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印度為什麼有那麼多弱智和殘疾人
他們弱智,不能歧視他們。因為印度和我國一樣,貧富分化嚴重。印度的教育比我國還差,普及率不高,文盲率很高,我國至少有希望小學。殘疾人,這就涉及印度的醫療,也相對落後,而且窮人多,沒錢治病,很多人選擇用土方治療,加上城鄉交通不發達,往往拖延了合適治療的時間。印度還比較封建思維,將人分三六九等。什麼種姓的。生活在這樣國度的人民其實很可憐。
㈡ 印度人心理是怎樣的
印度是個種姓社會,大致上可以分為兩種心理:
精英階層高等種姓:自大,欺軟怕硬,類似南朝鮮國。
低種姓平民階層:對未來機會沒有規劃,無誠信,道德層次低(受教育程度低)。
㈢ 印度殘疾人如何生活
如果是吃飯的手沒了,那就用左手拿湯匙吃嘛,左手沒接觸食物哦!
如果是上廁所的那隻手沒有了,那就用坐便氣帶沖洗烘乾那種!
㈣ 印度人的三觀怎麼這么奇怪
1、那麼印度人的三觀是什麼呢? 今天就來說說吧。 首先是大多數印度人都是這樣的。 他們專注於腦力勞動,對體力勞動感到羞恥。 印度社會有兩個特點,一是種姓制度。 眾所周知,印度種姓制度最初與種族的膚色有關,但到了後期主要是按職業劃分,與膚色沒有絕對必要的關系。 前者是階級和種姓,婆羅門、殺弟弟、貝舍、首陀羅和建民五大類,而後者是職業種姓,種類繁多,種類繁多。 此外,印度南部和北部有不同的職業種姓制度。 現在,當印度人互相詢問他們的種姓時,他們實際上是在詢問職業種姓,即您的祖先是做什麼的。 婆羅門崇拜的許多種姓與印度的種姓相似。 神話中的眾神和祖先是最重要的。 比如一個有文化的印度人,看到某個婆羅門種姓,立刻就知道這是皇帝的後裔,那就是太上老君的後裔。 據說印度神話體系大到嚇死人。 因此,尋找真金帶來的神並不難,而這些神話和故事原本都是婆羅門編造的。 他們在編纂時,將自己的家族編為神後裔,這定義了婆羅門的高貴純潔血統。 要麼是他媽媽在他懷孕的時候做了一個奇怪的夢,要麼就是他一出生就帶著紅光。 簡而言之,貴族必須有意圖。 當然,印度婆羅門的血統確實與土著印第安人的血統不一樣。 他們是中亞雅利安游牧民族的後裔。 另一方面,那些普通人以他們的職業為姓。
例如,如果你聽到你姓李,那麼你的祖先一定種過李子。 有一天,你說你姓朱,你的祖先一定是磨漆的。 大概就是這么回事。 但是,印度教社會的階級普遍是固定的,那些種李子磨漆的人,是絕對不可能建立王朝的。 因為種姓身份是非法的,甘地興盛後,印度的一些婆羅門不服氣,甘地的中立祖先也是一位香水製造商。 有什麼了不起,而在種姓體系中,婆羅門殺弟弟貝舍、首陀羅以及賤民分別對應神權階級、統治階級、納稅階級和奴隸階級。 後兩個階級對應的三個種姓都從事體力勞動。 一般來說,第一種性別是這兩類。 千百年來,印度的老百姓在種姓制度的框架下,一直過著和平、冷漠的生活。 通婚是族群出於自我認同和保持純血的需要,禁止與外國人通婚。 這種做法在世界各地都很普遍。 在美國早期,法律禁止白人和黑人通婚,而隔離制則是避免接觸各種容易傳染的東西,如肉、血、動物、食物、糞便和尿液等,也不要碰這些人。
㈤ 聽說印度人一生只能報考四次公務員。好稀奇哦``
是呀,這才是真正的精英考試,不過考上了也就牛了。
印度公務員考試:體系成熟,世界最難
「全印度公務員系統」考試據稱是世界上最難的考試,通過率極低,大概只有千分之一。每名考生最多隻能考4次。
待遇好催生公務員熱
新華社記者唐璐曾在最近10年間斷斷續續到過印度,在尼赫魯大學和其他地方學習,對印度的公務員制度有比較深的了解。她向記者介紹,十年前在尼赫魯大學學習期間,很多同學都准備公務員考試。因為如果考上公務員的話,政府在醫療、住房等方面會給予非常大的優惠政策。比如在公務員期間可以住在政府分的房子里,醫療上也有很好的保障。這是公務員在印度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而在所有報考的部門中,外交部門的公務員是最難考的。唐璐強調:「即使通過最終的考試,也不是完事大吉,還不能馬上走上工作崗位。通過考試的幸運兒們,還需要在印度行政學院進修或者培訓兩年,之後才能進入中央及印度各邦的政府部門。」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印度專家韓華的回答也證實了唐璐的說法。當初她在印度大學學習的時候,每年的公務員考試開始前,該校的應屆畢業生都會集中精力准備考試。「我了解的很多學生都准備考印度的外交部。聽他們說也幾乎是百里挑一,甚至萬里挑一,通過率確實不高。」
真正選拔精英階層
印度駐華使館的戴斯先生對記者介紹了他在1998年公務員考試的情景。他就是通過公務員考試後,才進入外交部的。戴斯說自己來自一個印度經濟不是很發達的邦,在他們那個邦中,參加公務員考試的人很多。「越是經濟比較落後的地區,可能越有很多的人來參加,因為做公務員更能出人頭地。」
在印度,能稱得上是公務員的人不到7000名。印度的公務員概念與政府工作人員有很大的不同。公務員專指通過「全印度公務員系統」考試在中央和各邦工作的人。正因為總數很少,他們專職負責政府事務,因此不被允許參與黨派活動。
戴斯強調,印度的公務員的基數小,所以每年招考公務員的崗位也非常少,一般每年500人左右。正是如此,公務員被印度人視為「光宗耀祖」的行業,待遇也遠遠要比一般工作高,他們是全社會公認的精英階層。再加上印度總人口多,適齡考試者自然也多,所以每年擠破門檻往裡沖就不稀奇了,這是使它成為世界上最難的考試的重要因素。
另據韓華表示,印度的公務員考試體系應該算是比較成熟的,也比較完備,這或許與該國從英國繼承下來的很多具體的文官制度有關。公務員考試也不僅僅面向大學畢業生,具備一定條件的社會人員也可以參加。
組織該國公務員考試的「公務員委員會」規定,不超過30歲、擁有國家承認的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都可報名。而且該國對待不同的種姓和需要照顧的特殊人群(比如殘疾人)還有年齡放寬的規定,體現了一種相對公平的原則。考試主要分筆試和面試兩大部分。
整個過程持續一年
戴斯向記者介紹,筆試又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初試,在每年的3月舉行,另一部分是正式的筆試,只能是通過初試的人才能參加。每年10月左右舉行。一般參加這部分筆試的人都是初試的佼佼者,都經過了幾百比一的殘酷競爭,才能爭奪下一步面試的機會。
初試分為300分的專業科目和150分的一般知識兩部分,全部為選擇題。而初試之後的筆試被稱為主試,共有9場考試,每場考試3個小時,沒有一道選擇,全部是主觀題。主試的總分是2000分。題目設置主要包括英語、印度語言、作文、自選的專業科目和一般知識。
戴斯很幸運,他一次就通過了考試,「因為考試很難,所以有人會考很多次的。」他還表示,很多考公務員的人要參加輔導班,這些輔導班是由一些有經驗的老師組成的,可以給考生提供很多的建議。「但是也要因人而異,我沒有參加輔導班,但是周圍的朋友參加了,我們就一同分享經驗,以避免盲人摸象。」
韓華也對記者介紹,中國的公務員考試不指定專用的參考教材,但是在印度考公務員,政府會指定若干本教材,供學生掌握題型,並牢記里邊的知識點,考試內容差不多就是書中的內容。「指定的教材應該按照科目的不同而不同。拿備考外交系統的指定教材來說,這些書籍的內容大致會包括基本的文化常識、世界地理、國際關系史、外交學等。」 但是有指定教材的這一部分也只是專業科目,一般知識的准備是無從下手的,主要考察考生的知識結構和知識面,很多考生因為這一部門使得總分數不高。
戴斯說,通過筆試之後,在第二年要參加面試,面試在第二年的3月舉行,總分300分。面試分數加上主試分數就是最終的排名分數。政府各部門會根據排名的高低,從上到下按照名額來錄取。
面試就是與考官面對面的交流,他們會問一些專業知識,也會問一些知識面很寬的問題,更會模擬一些現場情景,請考生即時作答。「還是有一些難度的。」戴斯笑著說,「而且最近幾年越來越難了,我要是現在考恐怕就不能通過了。」
印度的公務員考試主要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全印度公務員考試,另一個是中央公務員考試。前者主要分為全印度行政系統考試、全印度警察系統考試和全印度森林系統考試,通過者將分派到下屬的各個邦政府中任職,但屬於國家公務員待遇;中央公務員考試則分為具體的部門考試,比如外交、農業、鐵路、郵政系統等等。通過者直接在印度的中央政府工作。因為筆試的內容一樣,因此考試參加中央公務員考試可以在報名表上按照優先順序列出最想報的部門,最後由考試部門通過匯總的分數從上到下錄取。
㈥ 印度真的有媒體上報道的那麼落後嗎
我覺得印度真的和媒體上報道的,差不多印度這個國家真的是比較落後。
第三就是印度這個國家它種族意識比較重,所以就會有很多的不平等的現象。比如印度國家這個國家,他們歧視女性,女性在他們的生活中是很不被尊重的,印度的法律也不夠完善,所以這個國家不管從經濟還是文化都非常的落後。
㈦ 印度人大多窮困,但為何幸福指數還那麼高呢主要原因有三點
有句話是這么說的「幸福與金錢無關,與心靈相連」,也就是有錢並不一定幸福,關鍵是心靈的滿足。這個觀點很多人都不認同,因為在現在物質經濟中,物質必然成為主導因素。因此,越富裕的國家,應該越幸福,如中東石油富國,還有北歐國家等。但是這個放在印度身上卻正好驗證,印度人大多數那是窮困潦倒,但是印度的幸福指數為何還那麼高呢?主要是三點原因。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僅次於我國的國家,但是GDP只有我國的零頭還不到,因此,人均GDP是我國的六分之一。整個印度人均GDP才1000多美元,跟很多非洲最不發達國家一個水平,甚至還低於他們。光是看這數據,印度那是窮到了極點啊,而且在印度很多大城市也確實如此,如孟買,一半以上的人住在貧民窟裡面。
但是在世界范圍內的幸福指數調查來看,印度幸福指數非常高,比我國高太多了,甚至高過發達國家。90%的印度人表示,如果有來生,還要做印度人,而不願意做其他國家人,因為他們認為印度人最好,最幸福。
而且我們看到印度街頭,大量無家可歸的人,貧困的人們和孩子,他們臉上大多那也是笑容,說明確實快樂了。這個跟我們的想像完全不一樣,我們可能認為印度人這么窮,那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是仍恰恰相反,活的很好。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其實主要是三點。
第一,宗教因素。
印度大多數信奉印度教,而印度教跟佛教,跟基督教、 *** 教的差別是,強調「苦修」,認為吃苦那是上天的恩賜,那是幸福,只有受苦多了才能進入天堂,才能在來生有更好的待遇。所以我們看到為何印度有那麼多的苦行僧,為何有那麼多人吃苦臉上還帶著笑容。因為這從他們內心來看,這不是苦,這是在修行,因此,不會覺得痛苦,反而是輕鬆快樂。
第二,做到了公平。
中國古代有句話叫做「不患寡而患不均」,也就是窮沒關系,大家都窮,而且社會公平,這也沒關系。而因此這一點做的很好,對於社會的每一個階層,每一個人做到了社會的公平,這也是英國殖民統治下留下來的所謂民主的制度,在印度,人人平等,不因任何條件實行歧視。
比如說,殘疾人佔比8%,那麼在公務員,社會工作方面,必須預留8%的職位給他們。而且印度每個人都有權利參與任何政治活動,有權利干任何事。在面臨的所有的抉擇的時候,給予每個人都是平等的。而且印度族群復雜,幾乎每個族群都有自己的黨派,都有自己的通道,所以就像我國40多年前那樣,大家窮,但是都窮,都很開心。
第三,沒有壓力。
印度雖然窮,但是從英國人那裡繼承了兩樣好東西,那就是免費的醫療和均等化的教育。解決了最大的兩個問題,印度實行免費醫療,窮人再窮也看得起病,到公立醫院基本不花錢,而且葯價因為有仿製葯也是很便宜,所以印度人看病無壓力。
在教育方面,印度90%以上的學生都上公立學校,而印度每年拿出GDP的4%投入教育,使得學生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學習費用都非常低。即使大學也基本花不了幾個錢,而且針對窮人基本還能免掉。所以印度人雖然窮,但是沒有不安全感,沒有啥壓力。所以,印度人雖然窮,但是覺得自己活的幸福,並不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