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為什麼佛教發源地印度如此落後

為什麼佛教發源地印度如此落後

發布時間:2023-09-23 08:49:22

① 為什麼起源於印度的佛教卻能在東亞的中日韓及東南亞的泰國,柬埔寨,緬甸被發揚光大,而在印度本土卻衰弱

這是有客觀的原因所造成的:
1、伊斯蘭教的入侵,幾乎將佛教連根拔起,大量人才凋零,導致佛教缺少了中堅力量和領袖人物,無法再度崛起;
2、印度人根深蒂固的種族等級制度,在缺乏佛陀這樣的領軍人物的時代,使得佛教的「眾生平等」不容易推廣普及;
3、佛教雖然在印度衰落,但佛教和中國乃至東亞眾生有緣,尤其在中國發展的非常好,佛教雖然發源於印度,但這並不表示印度一定要佛教永遠興盛,發源地於興盛問題並無太大關系。

② 佛教起源於印度,為何在印度的影響越來越小

不用爭論,佛教在印度基本滅絕是不爭的事實。隨著十一世紀左右最後一座佛教寺院在印度被摧毀,象徵著佛教在印度的滅絕。佛教在印度滅絕,一般是這幾個原因
1、自己不知道變通,特別是阿育王時期,只走高層路線,晦澀難懂,和廣大底層群眾脫離,失去了發展土壤。2佛教本身也不是印度的主流宗教,只是沙門的一個派別,而且,當時的佛教對世界的解釋跟不上社會的發展,矛盾之處太多。婆羅門教始終是主流,佛教也就談不上什麼興盛。


從公元3世紀下半葉開始,佛教就開始不斷向古印度境外傳播,逐漸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宗教,而在印度本土則由於公元8~到9世紀以後印度教的興盛,加上佛教內部部派系別的紛爭和僧侶的腐敗,以及外族頻繁的入侵,特別是伊斯蘭教徒的武力征仔源服,不少僧侶被殺戮,很多重要的寺廟和文物遭到破壞,因此印度佛教開始衰微,到13世紀初趨於消亡,直到19世紀後才稍有復興。

③ 佛教起源於印度,為何沒有最終成為印度人的宗教

佛教,作為世上三大宗教之一,起源於印度,曾是印度數個王朝的國教。佛教在古印度曾經無比輝煌,是古印度的文化輸出象徵。但是自公元十二世紀之後,佛教突然在印度歷史中消失,再也沒有出現過。那麼,佛教為什麼會在印度絕種呢?佛教理念與印度種姓制度不符。

1.佛教理念與印度種姓制度不符:

從古印度開始,統治者都要保持自己的主義制度,為了保持自己的利益。將階級劃分的很明確,種姓制度提倡身份自出生起就被賦予,所以社會流動的情況不可能在印度發生。佛教所提倡的眾生皆平等,某程度上是挑戰了種姓制度的不公。在現代社會看來,平等當然是世界潮流,但是在印度看來,種姓制度更加符合自己的國家。

佛教在印度的絕跡固然是因為遭到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雙重打擊。但歸根究底,是其發展慢慢遠離了群眾以及佛陀的原教旨思想,變得過於超脫和變質,最終在印度近乎絕跡。印度現在青主要以自己國家的印度教為主,這也是自己國家和信仰上面本質上的區別吧。

④ 佛教為什麼會在印度沒落

佛教在印度沒落,大體上有下面幾個原因:
第一,早期佛教在一些根本的問題上教義不徹底
印度民族的思想基礎是婆羅門教建立起來的.婆羅門教的一個重要觀點,或者說是本質的觀點就是享受人生,強調縱欲的正當性,並神化縱欲過程中產生的快感.
而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其理論核心就是針對享受人生而提出人生是苦海的理論.但佛教並沒有完全拋棄婆羅門教的基本理論,因此佛教在禁慾和縱欲之間一直搖擺不定.釋迦牟尼採取的是中道原則,既不禁慾,也不縱欲,早期佛教在這個問題上模糊態度,造成佛教本身就存在巨大的不可調和的矛盾.比如,佛教的某些教派仍然把性慾神聖化,作為成佛修行的一個法門,就是這個原因.
但是在佛教傳入中國後,特別是在中國化的過程中,比較徹底地破除了性慾的神聖性,將世俗的東西完全消除,這樣就為佛教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第二,早期佛教的修行方式造成憎侶成為印度社會的負擔,進而失去存在的基礎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堅決反對僧侶從事生產活動,認為生產活動是修行的大敵.因此憎侶在印度的生存方式只能靠乞討,這是唯一的生存方式.但大量的僧侶存在而又不從事生產,必然形成社會的負擔.實際上從社會經濟的角度看,早期佛教的這種修行方式,只可能有兩個結果,一個是社會照此傾力維持,而最終整個社會生產水平和生產力枯竭,而導致民族滅亡,還一個是佛教被社會排斥而自己消亡.那麼在印度的最終結果是,佛教在印度消亡.
一個相近的例子是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地區仍然比較多的保持著佛教的最初形態.在僧侶從事生產活動問題上,比較堅決地貫徹了釋迦牟尼佛的意圖.僧侶的生活需要完全由社會負擔.那麼,僧侶們在這樣的條件下是否都實現涅磐,我們不得而知,但藏傳佛教地區社會經濟不堪重負到是由此可以看得出來.根據社會歷史資料我們可以看出來,這個地區的人口自唐朝以來是逐漸遞減的,上個世紀初時統計的人口數,僅為唐時人口零頭.
佛教傳入中國後,在佛教憎侶生存和修行方式上進行了重大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僧侶進行生產活動列為修行的必須功課之一.每個僧侶每天必須完成規定的勞動時間,直到今天仍然是這樣.當然有些條件好的寺院可以不再進行田間勞動了,有些腐化了,但打掃庭院等內部還是必須的功課.要知道,就連這種活動,也是釋迦牟尼堅決禁止的.
中國的佛教,由於僧侶門自己進行生產活動,有了其長期存在的經濟基礎.這是印度佛教根本沒有的一個主要生存條件.
第三,佛教領袖自釋迦牟尼佛逝世後,後繼無人
釋迦牟尼佛創立佛教所提出的佛教理論,都是由其弟子口耳相傳流傳下來的.而釋迦牟尼佛自己沒有任何著述流傳下來.口耳相傳就造成了在流傳和理解上的歧義.佛教後期宗派極多,有學者統計在五位左右,但每一派人數卻不多.特別重要的是,當時缺乏一個具有領袖水平的缺乏領軍人物能夠改變這種局面.
實際上基督教在耶穌去世後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但基督教出現了一個叫保羅的猶太人,是他引入希臘哲學改造了耶穌的思想,並整理了基督教內部文件,在這個基礎上主持編寫了<新約,<新約對統一基督教各教派的思想起了重大的作用.再如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對<論語的編寫也起到了這個作用.可惜佛教沒有出現能承擔這樣歷史責任的人物.
佛教的整個宗教體系並不完整,存在很大的缺陷,佛教內部混亂,缺乏領軍人物,這也是造成佛教在印度無力抵禦印度教替代佛教的一個根本原因.
實際上佛教在中國完成了自己最後的發展階段.釋迦牟尼佛提出實現涅磐要靠人自己的頓悟,是所謂佛者,覺也.但如何頓悟,釋迦牟尼佛沒說,大概他的本意是想讓他的學生們頓悟一下.結果他的那些門徒學生提出了無數的辦法,卻沒有一個人說到點子上.中國的禪宗,提出了心的概念,徹底解決了覺悟的途徑和辦法,可以說比較准確地體現了釋迦牟尼佛頓悟思想.
不少學者認為,禪宗提出心的概念,是對佛教理論的一個重大發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標志著佛教在中國化的過程中完成了自身的發展過程.佛教理論的成熟和具有完整的思想體系,就使佛教具有了較強的戰鬥力,不會被論敵輕易擊垮.
上面所說的三個因素,就是佛教在印度沒落的主要原因.

⑤ 佛學產生於印度,為什麼在現今的印度佛學卻完全被冷落了

中國現在傳承比較久的一個教就是佛教,導致很多人的潛意識里以為佛教就是中國創立並且流傳下來的,但如果追溯到佛教的真正來源,其實是印度。印度是佛教的真正的發源地,但為什麼如今佛教沒落了呢?大概有以下這幾個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很完整。在佛教在印度流出出來到了中國以後,有了非常多的教徒,在一個利於佛教發展的文化古國,佛教在中國得到了一個完滿的發展,慢慢的,中國就成為了一個佛教大國。最終就導致了中國佛教漸漸取代印度佛教了。

⑥ 佛教起源於印度,但是為什麼卻在印度衰弱

不是在印度衰弱,而是在印度滅亡,印度古代早期是信仰古婆羅門教,而古婆羅門教發源於古代游牧部落時期,逐漸形成了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大綱領,其中,以婆羅門至上為代表的種姓制度將祭祀階層婆羅門放在了最高地位,這是因為古代神權高於王權,到了公元前六世紀前後,王權早已越過神權統治天下了,渴望提高地位的軍事貴族急需打破種姓平衡,加上早已進入農耕時代的印度已經不歡迎祭祀萬能的信條,因為大量的殺傷牲畜破壞生產,於是沙門主義思想就產生了,它們反對殺生,眾生平等,代表就是由釋迦摩尼創立的佛教和由大雄筏馱摩那創立的耆那教,在佛教傳播中受到摩揭陀國王阿育王的支持,使得佛教傳播到了摩揭陀國的各個地區,可惜摩揭陀國在阿育王死後就分裂了,之後佛教的主要支持者只是地方的小國王,影響力一直不夠普及,佛教在發展過程中收縮到了幾個大型寺廟周邊,越來越程式化,和繁瑣化,離普通群眾越來越遠,而古婆羅門教的信眾本來就遍及普通大眾之間,雖被佛教覆蓋了一部分,但大多數並沒有改變信仰,到了公元八世紀出現了商羯羅大師,他大量吸取佛教思想,改革了古婆羅門教,形成印度教,去掉了不符合時代的內容,又再一次將信徒吸引回印度教懷抱,而佛教同時發展不斷吸收古婆羅門教因素,從部派佛教轉化成大乘佛教,再大量吸收印度民間信仰,將大乘佛教再次轉化成密教,集中在那爛陀寺,歐丹達布梨寺,超戒寺等幾個寺廟周圍,當莫卧兒王朝由北至南打過來的時候,佛教與印度教結成了短暫的聯盟-時輪教,與莫卧兒王朝的伊斯蘭教相抗衡,可惜,佛教集中在據點里很快就被軍隊所佔據,最後一個寺廟-超戒寺被焚毀,意味著印度佛教的滅亡,而印度教本就在民間流傳,在抗爭中倖存了下來,現代印度的佛教徒有0.8%,只有兩個來源,一個是 達 賴 集團叛逃到印度北方所帶來的藏族信教人員,另一個是印度憲法之父安培德卡爾領導的反對種姓制度的賤民運動,因為多年嘗試失敗,安培德卡爾憤然帶領賤民改信眾生平等的佛教來反對印度教種姓制度,幾百萬人改信佛教,搞了好幾次,才會有現代的一點佛教地盤;

⑦ 佛教起源於印度,曾經極度輝煌,為何最終衰落了

唐玄奘前往那爛陀寺學習佛法

隨後,佛教開始逐漸衰落,並最終在印度基本消失。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佛教在印度滅亡?

1.與印度教相比,佛教無法為印度提供一個更好的在不斷外來打擊下生產的機制,佛教非常有組織,有正規的僧團和寺院,而在面對外來入侵的時候很容易被消滅。印度教的信徒都比較分散,此輪不容易被消滅,更加適應印度當時的國情。

2.印度是種姓制度國家,而佛教森做信是反對種姓制度的,主張人人平等、四姓平等,因此,很難得到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上層社會的擁護和支持。

3.從教義上來講,佛教是反對靈魂存在的,這也與當時印度人深入探究宇宙奧秘和內省式的文化心理特點不符合。

以上三點原因,最終導致了印度佛教開始衰落,並最終走向了滅亡。

⑧ 佛教為什麼會在發源地印度衰弱

距今一百年前的一八九一年一月,現代印度佛教復興之父達摩波羅(Dharmapala)正當盛年,從錫蘭來到印度,首次朝禮菩提迦耶。當他看到當地的佛寺及寺中的佛像時,不禁潸然淚下。

可惜,印度民族向來不注重——史紀錄,史料闕如,使得印度佛教的滅亡原因,呈現眾說紛紜的局面。茲就手邊資料簡介各家說法如下:

一、佛教吠陀化

佛教以反吠陀文化而創始,卻以融吠陀文化而滅亡。

「佛元八世紀以來,佛教外印度教之復興,於具有反吠陀傳統之佛教,予以甚大之逼迫。內以『唯心』、『真常』、『圓融乙、『他力』、『神秘』、『欲樂』、『頓證』思想之泛濫,日與梵神同化。幸得波羅王朝之覆育,乃得一長期之偏安,然此末期之佛教,論理務瑣層玄談,供少數者之玩索;實行則迷信淫穢,鄙劣不堪!可謂無益於身心,無益於國族。律以佛教本義,幾乎無不為反佛教者!」

「敵者之摧殘,不足為佛教害,受吠陀文化之熏染,則佛教致命傷也。」「圓融之病,深入佛教,或者以此為佛教光,而吾則恥之。或者以此為不執著,則又謗佛之甚者!」

很顯然的,印順導師認為,印變教的復興與回教徒的入侵迫害,並不是印度佛教滅亡的主因,主要的還是由於「佛教梵化」。

二、印度教的仇視

儀模法師《印度佛教的興起和衰亡》一文中,則認為印度佛教滅亡的主因,是印度教的仇視。

「然而佛教何以遭致衰敗以至滅亡之禍呢?其原因很多,主要的原因,為印度教的仇視,印度教是婆羅門教後期復活的名稱。當佛教興盛的時候,婆羅門教並未失去他們的潛力,在朝執政的人,仍有不少的婆羅門教徒,以致後來復興的力量自必強大。同時在佛教徒本身也不振作了,同婆羅門教那時最後腐敗以致佛教興起的情形,殆無二致了。印度富有的寺廟都一天一天的走上腐化的一途,失去了社會的信仰。加之在第五六世紀的外來的諸族,都樂於接受印度教的領導,以致佛教在印度失去了宗教上的地位。到了第八世紀的婆羅門教大師庫馬雷巴陀為最後的印度教打擊佛教及耆那教的一個人,同時婆羅門教為謀復興的緣故,處處模彷彿教的形色和內容,復因佛教大乘變質的密宗盛行,有些學者把印度教義也有不少的糝雜在佛教里。佛教變質後,加之在十二世紀的末期,為回教侵入,佛教徒被害,佛寺被焚者甚多,一個在印度興起的佛教,終於在特殊的璟境中宣告滅亡了。」

但作者認為佛教在印度,只是名義上滅亡,實際上卻還存在於印度人中。

三、密教傾向頹廢

印順導師和儀模法師雖然都認為,密教的興起,正值印度佛教的末期,卻不認為密教是印度佛教滅亡的主因。但宇井伯壽則認為密教傾向頹廢是印度佛教滅亡的主因:

「……超岩寺……是密教專門這場,所說的多半是左道派。左道派由印度教性力派(sakta)衍變而來,以淫慾即是道等,不重通達文字之實修,含有很多卑俗低級的成分。密教所包含的採用了印度教,在長期擴展其范圍中幾乎攝取了印度教所有諸神只的一些儀式,於是製作了頓接近混合淫猥的丹多羅文學。密教中昕表現修道稱為金剛乘、大樂乘,左道派很多行徑是呈現出頹廢與靡爛。……密教如此的漸次隆盛,跟隨著印度各地佛教更加衰徽,佛教恐怕完全淹沒於印度教中去了。……西元一二〇三年,回教的將軍巴古代那·克里基焚毀了超岩寺,迫害殺戮所有的佛教徒,有些遁隱、還俗,逃到尼泊爾等邊境,從此佛教的形骸清失。」「印度的密教是介入了印度教令人不喜歡的成分,又墮人人性本有的弱點而召致佛教滅亡。……所以印度佛教的滅亡,認為是中觀派、瑜伽行派末流偏重學術理論之傾向為遠因,密教傾向頹廢狀態為近因。呵斥小乘佛教為淺薄,相反的實際上多著重於信行方面,這是此一時代普遍存在的現象。」

楊白衣教授亦持類似說法:

「他們(密教)不特說出許多諸佛菩薩,就是從來在佛教未曾說過的很多明王以及外道神仙,也都認為是大日如來的化身了。不但如此,更攝取很多民間信仰,而用大曼荼羅納入正規。他們認為不必為了實踐大乘佛教的六波羅蜜,用盡心氣。蓋眾生本來就具足佛性故,只要念諸聳,誦持陀羅尼,與密教儀式,就可容易到達——即身成佛。所以密教承認現世的幸福快樂,主張人間的煩惱隋欲不可克服抑壓而應加尊重,只要能把不純的愛欲升化到對一切眾生的慈悲即可。」

四、回教的迫害

西元一二〇二年回教徒侵入印度,破壞維克羅摩屍羅寺(超岩寺),殺害僧尼,印度佛教僧團就算是滅亡了。其實,印度佛教早巳消解到印度教里去,失去獨立宗教的價值,也可說是早巳滅亡。自回教徒侵入印度之後,許多佛教學僧帶著佛典逃亡別國,佛教正式滅亡。

日本學者明石惠達認為,印度佛教從來不曾取代過婆羅門教的地位,即使像阿育王、迦膩色迦王以國家的力量支持佛教僧團和佛教教學,但婆羅門教仍在民間具有相當勢力。佛教在西北印度接受希臘、伊朗文化的影響,發展為世界性的宗教,並豐富其哲學內涵,表面上表現得很輝煌,但也意味著漸漸脫離民眾。佛教崇尚寬容,未曾壓迫其他宗教,甚至在後期也採納其他宗教的精神和教理,因而喪失佛教本來的固有宗旨。難怪婆羅門教能夠翻身為印度教來復興,而佛教卻變成印度教化,回教一迫害,就整個消聲匿跡了。

在阿拉伯語中,「偶像一稱為but或budd,事實上就是從梵文的buddha(佛陀)挪過來的。不幸的是,回教主張「聖戰」,任何異教徒如不改信回教,即行殺戮。「當他們(回教徒)到達這個地點的時候,他們包圍了它……這個城市立即陷於慘境,在同一年上帝就君臨了它。禁止人民崇拜偶像(佛陀的塑像),偶像都被回教徒焚撓了。有些人民也被焚燒了,其餘的被殘殺了。」

問題是,印度除了佛教之外,還有印度教,為什麼印度教能夠不被連根拔除,而佛教卻無法倖免於難?A.KWarder認為印度教比較有彈性,無所不可,它主張社會等級制度,與中世紀的封建主義潮流很調和:人們將自己付託給首領,而一切人最終託付他們的靈魂給上帝。因此,印度教能夠深入民間,深入印度文化。印度教的戰土隨時准備作戰,了解這是他的職責,死於戰斗是至上光榮。反之,佛教主張和平、反暴力,剛好成為回教徒殺害的對象。再加上當時的佛教,太過於哲學化,可以說是學院式傳統。它的傳統中心是在各大學,而不在人民大眾之中。當大學被毀,它的傳統力量也就破滅了。群眾不易懂得深奧的哲學,看不出佛教與印度教有什麼不同,他們以鄰居崇拜印度教諸神的單純忠誠來崇拜佛陀和諸菩薩。假如缺少博學此丘的指導,居土佛教就會混合於印度教多彩多姿生動活潑的地方性崇拜。等到佛教寺院被回教徒鏟除,僧侶逃亡國外,佛教自然在印度消失。

佛陀本人的失誤

佛教在印度的滅亡,固然如上所說,有內在的因素,也有外在的因素,但最基本的,還是佛教教主釋迦牟尼所把的兩項大錯誤,使得佛教不得不在印度滅亡。

印度原是一個種姓階級的社會,社會秩序嚴密,各人各有自己的定位,不容超越,整個社會機器也就得以順利運轉。這種不平等的社會制度,在今日看來,簡直匪夷所思,甚至非常不合理、不合乎人性,但在民智不發達、交通不便的古代社會,卻是安定社會的最大力量。每一個人從出生到老死,都有既定的社會角色,根本不必為自己的前途而煩惱。佛陀的眾生平等理論,美則美矣,在當時卻還是異端邪說,一般老百姓的智慧根本還不足以接受理解,更何況屬於既得利益者的婆羅門和剎帚利階級,必然誓死抵制。佛陀在摧毀安定社會秩序的種姓制度之後,並沒有提出新的社會結構。他只成立僧團,並未建立在家居士團體,更沒有政治組織或組織理論。基本上,他只關心出世解脫,只規范僧團的生活法則,對於在家居士的日常生活或生老病死問題,提示的比較少。結果,出家眾接受在家眾的供養,以修行為務,自成一個隔離的系統;在家眾除了可以從出家眾獲得精神上或心理上的慰藉以外,切身的生活問題,如嬰兒出生、男女感情、結婚生子、士農工商等營生細節,恰好都是佛教僧侶所避諱的。大多數的佛教徒,並不對深奧的生死哲學感興趣,既然世俗層面無法從僧侶獲得指導,只好求助於擅長此道的婆羅門教祭司。婆羅門教多的是神只,正足以滿足大多數民眾的需要,佛教自然就不是民眾的必須了。

佛陀正如其他宗教教主或大多數古代哲學家,對於女性的定位都低於男性。尤其是佛教,更認為女身必須轉世為男身,才有成佛的可能,女性出家也不像男性出家那麼方便,女眾僧團甚至在後來從印度絕跡。這些現象雖然可以從生理方面來解釋,但女性的地位低於男性,卻是不爭的事實。然而,風俗習慣或家庭中的宗教陸祭拜,往往都是由女性來傳承的,婦女在佛教中的地位不高,自然就不會那麼熱衷於維系佛教的傳統,佛教從家庭中漸漸消失,也就不足為奇了。

從社會文化學的觀點來看,佛教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其滅亡當然是遲早的事。

佛教的固步自封與異質化

任何一種習俗或制度,在剛成立的時侯,似乎都有助於社會、宗教、人類的進步,但如果不能隨時修正,日久之後,反而會阻礙進步。許多因素固然促成了佛教的興起和發展,但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後來都變成了佛教衰落的原因。

對於印度佛教滅亡的原因,另外一位學者杜特,提出比較綜合性的看法,這些看法分成五個重點,有些是上述幾位學者說過的,筆者形容為佛教的故步自封與異質化。

(1)伽的超然地位。這種超然地位曾經保證了僧伽的純潔和精神修養的進展,旦日久之後,僧眾們都忘記了教主原來的旨意,變成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團體,專門從事精神上的修養或文化方面的研究,依靠別人的供給來維持自己的生活,漸漸不關懷周遭人群的道德和宗教水準的提高,忽略了對社會人類的教育,使得僧眾睨離廣大人群。譬如,佛教就沒有規定關於誕生、婚姻、葬禮這三件人生大事的法律,像給孤獨長者這位佛陀的最大護法,都可允許兒女們和耆那教家庭出身的人結婚,遑論其他信仰不堅定者。在這種情況下,佛教自然漸漸衰落了。

(2)佛教不幹涉社會習俗的態度。佛陀是一個苦行者、先覺者,而不是一個社會或宗教改革家。他和他的幾泣大弟子,都是出身婆羅門教家庭,因此對他來說,最重要的是實現真理,而非干涉世俗信仰和習慣,因為這些都是緣起法,都是如幻的世俗諦。在他們還在世時,這種態度很得人心,有其一定作用,但後來卻促成佛教的滅亡。初期佛經中,即有婆羅門教諸神的地位;後來的佛寺中,也充滿神和女神、葯義和羅義的偶像,又流行崇拜這些偶像的儀式。後代的人們就專心一致地崇拜這些次要的東西,而忘卻了教主原來的教法,佛教就在這些錯綜復維的信仰和儀式中,失去了自己的本來面目,使得佛教的真正目的隱而不見,終至於滅亡。

(3)比丘學問的退墮。佛教旗幟能夠高掛不墜,佛教僧團能夠受人尊敬,均有賴於組成僧團中心的知識分子。但在西元七、八世紀的時候,從這些佛教學術中心出來的人都不博學,都在非佛教的作家和辯論家的攻擊下敗倒了,這是印度人生活中的嚴重事件,可以引起一個宗教、教派和論師的衰亡。由於僧伽的懈怠,或由於僧團不能吸收最好的知識分子,佛教的學術中心逐漸失去君王和國人的信仰。

(4)密宗的興起。佛陀雖然盡了極大的努力,但還是無法從印度人的思想中,徹匠消除對於阿達婆吠陀中所記載的咒語的信仰,以及神力、占課、巫術等迷信信仰。在初期和梵文佛典中,都有咒語或陀羅尼,這是密宗興起的前兆。密宗作品出現於公元四到八世紀,密宗是高度發展的禪定哲學,在習定的時侯要利用手印、坐勢、壇場、咒語來集中意識。不幸的是,密宗的修持法被許多宗教騙子濫用了,因而眨低了它的價值,毀滅了偉大導師所倡導的高尚教義。密宗興起,使得佛教婆羅門教化,終被後者所溶合兼納,信仰密宗的佛教徒人數很少,又隱居於寺院之中,逐漸被婆羅門的汪洋大海所吞沒。

(5)宗教迫害。佛教不曾破壞其他宗教,卻先後被婆羅門教和回教徒所迫害,因為佛教集中於寺院之中,所以異教徒可以在很短期間內毀滅佛教信徒和他們所收藏的經典手稿。佛教僧侶一受到迫害,就等於佛教滅亡,倖免於難的,也紛紛逃亡到尼泊爾和錫蘭等地,佛教和佛教文物典籍就在印度被徹匠消滅干凈了。(來源:北大博雅好書,作者:鄭振煌)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佛教發源地印度如此落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黑紗什麼意思 瀏覽:573
印度一期士官多少錢一個月 瀏覽:600
印度火牛陣是哪個國家 瀏覽:972
伊朗人是古代什麼種族 瀏覽:16
印尼人均收入多少與中國對比 瀏覽:726
中國在伊朗經濟發展怎麼樣 瀏覽:406
英國首相官邸貼春聯寫的什麼 瀏覽:667
義大利表有哪些牌子 瀏覽:572
2021奧運會中國男籃多少名 瀏覽:421
義大利市長說什麼話了 瀏覽:304
中國煙草韓國怎麼看 瀏覽:636
中國有哪些東西叫中華 瀏覽:87
歐元義大利英語怎麼寫 瀏覽:418
在英國讀預科費用多少 瀏覽:829
越南為什麼沒有漢姓 瀏覽:284
印度軟體來自哪裡 瀏覽:425
中國好聲音里合唱的歌曲有哪些 瀏覽:391
伊朗打的美國無人機用什麼導彈 瀏覽:670
伊朗肺炎是怎麼染上的 瀏覽:545
為什麼印度有雅利安人 瀏覽: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