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人為什麼用手吃飯
雖然我們覺得用手指抓飯很臟,是落後的象徵,但是印度人認為用手指吃印度菜,才能品嘗到其最佳味道,因此印度菜是為用手吃而做的菜。把麵包撕成片狀並包里食物,把飯和咖哩混和,每一口都別具風味。用手指吃印度菜,也算是印度傳統文化。
印度人吃飯還有一個規矩,無論大人還是小孩,一定要用右手吃飯,給別人遞食物、餐具、更得用右手。這是因為人們認為右手干凈,左手臟。這又與印度人的另一個習慣有關。印度人如廁所後,不用手紙擦,而是用水沖洗,沖洗時,用左手,不用右手。在餐館和印度人家裡吃飯,當快吃完的時候,主人往往會給每人端上一小碗溫水,上面還漂著一塊檸檬,這水可千萬不能喝,它是用來洗手的。飯後,還會端上一盤綠色麥粒狀的香料,供大家咀嚼,以消除口中的異味。
❷ 印度有很多比較惡心的風俗,為何說印度是一個惡心的國家
最近很多也都在說這個印度是一個非常惡心的國家,還有印度有很多比較惡心的風俗,那麼為什麼這么說呢?印度又具體有哪些惡心的風俗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簡單的分析看看,感興趣的不要錯過,看看大印度到底厲害惡心在什麼地方吧。說印度是一個惡心的國家要從它的方方面面說起,不僅僅是他們的風俗習俗惡心,很多東西都非常的惡心,具體有哪些呢?我們來盤點一些比較簡單和常見的吧。
印度的惡心之處不僅僅如此,還有更多更多,比如一些街頭的小吃,那個衛生情況,讓人無語,簡直就是噴射套餐,還有一些生活區域的衛生情況,還有貧民窟,太多太多了,反正只有更惡心,沒有最惡心。
❸ 為什麼印度人講英語的口音會那麼奇怪
我大學的時候去印度當了一個月志願者,深深的被他們的魔性口音折服。英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之一,當地人從小學習,所以很流利。但因為受到母語的影響,口音很重。不過也得感謝這段經歷,因為聽懂了印度英語之後,別的英語也就都不在話下了。
對於已經出國的留學生,當地老師的反應也是中國學生內向不愛說話,印度學生外向有領導力,其實這也跟印度人的語言能力強有關。所以與其嘲笑人家口音的弱勢,不如好好提高自己的語言硬實力吧~
From 夏子老師,一個接地氣的知識分子。 微信公眾號:夏子英文課
❹ 印度人為什麼那麼惡心
因為他們有一種莫名的優越感,覺得他們的種姓、家庭背景是世界上最優越的,覺得他們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加上一直以來都在當狗舔歐美,所以他們喜歡到處騷J、炫耀、噴來刷他們所謂的優越感。
❺ 為什麼印度的食物大多都是糊糊
我們經常在視頻中看到印度人的食物,不管什麼食材,最後都會搞成糊糊狀,游宴而且大都會是黃色的糊糊。做出來的食物看起來都是黏黏糊糊的一團,很難看出是什麼食材。
我們對此就十分不理解了,我們中國人對食物的製作十分講究,色香味俱全,這樣看起來才有食慾。而印度人的食物都是糊糊狀,我們看起來沒有什麼食慾。印度人為什麼要把食物做成糊糊呢?
其實這也是有原因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印度人的飲食是和他們所處的環境、氣候、文化、風俗習慣等因素有很密切的關系。
一、地域、氣候的因素
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而且位於南亞季風區,屬於是熱帶季風氣候,這種氣候的特點是全年高溫,降水明顯分旱、雨兩季。
由於印度處於熱帶氣候,特別是夏季,炎熱高溫,在這樣的高溫環境下,再好的食物,也不利於能存放,時間長了就非常容易腐爛和變質。如果把這些食物做成糊糊狀,裡面多放些各種香料,對食物的保存就相對容易一些。
二、嫌檔各種調料可以殺菌
印度的食物里總是放很多種調料。特別是咖喱,每餐必備。印度人對咖喱的熱愛讓人看不懂,他們放咖喱,就像是我們炒菜放鹽一樣,島餐必放。他們每天面對的就是各種各樣的咖喱,如果沒有了咖喱,印度人覺得自己的飯菜就失去了靈魂。
印度人對各種香料的痴迷主要是由印度所處的氣候,和人們的生活習慣有很大關系。印度大部分國土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潮濕高溫的氣候也是各種香料的生長必備條件。
印度人為了適應這種高溫潮濕的環境,就喜歡食用各種香料。這些香料的刺激性辛辣氣味可以殺死食物中的細菌,可以去除人體內的濕氣,也有利於食物的保存。所以,印度人在製作食物的時候,總是會放入咖喱等大量的辛辣調料,再把食物熬成「糊糊」狀,才會開始食用。
除了調料,印度人也特別喜歡洋蔥西紅柿,也基本上頓頓離不了。洋蔥更是受到了印度人的喜愛。洋蔥的作用也是用來殺死細菌的。
三、和印度的飲食習慣有關
印度人喜歡吃糊糊的食物,是和他們的飲食習慣有關。我們知道印神者銀度人吃飯不用任何餐具,喜歡用手抓著飯送到嘴裡。特別是印度人日常主食為大米,食材做成糊糊後,可以很好和大米摻和在一起,用手抓著也很容易和方便。
而且由於印度盛產各種調味料,是一個香料大國,各種香料那是應有盡有。他們在食物中加入各樣的香料,是因為他們認為只有加入各種香料,並經過長時間的熬煮,才能使食物出香味,才能引起人們的食慾,這樣吃起來才更有味道。
另外,據說印度人喜歡用手抓飯,把飯做成糊糊狀和加各種調料的習慣,那也是外來的。當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時,就把這種中東人的飲食習慣傳入了印度。
中東人就十分喜歡在食物中放大量的香料,當時可能也是為了更好地存放食物,防止細菌和食物變質。而且中東的穆斯林吃飯也喜歡用手抓飯,這些習慣到了印度,結合當地習慣,很快就流行開來。
❻ 為什麼印度人說英語都帶一點口音那是什麼口音是哪一種語言
印地語的口音,印度人官方語言是印地語和英語
日本人說話也帶日語的口音,韓國也帶韓語的口音,例如你仔細聽下nobody這首歌,but you,他們讀成but jiu
❼ 為什麼說印度人的胃是鐵打的
每當在印度的旅行記錄中看到當地飲食時,談到在印度路途的腸胃蠕動的經歷時(吃印度美食),總是懷疑印度人的腸子是非同尋常的(就像是鐵打的胃)。大多數印度美食似乎都被很好地消化了,並且外觀相對整潔而均勻。用江湖上的話來說,「印度人民飯菜的獨特,在於一切都可以做成糊糊的樣子。」
還有就是印度人直接飲用河水,水中有大量的細菌和病毒卻沒有任何事情,但這也是因為印度人天生就喜歡吃蔥,無論做什麼菜都要放入蔥花一類比如大蔥、洋蔥、毛蔥!而且且印度的村內食品一般都非常的辣,也有很強的殺菌效果,所以印度人每天都食用大量的細菌也毫無影響,有殺菌的效果,這也是印度人,直接喝河水卻沒有事情的真正原因,也是被大多數外國人認為他們的胃是鐵打的。
❽ 為什麼印度人吃的東西都那麼重口味
那是因為,印度是個熱帶國家,濕熱的氣候使印度人經常食慾不振,所以總需要洋蔥等重口味食材完成開胃工作。
洋蔥是一款「有味道」的食物,這也是印度人喜愛它的原因。但也正因為這股濃烈的味道,讓一些人避之不及。
它的味道有多濃烈?最深刻的體驗應該是在切洋蔥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淚流滿面了。於是有趣的人們想出了很多應對之法,比如在切洋蔥的時候,在腦袋上套一個塑料袋,企圖「與世隔絕」;帶上一副游泳眼鏡,悠然地下刀;洋蔥泡涼水大法……
為什麼洋蔥會有濃烈的氣味呢?科學家說,洋蔥內同時含有ACSOs化合物和蒜氨酸酶,ACSOs是洋蔥氣味產生的主要來源。在切洋蔥時,ACSOs 在蒜氨酸酶作用下產生了特有的刺激性味道。
刺不刺激看顏色
但並不是所有的洋蔥都是那麼嗆人,刺不刺激,看顏值~(哎,這個看臉的社會啊)
❾ 為什麼印度人說英語那麼怪腔怪調
「印式英語」的確同中國人熟悉的「標准英語」有些差別。「印式英語」(Hinglish)是印度人把印地語和英語兩個詞結合起來的一個人造詞,好比中國有Chinglish差不多。印度英語的書面語言一般都是很嚴謹的,甚至有些經典英語的「古樸」風范,其難就難在發音、語調和詞彙三個方面。
印式英語在發音方面的「特點」往往給最初接觸者以深刻印象。很多人都熟悉那句著名的「I'm dirty (thirty)and my wife is dirty (thirty) too」的例子。由於受印地語等地方語言發音和語調的影響,印度人的英語很難區分t和d、p和b、l和r這幾個音。「th」的音讀得很像「t」,不發聲的輔音「r」也往往讀出聲來。上面那句例句英語意思是「我三十歲,我妻子也是三十歲。」但用印式發音讀出來就變成「我很臟,我妻子也很臟」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有些印度人喜歡將音節後面的輔音g讀出來,好像日語讀外來語的方法。比方說morning要讀成「morning-ge」。我姓王,兒子的小同學在學校稱呼他「wang-ge」。最絕的是有一次一個印度朋友談起華盛頓,說成「washingge-ton」(「華盛格頓」),讓我愣了好半天。
用印地語「創新」英語
關於語調方面的「妙處」,用文字來形容實在難以惟妙惟肖,但如果你聽過兩個德里的大學生用英語對話,一定會覺得很難忘。其特點是語速非常快,其婉轉起伏宛如印地語一般。
詞彙也許是印式英語中讓人最頭疼的部分了。除了英美語言習慣不同(印度人總體上講屬英式英語),比方說印度人管「去外地」叫「go out of station」,而美國人的說法是「go out of town」,印度人管領導人的車隊叫「cavalcade」,而美國人則叫「motorcade」等等,印度人還把很多印地語的詞帶到英語里來,進行「創新」。
翻開一份印度餐的菜單,整整齊齊用英語字母拼出來的菜名aloo、paneer、gosh,如果沒有下面標注的英語解釋,你根本無法知道它們原來是土豆、乳酪和羊肉。數字表達方面,印地語的「十萬」lac和「千萬」crore等也已成為當地英語的正式詞彙。
另外,印地語有兩個很有用的後綴也「堂而皇之」地躋身於印式英語,一個是「-ji」,一個是「-na」。前者表示尊敬的意思,一般放在人名字的後面,比方說索尼亞尊稱為 「Soniaji」(索尼亞「吉」),阿德瓦尼叫「Advaniji」,濕婆神叫「Shivaji」。但一些中下層印度人士英語不太好,便在所有英語詞彙後面都加上「ji」,以求「保險」。有一次記者與一個印度門衛對話,他從打招呼、回答我的問話到道別,只用了三個詞:「hello-ji」(「哈羅吉」)、「sir-ji」(「先生吉」)、「ok-ji」(「0K吉」)。令人叫絕。「na」在印地語表示否定,一般放句尾時表示反意疑問。例如標准英語講「You were there,right?」(你當時在那兒,對吧?)現在許多印度人口語中會說:「You were there na?」表示相同的意思。
至於其他一些具有「印度特色」的詞彙,例如saffron (藏紅花,在印度指代表印度教的杏黃色,引申指印度教團體和人士)、parivar (印地語「家族」之意,在政治中指國民志願團、濕婆軍等印度教團體的總和)、Hintva (印度教復興運動),在閱讀時碰上了,即使知道其字面意思,要掌握其深層社會政治含義則是又一層的境界了。
「印式英語」大行其道
實事求是地講,印度英語除了上述一些「特點」之外,應該說是很好的英語。近年來,以英語為媒體的印度作家在國際上嶄露頭角。在《撒旦的詩篇》作者拉什迪獲得英國圖書獎之後,近年來又有兩位印度女作家獲此榮譽。從實際情況看,來這里的中國留學生幾乎沒有人學了一口「印式英語」回去的。記者的兒子在印度已經讀了三年多小學,英文水平大有長進,雖然與小朋友說話用「印式英語」,但他同時能講一口很標準的「英語普通話」。
英語和印地語「雜糅」的「印式英語」當前在印度大有風靡之勢。記者接觸的老一輩印度人英語講得相對「純正」,口音也「標准」,幾乎不攙雜印地語詞彙。年輕一代的印度人則反其道而行之,兩種語言切換頻繁,甚至一句話中前一半是英語,後一半是印地語。以前大的跨國公司在招聘員工時特別注意英語的「純潔性」,現在「印式英語」則被認為是「有親合力的」,更能貼近印度民眾,受到「追捧」。甚至在英語電視頻道的廣告中「印式英語」也大行其道。
據英國語言學家估計,目前講「印式英語」的人口大約有3.5億,在不久的將來甚至可能超過講「純正英語」的人口。
隨著印度在國際上影響力逐漸提高,中國同印度以及南亞國家之間的交流不斷增加,「印式英語」給中國的英語教學也提出了新課題。我們在學校英語的閱讀、聽力材料選擇上不妨適當增加來自印度的內容,讓學生至少了解和熟悉這種語言的存在,以便更好地應付未來的需要。以記者的經驗,有可靠英文基礎的人,如果掌握充分的口語材料,大約在一至三個月內就可以比較自如地應付「印式英語」的聽和說了。說不定將來有一天,前文提到的那位在廣州的學校遭「驅逐」的印度外教,在中國可能新開設的「印式英語」課程上還成了「搶手貨」呢!
❿ 印度人做的食物為什麼看起來口味那麼重呢
序言:我們在看印度人做飯的時候,他們無論什麼食材都可以做成一鍋糊糊的樣子。看起來非常不好吃,而且在做菜的過程中喜歡加很多的調料,口味比較重。雖然看起來不好吃,但是印度的許多食物味道都是不錯的。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一下,為什麼印度人喜歡吃重口味的食物?
雖然說印度上是大米出口的第二大國,但是印度大米的產量是比較低的。雖然擁有世界上1/10的耕地和良好的日照時間。因為氣候的原因,糧食的收成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現在印度國內仍然有超過2億人處於飢餓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將食物味道做的口味比較重,也會減少飢餓的狀態,同時能滿足更多人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