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古印度由哪裡半島組成

古印度由哪裡半島組成

發布時間:2023-09-30 02:52:21

『壹』 古代印度的資料

古印度

恆河,從喜馬拉雅山起步,走過一個被孟加拉灣、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環抱的亞洲半島,滋潤了這一方土地,也孕育了一片光輝燦爛的文明,成為一個國度的「聖河」。而這個幸運的國度就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

2002年12月,中國與印度簽署了關於中國公民組團赴印度旅遊實施方案的諒解備忘錄。在踏足這一古老神秘的土地之前,我們不妨先神遊一番。

聖詩般的純美曲調

印度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這個國家獨特的歷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從遠古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從亞洲到歐洲等多種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個由五大民族構成的國家,本身就像一個大大的文化博物館。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買是文化的中心,而加爾各答則每天都有關於文化的新聞,多元化的音樂、舞蹈、舞劇和笑劇都令遊人眼花繚亂,樂而忘返。

在喧鬧的大城市生活久了,人們都嚮往返璞歸真。而印度傳統音樂的基礎正是「自然」。它歌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神之間的關系。四季的旋律都在傳統曲調「拉格」中得到體現——傳說古人從森林裡小鳥的鳴叫和樹枝燃燒的聲音獲得靈感而創造了第一首「拉格」。至於歌曲的內容,則源於北印度的宗教儀式。時至今日,傳統歌曲依然保留了古代的發音,歌者音質純凈,令歌曲保持一種簡潔、純美的聖詩感覺。即使你聽不懂歌詞,也能體會到自然的神聖與平和。

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一——Natyam,在印度語中的意思是「舞蹈的藝術」。它除了強調舞蹈的節奏感,還十分強調伴奏音樂必須悅耳動聽,由莊重的詩歌和風格純朴的音樂組成。這本是用於祭祀的舞蹈,能充分體現舞者情感,最初由神廟舞女在廟宇里表演。這一舞蹈的動作關鍵在於保持上身的挺直,腿部半彎,雙膝分開,而雙腳則要像一把半開的扇。雖然有嚴格的動作規范,但其實每一個演員的表演都是不一樣的,而且大多數時候表演都是即興的,因此每一支Natyam的個人風格都十分強烈。

現在,這種傳統的舞蹈在一股復古的潮流中再度興起。不過,古時候的Natyam一般是獨舞,而現在群舞更為流行。一群身段婀娜、身穿艷麗傳統服裝的舞女,在動聽的音樂中如仙子般翩然起舞,效果比獨舞更勝一籌。時至今日,Natyam更發展成一套講究技術的藝術體系。

泥爐碳火烹調的美食

印度的咖喱聞名世界,很多人都以為米飯和咖喱是印度的主要食品和調味料。但實際上,在印度只有一部分地方是以米飯為主食,而咖喱對於大部分印度人來說更是一種陌生的調味料。

其實,沒有統一風格才是印度菜的最大特色。而且不僅印度各城市之間的飲食習慣有很大不同,就連每家人都有明顯的飲食風格。但總的來說,雞、魚和羊肉是最普遍的。肉汁是印度的主要醬料,在整個印度都十分流行。當然,每個地方的肉汁都有其明顯的地方特色。而在印度的廚房裡,只有新鮮的青辣椒和曬乾的紅辣椒是辣的。所以不喜歡辣的遊客不用擔心不能吃到正宗的印度美食。

對於遊客來說,印度最著名的傳統菜色起源於印度王室。燉肉、醬料和米飯分別是三種不同烹調風格的基礎。但王室食品畢竟只能在專門餐館和大酒店吃得上,老百姓對它也並不「感冒」。在當地,很多受追捧的印度菜都是很家常的,例如用未發酵的燕麥麵包,塗上以煤火煮上整整一夜而成的青芥末,如此簡單的冬天小吃,無論是農夫還是城市人都把它視為至愛。而在南部城市,地道的脆薄餅和蒸米糕都很出名。至於在沿海的一些地區,除了有螃蟹、龍蝦、虎蝦和貝類等海鮮餐外,清香的椰子也是最常用的食材。

泥爐碳火烹調法是印度特有的烹飪方式。它對時間的掌握非常講究。當爐溫達到600攝氏度後,烹飪相差一兩分鍾,甚至一兩秒鍾,都影響著烹飪的成敗。而用這種方法烹飪的肉是不用油的,吃的時候再蘸上酸乳酪。當食物還沒上桌,那吱吱作響的碳火聲,還有悠悠飄出的香味,都已經令你食指大動。

此外,在印度的多個地方,都喜歡用一種叫「thali」的大淺盤盛載食物。在用「thali」進餐時,應該入鄉隨俗地慢慢品嘗,狼吞虎咽只會讓當地人笑話。

多姿多彩的旅遊選擇

駱駝之旅

徒步旅行能讓你更近距離地體驗印度的風土人情,但如果你懶得走路,不妨乘著「沙漠之舟」走一趟。駱駝之旅一般在幾小時到幾天不等,非常隨意。在Jaisalmer和Pushkar附近的沙漠都有駱駝出租。這可不是每個國家都有的節目,如果你剛好又在10月到2月間來到印度,可千萬別錯過當一回「駱駝騎士」的滋味哦。

雪山之旅

1月到3月,是在印度滑雪的最佳季節。Narkanda和Auli都是當地著名的滑雪勝地。雖然滑雪在印度是比較新的旅遊項目,還沒發展成熟,但這只會令你的旅程更貼近自然,有更多的樂趣。在享受滑雪帶給你動感十足的興奮之餘,你不妨嘆上一杯熱氣騰騰的薑茶,再來一塊香噴噴的印度薄餅,然後在透藍的天幕之下靜靜欣賞。

博物館之旅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的文化遺產到今天依然魅力四射。在全國的很多地方都有令人嘆為觀止的古建築遺址,斷斷續續地告訴你印度的昨天。不過如果你要想一次看盡印度五千年歷史,就一定要到博物館了。

英國在19世紀統治印度時就為印度的文化而驚嘆,於是大力收集各種文物,並於1875年在加爾各答建立起第一所博物館。如今,在已經獨立的印度,博物館發展得更為多元化。有科學博物館、博物學博物館、民間藝術博物館等等。博物館的藏品豐富,記錄詳盡,從平民到帝王的物品都應有盡有,保證讓你大飽眼福。

喜馬拉雅山之旅

相對於尼泊爾境內遊人如鯽的喜馬拉雅山,印度境內的那部分喜馬拉雅山更為安靜平和。如果你想在這世界第一山上靜聽大自然的聲音,不妨作一次徒步登山之旅。登山旅程最適合的季節是4月到11月,不過每個登山點的開放時間都不一樣,在計劃你的行程之前最好先查清楚。

『貳』 古印度建立國家和統一時間

古印度最早的統一的時間是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時期)。

古印度存在於公元前3200年~前1750年間,成熟於公元前2200~前2000年,最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消逝於公元前1750年左右。阿育王在位時,孔雀帝國正處於最強盛的時期,他統一了除南端以外的整個印度半島。

(2)古印度由哪裡半島組成擴展閱讀:

古印度與古埃及、古巴比倫、中國並稱為「四大文明古國」,地域范圍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印度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這個國家獨特的歷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從遠古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從亞洲到歐洲等多種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個由五大民族構成的國家,本身就像一個大大的文化博物館。印度河流域是文化的中心。古印度雖然是一個多種姓的、歷史包袱較沉重的國家,但依然為世界文化留下了獨特風格的遺產。

『叄』 古代印度歷史的列表

古印度歷史簡述

多種姓的古印度文明

一、多分裂少統一的文明進程

自然環境 古印度的地理范圍不限於今天的印度,而是指整個次大陸,即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等國。在古印度,並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以「印度」作為自己的國名,但波斯人和古希臘人稱印度河以東地域為印度,我國的《史記》和《漢書》稱之為「身毒」,《後漢書》稱之為「天竺」,唐代玄奘在其《大唐西域記》中改稱為「印度」。顯然,這個名稱是從印度河的名稱引申而來的。

古印度三面環海,北背高聳的喜馬拉雅山,所以在地理上是一個獨立的三角形半島。其北部有平原,還有兩條大河流域,即印度河和恆河,這對農業的發展有利。南部有高原,有富饒的森林和礦藏,這對手工業發展有利。由於次大陸地域遼闊,境內自然環境好,古印度人就用不著全力冒險向海洋挑戰。

古印度也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遠在1400萬年前,這里就有人類的祖先臘瑪古猿在活動。舊石器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半島的北部。新石器文化的遺址則遍布次大陸。約公元前4000年代末至3000年代,半島進入金石並用時代。約公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進入文明。因此,整個史前時代直到文明的出現,次大陸一直有居民活動。

居民 古印度可謂世界人種的大熔爐。主要有矮黑人、原始奧大利亞人、達羅毗荼人、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臘人、大月氏人、白匈奴人等,說得確切些,就是三大人種(黃種、黑種、白種)都有,方言竟多達200種以上,所以古印度居民的構成比較復雜。

如果說中國文明是長期統一,短暫分裂的進程,那麼,古印度文明則是多分裂少統一的發展趨勢。縱觀其文明進程,大致有如下幾個時代:

第一個時代是印度河文明時代(約公元前2300—1750年)。這是古印度最早的文明,中心在印度河的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兩地,故稱「哈拉巴文化」。但這個文明是直到1921—1924年才被人們發現的,它與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一樣,曾長期埋藏在地下不為人們所知。所以,1922年《劍橋印度史》第一卷初版時,還認為古印度進入文明是從公元前1000年代的「後期吠陀時代」開始的。哈拉巴文化的發現,使古印度文明的時間一下子向前推進了1300年。

第二個時代是吠陀時代(約公元前1500—600年)。這個時代又分為早期吠陀時代(公元前1500—1000年)和後期吠陀時代(公元前900—600年)兩個階段。所以分兩個階段是因為,輝煌燦爛的印度河文明原因不明的毀滅後,古印度的歷史近200模糊不清。大約從公元前1500年開始,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侵入次大陸,但這些雅利安人是處在原始社會末期的人,所以在整個早期吠陀時代,即在公元前1500—1000年期間,古印度倒退到由野蠻向文明過渡的時代。從公元前900年開始,雅利安人才進入文明,或者說古印度才第二次進入文明。學者們把公元前900—600年這段時期稱之為後期吠陀時代。不過,這個時期的文明與哈拉巴文化相比,實在是個可憐蟲。

第三個時代是列國時代(公元前600—400年)。有時也稱「早期佛教時代」。這是古印度列國並舉的時代,但也是一個戰國紛爭,逐步為統一打基礎的時代,其中恆河流域的摩揭陀國最為強大。此時,古印度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東移,即恆河流域成為文明中心,至於印度河流域,不僅失去重要地位,而且在公元前518年被波斯帝國佔領,成為其一個行省。

第四個時代是孔雀帝國時代(公元前324—187年)。這是古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統一時代和帝國,但統一者不是列國時代的強國摩揭陀,而是已失去重要地位的印度河流域的一位出身孔雀族的起義領袖。亞歷山大滅亡波斯帝國後,印度河流域成為亞歷山大帝國的領土,但亞歷山大一離開印度後,這里就爆發了起義,起義領袖旃陀羅笈多不僅趕走了亞歷山大的守軍,而且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起了帝國。由列國並舉到統一,一方面是世界各文明古國的發展趨勢,一方面也有利於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所以到帝國第三代王阿育王統治時期(公元前269—232年),帝國進入繁盛時代。但這個帝國維持了137年後,於公元前187年被巽伽王朝(公元前187—75年)代替,巽伽王朝已不是帝國,初期統治整個恆河流域,以後就成了偏安於摩揭陀的小朝廷。到公元前75年,巽伽王朝末帝被甘華所殺,但甘華王朝(公元前75—30年)既偏安,以不鞏固,45年間有四個國王統治,平均一個國王統治11年。公元前30年,這個小朝廷也被南印度的一個小國安度羅給滅亡了。總之,孔雀帝國滅亡後,古印度的歷史一是長期模糊不清;二是外族不斷入侵。先後有大夏的希臘人、塞種人、安息人、大月氏人。其中只有中國的大月氏人在古印度西北部建立了穩固的政權。

第五個時代是貴霜帝國時代(公元1—3世紀)。貴霜帝國的建立者是居住在中國敦煌與祁連山一帶的大月氏人的一支。公元前2世紀,游牧的大月氏人被匈奴人擊敗,西遷至中亞,進而占據大夏,逐漸從游牧轉為以農業為主的生活,社會制度也逐漸從原始社會過渡到階級社會。張騫於公元前139年出使西域時曾到達此地。這時大月氏人分五個部落,酋長稱「翕侯」,約在公元1世紀初,五翕侯中的貴霜翕侯丘就卻(公元15—65年)消滅其它翕侯,統一五部落,建立起貴霜國家。丘就卻還向南攻擊喀布爾河流域和今克什米爾地區,初步奠定了帝國的基礎。丘就卻死後,其子閆膏珍(65—75年)繼位,他又向南進兵印度,佔領恆河流域。到第三代王迦膩色迦(78—102年)時,貴霜帝國進入盛期,都城富樓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此時帝國地跨中亞和南亞,與羅馬、安息、中國的東漢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的四大帝國。同時,在公元90年,貴霜派7萬大軍進攻駐守西域的班超,漢煙軍人少,甚為驚恐,但班超利用貴霜軍勞師遠征,軍糧不足之缺點,「收谷堅守」又派伏兵襲殺其向龜茲求援糧草的部隊,迫使貴霜軍退回蔥嶺以南,並與東漢保持和平關系。

迦膩色迦征戰一生,擴大了帝國的版圖,但也使百姓飽償戰爭之苦,以至無法忍受他的擴張政策,所以當他卧病在床時,人們就用被子蒙住他,使他窒息而死。他死後,帝國開始衰落。到3世紀,帝國已分裂成若干小公國。古印度歷史又進入模糊不清的階段。直到4世紀笈多帝國的興起。425年,貴霜在大夏的殘余勢力也被啞噠人(白匈奴)滅亡。

從以上幾個時代不難看出,公元前2300年直到笈多帝國的興起,古印度除了137年的孔雀帝國和近100年的貴霜帝國是統一強盛的帝國外,其餘則都是諸國分裂時代。甚至是模糊不清的時代。

二、失落的印度河文明

文明的發現 如前所述,1924年以前,學者們講古印度文明的第一章是從吠陀時代開始的,這當然是一種錯誤的認識。1921年,英國考古學家在印度河上游發現了哈拉巴遺址,1924年,他們又在下游發現了摩亨佐·達羅遺址。經科學測定,這是一些處在公元前2300—1750年的遠古文明。比吠陀文明早出1千多年。印度傳來的消息震動了當時全世界的學術界,因為這些遺址的文明程度不僅令人吃驚,而且使人們發現,吠陀文明簡直是一個黑暗的大倒退時代。

文明的規模 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巴是城市文明遺址,兩城周長都有4.8公里以上,城市都是由衛城和下城(居民區)兩部分組成,其居民數各自約有35.000人。兩城相距644公里,形成兩個中心,這顯然是兩個彼此獨立的國家都城。以後,考古學家們又陸續發現類似的大大小小的遺址數百處,其分布范圍也不限於印度河流域,其地域比早期埃及和兩河流域的古文明遺址的分布范圍要大得多。顯然,這是一個分布范圍比較大的文明時代,但也是一個被人們徹底遺忘的時代。如果說蘇美爾文明還能從神話傳說中找到影子的話,那麼,印度河文明則連個神話傳說的影子也沒有。好在考古學家發現了它,使這些在地下長眠了3千多年的大大小小的遺址得以重見天日,也使我們能夠了解其文明的大概情況。

文明的特點 印度河文明是青銅器文明。銅制的不僅有匕首、箭鏃、矛頭等武器,也有鐮刀、鋸子、斧、鑿、魚鉤等生產工具。農業是當時的重要生產部門,栽培的作物主要有大麥、小麥、豆類、芝麻蔬菜,在水源好的地方也種稻。此外還有椰棗、果樹、棉花,所以印度是棉花的故鄉。居民也從事畜牧業,馴養的動物有牛、豬、狗、驢等。家禽和魚類也食用。

手工業比較發達。除青銅器外,也掌握了對金、銀、鉛、錫等金屬加工技術,且熱加工和冷加工已有較高水平,尤其是還會用焊接法製造金屬器。制陶業和紡織業也有較高水平,如紡錘和紡輪在話許多遺址中都有發現,染缸的存在說明當時已掌握了紡織品的染色技術。陶器的坯由陶輪製成,再由陶窯燒制。陶窯設計也非常合理,火焰可燒到頂層。陶製品也有一些飾以圖畫精品。此外,手工藝品的製作也十分精美,如項鏈、戒指、手鐲、臂鐲、足鐲、耳環等首飾,既有金銀製品,也有象牙和寶石製品。印章是其特產,章上刻有文字和圖案,文字約有四、五百個符號,這是進入文明的標志,但這些文字現在還沒有釋讀通。

商業也很活躍。遺址中發現有印度河文明中心以外的東西,如印章在兩河流域也有發現,同樣,兩河流域的圓形印章和金屬製品在這些遺址中也有發現,這說明與兩河流域有商業貿易往來。學者們認為,這種遠程貿易是由海路進行的,印章也有船的圖案。此外,遺址中還有石制的稱錘,並有二進法和十進法,這說明其度量衡制度也

這個網址繼續看,有七頁http://www.xueshubook.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218&Page=1

『肆』 古印度次大陸南部的地理位置和地形都有哪些特點

印度次大陸南部是一個三角形的半島,以德干高原為主體。德干高原西高東低,平均高度為海拔600米。南部沿東西海岸分別蔓延著東高止和西高止、兩條山脈。沿海岸地區氣候潮濕,土地肥沃。印度次大陸地形特點是,平原和河谷盆地遼闊,可耕地面積大,發展農業經濟的自然條件優越。

『伍』 為什麼印度河在巴基斯坦,而不在印度

06-1613:12

關注

哥哥,印度河在古印度時就有了,而那時的古印度包括中南半島。即今天的南亞。在16世紀英國殖民印度時,印度包括今天印度和巴基斯坦,在1948年,印度獨立,信仰印度教和佛教的中南半島東北部成為印度,信仰伊斯蘭教中南半島西部地區成為巴基斯坦,大抵就是這樣,故印度河在巴基斯坦。

42贊

鏡頭下的世界觀旅遊達人

06-1602:25

關注

印度地名得名於印度河,河名出自梵文Sindhu之拉丁語式拼法Ins――即「河流」之意,但今天的印度河主要流域不在印度而在巴基斯坦。

印度河幹流除上游在中國西藏境內之外,中下游流經了克什米爾地區和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地區目前為印度巴基斯坦所爭議,分為巴控克什米爾和印控克什米爾。印度河流經了印控克什米爾拉達克地區。

之所以造成印度河不在印度的局面,主要有幾個原因:

一、「印度」之名的混亂與誤解

歷史上所說的古印度文明,其實就是以印度河平原為中心的一小塊古文明區域。然而這塊地域,在地理上現在歸屬於與中國西域和青藏高原直接接壤的巴基斯坦。

這塊被稱為印度河平原的古文明地區,即古印度;是印度文明的發祥地。在17世紀被英國殖民者佔有,而後合並於恆河平原、德干高原而成為統一的近代印度,於是發生了地理和歷史的巨大混淆。但是在此之前,印度河平原文明長期是一個獨立的政治及文化區域,是一系列獨立王國的主要所在地。印度河古文明的繼承者不是今日的印度,而是今天的巴基斯坦。換句話說,人們所傳說的印度古文明,並非來自今日的印度,而是來自印度河平原所在的古代的巴基斯坦。

很多人常常混淆一個名稱的地理意義和國家意義。印度本義不是國名,而僅僅是地名。直到英國殖民者進入控制南亞次大陸以前,古代的南亞次大陸並不存在一個叫印度的統一國家。

古印度次大陸大部分時間處於小國林立的分裂狀態。在隋唐以前,漢語中用來稱呼南亞次大陸那些神秘國度的名字不統一,非常雜亂。最常見的名號有身毒、天竺等。唐代玄奘以後才稱之為印度。印度這個地理名稱並非國家名稱,而是唐僧玄奘所命名的區域名稱。

玄奘在公元7世紀游學中亞和印度次大陸時,足跡遍及西域及南亞。他的《大唐西域記》所記載當時中亞及南亞次大陸的國家數目多達138個。即使在英屬印度時期,印度地區也只是相對統一,各地大小土邦林立,異國為數眾多。所以印度詩人泰戈爾也說過,「印度」之名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而僅是一個地理概念。這一論斷反映了歷史事實。

二、英國殖民解體後對於英屬南亞的分割

1947年8月14日和15日發生在印度次大陸的歷史事件,大英帝國統治下的英屬印度解體,誕生印度聯邦和巴基斯坦自治領兩個新國家。由於當時分治條款只涉及現代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二國的劃分問題,漢語常稱之為「印巴分治」。

英國政府於1947年2月改派蒙巴頓任印度總督,6月公布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印度被分割成:(1)巴基斯坦國,包括西巴基斯坦和東巴基斯坦,人口7千萬;(2)印度聯邦,包括英屬印度的其餘部分,人口2.25億;(3)王公土邦562個,佔印度面積2/5,人口8.1千萬,在政權移交後享有獨立地位,但可參加印度或巴基斯坦。1947年8月印、巴正式分治。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獨立,成為英聯邦的自治領(領土包括東、西巴基斯坦兩部分),1956年3月23日成立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1947年8月15日印度自治領成立,1950年1月26日宣布為印度共和國,仍為英聯邦成員。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結束了英國在印度的190年的殖民統治。

分割後,印度河流域大部分都在巴基斯坦境內,印度占流域的一部分。中國和阿富汗也有印度河流域一部分!

印度河總流域面積為110多萬平方公里,幹流長約3000公里,平均年徑流2070億立方米。

印度河幹流源於中國西藏境內岡底斯山岡仁波齊峰的東北部,源頭稱為獅泉河。河流在印控拉達克境內基本上向西北流。河流穿過喜馬拉雅山脈和喀喇昆侖山脈之間,接納眾多冰川,進入巴基斯坦境內後,在布恩吉(Bungi)附近與吉爾吉特(Gilgit)河相匯,然後轉向西南流。貫穿巴基斯坦全境,在卡拉奇附近注入阿拉伯海!

三、准確的講,目前印度河流域還是有一部分屬於印度!

生活在印度河上游一帶的民族(例如西藏人、拉達克人等)顯示了與中亞而非南亞的密切關系。他們屬亞洲血統,操藏語,信佛教,牧業為地方重要經濟活動。

北印度河平原居住著一些農業集團,其操旁遮普語及相關方言,成為印度河谷地人數最多的民族。語言、種族和部落組織在區分集團時具次要作用。旁遮普民族明顯的主要特徵是種姓,不過沒有印度教制度的宗教與儀式的涵義。信奉伊斯蘭教的賈特人與拉傑普特人是旁遮普重要的社會成分。

印度河下游居住著一些操信德語及相關方言的農業民族。這一區域的許多文化特點似乎具有相當的古風,信德人對自己區域的獨特性引以自豪。喀拉蚩雖在信德,卻主要是一個講烏爾都語的城市,旁遮普人和1947年次大陸分治後到達巴基斯坦的印度移民。

「印、巴分治」後,為了避免糾紛,兩國在1960年簽訂了「印度河用水條約」,規定印度使用河水系總水量的1/5,其餘歸巴基斯坦使用。

現在被印度人民尊稱為「聖河」和「印度的母親」的大河是恆河。眾多的神話故事和宗教傳說構成了恆河兩岸獨特的風土人情。恆河是印度的聖河!

展開全部

791贊

雲霧山中繞清泉石上流國際問答達人

06-1608:42

關注

先介紹巴基斯坦的基本面:巴國地處南亞次大陸東北部;面積88萬平方公里;人口1.97億;地緣結構上,發源於西藏高原的印度河縱貫全境,是巴基斯坦的「母親河」,河流沖擊而成的平原低地,適宜大規模工農業開展,是無可爭議的本部核心;東北部的青藏高原將印度河板塊與東亞大陸隔離開來;西北部的興都庫什山脈和西部的俾路支高原,則是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伊朗這兩個中亞國家的地緣分界;東部,塔爾沙漠則將印度河流域與南亞次大陸其他部分分隔開來。至於南部,則是阿拉伯海。

總的來說,巴基斯坦的地緣結構還是十分完整的。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它身處的印度河板塊,被以恆河流域為核心的印度所壓制。

這種局面其實是天然形成的。作為南亞次大陸的兩大核心板塊,恆河流域相對於印度河流域有兩大地緣優勢:

首先,是自身地緣實力更強。印度河全長1368公里;而恆河則是2510公里;在流域面積上,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大致相當;但印度河流域乾燥少雨;恆河中下游地區卻雨量豐沛,為恆河流域的工農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淡水。

其次,地緣格局上,印度河流域位居南亞次大陸邊緣;而恆河卻居於中部。這種不同的區位決定了,恆河平原是南亞次大陸的地緣核心。在兩大地緣板塊的競爭中,恆河平原不僅自身條件占優,還可以藉助「中原」的地位,整合東部的孟加拉和南部的德干高原,獲得整體實體的提升――而這是偏居西北的印度河流域無法做到的。

所以,我們看到,盡管印度河流域是印度文明的發源地;但最終,恆河大平原卻成為了印度文明核心區域,印度教的聖河也是恆河,而非印度河。

當然,印度河板塊和恆河板塊的地緣博弈,說到底也只是南亞次大陸內部的事。由於雙方同處於一個整體地緣板塊,通常情況下,這種博弈與文明核心的轉移,並不會影響造成文明的分裂――東亞大陸的文明核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後,它們仍然同為中國和華夏文明的一部分。

但南亞次大陸的情況卻完全不同。印度河板塊與恆河板塊的地緣博弈,最後竟演化成兩大地緣板塊在政治和人文上的決裂――不僅形成了巴基斯坦和印度這兩個不同的國家,印度河板塊的人類文明也徹底發生改變,這個印度文明的原生地,最後竟為伊斯蘭文明的一部分。

這又是為什麼?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印度河板塊受到中亞板塊的強勢沖擊。

以地緣隔斷的強度而言,印度河板塊周邊的地緣屏障中,以青藏高原隔斷能力最強,興都庫什山脈和俾路支高原居中,塔爾沙漠則最次。

這種隔斷能力的差別,決定了印度河板塊屬於南亞次大陸的地緣歸屬,但也為中亞外來勢力的進入留下了巨大空間。

相對於喀喇昆侖山脈和青藏高原的不可逾越,興都庫什山脈和俾路支高原地形要平緩的多。尤其是興都庫什山脈西部的低矮山嶺,自古便是中亞進入南亞的天然通道。上古時期,發源於西亞、東歐的雅利安人正是經此通道進入南亞次大陸,成為婆羅門、剎帝利等印度高種姓白人的祖先。

到封建時代,伊斯蘭文明興起,中亞被納入其勢力范圍,並以今日的阿富汗和伊朗為跳板,穿過興都庫什山脈,與占據南亞次大陸的印度文明發生激烈沖突。

當時的伊斯蘭文明,無論是在規模、發達程度、以及軍事能力方面,都超過過印度文明;加上印度文明本身的分裂屬性,導致其無法抵禦伊斯蘭文明的攻擊,勢力范圍逐漸萎縮。最終,在16世紀,伊斯蘭化的突厥人擊敗土著政治勢力,徹底取得了南亞次大陸的統治權,建立了赫赫有名的莫卧兒帝國。

如果從伊斯蘭文明擴張的傳統看,在取得政治勝利後,通常會對當地的原有文明進行覆蓋式的替換。

不過伊斯蘭文明的核心在西亞,影響力輻射到南亞時已近強弩之末,加之印度文明底蘊深厚,體量龐大,故在南亞次大陸上,這種情況並未發生。但是,藉助自身的強勢地位,伊斯蘭文明仍在部分區域留下影響――在最靠近西亞核心區的印度河流域,以及便於海上往來的孟加拉,當地的印度土著徹底伊斯蘭化。

及至近代,伊斯蘭文明衰落,英國取代莫卧兒王朝,成為印度的統治者。但英國式殖民統治,帶有典型的資本主義色彩,其出發點是盤剝利潤,而非奪取領土,故無興趣對印度社會結構進行徹底改造。反而,為了便於統治,英國還大力扶植伊斯蘭教、錫克教等少數派,以防備印度教族群的反抗――而這也進一步加大了這些族群之間的沖突。

隨著二戰結束,英國勢力退出南亞次大陸,印度獨立。印度河流域和孟加拉三角洲因同屬於伊斯蘭文明的關系,聯合組成巴基斯坦

作為南亞次大陸的主體國家,印度理所當然的意圖主導該區域的新秩序。而歷史積怨、領土紛爭,文明體系的不同以及恆河、印度河兩大板塊的地緣矛盾等等因素,決定了它與巴基斯坦的戰爭不可避免。

憑借互不相連的印度河板塊和孟加拉三角洲,巴基斯坦當然不可能敵的過占據南亞次大陸主體部分的印度。兩次印巴戰爭,巴基斯坦皆以失敗收場;尤其是第二次印巴戰爭,印度徹底擊敗東巴基斯坦,使其擺脫伊斯蘭堡的控制,成為獨立的孟加拉國。

當然,按照印度的想法,最好是能將巴基斯坦徹底吞並――就像他吞並錫金一樣。不過巴基斯坦畢竟不是錫金那樣的彈丸之國,自身還是具備一定實力的;至於文明體系方面,伊斯蘭文明雖已衰落,但印度文明也強不到哪去,不足以引誘伊斯蘭民眾重回故主門庭;再加上國際政治環境的影響,種種因素導致,印度無法徹底收服巴基斯坦。

但即便如此,也足夠巴基斯坦難受了。畢竟在地緣屬性上,印巴的地緣分隔並不十分明顯(僅僅是一個59萬平方公里的塔爾沙漠);而印度一統南亞次大陸的野心不可改變;印度河板塊的地緣實力,決定了巴基斯坦無論如何都不是印度對手。要對抗印度,必須引入外力。

在古代和近代、伊斯蘭和英國都曾充當國這個外力的角色。但伊斯蘭文明已經衰落,英國勢力又已退出,此二者皆指望不上。於是,巴基斯坦首先把希望投向了美國。

美國不僅是世界第一超級大國,還是印度洋的海上霸主。最關鍵的是,這種地位,和印度獨霸印度洋的地緣戰略構成了天然沖突,因此聯美製印是很自然的選擇。

對美國而言,聯巴制印,不僅有利於壓制印度洋上的潛在威脅,還可以打壓蘇聯勢力(因在印度洋和西藏兩大方向上分別與美、中沖突,故印度鐵定親俄),在冷戰大背景下,這完全符合美國利益,美巴同盟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但傍上美國的巴基斯坦,卻並沒有獲得想像中的保障。印巴沖突中,美國對巴基斯坦的支持極其有限。這又使為什麼?

首先是因為美蘇二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美蘇爭霸的主戰場首在歐洲、次在東亞;海上角逐也集中在北大西洋、北太平洋甚至北冰洋。印度洋板塊與美蘇二國相隔甚遠,屬於冷戰邊緣地區,故不值得美國在此投入太多精力。

其次,印度洋是四大洋中,與美國地緣關系最疏離的一個,美國在此力量有限。而即使這有限的力量,美國還得主要用在中東這個石油資源豐富、交通位置至關重要的關鍵地區。

如果美國在巴基斯坦投入過多,一則力有不逮,二則會引發印度的報復,進而嚴重影響自己到對中東的控制。基於這種考慮,美國對巴基斯坦的口惠而實不至,也就順理成章了。

正是因為美國指望不上,巴基斯坦才選擇了中國。

在現代文明條件下,青藏高原已經不能完全阻斷東亞與南亞的聯系――這是中巴能夠合作的保證;與此同時,青藏高原畢竟是世界屋脊,就算科學技術日趨發達,它的地緣分隔作用依然相當程度上存在。換句話說,中國沒有能力佔領南亞――這是巴基斯坦敢跟中國深入合作的前提。

而對中國而言,青藏高原的存在,決定了中印之間的矛盾是結構性的;而目光再放長遠些,中國經營印度洋,必然引發印度不快。所以親近巴基斯坦,符合中國的利益。

即便拋開印度,巴基斯坦作為一個印度洋國家,對中國在該區域的影響力拓展也有巨大價值。

出於利益的考慮,決定了美國不能過分幫助巴基斯坦;而中國卻會對巴基斯坦不惜血本。縱然美強中弱,但投入程度的不同,導致中國反而對巴基斯坦更有幫助。只要印巴的地緣結構不發生變化,中巴的鐵哥們關系只會越來越好。

展開全部

158贊

『陸』 古印度歷史文化介紹大全

這個地區, 歷史 上被中國人籠統稱為印度,與古代中國關系極為密切。但是近代中國人對之誤解甚多。印度本身古代沒有成文史,沒有任何有系統的史書。以下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古印度歷史 文化 介紹,希望你喜歡。

古印度歷史文化介紹

1、古代只有古印度地區,並沒有印度國

印度一名(In ),在古代是指南亞次大陸印度地區——印地。

印度是地區之名而並不是國家之名。因為在歷史上,印度不是統一國家,所以沒有固定的國名。在英國人把大印度地區殖民地化以前,這個地區的 政治 狀態一直是小邦和部族林立,從來沒有被徹底統一而成為同一個國家。

印地,歷史上是人種來源極其復雜的混雜地區,有白種人、黃種人(包括蒙古人、漢藏人)以及褐色人和小黑人。

印度從來沒有形成統一的文化和民族(至今也沒有)。所以沒有什麼印度民族。

印度地區古代以來也沒有統一的本土文字和語言。

所以印度地區今天除了方言外,統一的官方語言是英國殖民者輸入的 英語 。

2、印度地區中國人命名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一名,也非印度人所自名。

印度,是唐代中國人給印地的命名。古代中國史籍中稱印地為印度,還稱為身毒、申毒、天竺、天篤、身篤、乾篤、賢豆、呬度、印第亞、印特伽羅、末睇提舍、婆羅門國、沐胥、阿離耶提舍、因陀羅婆陀那等等。

[《山海經》曰:“身毒之國,軒轅氏居之。”晉人郭璞註:天竺國也。”]

古代中國人在唐代以後稱印地(印度地區)為印度。這個名稱,後來被世界和印度人自己所接受,於是獨立後而有了印度的國家名稱。

【印度這個名稱是唐僧玄奘《大唐西域記》正式命名的。書中描述古印度曰:

“詳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雲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雲印度。

印度之人,隨地稱國,殊方異俗,遙舉總名,語其所美,謂之印度。

印度者,唐言“月”。月(在印地方言中)有多名,斯其一稱。言諸群生輪回不息,無明長夜莫有司晨,其猶白日既隱,宵月斯繼,雖有星光之照,豈如朗月之明!敬緣斯致,因而譬月。良以其土聖賢繼軌,導凡御物,如月照臨。由是義故,謂之印度。

印度種姓族類群分,而婆羅門特為清貴。從其雅稱,傳以成俗。無雲經界之別,總謂婆羅門國焉。

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五印度之境,周九萬余里(指整個南亞半島)。三垂大海,北背雪山(指喜馬拉雅山)。北廣南狹,形如半月。畫野區分,七十餘國。

時特暑熱,地多泉濕。北乃山阜隱軫,丘陵舄鹵;東則川野沃潤,疇隴膏腴。南方草木榮茂;西方土地磽確。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西方人則另有一說,認為印度一詞,系出自信度河(梵Sindhu,月河 )之名,後來成為波斯人與希臘(小亞細亞)人對印地之稱呼,於是而成印度地區之稱。]

3、印度地區 地理

印度半島之國土,可分成三個地形區,即北印度、德干高原與南印度。

唐玄奘周遊印度地區,對印度地方做了劃分,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區,稱為五天竺、五印度。略稱五天、五竺、五印。

印地有印度河(Ins)、恆河(Ganges)、布拉馬普特拉河(Brahmaputra)等三大河流。

恆河流域為全印度最熱之地,熱季氣溫經常高達攝氏四十九度,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則為世界雨量最多之處。除西北方之印度大沙漠外,印地全境土壤堪稱肥沃。

印度河梵名Sindhu (信度河,月河),乃印度地區北方之大河。印度河——月河實際是一條 國際 河流。這條大河發源於西藏高原,流經喜馬拉雅山與喀拉昆侖山兩山脈之間,流向西南而貫穿喜馬拉雅山。印度河右岸交會阿富汗的喀布爾河,左岸匯流巴基斯坦的旁遮普(梵Pan~ja^b ,五河之意)地方之諸支流,流經巴基斯坦而入阿拉伯海。

五河之地,大部分位於今日大巴基斯坦境內。此地是所謂“古印度文明”的起源地。所謂古老的印度(印地)文明——著名的古印度河文明,主要地域並不在印度境內,而在巴基斯坦境內。與中國西藏地區的遠古石器時代文化也有關系。

佛教興起於喜馬拉雅山下的尼泊爾地區。佛教的全盛時代,則盛行於印度河流域,包括阿富汗的喀布爾河流域、巴基斯坦的旁遮普之犍陀羅地區、印度北部的哈拉巴地區、比哈爾地區和中國的西域地區、吐蕃地區、蒙古高原,以及部分中亞地區。

所以,就嚴格意義而言,佛教根本不是從今日所說的印度——南亞印度地區起源,也沒有什麼文明關系。南亞地區那裡自古以來流行的是印度教而不是佛教。

4、印度古代沒有統一的語言文字

印度古代沒有統一的文字、語言。古代印地的部族語言文字,後來多已經滅亡。

印度地區的古文字中最重要也最著名的是兩種,即巴利文和梵文。這兩種文字之所以還存在都是依靠佛經。

【巴利文pàli-bhàsà(英文名稱pali)】

古代佛經使用的文字是巴利文。

[據說,巴利(Pa^li),原是“線”、“規范”的意思,後轉用為佛教聖典的稱謂。覺音大士將聖典經律論三藏稱為“巴利”,而稱三藏之注釋為義疏。近代將三藏及註疏所用的語言稱為巴利語。]

近人的研究認為,巴利 語文 可能是北方印地一個小民族釋迦族的母語,也是佛陀時代摩揭陀國一帶的大眾語。佛祖當初就是用這種語言傳法,所以弟子們也用這種語文記誦他的經教。

但是巴利語文今已滅亡。原來的巴利文字母已經不存在。現在唯有緬甸、柬埔寨、泰國的佛經有巴利文三藏,但也都是用他們本國字母所記錄的。

所以,?純粹的巴利語文早已失傳,僅僅靠了佛經而保存下來一些譯文。

[丁福保認為:“巴利語P&amacron;l&imacron;,南方佛教之聖典語,為古南天竺之一地方語。與北方佛教聖典語之梵語相比較,音調變化少,文法亦簡易。不如彼之繁雜,極富通俗之語。後入錫侖(錫蘭)而行,現今存在之小乘經原本,大抵以此語記之。南方佛教徒,以巴利語為古摩迦陀(摩羯陀)語。”其說巴利語為南方印地語,不確。巴利語文是釋迦牟尼本族語文,後來隨小乘佛教向南傳布而成為南系佛經的書面語。]

【梵文】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述北方印地的文字說:“詳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則,四十七言”(47個字母)。“梵王天帝作則隨時,異道諸仙各制文字。”

梵語(Sanskrit)是古印度婆羅門教(梵天教)的標准語文,流行北印地區,故又稱天竺語。即吠陀、梵書及北傳佛教聖典所用之語文。

Sanskrit語源乃源自 sam!skr!ta(完成之意)。我國、日本僧人依據此語言由梵天所造之 傳說 ,故稱梵語或聖語。但是,梵語並不是古代印度地區人民的日常語言和通用語言。

梵語又稱雅語,是婆羅門與佛教高僧使用的密語。廣義而言,梵語可分為吠陀梵語(Vedic Sanskrit)與古典梵語(Classical Sanskrit)。前者為婆羅門教之聖典(吠陀)之語言。

後者於公元前四世紀左右,由波爾尼(梵天Pa^n!ini )建立梵語字母體系,後來成為佛經的專用書面語言。

[波爾尼,梵名Pa^n!ini 。又作波膩尼、波尼你、巴尼尼。系古巴基斯坦地區的文法家。健馱邏國(在今日巴基斯坦地區)娑羅睹邏(梵S/ala^tura )人。估計約生於公元前4至3世紀。據《大唐西域記》卷二健馱邏國條記:波爾尼生而知博物,愍時之澆薄,欲削浮偽,刪定繁瑣,乃有述作之志,遂蒙自在天之教,於是研究深思,採摭群言,遂作成字書。此書究極今古,總括文言,王見是書而珍異,令全國傳習,若有誦通者,則賞以金錢,故當時皆師徒傳授,盛行當世。

但是,波爾尼所創之梵文非吠陀梵語,亦不同於其後之佛經梵語,是一種後來死滅了的文字。(參考《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 瑜伽 師地論略纂卷》六、《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

吠陀梵語經由時代之演進,逐漸發展成古典梵語,而遠離日常用語。後來的佛經如《佛所行贊》(梵Buddha -carita )、《大事》(梵Maha^vastu )、《本生鬘》(梵Ja^takama^la^ )等佛教聖典皆用古典梵語書寫。

梵語字母,並不是現在西方人整理的那種拉丁化字母,而是接近於藏文、蒙古和滿文的字母。

為區別於古代之吠陀梵語,佛教經典所用之梵語被稱為佛教梵語(BuddhistSanskrit)。又因佛典所用之梵語並非純梵語,而已混用印地雜多之俗語方言,呈現極為復雜之型態,故又稱為佛教混合梵語(Buddhist HybridSanskrit)。

10世紀以後,由於伊斯蘭教入侵,近代印度各種方言發達,梵語與佛教逐漸失去其在印地實際之影響,也成為一種死去語言。

梵語一詞在中國是隨著佛經而傳入的。《梁高僧傳》卷一《安清傳》說:“於是宣譯眾經,改梵(胡)為漢。”我國古代佛教界研究梵語之書籍頗多。如《唐梵文字》一卷(唐僧全真著。文宗開成四年(839)完成。收於大正藏第五十四冊。內容系漢梵語匯之對照編列,並有密教用語散列其間。)《翻梵語》十卷(作者寶唱)、《一切經音義》(作者玄應、慧琳、希麟)、《華嚴經音義》(作者慧苑)、《悉曇字記》(作者智廣)、《梵語千字文》(作者義凈)、《翻譯名義集》(作者法雲)等。

實際上,古代的印度梵語早已失傳,是通過中國佛學才得以保存和流傳的。

5、古代文明

印度並不是什麼文明古國,也沒有什麼統一的古印度文明。

古月河(印度河)文明,約於公元前二千五百年時(或謂西元前三千年至前二千年),於印度河流域滋生,稱為月河文明或者古印度河文化。

當時發展出水利灌溉、計劃縝密之街道、公共浴室、磚造樓房、排水系統等,極具現代觀念之都市設計要素。1921至1922年,西方考古學者發掘出莫汗佐達羅(Mohenjo-daro)及哈拉巴(Harappa^)兩座古都,即屬此一時期之文明遺跡。

創造這一古文明的人種則不可知,有人認為是達羅毗荼人(?),但是絕對不是今日的印度人祖先。?

傳說在公元前二千餘年,來自伊朗地區的白色人種(雅利安人)越過興都庫什山脈(Hin Kush),侵入印度河上游之五河(梵Pan~ja^b )流域。

其中之一部進入至恆河流域,他們征服並奴役原住土著民。雅利安人將統治下的社會劃分成四種等級,即:

(一)婆羅門(梵bra^hman!a ,祭司)。

(二)剎帝利(梵ks!atriya ,王族)。

(三)吠舍(梵vais/ya ,商人、農人)。

(四)首陀羅(梵s/u^dra ,奴隸)。此外,尚有不屬於種姓制度之等外賤民。

此種嚴格的階級制度,限制任何階層間的流動性,也不允許等級之間的通婚,稱為種姓制度。

雅利安人之宗教,崇拜存於 自然 力中之神靈,並是一種多神教,稱為婆羅門教。

有關此類印度太古之記事,主要記錄也在佛經中。

『柒』 古印度就是尼泊爾嗎為什麼很多人把佛教和印度聯系在一起

反過來說還差不多,大多數情況下,古代尼泊爾是包含在古印度的。印度,不是特指的國家,而是一個非常廣大的地域,包括現在的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尼珀爾、部分阿富汗、伊朗地區等,甚至還可以包括部分中南半島的緬甸地區,所以地理名稱叫印度次大陸。同時還可以包括中亞很多地區也是受古印度文化影響,如西域地區、中亞五國(伊斯蘭興起是佛教後一千多年以後的事)。後期這些國家大部分都是在二戰後從英國殖民地各自獨立的。這里古時候是邦國林立,偶爾的幾次統一的時間就沒有維持超過50年的。不過在這個紛亂的城邦地區中,卻也因為這些征戰的君主而使佛教從一個西北方小城邦主機擴展到整個大陸。古印度本身就是非常注重思想和宗教,古印度教流傳在各個邦國,後來佛教在這些邦國中都有人修行,有人弘揚,曾經輝煌數千年,東方的北方的中國等國家取經,也都只說是去「身毒」「天竺」,也就是指涵蓋印度大陸,非是特指某地。

『捌』 求古代印度的資料 急!急!急!

<古印度吠陀時期和列國>,在愛問共享資料網可以下載。還有一本<劍橋印度史>

閱讀全文

與古印度由哪裡半島組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早在多少年宣布同性合法 瀏覽:475
怎麼會是中國 瀏覽:147
義大利化妝品哪裡折扣最大 瀏覽:902
地市中國銀行的工資待遇怎麼樣 瀏覽:754
英國為什麼禁止燃油車 瀏覽:643
為什麼伊朗官員老被襲擊 瀏覽:517
印尼人在中國怎麼辦簽證 瀏覽:287
伊朗少將被美國襲擊怎麼回事 瀏覽:156
越南怎麼用電信流量 瀏覽:290
伊朗最近局勢怎麼樣了 瀏覽:764
義大利薺菜怎麼樣 瀏覽:598
蘇格蘭為什麼支持義大利 瀏覽:491
印尼買的中國什麼疫苗 瀏覽:834
您好的印尼語怎麼說 瀏覽:248
去義大利打工工作簽怎麼辦理 瀏覽:708
中國移動的插口怎麼插 瀏覽:491
印尼本意指什麼 瀏覽:302
20萬印尼盾值多少錢 瀏覽:927
印度有什麼博物館 瀏覽:987
伊朗靠什麼養活 瀏覽: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