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僧人誦什麼經

印度僧人誦什麼經

發布時間:2023-09-06 17:04:10

『壹』 佛陀在世時,印度沒有文字書寫,為什麼經中有"書寫受持讀誦

據印度歷史記載,佛在世時(大約公元前500年,相當於我國春秋戰國時期),此時印度,文字語言以及書寫已經很發達了,在佛陀出生前幾百年,古印度就著名的婆羅門典籍《吠陀經》在流傳。(印度人在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1000年期間編纂了原始的宗教文獻《吠陀》,並在此基礎上創建了婆羅門教)。由此可知文字書寫在佛陀之前早就存在了。

據佛教史記載,釋迦牟尼圓寂3個月後,為了防止僧團中出現更多的比丘破壞戒律,大迦葉尊者 召集500位阿羅漢在七葉窟舉行佛經的第一次結集。這些佛經的產生,必然是有文字書寫的。

據有關文獻記載,佛陀時代,很多典籍,是在貝葉(貝多羅樹的葉子)上刻寫的,稱為「貝葉經」。現在西藏幾個大寺院還保存有2500年前的貝葉經,這些國寶級的文物,向我們展示了古印度的文字書寫,相比中國古代的竹片書,有同工異曲之妙。以下是貝葉經的圖片:

『貳』 楞嚴經是怎樣從印度傳到中國的

關於此經的傳譯,據唐智升《續古今譯經圖記》說:此經譯者般刺密帝,唐言"極量",中印度人。居廣州制旨道場。以神龍元年(705)五月二十三日於灌頂部中誦出一品,即此經十卷。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一作鑠佉,此雲"雲峰")譯語,房融筆受,懷迪證譯。"其僧傳經事畢,汛舶西歸。有因南使流通於此(長安)。"但在《開元釋教錄》卷九中則以此經是懷迪所譯。謂迪曾被召入京,參預菩提留志《大寶積經》的譯場,任證義。事畢還鄉,遇梵僧,未得其名,共譯此經。"迪筆受經旨兼輯綴文理。其梵僧傳經事畢,莫知所之。有因南使流經至此(長安)。"《續譯經圖記》與《開元錄》兩書同是智升開元十八年(730)所著而所記不同。考《大寶積經》是菩提留志於神龍二年(706)創譯,至先天二年(713)畢功。《續圖記》既雲此經是神龍二年所譯,應是懷迪未入京前事。而《開元錄》乃雲,懷迪事畢還鄉方遇梵僧傳譯此經,兩說頗相違異。是此經的譯人譯時均有可疑。

其次,關於此經的流傳經過,據宋釋子璿《首楞嚴義疏注經》中雲:"房融知南詮,聞有此經,遂請對譯。房融筆受,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翻經才竟,三藏被本國來取。奉王嚴制,先不許出。三藏潛來,邊境被責。為解此難,遂即迥去。房融入奏,又遇中宗初嗣,未暇宣布,目錄缺書。時禪學者因內道場得本傳寫,好而秘之,遂流此地。大通(神秀)在內,親遇奏經,又寫隨身,歸荊州度門寺。有魏北館陶沙門慧振搜訪靈跡,常慕此經。於度門寺遂遇此本。"《宋高僧傳》卷六《唯愨傳》雲天寶末,愨於京師受舊相房融宅請。未飯之前,宅中出經函雲:"相公在南海知南詮,預其翻經,躬親筆受《首楞嚴經》一部,留家供養。"是此經流傳有四說不同。一說是因南使流傳來此。第二說是房融奏入,因禪學者自內道場傳寫流通。第三說是神秀親遇奏經,因而傳寫歸荊州度門寺。第四說是房融抄寫留家供養,因而傳出。但神秀於神龍二年卒於東都,既未還山,焉得寫本隨身,歸於荊州?是此經的流傳深有可疑。

此經的內答,第一卷敘阿難因乞食,被摩登伽女用幻術攝入媱席,將毀戒體。如來放光,並勅文殊師利以神咒往護,遂將阿難及摩登伽女來歸佛所。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悔恨自己一向多聞,道力未全,因而啟請宣說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佛告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有諸妄想故有輪轉。又告以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庄嚴路"。能破客塵煩惱,以顯常住真心性凈明體雲雲。

第二卷因波斯匿王之問,顯示真性圓明無生無滅本來常住之理。並說一切眾生輪回世間由二顛倒分別妄見,隨業輪轉:一、眾生別業妄見,二、眾生同分妄見。應當抉擇真妄,而明五陰身心不有,世界本空,破我法二執,顯本覺真如,顯示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第三卷佛對阿難陀就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等一一說明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第四卷因富樓那之問,顯示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等皆如來藏清凈本然,但以三種相續:即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諸有為相循業遷流。妄因妄果其體本真。真智真斷不重起妄,是故如來證真故無妄。四大本性周遍法界。歇即菩提,不從人得等。

第五卷憍陳如五比丘,優波尼沙陀、香嚴童子、葯王葯上二法王子、跋陀婆羅等十六開士、摩訶迦葉及紫金光比丘尼等、阿那律陀、周利盤特迦、轎梵缽提、畢陵伽婆蹉、須菩提、舍利弗、普賢菩薩、孫陀羅難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優波離、大目犍連、烏芻瑟摩、持地菩薩、月光童子、瑠璃光法王子、虛空藏菩薩、彌勒菩薩、大勢至菩薩等,各各自說最初得道的方便以顯圓通。

第六卷最後觀世音菩薩說耳根圓通,以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獲十四種無畏功德,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文殊師利以偈贊嘆。佛更為說四種律儀(媱、殺、盜、妄),令離禪魔。

第七卷佛說四百三十九句大佛頂陀羅尼。此即大白傘蓋佛頂陀羅尼經。並說安立壇場法則及持誦功德。次因阿難請問修行位次,佛先為說十二類眾生(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顛倒之相。

第八卷說明三摩提三種漸次。次明五十七位: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又因文殊問,示經五名,說明經的歸趣。因阿難問,說地獄趣造十習因,受六交報,以及鬼、畜、人、仙、修羅、天等七趣,自業所感差別。

第九卷說明三界二十五有之相。次明奢摩他中微細魔事,即五陰魔等。

第十卷說五陰的行陰魔中十種外道(二無因論、四編常論、四一分常論、四有邊論、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立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顛倒論、立五陰中死後無相心顛倒論、立五陰中死後俱非心顛倒論、立五陰中死後斷滅心顛倒論、立五陰中五現涅盤心顛倒論)。識陰魔中禪那現境十種魔事。次明五陰相中五種妄想等。

此經的註解,在唐有三家,一、慧振《疏》十卷、《科》一卷,二、惟愨《玄贊》六卷(一作二十卷),三、弘沇《資中疏》,卷數未詳。此三疏早已失傳。現今所存的都是宋以後的著作,大半是屬於賢首、天台、禪宗三家的。此經所以受到台、賢、禪者的重視,是因為此經所說常住真心性清凈體,與台、賢二家圓教宗旨相合。又所說七處徵心、八還辨見,對於禪宗的參究可以有很大的幫助和啟發。五陰魔的說明,也給禪修者以警策。
總之此經是詳細說明了圓頓禪的途徑,特別是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更為禪、凈學人所接近。至於譯筆的華美也成為文學之士所愛好。自宋元以後,楞嚴咒成為叢林早課之一,於是此經的流傳和講習就更普遍了。現存的註解約有四十餘家。其中屬於賢首宗的,有宋子璿《義疏》二十卷、《科》一卷,懷遠《義疏釋要鈔》五卷,戒環《要解》二十卷,明真鑒《懸示》一卷、《正脈疏》十卷、《科》一卷,袾宏《摸象記》一卷,德清《懸鏡》一卷、《通議》十卷、《提綱》一卷,圓澄《臆說》一卷,通潤《合轍》十卷,觀衡《懸談》一卷,廣莫《直解》十卷,真界《纂注》十卷,清續法《灌頂疏》,通理《指掌疏》十卷、《懸示》一卷、《事義》一卷,溥晼《寶鏡疏》十卷、《懸談》一卷、《科》一卷。屬於天台宗的有宋仁岳《熏聞記》五卷,宗印《釋題》一卷,思坦《集注》十卷,元惟則《會解》十卷,《前茅》二卷、《圓通疏》十卷,真覺《百問》一卷,一松《秘錄》十卷,智旭《玄義》二卷、《文句》十卷,清靈耀《觀心定解》十卷、《科》一卷、《大綱》一卷。屬於禪宗的,有宋德洪《合論》十卷,咸輝《義海》三十卷,可度《箋》二十卷,明函是《直指》十卷,大韶《擊節》一卷,真可《釋》一卷,乘旹《講錄》十卷,元賢《略疏》十卷,曾鳳儀《宗通》十卷,清濟時《正見》十卷,凈挺《問答》十卷。其居士所著,不屬於專宗者,有明鍾惺如《說》十卷,焦竑《精解評林》三卷,陸西星《說約》一卷、《述旨》十卷,錢謙益《疏解蒙鈔》十卷,凌弘憲《證疏廣解》十卷,清劉道開《貫釋》十卷。其中台、賢二家疏釋,互有諍論。特別是真鑒的《正脈疏》、傳燈的《圓通疏》中互相譏評甚烈。

自中唐以迄近代,千二百年間,此經備受禪講之士的推崇,也成為後世行人認為必讀之書。但是懷疑者以此經所說與其他經論不符,認為偽造。他們所疑約有七點:第一,一般經論都說四大(地、水、火、風),或說五大(地、水、火、風、空),或說六大(地、水、火、風、空、識)。而此經獨說七大,於六大外又立"見大",是一切經所無。第二,此經卷四辨六根功德中說:"三四四三,宛轉十二,流變三迭,一十百千。總括始終,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此文在諸家疏釋中無有定解。《首楞嚴經義海》雲:"愨師約三世四方具有五根五塵,成百二十。一一根塵熏成十類眾生,為千二百。(弘)沇師非之,(崇)節公是之。(洪)敏師於十二中一一皆具十善成百二十。一一善用具十如是,成千二百。"子璿《義疏》雲:"如第一位,三世四方,宛轉十二,便成一迭。算位即是一橫二豎,已成過去。第二即變過去一世以為現在,進動算位,一豎二橫,成百二十,為第二迭。第三又即變現在世以為未來,進動算位,一橫二豎,成一千二百,為第三迭。能變之法即唯三世,所變之數亦止千二,故無增減。"如是諸解,莫衷一是。第三,卷五中,世尊說偈。其最初一偈雲:"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此是清辯菩薩所造《大乘掌珍論》偈。此偈若是佛說,論中不應不標明。第四,此經卷其中說十二類眾生,以休咎精明為有色眾生,空散銷沉為無色眾生,神鬼精靈為有想眾生,精神化為土木金石是無想眾生,諸水母等以蝦為目為非有色眾生,咒詛厭生為非無色眾生,彼蒲盧等,異質相成,是非有想眾生,如土梟等,附塊為兒,是非無想眾生。此亦與各經論有情無情之說不符。第五,一般經論只說五趣(天、人、鬼、畜、地獄),或說六趣(五趣外加阿修羅)。而此經於六趣外又有仙道一趣,成為七趣。第六,此經說菩薩修位階次有五十七位。最初立乾慧位,中間切入四加行,亦與各經所說有異。第七,卷十中說行陰魔立十種外道論,亦與各經論所說相違。

關於此經的真偽之爭,不僅在漢地如此,即此經由漢地傳入藏地以及由中國傳入日本時也曾發生過爭論。在藏文甘珠爾中有由漢譯藏的《大佛頂首楞嚴經》第十品以及《魔鬼第九》兩本,實即此經的第娑九、第十兩卷,經末不注譯人及譯經時代,但其為西藏前弘期,約當唐代的譯經無疑,因為西藏的盧梅(十世紀間)曾懷疑此經非是佛說而布敦(十四世紀間)則深為置信。很可能此經在唐時曾全部譯藏而經朗達瑪王滅法,遂至殘缺,淪為二帙。嗣後在清高宗乾隆十七年至二十八年間又由章嘉呼圖克圖主持,由袞波卻將全經重譯成藏文,並刊成漢、滿、藏、蒙四體合璧的《首楞嚴經》全帙。

至於此經傳入日本是普照入唐攜回的。玄睿《大乘三論大義鈔》卷三雲:"經本東流,眾師競諍。則於奈樂宮御宇勝寶感神聖武皇帝(724~748)御代仲臣等請集三論、法相法師等而使檢考。兩宗法師相勘雲:是真佛經。掌珍比量與經量同,不可謗毀。論定竟,即以奏聞。奉勅依奏已畢。然寶龜年中(770~782)使德清法師等遣唐檢之。德清法師承大唐法詳居士雲:《大佛頂經》是房融偽造,非真佛經也。智升未詳,謬編正錄。"由此可知此經真偽之諍由來已久。要之此經屬於密教。其中所說基於密教的"即事而真","即身成佛"的原則,自與顯教的理論有所不同。其所立名相自難以中觀或瑜伽宗的學說來衡量。因而諸家註疏所詮釋,或亦未能盡稱經旨。

『叄』 印度有經剛經嗎

《金剛經》於公元前994年間(約當中國周穆王時期),成書於古印度。是如來世尊釋迦牟尼在世時與長老須菩提等眾弟子的對話紀錄,由弟子阿儺所記載。

金剛經屬於《大正新修大藏經》中般若部的經典之一,主要講述大乘佛教的空性與慈悲精神。由於該經旨在論述成道境界,即無上正等正覺,在佛教中亦為「不可說境界」,故盡管經文篇幅短小,其文字結構仍然晦澀復雜。經文中強調「真理」本身的不合邏輯,必須躬親體驗才能感悟,而無法透過文字和簡單邏輯推理而得。由於其精神與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理念相契合,《金剛經》在禪宗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以後的禪宗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其影響也隨之源遠流長。

『肆』 想問下《華嚴經》《法華經》等之類的經是怎麼來到中土的,聽過《楞嚴經》是印度僧人將經文藏於胳膊肉中帶

楞嚴經的來歷確實比較傳奇,大部分佛經還是來自於國外僧侶帶入中國,或是有中國僧人到國外去求取帶回國的 華嚴經華嚴經(Bud dhavatamsaka-mahavai pul yasutra) 。佛教經典。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另稱《雜華經》。學術界一般認為,《華嚴經》的編集,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大約在公元2~4世紀中葉之間,最早流傳於南印度,以後傳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譯本 漢譯3種: ①東晉佛陀跋陀羅譯,60卷34品,稱《舊(晉)譯華嚴》或《六十華嚴》; ②唐實叉難陀 [1] 譯,80卷39品,稱《新譯華嚴》或《八十華嚴》; ③唐貞元中般若譯,40卷,稱《四十華嚴》,為經中《入法界品》的別譯,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法華經經名Saddharma Pu??arīka Sūtra,漢譯本為七卷,或八卷,後秦鳩摩羅什譯。

閱讀全文

與印度僧人誦什麼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都靈電話號碼前加什麼數字 瀏覽:937
印尼的臟鴨英語怎麼說 瀏覽:237
6厘米印尼虎喂什麼長得快 瀏覽:190
中國有多少女死形九 瀏覽:49
從英國到希臘有多少人 瀏覽:191
禁買伊朗石油中國怎麼辦 瀏覽:971
伊朗石油產地在什麼地方 瀏覽:173
伊朗在美國的哪個位置 瀏覽:443
哪個綜藝節目有去過義大利 瀏覽:391
英國議會否決了特蕾莎梅多少方案 瀏覽:159
中國銀行app如何更改預留手機 瀏覽:367
印尼衛生巾怎麼樣 瀏覽:782
印度人怎麼看待女人的腰 瀏覽:815
中國原駐蘇丹有哪些公司 瀏覽:614
印尼會計多少工資 瀏覽:50
中國能建盤子多少 瀏覽:551
在中國的外國美女有多少 瀏覽:312
中國和印度有哪些城市 瀏覽:939
為什麼美國關閉中國領事館 瀏覽:285
中國上海英文怎麼寫 瀏覽: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