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300年前印度叫什麼

300年前印度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3-09-07 13:10:29

① 印度古代叫什麼名字 印度在以前是中國附屬國嗎

印度古代被中國人稱為天竺或身毒。
古代印度統一的時間很短,大部分時間是分裂狀態,並非一個統一的國家。
因為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阻隔,中國和印度在古代幾乎沒有什麼來往,當然更不是中國的屬國。

② 古印度分為哪些時期

古代印度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時期是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的印度河文化時期,有考古發掘的摩亨佐·達羅等古城;第二時期是公元前2000~前5000年的吠陀文化時期,建築以木結構為主;第三時期為公元前324~前187年的孔雀帝國,這個時期是佛教興盛的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是石建寺廟和石窟;第四時期是公元6世紀以後,婆羅門教又重新取代了佛教,後來轉化為印度教,還有專修苦行的耆那教,形成了婆羅門教和耆那教寺廟。公元11~12世紀,伊斯蘭教徒先行在印度北部建立了幾個王朝。到公元15世紀末,印度的建築伊斯蘭化了。

印度建築最重要的建築是宗教建築,即使是城市也具有宗教的意味。馬里奧·布薩利指出,印度建築的「整個建造活動具有一種巫術儀式的意義:首先要用占卜術來進行選址,並要將魔鬼、精靈以及除神廟所供主神之外的其他神祗都驅除出場地,以確保所選地段和宇宙之間存在著一種和諧的對應關系」。在馬里奧·布薩利看來,印度建築的基本主題就是對「中心」的表現。這一主題對於建築和城市規劃都是同樣適用的。每一座寺廟或宮殿都是一個宇宙軸心,一個神聖的中心,它是天、地,甚至冥世的交匯點。由於在整個印度地區直至今曰都將村落視為人類聚居的基本單元,因此,將這種中心的象徵加以拓展,就成了城市平面中反復出現的母題。這種觀念首先是在摩亨佐·達羅城得到體現。

公元前3000年在現今巴基斯坦的印度河下游有一個城市叫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意為「死者之丘」。城市分東西兩部分,中間一條主要幹道寬達7米(一說10米),城的西區是城堡,建在一個高約10米的人工平台上,城的北半部中央有一個水池,長12米,寬7米,深約2米,據推測可能是宗教祭祀建築,水池的東面和北面可能是宅第,池的西面是谷倉。城堡的南半部是會堂和寺廟,會堂可能是祭祀用的,是一個每邊長約28米的方形大廳,裡面是四排磚砌的圓柱。寺廟的四周有柱廊,裡面有走道和各種房間。另外城裡還有高塔。從水池、寺廟等推斷,這個時候古印度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宗教體系,建築也初步形成自己的形制。

③ 印度在古代叫什麼

印度古代叫身毒(依照古語發音接近"sindo"或"shindo"),直至今日在中國南方一些方言(例如閩南語)仍保留了這種發音。這是華夏文明古代對印度地區的稱呼之一,見於《史記·大宛傳》。

唐初將印度統稱為「天竺」,天的讀音是唐古音"xien",和「身(sin)」音相似。此外還有「賢豆」的稱呼。始見於《史記》,為中國對印度的最早譯名,原文為梵語Sindhu,古波斯語訛為Hindhu,古希臘語更轉為Ins。

其後中國古文獻中亦作申毒﹑辛頭﹑信度﹑身度﹑天竺﹑賢豆﹑印度等,皆同音異譯。

印度的相關歷史簡介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誕生了印度河文明。 前1500年左右,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 並確立種姓制度,吠陀教開始發展為婆羅門教。公元前4世紀,孔雀王朝統一印度,開始推行佛教,並向外傳播。

約前188年,孔雀帝國滅亡後群雄割據、外族入侵,印度教和伊斯蘭教興起。1600年英國侵入莫卧兒帝國,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以後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1947年6月,英國頒布《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領。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國,同時成為英聯邦成員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印度 (南亞國家)

④ 關於印度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

問題一:兩個王朝的開創者只是同名,沒有其他關系,因為孔雀王朝的開創者旃陀羅笈多出身低微,在父親被殺死母親逃走後被牧牛人領養,隨後被一個獵人買走。因為在游戲中扮演國王出色,被賢人考底利耶買走從而接受了七八年的教育,長大後他在考底利耶等人的輔佐下抵抗入侵的亞歷山大東進軍,對內也很快取代了難陀王朝,建立起以孔雀為族徽的強大王朝,到公元前184年阿育王的孫輩大夏拉羅被婆羅門將領卜沙彌多羅·巽伽殺害,從此巽伽王朝取代了孔雀王朝,統治恆哥中游地區100多年,其規模和穩定性都遜色很多,許多小邦並存,到了公元318年恆哥中游谷地的小邦國旃陀羅笈多一世才因為迎娶了顯貴的利契察毗公主鳩摩羅提毗脫穎而出,開創了笈多王朝的基業,史稱「古典時代」。

⑤ 古印度分為哪幾個時期古印度的歷史進程簡述

文明起源

恆河文化昌盛於公元前1800~前600年間,為印度著名的吠陀時代。

吠陀時代分前期和後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時期,約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後期約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

前期經典很少提到家庭,社會仍局部落性質;後期部落社會分解為4個瓦爾納的社會。

4個瓦爾納中首陀羅為最低層,吠舍為中層,剎帝利和婆羅門為上層。

古代印度

(公元前600~公元800)古代印度的歷史特徵在於瓦爾納制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

佛陀時期

(前6~前2世紀)從吠陀時代末期(前600)到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時期,是繼印度河文化城市繁榮之後的第二次城市繁榮時期。

在這時期里,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大雄創立了耆那教。

據佛教文獻記載,公元前6世紀初,印度有16個國家。

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屍、只薩羅、跋只、俱盧、般遮羅和犍陀羅等。

在這個時期的大國里,瓦爾納的等級製取代了部落制。

國君和武士成為剎帝利,祭司和教師成為婆羅門,農戶和納稅者成為吠舍,服務於以上3個等級的勞動者則成為首陀羅。

孔雀王朝時期

(前322~前185)摩揭陀王國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與佛陀同時的頻毗婆羅。

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國王有權擁有常備軍和接受貢奉。

國王權力標志著剎帝利對婆羅門長期斗爭的勝利,但婆羅門在孔雀王朝仍然擁有大權。

在阿育王統治期間,印度古代奴隸制君主專制的集權統治達到頂峰。

為了擴大他的王國,阿育王征戰了11年,但戰爭的血腥與殘酷使他悔悟了。

後來阿育王皈依了佛教,並在佛教和平教義的基礎上建立了新法。

阿育王在國內修築道路,擴大灌溉工程,發展國家的經濟,使國家繁榮和興盛起來。

入侵時期

(公元前200~公元200)孔雀王朝滅亡以後,西北印度不斷有外族入侵。

先是中亞的巴克特里亞——希臘人在公元前2世紀初入侵印度次大陸的西北部。

接著又有安息人、塞種人、大月氏人的入侵。

其中最重要的是貴霜帝國在印度的統治。

在丘就卻建國後,國勢日強,侵入印度,滅大夏在印度的殘部。

在閻膏珍、迦膩色伽統治時期,繼續入侵印度,從印度西部到恆河流域中部均歸入貴霜帝國的版圖。

在迦膩色伽的支持與庇護下,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

小乘佛教流行於錫蘭、緬甸等地。

薩塔瓦哈納時期

(公元前100~公元200)薩塔瓦哈納王國300年的歷史使德干文化與北方文化互相結合。

那裡的國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羅門,並且對部落地區實行軍事統治。

笈多王朝

(320~540)笈多王朝崛起於貴霜廢墟。

奠基於275年,統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約120年。

王權縮小,官職已經世襲。

外貿不斷萎縮。

種姓種類和不可接觸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

偶像崇拜在寺廟里日益普遍。

當時文化燦爛,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劇本和較早的《往世書》均在笈多王朝時編成,此外還編纂了一些法書。

在藝術方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畫豐富多彩,代表這個時期藝術的成就。

北印度

(606~647)戒日王是古代印度最後的一個著名皇帝。

當時,外貿蕭條,貨幣短缺。

政體沿襲發多,但更加分散。

都城從華氏城遷曲女城,即從一外貿城市遷至一軍政要地。

戒日王死後,北印度表面統一的局面又告結束。

南印度

(公元前200~公元750)

在南印度幾乎每個國家都有幾個藩屬,每個藩屬都有自己的軍隊、自己的行政系統和收稅機關。

最南部分國家的歷史,從l世紀開始。

古代南印度分為兩個歷史時期:第一時期是公元前200~公元300年;第二時期是300~750年。

⑥ 印度古代叫什麼

印度古代主要被稱身毒和天竺。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6.3%。
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紀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遺址所在地哈拉帕命名,稱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在達到相當發達和成熟的情況下,由於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終徹底消失。

⑦ 印度歷史的簡史年表

1、原始公社(公元前1500年) 史前期 (前2500 年前)
哈拉帕(印度河谷)文化時期(前2500—1500年)
(相當於我國五帝、夏、商)
2、奴隸社會(公元前1500—公元4世紀)
吠陀時期(前1500—前700年) (商後、西周)
恆河流域列國(前700—前400年) (東周)
孔雀王朝 (前322—前185年) (東周末、西漢初)鼎盛時代:阿育王統治(前273—前232)
外族入侵(前150—公元300)(東漢、三國)
外族入侵時期由外族建立貴霜王朝(公園100—公元300)鼎盛時代:迦膩色伽統治(公元120—162年)
3、封建社會(公元4世紀—18世紀)
笈多王朝(320—600年) (晉、南北朝、隋)鼎盛時代:旖陀羅笈多二世(380—414)
戒日王朝(606—647年) (唐初)
阿拉伯人入侵(700—1200) (唐 宋)
德里蘇丹王朝(1206—1526) (元、明)鼎盛時期:蘇丹王朝(1296—1316)
莫卧兒王朝(1526—1757) (明末、清)鼎盛時期:阿克巴統治(1556—1605)
奧郎則布統治(1658—1707)
4、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757—1947年) 英國統治

⑧ 印度的發展史可以談談嗎

全稱印度共和國。1947年以前,印度的歷史疆域包括現在的印度共和國、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和孟加拉人民共和國。1947年以後的歷史疆域只包括印度共和國現有的領土。中國史籍《史記·大宛列傳》稱印度為「身毒」;《後漢書·西域列傳》等稱其為「天竺」;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始稱「印度」。
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同中國、緬甸、孟加拉國、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坦等國接壤;東南瀕孟加拉灣、西南臨阿拉伯海。西南隔阿拉伯海與馬爾地夫相望,東南隔保克海峽同斯里蘭卡相對。國土面積297.47萬平方公里,人口近8億(1985)。主要民族有印度斯坦人、泰盧固人、孟加拉人、馬拉特人、泰米爾人、古吉拉特人、坎拿達人、馬拉亞拉姆人、奧里亞人、旁遮普人。此外,還有幾十個少數民族。居民主要信奉印度教,其次是伊斯蘭教。其他宗教為基督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等。印地語、英語同為官方語言。首都新德里。
史前印度(公元前600年以前) 史前印度經歷了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金石並用時代、印度河文化和恆河文化時代。
印度的舊石器時代從喜馬拉雅冰期序列的第二冰期起,分早、中、晚3期。這一時代居民的生活以狩獵和採集為主,可能已開始馴養家畜,種植大麥。
印度新石器時代約為公元前第 6千紀至前第 4千紀。這一時期的工具有石葉石器、研磨石器和骨器。其中以石葉石器為主。另外,約在公元前第5千紀中期開始出現陶器。器形多為盆、碗和罐。外表有簡單的彩色圖紋。新石器時期的居民從事畜牧、農業和狩獵,飼養牛、綿羊、山羊,種植大麥、小麥和棗樹。
介於新石器時代文化和哈拉帕文化時代之間有一個金石並用時代的文化。其年代約為公元前第4千紀中葉至前第 3千紀中葉。主要分布於恆河和賈穆納河之間地區、旁遮普、拉賈斯坦北部和古吉拉特。工具以石葉石器、研磨石器和骨器為主。但紅銅器經常出現,器形有斧、鑿、錘、匕首、鐲環、別針、銅條等,只是數量不多。陶器以輪制為主,有雙色和多色彩陶。金石並用時期的經濟以畜牧和農業為基礎,飼養牛、綿羊、山羊,種植大麥、小麥、豆類、葡萄。 史前期最重要的文化為印度河流域文化(亦稱哈拉帕文化)和恆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銅時代的文化,存在於公元前2350~前1750年間。成熟於公元前2200 ~前2000年,最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消逝於公元前1750年左右。但是哈拉帕文化在古吉拉特、拉賈斯坦及北方邦北部等仍有遺留。(見印度河流域文明)
恆河文化昌盛於公元前1800~前600年間,為印度著名的吠陀時代。吠陀時代分前期和後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時期,約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後期約在公元前 1000~前600年(見吠陀經)。
前吠陀時期主要地區在旁遮普、北方邦西部邊緣;後吠陀時期主要地區在恆河上游平原、北方邦西部、拉賈斯坦。前期經濟以畜牧為主,無貿易,無城市;後期以農業為主,畜牧為次,鐵器已普遍使用。前期經典常常提到部落,從未提到部落地區,王位似已世襲,但無專制權;後期出現區域王國跡象。前期經典很少提到家庭,社會仍屬部落性質;後期部落社會分解為4個瓦爾納的社會。4個瓦爾納中首陀羅為最低層,吠舍為中層,剎帝利和婆羅門為上層。貢奉屬於自願性質。前期宗教為自然力的人格化,祭祀尚無禮儀程式;後期宗教中梵天為最高神□,動物神居重要地位,在祭祀中大量殺牲,婆羅門創造祭祀程式。
古代印度(公元前600~公元800) 古代印度的歷史特徵在於瓦爾納制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
印度古代文化因時期和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繁榮於公元前6~前2世紀北印度文化稱為佛陀時期文化和孔雀王朝時期文化。在公元前及公元初,地跨南北之間的文化為薩塔瓦塔納王朝時期文化。繁榮於公元4~7 世紀的北印度為笈多王朝時期文化及戒日王朝時期文化。南印度古代文化起始於公元前,極南地區國家則較晚。
佛陀時期(公元前6~前2世紀) 從吠陀時代末期(公元前600)到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時期,是繼印度河文化城市繁榮之後的第二次城市繁榮時期。在這時期里,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大雄創立了耆那教。印度古代的政治經濟社會制度在這個時期定型。恆河中游平原(今北方邦東部和比哈爾)生產的豐富糧食供應大型國家的財政需要。據佛教文獻記載,前6世紀初,印度有16個國家。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屍、□薩羅、跋□、俱盧、般遮羅和犍陀羅等。在這個時期的大國里,瓦爾納的等級製取代了部落制。國君和武士成為剎帝利,祭司和教師成為婆羅門,農戶和納稅者成為吠舍,服務於以上3個等級的勞動者則成為首陀羅。
孔雀王朝時期(公元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國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與佛陀同時的頻毗娑羅。傳至難陀王時國力富強,有步兵20萬,騎兵6萬,戰象6千。亞歷山大大帝遠征軍進入旁遮普,望而卻步。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國王有權擁有常備軍和接受貢奉。孔雀王朝的王權標志著在大國內君主製取代了共和制。孔雀王朝的國王權力標志著剎帝利對婆羅門長期斗爭的勝利。但婆羅門在孔雀王朝仍然擁有大權。孔雀王朝的社會為奴隸社會。其特點是奴隸制不發達,以家內奴隸為主,在生產勞動中沒有大量使用奴隸。在阿育王統治期間,印度古代奴隸制君主專制的集權統治達到頂峰。 外族入侵時期(公元前200~公元200) 孔雀王朝滅亡以後,西北印度不斷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亞的大夏希臘人在公元前2世紀初侵入印度西北部。接著又有安息人、塞種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貴霜帝國在印度的統治。在丘就卻建國後,國勢日強,侵入印度,滅大夏在印度的殘部。在閻膏珍、迦膩色伽統治時期,繼續入侵印度,從印度西部到恆河流域中部均歸入貴霜帝國的版圖。在迦膩色伽的支持與庇護下,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小乘佛教流行於錫蘭、緬甸等地。
薩塔瓦哈納時期(公元前100~公元200) 薩塔瓦哈納王國 300年的歷史使德干文化與北方文化互相結合。那裡的國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羅門,並且對部落地區實行軍事統治。
笈多王朝時期(320~540) 笈多王朝崛起於貴霜廢墟。奠基於275年。4世紀初,其根據地在恆河中游平原(今北方邦和比哈爾),統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約120年。其軍事力量依靠騎兵。資源依靠印度中部和比哈爾南部的鐵礦。對外貿易依靠北印度的絲綢。歸順笈多的小王國中,小部分由笈多國王派遣官員直接治理,大部分由當地酋長間接治理。因此笈多官員少於孔雀王朝,行政機構也比較簡單。官員俸祿一部分是現金,另一部分是授地。村鎮政權較過去重要。王權縮小,官職已經世襲。外貿不斷萎縮。種姓種類和不可接觸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偶像崇拜在寺廟里日益普遍。當時文化燦爛,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劇本和較早的《往世書》均在笈多王朝時編成, 此外還編纂了一些法書。在藝術方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畫豐富多彩,代表這個時期藝術的成就。(見彩圖阿旃陀石窟) 古代印度(公元前3世紀-公元6世紀)
戒日王時期(606~647) 戒日王是古代印度最後的一個著名皇帝。當時,外貿蕭條,貨幣短缺。政體沿襲笈多,但更加分散。都城從華氏城遷曲女城,即從一外貿城市遷至一軍政要地。戒日王死後,北印度表面統一的局面又告結束(見戒日王朝)。
古代南印度(公元前200~公元750) 在南印度幾乎每個國家都有幾個藩屬,每個藩屬都有自己的軍隊、自己的行政系統和收稅機關。因此,每個國家、每個藩屬都不斷為擴大財源而發動戰爭。南印度社會發展較晚,考維里(科弗里)河三角洲的犁耕農業和國家的形成都是在公元前2世紀開始的。最南部分國家的歷史則從1世紀開始。古代南印度分為兩個歷史時期:第一時期是從公元前200~公元300年;第二時期是從300~750年。由於政治上四分五裂,第二時期的國家比第一時期增多,商業城市和貨幣經濟都越發衰敗。各國都實行授地制。

閱讀全文

與300年前印度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鹽倉煙多少錢 瀏覽:146
出口到義大利是什麼產地證 瀏覽:478
印度的白內障是什麼 瀏覽:32
義大利都靈電話號碼前加什麼數字 瀏覽:937
印尼的臟鴨英語怎麼說 瀏覽:237
6厘米印尼虎喂什麼長得快 瀏覽:190
中國有多少女死形九 瀏覽:49
從英國到希臘有多少人 瀏覽:191
禁買伊朗石油中國怎麼辦 瀏覽:971
伊朗石油產地在什麼地方 瀏覽:173
伊朗在美國的哪個位置 瀏覽:443
哪個綜藝節目有去過義大利 瀏覽:391
英國議會否決了特蕾莎梅多少方案 瀏覽:159
中國銀行app如何更改預留手機 瀏覽:367
印尼衛生巾怎麼樣 瀏覽:782
印度人怎麼看待女人的腰 瀏覽:815
中國原駐蘇丹有哪些公司 瀏覽:614
印尼會計多少工資 瀏覽:50
中國能建盤子多少 瀏覽:551
在中國的外國美女有多少 瀏覽: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