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錫金現在真實現狀:被嚴密封鎖,街頭是甘地像,到處是印度人
從世界歷史來看,小國的命運總是非常可憐的,尤其是被吞並的小國更加可憐。而二戰後我國周邊唯一被吞並的小國,就是錫金,這個國家從一個 *** 國成了印度的一個邦。現在吞並完已經是40多年過去了,那麼現在的錫金邦到底過得如何?真實的現狀是什麼呢?
整個邦被全面封鎖,街頭是甘地像,到處是印度人,逐步被同化,錫金王國被遺忘。1975年,我國幾千年的藩屬錫金王國成為印度的第22個邦,現在43年過去了,現在的錫金真實現狀是什麼呢?主要有以下幾個關鍵詞。
第一,被嚴密封鎖。
印度將錫金吞並後,內心也是很心虛,而且害怕錫金會造反,於是錫金成為印度最敏感的神經。從1975年開始,面積7000多平方公里,人口60萬的錫金邦被印度全面封鎖,嚴格控制起來。
除了印度人可以進入錫金邦外,對於外國人都需要經過嚴密的申請,還有內政部的審查,才能進入,而且數量十分有限。尤其是對於巴基斯坦人和中國人,印度是嚴禁進入錫金。這個地區整個成為禁地,被嚴密的看管起來。很難跟外國有任何的接觸,感覺就像被集體判了無期徒刑。
第二,到處是甘地像。
印度吞並錫金後,開始對錫金進行全面的同化。在文化上,錫金現在到處是甘地像,表達對甘地的崇拜。而且在教育上,印度對錫金進行洗腦,以樹立錫金對印度的認同感。現在40多年過去了,錫金的年輕一代,基本上不知道錫金王國是怎麼回事了,而且對於印度的認同在提升,對甘地也是非常的崇拜。
第三,到處是印度人。
從1975年開始,印度有組織的向錫金移民,遷移大量的印度人過去,到現在據數據顯示,在錫金的印度人已經超過錫金本地人了,整個錫金人成了少數民族,民族結構都改變了。這也是印度希望的,改變民族結構,才能維護錫金的穩定,使得錫金沒有辦法再鬧事了。而印度有的是人口,再這么下去,錫金本地人更少了。
第四,自殺率第一,失業率第一。
印度占據錫金後,開始大力發展錫金的經濟,以抵消反抗情緒。每年印度 *** 給予錫金補貼,但是因為拔苗助長,使得錫金社會問題非常突出,如自殺率畸高,錫金自殺率是印度的4倍。而且失業率高企,整個錫金15%的人失業,也是印度最高的。而本地的錫金人,因為文化宗教的壓制,過得是非常的壓抑和無助,也是非常可憐。
第五,錫金王國被遺忘。
隨著老一輩的錫金人的死去,加上印度同化的深入,現在能夠想的起來錫金王國的人已經是很少了。而且錫金王國這個詞在錫金那是敏感詞,不能隨意說的,所以,整個錫金王國逐步被遺忘。錫金王國的國王納姆加爾,更是沒幾個記得起來。再過幾十年,這些老人都去世後,更是沒人能夠想起來當年自己是錫金王國了。
Ⅱ 錫金面積有多大在中國的哪個方向
錫金邦是印度的一個內陸邦,面積7096平方公里,也是印度面積第二小的邦。印度錫金邦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北面與中國西藏接壤,東面與不丹接壤,西面是尼泊爾,南面則與西孟加拉邦相鄰。其人口約60萬。錫金曾長期是一個世襲君主國。1975年在印度的主導下,錫金舉行全民投票,廢除錫金王國,並且加入印度,成為印度錫金邦。第12代卻嘉(國王)佩登東杜南嘉流亡美國,宣稱不承認印度對錫金的統治。現任錫金國王為第13代國王旺秋丹增郎加,於1982年繼位,現時流亡美國紐約。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承認印度對錫金擁有主權後,錫金王室不被任何國家政府承認。希望能解答你的疑惑,謝謝!
Ⅲ 金磚五國誰的綜合實力最強
金磚四國,因為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的英文首字母。因為這個詞和英文單詞Brick相似,所以叫『BRICS』。
2001年,美國高盛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首先提出了「金磚四國」的概念,當時指的是全球新興市場。2009年,金磚國家領導人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舉行首次會晤,此後每年舉行一次。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機制的建立,為金磚國家合作發展提供了政治指引和強大動力。長期以來,金磚國家在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共同發聲,積極推動全球經濟治理改革進程,極大提高了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
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高盛發表了一份題為《與金磚四國共夢》的全球經濟報告。根據預測,到2050年,世界經濟格局將發生劇烈洗牌,新的世界六大經濟體將變成中國、美國、印度、日本、巴西和俄羅斯。
一、金磚國家概況
金磚國家陸地面積佔世界總領土的26.46%,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42.58%。2020年,金磚國家GDP總量將達到21萬億。早在2017年,五國經濟總量佔全球23.24%,貿易總額和對外投資分別佔全球15.88%和12.45%,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五國在世界銀行的投票權為13.24%,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總份額為14.91%。金磚國家成員是3360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畢乎。
北京大學新街溝研究院院長林毅夫曾表示,如果中國在未來10年能夠實現每年5%至6%的經濟增長,那麼到2030年,它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000億元。以年均匯率計算,當年中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的比重有望超過17%。
2.金磚國家有哪些突出的特點?
1.中國特色
人口:中國有14億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它有非常豐富和可靠的勞動力和持續快速發展的科學技術,這推動了中國的經濟繁榮。除了中國無可比擬的價格優勢,就業人員的素質也在不斷提高。
地理: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15,略相當於除蘇聯以外的歐洲國家總面積,僅次於俄羅斯(1707.5萬平方公里)和加拿大(997.1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東部地區佔10.5%,中部地區佔25.3%,西部地區佔64.2%。
經濟: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世界第一大工業國,世界第一大農業國。它也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在過手胡悉去三十年中年均增長率接近10%。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而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進口國和第二大出口國。
交通: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2.7萬公里,居世界第一;中國高鐵里程已達3.5萬公里,領先世界。高速公路總長度居世界第一。
資源:中國常規能源的資源品種齊全,是世界主要能源國家之一。尤其煤炭資源豐富,早在1990年底煤炭保有量達9014.53億噸,居世界前列;水力資源十分豐富,理論蘊藏量6.76億千瓦,居世界第1位;中國是世界礦產種類多、分布廣、儲量大、大部分礦產資源能夠自給的少數國家之一。截至1990年底,中國已探明有一定儲量的礦種達148種。其中鎢、銻、錫、汞、鉬、鋅、銅、鉍、釩、鈦、稀土、鋰等均佔世界前列。比如鎢的儲量為世界各國總儲量的3倍多,稀土金屬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一半以上,做備銻的儲量佔世界儲量的44%。鉛、鐵、銀、錳、鎳等的儲量具有世界意義。鐵和錳的儲量雖均佔世界第3位,硫鐵礦、菱鎂礦亦居世界首位,磷礦居第2位,石棉等居世界前列。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東南部的滇、黔、桂、湘、贛、粵6省具有世界上第1、2位的鎢、錫、銻、鋅、汞、鉛等儲量。
規模: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強國,創造很多世界第一:比如中國發電總量世界第一、中國創意世界第一、中國快遞世界第一、中國跨海大橋世界第一、中國高層建築數量世界第一、中國港口數量世界第一、中國軌道發射成功次數世界第一;中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全球第一等等
文化:中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55處,位居世界第一。
2、俄羅斯的特點
俄羅斯的國土面積為1707.54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俄羅斯在領域資源:俄羅斯擁有世界最大儲量的礦產和能源資源,是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輸出國,俄羅斯擁有世界最大的森林儲備和含有約世界25%的淡水的湖泊。
俄羅斯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國、第二大石油出口國。石油和天然氣是俄羅斯經濟上的雙翼。這兩大工業
血脈的開采和生產控制了五分之一的國民生產,並且創造了50%的出口貿易產值和40%的國家收入。
俄羅斯還是鈀、鉑、鈦的全球第一大產國。俄羅斯鑽石儲存量估計是全球其他地區鑽石儲量之和的10倍。
俄羅斯的農業:俄羅斯曾經連續三年保持小麥出口量世界第一。俄羅斯穀物出口全球第二。實際上,俄羅斯農業出口已經超越軍工產業的武器出口金額,成為僅次於石油天然氣出口的第二大支柱產業,賣糧食比賣武器更賺錢。俄羅斯擁有面積1200萬平方公里的西伯利亞肥沃土地,特別適合發展農業。據俄羅斯農業部門統計,俄羅斯全境的農業用地總面積高達1.68億公頃,是世界上最遼闊的農業用地,讓俄羅斯不僅摘掉了俄羅斯全球農業進口大國的帽子,而且還搖身一變,成為看齊美國,成為世界名列前茅的農業大國。
俄羅斯的科技:俄羅斯宇航業十分發達,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早在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辟了人類征服太空的新紀元,同時確定了蘇聯在世界宇航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蘇聯科學家成為自動太空飛行和載人太空飛行的先驅。尤其在製造多座宇宙飛船、發射軌道站、太空焊接方面,蘇聯是世界上的第一個國家。蘇聯和俄羅斯宇航員至今保持著滯留太空的世界紀錄。在宇航業尖端技術的軌道空間站技術領域,俄羅斯領先於美歐等西方國家數十年。值得一提的是,早在80年代進入太空的「和平」號軌道空間站,已圍繞地球轉了5萬多圈,進行了大量科學試驗。
3、巴西人的特點
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國家,享有「足球王國」的美譽。國土總面積851.49萬平方公里,約佔南美洲總面積的46%,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和美國,居世界第五。總人口2.01億。足球是巴西人文化生活的主流運動,是2014年世界盃舉辦國。
巴西的資源:巴西的國民生產總值高居拉丁美洲之首,目前是世界第九大經濟體。值得一提的是,巴西在原材料資源方面占據天然優勢,巴西擁有鐵、銅、鎳、錳、鋁土礦世界上最高蘊藏量。巴西擁有世界18%的淡水,人均淡水擁有量29000立方米,水利蘊藏量達1.43億千瓦/年。
巴西的航空:巴航工業已躋身世界民航前三甲,成為僅次於波音和空客的民用航空飛機製造商。展成為全球最大的120座級以下商用噴氣飛機製造商,佔世界支線飛機市場約45%市場份額。
巴西的農業:巴西的農牧業十分發達,巴西是世界蔗糖、咖啡、柑橘、玉米、雞肉、牛肉、煙草、大豆的主要生產國。巴西是世界第一大咖啡生產國和出口國,素有「咖啡王國」之稱。巴西是全球最大的蔗糖生產和出口國、第二大大豆生產和出口國、第三大玉米生產國,玉米出口位居世界前五,巴西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牛肉和雞肉出口國。巴西的可耕地面積約1.525億公頃,已耕地4660萬公頃,牧場1.77億公頃。
值得一提的是,巴西的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曾經連續四年呈現兩位數的同比增幅,增長率位居全球第一;該國的轉基因作物面積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巴西是世界綠色能源發展的典範。巴西不僅是世界生物燃料生產和出口大國,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在全國范圍內不供應純汽油的國家。巴西消費的燃料中曾經有46%是乙醇等可再生能源,高於全球13%的平均水平。
巴西的經濟:巴西2020年的經濟總量為1.84萬億美元。值得一提的是,巴西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已經進入了次發達國家的行列,20多年前巴西就具備了沖擊經濟大國的基礎條件,但由於通貨膨脹久治不愈,患上既攀不上發達國家、又沒有廉價勞動力優勢的"拉美病",被全球經濟邊緣化了30年。後來,巴西經濟開始開始恢復上升。巴西依靠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歐美資金的注入,尤其在1968年到1973年,巴西經濟的平均增長率曾經高達11.2%,被譽為"巴西奇跡"。
4、印度的特點
印度概述:印度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印度是世界上的第二人口大國,人口高達13億,並且逐漸取代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廉價勞動力市場地位,成為了世界上各國新的勞動力爭奪市場,尤其是超過6000多家上市公司也讓印度股市規模空前壯大。在過去的數十年間,印度經濟曾經以每年平均5.6%的速度穩定成長。印度經濟以耕種、現代農業、手工業、現代工業以及其支撐產業為主。全國仍有四分之一人口無法溫飽。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議會制發展中國家,而早在20年前印度還是全世界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因此,印度經濟的快速增長只有十幾年的時間,但印度在軟體、制葯等產業領域已處在國際先進水平,尤其是金融服務體系十分完善。
印度的人均及制葯業:據初步統計,美國最大的1000家公司當中,四分之一的企業使用在印度開發的軟體。印度已經成為美國之外的第二大傳統軟體生產基地,全世界最大的外包軟體生產基地在美國矽谷,值得一提的是,尖端互聯網科技公司中高層70%都是印度人,20%是白人。比如像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純種印度人,在Google董事局有4人印度籍,越來越多的印度人正在佔領谷歌公司,包括中層和基層。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葯業在全球市場占據了十分重要地位。比如世界上40%的"學名葯"(專利期已過的葯品葯劑)是在印度生產的,此行業帶動個人可支配收入以兩位數字的增長率飛速上漲。印度一些大的基礎建設項目,如6000公里長的高速公路網路、興旺發展的出口貿易也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後繼力量。
印度的資源:印度礦產資源豐富,鋁土儲量和煤產量均佔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
印度的農業:印度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72%。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之一,印度農耕面積接近2億公頃,要知道目前全球總耕地面積才剛剛達到17.4公頃,可以說印度一個國家就佔比11%,據歐盟報告:印度已成為全球農產品凈出口國。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 早在2014 年的產量數據,印度的小米產量世界第一,香蕉產量世界第一,棉籽產量世界第一,芒果產量世界第一,印度佔世界的四成。印度的檸檬產量世界第一。木瓜產量世界第一。檳榔產量世界第一。干辣椒產量世界第一,生薑產量世界第一。
印度經濟也存在不可忽視的弱點,比如基礎設施不夠完善、高額財政赤字、能源及原材料依賴性過高等。再比如社會倫理道德觀念變化、克什米爾地區局勢緊張、宗教沖突嚴重、恐怖襲擊頻發都有可能引發經濟動盪。
5、南非的特點
南非擁有完備的硬體基礎設施和股票交易市場,值得一提的是,南非的黃金、鑽石生產量均佔世界首位。深井采礦等技術居於世界領先地位。在國際事務中南非已被確定為一個中等強國,並保持顯著的地區影響力。
南非的自然資源:南非以豐富的礦物資源馳名世界,南非已探明儲量並開採的礦產有70餘種,比如黃金、鉑族金屬、錳、釩、鉻、硅、鋁酸鹽的儲量居世界第一位,其中黃金儲量佔全球的60%,蛭石、鋯、鈦、氟石居第二位,磷酸鹽、銻居第四位,鈾、鉛居第五位,煤、鋅居第八位,鐵礦石居第九位,銅居第十四位。鑽石、石棉、銅、釩、鈾以及煤、鐵、鈦、雲母、鉛等的蘊藏量也極為豐富。
南非是世界上重要的黃金、鉑族金屬和鉻生產國和出口國。鑽石產量約佔世界的9%。南非德比爾斯(De Beers)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鑽石生產和銷售公司,控制著世界粗鑽石貿易的60%。
南非的工業:電力工業較發達,發電量佔全非洲的2/3,其中約92%為火力發電,為世界上電費最低的國家之一。比如國營企業南非電力公司(ESKOM)是世界上第七大電力生產和第九大電力銷售企業,擁有世界上最大的乾冷發電站,供應南非95%和全非60%的用電量。南非薩索爾(SASOL)公司的煤合成燃油及天然氣合成燃油技術商業化水平居世界領先地位,其生產的液體燃油約佔南非燃油供應總量的1/4。
南非的農業::玉米、小麥、甘蔗、大麥等。蔗糖出口量居世界前列。綿羊毛產量可觀,是世界第4大綿羊毛出口國
南非是金磚國家合作機制中惟一的非洲成員,南非還是金磚國家貿易和投資進入南部非洲的門戶。藉助南非企業在南部非洲的銷售和生產網路,金磚國家的產品和服務可以及時、便利地進入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15個國家和地區。南非加入金磚國家合作機制,使新興經濟體有了非洲聲音,從而更具代表性。
金磚成員國已經成為非洲以及南非的最大貿易夥伴,其他各金磚國家都已經認識到非洲地區市場巨大的發展潛力。
三、金磚五國的經濟總量在全球是什麼水平?
金磚五國的經濟總量分別為:中國(14.34萬億美元)、俄羅斯(1.7萬億美元)、印度(2.87萬億美元)、巴西(1.84萬億美元)、南非(3514億美元),金磚五國GDP疊加約21.1萬億美元。什麼概念呢?
從全球來看,金磚五國總GDP相當於美國的21.43萬億美元,是歐盟15.63萬億美元的1.34倍、是日本5.08萬億美元的4.1倍、是德國3.86萬億美元的5.46倍、是瑞士7030億美元的近30倍、是全非洲名義GDP2.2萬億美元的9.5倍、是全亞洲32.79萬億美元的64%,是2020年全球的GDP總量84.68萬億美元的近25%!
從金磚五國內部來看,中國經濟總量一枝獨秀,沒有可比性,因為其他金磚四國與中國經濟總量差距十分明顯。比如中國經濟總量(GDP)是印度的近5倍;是巴西的7.6倍;是俄羅斯的8.4倍;是南非的40.8倍;其中印度經濟總量是巴西的1.55倍;是南非的8倍;
四、金磚五國的人均GDP是什麼水平?
金磚五國的人均GDP基本上都是在1萬美元之下的。2020年,中國人均GDP為10484美元(數據來自IMF)、俄羅斯人均GDP為10037美元、巴西為6783美元、南非為5067美元、印度最低為1965美元。如果按照聯合國2萬美元發達國家門檻標准,金磚五國的這個富裕指標還有相當的一段距離。因此,金磚五國中國的人均GDP與俄羅斯差不多是一個檔次;巴西與南非是一個檔次。從未來的發展潛力來看,中國的潛力更大,情況會更好。其他金磚四國未來達到2萬美元難度會更大。
五、金磚五國誰的綜合實力更強?
在經濟上,中國經濟總量可以說鶴立雞群,一國獨大,其他四國與中國的經濟體量根本不是一個級別上的。
經濟上,俄羅斯最突出的就是石油天然氣,並且高度依賴於石油天然氣。同時俄羅斯的農業也是賺錢大戶。俄羅斯的工業基礎相當不錯,但目前仍然在吃老本階段,尤其是俄羅斯的輕工業相當落後。因此,俄羅斯的經濟短板十分突出。
印度是全球成長最快的新興經濟體之一、世界十大經濟體之一。盡管印度三分二人口仍然直接或簡接依靠農業維生,但印度近年來服務業增長十分迅速且重要。值得一提的是,農業在印度經濟的比重中僅僅只佔約10%左右,工業佔18%左右,而服務業佔比高達7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擁有亞洲第一的耕地面積超過1.4億公頃,印度擁有世界上最多的牛存欄量,是世界第二大稻米、小麥、蔗糖、花生、淡水魚等產地,也是世界第三大煙草產地,尤其是牛奶、生薑、芒果、椰子、茶葉(十分意外)、黃麻等產量都是全球之首。
而除了農業之外,印度的鋼鐵、紡織、軟體等產業在世界上,地位也相當高。由於印度高等教育發達,並且憑借信息技術及大量受過教育並懂得英語的青年,發展成為全球企業將客戶服務和技術支持等「後勤工序」外判的中心。印度已成為軟體及金融技術人員的世界「輸出國」,被譽為「世界辦公室"。特別是與IT相關的服務已經成為印度經濟增長的有力支撐。據統計,印度軟體業近年的年均增長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並且遠遠高於世界軟體業年均增長率(20%)。
印度的生物制葯與軟體業可以說是享譽世界,在全球軟體產業美國首屈一指,其次就是印度,值得一提的是,印度IT外包領域位居全球首位,比例超過50%,比如全世界15大IT外包企業中,印度企業佔了7家。特別是印度南方城市班加羅爾更是被稱作「印度矽谷」。
分析全國可耕地面積約4億公頃,被譽為「二十一世紀的世界糧倉」。巴是南美鋼鐵大國,為世界第六大產鋼國,鋼材出口達1200萬噸,佔全國鋼材總量的54%。也是拉美第一、世界第九汽車生產大國。巴西的旅遊業久負盛名,巴西是世界十大旅遊創匯國之一。主要旅遊點有里約熱內盧、聖保羅、薩爾瓦多的教堂和古老建築、巴西利亞城、伊瓜蘇瀑布和伊泰普水電站、瑪瑙斯自由港、黑金城、巴拉那石林和大沼澤地等。綜上所述,巴西在金磚五國中,綜合實力排名第四。
南非基礎設施十分良好,尤其是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南非是世界五大礦產國之一,經濟開放程度較高。特別是礦業、製造業和農業是南非經濟三大支柱。南非的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水平、地區分布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均。
南非最突出的經濟特色就是擁有豐富的礦物資源,比如黃金、鉑族金屬、錳、釩、鉻、鈦、硅鋁酸鹽的儲量居世界第一位,鑽石、石棉、銅、釩、鈾以及煤、鐵、鈦、雲母、鉛等的蘊藏量也極為豐富,黃金、鑽石、釩、錳、鉻、銻、鈾、石棉等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豐富的資源、廉價的勞動力、加上先進的管理,使南非成為當今非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特別是在礦業、製造業、建築業和能源業南非工業四大部門中,礦產品出口約占出口收入的50%,全國約有12%的勞動力從事礦業。鋼鐵工業是南非製造業的重要支柱,擁有六大鋼鐵聯合公司、130多家鋼鐵企業。南非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黃金生產國和出口國。南非電力工業較發達,發電量佔全非洲的60%。
南非的農業也較發達,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小麥、甘蔗、大麥等。蔗糖出口量居世界前列。南非是世界最大的黃金生產國和出口國,2001年黃金出口佔南非出口總額的11%。但近年來因國際市場黃金價格下跌,鉑族金屬已逐漸取代黃金成為最主要的出口礦產品。南非還是世界主要鑽石生產國,產量約佔世界的8.7%。南非德比爾斯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鑽石生產和銷售公司,總資產200億美元,其營業額一度佔世界鑽石供應市場90%的份額,當前控制著世界毛坯鑽石貿易的60%。
可耕地約占土地面積的13%,但肥沃土地僅占可耕地的22%。主要農作物是玉米。各類罐頭食品、煙、酒、咖啡和飲料質量符合國際標准,南非的葡萄酒在國際上享有盛譽。林木覆蓋面積佔全部土地的6%。畜牧業較發達。水產養殖業產量佔全非洲5%和世界的0.03%。綜上所述,南非的綜合實力在金磚五國中處於最末。
Ⅳ 印度佛教歷史
著名的有下列4位: 1. 頻婆娑羅王,他是摩竭陀國的國王,為了協助佛弘揚佛法,他在他的京城王舍城建築竹林精舍,以供佛講經說法。
2•波斯匿王,他是中印度僑薩羅國的國王,他皈依佛之後,即成為一位忠誠的大護法。 3.阿育王,為古印度摩竭陀國的國王,意譯為無憂王,於公元前270年間鉛世,統一全印度,初奉婆羅門教,肆其暴行、殺戮兄弟、大臣,及無數人民,後來改信佛教,成為大護法,槐租肢興慈悲,施仁政,於國內興建無數的大寺和寶塔,而且還派遣宣教師,到四方去傳教,使佛教發揚於國外。
4•迦膩色迦王,原為大月氏人,征服印度北部,自立 為王。他初不信佛教,到晚年才皈依三寶,且發心召集舉行第4次經典之結集,造寺建塔,保護三藏經典,把佛經鐫刻於赤銅片中,珍藏起來,以免散失, 故其功績與阿育王並稱。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紀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 悉達多所創,因為他屬於釋迦 (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
相傳釋迦牟尼14歲那年曾駕車出遊,在東南西三門的路上先後遇著老人、病人和死屍,親眼看到那些衰老、清瘦和凄慘的現象,非常感傷和苦惱便萌發了出家修道的想法。29歲(一說19歲)時,他不顧父王的多次勸阻,毅然離開妻兒,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
後來他渡過尼連禪河,來到伽耶城外的蓽缽羅樹(後稱菩提樹)下,沉思默想,終於恍然大悟,確信已經洞達了人生痛苦的本源,他認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苦的根源在於人有慾望,因此只有消滅慾望,忍耐順從,刻苦修行,才能達到「極樂世界」。這標志著他覺悟成道,成了佛。
釋迦牟尼成佛後,開始他的傳教活動。所到之處,專心講道。奠定了原始佛教基本教義,並組成了傳教的僧團。常隨弟子據說有1250人,著名的有大迦葉、舍利弗、目犍連、阿難陀、優婆離等十大弟子。佛、法、僧這佛教的三寶已具備,佛教正式形成。
教衰落的原因在於印度教的崛起和 *** 教對印度的入侵,
要知道,在古印度的正統教派是印度教,而佛教只是異端教派。所以印度佛教自戒日王死了以後便開始走下坡路,並始終被印度教所打壓排斥。
而 *** 在622年創立 *** 教直到750年,佛教信仰范圍被逐漸蠶食,中亞的佛教徒完全改信了 *** 教。並在公元9-13世紀, *** 人和突厥人不斷地入侵印度的情況下,佛教在印度徹底的消亡了。
好像是知道20世紀50年代,才又開始恢復,但是可以看出信奉佛教人的階級:首型旦陀羅!!不可接近的人群。所以,佛教在印度重新發展比較艱難。
轉載
*** 佛教的起源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天竺),相傳於公元前六世紀由北天竺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長子悉達多·喬答摩所創立,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悉達多傳說生於公元前565年,死於公元485年,活了大約八十歲,大致與我國的孔子同時。因他是釋迦族人,所以後來他的弟子又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的聖人。
佛教是在古印度奴隸制度下,社會極為動盪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當時的印度社會生產力已發展到普遍使用鐵器,農業生產的水平有了提高,手工業和商業也隨之發達起來,一批城鎮小邦興起(迦毗羅衛國就是當時的一個小邦),經常互相侵並,發生沖突。
在政治上,雅利安人自中亞細亞進入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土著民族後,創立了野蠻的種姓制度。種姓制度把人分為四等,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侶(稱為婆羅門)為最高的社會階層,奴隸(稱為首陀羅)是最 *** 的階層。
首陀羅是非雅利安人,受著極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被婆婆羅門隨意驅逐甚至殘害。這種不平等的種姓制度,不僅被訂在法律中,還神聖不可動搖地規定在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婆羅門教義中。
當時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集中反映在種姓制度問題上,形成了尖銳復雜的斗爭,導致社會動盪,生產下降,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得不到溫飽和安定。痛苦、失意、無望、頹廢是當時一般的社會情緒。
這種社會情緒也使作為一個小邦王子的悉達多受到感染,他思想日益苦悶,產生了消極厭世的念頭,不願繼承五位,便外出尋道。開初他也想從婆羅門教中皖出解除苦難的方法,但終於不合心意,便舍棄了婆羅門教,閉居山林 *** 。
經過幾年的冥思苦想,一天他坐在一棵畢缽羅樹(後被稱為菩提樹。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
下終於悟出了解脫苦難之道,便宣布自己成了佛了。後來他便到中天竺各地進行傳教活動,組成僧侶集團,逐漸形成了佛教。
到他死的時候,佛教在社會上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 佛教的教義是一個相當龐大、精細的唯心主義體系,後來由於不斷的傳播,發展成為許許多多不同的流派,教義就顯得更為雜亂了。
「四諦」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據稱是釋迦牟尼最初說教的內容。
四諦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諦」是真理的意思,四諦就是佛教的「四大真理」。
所謂「苦諦」,就是說人世間一切都是苦的,人生一世會遇到生、老、病、死……十六苦(或說八苦),沒有絲毫樂處,引導人們去厭惡人世。所謂「集諦」,指造成世間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集」是「原因」的意思)找來找去佛教徒找到了兩條原因:一條叫「業」(幹事情),這是致苦的正因;一條是「惑(煩惱)」,這是致苦的助因。
業和惑產生出無數苦果,如果斷絕業和惑,苦果自然隨之斷絕,就可以達到「寂滅為樂」的境界,這就叫「滅諦」。要達到這種理想的境界,就必須修道,這就是「道諦」。
佛教所說的「道」就是涅盤之道。所謂「涅盤」譯義為滅、滅度、寂滅、圓寂、不生、無為、安樂、解脫等等,實際就是死的化名(這種化名多至六七十個)。
佛教修行,以涅盤為極目的,其實就是引導人們去求死。四諦之中,苦、滅二諦尤為重要。
人生最苦,涅盤最樂,這就是佛教的基本思想。是最脆弱、最怯懦的思想。
對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一點也不敢觸動,僅以消極厭世和追求死亡的說教來麻痹人民的斗爭意志。苦諦以生老病死等作為人生中最大的苦難,認為任何人都不可能逃脫這些苦難,窮人是這樣,富人也是這樣,這就很巧妙地掩蓋了階級矛盾,抹煞了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是造成被壓迫人民痛苦的根源。
這種說教當然是對剝削階級有利的。誠然,剝削階級也會遇到生老病死等問題,但他們是從剝削階級的貪欲本性來考慮這類問題的,即如何才能長壽,如何在來生來世也能保住榮華富貴的地位等等。
而這種說教,不僅迎合了剝削階級的貪欲心理,還為他們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只要剝削階級在縱情享受的同時,分出一部分財物施給寺廟,就可以得到極大的福報。
「施佛塔廟,得千倍報;布施沙門,得百倍報。」佛教正是這樣向剝削階級廉價地出售進入天國的門票。
佛教在進一步分析苦難和造成苦難的原因時,提出了「十二因緣」說。認為世界上各種現象的存在都是依賴於某種條件的,離開了條件,也就無所謂存在。
人生命的起源和過程也是依賴於條件的,這就是十二因緣。即無知(「無明」)引起意志(「行」),由意志引起了精神統一體的「識」,由識引起身體的精神和肉體(「名色」),有了名和色,就形成了眼、耳、鼻、舌、身、意(心)等感覺器官的「六處」,六處引起和外界接觸(「觸」),由觸引起感受(「受」),由受引起貪愛(「愛」),由愛引起對外界事物的追求索取(「取」),由取引起生存的環境(「有」),由有引起「生」,再由生引起了「老死」。
所以說到底,人生的痛苦是由無明引起的,只有消除了無明,才能獲得解脫。佛教經典又把十二因緣說解釋為「三世因果報應」說。
即:無明、行是過去因,感現在果;識、名色、六處、觸、受是現在果;愛、取、有是現在因,感未來果;生、老死是未來果。宣揚人們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和各。
印度的佛教 和 中國的佛教都屬於改良佛教
和以前的原始佛教是不一樣的
如果說他們之間的聯系的話,就是兩個不同的改良分支
真正的佛教在印度已經失傳了,現在在他們那邊的是結合了婆羅門教和其他一些宗教的新教
叫做印度教,和歷史上的原始佛教沒有什麼關系了!
如果說中國佛教和印度原始佛教的關系的話
那麼就是在釋迦牟尼涅槃以後,有過兩次比較大的佛教改良
其實那個時候就已經面目皆非了
以前的佛教是以釋迦牟尼為主尊來供奉的
現在的卻是多佛的信仰
從基本的戒律到整個的修持方法參悟狀態都有很大的區別
如果說歷史聯系的話,就是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但在印度卻消失了
到了中國以後的佛教也不是原始的印度佛教,而是經過改良的佛教
和現在的東南亞佛教也都是不一樣的
教衰落的原因在於印度教的崛起和 *** 教對印度的入侵,要知道,在古印度的正統教派是印度教,而佛教只是異端教派。
所以印度佛教自戒日王死了以後便開始走下坡路,並始終被印度教所打壓排斥。而 *** 在622年創立 *** 教直到750年,佛教信仰范圍被逐漸蠶食,中亞的佛教徒完全改信了 *** 教。
並在公元9-13世紀, *** 人和突厥人不斷地入侵印度的情況下,佛教在印度徹底的消亡了。好像是知道20世紀50年代,才又開始恢復,但是可以看出信奉佛教人的階級:首陀羅!!不可接近的人群。
所以,佛教在印度重新發展比較艱難。 轉載。
印度教《奧義書》關於永恆真理的偏見,部分反映了帝國興起前的那個時代世界所遇到的麻煩。
一個混合型的印度正在浮現,它包括建立更大的國家,以及隨它們而來的戰爭規模的擴大。英雄騎士和貴族特權時代屈從於強權政治,很多人通過探索來世,包括從日常生活痛苦解脫出來的手段,來尋求安慰或逃避嚴苛現實。
佛教和耆那教的創立者,大概是公元前6世紀的人物,開始探討這樣的途徑,並起來反對印度教日益增強的程式化及婆羅門教士種姓的支配地位。這兩種宗教都極力主張通過不求助祭司或儀式的默想和克己,達到獨立接近真 理。
兩者都認為人人平等,拒絕種姓差別及其代表的等級制度。但佛教和耆那教乃由印度教演變而來,仍相信印度教的法、業、輪回(轉世)、解脫(涅盤,或與神的結合)、獻身和非暴力或尊重生靈。
兩者都拒絕印度教神只的民間形象,但重新肯定印度教基本的一神論,和它對造物主和偉大生命鏈條的非人格化崇拜。 耆那教 一個名叫大雄(約公元前546~前468)的人創立了篤信苦修的耆那教,大雄自己就裸體出行,最後絕食至死。
耆那教重申印度教尊重一切生靈的學說,甚至今天,虔誠的耆那教徒為避免吸入昆蟲而帶面罩,因擔心傷害土壤中的生命而拒絕從事耕種。所以他們投身商貿而變得富有,他們在商人的傳統故鄉古吉拉特邦佔多數。
喬答摩佛陀 佛教的創始人於公元前563年前後誕生在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山麓小丘地區,其父為釋迦氏族小王(邦主)。他姓喬答摩,名悉達多,但後來又被人稱為釋迦牟尼(「釋迦族的聖人」)和悉達多王子。
29歲前,他過著一個王子的常規生活,盡享世俗歡樂。19歲時與一位美麗的公主結婚,有了一個兒子。
人們在他死後關於他及其他宗教人物編織的十分詳盡的傳說大致就是這樣說的。我們還知道他成年後成為一個苦修者,多年雲游講學,招收了一批追隨者,創立了一個宗教體系,於公元前485到公元前480年間年屆80歲時死去。
這就是關於他的較可靠生平情況的全部。後來經過渲染的有關他傳奇一生的故事也很重要,因為它影響了印度以東大片地區一代又一代數百萬亞洲人的生活。
根據這個故事(最簡略的形式),悉達多王子心中充滿了難以言表的不滿,一天離宮外出漫步,相繼遇到一位衰弱老者、一個滿身膿瘡高燒發抖的病人、一具正被運往火葬場的屍體(印度教徒總是焚化死者)和一個手捧討飯缽身著簡朴黃袍而又面帶寧靜及內心喜悅神情的雲游薩圖(聖人)。有感於凡人的痛苦和人間歡樂的空虛,帶著苦修的希望,他毅然離開宮室,拋妻棄子,到處雲游乞討,探求真理。
他除了一個粗糙的木缽(為了乞討勉強糊口的食物)和破衣外,已經一無所有。一連幾年,他雲游各處,因禁食而體衰,直到他決定在一棵大菩提樹下通過認真冥思默想來解答人生苦難之謎。
他受到魔的引誘,被許以財富、權力和肉體快樂,均不為所動。49天後,他頓悟玄機,達到成道的境界。
從這一刻起,他開始被稱為佛陀或悟道者。之後不久,他在恆河流域中部的巴納拉斯(今瓦臘納西)第一次佈道,並從此帶領他的追隨者巡迴佈道度過餘生。
這門新宗教教義的基礎是第一次佈道宣布的《四諦》:(1)生命充滿了悲傷、不幸、挫折、無常和不平(苦);(2)所有這些均由慾望、貪心和生存沖動所引起;(3)要終止苦,人必須斷絕慾望,成為無欲者;(4)無欲境界可通過規范「正當行為」的八正道而達到。 忠實遵循首次佈道所提正道的人可以達到涅盤,即通過避免再生輪回而從凡間痛苦中解脫,使靈魂進入與心靈之神的極樂的融合,就像佛陀死時那樣。
然而,如此獻身和對真理的如此領悟是罕見的,因此,雖然佛陀沒有指示,佛教卻採納了印度教關於業的觀念:不夠忠實的人漸次再生為與其最後轉世行為相適應的生存形式。八正道定義的「正當行為」是:善待一切生靈、純潔內心、誠實、慈悲、不吹毛求疵、不猜忌、不仇恨、不訴諸暴力。
此外還要加上不殺生、不偷竊、不通姦、不說謊、不誹謗、不饒舌、不獻媚等特別戒律,否則就是偏離正道。佛陀本人教導的記述收集在叫做《三藏》的典籍中。
關於佛陀生平德行的傳說和有關事件的文學作品,以及對佛學教導的注釋也為數不少,所有這些在很多方面與基督教的《新約》相近。對佛陀的遺物(舍利),如可疑的牙齒和毛發的崇拜,也成為佛教法事的一部分,這也與後來的基督教一樣。
與基督教一樣,佛教在它存在的最初幾百年內,一直是少數人的宗教,後來,它那原始教導的艱深難懂有所減輕,以適應更多的追隨者。阿育王(在位時期約公元前269~約前232)的改信佛教,推進了佛教向大眾宗教的轉變,開始了佛教向外的傳播,先傳到錫蘭和東南亞,後經由西亞傳到中國、朝鮮和日本。
在印度境內,佛教流行了幾百年,但從公元100年左右達到極盛之後即開始緩慢衰退。對很多人來說,佛教與印度教的差別逐漸模糊,除幾項寺院制度和某些非神職皈依者外,佛教實際上已慢慢並入印度教。
許多印度教徒把佛教對感覺世界的排斥看成是「生命之否定」,並回歸到他們自己的宗教對生命的肯定。恆河中游宗教腹地的殘余佛教中心和寺廟被摧毀,少數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