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的飲食習慣和見面禮節
印度老百姓在美食文化上南北差異較大,北方烹飪中有許多肉、穀物和麵包,喜辣味;南方多素食、米飯、辛辣咖喱。印度人家庭基本食品是米飯、家常餅、小扁豆,普通佐料是干青酸辣泡菜和香菜葉。
印度人的正餐常以湯菜開始,通常是稀薄咖喱,其餘菜餚一般全部同時搬上,不分幾道上菜。正餐之外有輔佐食物,最普通的是凝奶或酸奶、咖喱拌青菜、凝奶拌蔬菜、蔬菜泥和酸辣醬。餐後食品通常有阿月子果仁冰激凌、用米做的布丁、用玫瑰水提味的奶油乳酪球、加糖水的煎餅、用乳酪和牛奶做成的糖和鮮水果等。飯後印度人常用一種檳榔子、熟石灰和香料做成的包在檳榔葉中的調製品招待客人,以助消化。不過一般尋常百姓家用餐沒有上述復雜。
印度的飲料多種多樣。在南方,人們喜歡喝濃咖啡,因為那兒靠近咖啡產地。在北方,人們喜歡喝茶,因為那裡有恆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下游平原,氣候濕潤,所產茶葉量為世界之最。兩種飲料總是同牛奶和糖一起端上來,如果你在茶中不放牛奶和糖,應要「清茶」。印度其它的飲料隨地方和季節而異,新鮮果汁是印度人普遍喜歡的。印度的酒類不像西方國家那樣流行,在許多省,特別是穆斯林居住的地區,旅館和飯店以外是禁止喝酒的。在新德里,每個月的第一天和第七天以及節日是禁酒日。去印度旅行,旅遊者可在簽證時申請一種「全印酒類許可證」,持有這個證件將會准許你在禁酒地區攜帶和消費酒類。
印度人用餐通常不使用餐具。在北方,人們用右手的指尖抓食物吃,把食物拿到第二指關節以上是不禮貌的。在南方,人們用整個右手攪拌米飯和咖喱,並把它們揉成團狀,然後食用。印度人用手進食,但不能用手觸及公共菜盤或為自己從中取食,否則,將為同餐人所厭惡。就餐時常用一個公用的盛水器供水,喝水時不能嘴唇接觸盛水器,而要對准嘴往裡倒。餐後印度人通常給客人端一碗熱水放在桌上,供客人洗手。
印度居民大多信奉印度教,其次為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在印度,月亮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徵。
印度人相見應遞英文名片,英語是印度的商業語言。主客見面時,都要用雙手合十在胸前致意。口中念著:「納瑪斯堆」(梵文:「向您點頭」,現在表示問好或祝福)。晚輩在行禮的時候彎腰摸長者的腳,表示對長輩的尊敬。男子不能和婦女握手。許多家庭婦女忌諱見陌生男子,不輕易和外人接觸。但如果邀請男人參加實社交活動時應請他們偕夫人同來。一般關系的男女不能單獨談話。
印度人是用搖頭表示贊同,用點頭表示不同意。人們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責;召喚某人的動作是將手掌向下擺手指,但不能只用一個指頭;指人時也要用整個手掌,不能用一兩個指頭。
到印度廟宇或家庭做客,進門必須脫鞋。迎接貴客時,主人常獻上花環,套在客人的頸上。花環的大小長度視客人的身份而定。獻給貴賓的花環既粗又長,超過膝蓋。給一般客人的花環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遠門,最高禮節是摸腳跟和吻腳。到印度家庭做客時,可以帶水果和糖果作為禮物,或給主人的孩子們送點禮品。
用右手拿食物、禮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雙手。就餐的時候,印度教徒最忌諱在同一個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別人接觸過的食物,甚至別人清洗過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滌一遍後才使用。 喜歡分餐進食,注重菜品酥爛,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愛辣味。主食以米飯為主,對麵食中的餅類也感興趣。不吃菇類、筍類、木耳。信奉印度教和錫克教的人,忌諱吃豬肉,牛肉。他們一般不喝酒,因為喝酒是違反宗教習慣的。但有喝茶的習慣,方式是「舔飲」,也就是把奶茶盛在盤子中,用舌頭舔著喝。印度人最不喜歡吃大葷,吃素食的人較多,等級越高,吃葷越少。喜歡中國的粵菜、蘇菜。
忌諱白色,習慣用百合花作悼念品。他們忌諱彎月圖案,視1、3、7為不吉祥數字,和印度人交談,要迴避有關宗教矛盾、和巴基斯坦的關系、工資以及兩性關系的話題。
印度奉牛為神聖,忌諱吃牛肉,忌諱用牛皮製品。崇拜蛇,視殺蛇為觸犯神靈。忌諱用澡盆給孩子洗澡,認為是「死水」,是不人道的行為。
『貳』 印度的風俗
禮儀
印度人在日常相見,往往雙手合十,表示問候。根據與對方長幼、級別的高低,手的位置也不同。面對長者,指尖應與前額齊平。平輩相見,手在下頜與胸口之間。對於晚輩,手還可以再低。
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握手禮在一般場合也很盛行。與印度人握手時,應避免用左
手,印度人認為左手是不潔的象徵。
服裝
印度婦女的服裝一般是由色調相稱的緊身短上衣和「莎麗」組成。「莎麗」是用五、六米長的布料、紗或絲綢包頭裹身或披肩而成印度傳統女裝。莎麗里穿同長的襯裙,多為白色。現代婦女更喜歡穿旁遮普式套裝,由細長褲和半長或長袍組成,並配上2.5米長類似圍巾的披肩。
信奉印度教的男人多穿圍褲,稱為「陀地」(這是一塊用來包裹身體下部股、腿,直至膝蓋的白色料子)、「古爾達」(長襯衣)、「格米茲」(襯衣),有時戴甘地式船形帽。伊斯蘭男教徒一般穿「巴嘉瑪」(長褲)、「吉爾達」並戴帽。印度錫克教徒頭上通常纏著各色包頭巾。現代男子普遍喜歡穿方便的襯衣和褲子。正式場合則穿西服,系領帶。
飲食
印度教教徒中,有很多人食素。素食者最普遍的食物是大米、面餅、蔬菜、豆類、牛奶、酸奶和乳酪。葷食者普遍食羊肉和雞肉。因印度教教徒奉牛為神,所以忌食牛肉。伊斯蘭教徒吃牛肉,忌食豬肉。印度菜多汁,味道厚重。印度人一般用手把米飯、面餅和菜和在一起食用。
喪葬
按印度教風俗,人死後,由家屬給屍體洗澡,穿上新衣服。然後,將屍體放上柴堆,覆蓋乾柴,澆上酥油。在祭司的指揮下,死者直系男親屬高舉火把,繞柴堆轉多圈後,點火將屍體焚化。火葬後第四天,死者家屬到火葬場取死者骨灰,並盛放在一個金屬罐里,後投到聖河裡。伊斯蘭教徒和基督教教徒不火化,按教規,實行土葬,葬禮由阿訇或牧師主持。
貨幣兌換
印度實行嚴格的外匯管制制度,外國遊客只能在機場、飯店等政府指定場所兌換印度盧比,且須出示所持護照。兌換後,請保存好收據,以便在機場出境時將剩餘盧比換回。
『叄』 亞洲各國商務禮儀
在商務活動中,為了體現相互尊重,需要通過一些行為准則去約束人們在商務活動中的方方面面,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一些亞洲各國 商務禮儀 ,希望對你有幫助。
朝鮮商務禮儀
(一)基本概況
朝鮮的正式國名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位於亞洲東北部,總面積約12.3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為2390多萬,是單一的朝鮮族。首都為平壤,含意是「平原」或「平坦的土壤」。
朝鮮這一國名,在朝鮮語里具有「朝日鮮明」之意,朝鮮意即「朝日鮮明之國」。
朝鮮國慶日是9月9日。1949年10月6日,朝鮮即同中國正式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系。
(二)社交禮儀
朝鮮人在公共場合非常注重禮儀。與外人相見行鞠躬禮,並且同時問候對方「您好!」在行禮時,通常不準頭戴帽子,手提物品。在一般情況下,主人要先向客人施禮,晚輩、下屬要先向長輩、上級施禮。對方也必須鞠躬還禮。
朝鮮人有著尊老、敬老的良好傳統。在朝鮮民間,晚輩在拜見長輩時,有時要行跪拜禮。
在日常交往中,朝鮮人習慣稱乎職務、職稱。 「金」、「李」、「朴」、「崔」、「鄭」合稱「朝鮮五大姓」。
(三)服飾禮儀
朝鮮人日常活動一般都穿西裝。在節日和喜慶之時,他們則有穿著本民族服裝的習慣。婦女通常都穿短襖、長裙。男子的民族服裝有襖、褲、坎肩、長袍,等等。歷史上朝鮮人所穿的民族服裝一向以白色為主。故有「白衣民族」之稱。朝鮮也因此被人稱作「白衣之國」。
(四)餐飲禮儀
朝鮮主食是米面,其中米飯、打糕、冷麵、餃子湯最受歡迎,是待客時的上佳之選。朝鮮菜餚大多偏辣、偏酸。烹調忌油膩,不放糖、花椒等佐料,名聲最大的朝鮮菜有泡菜、烤牛肉、人參雞,等等。朝鮮人大都愛吃狗肉。
朝鮮人一般都愛喝酒,日常飲料則為涼白開水或清茶。朝鮮人主要的飲食禁忌是,不吃鴨子、羊肉或肥豬肉。朝鮮人的餐具講究冬用銅碗,夏用瓷碗。用餐的時候,講究尊老的朝鮮人,一定要先給長輩盛飯,長輩先動筷子。
(五)習俗禁忌
朝鮮人對金達萊花(即杜鵑花)有著特殊的感情,認為是其民族的化身,並且象徵著繁榮昌盛,幸福永存,因此將她作為國花。對於木槿花,朝鮮人也極為昵愛,認為她象徵著堅毅不屈。因此,也有人說朝鮮的國花是木槿花。朝鮮人最欣賞的動物,是熊和虎。前者,被視為其民族的祖先。後者,在民間則被當作山神。過去,朝鮮人普遍崇拜太陽神,認為白色代表陽光,所以他們對白色厚愛。
朝鮮人很不喜歡「4」這個數字,因為它的發音與「死」類似,被視為只會預示著厄運。
朝鮮人遞接東西以用雙手為佳。在他人面前,不得吐痰、擤鼻涕、掏耳朵。
韓國商務禮儀
一)基本概況
韓國的正式國名是大韓民國。它位於亞洲東北部,總面積為9.9萬平方公里,人口一千多萬,全部單一韓族人,首都首爾,主要宗教是佛教,官方語言是韓語,亦即朝鮮語。
韓國作為國家的名稱,乃出自其歷史上李氏王朝時高宗李熙於1897年所定之國號「大韓」。
韓國國慶日8月15日。
1992年8月24日,韓國與中國正式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系。
(二)社交禮儀
在正式交際場合,韓國人一般都採用握手作為見面禮節。韓國婦女一般不與男子握手,而往往代之以鞠躬或者點頭致意。韓國人在不少場合有時也同時採用先鞠躬、後握手的方式;同他人告別時,若對方是有地位、身份的人,韓國人往往要多次行禮達三五次之多。個別的韓國人甚至講一句話道別,行一次禮。
一般情況下,韓國人在稱呼他人時愛用尊稱和敬語,稱呼對方頭銜。
韓國人非常講究預先約定,遵守時間,並且十分重視名片的使用。
(三)服飾禮儀
韓國人們對社交場合的穿著打扮十分在意。在交際應酬之中通常都穿著西式服裝。邋裡邋遢、衣冠不整的人,和著裝過露、過透的人一樣,都是讓人看不起的。
在逢年過節或某些特定場合,韓國人往往會穿自己本民族的傳統服裝:男子上身穿襖,下身穿寬大的長襠褲。或加上一件坎肩,甚至再披上一件長袍。韓國婦女則大都上穿短襖,下著齊胸長裙。
光腳參加社交活動,是一種失禮的行為。進屋之前需脫鞋,擺放鞋子不準將鞋尖直對屋內
(四)餐飲禮儀
韓國飲食以辣、酸為主要特點。主食主要是米飯、冷麵。他們愛吃的菜餚,則主要有泡菜、烤牛肉、燒狗肉、人參雞等等。韓國菜的品種並不太多,而且其中的絕大多數都比較清淡。
韓國飲料較多。韓國的男子通常酒量都不錯,對燒酒、清酒、啤酒往往來者不拒。韓國婦女則多不飲酒。韓國人通常不喝稀粥清湯,認定只有窮人才會如此。韓國人一般都不吃過膩、過油、過甜的東西,並且不吃鴨子、羊肉和肥豬肉。
(五)習俗禁忌
韓國人大都珍愛白色,崇拜熊虎。以木槿花為國花,以松樹為國樹,以喜鵲為國鳥,以老虎為國獸。不要將其稱為「南朝鮮」、「南韓」或「朝鮮人」,而宜分別稱為「韓國」或「韓國人」。
韓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很強,他們強調所謂「身土不二」,反對崇洋媚外,倡導使用國貨。在韓國,一身外國名牌的人,往往會被韓國人看不起。需要向韓國人饋贈禮品時,宜選擇鮮花、酒類或工藝品。但是,最好不要送日本貨。在接受禮品時,韓國人大都不習慣於當場打開包裝。
韓國民間仍講究「男尊女卑」。男女一同就座時,女人應自動坐在下座,並且不得坐得高於男子,女子不得在男子面前高聲談笑等。
日本商務禮儀
(一)基本概況
日本的正式國名是日本國,位於亞洲東部,總面積為37.78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252億,由大和族、阿伊努人、朝鮮人和華人組成。大和族是日本的主體民族,它約占日本全國總人口的99%。首都是東京。主要宗教是神道教和佛教。神道教是日本固有的宗教。崇拜象徵著太陽的所謂「天照大神」。日本的國語是日語。
日本國名的含意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即「日出之國」。
日本的國慶日,即日本在位天皇誕辰之日, 9月29日。
1972年9月29日,中日兩國政府發表聯合聲明,中日實現邦交正常化。
(二)社交禮儀
日本人通常以鞠躬作為見面禮節。在鞠躬的度數、時的長短、次數等方面還有其特別的講究。行鞠躬禮時手中不得拿東西,頭上不得戴帽子。日本有時還一面握手一面鞠躬致敬。一般日本婦女,尤其是日本的鄉村婦女,只是鞠躬。
在日本鄉村民間,送別親友往往還會向對方行跪禮或搖屐禮。婦女所行的為跪禮,即屈膝下跪,男子所行的搖屐禮,手持木屐在空中搖動。
日本人與他人初次見面時,通常都要互換名片,否則即被理解為是不願與對方交往。
在交際場合,日本人的信條是「不給別人添麻煩」。因此,忌諱高聲談笑。但是在外人面前則大都要滿臉笑容。日本人認為這是禮貌。
(三)服飾禮儀
日本人在交際應酬中對穿著打扮十分精心。在商務政務以及對外的場合,通常要穿西式服裝。而在民間交往中,他們有時也會穿和服,配布襪、木屐或草屐。歷史上日本曾等級森嚴,和服的色彩、圖案、款式、面料乃至穿著 方法 ,無一不與穿著者的地位、身份相關。
日本人衣著觀有四條:第一,日本人認為衣著不整齊便意味著沒有教養,或不尊重交往對象。第二,到日本人家裡作客時,進門前要脫下大衣、風衣和鞋子。第三,作客時,切勿未經主人許可,而自行脫去外衣。第四,參加慶典或儀式時,不論天氣多麼熱,都要穿套裝或套裙。
(四)餐飲禮儀
日本飲食一般稱之為和食或日本料理,可歸納為「五味」、「五色」與「五法」。「五味」為:春苦、夏酸、秋滋、冬甜,澀味。 「五色」是:綠春,朱夏,白秋,玄冬,再就是黃色的廣泛運用。所謂「五法」指烹飪方法:蒸、燒、煮、炸、生吃五種。
日本人的飲食禁忌為:不吃肥豬肉和豬的內臟,也有一些人不喜歡吃羊肉和鴨肉。日本人非常愛喝酒,人們普遍 愛好 飲茶 。
日本人在用餐時,有「忌八筷」之說:其一,是忌舔筷;其二,是忌迷筷,即不準拿著筷子在飯菜上晃來晃去;其三,是忌移筷,即不準夾了一種菜又夾另一種菜,;其四,是忌扭筷,即不準將筷子頭反過去,吞在口裡;其五,是忌插筷,即不準將筷子插在飯菜里,或是把它當作叉子,叉起飯菜吃;其六,是忌掏筷,即不準用筷子在飯菜里扒來扒去;其七,是忌跨筷,即不準把筷子跨放在碗、盤之上;其八,是忌別筷,即不準用筷子當牙簽用。
(五)習俗禁忌
櫻花是日本的國花,荷花則僅用於喪葬活動,菊花在日本是皇室的標志,盆花和帶有泥土的花,則被理解為隱含「紮根」之意。晶瑩剔透的水晶,是日本的國石。日本人很喜歡獼猴和綠雉,並且分別將其確定為國寶和國鳥。同時,他們鍾愛鶴和烏龜,認為二者都是長壽、吉祥的代表。
一般而論,日本人大都喜愛白色與黃色。厭惡綠色和紫色。在日本,綠色與紫色都具有不祥與悲傷的意味。日本人有著敬重「7」這一數字的習俗。可是對於「4」與「9」卻視為甚為不吉。
日本人很愛給人送小禮物。日本人覺得注視對方雙眼是失禮的。因此,他們絕不會直勾勾地盯視對方。
印度商務禮儀
(一)基本概況
印度的正式國名是印度共和國,位於南亞次大陸,總面積為297.47萬平方公里,人口現為9.38億,由印度斯坦族、旁遮普族等10大民族和其他幾個小民族組成,主體民族是印度斯坦族,占總人口46%,主要宗教有印度教、伊斯蘭教、____、佛教、錫克教、耆那教等。印共有179種語言,印地語為該國國語,英語則為官方語言。首都是新德里,源自「德里」,意為 「山崗」、「高地」等多種含意,為紀念公元前100年重建該城的古印度王公拉賈·德里命名。
印度國名,源自「信度」河。古印度「信度」表示河流,、現則泛指整個南亞次大陸。
印度國慶日是1月26日。
1950年4月1日,印度與中國正式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系。
(二)社交禮儀
印度交際應酬禮節繁多:合十禮、擁抱禮、貼面禮、摸腳禮、舉手禮等。也流行握手禮。印度人迎接嘉賓往往要向對方敬獻用鮮花 編織 而成的花環。印度人以往對等級、地位、身份極其關注。印度所特有的種姓制度分為四個等級:其一,「婆羅門」,即僧侶;其二,是「剎帝利」,即名門、貴族;其三,是「吠舍」,即平民;其四,是「首陀羅」,即賤民。此外,還有 「不可接觸的賤民」,叫作「哈里真」。傳統的種姓制度廣遭非議,但影響猶在。
(三)服飾禮儀
印度人著裝樸素、清潔,但各民族各異。印度斯坦族男子一般著裝:上身 「吉爾達」,即寬松圓領長衫,下身穿 「陀地」,即以一塊白布纏繞在下身、垂至腳面的圍褲。在正式活動中,則在「吉爾達」之外再加外套。婦女著紗麗。由一大塊絲制長巾披在內衣之外。印度教徒戴白色船形帽,伊斯蘭教徒戴伊斯蘭小帽,錫克教徒包裹頭巾。
印度婦女在前額上點 「吉祥痣」,過去是表示婦女已婚,而今則用於裝扮。
(四)餐飲禮儀
印度人主食有大米及麵食,烹調方式有炒、煮、燴三種,喜加入各種香料,尤其是辛辣類香料。印度食素者特別多,而且社會地位越高的人越忌葷食。根據教規,印度教教徒和錫克教教徒不吃牛肉,伊斯蘭教徒不吃豬肉,耆那教徒則既忌殺生,又忌肉食。
印度人用餐習慣右手抓食。
(五)習俗禁忌
印度的國花為荷花,國鳥為藍孔雀,國樹為菩提樹,國石為珍珠。
印度人崇拜藍孔雀和黃牛,舉國敬牛、愛牛,不打牛、不殺牛、不使用牛皮製品。
虔誠的印度教教徒有早睡早起的習慣。每年封齋三天,白天不可進食。印度教教徒還認為「入河沐浴,可消罪過」。在印度南部的一些地方,人們慣於以搖頭表示同意。
印度人忌諱白色,忌諱彎月圖案,忌諱送人百合花。
『肆』 印度風俗禮儀是什麼
1、印度人見面施行握手禮,但男子見到女子應該施合十禮並微微鞠躬,男子要盡量避免觸碰女性,更不應該在公共場合與女子單獨交談。
3、印度教徒視牛為聖獸敬之如神,只允許喝牛奶,不能宰殺和吃牛肉。因此,牛可以到處自由游盪,神聖不可侵犯。
4、去印度的寺廟參觀,身上絕不要穿以牛皮製成的東西,否則會被視為犯了禁戒,進寺廟或廚房之前一定要先脫鞋。
5、印度人吃飯大多使用盤子,60%的人是素食主義者。
6、在印度,迎送貴賓時,主人會獻上花環套在客人的脖頸上,花環越大說明客人的身份越尊貴。
『伍』 西方帽子禮儀
戴帽子一般要注意的禮儀是:
(一)帽子的戴法要合乎規范,該戴正的不要戴歪,該偏後的不要偏前,不要給人留下「衣冠不整」的印象。有人故意把帽子戴得七歪八斜,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個性,其實這是對個性的一種誤解。在有些影片中,電影導演為了揭示人物缺少教養,常常讓人物敞衣露懷,歪戴帽子,可見這已經成為一種粗俗的典型表現。
(二)男性在社交場合,可以用脫帽向對方表示尊敬。遇到熟悉的人,如果由於雙方間相隔較遠,不能握手致意時,可以輕輕脫一下帽子,向對方微微頷首。這也是一種常用的社交禮節。
(三)在莊重場合,如參加重要集會,奏國歌、升國旗時,除軍人行注目禮外,其他人應該脫帽。在悲傷場合,如參加追悼會、向死者遺體告別時,在場者也應該一律脫帽。
(四)在進入室內時,男子要脫下帽子;女子則可看情況,如果帽子是服飾整體的一部分,按照約定俗成的禮儀習慣,也可不脫。
(五)在觀看電影戲劇時,為了不遮住後排觀眾的視線,無論男女,都應自覺脫帽。
帽子穿著禮儀:
(1)應不應該戴帽子
制定禮儀法的老先生們認為,大城市中服裝整齊的婦女們出街時,通常必須戴帽子。其實什麼也不戴,光澤美麗的頭發,誰見了都會覺得有魅力。因此,戴不戴帽可以憑你自己的喜歡,而不必強求。
(2)什麼時候戴帽子好呢
有的場合不能戴帽子。例如,在所有的新教和天主教的教堂,婦人不能戴帽子(也不能在頭上被圍巾)。不過,男子則相反,大多數的猶太教堂和寺院要求男子戴帽。婦女一般在宗教儀式、結婚儀式或喪葬儀式上都戴帽。在餐館或劇場,婦人可以不必除帽(但帽子不能遮住別人視線)。此外,在其他的公共場所,也都可以不脫帽。雞尾酒派對或午餐時可以不脫帽。
(3)什麼時候不能戴帽
不能戴帽的一個場所,是自己的家。例如,在自己的家裡舉行正式的午餐,即使其他的女人戴著帽,自己也決不能戴帽。再有,穿晚禮服時當然不能戴帽。
(4)在鄉鎮
在鄉鎮之類小地方,帽子是不怎麼戴的。天冷時,有圍巾一直暖著頭部,夏天,沒有戴帽子的必要。想戴的話,簡單的圓形的氈帽(或者夏天時的草帽)對農村的服裝是最適合的。
『陸』 印度見面禮節
印度居民大多信奉印度教,其次為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在印度,月亮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徵。
印度人相見應遞英文名片,英語是印度的商業語言。主客見面時,都要用雙手合十在胸前致意。口中念著:「納瑪斯堆」(梵文:「向您戚春虧點頭」,現在表示問好或祝福)。晚輩在行禮的時候彎腰摸長者的腳,表示對長輩的尊敬。男子不能和婦女握手。許多家庭婦女忌諱見陌生男子,不輕易和外人接觸。但如果邀請男人參加實社交活動時應請他們偕夫人同來。一般關系的男女不能單獨談話。
印度人是用搖頭表示贊同,用點頭表示不同意。人們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責;召喚某人的動作是將手掌向下擺手指森啟,但不能只用一個指頭;指人時也要用整個手掌,不能用一兩個指頭。
到印度廟宇或家庭做客,進門必須脫鞋。迎接貴客時,主人常獻上花環,套在客人的頸上。花環的大小長度視客人的身份而定。獻給貴賓的花環既粗又長,超過膝蓋。給一般客人的花環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遠門,最高禮節是摸腳跟和吻腳。到印度家庭做客時,可以帶水果和糖果作為禮物,或給主人的孩子們送點禮品。
用右手拿食物、禮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雙手。就餐的時候,印度教徒最忌諱在同一個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別人接觸過的食物,甚至別人清洗過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滌一遍後才使用。 喜歡分餐進食,注重菜品酥爛,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愛辣味。主食以米飯為主,對麵食中的餅類也感興趣。不吃菇類、筍類、木耳。信奉印度教和錫克教的人,忌諱吃豬肉,牛肉。他們一般不喝酒,因為喝酒是違反宗教習慣的。但有喝茶的習慣,方式是「舔飲」,也就是把奶茶盛在盤子中,用舌頭舔著喝。印度人最不喜歡吃大葷,吃素食的人較多,等級越高,吃葷越少。喜歡中國的粵菜、蘇菜。
忌諱白色,習慣用百合花作悼念品。他們忌諱彎月圖案,視1、3、7為不吉祥數字,和印度人交談,要迴避有關宗教矛盾、和巴基斯坦的關系、工資以及兩性關系的話題。
印度奉牛為神聖,忌諱吃牛肉,忌諱用牛皮製品。崇拜蛇,視殺蛇為觸犯神靈。忌諱用澡盆給孩子洗澡,認為是「死水」,是不人道的行為。
泰國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服飾。現在,泰國城市中的男子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深色的西裝,打領帶。婦女在正式社交場合穿民族服裝,也可穿裙子;在日常生活中,可穿各式流行服裝,但在公共場合忌穿短褲。
儀態禮儀
在泰國,進入佛殿要脫鞋,進入當地人家的客廳也要脫鞋。他們討厭在平時生活中拍拍打打的舉止習慣,認為這是不禮貌的。當地人向上伸出小指表示和好,大拇指朝下表示失敗,伸出彎曲的食指則表示死亡。
相見禮儀
生性寬厚,溫和有禮的泰國人在見面時不是握手說哈羅,而是合掌說聲「沙娃滴卡」。這種合掌問候方式在泰語稱為「威」(Wai)。做法是把雙手提到胸前,雙掌合並但不貼合,猶如在掌心握著一片棉花。這時您的雙手的形狀就有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蓮花。
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人或事時,「威」的做法便會有所不同。比如說在向同輩問好時,合掌後指尖不高過下巴。在對長輩行「威」禮時,則須低頭讓指尖輕觸鼻尖。對尊貴的對象如德高望重的長輩表示尊敬時,則把雙掌抬高至額頭。泰國人遇到僧侶或象徵佛陀的佛像,都高神會下跪,合掌,並以額頭觸地膜拜。一般遇到同輩向他們「威」時,泰國人都會以「威」禮回報。但若是晚輩向長輩「威」時,長輩是不須回「威」的,有些只以點頭或微笑回應。
一、社交習俗
印度人社交習俗總的特點可以用這樣幾句話來概括:
印度國民多「種姓」, 不同宗教多規定;
民族繁雜多信仰, 性格一般多穩重;
綠色吉祥多偏愛, 白色懊喪多忌用;
講究禮貌多敬語, 禮節方式多注重;
厭倦食物多種類, 待人接物多禁令。
在生活細節上有如下特點:
印度教徒中分為不同等級的社會集團,可以譯為「種姓」。即把人分成四個不同等級;「波羅門」為第一種姓,地位最高;「剎帝利」為「二種姓,地位稍次;「吠舍」為平民,是第三種姓;「首陀羅」為所謂的賤民,為第四種姓,其地位最為低下。他們的各種姓都有自己的道德規范和風俗習慣。在四大種姓之外,還有一種被排除的「不可接觸的賤民」,被稱為「哈里真」。他們是最受歧視的人。印度教徒迎接貴賓時,主人要向客人敬獻花環,並親手將花環套在客人的脖頸上。花環的大小,要視客人的身份而定。獻給貴賓的花環一般很粗大,其長過膝;給一般客人的花環僅及前胸。荷花是印度的國花,倍受印度國民的青睞。因其「出淤泥而不雜,濯清漣而不妖」,故人們常藉以贊美人的氣節與風骨,又被贊譽為「花中君子」。印度人普遍昵愛綠色,認為綠色是吉祥的色彩,象徵著春天和新生。印度婦女民間傳統都喜歡在自己的前額正中點一顆指頭般大小的圓形痣,人們都稱其為「吉祥痣」。其顏色不同,形狀各異,或紅色、或黃色、或紫色、或綠色,黑色痣雖有,但較少見,一般都依衣著顏色而定。
印度人對藍孔雀十分崇拜,並將其視作吉祥、如意、幸福的象徵。印度是個極為尊重牛的國家,印度教徒把牛奉為神明。按他們的習慣,每逢飯前都要首先敬牛。還有的人敬狗、敬蛇、敬老鼠等等。他們的形體動作語言豐富,不過一些動作所示的意思與我們區別很大。如:表示同意的意軸,他們總要先把頭稍歪左邊,然後立刻恢復原狀;表示不同意,他們反倒點頭示意。
二、禮節禮儀
印度人相互見面的禮節,有合掌、舉手示意、擁抱、摸腳、吻腳。一般兩手空著時,口念敬語「納馬斯堆」,同時要施合掌禮。合掌之高低,對開者宜高,兩手至少要與前額相平;對晚輩宜低,可齊於胸口;對平輩宜平,雙手位於胸口和下頜之間。若一手持物,則口念「納馬斯堆」,同時要舉右手施禮。對於長輩,或對某人表示懇求時,則施摸腳禮(即用手摸長者的腳,然後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頭,以示自己的頭與長者的腳相接觸)。摸腳跟和吻腳禮是印度的最高禮節。印度東南部的一些少數民族的人與客人相見時,總把自己的鼻子和嘴緊緊貼在對方的面頰上,並用力地吸氣,嘴裡還要叨念著:「嗅一嗅我!」,以示其對客人的崇敬。印度安達曼群島上的森蒂耐爾人,在與久別摯友重逢時,雙方要交替互坐膝頭,並熱烈地擁抱數分鍾,以表示相逢後的喜悅心情。印度伊斯蘭教徒的見面禮節是按其傳統宗教方式,用右手按胸,同時點頭,口念「真主保佑」。現代在社交場合上的印度男人們,也開始運用握手禮節了,但印度婦女除在重大外交場合外,一般與不與男人握手。
一般禮儀
正統的錫克教信徒頭戴包頭巾,不抽煙,不吃牛肉並且不剪頭發。
進入印度人的住家要脫掉鞋子。
稱謂與問候
見面與分手時,男人與男人握手。如被引見婦女,男人不與她握手而應雙手合十,微微彎腰。男人不能觸碰女,在公共場所不能與單身女人說話。
約會與准時
遵守時間是明智可取的。
款待與饋贈
雖然正統的穆斯林婦女通常不與男人見面,但如果邀請男人參加實社交活動時應請他們偕夫人同來。
來到印度人家裡時,主人會給你戴花環,你應馬上把它取下來以示謙讓。
印度教徒不吃牛肉。牛在印度是神聖的動物。
穆斯林不吃豬肉,恪守教義的穆斯林滴酒不沾。
接受或傳遞食品時,一定要用右手。
作客時可以帶水果和糖果作為禮物,或給主人的孩子們送點禮品。
交談
印度人喜歡談論他們的文化業績、印度的傳統、有關其他民族和外國的情況。
不要談及個人私事、印度的貧困狀況、軍事開支以及大量的外援。
『柒』 美國,印度,日本和德國的飲食習慣和見面禮節
日本: 飲食習慣: 日本料理以魚、蝦、貝等海鮮品為烹飪主料,並有冷、熱、生、熟各種食用方法。 日本人講究食品營養學,講究菜點的色澤和形狀,口味多為咸鮮,清淡少油,稍帶甜酸和辣味。 日本人愛吃魚以及各種海味、瘦豬肉、牛肉、雞、鴨、雞蛋和各種野生禽類及蔬菜、豆腐、紫菜,但不吃羊肉、豬內臟及肥豬肉。日本人很講茶道,餐前餐後都喜歡喝茶,特別喜歡喝清茶。
見面禮節:日本人通常以鞠躬作為見面禮節。在鞠躬的度數、時的長短、次數等方面還有其特別的講究。行鞠躬禮時手中不得拿東西,頭上不得戴帽子。日本有時還一面握手一面鞠躬致敬。一般日本婦女,尤其是日本的鄉村婦女,只是鞠躬.日本人與他人初次見面時,通常都要互換名片,否則即被理解為是不願與對方交往。
德國: 飲食習慣: 德國菜以酸、咸口味為主,調味較為濃重。烹飪方法以烤、燜、串燒、燴為主。
見面禮節:德國人比較注重禮節形式。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一般行握手禮。與熟人朋友和親人相見時,一般行擁抱禮。在與客人打交道時,總樂於對方稱呼他們的頭銜,但他們並不喜歡聽恭維話。對剛相識者不宜直呼其名。
美國:飲食習慣:在吃主食之前,一般都要吃一盤色拉。炸蘑菇和炸洋蔥圈可作為開胃食品,牛排、豬排和雞(腿)為主食,龍蝦、貝殼類動物以及各種魚類,甚至包括淡水魚被統稱為海鮮。炸土豆條則是深受人們喜愛且幾乎成了必不可少的食物。喜歡吃沙拉,且全年都會供應,尤其是在夏季。
見面禮節:美國人的見面禮節,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簡單的。在一般情況下,同外人見面時,美國人往往以點頭、微笑為禮,或者只是向對方「嗨」上一聲便作罷。不是特別正式的場合,美國人甚至連國際上最為通行的握手禮也略去不用了。若非親朋好友,美國人一般不會主動與對方親吻、擁抱。
印度:飲食習慣:印度因為宗教的原因,素食、麵食偏多,牛羊肉比較少,多的是雞肉,另外咖喱味比較濃。且等級越高葷食者越少,等級低者才樂於吃肉食。由於印度南部氣候炎熱,當地人一般味重,嗜好辛辣性食性,北部印度人的口味相對就輕多了。他們喜歡吃中餐,喜歡分餐制,不習慣用刀叉和筷子,一般用手抓食。
見面禮節:印度人相互見面的禮節,有合掌、舉手示意、擁抱、摸腳、吻腳。一般兩手空著時,口念敬語「納馬斯堆」,同時要施合掌禮。現在社交場合上的印度男人們,也開始運用握手禮節了,但印度婦女除在重大外交場合外,一般與不與男人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