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多少印度人管理

多少印度人管理

發布時間:2023-08-30 03:40:46

Ⅰ 為什麼在迪拜很多管理層都是印巴人呢

迪拜確實有很多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尤其是在社會建設第一線上,主要都是由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組成的,很難看到迪拜本國人。我記得當時有個新聞,是迪拜一名富商吐槽自己的女兒太懶惰,不願意上班,而自己這么富有了還這么努力,每天堅持上班2小時。其實看到他一本正經的為自己每天工作兩小時而驕傲的時候,我是震驚的,可見是因為迪拜本國人過於富有,而不從事管理行業了吧。

說實話,落後就要挨打,國家落後,國民也是跟著受難的,但凡有別的出路,印巴人應該也不會在迪拜當廉價勞動力吧,還是在自己國家生存不下去,只能隻身一人在迪拜打工貼補家用。

Ⅱ 請問有多少印度人移民藏南印控地區

印度政府在有意識地向藏南地區移民,打破了藏南地區的人口平衡。」他說。如今,這些印度移民已經有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子女,總人口接近60萬。而中國在藏南地區的傳統居民珞巴族、門巴族等,總人口只有35萬人左右。

Ⅲ 印度條件「很一般」,為什麼多出世界高管呢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已經過去了,在這幾十年裡,我們國家的建設迅速崛起。以勤勞不畏艱苦的體質,日以夜繼地發展經濟,同時,教育水平也得到提升。另外我國讀書是出了名的努力用功,大多數人都是經過20年的寒窗苦讀,才開始步入工作階段。

但這么勤奮的國人來到各大國際組織上、或者知名金融公司等等,能取得管理崗位的人鳳毛麟角。反觀在我們眼裡奇葩思想一大堆的印度小夥伴,卻占據了世界高管的半壁江山。我們一起來看看,印度條件「很一般」,為什麼多出世界高管?網友:有外掛真可怕!

現狀

之前看新聞報道,美國500強企業中,一共有75位外籍CEO,其中印度裔高達10位,力排眾多發達國家的金融巨子,占據外籍CEO近七分之一,而我國能擔任CEO級別的高管,沒有一個。

原因三教育形式

另一個印度曾經大面積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因此英國思維方式徹底地貫穿印度的教育層面,西方人也就更加親近這種開放式的工作模式,以至他們非常受到美國人的提拔與重視。外加印度人嚴重的抱團行為,舉賢不避親,較為團結的生存理念,因此大面積形成了印度高管圈。

也就是教育和現狀讓他們的才能得到磨礪,也出現很多網友的感慨:外掛民族的外掛真可怕,出現這么多高管,我們都是為他們打工的啊!另外對此,你怎麼看?

Ⅳ 298萬平方公里的印度,人口近14億,印度為何不控制人口

根據2018年印度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印度總人口數已經達到了13.53億,它不僅是全球第2個人口超過10億的國家,根據印度每年超過2000萬的人口增長速度推算,印度很快就將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當然,鑒於印度混亂的管理和低下的行政效率,再加上印度官員們的一貫不靠譜,我們甚至有理由懷疑,印度人口早已超過了中國,成為事實上的人口第一大國。

近些年來,印度綜合國力、經濟與往日相比有了較大發展,但是,印度高速增長的人口,給這個發展中國家帶來巨大的糧食、水資源、環境、住房、就業等壓力,更幾乎將印度經濟增長的紅利消耗殆盡,尤其是印度每年的糧食產量,甚至都趕不上新增人口的幅度。既然印度人口快速增長已經給印度的經濟、社會進步帶來了如此多難題,那麼,印度政府為什麼不控制人口增長呢?

印度婦女

最後,印度避孕知識、措施普及不利,計劃生育工具也面臨著供不應求的局面。據印度學者調查統計發現,印度1.68億對合法夫妻中,竟然只有44%的夫妻會採取行之有效的避孕措施。至於不採取避孕措施的人,主要集中在文化程度低下,交通和通訊不便,沒有足夠的計劃生育工具的農村。

最神奇的是,近些年來,印度社會還普遍形成這樣一種認知:迅速增長的人口並非負擔,而是優勢,因為,目前印度是全世界人口最為年輕的國家之一,比之老齡化的西方社會,印度社會顯然更年輕,也更有活力,印度將其視為人口紅利,並因此沾沾自喜。所以,印度對於自身人口的迅速增長,不但沒有那麼擔憂,反而視之為印度的優勢。這些問題讓印度高速增長的人口,猶如一批失去控制的野馬,加劇沖擊著印度經濟、社會進步的發展。

Ⅳ 經常看到香港的街邊站著很多印度人他們是做什麼的

去過香港旅遊的朋友會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在香港的街邊會有很多的印度人,無論是從事於小型的經商,或者是一些工作人員,印度人還是存在一定的人群。當然這些人群還是以印度男性為主,他們頭上有著印度人特有包裹頭巾的一種裝扮,所以也給人一個非常直觀性的認識。


無論是任何人群在一個地方,他所在的行業以及他個人的工作,對於一個地方的發展都有一定性的作用,所以香港有今天的繁榮,無論是對於英國人,印度人還是香港本土人,大家都有著一定的努力,才促使香港今天經濟騰飛的樣子。

Ⅵ 印度裔高管,為何在矽谷如此出色

近日,推特 CEO換人,新任 CEO是印度裔的 Parag Agrawal, 至此美國矽谷高 科技 公司高管是印度裔的有微軟Microsoft、字母表Alphabet、IBM、奧多比Adobe、派拓網路Palo Alto Networks、威睿VMWare、維密歐Vimeo。

印度裔只佔美國人口的1%,而且即使是在矽谷的勞動力市場當中,印度裔也只佔6%,但是在這些高 科技 公司中任高管的印度裔比例卻很高。所以,BBC專門對這種現象進行了分析報道,他們的結論來源主要是一些印度裔的商人學者,他們認為主要的原因是:

從出身來講,在印度能輕易獲得比較好的大學教育的人群,一般都是印度的高種姓人群,而也只有這些群體可以支付的起他們的孩子在美國讀書的費用。

從教育以及個人成長來講,印度的教育競爭特別激烈、 社會 情況復雜、各種資源有限,在這種情況下,會特別培養這些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更善於處理復雜狀況,而這也是企業領導人最需要的特質。印度的教育也更偏向於科學技術方面的培養。

從美國方面來講,其簽證制度對於科學、技術、數學和工程方面的人才具有偏向性。同時,這些印度裔的CEO一般都是從公司底層一步步走上來的,這就導致他們有一種謙遜的態度,而往往美國高 科技 公司的創始人都比較傲慢自大,所以相比於這些創始人,印度裔的高管們具有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強的管理能力。還有,印度裔的管理者具有印度人特有的「溫和」,這非常有助於其與美國政府之間的溝通處理。

以上這些觀點,基本上都是他們局內人的看法,作為一個局外人,以我和印度人接觸的感受,以及一些同事與印度人工作的經驗,相比於咱們,印度人還有一些比較「不好」的特質:

不踏實,能吹。對於沒有太多把握的東西,他們也敢吹,至於能不能實現,這是後面才需要考慮的,但是,在商業世界中,這種特質真的是必備的。

不擇手段。比如,在同一個實驗室裡面,真的得比較防備印度學生,他們可能會進行一些小破壞,但是他們會說他們真的是無意的。但是,同樣的,在商業世界,這種特質更是必不可少的。

抱團。這一點已經有很多人講過了,就不贅述了。

總之,在商業世界中,不管從局內人,還是從局外人的角度來看,我們不得不承認印度人確確實實更擅長於高 科技 企業的管理和發展。

Ⅶ 印度人在中國的工作有多少

12萬左右。根據印度媒體自己統計,截止到2019年,行空蔽大概有超過12萬左右的印度人常年在中國工作。在中國檔州的印度人大多還是從事收入較高的工種,比虧中如軟體工程師、網路工程師、銀行職員、商人、外教等。

Ⅷ 美國矽谷被印度裔「佔領」文盲率過億,印度如何製造高級人才

最近發現個奇怪的事兒,美國擁有著一眾像微軟,谷歌,IBM這樣在很多領域排名前列的 科技 壟斷企業,但這些美國巨頭中的大部分,實際上都被印度裔掌控著:

微軟CEO納德拉是印度裔;

谷歌CEO桑達爾-皮猜是印度裔;

現在IBM的CEO也由一位印度裔的阿爾克溫·克里希納接手了。

三家可能是偶然,但百事可樂,諾基亞,摩托羅拉,哈曼國際的CEO都是印度裔,這就離譜了。

還有更離譜的。

作為世界 科技 中心的美國矽谷,如今也正在被印度人一步步佔領著!

據統計,在美國矽谷,印度裔高級技術人才佔了矽穀人才總數的三分之一,且還在逐年上升。

可視線一轉,如今的印度的文盲人口也佔了全球的三分之一,達到了近3億,是 世界上唯一一個文盲過億的國家。

那問題就來了,印度是怎麼做到在文盲人數這么多的情況下,同時還擁有這么多的高級人才的?

仔細一查,好像也不矛盾,因為印度除了是文盲最多的國家之外,它同時也是 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

巧合的是,全球12億的貧困人口中,印度又佔了三分之一,其中還有7000多萬人屬於極度貧困。

也就是日均生活費不到9塊。

配上印度人均的六口之家,生存都成問題的情況下,接受教育更是無稽之談了。

反觀印度富人們呢,文盲率為0,起底也是個大學本科學歷,而夾在中間經濟稍微好一點的印度家庭,普遍也是會接受高等教育的。

可能有朋友要說了,印度再不濟,人家也是有八年初等義務教育的,但實際上,印度喊了50多年的義務教育直到今天也沒有真正普及,究其原因也很簡單:

印度與生俱來的自信

我國從1986年頒布《義務教育法》到真正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用了多長時間呢?

15年

印度更虎,直接把普及義務教育這個宏大目標寫進了憲法。

那印度計劃多長時間完成呢?

尼赫魯一拍腦門:我說一個數!10年!

沒錯,印度計劃花10年時間消除國內佔比80%以上,總計2.4億多的文盲,於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里,印度把教育經費的56%都撥給了初等教育。

可在初等教育的具體實施上呢,印度延續了 「口號就是我唯一的行動」 這個優良傳統。

在中小學教育管理上長期採取放任政策,徹底當起了撒手掌櫃,要各邦自主推行普及義務教育,各邦情況各有不同,推行情況必定也是跟著感覺走。

截止2007年,印度初等教育階段輟學率為0的邦只有8個,輟學率超過50%的邦有11個,阿薩姆邦和比哈爾邦的輟學率甚至飈到了70%,要是按照我國普九驗收最高允許每年3%輟學率的特例標准,印度脫盲估計還得再來十年。

可能當初尼赫魯說的是物理消滅吧。

腳踏實地向來不是印度的風格,尼赫魯並不相信當時西方提出的「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順序發展理念,反而認為這是西方拖慢我「大印帝國」崛起的陰謀,所以在發展初等教育的同時,印度也把剩下的教育經費一股腦地都發給了高等教育。

我命油我不油天,兩頭下注,直接單車變火車。

而這雙管齊下的後果就是發展初等教育的口號也就喊了開頭兩年,到後期這錢都流向了高等教育。

從第二個五年計劃開始,初等教育的經費佔比就降到了33%,1966年到1969年甚至俯沖到24%,而同期的高等教育經費比例則一路漲到了49%。

為啥印度最後一股腦地把寶全押在這上面了?

因為初等教育雖說是解決文盲的直接辦法,可搞來搞去印度發現這是個吃力不討好的無底洞啊,錢嘩嘩地往裡砸,培養出來之後還得繼續搞中等教育,那我為啥不直接上馬高等教育?

我「大印帝國」可是在2000年就立下要在2020年成為發達國家的flag的,哪有時間陪你們這群小豆子茁壯成長了?

印度一下子就抓住了問題的「本質」,轟轟烈烈投身高等教育改革了。

那這改革的成果如何呢?

倆字:稀碎。

在印度教委的不懈努力下,印度高校體系一躍成為了 世界上斷層最大的高等教育體

印度如今有接近兩萬所高等院校,以印度理工學院為代表的18所重點學院每年拿著教育支出的絕對大頭吃香的喝辣的,而剩下的絕大多數普本基本上每天都在倒閉的邊緣反復徘徊。

要究其源頭,也和它的「日不落父親(英國)」息息相關。

印度近代意義上的大學出現在19世紀的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當時的英國在奴役大半輩子印度之後發現,都工業時代了,這印度人的智商和情商還是那麼低?

領導夾菜你轉桌,領導打牌你自摸。

這不行,新時代我需要的是高級打工仔,得搞點教育了!

於是英國議會在1813年授權了東印度公司管理殖民地的教育事務,馬考利伯爵起草了著名的《馬考利備忘錄》,重點指出:

「鑒於政府沒有足夠的資金在印度本土實施大眾式教育,殖民政府應該建立只能面向少數精英階層的高等教育機構。」

所以印度殖民政府在沒多少錢的情況下搞起了精英教育。

可壞就壞在了精英教育。

印度精英階層在接受教育之後,終於意識到原來自己是個印度人的事實,開始在甘地的領導下進行「平靜如水」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並且要求英國把教育大權分一點出來。

那會兒的英國剛剛結束一戰,雖然打贏了但還是有損元氣,就更沒啥閑工夫操心印度了。

於是殖民政府在教育管理體制上做出讓步,實行「分權制」,中央保留部分權利,其餘下放到各個邦,由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發現沒,後來印度在初等教育上的甩手掌櫃就是擱這兒學的。

剛開始的幾年,地方的辦學積極性確實高,但是別忘了,這可是散裝印度,各個邦之間壓根就沒啥共識,發展教育那更是隨心所欲,截至1931年,印度的識字率也只有8.6%。。。

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了,這個新生的散裝國家更是沒錢,但再苦不能苦孩子,尼赫魯最先想到的就是普及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這對兒卧龍鳳雛,卧龍的「成就」咱剛剛已經說了,鳳雛也得支棱啊!

於是在20世紀的50年代和60年代,印度高校數量從1950年的606所急速擴張到1965年的2370所,再伴隨著80年代的私立大學放開,印度大學的數量那是一飛沖天,迄今為止已經有8410所,更別說印度的學院採取的是納附制,也就是俗稱的抱大腿,納附的學院如今已經超過三萬所大關,奔著四萬去了。

但貧窮如風,常伴吾身,建再多大學,中央的高等教育經費即使漲了就還是那麼點。

從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印度高等教育占總教育支出的比重從1/4上升到了1/3,更別說在70年代初期,印度經濟衰退,印度高等教育經費投入和高教體系的發展更是進入原地踏步。

那在有限的經費下,印度當然要把錢用在他們認為的刀刃上

沒錯,就是和GDP直接掛鉤的 工程技術,商業,科學 這些專業,國家也根據這些熱門專業教育水平劃分出了兩套系統:

國家重點學院系統和普通高等教育系統。

重點學院好吃好喝,普通高校生死由天。

而在這18所學校組成的重點學院系統里,有一所學校的經費就達到了重點撥款的15%,它就是——印度理工,印度眼裡的唯一指定神校,而開頭所說的占矽谷三分之一人才中的絕大多數,就都來自這所學校。

在印度一直有個把印度理工吹的神乎其神的段子:

有一天麻省理工的教授問自己班上的印度學生,你們印度不是有印度理工嗎,怎麼來這兒了?這個學生是這么回的:我就是因為考不上印度理工才來麻省理工的!

氣的那教授差點當場犯了心臟病。

印度理工真像印度人嘴裡說的世界第一嗎?

擺事實講道理,印度理工的世界排名並不高,2019到2020年期間,它最好的孟買分校也僅僅排在第162位,即使是放在亞洲,也只排到了第33名,那印度人的自信從何而來呢?

其實它還真霸佔了個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難考。

印度理工學院1951年建校,1956年,印度國會通過了《理工學院法案》,避免了官僚系統干預理工學院,課程和招生也變成了學校自主決定,就這樣,乘上了改革春風的印度理工一路高歌猛進,成了全國理工學院的扛把子。

同樣的,在課程難度上,印度理工也自然是水漲船高,尤其是數學方面。

在印度,無論你出身多麼卑微,只要你考上這所學校,就不會再有人關注你的出身了,在別人眼裡你就是最棒的。

但一個印度學生要是想考這所學校,不是能不能的事兒,而是配不配。

請大家試著跟隨我的腦洞:

假設我們非常不幸的出生在了一個印度家庭,但不幸中的萬幸是咱家還有點余糧支持你念念書,那從十年級開始(相當於咱們的高一),我們就得決定未來的方向了。

你問我為啥要現在就定?

因為與此同時,和你一樣得做決定的還有1000多萬人,選擇呢也不多,占據絕對主流的就是理工,醫學,商科,文科這四個。

其實你大概率會是個理科生,因為在國家的一頓洗腦之下,普通印度家長的觀念向來是學文不如學商,學商不如學醫,學醫救不了印度,所以不如學理工。

而理工就只有一所能上的,就是印度理工,為啥這么說呢?

因為理工類普本上完之後,就可以和摩的司機試比高了,一個印度普本畢業生的工資和印度摩的司機的工資水平相當,大約一個月1500人民幣的樣子,而印度理工畢業生的平均工資是這個的20倍,你會怎麼選擇?

我,莫得選擇。

而在你被迫選擇印度理工之後,恭喜你,你再也沒有所謂的個人空間了,因為在寫下印度理工那幾個字的時候,你面對的就不只高考那一場考試了,還要挑戰印度理工學院設立的聯合入學考試(JEE)。

而這場JEE是需要入場券的,你得至少能考到這1000萬考生中的前20%才配考JEE,2017年,最終獲得JEE考試資格的人數是118.6萬,印度理工要多少人呢?

4000

絕望不,不,絕望還沒真正開始,這場JEE考試的初試是一場三個小時的筆試,由90道客觀題組成,涵蓋物理,化學,數學三科,平均四分鍾就得解出一道題。

而每一道題,都超綱。

從第一題開始,你面對的就是不亞於中國高考最後三道單選題的難度,但這僅僅也是初試!

在初試過後,由於客觀題必定有正確答案,所以這一百萬的考生會按成績進行排名,前20%再參加下一輪的終極復試,而JEE復試的難度,就顯然不是我這種學廢能想像的了。

所以在這種難度的考試下,在學校學的反而只能在考試中起個輔助作用,那怎麼辦呢?

補課。

在印度,超過95%的學生都要提前兩三年學習課外輔導,超綱學習物理化學數學的內容,2017年印度家長就為課外輔導貢獻了225億美元。

印度北部有個城市叫科塔,是全國最有名的「補習之都」,20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生地塞進了100多家補習機構,在這里,十幾歲的考生被送到密密麻麻塞滿一兩百人的教室,每天接受15個小時以上的高強度學習,在這里,唯一的生存法則就是成績。

而迄今為止已經有77個不同地方的學生因為頂不住壓力選擇了自殺。

但與此同時,問題也就來了,在印度這兩個字的加持下,如今能上補習班竟然也成了一種奢侈。

因為像科塔這樣的補習機構每年收費標準是3000刀,可印度人均可支配收入才剛剛過了2000刀,所以能去科塔補習的,大都是印度的中產家庭。

那印度窮人家的孩子咋辦?

那就只能督促你老爸平時多健身了,因為在高考當天,印度富人和中產階級的鈔能力真的很難用我樸素的語言來描繪。

比哈爾邦是印度最落後的地區之一,可就在這個印度最落後的地區,爆出了同一年文理科狀元雙雙落網的消息,在12年級的畢業考試中,17歲的魯比-拉伊一舉奪魁,成了比哈爾邦的文科狀元,鄉里鄉親的一聽,那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興高采烈地就去接受采訪了,然後就把政治學這詞給拼錯了,還表示這是一門有關烹飪的學科,這回答是真下飯啊。。。

當地考試委員會當場就給她安排了復試,她也不負眾望地答了個零分,緊接著就被逮捕。

這個消息自然是引起了民憤,考試委員會也在想,要不這理科狀元也查查?

幾天後,理科狀元也應聲落網,因為他在采訪中表示水的化學式不是H2O。

而這倆人也坦白了,這狀元,買來的!

那占絕大多數的窮人呢?就只有體力了。。。

早在2015年,這張比哈爾邦教室外的照片就震驚了世界,教室內,學生們在緊張地和中考題搏鬥,教室牆外,印度父母們也在緊張地和中考題搏鬥,,窮人們買不起高級作弊設備,只能用這種最朴實的方式幫自己孩子實現夢想。

也許你正在笑,可我們正在笑的這些畫面,卻是印度窮人們近乎絕望的人生。

在這么個高考形勢下,考上印度理工對於印度人來說,代表的可不僅僅是高薪和面子,那是實實在在的 「知識改變命運」。

然而現在看來,他們從印度理工畢業之後,嚮往的地方卻往往不是印度,而是歐美,印度的人才流失率高達80%,尤其是印度優勢的計算機及相關專業。

印度教育部長也很煩,多次感嘆: 我要的是人才增長而不是人才流失!

現在好像還有一部分人會對印度的IT產業心嚮往之,但殊不知數十年來,在工資待遇,生活環境以及研究條件的影響下:

印度近60萬的優秀畢業生都到海外深造不歸;

4000名知名度高的專家早已移民歐美。

以至於印度IT教育如今都被稱為「人才奶牛」,吃印度的草,乳房卻在國外。

在美國,一個計算機程序設計員平均年薪為7.5萬美元;而在印度,做同樣工作的設計師每年只有1.25萬美元,薪水僅相當於美國的1/6。

印度憲法中早就明文賦予了「公民可自由遷徙和定居」的權利。對於印度政府來說,既然在經濟不發達的情況下,無法挽留住人才,還不如順水推舟,對人才外流採取自由、開放的政策。

當年,有「計算機總理」美譽的印度前總理拉·甘地就曾說過,「即使一個印度科學家、工程師或者醫生在50歲或60歲回國,我們也並沒有失去他們。我們把這種人才外流看成正在積攢利息、等待印度提取的『智慧銀行。」

去年,在議會回答議員的公開質詢時,印度人力資源部部長喬希博士認為,政府不認可聯合國人才發展報告所指出的「印度每年因人才流失損失20億美元」的觀點,因為在印度政府看來,當印度人才從歐美歸來時,他們不僅帶回了資金,也為印度提高了知名度,更帶回了創新精神!

那印度的人才回來了嗎?印度首富現在都跑了!

反而是近十年來中國留學回國人員以年均13%的速度遞增

要問原因啊?

你看這次疫情浪潮下,究竟是誰沒穿底褲屁股蛋子還鋥亮反光呢?

閱讀全文

與多少印度人管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在越南買到中國電腦 瀏覽:743
越南農業主產區是哪裡 瀏覽:484
icu怎麼看英國人 瀏覽:879
印度汽油為什麼便宜 瀏覽:889
伊朗和巴鐵什麼關系 瀏覽:954
中國茶葉品牌有哪些 瀏覽:274
去印尼不懂語言怎麼辦 瀏覽:358
吃義大利面抹什麼 瀏覽:490
1個人民幣換多少印尼幣 瀏覽:577
韓國和伊朗哪個更強 瀏覽:312
越南沙金帶著對身體有什麼好處 瀏覽:297
中國在伊朗在建的港口是什麼 瀏覽:584
英國細羊毛線可以用什麼替代 瀏覽:59
印尼虎搭配什麼魚好看 瀏覽:819
一中國人民幣等於多少印尼盾 瀏覽:240
義大利哪個味道面醬好 瀏覽:967
越南語導游需要怎麼考 瀏覽:295
英國人怎麼購買suv 瀏覽:49
印度公民修正案什麼意思 瀏覽:446
印度欠下巨債怎麼辦 瀏覽: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