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日本為什麼不攻列印度人

日本為什麼不攻列印度人

發布時間:2023-10-10 09:50:29

❶ 日本侵華長達14年,為何入侵印度打一次就放棄了

日本是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的島國:土地貧瘠、資源匱乏、多火山地震。在這種惡劣的生存環境下日本人很早就形成了大陸情結。早在公元4世紀六十年代尚未完全統一日本列島的大和王朝就出兵朝鮮半島並成功征服了所謂「弁韓之地」。16世紀豐臣秀吉在統一日本後制定了一個野心勃勃的計劃:征服朝鮮並以之為跳板入侵中國,然後將天皇安置在北京,以北京周圍的土地作為對參戰武士的封賞,而他自己做坐鎮寧波繼續展開對印度和南洋諸國的征服行動。

正是這個計劃奠定了日本之後兩百餘年侵略東亞大陸的整體基調。1879年日本吞並了琉球王國。1895年日本通過《馬關條約》從清政府手中割佔台灣。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得以在中國東北攫取諸多政治、經濟、軍事利益。1910年日本通過《日韓合並條約》在朝鮮半島確立殖民統治。1914年日本又奪取了被德國占據的中國山東青島以及太平洋上的一系列島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黎和會把德國以前在中國山東的利益轉讓給了日本。以收回山東主權為導火索引發了五四愛國運動。

一戰後德國在太平洋上的殖民地中赤道以北的原德屬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等地在也為日本所得。一戰期間忙於戰爭的歐洲列強在華勢力有所減弱,日本和美國逐漸成為在西太平洋地區最大的競爭者。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五國締結的《五國海軍條約》規定:五國主力艦總噸位限額為美、英各52.5萬噸;日本31.5萬噸;法、意各17.5萬噸。這時的日本已成為僅次於美、英的世界第三海軍強國。與此同時日本憑借地利上的優勢得以掌握西太平洋地區的制海權。

美國和英國的海軍都需要維護全球利益,所以日本在西太平洋這一具體的局部地區實際上反而佔有一定的相對優勢。日本利用自己在中國及西太平洋地區的優勢加緊在這一地區滲透擴張。其實日本很早就在為侵華戰爭做准備:日俄戰爭後日本在中國東北的旅大地區成立了關東都督府,從而將這里打造成為日後侵佔中國東北乃至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基地。與此同時俄國將1897—1903年間所築中東鐵路的長春至大連段支線以及鐵路兩側地帶的治外法權轉讓給了日本。

日本為管理這一新佔領地區設立了滿鐵守備隊(即後來的關東軍)。1906年底日本在中國東北設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1907年日本在「關東州」駐扎隸屬關東都督府陸軍部的一個步兵師團和六個鐵道守備隊的兵力。1919年4月日本將關東都督府改為關東廳,將原關東都督府陸軍部升格為「關東軍司令部」。4月12日關東廳和關東軍司令部同時成立。1920年5月日本又設立了奉天特務機關。至此日本實際上已建立了一整套殖民中國東北的行政、經濟、軍事、特務機構。

1931年9月18日蓄謀已久的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地區。1937年7月7日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日本開始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在一次次侵略戰爭中屢屢得手使日本野心越發膨脹起來。在這一過程中被稱為大陸政策的日本對外擴張的政策基調逐漸成形:第一步占據琉球、台灣;第二步占據朝鮮半島;第三步占據中國東北;第四步侵吞中國;第五步征服東南亞及印度。日本人自己對此總結道: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東亞,欲征服東亞必先征服中國,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

那麼日本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究竟包括哪些地區呢?事實上日本在一開始並沒明確「大東亞共榮圈」所包含的范圍。日本為什麼在提出「大東亞共榮圈」這一概念時並不明確其范圍呢?這是因為日本深知「大東亞共榮圈」實際上會破壞其他列強在亞太地區的既得利益。當時正深陷中國戰場無法自拔的日本尚未做好對美、英等國開戰的准備。1939年日本的盟友納粹德國在歐洲所發動的戰爭吸引了美、英等國的主要精力,另一方面日本與美、英等國的矛盾也愈演愈烈。

因此到了1940年日本開始明確指出大東亞共榮圈包括下列地區:朝鮮、「滿洲國」、中國、法屬印度支那、荷屬東印度、英屬印度、澳大利亞、西伯利亞等地。1939年日本的盟友納粹德國在歐洲挑起了戰火。1940年6月22日法國在納粹德國的進攻下僅僅只抵抗了39天就簽訂了投降協定。法國的投降令日本看到了趁機吞並法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這樣一種天賜良機。1940年9月22日駐守越南諒山的法國殖民軍遭到日軍進攻,在激戰一小時之後1萬多名法軍向日軍繳械投降。

包括如今的越南、寮國、柬埔寨三國的法屬印度支那從此被日本所控制。日軍進入東南亞後迅速引起了美、英、荷、澳等國的警惕。日軍進入越南後可以從西南方向迂迴攻擊中國的側翼,從而切斷中國抗戰獲得外部支持的地緣通道。與此同時進入越南的日軍也對美國的殖民地菲律賓、英國的殖民地馬來亞、荷蘭的殖民地荷屬東印度以及澳大利亞等地構成威脅。日本把自己在東南亞的行動稱為是旨在將亞洲人民從歐美白人殖民者的統治下拯救出來的解放戰爭。

當時日本使用了諸多具有煽動性的宣傳口號「建設亞洲人的亞洲」「大東亞共存共榮」「沒有徵服、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王道樂土」......當時的東南亞只有泰國一個獨立國家,今天的越南、寮國、柬埔寨當時是法國殖民地,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是英國殖民地,菲律賓是美國殖民地,印尼是荷蘭殖民地。當地人已經歷了相當漫長的殖民統治。相當一部分東南亞人不僅不討厭日本,反而把日本視為幫助他們打碎西方殖民主義枷鎖的一股力量。

日本所提出的宣傳口號對當時的東南亞人還是很有欺騙性和誘惑性的。二戰期間緬甸的德欽昂山、泰國的鑾披汶、印尼的蘇加諾等人都曾與日本人合作過。這對美、英、荷、澳等國在東南亞的殖民統治實際上已構成了挑戰。當時的美國正處於國力上升的時期:盡管美國完全確立世界霸權要到二戰以後,不過在當時美國實際上就已表現出稱霸世界的苗頭。美國擔心日本可能會征服整個中國和東南亞,那麼屆時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將受到嚴峻的挑戰。

再進一步說控制了整個西太平洋地區的日本甚至可能會對美國本土的安全構成威脅。美國面對日本咄咄逼人的攻勢覺得必須採取一定的行動了。美國要求日本限期從中國撤軍,否則將對日本展開石油禁運等制裁。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如果美國一旦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那麼日本的戰機、戰艦、坦克都會因為缺油而成為擺設。這時的日本實際上只剩下兩條路可走:一條就是按美國所說的那樣限期從中國撤軍;另一條則是鋌而走險奪取東南亞、太平洋等地的石油、橡膠等資源。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對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發動的偷襲造成美軍陣亡2400人喪生、負傷1250人,同時美軍還損失了四艘戰列艦、兩艘驅逐艦、188架飛機。在此後的六個月中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無足輕重。沒有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威脅使日本對其它列強在東南亞的力量可以徹底忽略,此後日軍橫掃香港、馬來亞、新加坡、緬甸、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地,佔領了整個東南亞、太平洋西南部,使自己的勢力一直擴張到印度洋。

1941年12月27日日後被譽為「緬甸國父」的德欽昂山組建了緬甸獨立軍。緬甸獨立軍在接受日本的武裝後潛回緬甸與英軍作戰。正是在緬甸獨立軍的協助下日軍得以於1942年3月8日擊敗英軍並順利攻克仰光。同年3月至8月間德欽昂山領導的武裝又協助日軍擊敗了中國遠征軍。在日軍的扶植下緬甸宣布從英國的殖民統治下獨立並組建了以巴莫為核心的傀儡政權。泰國和緬甸一樣選擇了與日軍合作:日本發起太平洋戰爭後泰國沒進行任何抵抗,而是與日本簽訂了《日泰攻守同盟條約》。

泰國由此加入了以德、日為首的軸心國集團向美、英宣戰。泰國後來直接參與了日軍在緬甸的軍事行動並曾與中國遠征軍交戰。1942年3月日軍侵佔印尼後將被荷蘭殖民者關押的民族獨立運動人士蘇加諾從監獄里釋放出來。日本佔領軍首腦今村均大將任命蘇加諾為首席顧問和宣傳家,蘇加諾則將日本視為打碎荷蘭殖民枷鎖的幫手。太平洋戰爭期間蘇加諾親自走街串巷呼籲印尼民眾參加各種軍事設施的建造工程以協助日軍。事實上德欽昂山、蘇加諾等人未必就真心想和日本人合作。

蘇加諾在多年後的自傳中寫道:「日本結束了荷蘭的殖民統治。這是事實,也是巨變的開始」。其實印尼人只不過是想借日本的人結束荷蘭的殖民統治。像蘇加諾這樣的民族主義者最終目的是要使印尼實現真正的民族獨立,而這顯然是與日本方面的訴求對立的。日本盡管打著要把亞洲人民從歐美白人的殖民統治下解放出來這樣的幌子,可實際上不過是要取代原來的殖民者成為亞洲各國的新統治者而已。因此德欽昂山、蘇加諾等東南亞民族獨立人士最終註定是要與日本分道揚鑣的。

泰國的鑾披汶政府對這點就看得相當明確:誰在這場戰爭中占據上風就是自己的盟友。東南亞人其實不過是在日本和以前的殖民者之間兩頭下注使自己實現利益最大化。到了1944年見到日本大勢已去的泰國、緬甸又倒向盟軍對日軍反戈一擊。當時緊鄰東南亞的印度實際上也與此頗為類似。1942年5月日本佔領緬甸後不僅切斷了國際援華物資通道,而且也獲得了向西進攻印度的基地。當時的印度已被英國殖民者統治了兩百多年。在此期間印度人曾發動過多次爭取獨立的起義。

英屬印度並不能和今天的印度共和國劃等號(英屬印度在地理范圍上大致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印度盡管號稱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可實際上古代印度更多隻是一種地理文化上的概念。縱觀印度的 歷史 就是一部不斷被征服的 歷史 :一波接一波的外來民族征服了土著民族,然後又不斷被新的征服者所征服。印度文明實際上就是在一波接一波的征服過程中疊床架屋形成的。直到英國殖民者到來之前印度從未形成過統一的國家政權。

事實上恰恰正是英國人首次把一盤散沙的印度整合在了一起:英國在印度建立的殖民政府是印度數千年來第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盡管這是一個由殖民者建立的政府)。正是在英國殖民時期印度人才真正萌發了民族主義的意識。印度最早的民族主義者恰恰是由英式教育所培養出來的。印度獨立後的首任總理尼赫魯就曾說過:「我在精神上更像是一個英國人而非印度人」。隨著印度人民族主義意識的萌發也使他們對英國的殖民統治開始產生抗拒心理。

印度人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抵抗分為暴力與非暴力兩種方式:1857年—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義是一種典型的通過暴力手段推翻英國殖民統治的嘗試。這次嘗試失敗以後印度的民族主義者更多開始採用非暴力的方式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1885年12月印度國民大會黨(簡稱國大黨)在孟買成立後領導了反對英國殖民統治和爭取印度獨立的斗爭。1885年以後印度幾乎每年都有民族主義者的集會。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從印度大量徵召士兵激化了印度人與英國殖民當局的矛盾。

英國殖民當局為平息這種矛盾就承諾在戰後將給予印度一定的自治地位,然而等到一戰結束後英國殖民當局卻並未兌現自己的諾言。英國殖民當局非但不打算兌現自己當初的諾言,反而還變本加厲增強了對印度民族主義運動的鎮壓:1919年4月13日英國殖民軍隊及其率領的廓爾喀士兵在阿姆利則向手無寸鐵的印度示威群眾開槍掃射造成至少379人死亡(印度方面認為有約1000人死亡)。阿姆利則慘案直接誘發了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印度人開始拒絕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也拒絕在英國人辦的學校讀書。甘地號召印度人用本土的手工製品去抵制英國商品並拒絕向殖民當局交稅。在甘地號召下印度民眾舉行的罷工、罷課、罷市、集會遊行匯成了一股反英洪流。1930年3月12日甘地率領78名信徒從阿默達巴德出發前往西海岸。在這426千米的路途中不斷有成群的農民加入甘地的隊伍。這年4 6月吉大港、白沙瓦、紹拉普爾等地相繼發生反英起義。英國殖民當局為此逮捕了近3萬人。

1939年9月2日英國對納粹德國宣戰後英國駐印度的總督單方面宣布印度是交戰國。印度國大黨趁機提出以英國撤出印度作為印度參戰的條件。英國方面拒絕了國大黨提出的這一決議,隨後印度就爆發了大規模的遊行示威。日本佔領東南亞之後首相東條英機想趁機一鼓作氣打進印度。這時英軍主力正忙於在歐洲與德國作戰,所以實在無力分兵在亞洲與日本較量。英軍在香港、馬來亞、新加坡、緬甸等地已屢屢敗於日本之手,所以英國對能否守住印度這顆「大英帝國皇冠上的寶石」其實是心裡沒底的。

英國在這種形勢下只好主動與國大黨達成妥協。英國試圖以此換取印度人幫自己在亞洲抵抗日本人。1942年德國、日本等法西斯軸心國制定了一個會師中東的計劃:日本在佔領東南亞後向西進軍——自海路席捲印度洋、同時在陸上攻擊英屬印度;德軍則在全力爭奪烏克蘭油田的同時強化在北非的兵力。最終德、日兩國通過在中東會師使中、蘇這兩個反法西斯同盟國陣營中的陸權人力資源大國同外圍的美、英這兩個海權經貿大國隔絕開,從而使同盟國的人力資源和經濟資源無法實現相互配合。

拿下印度是德、日兩國實現中東會師的重要一環,然而這時日軍的兵力卻被中國戰場所牽制。中國的正規部隊先後組織起淞滬會戰、太原會戰、武漢會戰,盡管這些戰役最終都以中國軍隊戰敗告終,然而這些抵抗有效阻滯了日軍的行動。由於中國疆域遼闊、人力充足,完全能以空間換時間。每次抵抗都減緩了日軍的攻勢,抗戰逐漸轉入相持狀態,而這恰恰是日本這個資源匱乏的彈丸島國所不能承受的。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一個又一個敵後抗日根據地。

日軍不得不同時面對來自國民黨正規軍和敵後抗日武裝力量兩方面的共同打擊。1942年春美國總統羅斯福曾對他兒子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羅斯福這番話充分顯示了中國戰場牽制日軍使之無法進攻印度的突出作用。日軍在佔領緬甸時就曾一度遭到過中國遠征軍的重創。在沒能完全控制緬甸的局勢之前日軍其實是騰不出手來列印度的。

等到日軍基本控制緬甸之後實際上已錯過了進攻印度的最佳時機:盡管這時英國身為印度的宗主國正忙於應對歐洲戰場,然而美國派出了強大的空中部隊協助英國駐守印度,中國遠征軍新22師和新38師在緬甸失守後也退入印度改編為中國駐印軍。英國在得到美國和中國的增援後已大大強化了印度的防務。這時日軍一方面深陷中國戰場無法自拔,一方面又要應對美軍在太平洋的威脅,況且東南亞的佔領區也都需要分兵駐守,如果再要分兵進攻印度實在是力有不逮。

1942年風頭正盛的日本就這樣錯過了進攻印度的最佳時機,然而等到1944年盟軍都已准備反攻日軍佔領下的緬甸時日本反而對印度發動了進攻。這時的戰局實際上已在朝著對日本不利的方向在發展。日軍也意識到盟軍即將對自己發起反攻,所以就在這時玩了一招「圍魏救趙」:盟軍不是要以印度為基地反攻日軍佔領下的緬甸嘛,那麼日軍就決定搶在盟軍動手之前先進攻印度。1944年3月日軍在印度英帕爾地區對英印軍發動了進攻,然而這時的日軍已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

強弩發射出去的箭到最後連薄薄的絹都穿透不了。即使是再強大的力量到了滿負荷之後也會逐漸變得虛弱不堪。日軍的大部分力量都被牽制在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所以日軍所能用於進攻印度的兵力已相當有限。1942年下半年到1943年上半年盟軍在贏得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的勝利之後已奪得太平洋戰場的主動權: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切斯特·威廉·尼米茲海軍上將在中太平洋展開攻勢,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陸軍上將自澳大利亞向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發動跳島作戰。

1944年的英帕爾戰役實際上是日軍在占據於己不利的形勢下放手孤注一擲的豪賭。分身乏術的日本其實已沒能力分兵進攻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印度了。1944年3月8日駐緬甸日軍第15軍指揮官牟田口廉也帶領著10萬人的部隊跨過了緬甸與印度的邊界。英軍這邊的指揮官蒙巴頓聞訊立刻在欽敦江建立起防禦戰線,而且蒙巴頓還提前佔領了英帕爾地區。這使日軍從一開始就處於被動挨打的狀態:進攻印度的日軍不僅要背靠欽敦江作戰,而且他們的後勤補給線也面臨著非常大的問題。

緬甸與印度交界處都是山嶺地區。地形上的困難嚴重阻礙了日軍的推進,更會造成後勤輜重的運輸困難與不及時。由於日本在印度沒有任何補給點,因此所有的補給必須全部來自不可靠的叢林補給線,而盟軍飛機時不時的轟炸導致日軍的補給一直是斷斷續續。牟田口廉也針對這點提出了他著名的「成吉思汗作戰」計劃:10萬日軍是趕著一大批水牛和羊進入印度的。這樣牛羊不僅可以用來馱運糧食、彈葯、葯品等軍需物資,而且在必要時還可以作為全軍官兵的口糧伙食。

使用牛羊運輸軍需物資既不像使用機械運輸那樣受地形限制,而且只需要吃草的牛羊在運輸成本上也比機械要低廉得多。這個想法乍一看似乎是可行的:不僅古代戰爭中不乏這種用牛羊進行運輸的例子,而且英軍也有用水牛進行運輸的經驗。如果這個方案真的可行的話,那麼日軍的後勤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事實上牟田口廉也一開始的計劃比這還要瘋狂:他最初是打算用大象和猴子來進行運輸的。那麼具體的進攻方案又是什麼呢?對此牟田口廉也表示:「如果一切都計劃好了,那麼勝利就是必然的」。

言下之意就是沒有計劃就是最好的計劃。前線指揮官只需要根據自己眼前的實際情況自由發揮即可,至於牟田口廉也自己作為最高指揮官根本就不需要制定具體的作戰計劃。此言一出讓第15軍的各級軍官目瞪口呆。也許牟田口廉也根本就沒把英軍的抵抗計算在內,也許這次行動在他眼中只是一次不會遭遇任何抵抗的徒步行軍而已。牟田口廉也為這次行動只准備了20天左右的補給。如果日軍只是徒步行進走到目的地也許20天的補給也就夠了,問題是在英軍的抵抗下日本恐怕不是20天就能拿下目標吧?

牟田口廉也不僅忽略了英軍的抵抗,而且也忽略了雨季即將到來的客觀現實。一旦雨季到來之後沿途的河床會立即變得洶湧起來,因此屆時日軍的推進勢必將會變得更加困難。日軍為爭取在預計來臨之前結束戰役就從一開始就發起了迅猛的攻勢:日軍兵分兩路包圍了英帕爾地區。英軍將領蒙巴頓一度在危急形勢面前不得不向美國空軍求助。在美軍的空中支援下英印聯軍終於取得了暫時性的勝利。恰在這時中國遠征軍也正在發起收復滇西緬北的戰斗。

日軍在這種多方牽制的局面下攻勢頓減。英印聯軍因此得以把戰役拖到了雨季:原本就泥濘不堪的叢林在雨水的沖刷下連走路都已成了問題,更何況日軍還是帶著輜重來作戰的。本來為後勤補給准備的30000頭牛羊這時不僅沒派上用場,反而大大減慢了日軍的推進速度:這些牛羊成為了盟軍空中力量的最佳轟炸目標。許多馱運物資的牛羊在炸彈落地後因受到驚嚇而四散奔逃,結果日軍的可用物資反而因此大幅減少了。英軍方面並沒因此盲目反擊,而是將部隊收縮在英帕爾和日軍決一死戰。

到後來日軍士兵不僅手上的槍彈不夠,而且口糧也是越來越少。雨季到來後日軍內部又爆發了瘧疾、霍亂、流感等多種疾病。經過數月慘烈的戰斗之後日軍在英帕爾的進攻以失敗告終。從此日軍就放棄了對印度的進攻計劃。盡管日軍對印度的進攻最終失敗了,不過日軍在這一過程中也還是佔領了一部分印度領土: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英帕爾地區曾一度被日軍佔領。盡管日軍後來由於作戰失利而撤出了這些地區,不過日軍在佔領這些地區時曾在當地建立過偽政權。

日本在佔領東南亞時提出了「建設亞洲人的亞洲」「大東亞共存共榮」等煽動性口號,而在進攻印度時也試圖利用印度人與英國殖民者之間的矛盾。1943年2月3日印度激進獨立運動家錢德拉·鮑斯搭乘德國的U型潛艇由基爾出發前往日本。1943年10月21日錢德拉·鮑斯依靠日本的支持在新加坡成立了自由印度臨時政府。自由印度臨時政府的首都設在安達曼群島的布萊爾港。自由印度臨時政府有四萬五千人的印度國民軍作為武裝力量:主要由軸心國俘獲的不列顛印軍戰俘組成。

當時處於日本控制下的新加坡、馬來亞、緬甸等地的一部分印度僑民也自願加入自由印度臨時政府。在國際上只有日本、德國、汪偽國民政府、義大利、克羅埃西亞烏斯塔沙政權、泰國、緬甸巴莫政權、偽滿洲國、菲律賓勞雷爾政權等軸心國及軸心國扶持的傀儡政權承認自由印度臨時政府。英帕爾戰役中印度國民軍也配合日軍展開對英印軍的進攻:印度國民軍在戰斗中對英國人造成了很大威脅,還曾一度從側翼包抄了美國的軍隊,然而隨著日軍撤退之後印度國民軍在英軍的打擊下損失慘重。

日本法西斯在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打擊下最終不得不投降。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宣讀了投降詔書,3天後自由印度臨時政府主席錢德拉·鮑斯在台北墜機身亡。這時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也已搖搖欲墜。1946年發生的印度皇家海軍起義給了英國在印度行將就木的殖民統治最後的致命一擊。1947年英國提出的蒙巴頓方案將英屬印度根據宗教信仰劃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先後宣布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由自治領轉型成為共和國。

❷ 日本侵華花了14年,為何入侵印度打一次就放棄了呢

因為印度並沒有特別多的資源,而且印度非常的熱,容易滋生細菌,容易讓自己的士兵感染一些不明病毒。所以入侵印度打一次就放棄了。

❸ 二戰時期的日本,一度佔領大半個亞洲,為何不進攻印度

二戰時期日本在亞洲橫行肆虐,以中國為起點企圖控制整個亞洲,實現自己所為的大東亞共榮圈。在日本侵略朝鮮,中國,越南,泰國的時候,卻唯一沒有入侵印度。因為作為亞洲的戰略要地,日本人為什麼沒有侵略過他呢?

二戰的硝煙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是二戰的創傷卻永遠留在每個人的心中,雖然日本在二戰中沒有進攻印度,但是他對中國和其他國家造成的重創同樣令人憤恨,在這個和平的年代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牢記,和平來之不易,珍愛和平遠離戰爭。

❹ 二戰期間,日本為何不去攻列印度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迅速制定了攻佔印度和東南亞各國的軍事計劃。為了迅速拿下這些地區,日本從大本營和中國戰區抽掉了許多甲級師團參與,甚至出動了兩個飛行集團。

在日軍摧枯拉朽般的強力打擊下,菲律賓馬來半島以及緬甸很快被淪陷。眼看,日軍要攻佔印度,卻突然停下了腳步。究其原因主要如下:

首先,當時的印度正在鬧獨立,國大黨為了爭取印度獨立舉行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而印度的民族意識逐漸清醒,英國此時忙於歐洲戰時,無暇東顧。在日軍即將撲向印度之際,國大黨與英國關於出兵的問題達成了妥協。

其次,日本早就向美英宣戰了,拿下印度是既定計劃之一。但由於中國派出了遠征軍讓日軍在緬甸遭到了重創,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本的戰略企圖。

再者,日軍在東南亞各地遭到了各種反抗,為了鎮壓反抗,日軍不得不分兵把守,兵力的分散導致日軍沒有足夠的精力再去進攻印度。相反,印度成了美英中在東方戰場上的後勤和訓練基地,為此,美英均派出了強大的空中部隊駐守印度。

日本沒進攻過印度?開什麼玩笑! 日本並非沒有攻擊印度,只是由於種種原因,拖到了1944年才發動了對印度的進攻,不過第一場戰役就遭到慘敗 !
那麼為什麼日本會延遲對印度的進攻呢 ?

大東亞共榮圈
1940年8月,日本正式發表了日本《基本國策綱要》,宣布要「確立以日滿支(中國)為其一環的大東亞共榮圈」。 值得注意的是,「大東亞共榮圈」的區域范圍最初不包括印度。這是為何呢?

我們可以從同年日本通過的《處理日德意提攜強化之基本要點》中找到答案,要點中寫到為了 「從東西兩方面牽制蘇聯,應盡力和德意採取相同立場,盡可能促使蘇聯朝對日德意的利害關系影響較少的方面發展勢力」,因此「原則上承認將印度置於蘇聯的生存圈內」。也 就是說日本在最初就沒有將印度當作進攻目標。

兵力受限
當時日本的大量兵力被牽制在了中國,再加上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日本已經「分身乏術」,已經沒有能力分兵進攻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印度。

拉攏印度
印度和英國之間本就存在矛盾,這「阻礙」了印度日本發生武力沖突。 印度國民大會黨(簡稱「國大黨」)一直在謀求印度自治,甚至在日本進攻緬甸期間還將此作為協助英國出兵緬甸的條件 。所以日本最初是想通過拉攏印度人中反對英國殖民的勢力來瓦解英國對印度的佔領。

英帕爾戰役
英帕爾戰役是日本為進攻印度發動的唯一一次戰役。日軍任命牟田口廉也為指揮官(這傢伙就是盧溝橋事變的始作俑者),他集結第15、第31、第33師團共8.5萬人發動了對英帕爾的進攻。 經過數月慘烈的戰斗,由於後勤補給以及氣候等原因,日軍的進攻遭到慘敗,日軍傷亡6.5萬人 。具體過程大家可以自行查閱。

此後,日本軍在緬甸,在東南亞,太平洋等戰場節節失敗,已經很難再有力量發動對印度的進攻,而盟軍的反攻卻就此開始!

日本是非常想攻擊印度的,而且也納入了南下計劃中。問題是人心不足蛇吞象,蛇胃口再大,也終究是蛇,象終歸是象。

一個體量龐大的中國,就対耗了十多年,看著能夠吃下去,吞了一半,無論怎麼努力,怎麼翻轉,就是吃不下去。於是想著這個太大了慢慢吃,先吃一點小的,充充飢,補充一下下能量。便將目光投向了東南亞那些小國,菲律賓、馬來西亞這些幾乎沒有像樣武備的國家自然不是小日本的對手,手到擒來,輕松吃下。

問題是這些國家的土著雖然不行,畢竟是英美勢力范圍,這就惹上了英美,英美除了警告外還動用了制裁,日本一看,這是遲早要翻臉動手的節奏,反正打架不能避免,乾脆先下手為強,一拳打了美國的鼻子——珍珠港。誰知美國塊頭太大,計劃中的一拳把美國打暈打怕,未能如願,還把這個大塊頭惹毛了。這個時候日本顧不上印度了,畢竟印度體量也不小,一口也吞不下去,還有英軍駐守,中國遠征軍干擾。

日本只能忙著准備對付西方即將上門尋仇打架的山姆大叔,這個時候由於攤子鋪的太大,兵源已經嚴重不足,捉襟見肘,全國方寸大亂,哪裡還顧得上貪吃印度?

於是印度幸運的躲過了倭患,這也才有印度對二戰、對倭患缺乏認識和理解,到現在對日本的凶惡貪婪還沒有警惕,養虎為患。

日本是比較欺軟怕硬的。 二戰中日本也進攻過蘇聯,在諾門罕被蘇聯打敗,從而放棄進攻蘇聯的想法。至於印度,日本也是攻擊過的,這個戰役就是英帕爾戰役。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日軍在很短時間內奪取了廣大的資源以及戰略要地。隨著戰況的日益激烈,緬甸地區成為了雙方爭奪的焦點。日本如果能夠控制緬甸,進而可以長期保持對中國的戰略包圍,通過切斷援華國際通道逐漸扼殺中國的抗戰力量;退而可以以緬甸作為抵禦盟軍反攻的第一線,確保其後方的戰略安全。

不過駐緬甸日軍兵力並不夠使用,日軍於是便決定先發制人,集中了10萬餘人大舉進攻印度境內的英帕爾盆地,希望能夠在英帕爾以西的崇山峻嶺中建立穩固的方向。戰爭主要有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是日本銳意突進,英帕爾守軍陷入包圍。在此階段,日本攻勢凌厲,英軍陷入被動。到1944年4月中旬的時候,日本分別攻到英帕爾盆地外緣,將英軍第14集團軍第4軍和3個師團團包圍。

2.第二階段是英軍在空中援軍的增援下,依託地形展開了有力的反擊,先後擊敗了日軍數次總攻,穩定了戰局,並極大的消耗了日軍的實力,並且使得日軍彈葯無以為繼。

3.第三階段為英軍反攻階段,徹底擊潰日軍。至此,英帕爾戰役以英軍全勝而告結束。此後,英軍借戰勝之威勢,猛打猛追,不給潰退的日軍以機會,完全恢復了戰役前的態勢。

提問者觸及到了軍事地理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地理屏障對交戰雙方的影響有時候是等值的,有時候則是單向的。

緬甸就是一個對交戰雙方都同樣起制約作用的屏障地帶,不論是從中國經緬甸向南亞進軍還是反過來,緬甸的地形地貌和氣候都對處於戰略防禦的一方有利。

當年遠征軍出國作戰失利撤往印度,損失極大,後來日軍對印度的進攻,後勤保障無法克服緬甸山區的惡劣條件,打到印度就耗盡了力氣。即使遠征軍戰略反攻時期,憑借盟軍強大的後勤保障能力,進展也並不順利。

緬甸在古代成為南亞文明和東亞文明的交接地帶,不是沒有原因的。當然,並非所有的地理屏障都是雙向阻隔作用,也有單向的,比如太行山,從太行以東攻擊山西,自古以來成功的不多,而出山西下河北的成功案例,卻史不絕書。

當然,地理條件是死的,人是活的,技術也是不斷進步的,地理屏障的阻斷作用必須和作戰雙方的技戰術水平士氣以及保障能力結合在一起判研。

二戰中,德國與日本同屬軸心國陣營,應對他們共同的威脅:蘇聯。

德國和日本對戰後的世界進行劃分,東經70度作為分界。印度大部分位於東經70度線以東,按照約定日本要進攻印度,幫助德國摘下英國王冠上最大的鑽石,迫使英國投降。

這些,最終都成為了痴心妄想。

世界各地的反法西斯戰爭進行的如火如荼,法西斯漸漸感到不支。

在北非戰場,盟軍在1943年5月突進了突尼西亞,這標志著德國的北非戰役已經失敗,德國控制蘇伊士運河,從而破壞英國對印度的統治的戰略目標已無法達成。

因此,這種情況下,德國迫切希望日本能夠以緬甸為根據地佔領印度,與德國在伊朗(親德)會師。

日軍大本營因為中國戰場的牽制,還有在太平洋戰爭與美軍鏖戰不利,日本一時間沒有更多的兵力響應德國。

1943年5月,伴隨著中國軍人進入野人山的背影,日本取得第一次緬甸戰役勝利。

日本陸軍得以喘息,在緬甸與退往印度的英國軍隊和退守雲南的中國遠征軍對峙。

隨著戰局的發展,緬甸日軍切斷了中緬公路。但是這並沒有切斷中國的運輸線,盟軍又開辟了「駝峰航線」。

於是,日軍大本營在1944年1月7日以「大陸指第1776號」的指令,下達了代號為「烏」號的英帕爾作戰計劃。作戰目標是奪取盟軍反攻基地英帕爾,威脅盟軍重要補給基地迪馬布爾,並切斷中印公路。

英帕爾是一個地處於印度東北,與緬甸接壤的盆地。英國軍隊撤退到印度後,這里就成了前線了。

日本此次作戰共投入10萬軍隊,主動攻擊英印盟軍的15萬人。

日本還以為英軍會像一年前的大潰敗一樣,一個日軍小隊都敢拉開了陣勢追擊一個團的英軍,狂妄的日本陸軍聲稱是史上最強的軍隊。所以,日本制定作戰計劃的依據,是英國軍隊的不堪一擊。

日本軍隊匆匆進行了戰爭准備,有一到兩周的伙食補給,1.5到2個基數的彈葯。至於之後的作戰物資的獲取,日本軍隊認為完全可以「就糧於敵」。

這在接下來陷入持久戰的英帕爾戰爭中造成了日本軍隊的後勤災難。

日軍士兵有3萬多人染上了瘧疾、痢疾、霍亂、流感等疾病,尤其是軍隊的剋星——傷寒,更是蔓延猖獗。

由於缺乏葯品和醫療器械,只好眼巴巴地看著那些患病的士兵遭受病痛的折磨。雨季的叢林就像是一 座蒸氣彌漫的綠色地獄,那些被飢餓和疾病折磨的士兵一個個瘦骨嶙峋,成千成千死去。

「敵軍已不存任何希望,他們得不到食物,得不到葯品,什麼也得不到了。他們衰弱不堪,嘴裡塞滿野草。」這是英軍軍官在審查戰場時的感慨。

日軍也罕見地承認,後勤保障不夠是造成這場劫難的重要原因。他們在英帕爾是打了一場「忽視後勤的無謀之戰」,日本實際參戰部隊9.2萬人,傷亡6.5萬人。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為了更好的控制印度,還煞費苦心地組織起了印度國民軍和自由印度臨時政府。

所以,看官們可以看到,二戰中日本確實進攻了印度,不過卻是以慘敗告終。

在二戰亞洲戰場上,日軍是最為張揚跋扈的,侵華戰爭日軍大行其道,所到之處炮火連天,民不聊生,緊接著日軍將目標瞄準東南亞地區,泰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大部分島國皆被日軍的鐵蹄蹂躪過,而作為南亞最大的國家印度是否可以倖免於難呢?

那是不可能的,日軍日益膨脹的野心和作戰環境的需要是絕對不會放過印度的,這場日軍和印度的戰役被稱之為英帕爾戰役。

1944年3月,日軍為了切斷中印公路,阻止盟軍從印度給中國軍隊運輸物資,向剛在緬甸打完勝仗的指揮官牟田口廉下達「大陸指第1776號指令」,率兵攻列印度英帕爾地區,打掉英軍在印度的軍事補充基地。

軍方高層認為此舉一來可以加速日軍在侵華戰場的勝利步伐,二來可削弱英軍在南亞的勢力,三來可拉攏印度,讓印度阿三士兵們為日軍天皇而戰。這筆買賣很劃算。

牟田口廉在發兵前揚言:日本陸軍現在已經達到天下無敵的地步,太陽旗將宣告我們在印度肯定勝利的日子為期不遠了。 也許日軍是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等待他們的將是極度悲慘的命運。

牟田口廉從緬甸駐軍挑選出8.5萬精銳部隊,分批向印緬交接的英帕爾地區發動攻擊,為何日軍會先從英帕爾開始侵略印度的第一步呢?因為英帕爾是英軍在印度非常重要的軍事補充基地,基地內存放著大量的槍支彈葯和各種能源物資,打下英帕爾,就意味著占據印度之路已經成功一大半。

英軍與印度軍方達成協議,一致將槍口對准日軍,作為同盟國的美軍也表態願意提供運輸機和轟炸機協助作戰。日軍一過欽敦江,英帕爾戰役就此打響,英印聯軍在初期不跟日軍干仗,誘敵深入,一路假裝敗退,牟田口廉以為勝券在握,集結人馬挺進英帕爾。

這時英印聯軍開始率兵圍剿日軍,美軍的轟炸機在同一時刻將無數火力強大的炮彈投放到日軍部隊中,沒過多久牟田口廉的第15軍就被打散了,大部分日軍選擇進入熱帶叢林地區跟英印聯軍打起游擊戰。

惡人有惡報,印度的雨季在這個時候悄然而至,叢林道路變得異常泥濘,有些路段還出現山體滑坡,日軍的坦克深陷泥潭中動彈不得,儼然變成一堆廢鐵。除此之外,日軍的口糧大部分早已食用殆盡,又無補給,牟田口廉下令士兵尋找「野味」充飢,比如野菜、野果、蛇、飛禽之類的,飢一頓飽一頓是再正常不多了。再加上叢林濕氣嚴重,不少日軍開始染上了風寒、痢疾等各種疾病,倒了一大片。

聯軍這時可是在大本營吃著熱騰特的飯菜,喝著甜酒,吃飽喝足後駕著戰機繼續往日軍藏匿的叢林地區投放炸彈, 天災人禍加上各種疾病,當時的八萬多日軍部隊現在早已剩下2萬人左右,1944年7月2日,日軍高層下令停止作戰,撤回緬甸。

按照日軍武士道的作風,這次打輸了下次繼續干,可是日軍大部分的兵力被牽制在中國,在太平洋戰場上又得與美軍斡旋,如此一來也就沒有了分身乏術繼續反擊了。

牟田口廉真給自己打臉了,他的作戰能力也被日本軍界所取笑,據說回國後有英 帕爾作戰戰死者家屬前來質問,他總是以各種借口不見客,臨死之際還讓兒子在他的葬禮上發辯解單,真是可笑至極啊!

據我了解日本不是不打,二戰期間他們在忙著跟中美兩國打,沒顧得上列印度,日本想侵佔美國珍珠港結果被美國狠狠教訓一番。美國把日本打敗以後不,就被美國收服了。一個小小的日本竟然想跟兩個大國開戰,可見他們的野心是多麼的大,這是應驗了那句話,一條小小的毒蛇竟然想吞掉兩頭大象,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二戰中,日軍的胃口是很大的,他在多個地方都布置了兵力,只是在印度的戰場上由於種種原因,在和英印軍對峙的過程中沒有佔到絕對的優勢,節節敗退,最後導致日軍潰敗,而印度沒有淪陷罷了。

那麼印度是怎麼把強硬的日軍趕出了他們自己的領土的呢,這就是著名的英帕爾戰爭了,這場戰爭發發生在1944年的3月到7月之間,可以說是聲勢巨大,原本日軍是絕對的優勢的,但是由於英印軍的軍隊的地理優勢,和對當地氣候的適應,以及他們的頑強抵抗都是這場戰斗勝利的重要原因。

在1944年的1月7日,日本發布「大陸指第1776號」的指令,然後以代號「烏」的英帕爾作戰計劃。但是日本雖然是都是精良的武器和善戰的士兵,但是那時候的印度正處於雨季,雖然一度快要大敗對面了,但是由於氣候的不適應日本的士兵幾萬人患了疾病,而且是傳染性的,比如霍亂,流感等,當時醫療葯品的缺少,可以說是屍橫遍野。

之後的日軍由於戰鬥力大減,可以說是一路潰敗。最後以徹底的失敗告終了。其實除了地理因素的原因之外,那時候中國戰場的牽扯作用也是一個很大的因素,那時候的日本沒有多餘的軍隊調集出去支援那邊,所以才會導致最後的潰敗。

誰說日本沒有去攻列印度?他們確實攻列印度去了,只不過在英帕爾戰役中失敗,導致日本人最終沒有攻入印度。

這件事就得從日本人的殖民活動說起。

日本人才向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國宣戰之後,迅速佔領了他們的殖民地東南亞。東南亞各國的英法駐軍,迅速被日軍擊潰,而唯一一個獨立國家泰國也嚇得和日本結盟了。日本此時打出了大東亞共榮的旗號,號召亞洲各民族一起和他們團結起來,推翻西方殖民者在東南亞一帶的統治。

雖然日本人的宣傳顯得相當假惺惺,但也吸引了很多在西方殖民者統治之下謀求獨立的殖民地人士,比如說印度獨立力量,就想藉助日本人的手,打敗英國殖民者,贏得獨立。

其中一個印度人領袖叫做錢德拉·鮑斯,他甚至組建了一支印度偽軍,想依靠日本人的勢力打回印度去。而日本人在橫掃東南亞之後,也對進軍印度產生了興趣,於是英帕爾戰役就爆發了。

這次和日本其他戰役不同的是,印度的英國軍隊算是實力比較強的,在英帕爾戰役中,日本人也犯下了很多錯誤。比如說,英帕爾一帶主要是叢林,氣候炎熱潮濕,對於行軍來說多有不便,尤其是運送輜重,更是成了巨大的問題。日軍統帥牟田口廉也腦洞大開,效仿他崇拜的成吉思汗,用牛羊來運載輜重。結果沒想到牛羊行動不便,直接堵到了路上,遇到槍炮聲,又嚇得到處亂跑,根本無法運送輜重。

牟田口廉也

而牟田口廉也在計算輜重時也非常的吝嗇,導致日軍在行軍之後不久就斷了糧。當日軍向他抱怨,沒有糧食導致進軍困難的時候,他甚至發出了怒吼,說,日本人本來就是草食民族,森林裡這么多樹,怎麼不去啃樹葉?

有如此愚蠢的主官,糧食又不足,日本人的士氣非常低落,被英軍以逸待勞打敗了,這場戰爭日軍損失慘重,也就沒有力量進一步進攻印度了,日本人進攻印度的企圖就這樣失敗了。

❺ 為什麼日本打不過印度

在二戰時期,日本在亞洲太平洋戰場,幾乎是全面出擊,在深陷中國後,仍不斷的抽調兵力到東南亞。而且很快就佔領了東南亞的幾乎所有國家。已經接近了澳大利亞,連美軍也被迫撤退。但是很奇怪的是,日本在占據緬甸以後卻沒有大規模的進攻印度,使得印度脫離戰場,成了為數不多未被侵略的大國。其實原因很簡單。

在二戰結束後,當時印度的法官就強烈建議國際法庭釋放一切戰犯,要用教義來感化這些戰犯。典型的沒受過戰爭的摧殘,站著說話不腰疼啊。

❻ 二戰時期日本為何沒有進攻英屬殖民地印度和錫蘭

1、日本短時間內佔領數十倍於本土面積的土地,兵力捉襟見肘

2、日本所需要戰爭資源:石油、橡膠、金屬、大米,在已佔有的國家中已經能夠滿足了。攻擊印度、錫蘭的誘惑力不大。

3、中國沒有如同日本鬼子意料的投降,雖然戰鬥力低下,可是依然有數百萬軍隊在抵抗。鬼子需要調整部署,好好地消化已經佔有地盤

4、其實鬼子也作出了攻擊印度的態勢,並且組建了印度人的「印度偽軍」,也作出了嘗試。但是始終因為決心不強,而沒有堅持。

❼ 日本為何入侵印度打一次就放棄了

二戰期間,日本把中國攪得天翻地覆,侵略了大半個中國,甚至揚言要三個月拿下中國,中國當時沒有先進的武器,但並非是一個軟柿子,驕傲的日本軍隊遭到了中國軍民的強烈反抗。

但是有一件讓人很難理解的事情,日本侵華用了14年,為何入侵印度打一次就放棄了?原因讓人深思!

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也沒收獲好效果,不斷的失敗,和美國作戰也消耗了不少軍力,日軍很難抽出精力去對抗印度和英國。實際上日軍在印度還遇到了水土不服的情況,讓不少日軍還沒踏入戰場就直接病倒了,以至於十萬精兵不少變成了病懨懨的樣子,撤退的時候只剩下3萬人。這種慘痛的代價,讓日軍受到印度挑釁時,也不願意再次攻列印度。

❽ 日本入侵中國14年,為何攻列印度一次就放棄了你知道原因嗎

二戰期間,日軍曾對中國發動過非常多的進攻,甚至還產生了徹底吞並中國的野心和陰謀,日本從侵略中國到被迫投降,在中國境內肆虐的時間長達14年,但是日本當年攻列印度的時候,一次就選擇了放棄,這是為何呢?我們來了解一下,這段歷史故事。日本早在隋唐時期,就跟中國產生了聯系,他們對中國的風土人情非常的熟悉。在正式進攻之前,日本還派了一些人來中國境內進行實地考察。

放棄印度之後,日本在中國境內,繼續進行侵略戰爭,試圖徹底佔領中國,讓自己的軍事實力再提升一些,然後再向四周擴散。從這個角度來看,日本顯然低估了中國的實力,也低估了中國百姓的抗戰意志。我國的百姓因此進行反抗,最後徹底將日本人打敗,贏得了真正的全面勝利。

❾ 二戰日本美蘇都敢打 為何卻不敢列印度呢這其中有何源於

我們都知道,在歷史多年以來,印度一直都是女王皇冠上的一粒明珠,這里是一塊豐腴之地,擁有著數不盡的資源。若是二戰期間日本佔領了印度,那麼增強日本戰鬥力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而且印度也是二戰期間中國唯一能夠獲得國際援助的通道,這便是我們熟悉的駝峰航線和中印公路。同時也是支撐英國戰斗下去的重要資源基地,所以打下印度對軸心國的戰略幫助很大。

二戰時期,日本猶如一隻小強,幾乎打遍了世界上的大國,先後與中國、蘇聯、美國、英國等國交戰,論及瘋狂程度,日本當屬第一。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既然印度如此重要,既然日本敢打美蘇,能夠橫掃東南亞諸國,為何不敢攻列印度,難道因為英印聯軍太強大?

其實,不是日本不敢打,而是在1944年打過一仗,即英帕爾戰役,只是這一仗之後,日本是真的不敢攻列印度了。原因很簡單,不是英印聯軍太強,而是日軍遭遇了另一個恐怖敵人!

1943年,庫爾斯克與瓜島戰役結束之後,軸心國喪失了戰場主動權,為了扭轉不利局面,德國要求日軍在印度發動場攻勢,打亂盟軍部署,獲得重新扭轉戰局機會。為此,日本大本營於1944年1月7日以「大陸指第1776號」的指令,下達了代號為「烏」號的英帕爾作戰計劃。

所謂英帕爾,就是印度東部與緬甸交界地區的一座邊境城市,位於吉大港(今屬孟加拉)通往印度東部阿薩姆邦的交通干線上。更為重要的是,打下英帕爾,不僅可以切斷中印公路,威脅盟軍重要補給基地迪馬布爾等,還能從戰略上分散盟軍兵力,讓盟軍將更多兵力配置在印度。

日軍擔任進攻任務的是緬甸方面軍第15軍,由素有「小東條」之稱的牟田口廉也(見上圖)中將指揮,轄有第15、第31和第33師團,以及其他零散部隊,共9.2萬人。盟軍參戰部隊主力為英軍第14集團軍(指揮官是威廉·斯利姆,曾從緬甸戰場成功「撤」到印度,見下圖)的第4、第33軍,並有中國遠征軍協同作戰,以及印度軍隊,共計15萬人。

從兵力上看,日軍雖然不佔優勢,但實際戰鬥力卻更強。原因很簡單,二戰英國除了海軍還能看,陸軍幾乎毫無建樹,尤其東南亞英軍,可謂一潰千里。緬甸戰場上,中國遠征軍之所以損失巨大,根本原因就在於英軍戰鬥力太差,而且還很自私,私下逃走導致中國遠征軍被日軍包圍,而不得不遠走野人山。因此,按照正常戰爭結果來看,英帕爾戰役應該是日軍獲勝、英軍敗退。

當時,日本指揮官牟田口廉也宣稱:「陸軍現已達到天下無敵的地步,太陽旗將宣告我們在印度肯定勝利的日子為期不遠了。」固然有口出狂言之嫌,但對比當時英軍戰鬥力來看,牟田口廉也說得並非沒有道理。

然而戰爭結果卻出人意料,經過數月慘烈的戰斗,日軍的進攻遭到慘敗,1944年7月10日日軍大本營下令停止英帕爾戰役。此役,日軍傷亡2.5萬人,英印軍傷亡1.6萬人。

自此之後,日軍再也沒有圖謀印度!

從戰損上看,英印軍好像比日軍強大,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日軍還面臨一個強大的敵人:瘧疾!

關於瘧疾,美國麥克阿瑟將軍,曾發過一句經典的牢騷:「我的士兵 1 / 3 得了瘧疾,1 / 3 在照顧瘧疾患者,只有 1 / 3能戰斗。」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熱帶地區島嶼爭奪戰中,瘧疾雙方頭疼不已!

英帕爾戰役還未開始時,10萬日軍就有6萬餘人患上瘧疾,非戰斗損失極為嚴重,這導致日軍實際參戰人數和戰鬥力大幅度下降。所以,從英帕爾戰役結果上,才表現出英印軍戰鬥力更強。

只要無法解決瘧疾問題,日軍就無法放開來攻列印度。所以,不是日軍不敢攻列印度,而是當地自然環境過於惡劣,讓日本望而卻步。

這個問題延伸一下,即古代中國那麼強大,為什麼沒有佔領東南亞?其實,除了其他一些政治考量之外,瘧疾、瘴氣等就是關鍵原因之一,古代中國征討東南亞時,所留下的文書中,幾乎都有「軍中大疫」的類似記載,最終導致軍事行動受阻。唐朝征討南詔時,白居易有詩雲,「聞道雲南有瀘水,椒花落時瘴煙起,大軍徒涉水如湯,未過十人二三死」。李定國在南方抗清失敗,有一個關鍵也是因為瘧疾,時常還沒有打仗,士卒死者十已七八!

說到底,英帕爾戰役試探之後,惡劣的現實環境,加上此後戰爭形勢變化,徹底打消了日軍攻列印度的企圖!當然,這其中肯定有英軍的頑強抵抗,因為印度對英國太過重要,實在不容有失,這里擁有大量資源和人力供應英國繼續戰斗下去,是英國的「吊命人參」。但要說日軍不敢攻列印度,完全是因為英軍的強大,這就吹過頭了。

閱讀全文

與日本為什麼不攻列印度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1909年英國站洋幣價值多少 瀏覽:485
印尼巴士mod怎麼玩 瀏覽:591
英國的特工部門叫什麼 瀏覽:948
一塊人民幣換多少伊朗錢 瀏覽:928
英國名頓音響怎麼樣 瀏覽:763
義大利sci雜志有哪些 瀏覽:867
伊朗新年買什麼 瀏覽:887
美國為什麼停運中國航班 瀏覽:365
印度三免是什麼意思 瀏覽:426
白娘子雕像在中國哪裡 瀏覽:252
印尼海洋垃圾怎麼處理 瀏覽:82
在越南蓋三層樓多少錢 瀏覽:784
為什麼釣魚島屬於中國 瀏覽:856
義大利閃電是怎麼形成的 瀏覽:446
越南女兵為什麼喜歡空裝上陣 瀏覽:399
印尼旅遊帶多少黃金 瀏覽:380
英國是怎麼發明工業的 瀏覽:523
中國灸都包括什麼 瀏覽:238
印尼女人喜歡什麼中國禮物 瀏覽:30
中國十大皇帝是哪個 瀏覽: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