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國樹是菩提樹,世界上真有此樹嗎
有的
[編輯本段]名稱種類
【物種名稱】菩提樹
【中文別名】阿里多羅,印度菩提樹,思維樹,畢缽羅樹,覺樹
【拉丁學名】Ficus religiosa
【英文名稱】Bo tree ;Pipal tree;Bo-tree fig
【科屬分類】桑科、榕屬
[編輯本段]時空分布
菩提樹原產印度,因此通稱印度菩提樹,別名覺悟樹、智慧樹。相傳梁武帝天監元年(502 年),印度僧人智葯三藏從西竺引種菩提樹於廣州光孝寺壇前。從此我國廣東、雲南均有菩提樹生長。 是印度國樹。
在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各地的叢林寺廟中,普遍栽植菩提樹,它在《梵書》中稱為「覺樹」,被虔誠的佛教徒視為聖樹,萬分敬仰。
[編輯本段]個體特徵
菩提樹屬桑科常綠喬木,大喬木。一般樹高15米,直徑2米。樹皮黃白色或灰色,皮平滑或微具縱棱,冠幅廣展;樹干凹凸不平。樹枝有氣生根,下垂如須,側枝多數向四周擴展,樹冠圓形或倒卵形,枝葉扶疏,濃蔭覆地。葉互生,近革質,三角狀卵形;或三角狀長圓形,先端驟尖,延長成尾狀,基部寬楔形至淺心形,全緣或波狀;深綠色,有光澤,不沾灰塵,被看作聖樹的象徵。葉形美觀,常用作詩畫題材。花生於葉腋,不見真面目,稱隱頭花序成對腋生。無總梗,扁球形。雌雄同株;雄花很少,生內壁近口部,無柄,花被片3,雄蕊1枚;雌花有梗或無梗,花被片3-4,花柱近頂生。癭花多數,花被片4-5;子房有柄,花柱線形。隱花果,扁平圓形,冬季成熟,紫黑色。花期3-4月,果期5-6月。
[編輯本段]生理特徵
菩提樹樹干富有乳漿,可提取硬性橡膠;花可入葯,有發汗解熱之功。它適於寺院、街道、公園作行道樹。
[編輯本段]植物特性
落葉性喬木,高10-20公尺,全株平滑,樹冠巨大。單葉互生,心形或三角狀闊卵形,具葉柄,全緣波狀,革質,卵圓形或三角狀心形,表面光滑,先端長尾狀銳尖,葉基截形或淺心形,側脈8~10對。 花:花期7~10月。果實:隱花果腋出雙生,扁球形,表面散生多數紫色斑點,基部具有革質之苞片3 片。葉互生,滴水的葉尖乃該品種特徵,是適應熱帶雨林而成,此樹的根壓大得驚人,在早上可以見到樹葉分泌出水由葉尖滴下。
[編輯本段]栽培方式
春季為扦插適期,選取去年生粗壯枝條扦插,扦插前插穗基部先浸水10分鍾或利用發根劑處理,促進發根,整枝修剪可於冬季進行,維持樹形美觀。
養殖方法:菩提樹的養護方法於一般花木的養護方法基本相同,沒有什麼特殊。要求土壤肥沃,透氣良好,陽光充足。澆水要求見干見 濕,一次性澆透。夏季兩、三天干透再澆水;冬季可一周澆一次,盆栽兩 年換盆一次。土質可用原田土與腐葉土,松針土都 可以。喜溫暖多濕、陽光充足和通風良好的環境,以肥沃、疏鬆的微酸性沙壤土為好,冬季溫度低於5℃時,無凍害現象,較耐寒。
常用扦插繁殖。扦插以4-6月為宜,選取頂端嫩枝,長20厘米,留2-3片葉,下部葉片剪除,剪口要平,剪口常分泌白色乳汁,用溫水洗去,稍晾乾後扦插,插後30天能生根。
栽培::盆栽幼苗放半陰處,株高30厘米時,可放室外栽培。幼苗每年春季換盆,補充新鮮肥沃土壤,改換大盆。成年植株每2-3年換盆1次。生長期每2周施肥1次。盛夏除正常澆水外,需多噴水,秋、冬季逐漸減少澆水。冬季室內栽培要求陽光充足和通風。
病蟲害::常發生黑霉病和葉斑病,發病初期,每半月用200倍波爾多液噴施1次。常有介殼蟲侵害葉片,可用氧化樂果1000倍液噴殺。主要蟲害是蚧殼蟲中糠蚧和吹棉蚧。這兩種蚧殼蟲都是屬刺吸式害蟲,其體外有一層蠟膜,故一般的殺蟲劑效果均不佳。用吡蟲啉或吡蟲啉的改良劑,如萬里紅,頂紅等,其效果較好。發現蟲害,可用萬里紅稀釋3000倍噴霧滅殺。
應用:菩提樹樹姿美觀,葉片綺麗,是一種生長慢、壽命長的常綠風景樹。幼苗期盆栽很有觀賞價值,常用來點綴會客廳、書房。
[編輯本段]宗教內涵
唐朝初年,禪宗六祖慧能寫了這么一首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流傳甚廣,所以後世許多人都認為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菩提樹,其實是人們誤解了他的本意,菩提樹不僅存在,而且又名思維樹,是一種桑科榕屬常綠大喬木。慧能所寫的「菩提本無樹」這一詩句,大概是從佛家理論「四大皆空」里作了引伸而來的吧!
「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在英語里,「菩提樹」一詞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寬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惡,覺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類學中,菩提樹的拉丁學名為Ficus religosa,有神聖宗教之意。
菩提樹似乎天生來就與佛教淵源頗深,據傳說,25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王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答摩·悉達多,他年青時為擺脫生老病死輪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尋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多年的修煉,終於有一次在菩提樹下靜坐了7天7夜,戰勝了各種邪惡誘惑,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的時候,獲得大徹大悟,終成佛陀。所以,後來佛教一直都視菩提樹為聖樹,印度則定之為國樹。
歲月如水,兩千多年過去了,佛祖當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樹經受了無數風風雨雨,有著神話般的經歷,在佛教界被公認為「大徹大悟」的象徵。我國浙江普陀山文物展覽館內至今陳列著四片菩提樹葉,據說就是從這棵樹上採摘下來的,所以歷來被人們視為珍寶,倍加珍惜。1954年印度前總理尼赫魯來華訪問,帶來一株從這棵樹上取下的枝條培育成的小樹苗,贈送給我國領導人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以示中印兩國人民的友誼。周總理將這棵代表友誼的菩提樹苗轉交給中國科г罕本┲參鐫把�ぃ�參鐫暗牧斕己橢骯ざ際�種厥櫻��難�ぃ�怪��ぷ倫常�σ睹�ⅰC康憊�諭飧呱�襖詞保�參鐫暗惱飪悶刑崾骶突岜磺氤隼矗�郵芨呱�塹畝ダ癯�蕁!拔母鎩?動亂期間,植物園被冠以「封資修」、「花花草草」等罪名,建制撤銷,人員流散,這棵菩提樹也被迫離開植物園,流離失所。值得慶幸的是,有心人悄悄地把它藏起來,並用心管理,使之大難不死。十年浩劫之後,植物園的領導和職工四處尋找這棵菩提樹,先後訪問了幾十個園林單位,幾經周折,才最終把它找回來。目前,經過植物園職工的精心養護,這棵菩提樹長勢良好,枝繁葉茂,欣欣向榮,似乎象徵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永放光芒,中印兩國人民友誼永存。 據考證與考察,我國原來並沒有菩提樹,它最初是隨著佛教的傳入而被引進的。據史籍記載,梁武帝天監元年(公元502年),僧人智葯三藏大師從西竺國(印度)帶回菩提樹,並親手種植於廣州王園寺(後來該寺改名為光孝寺)。從那以後,我國才開始有了菩提樹,並在南方各省區寺廟中廣為傳播。今天,廣州海幛寺仍然還有3株300多年樹齡的古菩提樹呢!
西雙版納傣族全民信奉小乘佛教,對菩提樹十分敬重、虔誠,幾乎每個村寨和寺廟的附近都栽種了許多菩提樹。如果誰家人口不安寧,豬瘟雞死,五穀欠收,也要在村寨和寺廟附近栽種一些菩提樹,乞求佛祖的保佑。每到佛節,信男信女們就在大菩提樹幹上拴線,獻貢品,頂禮膜拜。傣家人什麼樹都可以砍伐,但菩提樹卻是千萬千萬不能砍伐的,即使是菩提樹的枯枝落葉也不能當柴燒,砍伐菩提樹就是對佛的不敬,就是罪過。解放以前,傣族封建領主制定的法律里就有這么一條:「砍伐菩提樹,子女罰作寺奴」。在傣家人的文學藝術里,菩提樹則是神聖、吉祥和高尚的象徵。在舉行婚禮時,歌手總會唱道:「今天是菩提升天的日子」。在情歌里,少女們則會對心愛的男友唱道:「你是高大的菩提樹」或「你象枝葉繁茂的菩提樹」等。此外,在傣家人的諺語里,還有「不要拋棄父母,不要砍菩提樹」這樣的詞句。
在西雙版納,菩提樹隨處可見,但其中有兩株卻特別值得一提。一株在景洪市勐龍鎮曼達赫村,胸徑近2米。人們通常所見的菩提樹都是青枝綠葉,而這株菩提樹則在生長青枝綠葉的同時,還會長出一種白色枝條,白如霜雪,毫無青綠之色,且每年都長,每次僅長出一至二枝,決不超額。據當地民間傳說,當年佛祖釋迦牟尼出遊傳教時,曾在這株菩提樹下小憩,於是,此樹感佛祖厚愛之恩,特長出白色枝條作為回報。當地傣族群眾視此樹為「神樹」,在其四周砌起磚牆進行保護。每年此樹長出白色枝條時,膜拜者、參觀者紛至沓來,絡繹不絕。另一株在景洪市郊曼廳公園的旁邊,樹干十分粗大,要5個成年人張開雙臂才能合圍,據說其樹齡已有800多年,但長勢依然旺盛,枝葉成蔭。據說,此樹與泰國的一株同齡菩提樹是「兄弟樹」,系當時中泰兩國兩位身居王位的摯友互植。這兩位摯友原來都是有志的平民,經過艱苦努力,奮發拼搏,分別在泰國和西雙版納獲得王位,那位泰王前來西雙版納親手種下這株菩提樹,西雙版納王也遠赴泰國種下一株菩提樹。他們共同的願望是讓兩株菩提樹同生共長,中泰兩國人民永遠和平共處,友誼長存。至今,西雙版納的傣族群眾仍然十分愛護這株菩提樹。
[編輯本段]醫葯用途
菩提樹不僅身世豐富,且實際用途十分廣泛。它樹干粗壯雄偉,樹冠亭亭如蓋,既可做行道樹,又可供觀賞;葉片心型,前端細長似尾,在植物學上被稱作「滴水葉尖」,非常漂亮,如將其長期浸於寒泉,洗去葉肉,則可得到清晰透明、薄如輕紗的網狀葉脈,名曰「菩提紗」,製成書簽,可防蟲蛀;枝桿富含白色乳汁,取出後可制硬性樹膠;用樹皮汁液漱口可治牙痛;花入葯有發汗解熱、鎮痛之效;枝幹上會長出氣生根,形成「獨樹成林」景觀;在印度、斯里蘭卡、緬甸的某些地方,人們將其氣生根砍下來,作為大象的飼料
⑵ 印度人用來刷牙的樹枝
薄荷枝
用牛糞刷牙。他們當然不是直接拿牛糞往牙上抹,而是將其曬到硬如石頭,再磨成細粉,摻入一些香料和礦石,拿薄荷枝蘸著,清潔牙齒表面和牙縫。這種復合配方據說有堅固牙齒、增白和預防牙齦炎的作用。在記者看來,常年大口吃肉的柏柏爾人的確需要以此護牙。說實話,突尼西亞牛糞的味道並不臭,人家放養的牛是純草食動物,排泄物曬干後主要是草腥味,加工之後根本聞不出異味。
⑶ 印度人用什麼樹枝清潔口腔,中國有這種樹嗎,
印楝[liàn]樹
http://ke..com/view/1636358.htm
走在印度的馬路上,如果你看到了兩個小孩拿棍子在嘴裡咬,可能會納悶,他們在干什麼?
我告訴你,他們是在刷牙,就跟我們起早刷牙一樣,這是一種獨特的印式刷牙法。
在印度,人們刷牙基本不用牙刷牙膏,而是用樹枝,這種樹枝的樹種學名叫印楝樹。據說用印楝樹枝刷牙有很多益處,如解眾毒、發口香、能明目、潤喉等。還有人說,印楝可以防止白發、脫發,治療發燒、頭痛、糖尿病等疾病。因此,印楝樹神奇的療效被印度人世代傳承著。
印楝原產於緬甸和印度等熱帶地區,一般高15米至40米。以前的印度人都是用這種樹枝刷牙,在印度街頭地攤上隨時可以買到它。
印度人使用印楝樹枝刷牙的方法非常簡單:從一端刮掉樹皮,放入口腔內,輕輕咀嚼,直到纖維變軟,呈刷子形,能深入清潔普通牙刷難以刷到的地方;也不需要水和牙膏,可以隨時隨地刷牙。
不過,據當地人介紹,越來越多的人現在已經摒棄了這種原始的刷牙方式,但在印度偏遠落後的鄉村地區仍保留這種習俗。雖然我們無法想像他們的這種刷牙方式,但看印度人那口潔白的牙齒,就能感受到這種刷牙方法確實起到了清潔口腔、美白牙齒的作用。
⑷ 印度馬錢有哪些特徵
(陳偉平)
馬錢(Strychno snux-vomica L.)別名番木鱉、苦實、牛銀等。為馬錢科常綠喬木。產於印度、斯里蘭卡、緬甸、泰國、越南等熱帶地區,我國廣東湛江,海南島,雲南的西雙版納,廣西的防城等地已有引種栽培。以種子入葯,種子含生物鹼1.5—5.0%,其中主要是士的寧、馬錢鹼,此外尚含α-可魯勃林和β-可魯勃林,異士的寧,偽士的寧,偽馬錢鹼等生物鹼。味苦,性寒,有毒。有散血熱、消腫止痛的功能。治咽喉痹痛、癰疽腫毒,風痹疼痛,骨折,並治面神經麻痹,重症肌無力等症。
一、形態特徵
高12—15m,樹皮灰色,具皮孔,幼枝光滑綠色,常有由枝變態的粗刺。葉對生,葉片革質,闊卵形,長8—18cm,寬4—10cm,先端尖,基部寬楔形,全緣,表面深綠色,背面淡綠,兩面均光滑無毛,主脈5條,中間3條特別明顯;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花黃綠色,花萼綠色,先端5裂,被毛;花冠筒狀,先端5裂,筒內近基部有毛;雄蕊5枚,著生於花冠管喉部,無花絲;子房上位,卵形,光滑無毛,花柱細長,柱頭頭狀。漿果球形,直徑3—6cm,幼時綠色,成熟時橙黃色。種子2—5粒或更多,扁圓形,直徑1.5—2.5cm,密被銀色茸毛(圖15—20)。
表15—19 不同貯藏方法和時間對馬錢種子發芽率的影響
馬錢子開花期是3~5月。單個花序的開花期與溫、濕度和花序上花朵數的多少有關,花序花朵數在20朵以下開花期為4—6天,在30—50朵以上8—12天,或因低溫、乾旱的影響,花期也會相對延長。花朵在傍晚17時半至19時花朵開放,第二天凋謝。
授粉後7—9天子房仍保持綠色,如子房失去光澤則認為不稔實。幼果發育45—50天後基本定型,整個果期約需8個月以上。
馬錢為陽性植物。喜高溫、畏寒冷、較耐旱、耐瘦瘠。野生於熱帶溝谷雜木林中。引利栽培時應選擇無霜凍地區,在短期出現極端低溫5℃時,嫩枝葉受寒害乾枯。宜於年平均雨量1500—24G0mm的地區生長。成齡樹生長在過於蔭蔽的條件下,開花遲,結果少。
三、栽培技術
(一)繁殖方法
1.種子繁殖
(1)采種
11月至翌年1月間採收成熟果實,剝去果殼置室內堆置2—3天,然後裝入麻袋混些粗沙搓洗,直至洗凈果肉為止,平鋪竹籮上陰干備用。不宜曬干,曬干會喪失發芽力。
(2)種子貯藏
果熟期正值低溫期,如果采種後即播種出苗期長,且出苗不整齊,不便管理。應用瓶裝或塑料袋和干沙貯藏到高溫期播種可縮短出苗期,而且出苗整齊(表15—19)。但貯藏期不能超過5—7個月。
(3)播種前種子處理和催芽
(a)清水浸種48小時後放入濕布袋內,經常保濕,在7—8月高溫季節置陰涼處96小時後即露出白色芽點;低溫季節可將濕布袋放於灶頭溫暖處,借用熱氣加溫催芽。(b)濕沙催芽:用瓦盆或木箱作容器,將容器底的,排水孔蓋上,平鋪粒徑2—3mm的清潔濕沙5—10cm厚,沙的濕度以手捏之不滴水,放之即散為准,然後放置一層種子,覆蓋一層沙,至最後一層種子,頂上蓋濕沙5cm厚,另用一瓦盆反蓋或用薄膜覆蓋,放於露天陽光下照射,以利用日光加溫。定期檢查,保持沙的濕度。氣溫23—25℃時,50—55天萌芽,如直接播種需63—84天才出苗。
(4)播種育苗
將洗凈的種子或經催芽的種子,在准備好的苗床上,按行株距15×10cm開溝點播。種子豎直放,珠孔朝下,以利破土出苗。播後蓋土2cm。幼苗出土時先呈現弓背形淡紅色苗壯的幼莖,8—10天後現出子葉。由於種苗幼莖常把種皮帶出土面,遇烈日曝曬,種皮干縮,子葉不易脫出而枯死,故出苗時必須保持土壤濕潤。亦可用營養袋育苗,即將萌芽的種子播種在裝有營養土的帶孔塑料袋中。
2.芽接繁殖
採用適應性強的同屬植物作砧木,用本種豐產、質優的母株作接穗,取芽條進行芽接繁殖,容易成活,可提早開花結果,保持母株的優良品性,但要注意砧木的品性對接穗的影響。方法參照長籽馬錢一節。
(二)定植
育苗一年後,苗高30—40cm時便可定植,定植幼苗不宜過大。取苗時盡量帶土,不帶土定植成活率低,用營養袋育苗成活率高。按行株距4×3m或6×5m,挖穴寬、深各50cm。定植前1—2個月挖好穴,每穴施基肥10—15kg,覆土備植。選雨季陰天定植。定植時把幼苗下部側枝及葉片剪除,上部葉片剪去一半,過長的主側根適當修短,以便下穴。定植後覆土壓實,穴面比地面低5—10cm,澆足定根水。
(三)田間管理
1.施肥
每年施肥2次,第一次在2—3月大量抽葉和抽花芽前,幼齡樹每株施尿素50—250g,過磷酸鈣100—300g,牛糞或廄肥10kg;成齡開花結果樹每株施尿素250g,過磷酸鈣500g,牛糞或廄肥20kg。沿樹冠外緣開溝或挖穴施下。第二次在9—10月,幼齡樹施肥量與第一次同,成齡樹每株施尿素500g,過磷酸鈣500g,牛糞20kg。
2.修剪整枝
為了提早結果培育豐產樹,3—5齡樹即可進行修剪整枝,剪除內膛弱枝徒長枝及過密的側枝,並適度截干,截干後要及時除去直立的萌芽條。主幹的分枝、側枝適度修剪,使在空間分布均勻。
(四)病蟲害及其防治
1.馬錢天蛾
(Macroglossum pyrrhosticta Butler)
又名雀尾天蛾、具斑天蛾。成蟲產卵於新抽嫩梢的嫩葉或花序小梗上。幼蟲取食嫩葉、花芽,造成缺刻或禿枝,影響開花結實,為害很大。老熟幼蟲到樹下枯枝落葉下化蛹,在海南島2—3月,發育一代約需40天左右,8—9月約需20天左右,但發生代數尚不清楚。防治方法:清園,清除頭年田間的枯枝落葉就地燒毀,以殺死其中蟲蛹;掌握幼齡期用90%敵百蟲800倍液噴霧或5%西維因粉噴粉防治。
2.飛揚阿夜蛾
〔Achciea melicerta(Drury)〕
又名蓖麻夜蛾。幼蟲為害葉片,老熟幼蟲綴葉作繭並在其中化蛹。防治方法:同馬錢天蛾。
四、採收與加工
印度馬錢定植後7—8年開始結果,10年後結果增多。陽光充足,管理良好,能促使提前結果。單株產果量差異較大,同齡樹產量可相差數倍至數十倍。12月至次年1月,果實呈橙黃色時採收。把果壓裂,堆置數天至果肉變軟發爛即洗凈果肉,曬干即可作葯用。每100kg鮮果可得干馬錢子12—13kg。品質以粒大、肥厚堅實為好。中葯多經炮製後入葯,有劇毒。
⑸ 印度人賣的這個棍子做什麼用的。
應該是刷牙用的
漢語拼音:yìn liàn
印楝是一種速生落葉喬木的名稱,種子和樹皮都可入葯。 印楝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理想的殺蟲植物。印楝素是一類高度氧化的檸檬素,帶有許多相似的官能團。從印楝種子中曾分離出AZ-A至AZ-G 7種活性化合物,其中A是最主要殺蟲成分。
1、印楝,在印度是人人從小到大都離不開的一種樹木,印度人用印楝枝條刷牙,以擁有健康的牙齦和潔白的牙齒;用印楝葉子泡茶,以去暑健身。雖然無法想像他們的這種刷牙方式,但是印度人的牙齒普遍比較白,卻是不得不承認的。據說印楝還可以防止白發、脫發、青春痘、頭痛、發燒;也可以治糖尿病、發熱病、癌症、以及不孕等現代病!
2、印楝原產於緬甸和印度等熱帶地區,一般高15至40公尺,印楝樹枝就是印度窮人的刷牙工具,當然這種東西已經不普遍了,只存在於一些偏遠的貧困地區,但以前的印度人都是用這種樹枝刷牙的。
3、據印度人介紹越來越多的人的摒棄用這種原始刷牙方式了。目前還保留的這種習俗的主要存在於兩個地方:一個是印度偏遠落後的鄉村地區;另一個是穆斯林群體。有網友說用Neem刷牙,確實可以起到清潔口腔、美白牙齒的作用,只是Neem非常苦澀,估計外國人都受不了雲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