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人名該如何稱呼
名在前,姓在後
Mr.Manmohan Singh
『貳』 印度高種姓和低種姓結婚生的孩子是什麼
如果高種姓女子和低種姓男子結婚,孩子一出生,就會成為賤民。低種姓男人只能和低種姓女人結婚。而低種姓女人憑借身材和樣貌,是有機會嫁給高種姓男人的。大多數人應該都聽說過印度的種姓制度,這項制度就如同中國古代的階級制度一樣,對不同的人進行了不同的等級劃分。只不過,中國已經廢除了「士農工商」之類的等級制度,但印度的種姓制度,卻保留至今。
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文明誕生,隨著雅利安人的進入,種姓制度也因此出現在了古印度的土地上,而在這種姓制度中,最高等級的就是「婆羅門」。「婆羅門」源自於「波拉乎曼」,意喻著「祈禱」,在古印度的文化中,祈禱具有非凡的意義,掌管獎罰,而「婆羅門」便因此成為了執行祈禱的祭祀,也由此享有巨大的權力。
祭祀的執行者,在古印度民眾的心中就是神明的存在。作為神明,「婆羅門」自然不會受到民眾質疑,更不會受到處罰,他們只能被供起來,享受國民帶來的最高的禮遇。至於當時的古印度國王,屬於「剎帝利」,連他們都要要世世代代的守護「婆羅門」。
在古印度,民眾為了得到「婆羅門」的庇護,要對他們貢獻禮物,而最好的禮物便是土地,因此「婆羅門」人一般都擁有大量的土地。除此之外,「婆羅門」最為重要的一項特權還是該種姓是一種永久性的特權,即「婆羅門」的後代世世代代都是「婆羅門」。正因為有該項特權的存在,因此在古印度「婆羅門」人數雖然不多,但卻一直是同一批血脈的延續,其他人無論如何也無法進入「婆羅門」這一種姓之中。
當然,有最高等級的,自然也有最低等的,在古印度,最高等級的就是「婆羅門」,最低等的卻不是四種姓中位列最下層的「首陀羅」,而是不被列入四等之中的「達利特」。「首陀羅」雖然位於四等種姓制度的末端,但是至少還是普通民眾,而「達利特」則是連民眾都不是,他們是「被壓迫的人」,是身為奴隸的存在。
「達利特」人不被印度負責,他們的生存全憑自己,沒有任何保障,即便餓死街頭也不會有人對他們施以同情。而這只是種姓制度殘酷的一面,它帶來的弊端,還有大量的犯罪。
在印度,高種姓的女子只能與高種姓的男子結婚,而不能與低種姓的男子結婚;而高種姓的男子卻不一樣,他們可以選擇高種姓的女子,也可以選擇低種姓的女子結婚,只是低種姓的女子想要嫁給高種姓的男子卻需要准備能讓男子滿意的嫁妝,因此如果低種姓的家裡生了一個女兒,他們便會想辦法為她准備嫁妝,只希望能嫁入高種姓家門以此來改變自己的階級。
這就導致了印度社會許多問題的發生,父母不考慮男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只想把女兒嫁過去讓自己能夠享受高種姓的待遇,這樣一來家庭矛盾就經常發生,更有甚者有些男子為了得到妻子的嫁妝而將妻子殺害,因此在印度的「索奩焚妻」則成了國際知曉的話題。
印度獨立之後廢除了種姓制度,但是種姓制度已經深深地烙印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雖然國家已經將其廢除,但是它卻依舊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著國民。
『叄』 中國人一般怎麼稱呼外國小孩
北京奧運將到來,四海之內的朋友雲集北京,那麼外國人是如何稱呼咱們中國的呢?「中國」的國名內涵就是「中央之國」,但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並不把「中國」作為國名使用,而是使用自己獨特的名稱,如唐、宋、元、明、清等,直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才將「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正式使用,使其首次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其英文標准譯名為Republic of China),並被漢文化圈內地鄰國所逐步接受。這樣說來,「中央之國」作為國名還是個新名詞,即便在漢文化圈國家,把中國稱為「中國」也是近代以後的事。1911年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大清國,改國號為「中華民國」,自此中國正式的國號簡稱「中國」;新中國成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為「中國」。
一是把「中國」按其內涵稱為「中央之國」。如日本人使用漢字,日語的中國就是「中國」,與中國簡體字完全一樣,發音為ちゅうごく(chūgoku)。韓國把中國稱為??,寫出漢字是「中國」,發音為jungguk(Chungguk)。越南已經廢棄漢字,但從發音「TrungQu?c」可以看出這就是「中國」。蒙古語分外蒙、內蒙,國內蒙古語可用意譯「中央之國」表示中國(mdaulus,mda=middle,ulus=country)。包括對「中國」意譯或者音譯。
日本人對中國的稱呼,隨著時代更迭,幾度改變,是中日關系的象徵。一些日本人卻認為「中國」二字帶有世界中心的優越感,加之日本已經有「中國地方」,所以依然常常使用「支那」來稱呼中國,引發中國方面的極大不滿。直到甲午戰爭中國人落敗,作為者日本人不再使用「唐」稱呼中國,代之以「支那」,口氣上已經帶有了明顯的貶義,所以引起中國人的憤懣。
晚清秀才、教育家王拱璧在1919年出版的《東游揮汗錄》就譴責日本不稱我國為「中華民國」,而稱之為「支那共和國」,是「不以國家視我」,「是我中華民國成立八年而倭人尚不承認也」。1930年,當時的中華民國中央政治會議通過一項決議,認為「支那」一詞意義極不明顯,與現在之中國毫無關系,要求外交部從速通知日本,「今後稱呼中國,英文需寫NationalRepublic of China,中文須寫大中華民國。倘若日本公文使用支那之類的文字,中國外交部可斷然拒絕接受」。
二是在馬來、印尼語中,因為當地華人不喜歡Cina的說法(令人想起日本人蔑視中國人所說的「支那」), 所以把「中國」說成Tiongkok,這是借用了閩南語「中國」的發音。所以,在世界上把中國稱為「中央之國」的國家屈指可數,而且都是周邊深受漢文化圈影響的國家。他們之所以把中國稱為「中國」,是因為中國人自己把自己叫「中國」,直接借用了漢字的發音和寫法。
三是在西方國家中,中國另有別稱。從歐洲一些國家角度看,俄羅斯及東歐(斯拉夫語系)至今把中國稱為Kitay,用漢語表達就是「契丹」。也就是遼代時契丹國的稱呼,以此來稱謂中國;從西方的角度看,屬於印度以及西歐(印歐語系)的國家普遍把中國稱為China(或Cina,Kina, Chin等),其實就是「支那」。有專家研究說,「契丹」應該是「支那」的淵源,也就是契丹和支那同源。
『肆』 印度人的姓名是怎麼安排的
印度人的姓名排列次序是名在前,姓在後,如「努納拉·莎薩」,「努納拉」是名,「莎薩」是姓。
印度人有的在姓名前加尊稱,如「潘迪特(尊稱)·賈瓦哈拉爾(名)·尼 赫魯(姓)」,其中「潘迪特」是印度教婆羅門種姓中有學問的人的習慣尊稱。印度的男人通常只稱呼姓,不稱名,如「斯·赫傑凡」只叫「赫傑凡」。
印度的女人結婚後隨丈夫姓,如一位叫「金達倫·特里」的女人和一位叫「斯·赫傑凡」的男人結婚後,姓就改為「赫傑凡」,人們稱之為「金達倫·赫傑凡」。因此, 已婚女人通常稱呼名,如「蘇巴哈娜·莫尼瓦」就只叫「蘇巴哈娜」。
(4)印度出生的孩子怎麼稱呼擴展閱讀
通過印度人名字辨別種姓:
1、婆羅門常用姓氏:夏爾瑪(Sharma)、提維迪(Trivedi)、威亞斯(Vyas)、潘迪特(Pandit)等;
2、剎帝利常用姓氏:塔卡爾(Thakker)、拉吉普特(Rajput)、辛格(Singh)、塔闊爾(Thakor)、沃爾瑪(Verma)等;
3、吠舍常用姓氏:古普塔(Gupta)、默迪(Modi)、色斯(Seth)、甘地(Gandhi)、沙(Shah)、嘎加爾(Ghaggar)、高爾(Goal)等;
4、首陀羅常用姓氏:安貝達爾(Ambedkar)、蘇蘭基(Solanki)、恰馬爾(Chamar)、納伊(Nayi)、洛哈(Lohar)等。
『伍』 稱呼印度人人習慣稱呼姓還是名字
正常都是名在前,姓在後,但是稱呼的時候分男女。
如稱呼男性,直接稱呼姓。 例:Mohammed (名)Ismail (姓), 稱呼 Ismail 就可以了。
如稱呼女性,直接稱呼名。 例:Kalinda (名)Sharma (姓),稱呼 Kalinda 就可以了。
一般印度女子在結婚後都會隨夫姓,所以難以辨別,一般都直接稱呼名字,而不是姓。
『陸』 印度的姓氏是分級別的怎麼分的啊
印度的姓氏即種姓制度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種姓制度以統治階層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即種姓。
各種姓依所居地區不同而劃分成許多次種姓,這些次種姓內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許多聚落種姓,這些聚落種姓最後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層層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於整個印度次大陸的社會體系。因此,種姓制度涵蓋印度社會絕大多數的群體,並與印度的社會體制、宇宙觀、宗教與人際關系息息相關,可說是傳統印度最重要的社會制度與規范。
有關四個等級的規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6)印度出生的孩子怎麼稱呼擴展閱讀:
由於種姓制度與地域緊密結合,並有明顯的區域范圍,因此其政治權力可依區域大小分為三個等級:地方的小王國或地區行政中心、聚落以及各別聚落內的種姓。這三個層級的權力運作雖有高低之分,而且差異甚大,但其共同特色是權力施行者都在模仿瓦爾納階序中的剎帝利,而且都會宣稱其權力的合法性與有效性,即使實際上未必如此。
『柒』 為什麼叫印度人為三哥
印度阿三,指印度人,帶有種族歧視意味的貶義稱呼。「印度阿三」來自「十里洋場」時期的吳語上海話,吳人極喜加「阿」字,而上海話中與「三」相關的詞彙(阿三、八三、癟三、十三點、豬頭三)多為貶義詞。上海當年的英租界中經常會有從印度調來的「公務員」,負責一些雜事,而這些印度人是英國人的忠實「爪牙」,整天警棍亂舞,因此上海人便蔑稱其為「阿三」。而今,「印度阿三」一詞已經廣泛流傳開來,多含國人嘲弄印度之意。
拓展資料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語:Republic of India),簡稱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領土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1]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也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6.3%。
『捌』 印度的姓氏稱呼是由何特點導致的呢
印度人的姓名比較復雜,常因民族、地區、種姓、宗教而不同。如西印度人,一般先說本人名,再說父親名,最後才是姓;南印度人則往往還把村名和姓名連在一起,冠在姓名之前,使人從他的名字就可以直接知道他是什麼地方人。一般,印度人的名在前,姓在後,如弗羅茲·甘地,「弗羅茲」是名,「甘地」是姓。錫克教男子多在名字上加「辛格」(獅子),女子多在名後加「考爾」(美女)
稱呼印度男人,只稱呼姓,不稱呼名,而對婦女則只稱呼名,而不稱呼姓,因為女子結婚後隨丈夫姓,女子的名字多以柔和清晰的長母音結尾。
對尊長,人們用「古魯」稱呼,意是「老師」、「長者」,對大人物用「聖雄」尊稱,如聖雄泰戈爾、聖雄甘地等。「巴爾」意為「先生」、「老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在姓名之後加一個「吉」,以加重語氣,表示尊敬和親熱,如媽吉達(媽媽)、古魯吉(老師)等,這種稱呼在對面交談及演說時常用。
由於宗教、種姓、職位的不同,稱呼習慣也很不相同。對於穆斯林和基督教徒,應稱其為「薩赫伯(先生)」,如果稱一位穆斯林老人為「哈吉」,這個叫法意為「去過麥加的朝聖者」,無論他是否去過,他都會非常高興,而對錫克教徒,只有稱呼他為「賽爾達熱」,才是表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