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據說印度經濟增長比中國快,以後能超過中國,是真的嗎
不是真的,GDP :2003 年中國GDP總量為1.08 萬億美元,列世界第六位,印度GDP達4794.04 億美元,居世界第12位。
按 PPP 計算 GDP,20043年中國GDP為49660 億美元,印度為24320 億美元。2004 年中國人均G DP 牗 PPP牘為4329 美元,印度為 2464 美元。1990 —2000 年期間中國GDP年均增長率10.3%,印度為6%。
印度已經落後中國一大圈,
時間:2005/03/11
出處: 英國《經濟學家》周刊3月5日一期發表文章對比中印兩國的發展,正標題為《巨大的差距》,副標題為《如果這是一場賽跑,那麼印度已經落後一圈》。
㈡ 印度歷史上的通貨膨脹
過去幾年,印度經濟持續保持較快增長。但最新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受通貨膨脹上升、美國次貸危機等不利因素影響,今年印度經濟增長速度將有所放慢。
中國經濟網報道,印度財政部長帕拉尼亞潘-奇丹巴拉姆3月底曾表示,在2008至2009財政年度,印度經濟增長速度將放緩至8%左右,為四年來增速最慢的一年。亞洲開發銀行日前公布的最新預測也顯示,今年印度經濟增長率預計為8.0%,低於去年的8.7%。
分析人士指出,通貨膨脹壓力上升是印度經濟面臨的主要不利因素之一。印度總理經濟顧問委員會成員薩米特拉日前表示,本財年印度政府的主要工作是控制通貨膨脹。
CPI升至兩位數 通脹成最大挑戰
今年以來,印度的通脹壓力不斷加大,自2月份通脹率突破5%的警戒線後一路攀升。截至6月14日的一周,通脹率已經達到11.42%,為14年來的最高。印度政府將本財政年度的通脹目標定在5%,而印度的通脹率實際已連續18周超過這一目標。
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大幅上漲是造成印度通脹迅速惡化的一個主要因素。印度有75%的原油依靠進口。由於價格控制,這些公司無法將油價的上漲轉嫁給消費者。過去兩年來,隨著原油價格漲了一倍,政府財政受到了嚴重沖擊。一些印度經濟學家認為,國際油價高漲導致印度石油企業出現巨額虧損,包括印度石油公司在內的一些國有企業都面臨著7月份沒有現金支付進口原油費用的困難局面。隨著國際油價的飆升,印度政府表示,需要削減使政府財政日益吃緊的燃油補貼。
6月5日,印度政府將燃油價格上調了約11%,其他地方也有不同程度的漲價,由此引發了大規模抗議活動。東部西孟加拉邦的情況尤為嚴重,抗議導致當地學校停課,商鋪關門停業,航班和火車班次取消。這次抗議活動幾乎席捲了印度全境,西孟加拉邦執政黨共產主義黨派組織的抗議活動幾乎導致該邦完全癱瘓,在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也出現了街道空無一人和店鋪停業的情況。
2007年國際油價持續上行,今年6月份更突破140美元/每桶大關,這對高度依賴進口石油的印度來說,是一大挑戰。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印度油價上漲帶來的新一輪物價全面上漲才剛剛開始。由於通脹嚴重,原材料價格上漲,銀行又不斷加息,印度企業的生產成本大幅提高;高企的通脹率也造成印度百姓實際購買力下降,消費需求減弱,企業運營陷入困境。印度工商聯合會6月29日公布的一份調查顯示,64%的印度企業今年上半年的經營情況比去年要差。
半年暴跌36.8% 股市雄風不再
在印度經濟面臨考驗的同時,前兩年高度繁榮的印度股市也雄風不再。6月30日,印度主要股票指數BSE Sensex指數收於13396.47點,較上一交易日輕微下跌,但較今年初的高點下挫了36.8%。而在過去7年裡,印度股市剛剛經歷了一輪波瀾壯闊的牛市,BSE Sensex指數過去五年平均年漲幅為43%。該輪牛市自2001年下半年開始啟動,當時BSE Sensex觸底2600點後開始回升,從此走上牛市征途,一漲就是六年多,2008年初更是創下21207點的歷史新高,最大升幅達7.16倍。
今年以來受國際市場和國內經濟下行影響,印度股市雖在年初有所表現,但最終轉入跌市,最大跌幅超過了三成,5月還曾兩度出現大盤跌停的事件。5月17日和22日,由於跌幅過大,印度股市均在盤中停盤,尤其是22日,印度孟買證券交易所大盤開盤僅幾分鍾便下跌10%,觸發了停板機制而暫時停止交易。最近幾周的統計數據顯示,海外投資者在印度股票市場上投入的資金,已經從凈流入轉為凈流出,這還是自2000年以來的第一次。
央行雙管齊下遏制通脹 盧比連創新低
為遏制通脹,印度央行奏響了從緊進行曲,頻頻上調基準利率和存款准備金。繼6月11日將基準利率上調25個基點至8%後,6月24日再次升息50個基點至8.5%,同時還大幅上調現金准備金率至8.75%。印度央行表示,如果通脹繼續惡化下去,央行將進一步採取更加嚴厲的措施來保證貨幣和宏觀經濟的發展。印度央行在一份聲明中說:「在當前關頭,貨幣政策的當務之急就是避免進一步加大通脹壓力,並嚴格控制通脹預期。」
就在印度央行宣布加息前兩日,即6月22日,印度盧比創下14個月來新低至42.97盧比兌1美元。今年以來盧比兌美元累計貶值達8.3%。印度國際收支狀況的惡化也拖累了盧比,其經常性項目赤字從07年開始便日益惡化,今年一季度更出現了204.86億元逆差,較去年同期飆升近一倍。分析人士稱,印度央行最新的緊縮貨幣政策難以阻擋印度盧比兌美元的下跌步伐,鑒於該國經常性項目赤字擴大以及股市下挫,未來數月內印度盧比實際上還可能加速下跌。
印度金磚的光澤漸漸褪去
過去三年裡,得益於外國資本的持續流入、企業盈利快速增加、全球經濟處於景氣周期等,印度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年均增長率達到8.8%,與中國、俄羅斯、巴西等新興市場一道被並稱「金磚四國」。
從2004年開始,印度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GDP實際增長率高達8.8%。2007-2008年財政年度(從4月1日起到第二年3月31日),印度實際GDP增長率高達8.7%,雖然比上一個財政年度9.6%的增速有所回落,但印度仍然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但是在高熱的經濟「炙烤」下,這塊「金磚」從2006年底開始出現過熱跡象。印度通脹率自從1995年5月攀升至11%的高點以後,逐年下滑,近幾年一直保持在5%左右的適度范圍,不過從2007年開始,印度國內通貨膨脹有所抬頭。到今年上半年,印度作為金磚四國之一的光澤已經漸漸褪去。
前景仍被看好
受高通脹現象仍將持續一段時間影響,今年印度的高經濟增長將難以維持。為此,許多國際機構最近紛紛下調對印度經濟增長的預期。6月25日,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氏將印度今年經濟增長率的預測值從9%下調到7.6%。6月27日,另一家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標准普爾公司將今年印度經濟增長預期從8.6%調低至7.8%。
盡管如此,看好印度經濟發展前景的依然大有人在。多數經濟學家都認為,盡管今年印度的經濟形勢比過去幾年都要嚴峻,但由於印度國內市場龐大,目前印度經濟只是增速有所放慢而已,其整體增長勢頭依然比較穩固。隨著印度政府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和經濟刺激計劃產生效果,印度經濟仍有望保持較快增長。亞洲開發銀行也預計,明年印度經濟增速將有所加快,有望達到8.5%。
㈢ 被長城看上的印度市場,到底有多大潛力
2019年,長城汽車確立了「全面出海」的企業戰略,路線主要有兩條:以哈弗系主攻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市場,以WEY品牌主攻歐洲、北美等發達國家市場。連日來,長城在印度的一系列動作顯示出,印度是繼俄羅斯之後,其進軍國際市場的第二個戰略錨點。
2月5日,長城汽車攜旗下哈弗與長城EV品牌高調亮相第十五屆印度德里國際車展,並正式啟動了印度市場戰略。
鍾述
據印媒報道,2019年,來自中國的手機製造商小米首次超越了三星,成為印度手機市場的年度銷量榜首。並且,在印度手機市場的前四位里,除了三星,另外三家分別是小米、vivo和OPPO,均來自於中國。
汽車領域,上汽是第一家進入印度市場的中國車企。2019年6月,上汽名爵品牌開始在印銷售,截至2019年底,已經累計銷售新車15,930台,遠高於最初設定的一萬台銷量目標。
這些案例均顯示,印度消費者對於中國品牌並不陌生,且相當認可。它們的成功,也將為長城汽車攻略印度市場提供更多的信心。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㈣ 二戰結束之後,印度的發展是如何漸漸落後於中國的
印度一開始也是學蘇聯,但學的不徹底,外面是計劃,裡面還是自治,這樣一來,中國建國初很多工程順利實施,印度的大工程很多都爛尾了,因為沒有集中優勢辦大事。這樣一來,印度的工業化進程就變慢了,而且它的改革開放比中國還晚。本來起步就晚,社會根本問題又沒有得到解決,自然印度就不如中國了。
中國和印度都是鄰國,都是人口大國。人口規模本身就是實力,但中國人口規模和印度不一樣。印度共和國,簡稱“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東北與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鄰緬甸,東南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與巴基斯坦接壤。東臨孟加拉灣,西臨阿拉伯海,海岸線長達5560公里。也是由100多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以印度斯坦族為主體民族,約佔中國總人口的46.3%。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河文明誕生於公元前2500年(主要位於今天的巴基斯坦)。大約1500年前,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了當地的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小的奴隸制國家,建立了種姓制度。吠陀宗教開始發展成婆羅門教。
總結:印度一開始也是學蘇聯,但學的不徹底,外面是計劃,裡面還是自治,這樣一來,中國建國初很多工程順利實施,印度的大工程很多都爛尾了,因為沒有集中優勢辦大事。這樣一來,印度的工業化進程就變慢了,而且它的改革開放比中國還晚。本來起步就晚,社會根本問題又沒有得到解決,自然印度就不如中國了。
㈤ 印度財政結構
印度經濟改革至今已有十年,不僅扭轉了當初經濟幾乎崩潰的局面,而且有幾年還取得了較高的增長率。印度財政部長在公布2000~2001年度預算時稱:「為了在10年內將貧窮的苦難從我們的國土上消除,我建議印度走上公正、持續、創造就業、年增長率7%~8%的增長道路。未來的10年將是印度發展的10年。」印度實行改革以來的經濟形勢如何?今後能否像中國那樣實現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本文將對此進行分析。
改革以來的經濟形勢
(一)經濟增長速度加快,但呈波動狀態
印度90年代經濟改革所帶來的成效是明顯的。從表1中可以看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在1991~1992年度曾跌至谷底,僅1.3%,然而在下一年度就迅速從危機中恢復過來,達到5.1%。1994~1995年度至1996~1997年度連續三個年度都超過或達到7.0%。但是經濟增長速度從1997~1998年度開始減慢,2000~2001年度的增長率只有4%。工業增長從1991~1992年最低值0.6%開始,經過4年的努力達到了1995~1996年度的11.6%,之後增長速度又開始下降,估計2001~2002年度的增長率只有3.3%(註:GovernmentofIndia:EconomicSurvey2001-02.)。由於受到氣候的影響,農業的增長情況並非令人滿意,在改革前的1980~1981年度至1991~1992年度的11年間,農業部門年均增長率為3.4%。與之相比,1992~1993年度至1999~2000年度的7年中年均增長率卻下降了31.03%,僅為2.2%(註:孫培鈞:《印度當前經濟形勢與第二代經濟改革》,載《南亞研究》2001年第2期。)。農業及相關部門的附加值年增長率從1993~1994年度至1996~1997年度的年均4.5%減至1997~1998年度至2001~2002年度的年均1.2%。
印度經濟自改革以來雖然出現過幾年較高的經濟增長,但增長呈現出較大的波動性。究其原因,既有外部的影響和一些周期性因素的影響,又存在著根本性的結構性因素的制約。印度儲備銀行在其2001年報告中認為,「最近的經濟活動減緩似乎反映了結構因素和周期因素的重合,兩種因素的比重不同……」(註:AjitKarnik,"SlowdownoftheEc-onomy:WhichWayout"?,EconomicandPoliticalWeekly,October20,2001,p.3970.)持續的高額財政赤字、電力運輸等基礎設施瓶頸、關鍵部門的結構調整滯後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對工農業經濟持續、穩定的增長起到了制約的作用。
表1改革以來經濟增長情況(%)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
[a]2001[b]
GDP增長1.35.15.97.37.37.84.86.56.14.0
工業增長0.62.35.210.211.67.14.33.74.96.3
農業增長-2.05.84.15.0-0.99.6-2.46.21.3-0.2
財政赤字/GDP4.75.77.46.15.45.26.15.15.45.5
出口增長-1.53.820.018.420.75.34.6-5.19.519.6
進口增長-19.412.76.522.928.06.76.02.216.57.0
償債率30.227.525.626.224.321.418.31816.217.1
註:a為臨時數字;b為快估數字。
資料來源:GovernmentofIndia:EconomicSurvey2001-02.
(二)國際收支平衡明顯改善
從表1中可以看出,印度按美元統計的出口貿易額在1993~1994、1994~1995和1995~1996三個年度增長迅猛,分別達到20.0%、18.4%和20.7%。1994~1995和1995~1996兩個年度的進口增長也大幅提高,分別為22.9%和28.0%。但是到了1996~1997年度出口和進口增長率卻分別下降至5.3%和6.7%,1997~1998年度只有4.6%和6.0%。2000~2001年出口增長19.6%,比上年的9.5%有更快的增長幅度。2000~2001年度進口增長7.0%,同1999~2000年度16.5%的快速增長相比有所放緩。印度近年來對外貿易的增長速度放慢主要是由於亞洲金融危機和美國遭受恐怖主義襲擊後對外需求下降所造成的影響。
到2000~2001年度,國際收支貿易賬目赤字從1999~2000年度的178.4億美元(佔GDP的4.0%)下降到143.7億美元(佔GDP的3.1%),無形收入117.9億美元,可彌補82%的貿易賬目赤字,剩餘的25.8億美元赤字約佔GDP的0.5%,同1999~2000年的47.0億美元和1.1%相比有較大改善。外匯儲備曾一度降至最低點,僅10億美元,而到了1993年3月就迅速恢復到64億美元和1999年7月的274億美元,2002年1月已經達到494.8億美元。
(三)外國投資大量增加
印度的經濟改革大大放寬了對外資的限制。投資環境改善之後,許多外國跨國公司第一次將眼光對准了印度。不僅當年撤離印度的可口可樂公司、國際商業機器公司等重返印度,而且全球500強之中的多家企業,如通用汽車公司、福特公司、索尼、本田、LG國際、AT&T、殼牌、杜邦等跨國公司,也開始紛紛落戶印度。從1991~1992年度至1997~1998年度期間,印度批準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額達444億美元,而在1980~1990的十年間尚不足10億美元。外國直接投資實際流入從1991~1992年度的1.35億美元升至1997~1998年度的30億美元。為了吸引更多的外資,2001年印度又在一些部門進一步放寬了對外資股份的政策,例如對電子商務、信件服務、煉油、賓館及旅遊業、制葯業等部門,政府允許的外資股份最高可達100%。
隨著外資政策的放開,外國資本流入的構成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外國直接投資、外國機構投資、海外基金(off-shorefunds)以及全球存款收入(globaldepositoryreceipts)呈上升趨勢,而外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以及高利率下的短期資本流入(如外國商業借款和印度僑民存款)的比例減少,目前在印度證券及外匯委員會登記的外國機構投資者已超過500家,其中250多家來自美國。
表2流入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百萬美元)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
直接投資
證券投資424435673824274833121828-613026
國外發行股票240152020826831366645270768
機構投資者11665150320091926979-3902135
可兌換債券43382239562020459123
總計
資料來源:《印度儲備銀行公報》,2000年10月。
(四)外債結構趨向合理
80年代,印度大量舉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和國際商業貸款導致外債成倍增加。據世界銀行《1993年世界發展報告》統計,1991年印度的外債僅次於巴西和墨西哥,居世界第三位。90年代,印度採取了持續謹慎的外債管理政策,強調提高出口增長率,鼓勵外國投資,嚴格控制短期債務,使商業債務掌握在可管理的限度之內。經過幾年的努力,外債形勢出現好轉。首先是短期外債占總外債的比重從1991年3月末的10.2%下降到1998年9月的3.68%,之後又下降到2001年9月末的2.8%。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更促使印度減少短期外債的比例。目前,印度的外債結構已比較合理。在2000年9月債務總額中,長期債務佔95.4%,短期債務佔4.6%,優惠債務佔37.5%。外債佔GDP的比率也連年下降,從1992年3月末的38.7%下降到2001年3月末的22.3%以及2001年9月末的21%。償債率(按現行價格計算)也從1990~1991年度最高水平的35.3%不斷下降,並且已經進入一個適宜的水平,至2000~2001年為16.3%。尤為引人注目的是,至2000年9月底,曾是世界第三號債務國的印度已經降至第九位,第一次被世界銀行列入「少外債」國家。
經濟增長的制約因素
(一)財政赤字居高不下
印度政府長期採用赤字財政的辦法來獲取經濟發展所需資金。當國內積累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時,這一部分差額通常由外資或外援來彌補,但是如果仍存在缺口,就需要實行赤字財政。在六七十年代,幾乎所有的印度經濟學家都高度贊揚過赤字財政。印度在1990~1991年度曾創下了1135億盧比的財政赤字記錄。然而,高額的財政赤字也會導致宏觀經濟失控和通貨膨脹等惡果。1991年印度出現經濟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80年代實行高額財政赤字的結果。
印度政府雖然已經認識到財政赤字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但是長期以來卻一直未能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可以說,財政赤字已經成為制約印度經濟快速增長的一大頑症。財政赤字佔GDP的比例只在改革初期從1990~1991年度的8.3%降至1991~1992年度的5.9%,然而在此後的幾年裡卻一直保持在5%~6%之間。由於邦政府也存在類似的財政赤字,導致中央及邦的總財政赤字始終佔到GDP的10%左右,這同改革前的情況相比幾乎沒有什麼改觀。高額的財政赤字和債務償還不僅限制了政府必要的生產性投資,而且擠佔了私人部門更有效的投資。
印度財政赤字居高不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的巨額財政補貼支出。政府的補貼主要用於化肥補貼和糧食補貼上。政府通過公共分配系統以低於市場價向消費者提供6種關鍵性商品,差價部分由政府補貼支出。1997~1998年度中央的補貼支出為1964.4億盧比,占當年GDP的1.4%,而在1998~1999年度糧食補貼就高達870億盧比。印度通過補貼的辦法加大對農業的投入,而不是通過建設新的農村基礎設施如灌溉、電力等來加強農業,這一政策導致了嚴重的經濟後果。這種辦法本身就是高成本、低效率,是難以維持的,一方面擠佔了政府用於對道路、灌溉、技術升級等關鍵基礎設施和社會需求的有效支出,另一方面也擠佔了銀行的貸款,使中央財政不堪重負。
(二)基礎設施發展滯後
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基礎設施的發展有利於更充分地開發和利用資源,將落後偏遠的地區同較先進的地區連接起來。工業的發展需要有不間斷的電力供應以滿足工業發展的基本需要,也需要公路、港口、鐵路、機場等基礎設施來滿足生產要素的快速流通以及商品和服務的及時分配,以實現經濟的快速運轉並形成規模經濟從而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印度的基礎設施一直比較滯後,對經濟發展起著嚴重的制約作用。1996年《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1996競爭力報告》把印度的基礎設施排在49個國家之中的第48位(註:孫培鈞、華碧雲:《印度國情與綜合國力》,中國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頁。)。
對一個幅員廣大的國家來說,基礎設施的狀況對於刺激國內投資和吸收外國直接投資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FDI(外國直接投資)的流向在廣義上分為三類:市場尋求、效率尋求和其他產地尋求(註:N.S.Sin-ddharthan,,EconomicandPoliticalWeekly,March25,2000,p.1051.)。FDI的流向不僅取決於當地市場的規模、該國的收入和經濟增長率的高低,還取決於效率的實現。FDI出於對效率的尋求,關心的是成本與收益之間的利潤。而成本方面的考慮主要是基礎設施的狀況、勞動力成本等。如果一國的基礎設施滯後,勢必帶來生產的高成本,影響FDI的流入。可見,僅有吸引外資的種種優惠政策是不夠的,還需要有相應的基礎設施相配合
㈥ 反超英國,印度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它靠的是什麼能維持多久
印度雖然目前經濟增速強勁,但依然面臨著多重壓力,經濟增長動力或面臨不足。 印度大規模的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全球化,即1990年代開始的轉型變化。從那時起,該國的GDP以指數速度增長,從1991年的2700億美元飛躍到2019年的2.87萬億美元,預計到2026年將達到驚人的4.5萬億美元。
㈦ 印度超越英國成為第五大經濟體,如何評價印度經濟有哪些信息值得關注
我覺得需要關注印度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別人對於質量來說,印度需要有效提升自己的經濟發展質量。
對於印度這樣的國家來講,因為印度本身就有著一定的經濟發展潛力,同時也具備獨立發展經濟的能力,對印度的經濟發展速度非常快。特別是在印度進一步大力發展基礎工業和製造業的情況下,印度的GDP基本上每年都可以達到12%以上,這個速度也排在全球第一的位置。在這種情況之下,印度的經濟發展情況會變得越來越好,有人甚至預測印度的經濟規模會全面超越日本或德國。
彼此同時,我們更需要關注印度經濟發展的質量問題,因為印度的經濟發展中的絕大多數比重是廉價勞動力所覆蓋的低端製造業,如果印度不能進一步實現產業升級的話,低端製造業的發展可能會影響到印度當地的環境問題。
㈧ 中國與印度的各方面比較
中國和印度的國力比較是多大差距,經濟上從匯率GDP比較印度大約是中國的40%,即中國GDP為15000億美元,印度大約為6000億美元。PPP比較印度是中國的50%強。中國超過60000億美元,印度超過30000億美元。但我從另外角度觀察,印度的農業佔GDP的28%,中國佔12%。而印度糧食產量大約是中國的40%到45%,印度糧食產量2億噸左右,中國最高超過5億噸,去年為4.7億噸以上。另外在經濟作物和畜牧生產上中國遠遠超過印度,中國每年生產超過3億噸蔬菜,5000萬噸水果,5000萬噸水產品,另外各種肉類、糖、禽蛋、棉花等等中國都遠遠超過印度。印度基本上不生產蔬菜,印度教徒吃素,肉類生產非常少。印度的農業產值從好的方面估計也不會超過中國農業產值的30%,差的估計大約也就20%到25%。中國實際上GDP應該超過印度至少4倍。工業生產中國佔GDP的56%,印度佔30%左右。但實際上中國的工業超過印度大約6到8倍。中國在1978年其主要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能源產業都遠遠超過2000年印度的產量。
在軍事上,首先看軍事技術。印度的導彈技術大約相當中國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印度的烈火導彈的水平達不到中國巨浪1的水平。當時中國已經擁有洲際導彈和核潛艇,而印度到現在還不具備獨立發展這兩項技術的能力。印度發展的藍天防空導彈其彈體來源於前蘇聯的薩姆6,三叉戟低空導彈存在嚴重技術問題,性能還不如中國80年代發展的紅7。中國在當時高空防空已經發展了TMD的「反擊」。
航空技術是印度與中國差距最小的軍事技術領域。因為中國主要精力投入導彈方面,相對航空技術投入少,獨立能力比較導彈和航天技術差一些。但是來自國外的技術封鎖使中國的航空工業獲得了非常寶貴的獨立開發能力。印度航空工業一直依靠外國的技術援助,依靠外國產品生產許可證生產先進戰斗機,因此雖然在一段時期內印度裝備戰斗機比中國先進,但是印度一直沒有獲得完整的航空技術能力。在開放以後得到國外先進技術的支持以後,最近10幾年中國航空技術突飛猛進已經遠遠將印度拋在身後。這是綜合國力和綜合技術能力和工業能力的差距。中國出口技術給巴基斯坦的FC-1在近兩年不斷採用新技術升級使得其技術完全超過印度的LCA輕型戰斗機,在氣動設計、發動機、機載武器等方面優於LCA成為一型高性能中檔戰斗機。
在海軍裝備方面,印度根本沒有一個強大的造船工業,因此印度強大的海軍只能是沙灘上的大廈。印度的國產軍艦必須依靠外國提供全部技術,包括設計、船體材料和建造工藝、動力、武器、雷達以及總體等等。一旦失去外國技術援助印度立即一籌莫展。如核潛艇是印度一直夢寐以求的裝備,但外國由於防止核擴散條約的限制無法提供印度技術援助,幾十年印度只好乾等這毫無辦法。雖然印度已經特許生產過先進潛艇如德國209級和俄羅斯「K」級。但是現在印度還是要依靠外國來援助才能製造潛艇。中國核潛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現在中國海軍艦艇的技術水平已經基本達到歐洲的水平,超過俄羅斯。現在影響到中國軍工技術水平的主要是基礎工業水平。
在陸軍技術方面就更不用提了,印度到現在還不能生產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陸軍不想要。進口重炮還要進口炮彈。總之在低技術的陸軍武器裝備上印度仍然沒有自主生產能力。
總體上看,印度的軍事技術主要依賴進口。只是在個別的方面如計算機方面可以自己生產,當然IC還要進口。
印度的軍事能力,依靠進口裝備和技術,印度保持了與中國相當的軍事技術裝備。因為中國龐大的軍隊不可能迅速全部換裝新裝備,同時也沒有這個需要。但是印度的軍事力量的發展極度不平衡。中國軍費使用上大致裝備采購、人員開支、訓練和裝備維護各佔三分之一。而西方發達國家在人員和訓練、裝備維護的開支比例更大一些。而印度的軍費開支主要是人頭費和裝備采購費,而訓練和裝備維護費佔比例不和理。海軍航母艦隊基本上是駐港艦隊,空軍飛機事故率居高不下,陸軍坦克等裝備的完好率極低都是這種情況的體現。印度的裝備體系非常混亂,表現出缺乏軍事管理能力。印度陸軍光步槍的子彈就有7.7毫米、北約7.62X51毫米、俄制7.62X54毫米、7.62X39毫米、5.56毫米等多種體制,而且在部隊裝備5.56毫米步槍以後,居然沒有安排子彈生產。只好到國際市場上采購了幾千萬發子彈。
從歷史上看,印度從來是在戰爭發動前突擊在國際軍火市場上采購彈葯和武器零部件來提高裝備的完好率和戰備率。這樣的情況使得印度非常難以應付突發的大規模軍事沖突。下卡吉爾沖突就是例證。印度在這樣一場小規模的邊境沖突中,對手還是穆斯林武裝,幾乎用光了庫存的大口徑炮彈,戰後在國際市場突擊采購。從這種情況來看,印軍雖然裝備比較先進,但後勤和管理非常落後,這在1963年與中國的邊境沖突中已經表現出來了。但現在並沒有顯著改進,這是印軍的軟肋。印軍沒有能力進行一場較大規模的局部戰爭,如朝鮮戰爭規模,甚至如上甘嶺戰役這樣規模的戰役也沒有能力持續進行,上甘嶺美軍消耗炮彈130萬發,志願軍消耗炮彈40萬發,戰役持續40多天。
看起來印度的戰略是在印度設定的條件下,即在印度選定的戰場、時間、戰爭規模等條件下、進行一場預有準備的中低規模的高技術戰爭。如甲午戰爭日本突襲中國、日俄戰爭日本突襲俄羅斯遠東艦隊。採取先發制人的手段,在戰爭一開始就取得決定性勝利,而後依據有利的戰場形勢,通過談判和國際斡旋獲得最大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因此印度必然採取精兵主義,從印美空軍對抗演習看印度空軍的精銳有著不可忽視的戰鬥力。但是這個戰略存在著致命的缺點,就是如果對手不按照印度的設想出牌,印度缺乏應變的准備和能力。在1963年印度與中國的沖突中就發生了這種情況。中國的反應超過了印度的估計,結果印軍遭到慘敗。
從以上分析,印度的硬實力比中國有非常大的差距,特別是長期競爭的潛力方面差距更大。局部沖突中雙方的技術差距不明顯。但可以運用的戰術方面的差距和後勤能力仍然存在著顯著差距。
說實話印度這些年發展很快,尤其是軍事方面。但是我認為不必太把印度放在心上。原因如下:
1.當前中印兩國經濟不存在過多沖突。中國經濟製造業較強,而印度經濟軟體和金融較強。根據馬克思原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關系、也包括政治基礎),軍事是政治斗爭的延續」,中印兩國目前不存在太激烈的對立;
2.中印兩國都是發展中國家,國家主要矛盾都是人民內部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間的矛盾,說白了就是人民要先解決好衣食住行的問題(.印度人貧富差距世界第一,同一座城市,有人擁有直升機機坪。有人餓死,是地地道道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目前世界的主題是「和平」、「發展」,而且各國都想搭上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快車發展自己的經濟,而不希望被戰爭托住發展腳步。在這一點上,中印兩國是相通的;
3.現代戰爭比拼的是綜合國力。印度的GDP是中國的1/3,而軍費開支是中國的幾倍,長此以往,印度沒准會像蘇聯一樣倒在自己的槍口下。
4.雖然印度和美國、韓國、俄羅斯、日本等國關系良好,但是和美國、韓國、日本加強關系的目的是牽制中國,想方設法讓對方為自己火中取栗,可以說他們是同床異夢。至於俄羅斯就更有意思了,印俄雙方是戰略夥伴關系,但中印也是戰略夥伴關系,如果中印之間出現不愉快,俄羅斯只能保持中立。一旦中印開戰,作為印度宿敵的巴基斯坦一定會在印度後院放火,一個巴基斯坦印度都難以搞定,再加上中國,那就……
5.中印兩國都是有核國家,雙方雖然會相互防範,但雙方不會發生大規模戰爭,最多隻是邊境沖突,這就要看常規力量了,一般認為,中國常規力量強於印度;
6. 雖然目前中印邊界印度佔中國很多領土,但是制高點都在中國手上。一旦開戰,印軍將失去地利;
7.中國青藏鐵路的修建,讓內地與西藏的運輸大大加強,一旦開戰,中國將大量向西藏方向集結兵力、運輸物資,這對我軍作戰十分有利(由於青藏高原的高原效應明顯,在西藏養一個士兵是內地費用的五倍);
8.由於青藏高原的高海拔,中國在西藏部署的戰術武器對於印度來說就是戰略武器,只此一項就能抵消印度工業十年的艱辛努力。(中國在西藏部署的火箭炮、中程導彈能輕易打到距中國邊境500公里的印首都新德里,新疆的su30一個俯沖就能到達新德里)。;
9.由於當年對印反擊戰把印度打疼了,所以印度懷恨在心,就像我們對日本耿耿於懷一樣。印度與中國攀比的心理非常嚴重,但是印度工業水平不高、辦事拖沓世界第一(阿瓊坦克研製了30年,還沒有量產就要淘汰了),我認為這樣一直下去,吃虧的是印度。
㈨ 印度經濟情況如何為什麼
印度已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並有望在未來 10 至 15 年內成為經濟強國之一,這得益於其強大的民主和牢固的夥伴關系。按當前價格計算,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 (GDP) 為盧比。根據 2021-22 財年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的臨時估計,22 財年第一季度為 512.3 億千萬盧比(6949.3 億美元)。
根據經濟事務部報告中公布的數據,22 財年第一季度,印度的產出同比增長 20.1%,恢復了 20 財年第一季度大流行前產出的 90% 以上。印度的實際總增加值 (GVA) 在 22 財年第一季度也同比增長 18.8%,恢復了其相應的大流行前水平(20 財年第一季度)的 92% 以上。此外,在 21 財年,印度的經常賬戶盈餘占 GDP 的 0.9%。經濟復甦的增長是由於政府繼續努力加快公民的疫苗接種覆蓋率,這也為進一步振興工業活動提供了樂觀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