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的代表性建築是什麼
泰姬陵
泰姬陵(波斯語,烏爾都語: تاج محل ),全稱為「泰吉·瑪哈爾陵」,又譯泰姬瑪哈,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跡之一,在今印度距新德里200多公里外的北方邦的阿格拉 (Agra)城內,亞穆納河右側。是莫卧兒王朝第5代皇帝沙賈汗為了紀念他已故皇後阿姬曼·芭奴(ممتاز محل)而建立的陵墓,被譽為「完美建築」。它由殿堂、鍾樓、尖塔、水池等構成,全部用純白色大理石建築,用玻璃、瑪瑙鑲嵌,絢麗奪目、美麗無比。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是伊斯蘭教建築中的代表作。2007年7月7日,成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
http://ke..com/view/28824.html?wtp=tt
B. 印度標志性建築是什麼
印度標志性建築是泰姬陵。
泰姬陵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跡之一,世界文化遺產,被評選為「世界新七大奇跡」。泰姬陵是一座用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大陵墓清真寺,是莫卧兒皇帝沙·賈汗為紀念其妃子於1631年至年在阿格拉而建的。
泰姬陵位於今印度距新德里200多公里外的北方邦的阿格拉城內,亞穆納河右側。由殿堂、鍾樓、尖塔、水池等構成,全部用純白色大理石建築,用玻璃、瑪瑙鑲嵌,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獨具風格的建築美學:
泰姬陵無論構思還是布局都是一個完美無缺的整體,它充分體現了伊斯蘭建築藝術的庄嚴肅穆、氣勢宏偉的獨特魅力。在建築美學上,最引人注意的是其完全對稱。
以主殿中心向兩向延伸之軸線切割之中軸線,可以看到相對於中軸線之距離相等之處的雕飾在數量、尺寸及樣式上完全對稱。其中軸線貫穿園區各門、水池及道路等之中線。
泰姬陵代表了莫卧兒建築成就的高峰,它的構思和布局充分體現了伊斯蘭建築藝術庄嚴肅穆、氣勢宏偉的特點,整個建築富於哲理,是一個完美無缺的藝術珍品。
C. 古印度建築建築風格是如何的 建築有什麼特點
公元前3000年的時候,印度就出現了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這兩座巨集偉的大都市。特別是摩亨佐·達羅城,從現存遺址來看,顯然過去經過嚴格的規劃:全城分成上城和下城兩個部分,上城住祭司、貴族,下城住平民;城市的街道非常寬闊,擁有非常完整的下水道;城裡有各種建築,包括宮殿、公共浴場、祭祀廳、住宅、糧倉等等,功非常明確。在那麼早的時間就擁有如此成熟的城市,實在令人驚嘆。
印度是佛教和婆羅門教的發源地,又過去受到 *** 教的重大影響,因此宗教建築在古代印度始終是主流。
佛教建築
佛教建築的種類主要有窣(音「蘇」)堵波、石窟和塔。公元前3世紀的時候,孔雀王朝基本統一了印度全境。孔雀王朝的國力非常強大,君主崇信佛教,特別是著名的阿育王,對於修建佛教建築達到了狂熱的程度,其在位期間在印度廣闊的疆域里修建大量的窣堵波、石窟和塔。
窣堵波是一種半圓形的建築,樣子像墳墓,又像倒扣著的飯缽,所以這種造型也叫「覆缽」。窣堵波主要用來掩埋佛祖釋迦摩尼或其他聖徒的「舍利」。據說其外形有象徵天穹的寓意,顯得很庄嚴肅穆。桑吉窣堵波是印度最大的一座窣堵波。
相傳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共建有8.4萬座佛塔,其中8座建在桑吉,現存3座,最著名的是桑吉佛塔一號遺址(又稱桑吉大塔),具有濃厚的佛教傳統氣息。建於公元前250年,後來又經過多次擴建。其龐大的半圓體用磚砌築,外面有一層紅色的砂石,直徑32米,高12.8米,坐落在4.3米高的台基上。圓頂上建了一個方形的亭子,最上部是一根竿子,頂著三個華蓋傘似的圓盤,這圓盤被稱為「相輪」,象徵著極樂世界。窣堵波的周圍有一圈石頭欄桿,還建了四座10米高的石門,每座門上有三道橫梁,模仿木結構的式樣,樑上和柱子上都布滿了關於佛祖故事和動植物的雕刻。
古印度人相信大地的深處與神靈具有某種神秘的聯絡,所以熱衷於在堅硬的山岩峭壁上開鑿各種洞穴,以供僧人修行或信徒進行宗教儀式之用,這就是石窟。石窟主要有兩種型別,一種是居住用的僧房(毗pi窟),另一種是祭祀聚會用的聖殿(支提窟)。
石窟一般在門口做一個火焰形的門洞,主要空間藏在山岩里,光線非常灰暗。印度一共有1200多個石窟,最大的一座卡爾利石窟屬於支提窟,高13.7米,深達37.8米,裡面有非常整齊的兩排八邊形柱子和拱形的屋頂,顯得很寬敞。洞穴入口處有一道石頭門廊,門廊的上方開有馬蹄形的視窗用來通風。在它的盡端,設定了一個小窣堵波作為膜拜的物件。
印度另一處著名的石窟是西部地區的阿旃(音「沾」)陀石窟群。這批石窟一共有30個,開鑿在懸崖上,其中有5個是宗教儀式使用的支提窟,其餘都是僧房。其中的僧房有模仿木結構建築的痕跡,三面石壁,室內經常有一個小水池。
某些地方的窣堵波造型逐漸發生變化,下面的台基越來越高,形成高大的塔身,而半圓形的覆缽卻縮小成為頂上的一支剎,這樣就出現了新的建築型別——佛塔。印度的佛塔通身由石頭砌築的,沒有一層一層的檐,造型與中國寶塔非常不一樣。印度最著名的塔是佛陀迦耶的大菩提寺塔。
D. 印度的標志性建築物是什麼
印度的標志性建築物有:泰姬陵;蓮花廟;琥珀堡;甘地陵。
1、泰姬陵,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跡之一,世界文化遺產,被評選為「世界新七大奇跡」。
2、蓮花廟又名巴哈伊寺,這座由白色大理石建造而成的建築,以其壯觀美麗著稱,早已成為印度人的驕傲。作為德里獨一無二的標志性建築,其巧妙設計成為這座寺廟的最大看點,蓮花廟以其獨特的魅力,多年來,以大海般的胸懷,每年吸引著成千上萬慕名而來的遊客。
3、琥珀堡位於齋浦爾城郊的一座小山上,是印度古代藩王的都城,建於1592年。遊客可騎大象上山參觀。由於城堡建在一座叫琥珀的小山上,故稱之為琥珀堡。
4、甘地陵,位於新德里東郊朱木拿河畔,是印度「聖雄」甘地的陵墓。陵園呈凹形,在陵園正中,靜卧著一座黑色大理石陵墓,它是一個普通的正方形平台的樣子,高約1米,長寬約3米。
E. 印度的建築有什麼特點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建築文化源遠流長,大致有以下幾種建築風格。
早期的印度建築(公元前1500~1200年)大多由土磚建成,在印度河流域有幾座繁榮的城市。這些城市具有精心規劃的方格系統,主要街道形成了矩形的街區。
佛教建築(公元前300年~公元320年)
這種原始的木質和土磚建築,就目前尚存的最早建築來看,主要有三種形式:住人的洞穴、鑿出的佈道講經的石洞、佛塔。這幾種神堂都是為了供大量信徒聚會而設計的。佈道石洞的主要形式和細部沿襲了早期木結構建築的原型。佛塔為半球狀的墳墩,其四周則有一條供信徒舉行祭典儀式時行走的道路,印度最有代表性的當屬桑奇佛塔。佛廟是石結構的神堂,其外部大多覆以豐富的雕飾物。
伊斯蘭建築(公元600~1500年)
主要建築類型是清真寺和宮殿。清真寺的平面布局大都是矩形的庭院,內有一間祈禱大廳,格局完全對稱。外表用琉璃磚,抹灰刻花貼面磚圖案或彩色石條塊,裝飾富麗堂皇。裝飾運用圓形、方形等幾何符號構成象徵性的圖案,結合葉飾和阿拉伯文字。著名的泰吉·瑪哈爾陵是伊斯蘭教建築的代表作,美輪美奐,無與倫比。
印度教建築(公元600~1750年)
這種風格的各式寺廟都有不點燈的神殿,神殿上部有一尖塔,前部有一個或多個門廊形大廳,充作宗教性舞蹈的場所。殿堂內的雕飾通過形象的重復實現整體的協調。建築表面以當地岩石雕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這些寺廟別具一格。
F. 古代印度的著名建築有什麼
泰姬陵是莫卧兒王朝一位王後的陵墓
佛教建築
古代印度遺留下了窣堵波、石窟、佛祖塔等佛教建築。窣堵波是一種用來埋葬佛骨的半球形建築,最大的在桑吉,約建於公元前250年。半球體直徑32米,高12.8米,下為一直徑為36.6米,高4.3米的鼓形基座。半球體用磚砌成,紅色砂岩飾面,頂上有一圈正方石欄桿,中間是一座亭子,名曰佛邸。窣堵波周圍樹有石欄桿,四面正中均設門,門高10米,門立柱間用插榫法橫排三條石坊,斷面呈橄欖形。門上布滿浮雕,輪窣上裝飾圓雕,題材多是佛祖本生故事。
石窟分兩種。舉行宗教儀式的石窟叫支提窟,平面長方形,縱端為半圓形,半圓形的中間有一窣堵波。除入口處外,沿內牆面有一排柱子。另一種石窟稱為精舍,以一個方廳為柱心,三面鑿出幾間方形小室,供僧侶靜修之用,第四面為入口,沒有門廊。精舍和支提窟常相鄰並存,如阿旃陀的石窟群。
在相傳為佛祖釋迦牟悟道的地方——菩拉迦耶耶建有一座廟和一座塔。塔即佛祖塔,始建於公元2世紀,14世紀重建。塔為金剛室座式,在高高的方形台基中央有一個高大的方錐體,四角有四座式樣相同的小塔,襯托出主體的雕佛。塔身輪廓為弦形,由下至上逐漸收縮,表面布滿雕刻。
印度的佛教建築隨佛教傳入中國,對中國的石窟藝術有一定的影響。
婆羅門教建築
從公元10世紀起,印度各地普遍建造婆羅門教廟宇。形式和規格都參照農村的公共集會建築和佛教的支提窟,用石材建造,採用樑柱和疊式結構。其外形從台基到塔頂連成一個整體,布滿雕刻,建築形式各地不同:北部的寺院體量不大,有一間神堂和一間門廳,都是方形平面,共同立於高台基上。門廳部分的檐口水平挑出,上為密檐式方錐形頂,最上端是一個扁球形寶頂。神堂上面是一個方錐形高塔,塔身密布凸棱,塔形曲線柔和,塔頂也是扁球形寶頂,神堂是一間聖殿,四方正方位開門,整個廟宇象徵婆羅門教濕婆、毗濕奴、梵天三位一體神。最傑出的是科納拉克的太神寺。
南部寺院規模龐大,通常以神堂為主體,還有僧舍、旅驛、浴室、馬廄等。周圍是長方形圍牆,神堂頂上,每邊圍牆中央的大門頂上都有高聳的方錐形塔,造型挺拔、簡潔,雖滿布雕刻,仍保持單純幾何體的輪廓。典型的例於是馬村拉大寺。
中部寺廟的四周有一圈柱廊,內為僧舍或聖物庫。院子中央寬大的台基正中是一間舉行宗教儀式的柱廳,它的兩側和前方,對稱地簇擁著3個或5個神堂。神堂平面為放射多角形。神堂上的塔不高,彼此獨立,塔身輪廓為柔和的曲線,有幾道尖棱直通相輪寶頂。一圈出挑很大的檐口把幾座獨立的神堂和柱廳殿聯為一體。
伊斯蘭建築
崇拜伊斯蘭教的莫卧兒帝國統治印度時,各地建造了大量清真寺、陵墓、經學院和城堡。這此建築的形式和規格雖受中亞、波斯的影響,但已具有了獨立的特徵。穹頂有了很大的改進,清真寺、陵墓多以大穹頂為中心作集中式構圖,四角則是體形相似的小穹頂襯托。立面設有尖券的龕,牆體多用紫赭色砂石和白色大理石裝飾。廣泛使用大面積的大理石雕屏和窗花,建築輪廓飽滿,色彩明朗,裝飾華麗,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代表建築:
巴利赫蒂希爾神廟
中世紀德乾地區諸王朝處於雅利安文化與達羅毗荼文化混雜的中間地帶,頻繁的戰爭導致南北方美術風格的交流。早期遮盧迦王朝(535~753)在邁索爾的 3座都城巴達米、阿胡爾和帕德達伽爾的神廟群,最初的形制由佛教支提堂演變而來,中世紀接受了南方式印度教神廟的影響,同時滲入了北方式神廟的成分。帕德達伽爾的維盧巴克夏神廟是建志補羅的凱拉薩納特神廟的仿製品。拉施特拉古德王朝(753~949)繼續開鑿埃洛拉石窟。
埃洛拉第16窟凱拉薩神廟,是仿照帕德達伽爾的維盧巴克夏神廟設計的,鏤空整塊山岩鑿成,不愧為舉世無匹的巨構傑作。凱拉薩神廟的雕刻,綜合了笈多時代的典麗、遮盧伽王朝的渾厚與帕拉瓦王朝的秀逸,動態強烈,變化豐富,活力充沛,代表著印度巴洛克美術的最高成就。約在同時期開鑿的象島石窟濕婆神廟,雕刻也富有印度巴洛克美術的特色,其中的巨岩雕刻《濕婆三面像》集優美、崇高、獰厲於一身,寓創造、保存、毀滅之奧義,堪稱世界雕刻名作。後期遮盧迦王朝(10~12世紀)的神廟群,外壁壁龕密集,裝飾漸趨繁瑣。曷薩拉王朝(1100~1300)在德干西南的貝盧爾、赫萊比德、索姆納特普爾修建的神廟,平面設計呈星形,悉卡羅較低,外壁裝飾浮雕更加細密纖巧,亦流於羅可可風格。
凱拉薩神廟
中世紀北印度諸王朝奉為正統的雅利安文化,愈來愈多地吸收了達羅毗荼文化的因素。孟加拉、阿薩姆流行的□多羅教(性力崇拜),同時影響了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及其美術。巴拉王朝(約750~1150)是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最後庇護所。波羅諸王擴建增修了那爛陀寺和佛陀伽耶大菩提寺等寺院。佛陀伽耶的金剛寶座塔分層立龕的角錐形高塔形制,可能與印度教神廟的悉卡羅有關。那爛陀等地出土的波羅石雕或銅像,如寶冠佛、多臂觀音、密教女神多羅菩薩等雕像,受有笈多古典雕刻與南印度銅像的雙重影響,感染了巴洛克的豪華、繁縟、怪誕,被稱作火焰式的藝術。巴拉美術對尼泊爾、中國西藏、緬甸、爪哇等地的佛教美術影響較大。東恆伽王朝 (8~13世紀)在奧里薩境內營造了宏偉的神廟群。奧里薩神廟是北方式神廟的亞種之一,曲拱形的悉卡羅呈玉米狀,代表作有布巴內斯瓦爾的林伽羅神廟、布里的扎格納特神廟、康那拉克的太陽神廟等。奧里薩雕刻裝飾繁麗、動態誇張,屬於爛熟期的印度巴洛克風格。康那拉克太陽神廟的巨大的浮雕車輪富麗堂皇,被視為印度文化的象徵。金德拉王朝(950~1203) 的都城卡朱拉侯的印度教、耆那教神廟群可與奧里薩神廟群比肩。卡朱拉侯神廟也是北方式神廟的亞種之一,悉卡羅呈竹筍狀,主塔周圍環峙多層小塔,代表作有根達利耶·摩訶提婆神廟等。卡朱拉侯雕刻以神廟外壁高浮雕嵌板帶上千姿百態的女性雕像和愛侶(密荼那)雕像著稱,變形極美,性感極強,亦屬於爛熟期的印度巴洛克風格。卡朱拉侯出土的雕刻珍品《情書》是印度雕刻的壓卷之作。北印度西部拉賈斯坦奧西亞的蘇利耶神廟和阿布山的毗摩羅塔樓,古吉拉特的蘇利耶神廟,也屬於北方式神廟,比例勻稱,裝飾華麗。克什米爾地區仍然營造著犍陀羅傳統的寺廟,重要的有摩爾坦德和阿萬蒂普爾的廟宇。
G. 古印度對塔有哪些別稱,佛塔對於當時來說有何意義
塔,在古印度叫「stupa」,音譯為「堵波」。中文叫浮圖、浮屠或佛圖,意譯為方墳、圓冢等。它是印度佛教中埋葬佛骨和聖徒骨骸的墳冢。佛塔是佛教建築的象徵,印度佛塔在中國又稱為堵波。這個建築樣式基於印度人將死者埋於土石墩下的風俗。哈拉巴文明消失以後,古印度文明進入雅利安人時期。
後來佛教高僧、大法師圓寂後,也造塔埋葬靈骨,於是造塔成為一種風氣。佛教的迅速普及和佛塔的大力修建,阿育王的作用是非常謹塌大的。阿育王皈依佛教後,成為最虔誠的信徒。他的後半生都致力於推廣佛陀慈悲、和平的教法。由於阿育王的大力扶持,佛教因而能走出印度,成為世界性的宗教。印度最大的堵波在桑奇,大約建於公元前250年,藝術史上稱「桑奇大塔」。這里,顯示出佛教藝術的底蘊——對靈境的崇拜和對現實人生的藝術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