印度是世界上第一個擁有生物技術信息系統網路的國家,處於生物信息技術領域的前沿領先地位。
三、印度的太空技術
印度衛星的研發和應用技術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尤其是運載火箭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比如早在2009年,印度已擁有4種類型的國產運載火箭:1)「衛星運載火箭3(SLV-3)」;2)「加大推力運載火箭(ASLV)」;3)「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4)「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GSLV)」。
印度早在40年前就發射了第一顆遙感衛星,印度還是繼美國、俄羅斯、歐盟之後又一個將火星探測器送上火星的國家。
2007年,印度將首個返回式太空艙和3顆衛星用一枚極地衛星運載火箭送入太空,為該國未來實施載人航天計劃等獲取了重要數據。
印度目前還在緊鑼密鼓地實施其探月計劃,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在2008年用一枚極地衛星運載火箭將印度首個月球探測器「月船1號」發射升空。
2008年4月28日,將一枚印度PSLV-C9火箭搭載10顆衛星升空。是繼中國、美國、俄羅斯、歐洲航天局之後第五個掌握了「一箭多星」的發射技術。印度一箭十星成為當時第一。此後,特別是1箭104星發射成功最為著名,並且創造了世界之最,一直被印度國民津津樂道。
印度之前進行了一次反衛星試驗,其反衛星試驗其實也意味著,印度將會成為繼中國、美國、俄國之後,全球第4個全具備反衛星能力的國家。
四、印度的電影業
印度電影產量世界第一,平均年產量大概超過一千部,根據統計,2018年其電影平均產業規模約合158.27億人民幣。據畢馬威的預測,到了2023年印度電影產業規模將增加到約合227.9億人民幣。
寶萊塢(Bollywood)是寶萊塢製片廠外景的簡稱,位於印度孟買電影基地。寶萊塢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影生產基地之一,擁有數億觀眾。
寶萊塢和印度其它幾個主要影視基地泰米爾語- Kollywood,特魯古語(Telugu),孟加拉語(Bengali) - Tollywoord,坎拿達語(Kannada)和馬拉亞拉姆語(Malayalam)等構成了印度的龐大電影業, 每年出產的電影數量和售出的電影票數量位居全世界第一。
寶萊塢對印度以至整個印度次大陸,中東以及非洲和東南亞的一部分的流行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並通過南亞的移民輸出傳播到整個世界。
寶萊塢是印度最美麗的一張名片,表現出印度人獨特的魅力。 印度的電影明星們在全球名流的圈子裡風頭強盛,很多好萊塢明星開始往寶萊塢發展。在印度寶萊塢明星的婚禮上,可請到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夫婦和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可見印度寶萊塢的影響力。
印度電影在電影產業中創造了巨大經濟價值。作為不發達國家,印度為什麼能夠電影行業發展到與好萊塢媲美的程度?
一、金融資金支持。早在1999年,電影業就成為印度政府官方認可的產業,意味著電影從業者可以獲得合法的銀行貸款。2001年,印度工業發展銀行成為第一家為電影業提供融資服務的銀行。大量資金的支持讓印度電影業開始發展壯大。
二、印度電影民族特色極為鮮明。印度電影在歌舞元素及印度民族風光特色的基礎上,非常注重電影節奏、意象表達和敘事抒情。把歌舞轉化為表達人物 情感 和思想的工具,並與全球市場接軌,並且融入搖滾等 時尚 元素。
三、印度政府對電影產業的大力支持。在1948年,印度政府廣播新聞部內設立了電影處、1953年設置國家電影獎、1960年建立電影金融公司、1961年創辦浦那電影學院、1964年建立國家電影館。1952年,印度官方舉辦印度國際電影節以促進印度電影與世界電影行業的交流。不定期舉辦,從1975年起每年舉辦一次。
印度國際電影節是亞洲最早的A類電影節之一,至今已成為亞洲極具影響力的電影賽事。
印度作為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本土市場是印度電影的重要消費地。由於各地語言差異性明顯,印度電影為了服務好本土觀眾,採取根據拍片語言進行了市場劃分。據統計,印度電影中有15種當地語言。
據拍片語言的不同,印度電影總體上形成了三大製片中心:孟買(印地語)、加爾各答(孟加拉語)、馬德拉斯(泰米爾語),其中位於孟買的「寶萊塢」聞名遐邇。
印度電影本土化的重要措施就是採取平民票價。尤其是印度影片收入與影片成本及檔期無關,全國電影票價一律保持在超低水平,目的就是讓平民百姓能夠看得起電影。2017年印度推行GST修正案後,印度國內票價又再度大幅降低。持續穩定而價格低廉的票價,讓平民階層成為電影院的常客,形成印度全民觀影熱潮。
C. 都說印度IT產業很厲害,那麼他們到底開發出了什麼軟體呢
印度是做軟體開發外包業務的,都是攬的歐美國家的企業的外包生意,自己沒有署名,不是印度國家的企業,所以你不知道。印度還出口軟體人才,比如矽谷很多CEO和高級軟體工程師都是印度人,舉例微軟的CEO就是個印度人。
D. 為什麼印度電腦軟體行業處於世界前列
印度的軟體發展始於1990年,只用了不到十年,印度的軟體發展就飛躍至世界領先地位。印度的軟體行業主要集中在南部城市,班加羅爾是卡納塔克邦的首府,印度第5大城市,人口約650萬人。印度在1947年獨立以來,這座首府城市已經逐漸發展成重工業的中心。班加羅爾的成功建立,讓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成為印度軟體的中心,俗稱「印度矽谷」。
全球有5000多家的科技公司從事軟體開發,軟體評級公司將他們分別排位從1等到5等。目前全世界能達到5等的公司不足百家,其中有半數在印度,而這其中就有30多家屬於班加羅爾這座城市。
E. 網評印度軟體世界第一是真的嗎
印度的軟體不能說是世界第一,不過排名也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說起印度的話,人們第一想到的肯定是貧富差距巨大,兩極分化嚴重。基本在人們的印象中,印度都是一個很不好的國家存在。其實,印度也並不是一無是處的。比如,印度的制葯業,軟體行業等,在世界都是數一數二的。
由於美國軟體在世界上的地位,而美國在軟體技術上給予了印度一定的幫助。即使這個幫助出自一定的政治和經濟的目的,印度當局也接受了這一幫助。美國將自己軟體行業的一部分機密透漏給印度,使印度的軟體行業得到發展,在矽谷有很大一部分的軟體精英都來自於印度。
印度是一個能抓住機遇的國家,同時,印度的貧窮也促使它不得不接受這一機遇。印度的軟體行業得到空前的發展,一方面來自資本主義國家的培訓,另一方面則是自身的智慧驅使了。
F. 印度的軟體產業為什麼發達
政策引導產業發展,印度是個發展中國家,綜合國力不強。但印度政府的發展策略是從幾個主要產業入手,使用有限的資源和集中的政策扶持發展相關產業,成效就是使印度成為了世界軟體第二大國。
由於決策和定位得當,印度迅速崛起為一個軟體生產大國,1990年軟體產值為5000萬美元,到2004年印度的軟體出口值已達120億美元。印度還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發展目標:2008年要實現軟體出口500億美元,力爭成為世界軟體出口的龍頭。
(6)印度軟體產值怎麼樣擴展閱讀:
印度扶持政策:
1、融資優惠政策:包括設立信息技術產業風險投資基金,允許上市軟體企業進入國內外資本市場進行融資,允許外資對軟體技術園區內的企業100%控股,放寬對20大軟體出口企業的融資額度和收購額度的限制等。
2、稅收優惠政策:包括對軟體企業在2010年前免徵所得稅;對其開發所必須的軟體進口實施零關稅;對進口設備實施關稅減讓,對盈利企業免徵進口設備關稅,允許企業在國內市場上銷售相當於出口價值50%的產品等。
3、實施軟體技術園區計劃:印度政府在1992年啟動了軟體技術園區(TheSoftwareTechnologyParks,STP)計劃。在STP內的企業是100%的出口導向型企業,園區內的企業可以享受一系列優惠政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印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軟體產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印度軟體企業國際化研究
G. 印度的軟體為什麼那麼牛
軟體業是信息產業的核心,屬於知識和智力密集型產業。近幾年,中國軟體業雖然保持穩健、快速的發展,並且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軟體人才,但每年仍存在幾十萬的人才缺口。關於解決軟體人才荒的辦法,是很值得向印度學習的。在人力資源日益成為軟體業發展第一大資源的今天,印度的「軟體人才戰略」給了同樣期待在軟體上「創造輝煌」的中國同行以巨大的啟示。
眾所周知,印度是一個軟體大國,單看他們「世界第一大軟體外包供應國」的名號就能知道軟體業在他們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的分量,他們的Java程序員約占所有程序員總數的20%,Java及相關產業甚至占據印度GDP的2%。印度軟體業的崛起,固然有諸多因素,但人才優勢無疑是這其中的一個亮點。據有關數據顯示,10億人口的印度至少有35萬名合格的軟體人才,並正在以每年6萬人的速度急劇增長。龐大而優質的軟體人才庫成為印度這塊相對貧瘠的土地上一筆無價的財富。高質量、低成本的軟體人才成為印度軟體業乃至整個信息產業迅速崛起的引擎。由於有相當規模的人力資源,印度有實力提高軟體業的產業化程度,並能在軟體開發領域提供一流的技術和質量保證。由此為印度贏得了大筆海外訂單和高額出口回報。
能夠擁有這么豐厚的人才儲備,和印度的教育模式是分不開的。印度許多中學都開設了電腦課。每年培養出50萬軟體人才,可來自高校的卻僅佔15%左右,各種各樣既可降低培養成本,又可縮短培養周期的培訓機構在印度軟體業發展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就這個問題,筆者走訪了北京一家著名的職業教育機構「國信藍點java培訓中心」,他們的負責人分析道:「職業教育給印度軟體業帶來的益處十分明顯,不但有效地解決了低端人才缺乏問題,大大縮短人才培養時間,提高了人才使用效率,而且結合實踐的教學方式培養出的人才更好地滿足了企業需求,豐富的人才儲備更使人力資本成本降低,提升了軟體企業及產業競爭力。這些都是中國的教育機構應該學習和借鑒的!」
反觀中國,在職業教育這方面和印度比起來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在大多數人的心裡,職業教育只是「非正宗」的教育方式,他們更願意通過「初中-高中-大學」的教育模式來學習。但是大學教育現在很多時候是與市場需求脫節的,所以出現了大學生數量水漲船高,失業和待業人數也與日俱增的態勢。更多的人在找不到工作後再參加職業教育,以期學到一技之長,找到滿意的工作。對於這個問題,國信藍點java培訓中心的負責人說:「培養正確的學習和職業觀念是很重要的!而且如果想要從事一種職業,需要盡早培養。例如我們的項目驅動式教育模式,就是中心將java的特點和學員的學習心理結合起來開發的一種教育模式。我們應該學習印度,把國民教育和市場結合起來,市場需要什麼要的人才我們就以此為尺度去投入培養。」 作為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的直屬單位,國信藍點對於職業教育的發展還是很在意的。
很多人會說,印度的綜合國力還沒中國強呢!也許你是正確的,但是對於它在軟體業上的成功,我們還是值得好好借鑒一下。古語有雲,萬丈高樓平地起,要想做好我們的軟體業,就要從最基礎的人才培養抓起,這樣行業的發展能更持久!
H. 印度軟體很厲害嗎常見的軟體哪些是印度的
印度不是軟體很厲害,是軟體外包很厲害,印度沒有幾乎沒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體產品,不過大家所熟知的WINDOS確實主要是印度人寫的,只不過微軟拿下之後占據了主導地位,大家對這些不了解而已。
一分為三看待中美印IT互聯網行業總體來說,美國是軟體行業厲害、互聯網行業也厲害,美國人不論是做系統軟體、應用軟體,或者我們換個話說,就是不管是做行業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應用生態搭建,美國都是當今世界工業水準最高的。這得益於美國強大的教育和人才引進計劃,全世界的頂尖人才都願意前往美國學習、生活、工作。
我國是傳統軟體一般,互聯網網厲害,這跟我們不善於創新但善於模仿有很大的關系,加上我們國家是擁有14億人口的超級市場,這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同時我們在互聯網行業採用相對封閉的政策,這就讓很多國外的互聯網巨頭比如Google、Facebook就不能很好的進入中國市場發展,反過來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可以很好的模式創新,所以我國互聯網發展好。傳統軟體創新難度比較高,因此我們也很難發展起來。
印度是傳統軟體很強,但互聯網一般。印度傳統軟體很強的原因是印度的外包很厲害,反過來印度採用相對開放的互聯網策略,國際巨頭進入印度市場之後不受政策的限制,巨頭紮根之後,創業公司就很難從這些領域殺出來。因此印度傳統軟體行業不錯,但是互聯網行業一般。
印度是軟體「富士康」,准確地說是外包厲害印度的軟體行業就跟我們國家的代工廠一樣,在性質上有類似的地方,只不過從產業結構來說,軟體產業更像是智力密集型企業,而代工領域更像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印度的軟體外包廠商,比如大名鼎鼎的TCS、Infosys、Wipro、HCL等等,都是行業里非常著名的,可以說就是軟體領域的富士康。
經過40年的發展,印度已經成為美國之外的第二大傳統軟體生產基地,全世界最大的外包軟體生產基地,行業收入規模在2014年就已經超過了1000億美金,佔到了當年印度GDP的7.5%,這些收入佔比中,海外收入佔到了691億美元。
在美國微軟、甲骨文、IBM等眾多傳統軟體巨頭的影響下,美國軟體行業基本上很難誕生太多原創軟體巨頭,只能盡可能尋求做巨頭的外包,做行業的補充,這一點跟全球任何一個國家都一樣。同樣由於印度採用的是相對開放的互聯網策略,導致了印度很難發展起來自己太多的互聯網企業,這一點印度跟除我國之外的國家也類似,Google、Facebook、Amazon等巨頭已經在印度很好的紮根,很難殺出一個競爭者。
印度有個大名鼎鼎的IIT、印度擅長培養職業經理人不是說印度理工真的比美國名校強,但是印度理工的教學體系和美國無縫連接,同時印度理工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工程師文化,這讓印度人在美國矽谷如魚得水。
印度之所以擅長培養軟體和互聯網人才,主要還是因為印度出了一個大名鼎鼎的IIT,印度理工是全世界錄取率最低的學校之一,在印度有個謠言說,只有沒辦法被IIT錄取的學生,才會去美國的MIT、Stanford、CMU、UCB等著名的IT名校。即使是謠言,這也側面反映了印度理工在印度人民眼裡的地位。
IIT之所以強,主要還是兩個因素,印度是全英文授課,甭管人家讀音多麼怪異,他們的學生都是直接使用英文教材,縮小了跟英美教育的差距。同時IIT有著強大的工程師文化,幾乎就是以培養工程師為主要目標,印度的工程師文化是要遠遠超過國內的,甚至很多方面比美國還要瘋狂,要知道工程師文化在MIT、Stanford已經很強了,但是這一點在印度更為明顯。在印度人眼裡做工程師,就意味著可以去美國矽谷改變自己的人生。
在不少的印度人眼裡,在印度IIT、班加羅爾大學為代表的學校讀完本科,接著去美國Stanford、MIT為首的名校讀個碩士,最後在去一些商學院拿個MBA的學位,基本上就是沿著工程師向職業經理人轉變的過程。微軟CEO納德拉、Google CEO皮扎伊都是印度人。
生活在中國的吃瓜群眾其實很多時候看不上印度的,但是不得不說在軟體領域,甚至IT領域,印度挺厲害的。且不說微軟、谷歌等知名的互聯網公司CEO都是印度裔人(這點上就已經領先中國,目前沒有華人或者華裔擔任全球市值前十的互聯網 科技 公司CEO),更重要的是據說美國的軟體50%交給了印度外包。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沒有印度人,美國軟體公司會停業。
但是網路上卻有另外一種聲音,說印度的軟體業發達是一種虛假的繁榮,很可能是一個巨大的泡沫。
為什麼這么說呢?
1 .缺乏巨頭公司和頂尖人才
不管是微軟還是谷歌,或者阿里巴巴等,都不是印度的公司,而是中國和美國的。而且在頂尖人才這塊,不管是谷歌的CEO,微軟的CEO,其實都只是印度裔,並不是印度人,說到底已經算是人家美國的了,不是印度的。
印度雖然號稱「世界的辦公室」,軟體業確實非常的發達,服務於世界。但也不要過於拔高,畢竟從事的基本都是一些低端的軟體外包業務,缺乏核心競爭力。
2 .要稱霸軟體業,不僅是外包,更要看產業鏈資源
簡單講,想要再軟體業領跑全球,必須吸引真正掌握軟體核心技術的人才,以及培養或者孵化出像微軟和谷歌這樣的軟體公司。同時對軟體業的產業鏈掌控能力也要夠強,比如軟體業息息相關的半導體等產業。但實際上,而要完成這些對中國來說都困難重重,更何況印度呢,簡直就是難於登天了。
3. 人才外流到美國非常嚴重
印度確實能夠年產數十萬軟體行業人才,尤其是碼農,但是可惜的是,印度並不具備匹配的軟硬體歡迎吸納人才,往往頂尖的人被吸引到美國去了,甚至未來還可能被吸引到中國來。
培養人才和能用到人才是兩碼事,前些年不也在討論中國人才外流到美國去,但實際上對著中國經濟和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才有迴流了,甚至還將研究院建到美國。但目前印度還做不到,還需要時間。
4. 但並不意味著印度沒有優勢
尤其是在美國,印度人和印度裔更團結,喜歡抱團作戰,這其實是一大優點。
簡而言之,一個國家的產業水平和綜合國力密切相關,只有經濟實力強的國家才能培養和留住人才,畢竟教育交通和醫療的配套,甚至是居住環境都和經濟實力密切相關,這也就是為什麼印度軟體業不能形成氣候的根本原因。
上初中那會,地理老師給我說,你們千萬不要小瞧印度。實際上,我們中國就硬體厲害,反而沒有印度在軟體方面的優勢。 確實,印度的軟體一直被很多人認為是頗有地位的存在。甚至於,你會發現,微軟,谷歌等等CEO都是印度人,並且還畢業於很出名的一所印度學府印度理工學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IIT!
實際上,印度軟體雖然在很早之前表現出色,然而現在的印度軟體事業,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曾經的優勢已經漸漸的消失。
雖然,在1999年印度成立了IT產業部,也就在那幾年,印度造就了各種軟體奇跡。
然而,你必須要看到,印度看似軟體出色,實際,印度只是軟體外包產業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因為有無數個軟體產業園,全球各大軟體巨頭遍布於此,主要承包軟體開發業務,這並不是他們軟體厲害,只是形成了產業規模。
可是,我可以給你說:
實際上,印度的fosys、薩迪亞姆計算機服務公司和HCL技術公司,基本都是印度的外包軟體公司,確實他們很強,可惜就像富士康一樣,天天在給外國品牌打工而已。 我實在找不到,我熟知的印度軟體。
前段時間印度封殺上百款中國的APP沸沸揚揚,很多印度人那時發現一個令人尷尬的事實,那就是他們日常生活中那麼多的常用軟體背後居然都是中國血統,印度本土企業居然連一個能打的都沒有!不過不得不承認印度的軟體產業還是相當具有實力的,但是也只局限於項目外包,至於其他方面則是爛的一塌糊塗。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我認為主要有下面三個原因。
本土經濟依舊非常落後如果大家對互聯網行業關注比較多就會發現,現在很多互聯網企業之所以能夠飛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 科技 的進步以及電腦手機的普及。比如我們最有優勢的移動支付,如果不是4G網路以及手機走進千家萬戶,那麼我們很多人依舊只能使用現金,移動支付也很難發展的起來。
印度國內目前是什麼情況呢?從整體上看經濟建設依舊十分落後,據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大約有四分之一的人還處於沒電的地區;不少人還在貧困線附近掙扎,每天只能維持溫飽;截止到2019年,印度的移動互聯網的滲透率也不足30%,買不起智能機的更是占據絕大多數。沒有智能手機和電腦,那麼這也就意味絕大部分的印度人都無法成為印度互聯網公司的有效用戶,
這個因素嚴重的制約了印度互聯網企業的發展。
如果本土企業不能在國內站穩腳跟,並且積累到足夠的用戶資源以及資金,自然也就沒有足夠的實力向國外發展,這也是其他國家很少有印度軟體的重要原因。
印度的人才大量流失這也算是印度本土網路企業發展不起來的重要原因,那就是人才大量的流向國外。據相關數據顯示印度是全球人才外流最多的國家,每年大約有三分之二的人才流向了國外,並且大部分都不再回來了。人才的流向主要是美國,許多行業巨頭內部都有印度高管的身影。
其實這也比較好理解,一個人才如果留在國內,本土的企業基本上沒幾個像樣的,最多也就是把一個外包公司做大做強。如果去國外呢?不止意味著更高的薪酬,並且還有更大的舞台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兩者取其一的話,肯定是出國更加讓人心動。
不過這也算沒辦法的事情,現在擺在印度面前的就兩條路,選擇快速發展本國經濟或者是給人才提供足夠多的福利政策。不過從目前的形勢上印度並沒有對人才流失表現出足夠高的重視,自然也就對這兩條路興致缺缺。印度的互聯網人才如果不想在國內做外包,那就只能出走國外,那麼人才流失的現象也會一直持續下去。
印度本土企業缺乏創新其實從大局上看印度的軟體外包雖然每年從國外賺取了足夠多的利潤,但是也對印度互聯網行業造成極大的傷害。
軟體外包這個行業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呢?我認為是缺乏創新性。只需要拿到客戶的需求,全部按照要求來就完事了,完全沒有什麼需要創新的地方。印度互聯網企業參與外包的數量越多,能夠自主研發的企業自然越少,空白的國內市場自然給過其他國外的企業可乘之機。
在印度封禁我國數百款APP後,印度出現了大量的山寨APP,不止在功能上完全相同,甚至連產品的logo都大體一致。比如我圖片中展示的就是我們熟悉的茄子快傳的山寨版,基本上十多個APP在logo上都沒明顯變化。能這么沒臉沒皮的完全復制,也就是沒創新性的印度企業能乾的出來了。
總的來說印度能出現互聯網巨頭的概率遠小於中國,除非未來印度國內的互聯網環境能夠得到極大的改善,企業也能更加註意國內市場,否則他們的互聯網企業永遠都是被外包的打工仔。
印度軟體外包業務很多,在美國很多 科技 簽證給了印度的IT工程師,微軟和谷歌有不少印度的IT工作者。印度軟體主要於出口銷售。由於大力發展外包軟體,本土很少有自己的品牌和知識產權。
常用的軟體,windows有印度編程人員參與開發。
印度的軟體並不厲害啊,軟體設計流程中比較重要的架構和函數庫印度都不行,軟體相當於蓋房子,中國的高級程序員做的是設計、規劃、架構方面的工作,但這些工作做完了,還需要和水泥、需要搬磚、需要壘磚、需要抹灰……這些工作誰來做呢?當然就交給印度的程序員來做。
為什麼印度人搬磚會發達呢?全靠歐美給印度定向做的產業轉移,把軟體搬磚業外包給印度來做,而且是給印度的班加羅爾做,其它地區的人民也得不到什麼好處。
即便如此印度人幹得也並不怎麼樣。從產品角度來說,蘋果的iOS和Mac OS外包給印度人開發之後bug滿天飛,被用戶戲稱為咖喱味系統。從答主本人的生活經驗來說,印度碼農簡直就是災難,代碼寫得一點都不標准,維護難度直接上天,溝通又十分困難,操著奇怪的口音,態度又十分懶散,發他們郵件,從來沒有當天回的,拖個二三天不是個事,即便聯繫上了也是各種扯皮,說真的,印度人恐怕是世界上最沒有契約精神的種族。
至於在矽谷的地位,例如在微軟,寫程序的不是代碼寫得好就行了,同時還需要處理好和團隊成員溝通並且向上級主觀解釋自己工作價值的任務。阿三哥程序員代碼寫的雖然不怎麼樣,但人家阿三哥能夠在職業上一心往上爬,會表達會展現自己,而且非常抱團和排外,只要有一個阿三混到了高層,馬上手下就會全部變成阿三。阿三的IT工程師編程能力不強沒關系呀,人家只要會和上面的高層領導做好溝通,然後按照理解把這些任務具體分配給底層的碼農去完成就OK。
很多人對印度的印象就是臟亂差,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印度的教育尤其是精英教育極其出色。
據相關數據統計:矽谷的工程師中三分之一的都是印度裔,美國的高 科技 公司中有7% 的總裁就是印度人。
全球500強的企業中,印度籍的CEO是外籍CEO中數量最多的。包括谷歌、微軟的CEO。而印度人在矽谷創建的公司占矽谷公司的比例是15.5%。
印度的大學;印度理工大學,世界上最難考的大學之一,只是很多畢業生畢業後都去了美國矽谷深造。
印度的軟體公司,大多都是外包,從事著軟體外包的工作。比如微軟Windows操作系統中很多部分都是印度人開發完成的。也就造成了印度軟體的落後。
印度比較大一點的軟體公司有Infosys、薩迪亞姆計算機服務公司和HCL技術公司等。但是其軟體產品卻是不怎麼出名。
正好對你這一行比較了解。
印度的IT行業比較發達,而且例如新加坡、美國很多IT企業的高管、部門的Leader也都是印度人。印度人一個特點是無論英語說的怎麼樣,非常敢說,而且比較抱團。
再說說印度的IT,他們貧富差距比較大,這個行業也是比較賺錢,而且能往外走的行業,所以有些大學生甚至高中生會參加IT的培訓。學習努力刻苦。但他們開發軟體的效率不如中國,一個很小的需求要很多天才能完成。從現在的發展情況來看,中國的速度是遠遠快於他們的,無論是從電商還是從社交等方面的軟體來看。
那常用的軟體中國人用的比較少,他們的軟體開發的交互體驗,不一定適合中國本土的用戶。
印度是軟體服務業發達。
windows等美國軟體或許就有印度程序員編寫的代碼,但windows並不屬於印度軟體。以程序員身份進入軟體公司編寫軟體代碼,和作為公司老闆經營一個軟體品牌,完全是兩碼事。
中國國內確實沒有見過印度品牌軟體。中國是製造業大國,本身有很強的it需求,用於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這些都是由中國本土it企業完成,沒印度什麼事。
印度所謂的軟體業其實就是歐美軟體公司的苦力,干最臟最重最沒技術含量的活。
I. 印度的支柱產業是什麼
1、【服務業】
佔印度GDP55.1%。主要部門有貿易服務、金融服務、運輸、通信和信息服務業等。2007/2008財年增長約為10%。2006年印度軟體服務業產值約396億美元,其中出口314億美。
2、【旅遊業】
旅遊業因其良好的社會和創匯效益被印政府列為發展重點,該產業已成為主要創匯部門和重要的就業創造部門。
旅遊業直接提供約5190萬個就業崗位。2006年訪印外國遊客人數約為443萬,比上年增長14.2%,創匯約6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4.6%。主要旅遊點鄭猜有阿格拉、德里、齋浦爾、昌迪加爾、納蘭達、邁索爾、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
3、【交通運輸】
鐵路是最大的國營部門,是印主要運輸手段。鐵路部門實行單獨預算,每年與中央財政預算一起提交議會討論通過。近年來,公路運輸發展較快,已承擔了全國貨運和客運量的70%和85%,是世界最大公路網之一。海運能力世界第17位。
(9)印度軟體產值怎麼樣擴展閱讀:
支柱產業原則:
1、突出重點原則
「大而全」、「小而全」,觀望、攀比,這是我國區域經濟中常見的一種小生產習氣,是區域間產業結構雷同、生產效率低下、重復發展、惡性競爭的根源。
市場競爭最根本的是資源市場和產品市場的競爭,一個地區不可能所有產業都同樣具有競爭優勢,因此在支柱產業的選擇中必須堅持有所不為,突出重點的原則。
選擇一、二個具有確定優勢的產業作為突破口,形成「支柱」;再圍繞「支柱」培養一批重點產業,形成支柱產業群,支撐整個區域經濟協調健康發展。
2、技術開發原則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發展支柱產業必須最大限度地增加其科技含量和發展潛力,因為科學技術水平是產品的產量、質量及實現升級換代的決定性因素;科學技術的推廣運用還有利於節約能源,降低成本,保護環境,並且有助於提高生產管理水平,延長支柱產業的生命周期。
只有源源不斷地將新的科學技術注入支柱產業,才能使其適應市場變化,不斷向深度和廣度發展,達到投資成本利潤最大化。
3、扶持培育原則
支柱產業桐悔發展、壯大的「原動力」是市場作用,但並不等於作為市場宏觀調控主體的政府可以放手不管,「無為而治」。政府必須採取相應的調節、引導措施以補救市場本身的缺陷,促進支柱產業形成規模,優化結構。
尤其在我國,市場機制尚不健全,市場本身的盲目性和滯後性,市場信息的屏蔽以及政治、軍事和各種非經濟因素影響客觀存在,政府更有必要通過產業政策的規范作用和行政干預來引導支柱產業發展;實施有利於支柱產業發展的投資政策來擴大和改善投資、融資機制。
加強能源、交通和信息等基礎產業建設,改善基礎設施,保證生產正常運行;擴大外貿經營自主權,鼓勵企業向境外發展,盡快形成跨國大集團和公司喊輪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