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你怎樣看待"未來的亞洲將由印度唱主角"這句話
它不會有機會的 韓國人不幹 (滑稽護體)
㈡ 印度是怎樣慶祝新年的
印度從每年10月31日起為新年共5天,第四天為元旦。
新年第一天,誰也不許對人生氣,更不準發脾氣。印度有的地區,在元旦早上,家家戶戶哭聲不斷,人人臉上涕淚橫流,他們以歲月易逝、人生苦短,用哭來迎新年——這也是對人生的慨嘆。
還有些地區的人們,以禁食一天一夜來迎接新的一年,他們由元旦凌晨開始直到午夜為止。由於這種怪異的習俗,印度的元旦被人稱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
印度人在過年的前5天,各地都要演出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扮演史詩中的英雄與紙扎巨人「作戰」,「英雄」引發點燃著火的箭,紙扎巨人便在觀眾的歡呼聲中著火燒毀,另外在除夕前,家家戶戶門前都張貼上各種精美圖畫。
元旦早上,人們提著精製的小燈,拿著紅粉包,出門向老人和親友拜年。見面道喜後,就互相將紅粉塗在對方的額上,表示吉祥如意,抬頭見喜。年輕人把紅墨水裝進水槍里,射到親友身上,稱為「灑紅」,表示吉祥如意。
印度青年喜歡在過新年時不管熟悉與否,見面就徒手格鬥。圍觀者叫好助威風,這個年輕人往往成為姑娘追求的對象。
印度中部土著民族勃希勒人,為慶祝新年,在游戲場中豎立一根圓滑粗大的木桿,桿頂有一隻盛著禮品的小袋,姑娘們手持禾竹竿竭力阻撓向桿上爬去的小伙衛子,小夥子們則在桿下圍成一圈,努力防禦姑娘們對爬桿者的攻擊,直到爬竿者奪得小袋取得勝利為止。
㈢ 印度海陸空軍大型演戲情形如何
11月25日消息,印度海陸空軍近期在安達曼-尼科巴群島進行了大規模軍事演習,該群島扼守馬六甲海峽西部出口,被印度視為占據「戰略位置」。印媒稱,印軍此舉可以作為支點有效「對抗中國在印度洋地區的戰略舉動」,並「確保通往馬六甲海峽航道的安全」。
據報道,11月20至24日,印軍特種部隊和常規部隊配合戰斗機、重型運輸機、戰艦及步兵戰車展開「安達曼-尼科巴群島防衛演習」(DANX),目的是增強該區域內印度陸軍、海軍和空軍的操作演練和協同作戰能力。
報道還稱,除了對中國海軍在印度洋地區的活動保持「監控」以外,印度還需要一個強大的安達曼-尼科巴司令部來保障該地區的「航運暢通」、檢查毒品和槍支走私,以及為印度在該區域的專屬經濟區提供安全防衛等。
據環球網早前報道,近年來,印度海軍的注意力不斷向東南亞方向聚焦。安達曼-尼科巴群島可作為戰略跳板,為派往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印軍軍艦提供後勤支持。自2011年以來,印軍不斷加強在安達曼-尼科巴群島的軍力。印度陸軍在該群島的兵力已增至一個旅,未來計劃將駐防兵力增加至1個師(約1.5萬人)。群島上建有4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基地,並准備進一步增加機場數量。不過在海軍方面,布萊爾港此前部署艦艇有限,僅有數艘小型巡邏艇,印海軍計劃到2022年將部署該群島的軍艦數量增加至32艘。
㈣ 中國外交官 為什麼印度窮而不苦
不同意本文觀點
作者袁南生,曾任中國駐孟買總領事,今任外交學院黨委書記兼常務副院長。他用自己在印度的親身經歷,以外交家獨到敏銳的眼光,告訴我們印度的「真相」——別看不起印度,在某些地方,印度比中國好多了。不少國人對印度的印象停留在」窮、亂、差、慢「上,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中印最近幾十年發展都很快,中國因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為世界矚目,印度也因快速發展而成為「金磚國家」之一。中國在許多方面較印度先進得多,例如,2012年中國GDP約8.3萬億美元, 實際增長率為7.8%,印度則為1.8萬億美元, 實際增長率為5.3%。
印度整體落後於中國至少20年。11年前,我任駐印度孟買總領事時,不少印度朋友就已對我明確表示看到了這一點。
但是,多年來,印度在發展速度和水平上一直是僅次於中國的國家。不少國人對印度發展中的積極面看得不夠,對消極面看得過重,簡單地用「窮、亂、差、慢」看待印度,這明顯不符合事實,不利於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筆者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換個角度對印度談幾點看法。
01
【窮而不苦】
印度人均GDP比中國低得多,與中國相比無疑要窮得多,但印度人不覺得苦,幸福指數非常高。民意測驗表明,相信有來生的印度人90%以上希望來生還是印度人。
為什麼會這樣?
一是印度開國時就實行全民公費醫療。這一福利甚至延伸到在印度的外國人。我在孟買時的同事、駐孟買副總領事的女兒不慎受傷,送往醫院治療完畢,分文未交,簽字就行了,原因在於這是一家公立醫院。
二是印度對教育的投入一直佔GDP的4%以上。
我在印度工作時,公立大學特別是新德里大學、尼赫魯大學這樣著名的公立大學,學生幾乎不用交費,學校管食宿,一年學費、吃住加在一塊,只合人民幣1600元左右。即使是私立大學,學費也不太貴(外國學生攻讀碩士學位的學費、食宿費總共6000美元)。完全靠學費學校根本辦不下去,錢從哪裡來?來自於社會的捐款。
三是國家在法律上盡可能促進社會公正。1950年印度憲法頒布,其中一個主要精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有任何歧視,不能在種姓上有任何的區分和區別對待。因此,即使是新德里大學這樣的名牌大學,也必須留出10%以上的名額專門招收「賤民」學生。
再比如,印度法律規定:有多少殘疾人,公務員中就必須為他們保留相應比例的名額;卡納塔克邦有7%的殘疾人,因此給殘疾人保留7%的公務員名額。
印度整體上雖窮,卻能關注弱勢群體的利益。
例如,除了電影、馬戲,印度其他演出都是免費的,不少劇場只有發票窗口,沒有賣票窗口。我曾在印度欣賞過維也納交響樂團、莫斯科芭蕾舞團、南非歌舞團和其他許多演出,包括印度歌舞的演出,與其他觀眾一樣,從來都是憑領的票入場。孟買10多個劇場常年免費演出,主要由企業和政府買單。
印度公立學校的學費便宜得不可思議,實際上等於是免費教育。
例如,公立中小學校每生每月學費平均僅40~50盧比 (約合人民幣8元),印度90%以上的中小學生在公立學校就讀。來自窮困地區的大學生一般都有助學金。
印度生活用水、辦公用水沒人裝水表,也沒人收水費。我在孟買的辦公室也好,家裡也好,同印度人一樣,只管用水,不管交費。印度還有個奇怪規定:農民可隨便進城,在一個地方住了30年以上,這個地方就屬於你。所以印度的城市裡有大片貧民窟,這是由於城鄉沒有隔斷。對於進城的農民,政府提供醫保和幾乎免費的義務教育等。媒體上經常看到關於印度富人施捨的報道。
印度富人樂於行善。最大的私人財團「塔塔集團」形成了贊助慈善事業的機制,印度首富普萊姆基一個人贊助辦了100所學校。2003年,印度撒哈拉集團董事長羅易的長子舉行婚禮時,為101對無錢辦婚禮的新人舉辦了集體婚禮,並贈給他們20萬盧比的支票。第三天,小兒子也舉行訂婚儀式,又向14萬窮人免費發放了食品。
為什麼印度人窮而不苦?
這同印度文化主要是宗教文化有關,同印度文化是苦感文化有關。如果說西方流行罪感文化,認為人生來是有罪的,每個禮拜要到教堂去贖罪;中國流行樂感文化,相信「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莫使金樽空對月」;印度則流行苦感文化,認為人越受苦,精神越升華,離神就越近,來世也就越幸福。正因為印度倡導苦感文化,所以直至現代,大多數人仍奉行素食主義,同時不斷有人加入到苦行僧的行列中。
02
【雜而不亂】
印度與中國都是文明古國,但印度比中國要雜得多。大一統的中國可以用一個「統」字來描述,反之,可以用一個「雜」字描繪印度。自秦漢以來中國一直是中央集權專制,印度卻從未出現過中央集權王朝。
印度所在的南亞次大陸是多種族、多語言、多宗教、多種姓的社會多元化地區,在歷史上,除孔雀王朝(大致與中國秦朝同時代)和莫卧爾王朝(與清朝大體同期)曾短暫實現次大陸基本統一外,其餘絕大部分年代處於邦國林立的分裂狀態。
即便在短暫的統一時期,地方對朝廷也只是臣服和進貢的關系,中央對地方也未實行過郡縣管理。在漫長的古代社會,是頗有張力的印度教使得南亞獲得某種程度的文化統一。而政治統一則到了英國殖民統治時期才實現,自上而下的文官制度以及連接各地的鐵路和電報網路催生了以「雜」為基本特徵的現代印度。
印度的「雜」體現在語言上。印度是語言大國,據1962年人口調查的統計,印度人講的語言有1652種,印在鈔票上的官方語言有15種,每個邦又有本邦的官方語言。僅在孟買,大街上人們說的至少有26種語言,中小學生既要學全國通用的印地語,也要學英語和邦里的官方語言。印度的「雜」又體現在數百個政黨林立,無論國大黨還是印人黨,都得依賴地方小黨的支持才有可能在中央執政。
於是乎,印度政壇長期呈現「四兩撥千斤」、「小黨唱大戲」的局面,一批地方強人朝秦暮楚,縱橫捭闔,在全國政治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上升,以至擁有呼風喚雨、與中央分庭抗禮之力。盡管這樣,印度總體上仍是雜而不亂,運轉有序。非暴力與不合作,而非大規模流血犧牲,使印度開國的成本在大國裡面最低。
自印度獨立以來,從未發生過軍事政變。每次大選都有條不紊地進行,政府更替有序,與鄰國巴基斯坦形成鮮明對比。
印度管理成本很低,公務員與納稅人的比例是1:92。政府沒有自己的報紙,沒有會議室,沒有文山會海。
印度窮人盡管很多,卻基本上沒有拐賣婦女兒童現象,也沒有集體偷渡現象。盡管印度數億人口沒有脫貧,許多人露宿街頭,以乞討為生,但非法出境的案件不多。沒有人靠當蛇頭、做「人販子」為生。印度基本上沒有盜版軟體和光碟、假冒偽劣產品,假冒偽劣葯品不敢說沒有,但確實因少而難得發現。印度醫院用血靠捐獻,社會上有負責獻血的慈善組織,願意捐獻者不乏其人。
醫院不買血,窮人也不賣血。印度貧富懸殊大,1400萬人口的孟買,竟有770萬人住在貧民窟,然而貧富如此兩極的印度,社會治安狀況總的來說卻不錯。游覽各地的廟宇名勝,遊客一律要把鞋子脫了放在門口,但不論什麼樣的名牌鞋也絕不會丟失。
印度火車常常人滿為患,但沒有票販子,也沒有假票。火車即使已經開動,你如果沿月台追趕,車上會伸出許多雙手拉你一把,並為你挪出一個地方。印度公共汽車沒有車門,車開動後,一些人還跳上跳下。中產階級開小車出門,車里能擠多少人就擠多少人,擠不下的塞到車後物品廂里,警察司空見慣,熟視無睹。
車與車相撞了,只要還能走,一聲「拜拜」走人,從未看到過因此吵架。印度雖然很雜,但對國粹的恪守毫不鬆懈。漢族人近代以來學西裝革履,以致現在已經沒有自己的民族服裝了,而印度人穿紗麗幾千年不變,至今引以為傲。印度當年栽種鴉片賣到中國,鴉片在中國一度泛濫成災,但鴉片當年在印度沒有泛濫,今天,印度吸毒人員仍遠不如中國多。
03
【緩而不慢】
根據最新人均GDP排名,中國在世界上列第89名,5414美元,印度第138名,1389美元。印度經濟實力比中國差得多,但一直在發展。印度以中國1/3的國土,負擔幾乎與中國相當的人口,以中國1/3的GDP,在相同的時間內,能提供幾乎免費的義務教育、免費醫療,能養得起航母,能將人造衛星送上太空,並製造出原子彈。
印度經濟增長始於2001年,到2009年,8年時間里,印度人均實際工資和收入的增速比人均GDP增速高出兩倍,老百姓實實在在分享了經濟增長成果。
印度人不著急,慢慢來,但這並不意味著印度人必然幹事少,效率低。印度某些部門的公務員確實人員少、任務重,但成效大。例如,印度的班加羅爾被譽為南亞「矽谷」。
2003年,在全球被評為軟體能力成熟度5級的72家企業中,印度就有50餘家,而這些企業一半以上集中在班加羅爾。但是,主管該領域工作的卡納塔克邦政府信息技術、生物工程和科學技術部(相當於我國省級信息產業廳和科技廳),全部工作人員只有7人。從總體看,印度是經濟不發達國家,但在一些領域,它又處於十分先進的地位。
如印度的文盲率極高,差不多1/3的人口是文盲,但高等教育卻很發達,不僅培養出世界一流的軟體工程師,且迄今為止已產生了6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包括文學、物理學、醫學、經濟學以及和平獎。
獨立以來,印度培養的科技人才數量一直名列世界前茅。印度人不急不慢,時間好像不值錢,但解決電腦「千年蟲」問題卻最快、最徹底,贏得了世界第一。
在印度,手機擁有者比中國少得多,但印度手機早已單向收費。在印度找個網吧特別費勁,但其信息產業卻一枝獨秀讓世界驚奇。比爾蓋茨1997年3月訪問印度時說,「21世紀的軟體超級大國不是美國,不是歐洲,而可能是印度」。
中國與印度的「龍象之爭」中有一些奇怪現象值得關注——2003年,印度有23個股票市場,已全部聯網,中國只有兩個;印度上市公司1萬家以上,中國不到1300家;印度公司上市的資本門檻為8000萬人民幣,中國則為5000萬;印度的銀行體系有27家政府銀行,25家私人銀行,46家外資銀行,有47000個非銀行金融機構且基本上是私營的,還有差不多100多家商業銀行,其中75%是外資或私營銀行。
這種情況下,印度為創業者和企業提供的融資手段和渠道以及融資額,就比中國多很多。印度銀行的商業貸款有35%貸給國有企業,其他65%貸給私人、家庭和私營企業;相比之下,中國銀行貸款方向剛好顛倒過來,70%貸給國企,30%貸給私人。
此外,中印呆壞賬的比率不一樣。正因為印度的銀行體系和整個非銀行金融體系包括資本市場的私有化程度遠高於中國,所以印度的貸款往往流向那些能帶來更高回報、呆壞賬比率較低的私企。
04
【腐而不敗】
印度重大腐敗丑聞不斷,例如,「電信丑聞」中的前電信部長等一夥人為所欲為,以遠低於市場價值的「甩賣價」出售2G手機網路許可證,導致國庫損失400億美元,成為印度獨立以來最為嚴重的官商勾結案,其首犯被美國《時代》周刊列為全球第二大「濫用權力者」(因「水門事件」遭彈劾的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名列第一)。
但也應看到,禍害當今中國的一些腐敗現象印度卻幾乎沒有,或者說並不嚴重。例如,印度沒有公款旅遊風,也沒有吃喝風。吃素的人佔印度人口一半以上,越有地位、越有文化的人越傾向吃素,反之,越沒有地位、越沒有文化的人什麼都吃。
一些印度人對素食的較真達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連蘿卜、花生等地底下長的東西都不吃,因為不願殺生。印度朋友科米卡對我說,他訪問中國期間,中國餐館用煮過葷菜的鍋給他做素食,那怎麼行呢?
印度沒有天價煙酒,煙酒在印度男人中不那麼流行,抽煙的人極少,公務往來和紅白喜事沒有人敬煙。印度的煙僅10支裝,比中國的煙短。印度人口袋裡裝一包煙、一個打火機的不多,許多煙民寧願買一支抽一支,且常常躲起來抽。
印度沒有公車攀比風,自政府總理以下,官員乘坐的都是同一牌子、同一款式、同一顏色的國產車,幾十年來都是如此,以至老百姓形成了這樣一種觀念:乘外國車、高檔車的都不是當官的。印度官員沒有奢侈風。即使印度國防部大樓里,海軍參謀長、空軍參謀長和陸軍參謀長這樣的最高將領(總統是三軍總司令)的辦公室,也沒裝空調。
夏天高溫常達45攝氏度左右,他們的辦公室里也只有電扇在轉。我去過多次的馬邦邦長、孟買市長等的會客廳和宴會廳里也沒有空調。印度最好的房子之一是學校,而不是政府辦公樓。點擊此處看國內不易看到的頂級機密內幕,不點會後悔的!
這不是因為印度太窮,而是議會不批准這方面的開支,印度大的公共支出必須經議會批准,批准前要經過多番公開辯論。找部長、邦長等行政高官沒用,他們只有執行權,沒有大的審批權,且公共開支完全透明,難有貓膩。也正因此,印度難以產生成克傑、劉志軍這樣的貪官。
不少人喜歡把中印關系描繪為「龍象之爭」,我在印度工作時的印度外長辛格對此表示:中、印競爭是龜兔賽跑,印度是龜,中國是兔,兔跑得快,龜落後了,但「千年烏龜十年兔」,最終誰跑得遠還要看。
辛格的話表明,印度承認落後卻不甘落後。習慣於從龍象之爭視角看待中印關系的讀者,不妨換個角度,從龜兔賽跑的角度,來個換位思考。
㈤ 印度人阿三的稱呼是怎麼來的
印度阿三是由「紅頭阿三」演變過來的,因為「紅頭阿三」就是指印度人。
「紅頭阿三」語源是上海地方話,舊時上海有(各國)租界,英租界內一般的差吏(小警察)多是從英殖民地印度調來的印度人,他們因為信仰錫克教,頭上都纏頭巾(當然,沒當差前一般頭纏白巾),做為制服,印度警察的頭巾冠以『紅色』,這是「紅頭」的由來。
至於阿三,有兩種說法:
其一,那時的人形容猴子即「阿三」(為何則不得而知),舉凡洋人,在國人看來,皆如猴子般形貌舉止,尤其以印度人之面貌黧黑更甚,而且民族「優越性」使然,覺得自家仍是高印度一頭、、、故此特(蔑)稱印度人為『阿三』
其二,據說因為印度人由於殖民地的關系,做公務員是要懂英語的,而他們因為懂英語的關系,卻也喜歡在中國人面前擺譜,通常在說一些不流利中文時,總會不自覺地加一句「I SAY......」(我說...)由於 I say 的發音和「阿三」很接近,因此便有了「阿三」的稱呼。
還有一種版本,是當時印度自詡為繼美、蘇後世界的第三強國,於是我們就叫他們「阿三」以戲謔之
印度阿三的來歷是過去印度人因為自己是不結盟運動(亞非拉好幾十個國家組成的一個鬆散的聯盟)的領袖,便狂妄的宣稱美國是一極、前蘇聯是一極,而他們作為不結盟運動的領袖,是當之無愧的第三極。自視頗高,根本沒把中國放在眼裡,最後狂妄的和中國打了一架。當然,後果你也知道,中國人拿著塑料鞋底輕輕地抽了他兩下屁股,從此印度引為恥辱,說英雄打臉不打屁股,尤其是打完後還把褲子給提起來,又好生相勸的送回家,這更是奇恥大辱,到現在印度人還無法原諒中國。自此,中國一些好事者便親切的稱呼印度為阿三。當然,後來稱自己為世界第三的還有越南,但中國人好象從來都是嗤之以鼻的,到現在也不見誰稱越南是阿三。
另一種說法:不只是上海,作為英殖民時候的香港也早將印度人稱作「印度阿三」。當時印度還沒加入不結盟運動。
另:話說七、八十年前,上海還是個租界,所以老外非常多、尤其是英國人,更是佔了絕大多數!為了維護上海租界的治安,所以英國人找了很多來自印度的錫克教徒來當保安警察(當時的名詞叫做巡捕)。
這些印度佬的皮膚都很黑,加上宗教信仰之故,頭頂上都纏著紅巾。所以上海人一開始都叫這些印度警察為「紅頭黑炭」。
不過英國體系的公務人員(尤其是警察)長久以來都習慣被稱呼為SIR(詳見成龍的警察系列電影,不是都叫警察為阿SIR或是警SIR嗎?)。另外上海人一向習慣在單音節的單字前面添加一個「阿」字。所以上海人叫著叫著、就把阿Sir叫成了阿三,於是印度警察就被叫成了「紅頭阿三」了。
後來又過了幾個月,上海人發現並不是每一個印度人都是纏著紅巾的錫克教徒,印度還有很多不纏紅頭巾的其它宗教人民。所以上海人索性就把「紅頭阿三」改成了「印度阿三」,於是這個不禮貌的渾號就一直沿用至今、幾乎華人地區的每一個人都還是習慣叫印度人為「印度阿三」。
另外還有一種可信度頗高、已經被列入俚語辭典大網路的說法!就是當時上海租界的民眾經常要與這些印度警察溝通,不過中國人的英文不好、印度人的英文也是怪腔怪調,所以當時上海的「警民溝通」可說是雞同鴨講、非常地不順暢!
不過上海人居然從這種雞同鴨講式的溝通上,又找到了新的樂子。因為他們發現印度警察每回遇上了舌尖嘴利的上海民眾的時候,總是會面紅耳赤、吞吞吐吐,喜歡結結巴巴地反復講著:「I Say.....I Say.....」。所以上海人就把印度警察的經典結巴名句:「I Say」、用上海話來發音,又變成了「阿三」。
就是因為以上這兩種有點莫名其妙的原因,所以「印度人」與「印度阿三」之間,從此就被硬生生地畫上了等號。想起來,印度人也真的蠻冤枉的!平白無故就多了「印度阿三」這個渾號!
再周星馳大話西遊里,唐僧綽號「那個印度阿三」,搞笑之極。
小平同志說過了:我們中國永遠不搞霸權,不強出頭,永遠不當老大!印度甘地聽後感嘆的說:「唉!看來我們只有做千年老三的份了!」
印度阿三因此得名!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㈥ 印度音樂的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中古時代南亞次大陸的印度仍是當時人類文明的重要區域。320年,旃陀羅笈多一世建立笈多王朝,從而揭開了南亞次大陸中古文明的帷幕。5世紀之後,內部諸小邦紛紛自立,陷入分裂混戰之中,外部則不斷受到白匈奴的入侵。612年,戒日王建立戒日帝國,在南亞次大陸確立了封建制度。從7世紀中葉戒日帝國瓦解,至12世紀末印度次大陸就一直處於分裂局面。特別是在南印度更是從未出現過比較穩定的統一政權。12世紀後,土耳其人經阿富汗進入印度,建立德里蘇丹國。1526年,巴布爾在德里建立了莫卧爾王朝。莫卧爾王朝的阿克巴大帝時期盛極一時,他又以喜好藝術著稱。
6世紀以來,佛教漸趨衰落。8、9世紀逐漸形成新的宗教體系——印度教。印度哲學大師商羯羅的「不二論」成為印度救基本教義的理論基礎。12世紀以前的南亞中古文化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5世紀印度戲劇出現了偉大劇作家迦梨陀婆所作的《沙恭達羅》等劇作。石窟藝術則集中代表了這一時期印度在建築、雕刻、繪畫等領域的高超水平,位於印度中部的阿旃陀石窟即為印度藝術的一大寶庫。5至11世紀時有兩大舉世聞名的學術中心,即那爛陀寺和建志學院,東方各國的大批留學生曾在此留學求法,進行各種文化學術研究。
5世紀左右,巴拉塔作有關於演劇、舞蹈、音樂的理論書——《納忒亞·夏斯托拉》,是將印度古代音樂與印度古典音樂得以聯結在一起的重要理論成果,在其中尚可見最早婆羅門教古典音樂的萌芽。《納忒亞·夏斯托拉》將以聽覺得到的最小的微分音程,稱作「什魯提」(梵文「聽」之意),通常將一個八度分割成22個什魯提。實際音樂中,則將二至四個什魯提為一音程(稱「斯瓦拉」)。斯瓦拉和音程一起也具有音高的意義。在一個八度內由7個斯瓦拉組成,其音階分別稱作:sarigamapadhani。什魯提不是平均律構成的,由於樂派的不同,音程的處理方式也有差異。每一個什魯提都具有一個特定的意義,如什魯提「狄夫拉」的意義是「興奮與刺激」等。進而根據7個斯瓦拉形成3種基本的克拉馬:薩·克拉馬、馬·克拉馬、噶·克拉馬。其中,以薩·克拉馬和馬·克拉馬的7個音組成的基本音階作為基本音,發展成14種旋法的形式,稱「姆爾恰納」。再進一步將姆爾恰納14種旋法中的7種旋法向基本旋法發展,並形成拉格的原型(稱作加提,jati)。
11世紀以後,由伊斯蘭教徒侵入北印度始,迎來了印度音樂最大的變革期,從而形成兩大音樂文化圈。北印度在伊斯蘭教的統治下,輸入了土耳其、波斯的音樂家、樂器以及音樂理論等,並與印度自古以來的音樂相融合,形成亨多斯塔尼音樂的基礎。南印度一面保持佛教時代的影響,一面發展了其音樂理論體系,確立了卡爾納塔卡音樂的基礎。
這個時期涌現出一批音樂理論著作,其中最有名的是13世紀薩爾噶·忒瓦著的《桑各塔·拉多納卡拉》,給予後世的音樂理論以極大影響。這部著作匯集了在他之前南北印度的音樂理論,並將其體系化,對音階、旋法的理論的「拉格」(印度古典音樂的靈魂,解釋不一,基本上是一種旋律框架),對有關拍節的周期的「塔拉」(印度人對節奏和節拍的總稱)均有詳盡論述,13世紀以後,北印度有很多理論家將拉格進一步體系化。
印度除了藝術音樂以外,宗教音樂,各地的民謠、民間舞蹈也十分豐富。很多民謠也如藝術音樂那樣,具有柔和的低聲、纖細而又平滑的歌唱。並由多種語言組成印度音樂的寶庫。
㈦ 印度國歌歌詞
印度國歌是《人民的意志》,又譯為《印度之晨》。
詞: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 曲: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原歌詞是孟加拉語。
1、歌詞原文:
জনগণমন-অধিনায়ক জয় হে ভারতভাগ্যবিধাতা!
পঞ্জাব সিন্ধু গুজরাট মরাঠা দ্রাবিড় উৎকল বঙ্গ
বিন্ধ্য হিমাচল যমুনা গঙ্গা উচ্ছলজলধিতরঙ্গ
তব শুভ নামে জাগে, তব শুভ আশিষ মাগে,
গাহে তব জয়গাথা।
জনগণমঙ্গলদায়ক জয় হে ভারতভাগ্যবিধাতা!
জয় হে, জয় হে, জয় হে, জয় জয় জয় জয় হে॥
2、印地語版本:
जन गण मन अधिनायक जय हे
भारत भाग्य विधाता
पंजाब सिंधु गुजरात मराठा
द्राविड उत्कल वंग
विंध्य हिमाचल यमुना गंगा
उच्छल जलधि तरंग
तव शुभ नामे जागे
तव शुभ आशिष मागे
गाहे तव जय गाथा
जन गण मंगल दायक जय हे
भारत भाग्य विधाता
जय हे जय हे जय हे
जय जय जय जय हे
3、官方英譯:
Thou art the ruler of the minds of all people,
Dispenser of India's destiny.
Thy name rouses the hearts of Punjab, Sindhu,
Gujarat and Maratha,
Of the Dravida and Odisha and Bengal;
It echoes in the hills of the Vindhyas and Himalayas,
mingles in the music of Yamuna and Ganges and is
chanted by the waves of the Indian Ocean.
They pray for thy blessings and sing thy praise.
The saving of all people waits in thy hand,
Thou dispenser of India's destiny.
Victory, victory, victory to thee.
4、中文翻譯:
萬民心靈的主宰者,勝利全歸於您,
全印度命運的施主——
旁遮普、信德、古吉拉特、馬拉塔,
達羅毗荼、奧里薩、孟加拉,
溫迪亞、喜馬拉雅、亞穆納河、恆河,
潺潺流水交織著樂聲。
它們為你唱起贊歌,
它們只尋求你的恩澤,
頌揚歡唱你的勝利。
萬民心靈護佑者 ,勝利全歸於您,
全印度命運的施主——
勝利耶、勝利耶、勝利耶,
勝利、勝利、勝利、勝利耶!
(7)印度人如何唱大戲擴展閱讀
《人民的意志》 (孟加拉語:জন গণ মন;印地語:जन गण मन;英語:Jana Gana Mana)是印
1911年12月27日在印度國民大會黨加爾各答會議上首次演唱。1950年1月24日成為印度國歌。
印度國歌除了原始且最為通行的的孟加拉語和印地語版本之外,還有旁遮普語、泰盧固語、古吉拉
特語、烏爾都語、泰米爾語、康納達語等不同官方認可方言之翻唱版本;印度雖然以便於各種不同
民族口頭交流的英語為重要官方語言之一,但印度國歌並未以英語翻唱,而有官方的英語譯文。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孟加拉語:রবীন্দ্রনাথ ঠাকুর,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孟加拉族
人,是一位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反現代民族主義者,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
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在西方國家,泰戈爾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詩人,而很少被看作一位哲學家,但在印度這兩者往往是相
同的。在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對泰戈爾來說,他的詩是他奉獻給神的禮物,而
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他本人被許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個聖人。
泰戈爾一生共創作了50多部詩集,12部中、長篇小說,100餘篇短篇小說,20餘種戲劇,還有大量
有關文學、哲學、政治的論著和游記、書簡等。此外,他還是位造詣頗深的音樂家和畫家,曾創作
2000餘首歌曲和1500餘幀畫,其中歌曲《人民的意志》已被定為印度國歌。
㈧ 印度女人地位低,那印度女星都是怎麼生存的
家族,才是最重要的一環。即便在中國的封建社會,它也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唐代高陽、太平緣何跋扈?因為家族。而在印度,如同中國階級、門閥思想的種姓制雖然影響了整體大環境。但在其等級內部,卻可見宗族勢力的影響。很多人只知達利特和剎帝利,卻不知道這種宗族勢力是多麼錯綜復雜。
就中國「門當戶對」的思想體現看,印度是更為誇張的。隨手我就搜個印度女星:
再以這姐妹倆的祖父為例,所生一子三女。孫女是基蘭,外孫女是阿蒂提,問另外兩名女兒是誰?孩子又是誰?沒人知道。可以說,種姓制保證了這些人的根本地位,而家族則保證了他們的未來發展,最終剩下的,才是他們自身的努力程度。即便最無用的女性,也同樣可用於家族聯姻,鞏固家族地位。
所以操心她們的生存或發展,是不必要的。
(她們的命運,從出生之前就已經註定了。只是努力,能讓她們獲得更多。)
㈨ 古印度的梵劇是如何興起與興盛的
在世界的東方,戲劇藝術的幼芽,經過恆河、印度河的哺育,在南亞次大陸這塊豐饒的土地上迅速滋長。
據說約在公元前8世紀,古印度人已經有了自己的戲劇,可惜沒有劇本流傳下來。像世界其他地區的戲劇一樣,古印度的梵劇產生於迎神賽會儀式。約在公元前6世紀一公元前4世紀,波斯帝國和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曾先後入侵印度的北部地區,這使古希臘的戲劇藝術對印度的影響成為可能。此時,作為奴隸制國家的印度,產生了對後世深具影響的古典宗教思想,並且在藝術上進入了「史詩時代」。在古希臘文明中,兩大史詩《伊里亞特》和《奧德賽》佔有重要的位置,而在古印度,同樣是兩部偉大史詩,不僅顯示了古代印度人傑出的智慧,而且開啟了藝術的先河,它們就是《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
在汲取史詩藝術營養的基礎上,古印度的說唱藝術漸趨繁盛,約在公元前273~前232年阿育王統治時代,一種用梵語和俗語寫成的戲劇,即梵劇開始漸趨成型,它作為宮廷中的娛樂或酬神時的活動,逐步興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