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西遊記中,西天取經是去的現在的那裡
西遊記中,西天取經的目的地是那爛陀寺。
現在位於印度古城王舍城(Rajagaha)外約10多公里處,是當時印度最大、最壯觀的佛教高等學府。西天檔梁磨取經的路線是從長安到那爛陀寺,長安是現在的西安。
玄奘從大雪山(興都庫什山)走來,他先在印度河上游和克什米爾走訪廟宇名僧,然後來到了恆河流域,考察了摩揭陀國,最後在公元630年來到了那爛陀寺。那爛陀寺是印度最大的寺院,也是世界的佛教中心,「僧徒主客常有萬人」。
那爛陀,梵名Na^landa^ 。又作那蘭陀寺、阿蘭陀寺。意譯為施無厭寺。全稱那爛陀僧伽藍(梵語:Na^landa^ -sam!gha^ra^ma )。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北方之大寺院,其地即今拉查基爾(Rajgir)北方約十一公里處之巴達加歐( Baragaon)。
五世紀初,笈多王朝之帝日王(梵S/akra^ditya )為北印度曷羅社槃社比丘(梵Ra^javam!s/a )建立本寺,歷渣旅代屢加擴建,遂成為古印度規模宏大之佛教寺院及佛教最高學府。 大唐西域記卷九詳載那爛陀寺建寺之由來及沿革,謂其地原為庵摩羅園,佛陀曾於此說法三月,彼入滅後未久,帝日王即於此處創建伽藍。
寺名之由來行斗有二說,一說伽藍之南庵摩羅林有池,池中有龍,名那爛陀,故取為寺名;一說如來往昔修菩薩行時,為大國王,建都此地,樂好布施,德號施無厭,故伽藍亦以名之。同書並舉出附近有如來三月說法之精舍、發爪塔、雀離浮圖、觀自在菩薩之立像及精舍等靈跡。
B. 唐僧取經目的地是哪裡
唐玄奘西行取經的最終目的地是位於印度古城王舍城外約10多公里處 那爛陀寺。
唐僧為了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於貞觀元年一人從長安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從印度及中亞地區帶回國的梵筴佛典共526筴、657部。
C. 唐憎去西天取經,西天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唐僧取經的具體地點叫做西天靈山雷音寺!西天自然就是印度,據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記載,靈山即印度的鷲峰山,山頂是東西長,南北窄。靠近山崖的西邊有磚砌的精舍,建得非常精美。精舍的東邊有一塊長石,是佛祖當年修道說法經常使用的。靠近南面的山崖下建有一塔,即佛祖說《法華經》的地方。
靈鷲山在印度恆河平原、比哈爾邦那蘭陀和菩提伽耶之間,時至今日依舊是印度佛教聖地,許多朋友到印度 旅遊 都去過,關於山名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山上有塊大石頭,看起來像是一頭靈鷲,所以取名靈鷲山,另一種說法認為山上曾經棲息了大量的靈鷲,所以叫做靈鷲山。
靈鷲山山坡有很多石洞,傳說是當年高僧修行的地方。
唐僧並不是中土第一個到達西天的人,公認中國留學印度第一人是東晉和尚法顯,他是山西臨汾人,研究佛學半輩子,六十五歲啟程取西經,九死一生,七十八歲回到中土。
第二個取西經的是東北和尚曇無竭,於公元420年就從幽州龍城出發西去,25人西去,5人回國,比法顯晚了五年,但也早唐僧兩百年。只不過曇無竭只帶回一卷佛經,比起唐僧帶回並翻譯的經、論75部1335卷,法顯帶回並翻譯的佛經6部24卷差距較大,所以被許多 歷史 學家忽略!
法顯、曇無竭、唐僧都是佛學東來的開拓者,為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做出了貢獻!
唐僧去西天取經,最後到達的是靈鷲峰大雷音寺,也就是當今印度的鷲峰山,但是通過真實的文獻比照,唐玄奘取經的地方乃是那爛陀寺,那麼問題來了,西天到底是指鷲峰山還是那爛陀寺?
要知道答案,就必須先了解三位取經人——法顯、曇無竭、唐玄奘,這都是用雙腳走出新高度的的高僧。
三大高僧一、法顯
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最特別的是,當他出發取經時已是65歲高齡老人,這在東晉時期完全是頤養天年的年紀,對於普通人來說,別說出海,坐在家裡都怕眼睛一閉就上了西天!
法顯為什麼要冒險去印度取經?
佛教在東晉時已經傳入中原300多年,本土化後很好地站穩了腳跟,但缺乏戒律經典,導致教徒無法可循,上層僧侶生活窮奢極欲,完全違背了佛法本意,為矯正時弊,法顯決定西赴天竺,取回戒律真經。用大白話說,法顯取經的目的是要讓每個和尚都做個好和尚。
沒飛機,道路也不好走,沒有說走就走的旅行的浪漫,迎接他的是:沿途戰火中國家的致命危險,野獸的侵襲,強盜的劫掠,生病的困擾,以及地理環境的艱險。穿沙漠、闖雪山、攀絕壁、涉江河,過沼澤,風餐露宿都是家常便飯,可對於一個60好幾的老人身體來說,這是一個極其殘酷的考驗,憑著胸中那股正法的堅毅,法顯最終到達了天竺。
法顯走過了古樓蘭(鄯善),去 靈鷲峰 (耆闍崛山)朝聖,在 那羅聚落 (那爛陀寺附近,如來弟子舍利弗涅盤之地,此時那爛陀寺還未修建)逗留,先後經過三十餘國,歷經十三年,回歸中原時已經七十八歲,一本《摩訶僧祇律》,從此將佛教帶入了正軌。
二、曇無竭
宋武帝永初元年,曇無竭決定出海,偕同志同道合的僧人僧猛等25人,從北燕都城龍城出發,踏上西天取經的旅程。
同樣的艱險,同樣的困苦,沿途佛寺都留下了他們的身影。
雪山上的孤鷹目視他們離去,大漠里的駱駝迎著他們到來,絕壁上的老猿長聲告別,深淵里的游魚驚恐淺藏,只有一輪大日,始終追隨著他們前行的腳步,還有口中吟出的佛唱。
12僧失足墜下了懸崖,8人途中餓死坐化,25人去,只有曇無竭5人回,還有一本《觀世音受記經》,撫慰著出行未果的眾僧。
三、唐玄奘
唐玄奘通常被認定為《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
唐玄奘13歲出家,游歷各地,拜訪名師學習。博學而生惑,唐玄奘發現禪師解說佛家學說各有不同,所引用經典也有出入,導致義理含混,分歧極大,難以融合貫通,不知是翻譯還是原文有失造成的謬誤,於是決定出海西行求取真經,還原佛經原典。
唐玄奘從長安出發,出敦煌,經新疆,輾轉到達中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然後進入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學習。
游記中詳細提到了靈鷲峰(姞栗陀羅矩吒山),位於王舍城東北,「接北山之陽,孤摽特起,既棲鷲鳥,又類高台,空翠相映,濃淡分色,如來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廣說妙法」,這此山頂眾多鷲鳥棲息因而得名靈鷲峰,也是如來釋經講法之處。
法顯當初到達天竺時,王舍城還未修建那爛陀寺;玄奘來時,那爛陀寺已經成了佛教中心,寺內「寶彩、寶海、寶洋」三座藏經樓,共存藏書900萬卷。玄奘得償心願,就此靜心修行5年,研習經文,參悟禪理,並被那爛陀寺僧人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
那麼唐僧去西天取經到底是靈鷲峰還是那爛陀寺呢?
答案: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那爛陀寺,在《大唐西域記》中稱為那爛陁僧伽藍,名字有兩個出處,一是根據南庵沒羅林池裡之龍那爛陁而命名,二是如來曾為此處國王時樂善好施而得號「那爛陀」,唐譯那爛陀為「施無厭」。
五百商人以十億金錢買下本庵沒羅園禮佛,如來在此說法三月,部分商人也因此得證正果,此地便成為了聖地之一。如來涅槃後,摩揭陀國王鑠迦羅阿迭多為展現佛跡、弘揚佛法而修建了佛寺,其子摩揭陀國王繼位後向南擴建,隨後多任國君呾他揭多毱多王、婆羅阿迭多、伐闍羅、中印度王、先後分別向四面擴建,最終形成了宏偉壯觀的那爛陀寺。
根據同樣到達天竺取經的高僧義凈所著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爛陀寺不是寺廟簡單地堆積,而是宛若一座方城,「寺高三層,高三到四丈,用磚建造,每層高一丈多。橫梁用木板搭造,用磚平鋪為房頂。每座寺的四邊各有9間僧房,房呈四方形,寬約一丈多。僧房前方安有高門,開有窗洞,但不得安簾幕,以便互相瞻望,不容片刻隱私。」
義凈從廣州坐船出海,前往天竺,再回歸洛陽時已匆匆20餘年,帶回近四百部梵本經論,金剛座真容一鋪,舍利三百粒,武則天率眾人到洛陽上東門外迎接,並賜予他「三藏」之號,詔命義凈住在洛陽佛授寺。
12世紀,那爛陀寺毀於戰火。
19世紀,英國考古學家亞歷山大 · 康寧漢考古發現一片佛教遺址,經與《大唐西域記》核對,證明是那爛陀寺舊址。
通過對比可知,靈鷲峰、那爛陀寺都曾是如來說法的地方,都可能是見佛取經的西天,但隨著摩揭陀國對本庵沒羅園的重建和擴建,那爛陀寺便成為了古代印度佛教的最高學府和學術中心,成為天下僧人嚮往和學習的聖地,其地位遠遠超過了作為一處遺跡所在地的靈鷲峰,唐玄奘、義凈等人選擇了在那爛陀寺研習佛經,翻譯梵文的原因也就在此。《西遊記》中唐僧取經之地乃珍樓寶閣,對應著那爛陀寺的寶彩、寶海、寶洋三座藏經樓,而 歷史 上兩人帶回中原的梵文佛經多數出自那爛陀寺,因此可以確定地說,西天就是現在那爛陀寺的遺址所在地,而不是鷲峰山。(圖片均來自網路)
唐僧取經 歷史 上確有此事。只不過是唐太宗時期的僧人一玄奘隻身一人前往,歷經艱險,行程五萬里,費時十七年,經過百十個國家才來到了古天竺國一一現在印度的鷲峰山。(即傳說中佛祖的西天大雷音寺),在此經數年的修行,終取得佛家大乘真經,返回故土大唐長安,將真經安放於大雁塔內,一直做經卷翻譯,直到圓寂。
其實佛教早在東漢明帝時己傳入中國,只不過屬於小乘佛經,修的是渡自己,最多修成阿羅漢。
西遊記是吳承恩在此基礎上編成一部巨著,演繹出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精采故事。
起因是,如來佛祖(佛家寺廟大雄寶殿必上敬三尊佛,中間即如來佛祖,左右分別為葯師佛和阿彌佗佛。背後還有一尊彌勒佛,據說七億五千萬年後要接如來佛祖班的)認為:東土實行小乘佛法,只能渡自己,易養成貪婪自私習性,應以我大乘佛經傳之,教化他們,方能普渡眾生,修成正果。才派觀世音前往尋找取經人。才有了師徒四人曲折的取經經歷和斬妖除魔的精采故事。
佛祖西天的極樂世界是每個佛教徒畢生修行追求的歸處。連普通人都常用駕鶴西去、命歸西天來形容。他不再是人們對現在某一地理位置的認定,而是人們在最高精神層面的一種神聖的追求和嚮往。心中有佛,佛無處不在。
積德行善才是佛家的真諦。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做者是。
《西遊記》里唐僧去取經的「西天」,就是指現在的印度。
那麼,為什麼稱印度為「西天」呢?
其實,佛教里從來沒有把印度稱為「西天」,而是把印度稱為「天竺」。而《西遊記》的作者只是憑空將印度杜撰為「西天」而已。
那麼,為什麼去印度取經呢?
因為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相傳,印度佛教的創始人是公元前六世紀的喬達摩·悉達多,他是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小國釋迦族的王子,在29歲時修行出家。到後來,來到王舍城(今印度的比哈爾邦巴特那之南)。有一天,他打算找一個地方靜坐,於是,來到城外的尼蓮河畔,當他看到有一棵菩提樹時,很是欣喜。於是,就坐在菩提樹下閉目沉思,並一直靜坐了六年。到第七年時,他感覺自己已經大徹大悟,於是,得道成佛。所以,印度佛教源遠流長,存有「真經」!這才導致唐僧不辭辛勞,歷盡艱險,前往印度取經。
我們看到的《西遊記》只是一部小說,與真實的唐玄宗取經的過程會有很大出入!所以,我們決不能把《西遊記》當成 歷史 來讀。
西天也就是現在的印度。
①西遊西遊,往西走嘛,就是往印度的方向。
②西遊中說的是往天竺去,而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古名。
③唐僧一行人是去找如來佛祖求取真經,而如來也就是釋迦摩尼,其起源於印度。
由此可見,唐僧他們是去今天的印度取真經的。
但是問題也來了,我們都知道唐僧生活在唐太宗李世民時期。而這個時期大唐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等個個方面都是世界頂尖的。人民生活雖說算不上極度富裕,但也可以說是衣食無憂,和平安康了。
反之唐僧取經路上,到處是妖魔鬼怪,人民生活於水深火熱中,與大唐內的景象截然不同,可以說一個天上一個地獄。而可笑的就是生活在這么好的環境里的大唐人竟然還要去求助於那些落後地區衍生出來的東西。
唐憎去西天取經,西天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先糾正一下,「唐僧」非「唐憎」,唐三藏大和尚也,唐朝著名高僧。
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出自吳承恩的《西遊記》神話傳說。所謂的西天,也不過是傳說中的西天極樂世界,人類最終歸宿,因此也就有了人生走到盡頭,要麼乘鳳上天,要麼駕鶴西去,也不過是死亡「代名詞」。因此自古至今人們只去不返,唯《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四個(嚴格說不好用「人」)卻能西去東歸,真可謂創下世界奇跡,死而復生還有誰?
現實中,西方是個方位。對於世界任何一個具體地點,才有四面八方,具體方位。西相對東而存在,無東豈能有西。因此只要相對東,西去則是無邊無際。因地球是個圓的,覓找西的存在,只能轉圈終生,世世代代有始無終,毫無邊際,累還是不累?。因此方位具體到某點,既是客觀現實的存在,又是虛無縹緲抽象而摸不到邊際。某一地點,具體到「西」既無盡頭,也無邊際。
歷史 上唐僧去西天取經,只是到佛教發源地「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如今,大概在「尼泊爾」境內。明明在我國西南方,為什麼唐僧要西去?。原因無外乎兩個:一個是古人對方位,不可能像今天,用各種儀器測量得精確,只能是個大概方位。二者,不要說古代,就是今天,由「西安」出發到「尼泊爾」也因「西藏高原」,山路錯綜復雜、坎坷崎嶇,步行只能繞路西行,順勢而為,不可能一個方位到底。因此所謂「西天」就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天的「尼泊爾」。
西遊記中,唐僧西天取經是從長安出發,歷經九九八十一難,花了十數年時間,長途跋涉,受盡千苦萬難,才到達靈山腳下,在雷音寺取得真經。
據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記載,靈山就是古印度的鷲峰山,此山相傳是釋迦牟尼佛打坐講經的地方,南山崖下,建有一座佛塔,是佛祖講《法華經》的地方。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真正的靈山,就在你自己的心中。
品讀西遊,打造經典。曉聞出品,必屬精品。
小說西遊記就是以真實的玄奘法師西行求法的經歷為藍本,進行戲劇化的創作而已。自然,最終的目的地,也和玄奘法師的目的地一致,那就是今天的印度。為什麼叫西天呢?因為在唐朝時,印度叫「天竺」,又在大唐的「西方」,因此玄奘法師是西行求法,到釋迦摩尼佛的傳法地求取真經。小說中的西天,就是如來所在地,杜撰了一個靈山大雷音寺,唐僧一行最終要到那裡取經。
唐僧去西天取經,西天就是現在的印度啊。在印度的那蘭陀寺取經修行的。
西天取經就是去印度,我就不明白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按說佛教是教導人們好善樂施,做一個善良的人,但現實中的佛教聖地現在的印度卻並不是這樣一個國家,到處都是思想落後,虐待老人,拐賣兒童,強奸婦女。這樣的一個國度。
D. 唐僧取經的地方是現代在哪個國家
印度。 過去叫天竺,天竺是古代對印度和其它印度次大陸國家的統稱。唐僧取經的天竺國就是現在印度。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1335卷),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玄奘是研究中國傳統佛教成就最大的學者之一,又是繼承印度正統佛教學說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