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的工業中心的名稱四個
1、孟買是棉紡織工業中心和最大的港口。
孟買是印度西部濱海城市,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孟買大區是印度整個國家人口第二密集的地區,2016年的人口統計顯示,該地區人口大約2130萬。孟買也是印度最富裕的城市,這里的百萬富翁和千萬富翁冠絕印度所有城市,重要的貿易中心和港口城市。
2、加爾各答是鋼鐵、麻紡織工業中心。
加爾各答(孟加拉語:কলকাতা,英語:Kolkata / 舊名:Calcutta)是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它位於印度東部恆河三角洲地區,胡格利河(恆河一條支流)的東岸。屬印度第三大城市(僅次於孟買和新德里)。
3、班加羅爾是重工業的中心,以及信息產業中心。
班加羅爾是印度南部城市,卡納塔克邦的首府,印度第五大城市,人口約1050萬人。印度在1947年獨立以後,班加羅爾發展成重工業的中心。高科技公司在班加羅爾的成功建立使其成為印度信息科技的中心,被譽為「亞洲的矽谷」。
4、金奈是汽車工業中心。
金奈(泰米爾語:''Chennai'' )以前稱為馬德拉斯(英文 ''Madras''),南印度東岸的一座城市。它坐落於孟加拉灣的岸邊,是泰米爾納德邦的首府,印度第四大都市,世界100大都市地區之一。
(1)印度四大支柱分別是什麼擴展閱讀:
印度工業概況
1、在英國殖民者統治期間,印度工業以紡織和采礦為主。獨立以後,鋼鐵、機械、電力、化學等工業都有所發展,工業已形成完整體系。印度的紡織、食品、精密儀器、汽車、軟體製造、航空和空間等工業發展迅速。
2、印度擁有兩大汽車企業:塔塔汽車和馬亨德拉,其中塔塔汽車於2008年收購捷豹路虎,馬亨德拉則於2010年收購雙龍汽車。
B. 印度主要產業是什麼 印度介紹
1、印度主要產業是農業,工業,旅遊業以及對外貿易。印度地處北半球,位於北緯8°24′~37°36′、東經68°7′~97°25′之間。
2、印度共和國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也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6.3%。
3、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誕生了印度河文明。前1500年左右,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並確立種姓制度,吠陀教開始發展為婆羅門教。公元前4世紀,孔雀王朝統一印度,開始推行佛教,並向外傳播。約前188年,孔雀帝國滅亡後群雄割據、外族入侵,印度教和伊斯蘭教興起。1600年英國侵入莫卧兒帝國,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以後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1947年6月,英國頒布《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領。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國,同時成為英聯邦成員國。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也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最重要出口國。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葯出口國,僑匯世界第一。
C. 有關印度經濟發展的資料
中國和印度同屬發展中國家中的大國,印度實施經濟改革時間雖晚於中國,但近年印度經濟快速崛起,已成為亞洲第四大經濟體,印度在信息技術等諸多領域的發展令世界矚目,部分產業居世界領先水平,印度的發展經驗對於我國經濟發展將具有比較意義。
信息技術產業。印度信息技術產業,特別是軟體業發展迅速,根據印度國家軟體和服務公司協會(Nasscom)公布的數據,2004-2005財年(2005年3月31日結束)印度IT服務業出口172億美元,同比增長34.5%,行業直接從業人員超過100萬人,間接從業人員250萬人,而2006年印度IT業收入則上升為320億美元,從業人員160萬人,預計2007年印度IT業將創造40萬個就業機會,同比增長25%。據德意志商業銀行公布的數據,財富500強中的一半公司是印度IT公司的客戶,美國GE、波音、花旗銀行都位列其中。美國和歐洲是印度IT產業的主要市場,例如印度TCS公司在歐盟11個國家開設19個辦公室,雇員超過700多人。因印度商業機會增加,世界知名科技公司開始在印度開設分支機構,2005年美國IBM在印度的雇員為38196人,而德國的SAP在印度的雇員將超過4000人。印度位居美國後成為全球第二大軟體出口國。與印度相比,2006年我國在軟體業出口僅為25億美元,尚存一定差距。IT業的發展對於推動國民經濟發展至關重要,IT領域競爭將決定未來經濟競爭的方式和形態,因此,加快我國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刻不容緩。
生物產業。印度生物科技產業在政府的支持下快速發展,有望成為印度高科技領域的另一支柱產業。印度生物科技產業2004-2005財年收入為10億美元,2005-2006財年為15億美元,2006-2007財年收入為20億美元。近年,印度生物科技產業發展除造就生物科技領域的熟練勞動力外,而且儲備了該領域的知識基礎,目前印度政府正在論證成為生物科技產業中心以及規劃生物科技產業計劃。印度生物科技產業按年增長36.5%,是全球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盡管目前印度生物科技在全球的份額僅為2%,但印度極具潛力在2010年前成為全球重要的生物科技產業中心。全球重要的生物科技公司對同印度公司合作意願不斷上升,根據RNCOS年度題為「亞太地區生物科技市場」報告,印度有潛力在2010年前成為全球5大生物科技國,產值將從2005年的14.5億美元上升至2010年的50億美元。在最新全球生化調查中,印度Ernst & Young公司排名日本和韓國公司之後,名列亞太地區第三名。
旅遊業。除上述領域外,印度還將旅遊業列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2005年印度旅遊業收入57億美元,預計2006年國外遊客數量將同比增長78%,外匯交易收入將同比增長122%,過去4年旅遊業直接和間接創造就業機會310萬,旅遊業約為國內生產總值的5.3%,創造的就業人數占總就業的5.4%。為推動旅遊業發展,印度採取的主要政策:放寬航空領域;對航空燃油價格政策;在旅遊領域徵收合理的稅率;並實施旅遊簽證,加強移民服務,變更酒店土地使用規劃手續等措施。
核能計劃。印度核能計劃正在發展中,已經掌握了從勘探、開採到發電、廢料處理的全過程技術。目前印度核能公司負責和平利用核能。印度現運行14座核反應堆(2720MWe),在建8個(5600MWe),印度已開始設計下一代快速增值反應堆,並在未來2年建設新的核能反應堆12座。
可再生能源。除核能外,印度還開發可再生能源,促進能源多樣化,滿足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印度擁有全球數量最多的生物氣體系統,是全球第三大太陽能池板生產國,第四大風能生產國,風力產能總量為970MW。
太空計劃。印度太空署下屬印度太空研究組織負責衛星通訊、資源勘測遙感、環境監控、氣象服務等領域太空系統內的技術研發和合作。印度的空基感測技術以及其他領域的進步推動了印度同美國等一些國家簽署在太空硬體、服務以及數據上的租賃合同,Antrix Corp已經在太空圖片領域與美國、法國構成競爭,預計2006-07年Antrix Corp在衛星發射以及太空產品銷售方面的收入將達到9358萬美元。其客戶主要為歐盟(農業和森林)、日本(火山活動監測)、美國(電話網路交換等)、泰國(信息科技)。
海洋學。印度在印度洋地區開展資源勘探和利用活動,並已向南極地區派出13批科考團,建有2個長期科考站,2007年5月經ATCM批准,印度在南極地區larsemann Hills成立第三個科考站。
國際合作。為推動科技發展,在國際層面上,印度簽署多個雙邊和多邊框架協議,在雙邊層次上,建立印度-英國聯合合作基金,印度-美國科技小組,以及其他雙邊科技合作基金,因承認印度的科技能力,印度被邀請參加國際多個大型科技項目合作,如:反質子和離子研究、國際高熱原子核反應試驗堆等。吸引和鼓勵學生從事科學教育和研究,為推動國際合作,印度政府科技署還採取以下措施:
-促進印度科學界同諾貝爾得獎者交流;
-安排計劃吸引海外出色的科學家和科技學者合作開展研發項目。
印度創新。全球管理者已經認識到印度在創新方面的潛在能力,產品創新、加工創新、製造創新方法吸引外國投資者和跨國企業。過去數年,已有包括GE、微軟、IBM、思科、因特爾、GM、摩托羅拉、HP等100多家跨國公司在印度設立了研發中心,在生命科學領域(生化和醫葯領域)、工程學、通訊相關領域(VLSI)、嵌入技術等累計投資超過10億美元。印度戴姆勒克萊斯勒研究中心是該公司在德國以外的三個研究中心之一,在班加羅爾印度工程師主要參與電子設備、模擬和軟體開發,為其在歐洲和美國市場服務。GE在班加羅爾研發中心研發飛機引擎和渦輪配件。印度政府認為,科技是促進經濟發展和變化的重要推動力,科技在印度農業、工業和服務業規劃中佔有重要地位,推動各產業最大程度的產出,為社會造福,改善生活質量。
印度企業跨國發展。根據印度統計數據表明,2005年印度企業並購金額為43億美元,2006年上升為150億美元,預計2007年將超過350億美元大關。印度國際化發展已經成為美國和歐洲商界的重要議題,印度發展實踐成為美國哈福大學商學院教材。印度Tata、Infosys、Reliance等公司成為全球知名公司。最近波士頓咨詢集團(BCG)研究報告顯示,2004-2006年國際上年收入超過10億美元的 3000家公司認為,印度公司具有低成本、高質量產品和服務優勢,有望成為國際知名公司的重要消費者、商業合作夥伴及重要競爭者,未來成功的關鍵將是同印度公司的合作。印度通過改變成本、資源、物流及市場等要素變數提高國際化能力,在海外設立機構,並兼並海外公司,主要涉及制葯、通訊、汽車、IT等領域。印度儲備銀行在推動企業國際化戰略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伴隨印度外匯儲備不斷增加,印度儲備銀行逐漸放鬆海外投資限制,以便於印度公司對外投資,並不斷修改對外投資上限和批准程序。
中國、印度國情相似,盡管我國在經濟領域諸多方面領先於印度,但印度在信息技術產業、生物醫葯等領域的發展值得關注,印度制定鼓勵優惠政策,發揮人力資源和後發優勢,實施印度式的「走出去」和「引進來」戰略,其發展模式對於我國優化產業結構,制定產業發展戰略,實現經濟可持續性發展,具有借鑒意義。
D. 古印度種姓制度的內容、性質、社會背景和歷史意義。請解釋一下,不要貼百度。
內容:印度社會即已分四大等級:「婆羅門」(僧侶)掌握神權,主持祭祀,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統治者;「剎帝利」(貴族、武士),掌握政治、軍事實權,是古印度國家的世俗統治者。
「吠舍」(農牧民、工商業者),多屬被剝削的小生產者;「首陀羅」(奴隸、雜工、僕役),是沒有任何權利的被壓迫、被剝削者。
性質:種姓制度是印度社會特有的一種專制統治時代等級制度,它是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產物。
社會背景:由於婆羅門教成了國家的統治支柱,其制定的法典是《摩奴法論》,它是印度法制史上第一部較為正式的法律典籍,全面闡述婆羅門教的教義,詳細規定了種姓制度的具體內容。
歷史意義:種姓制度阻礙了印度的發展和進步,種姓制度在社會中已經根深蒂固,直到今天,印度仍然保存著種姓制度的殘跡,仍然嚴重影響著這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
(4)印度四大支柱分別是什麼擴展閱讀:
21世紀婆羅門和剎帝利貴族階層的影響力雖然大不如前了,但是仍控制著主部門,吠舍階層地位有所改善,但首陀羅和賤民「不可接觸者」的狀況並未有明顯改觀。
底層的人若想染指較高級的職業或職位比登天還難,在同階層尚可談公平,不同階層公平或機會有天壤之別。
印度是一個多元文化並存,等級森嚴的社會,通常按種姓、宗教、階級、地區和性別把人劃分為不同的等級。
種姓制不但壓迫低級種姓,而且歧視婦女,它通過傳統習俗、觀念壓迫低級種姓、印度教以外的宗教群體和廣大婦女,導致他們受教育程度很低。
種姓制度在印度有幾百年的歷史,根據這種制度,更高種姓的人可以享有質量好的學校和工作,低種姓的人大都貧窮,而且不識字。
然而,對印度低種姓階層的絕大多數人來說,改變的步伐還是不快,取得的成功也是有限的。不過,改變的要求從未像現在這樣迫切過。
在印度還存在著廣泛的不平等,尤其是對「賤民」的孩子,學校教室里確實存在種姓歧視的問題。印度教育體制「深陷在階級模式的泥潭中」。
E. 印度的經濟支柱是什麼
1、印度優先發展服務業的原因一個國家的經濟構成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就是農業,包括農林牧漁業;第二產業就是工業,主要是製造業;最後一個是第三產業,主要是服務業。在工業革命以前都是農業為主的,工業革命後才開始有工業和製造業,而歷史上的大國幾乎都是工業強國,荷蘭和西班牙除外,算是貿易立國的,這是算是服務業,優先發展工業
一方面可以迅速提升國家經濟實力,另一方面工業可以提供大量的工作崗位,解決農業人口的轉換問題,隨後就會迎來城鎮化,城鎮化的提升帶來的是服務業的需求,這是之前很多國家走過的老路,在工業化發展的初期,國內的消費能力較低,無法自行消化工業生產能力,只能出口給其他的國家,利用出口的優勢來發展過來的工業/製造業,中國走的是這樣的策略,但是印度不是。
而印度是一個農業為主的國家,是傳統的農業國家,從1991年開始「改革開放」後實施市場經濟的政策,但是在經濟的發展策略上是優先發展服務產業的,製造業發展一直比較緩慢,其中個中原因有多種,印度是一個民主制度的國家,土地私有化,政府之間是聯邦的體制,要發展製造業就需要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投入,但是因為中央協調的能力較弱,無法形成強有力的統一協調能力,導致基礎建設停滯不前。沒有基礎建設,製造業就難有大的發展。
還因為宗教信仰,比如種姓制度,導致人口的流動有很大的困難,這是就業的一個基礎,製造業的發展需要人力資源是自由的,也就是就業市場是自由交換的。土地的私有化也為工業化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阻力,因為合約談判的成本太高,政府很難做統一的徵收和規劃,私人之間的談判成本太高,盡管現在印度在努力改變這種現狀,但是進展依然緩慢。
2、印度的農業增加值在經濟中的比重印度的農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和中國的農業佔GDP的比重曾經是同樣的水平,在1990年之前,總體而言印度的農業比重還在中國之上,印度最高的時候曾經達到了42.8%的比重,這是完完全全的農業國家了。不過整體來看,農業所佔的比重是逐漸降低的,到2018年印度的這個比重已經降到了14.46%,比1967年的高點下降了28個百分點,這個降幅是非常巨大的。
而印度2018年的製造業增加值只有4000億美元,相當於中國的十分之一,雖然在全球排名第六位,但是絕對值還是非常低,大概是相當於中國20年前的水平。印度單靠服務業的發展是無法解決貧困問題的,發展製造業是唯一的出路。
F. 印度的經濟支柱產業是什麼
印度的支柱產業。
1、【服務業】佔印度GDP55.1%。主要部門有貿易服務、金融服務、運輸、通信和信息服務業等。2007/2008財年增長約為10%。2006年印度軟體服務業產值約396億美元,其中出口314億美。
2、【旅遊業】旅遊業因其良好的社會和創匯效益被印政府列為發展重點,該產業已成為主要創匯部門和重要的就業創造部門。
旅遊業直接提供約5190萬個就業崗位。2006年訪印外國遊客人數約為443萬,比上年增長14.2%,創匯約6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4.6%。主要旅遊點有阿格拉、德里、齋浦爾、昌迪加爾、納蘭達、邁索爾、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
3、【交通運輸】鐵路是最大的國營部門,是印主要運輸手段。鐵路部門實行單獨預算,每年與中央財政預算一起提交議會討論通過。近年來,公路運輸發展較快,已承擔了全國貨運和客運量的70%和85%,是世界最大公路網之一。海運能力世界第17位。
(6)印度四大支柱分別是什麼擴展閱讀:
支柱產業特徵:
支柱產業與主導產業的不同點在於,它首先側重的是產值和利潤水平,是國家和地方財政最重要的收入來源。
支柱產業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強調大規模產出。支柱產業著重強調產業的凈產出占國民經濟或地區經濟的比重。
(2)強調現在。現在比重大的產業就是支柱產業,即便其比重呈下降趨勢,只要比重還較大,仍可稱為支柱產業。
(3)強調發展。支柱產業要求市場擴張能力強、需求彈性高,發展快於其他行業。要求生產率持續、迅速增長,生產成本不斷下降。
(4)強調擴大就業。
(5)強調帶動作用。支柱產業要求產業關聯度高、長期預期效果好。
(6)強調節約能源和資源。
G. 印度直言無利可圖,放棄加入「印太經濟框架」談判,將會帶來哪些影響
印度退出“印太經濟框架”,也就是IPEF,帶來的影響如下。首先這會讓美國的計劃無法像預期的那般順利實施,其次為了吸引印度它會開出更優惠的條件,最後印度會以此為契機不斷發展自身的本土產業。從這件事能夠看出印度的自主意識正變得越來越強烈,它不再盲目信任全球貿易體系。它會從自身的利益出發,不會輕易為美國的目的買單。
未來隨著世界的進一步發展,像印度這樣清醒的國家會越來越多。美國試圖在印太地區孤立中國,完全是一廂情願的妄想。事實會證明,只有符合成員國根本利益的多邊協定,才有機會被接納和實行。
從這個多邊協定的名字就能夠看出,印度在美國的計劃當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印度選擇退出,那麼IPEF的影響力將會大打折扣。美國的險惡用心可謂路人皆知,藉助IPEF,它試圖與RCEP協定針鋒相對。但前提是,IPEF必須要得到印度的支持,否則就是空中樓閣。
你認為最終印度和美國會達成一致嗎?
H. 印度四大工業,印度
印度獨立之初,工業高度集中在少數沿海大城市。僅孟買、加爾各答和阿默達巴德所在的三個邦,工業產值佔全國70%以上。近年,工業過分集中的狀況已有所改善。目前,印度可分為五個比較重要的工業區域。
(1)以加爾各答為中心的工業區。這里是全國最早形成的工業區,近幾十年略有衰退。現工業產值僅佔全國的1/10。麻紡和機械是本區的兩大工業部門。
(2)以孟買—浦那為中心的工業區。工業產值佔全國1/6,已顯著領先於其他工業區。棉紡工業長期居優勢地位,佔全國30%。此外,機械、化工、煉油等部門在國內均有突出地位,已成為多部門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3)以阿默達巴德為中心的工業區。周圍是印度主要棉花和油料產地。以傳統工業為主,棉紡織業和油脂工業在國內居首位,水泥、化工兩部門地位突出。
(4)以馬德拉斯—班加羅爾為中心的工業區。這是發展最快的工業區,規模已接近於加爾各答區。區內集中了電力、飛機製造、造船、煉油等工業部門,以及航空、電子、電機等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
(5)以那格浦爾為中心的工業區。這是20世紀50年代發展起來的重工業區,有印度的「魯爾區」之稱。它接近主要煤炭產地,煤和鋼鐵產量均佔全國的3/4,電力、重型機械、化工、非金屬產品等地位也很突出,是內地重要的重工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