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的經濟支柱是什麼
1、印度優先發展服務業的原因一個國家的經濟構成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就是農業,包括農林牧漁業;第二產業就是工業,主要是製造業;最後一個是第三產業,主要是服務業。在工業革命以前都是農業為主的,工業革命後才開始有工業和製造業,而歷史上的大國幾乎都是工業強國,荷蘭和西班牙除外,算是貿易立國的,這是算是服務業,優先發展工業
一方面可以迅速提升國家經濟實力,另一方面工業可以提供大量的工作崗位,解決農業人口的轉換問題,隨後就會迎來城鎮化,城鎮化的提升帶來的是服務業的需求,這是之前很多國家走過的老路,在工業化發展的初期,國內的消費能力較低,無法自行消化工業生產能力,只能出口給其他的國家,利用出口的優勢來發展過來的工業/製造業,中國走的是這樣的策略,但是印度不是。
而印度是一個農業為主的國家,是傳統的農業國家,從1991年開始「改革開放」後實施市場經濟的政策,但是在經濟的發展策略上是優先發展服務產業的,製造業發展一直比較緩慢,其中個中原因有多種,印度是一個民主制度的國家,土地私有化,政府之間是聯邦的體制,要發展製造業就需要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投入,但是因為中央協調的能力較弱,無法形成強有力的統一協調能力,導致基礎建設停滯不前。沒有基礎建設,製造業就難有大的發展。
還因為宗教信仰,比如種姓制度,導致人口的流動有很大的困難,這是就業的一個基礎,製造業的發展需要人力資源是自由的,也就是就業市場是自由交換的。土地的私有化也為工業化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阻力,因為合約談判的成本太高,政府很難做統一的徵收和規劃,私人之間的談判成本太高,盡管現在印度在努力改變這種現狀,但是進展依然緩慢。
2、印度的農業增加值在經濟中的比重印度的農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和中國的農業佔GDP的比重曾經是同樣的水平,在1990年之前,總體而言印度的農業比重還在中國之上,印度最高的時候曾經達到了42.8%的比重,這是完完全全的農業國家了。不過整體來看,農業所佔的比重是逐漸降低的,到2018年印度的這個比重已經降到了14.46%,比1967年的高點下降了28個百分點,這個降幅是非常巨大的。
而印度2018年的製造業增加值只有4000億美元,相當於中國的十分之一,雖然在全球排名第六位,但是絕對值還是非常低,大概是相當於中國20年前的水平。印度單靠服務業的發展是無法解決貧困問題的,發展製造業是唯一的出路。
㈡ 印度總理莫迪是最高元手嗎
度總理莫迪不是最高元首。
印度是一個資本主義聯邦制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但其職責是象徵性的,實權由總理掌握。國家的總統及副總統任期5年,由一個特設的選舉機構間接選舉產生。總統職位因去世、辭職或罷免等原因而出缺,印度憲法第65條規定由副總統代行總統職務。當新總統被選出及就職後,副總統恢復原有職務。總統如果因疾病或其它原因不能履行職務時,由副總統暫時代理總統職能直至總統返回辦公。
行政權力由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即印度的內閣)行使。議會多數黨向總統提名總理人選,由總統任命總理。然後再由總理向總統提名副總理及其他內閣成員。
印度國務院設國務卿一名、國務委員若干名。不設副國務卿。
總統普拉納布·慕克吉(Pranab Mukherjee)。1935年12月生於印度西孟加拉邦,印度國大黨成員。先後出任航運、運輸、稅收、金融等部門國務部長,以及財政部長、外交部長、國防部長等職務。2012年7月22日當選總統,7月25日就任。
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1950年9月17日出生於印度瓦德納加爾,印度人民黨成員。2001年10月就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並連任三屆。2014年5月26日任印度總理。
㈢ 為什麼印度經濟那麼不發達,還總想成為超級大國
我個人對綜合國力的定義是:
國家財政通過國家采購能夠買到的,能夠提高國家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科技水平和政治影響力的東西。
其它的定義中非常關鍵的問題在於沒有有效區分國家的實力和潛力的問題。
一個國家,人民再有錢,也必須被國家收成稅由國家花出去,才能變成國力。企業的產品再好,也要國家買回來由國家使用才能變成國力。科技人員水平再高,也必須由國家僱傭並為國家服務才能變成國力。否則這些東西都只是國家的潛力而不是國力。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實際上取決於國家的財政支出水平和有效性。
接下來我以印度為例說一下財政對國力的決定性影響:
1、印度的財政收入。中國的GDP大約是印度的5倍,但中國的財政收入大約是印度的8~11.5倍(依據不同的統計口徑)。所以印度這個國家大約有一半的GDP是不能轉化為國力的。中印之間的國力差距是大於GDP差距的。
需要指出的是,槐跡一個國家有四個主要的稅種:關稅、企業所得稅、增值稅/消費稅、個人所得稅。印度和中國一樣都是以增值稅為主的國家,而且印度所有四大稅種的稅率都高於中國。印度財政的直接問題在於大量的GDP收不上稅,只能躺在統計數據上。這也是我們經常說印度的GDP很虛的原因。
2、印度的財政支出。中印兩國的財政支出其實是和GDP的比例相差不多的。財政收支之間的差距主要就靠債務彌補。所以這個國家是靠大量借債,勉強撐起一個和中國競爭的面子。但是印度的國債又存在兩個嚴重的問題:外匯國債佔比很高;國債利率很高。雖然印度國債佔比還不算非常高(與美國、日本相比),但是政府債務的負擔非常大,債務沒有擴張的潛力。莫迪政府上台後,印度國債一路上漲,光國債利息每年就要消耗上千億美元的外匯。因此,印度的財政開支首先是不可持續,其次是嚴重透支了財政潛力。目前印度政府要維持這個面子都已經很難了,最近幾年已經開始逐步出售國有資產了維持財政。
3、財政支出的有效性。印度的財政支出有兩個巨大的弱點:
重要設備、裝備依賴進口。我們經常說獨立自主,但是很多人對獨立自主的認識停留在被國際封鎖怎麼辦上。然而像印度這種不能做到獨立自主的國家,重要資產依賴進口帶來的直接問題就是采購不能使用稅收上來的本幣,只能消耗外匯。也就是說印度的財政收入對相當大一部分的國力建設不起作用。而工業不能獨立自主的國家,換匯能力又極為薄弱,需要依賴從國外借債來取得外匯。於是造成國力建設被外債不斷的吸血。
財政支出絕大部分用來維持自身的運轉,不能用來進行投資,進而生成國力。以軍費為例,印度的軍費中人員開支居然相當於中國的65%左右(人均則相差無幾,想想看印度頃櫻軍人吃的穿的住的是啥條件,怎麼花掉的錢?)。裝備采購費用只有五分之一,訓練費用只有十五分之一。所以他們的軍費大部分被吃掉了,沒有轉化為軍事實力。印度的航天算是亮點,經常吹噓去月球只花了幾千萬,去火星只花了幾千萬,然而事實上印度航天經費一年好幾十億美元,大部分都沒用到正經事上。
財政能雀明叢力最終體現在國力上的結果是:莫迪任內七年,印度重要武器采購項目,買了36架陣風戰斗機,還沒全部交付;重要航天科學項目,月船二號,還失敗了;重要基礎建設項目,鐵路和高速公路都只完成了幾百公里。同一時間它的北方鄰國,采購了十倍以上的三代半和四代戰斗機;修建了一百倍的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進行了月球背面著陸,月球采樣返回,火星著陸巡視,空間站,全球定位系統,量子衛星,暗物質衛星。
作為對比,印度的GDP比英國高,但是國力卻顯著的比英國弱。這是因為:
英國的財政收入是印度的1.5倍;英國的國債雖然比印度高,但是它的國際信用也比印度高,國債利率低,而且英鎊本身是國際貨幣,可以比較容易的發型本幣國債,所以舉債能力更強;英國收入更高,國債信用也更高,造成財政開支能力更強;英國的科研能力更強,雖然工業生產能力不行,但是關鍵設備和裝備還是有自產能力的,英國的國際采購環境也比印度強,所以英國財政開支的效率遠高於印度。
總的來講,英國雖然賬面上的GDP不高,但是真實的國力達到印度的兩三倍毫無問題。
㈣ 莫迪前腳放出印度經濟總量達全球前三,為何後腳就被爆出印度經濟下滑
莫迪前腳放出印度經濟總量達全球前三他是說的十年後的事情,這是在他競選第二任總統的時候說的話,但是還是很有難度的,就目前他們的JPD還下滑了一點,甚至連牛糞都算上了。
雖然大環境確實不好,但這也不意味著印度就鐵定會倒霉。就像越南,同樣是吃全球貿易的飯,但在這股逆全球化風潮中不僅沒倒霉,反而借著中美貿易戰的東風,承接了不少從中國轉移出來的產業;甚至連衰的不成樣子的台灣,也因為部分台資的迴流,在今年上半年收獲了一份相對漂亮的投資增長數據。
㈤ 今日印度經濟實力究竟如何,會有一天超越中國嗎
今日印度經濟實力究竟如何,會有一天超越中國嗎?
制約
以此預言印度將成為下一個超級大國則為時過早。在經歷了數年高速增長後,印經濟發展面臨供給瓶頸,基礎設施落後,勞動法過於苛刻,稅收混亂等問題掣肘國內外投資。根據來自「經濟學人智庫」的數據,印度2012/2013-2015/2016年均固定資本形成率(投資率)僅為3.3%,明顯低於2003/2004-2011/2012財年的12.6%。
1.
>>>民主制度or民粹主義?
西方世界及其機構比起中國更加青睞於印度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印度追尋的是西方民主。然而印度選民缺乏經濟方面的教育,這就使得印度領導人易於推行民粹主義的經濟政策,進而擾亂了印度的自由化進程。國家利益常常讓位於某些利益集團的特殊利益,很多急需的改革因利益集團的反對而陷入停滯。民粹主義的氛圍下尤其盛行特殊利益。在過去20 年間,印度實行了多種政策以提供價格低廉的食品、免費的電力以及補貼貸款……它們給整個經濟造成了沉重的負擔。
2.
>>>腐敗的官僚制度
人們經常會強調印度的的制度機構,認為這是印度優於中國的原因。現實是,在過去的70年中,印度已經系統化地破壞了英國留下來的制度機構。今天印度的司法、立法和行政機構與過去比起來已經不具可比性了。由於印度的部落制度和集權主義的趨勢,這些機構已經變異了。中印兩國都飽受腐敗問題的困擾,但印度官僚主義的繁文縟節比中國更嚴重,對效率的削弱性更強。錯綜復雜的規章制度,嚴重的官僚主義,令人感覺如墜霧中。
3.
>>>人口紅利or人口負擔?
從人口年齡組成情況來看,印度看起來似乎處在了一個很有利的位置上。但是這卻可能會成為一個負擔,因為印度大部分年輕人不具備技能,無法參與進現代經濟。每年,印度有1200萬凈人口加入勞動力大軍,但是印度的失業率仍在增長。多數人缺乏產生財富的能力,這帶來的結果是犯罪率在上升。
4.
>>>國內政治因素
目前,印度亟需推進經濟改革,改善營商環境。但由於總理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黨在聯邦院不佔多數席位,最受投資者關注的商品和服務稅法案、土地徵用法修正案停滯不前,新近推出的《破產法》法案正接受議會委員會審查、前途未卜。為增加席位數,印度人民黨努力籌劃邦議會選舉,卻在2015年的德里和比哈爾邦議會選舉中接連失敗。短期內,印度人民黨難在聯邦院占據多數席位,為改革蒙上陰影。
雖然目前「印度威脅論」過於危言聳聽,但我們也不能被鋪天蓋地矮化印度的消息洗腦。印度雖窮但不弱,它的地理位置,它的面積人口,它的大國雄心,決定了它的一舉一動必將對我們產生重要影響。如果我們一直用居高臨下的俯視態度看待印度,一定會失去了解我們這個並不友好的龐大鄰居的機會。望採納
㈥ 印度經濟情況如何為什麼
印度已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並有望在未來 10 至 15 年內成為經濟強國之一,這得益於其強大的民主和牢固的夥伴關系。按當前價格計算,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 (GDP) 為盧比。根據 2021-22 財年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的臨時估計,22 財年第一季度為 512.3 億千萬盧比(6949.3 億美元)。
根據經濟事務部報告中公布的數據,22 財年第一季度,印度的產出同比增長 20.1%,恢復了 20 財年第一季度大流行前產出的 90% 以上。印度的實際總增加值 (GVA) 在 22 財年第一季度也同比增長 18.8%,恢復了其相應的大流行前水平(20 財年第一季度)的 92% 以上。此外,在 21 財年,印度的經常賬戶盈餘占 GDP 的 0.9%。經濟復甦的增長是由於政府繼續努力加快公民的疫苗接種覆蓋率,這也為進一步振興工業活動提供了樂觀的前景。
㈦ 上半年增經濟增速5.4%,莫迪如何實現5年內讓經濟總量達到5億美元的目標
上半年增經濟增速5.4%,莫迪想要實現5年內讓經濟總量達到5億美元的目標還是很有困難的,他們要想達到這個目標,那麼GPD的增速在百分之七才有可能做到。
經濟增速放緩,最著急的莫過於印度總理莫迪了。今年4月份,印度大選之後,莫迪開出空頭支票——「5年內將印度建成一個5萬億美元的經濟體」。今年7月初,印度財政部的經濟調查報告還預測,2019財年內,印度的GDP增速有望恢復到7%以上。但各大機構對印度全年的經濟增速預測似乎並沒有那麼樂觀了。全球評級機構穆迪最新預測:2019年印度經濟可能僅增長6.2%。前幾次的預測分別是6.8%、7.4%、7.5%。數據顯示,印度2018年的GDP大約為2.726萬億美元,要實現「5萬億美元」的目標,GDP增速需要達到83.4%。過去5年,印度的GDP增速約為46.56%。在這一基礎上,印度的年均GDP增速在7%左右。也就是說,印度要達到這一目標,GDP增速必須要在7%以上,甚至8%。如此看來,要實現這一目標對於印度來說,難度不小.
㈧ 印度經濟這幾年增長很快,其背後的因素究竟是什麼
印度這幾年來經濟迅速發展,國民經濟不斷提高,在國際上也越來越受到其他國家的關注。主要原因有世界格局的穩定,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強,還有和諧健康的外交關系,主要還是國家制定的發展計劃符合當下的形式,各種條件的相互協調,才能夠使印度的發展越來越好。
在國際上,現在主張公平和諧的外交關系,印度作為一個重要交通位置的國家,很好抓住了這個契機,大力發展國外經濟,以此拉動經濟增長。而且效果很明顯,近年來印度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