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什麼是印度式的出世人生觀

什麼是印度式的出世人生觀

發布時間:2023-10-25 18:18:52

⑴ 印度讓我知道為什麼要活著,要做什麼

1998年,梁冬加盟鳳凰衛視,因主編、主持《娛樂串串show》成為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2005年,李彥宏力邀梁冬加盟網路擔任副總裁,全面負責網路市場宣傳工作。這是一個電視人的完美轉身。但兩年後,梁冬說,「在網路做的事情與我的夢想還有一點點的不同」。他在印度與一位長者聊天時,「我想起了我曾經在兩年之前立下的一個誓言,就是做中國文化的,尤其是傳統的中國醫學文化的推廣。這個長者跟我說,對,這就是你應該做的事情。」
從印度回來後,梁冬從網路辭職。
在印度,梁冬究竟遇到了什麼,學到了什麼?讓我們從梁冬的七篇印度手記中傾聽這個故事。
困惑
有段時間挺困惑的。生活中的每件事,為什麼要這樣做?從小我們被教育要成為成功人士,不讓父母丟臉。考試純粹是為了父母,因為他們會攀比。我每次考得差,自己沒什麼,倒是替我媽擔心。就是說大部分的人,做什麼,或不做什麼,標准在於大眾。我到了30多歲吧,發現自己以及周遭一些人都有點不對勁,活得很焦慮,活在很深的恐懼里——有工作的怕失業;有老公的怕失去老公;活蹦亂跳的一面擔心熬夜對身體不好,一面熱烈地談著願景;覺得愛情是美好的,但並不確定了解什麼是愛情;成功滿足了虛榮感的,卻又帶來患得患失……我一直懷疑,為什麼這么努力,卻活得這么惴惴不安,究竟是誰在灌輸「我能」、「我的地盤要聽我的」的人生觀?
一個人老呆在一個地方,是看不到偏差的。是不是要離開現在的惶恐,去另一個地方看看?也算機緣巧合吧,去了印度,同行的還有4個人,藝術青年、廣告人、藝術青年的家屬、我的家屬。去之前聽到很多來自印度的謠言,於是大家准備了很多東西,榨菜、臘腸、火腿腸、方便麵……我跟他們說,其實我們唯一需要准備的,是一顆隨機應變的心。
德里街頭
下飛機,入關足足等了兩個小時,看見的全是外國人,所有人都抱著那種蠢蠢欲動的心來到印度。大家臉上居然都是一模一樣的表情,彷彿人人都企盼著穿上拖鞋,買一塊紗巾披在身上,趕緊拍張照片給那些還在辦公室格子間里的人炫耀。第一天晚上,我聞到了印度馬路邊的牛糞味,覺得很好聞——其實中國牛糞味也很好聞,難道印度的牛糞就比中國的牛糞香嗎?這絕對是一種惡俗的小資產階級情懷在作祟。我當時就做出了反省。
我們5個人看著妹尾河童的《窺視印度》設計行程,一開始就列出了十幾個地方要去,到了印度發現不合理,又砍掉了大部分,工作時間很少,我們那天剛打聽清楚,沒票了!我們很煩躁,不習慣那樣的工作節奏,但是我立刻提醒自己:難道到印度不就是為了要慢嗎?於是我和一個朋友坐在馬路邊抽煙,觀看人來人往,有兩件事情讓我詫異。一是街上有很多乞丐,乞丐臉上都是笑,二是印度人喜歡席地而坐,一坐就是兩個小時,也沒有浪費時間的焦慮。但是我們周遭呢,今天一天都不幹點什麼,會覺得自己好墮落哦!原來速度是阻礙我們達成平和的主要原因。
我在街上看狗四腳朝天睡覺,看牛在馬路上走。印度的馬路很神氣,同時能看到狗、馬、吉普車、小轎車、非常擠的公共汽車,還有猴子跑來跑去……其實只要坐在路邊就會發現很多東西。我想,我們不應該太趕路,去不了太多城市就呆在一兩個城市。
德里總統府廣場
這天我們去德里總統府廣場,有點像北京天安門,最大的差別在於那一大片是草坪和樹,就像一個森林公園,在那裡我又看見了草坪上的人,一群一群躺在草坪上——我就沒有見過有人躺在天安門廣場。我發現一對年輕男女,男孩子盤腿坐著,女孩子用草弄著男孩子的鼻子,我觀察了5分鍾,如是這般。要知道,對我們來說,很多事情從開始到結束都用了5分鍾。
我們的司機是印度人,我問他多大了,他說25歲。我的當地朋友很詫異,才25嗎?我說難道你僱用他的時候沒看身份證嗎?他說,印度是沒有身份證的,也沒有戶籍制度,他們想去哪待著都可以。但是這個國家也沒有亂啊!
「你幸福嗎?」我問司機。「不錯。」
「你老婆漂亮嗎?」「漂亮。」
「是自由戀愛嗎?」「父母介紹的。」
「你結婚前見過她嗎?」「沒有。」
那麼多人自由戀愛,卻天天為婚姻愛情而掙扎、痛苦、焦慮、反抗;為什麼他們就沒有呢?
泰姬陵
要去泰姬陵。我怕等買票無聊,就從朋友那裡借了一本中文書,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的《謀生之道》,書里提到一個很有趣的觀點,我們為什麼要活著?我們工作的目的是什麼?作者建議每一個人都問問自己,做這件事是為了什麼?我覺得他的問題是有意義的。企業家到底是為了什麼,賺錢嗎?顯然不是。賺錢只是你做成了一件事情的結果而已,那這事情是什麼呢?是為某些人作出他們所需要的東西,幫助別人實現他們的願望。
在泰姬陵,我看到一個非常宏偉的建築,那是一個國王為自己心愛的女人修建的陵墓。我沿著城牆走了一大圈,然後盤腿坐在一顆大樹下,遠處的泰姬陵在我眼中跟明信片里的一樣,所以我覺得不需要拍照。我們大部分時候都很視覺化,忽略了許多感受,把眼睛閉上,才能聞到空氣里的味道;才會聽到嗡嗡的鳥的聲;感受到草里的蟲子在扒你的那種癢癢的滋味。
他們都在逛,我坐在那裡,坐累了,乾脆平躺下來睡了一覺。睡醒一覺,朋友說走啦走啦,我就站起來走。出門的時候,我們忽然發現樹上有很多松鼠,當你留心觀察松鼠,你會發現每隻松鼠都不一樣,有的像小孩很單純,有的像成功的企業家,有的很淫盪,在勾引別的松鼠,有的就很沒有安全感,拿到食物就跑,叼到很遠的地方找個小角落吃……
克久拉霍
我們去一個很小的城鎮克久拉霍,那裡有著名的愛廟。在那裡,我又躺在地上睡了一覺。太舒服了!陽光恰到好處,暖暖的。我旁邊還有一隻大狗,仰面朝天跟我一起睡。睡醒大家去吃飯,愛廟外面有顆大樹,大得有張餐桌立在上面,還有把梯子用於上下。我們剛坐下來,鳥烏壓壓一片,漫天飛過,原以為是麻雀,沒想到竟是大鸚鵡!那頓飯吃得酣暢淋漓。吃飽飯,閑逛的路上有家紡織品店,女人們瘋狂地沖了進去。我在門口碰見一個小男孩,他的眼神非常堅定。我跟他聊天。他說他是練瑜伽的,每天早上身體「干凈」的時候,他要做2個小時的功課。他還說,過程中更多的時候他是在思考兩個問題:一,我是誰,我要做什麼?二,我能不能不做?這和我在「網路」想的問題一模一樣!每天我都反復問自己,我在做什麼,或者說不做什麼。小男孩很小,看著他你會覺得這個國家很有趣。
小男孩說自己有個師傅,know
everything。我們就跟著他去了。又是一家紡織品店,裡面有位長者,我們席地而坐,他一個一個地講。為了混淆他,我故意和一個無關女性勾肩搭背,長者卻指著我太太說,她對你會很有幫助。他還說我應該做更重要的事情。我說我已經很重要了。他說不是的。
第二天本來要去另一個陵廟的,但我們睡到下午兩點。結果那個晚上反倒睡不著,我爬起來,躲到游泳池,想找煙抽又找不到,無所事事。一束強烈電光照過來,是酒店晚上巡夜的保安。我說,有煙嗎?他居然從腰包里抽出兩根給我,他總共也就3根煙。
抽了一根,我開始在酒店裡逛,在酒店大堂發現一部電腦。就在那裡,我看到了陳曉旭出家的消息。我很欣賞陳曉旭,不管什麼原因她做了自己的選擇。可是後來輿論……余秋雨有句話講得非常好:一群沒有信仰的人在點評一個有信仰的人。這些沒有信仰的人卻是如此地站在正義和真理的這一邊,對別人指手畫腳,他們才是真正的可憐蟲。
瓦萊納西
我們去了恆河邊上的小城市瓦萊納西,據說印度人千方百計都想去那裡。英語說得很好的三輪車夫說,我們是他拉到的第一批中國人。
我們穿過小巷,走到恆河邊,船夫帶著我們看恆河的落日。我們逆流而上,看見很多人在生火燒東西,定睛一看,是在火化屍體。《西遊記》里唐僧最後一難不是被推到水裡,然後很多屍體漂起來嗎?恆河就是這樣的。恆河邊有很多沒有窗戶的房子,讓人可以爬到那裡等死。而就在距離他們下游500米處,很多人在沐浴洗漱。一個朋友,平時有點「壞」的一個人,老喜歡說些「溝女」的事情,突然神色黯然。我說你怎麼了。他說他很感慨,印度人即使是文盲,都知道在哪裡死,中國人卻不知道。
恆河邊上人人念經、沐浴。坦白說,那些咒語……哪怕你反復念「可口可樂」,也會達到安神的目的。但是我在那些人臉上看到了虔誠,他願意相信自己是處在規則里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知道自己要去哪裡。這在某種程度上回應了我們的焦慮,我們在快速的離心的轉動中,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所以會擔憂。所有的恐懼來自不確定。
就像余華在《兄弟》里說的,一個中國人40年裡看到了一個歐洲人的400年。在這么一個社會發展,定力不足是所有患得患失、所有無所適從的根本原因。從印度回來,我跟許知遠聊這個話題,他剛剛寫了一篇文章《嶄新的傳統》。他說傳統讓我們處在一個歷史河流裡面,由於我們和傳統割裂,所以我們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的,要去哪裡。
想法
我們這一輩人其實是沒有傳統的。由於經歷了特殊的歷史時期,絕大多數同輩人沒有辦法從父母那裡得到傳統。很多東西是不能從學校學到的,那種標准化、批量化的模式化的課本不可能把人培養成完整的人。我的父母不能給我任何指導,我那天跟我爸媽說,我所有的人生選擇都是在他們的建議前加了個負號。中國這個個人的時代讓人可以迅速改變自己的生活,突破自己的階級,但是也讓很多人在突破了之後無所適從。我確信社會需要相對傳統的脈絡,這樣才可以真正達到和諧社會。
這次印度之旅,我看到了傳統的力量。傳統給印度帶來了極其發達的產業,我在飛機上看當地的報紙和雜志,話題非常具有全球視野。是什麼東西在支撐這個國家?是夢想和趣味。印度今年的財經預算里有一部分叫做「dreambudget",包括媒體產業、游戲產業、互聯網產業、文化產業……這個國家的預算里有一部分支付給國民的夢想,而他的夢想與傳統相關聯,是前人的後續,後人的前身。創意產業的本質其實不在創意,它會給人們一個誤導,認為標新立異是這個產業的核心。錯了!印度電影到現在也沒有太多的故事,還是在講愛情。它訴求的是人類恆久不變的追求和夢想。一個好的意識形態產品不需要很有創意,但需要很有感情,要符合人基本面上的慾望。所有的創新都是基於一個舊的,例如一根鉛筆和一個橡皮擦組在一起就成了橡皮鉛筆。
這次印度之旅,我更加清楚,當明白自己要做的事情時,任何工具都可以使用,或許我會去主持電視台節目,或許我會做一個出版物,重點不是你充當什麼角色,而是背後的邏輯。當你明白想要什麼東西的時候,你就能從空氣裡面抓到想要的東西。心念一閃,震動四方。
這次印度之旅,我重新尋找自己,重新理解自己。去印度之前,離開「網路」的想法是有的,但我還在猶豫。從印度回來,我想清楚了。
(註:2007年5月,梁冬正式從網路離職。不久後,他創立正安中醫,以傳承中醫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為使命,全身心致力於中國古老中醫學的傳承研習與傳播推廣。)

⑵ 印度人心理是怎樣的

印度是個種姓社會,大致上可以分為兩種心理:

  1. 精英階層高等種姓:自大,欺軟怕硬,類似南朝鮮國。

  2. 低種姓平民階層:對未來機會沒有規劃,無誠信,道德層次低(受教育程度低)。

⑶ 印度人的思維方式和國人有何區別

印度人有獨特的思維方式。如果你不了解,就會非常奇怪。
重視普遍性,輕視特殊性
印度人抽象思維發達,善於思辨,他們在思考問題時,習慣於思考普遍性原則,而忽視具體
的個體和特殊的感知。印度人這個特點還反映在印度人的語言之中。印度人喜歡使用抽象名
詞和普遍性名詞。
印度人具有尊重普遍性原則、屈從於普遍原則的傾向。他們有一種強烈的慾望,將自我與絕
對發生直接關系,而拒絕任何中介。他們認為拯救個人的靈魂只能靠自己的努力,而無需依
賴他人。印度教和佛教都不需要一個法律機構或解釋經文的權威機構。
"空亦復空空更空"
印度人的思維方式還有一個特點,即不充分認識現實與想像、事實與空想之間的差別,也不
在通過直覺得到的東西與通過推理了解的東西之間作嚴格區分。在某些印度人的世界觀
里,它們之間沒有明確界限,可以輕易轉換。他們空想起來,簡直是沒有邊際,可以完全不
受時空的限制,自由地在人與物、人與獸、人與神、事實與假設、現實與夢境之間穿越。
一個能說明印度人喜歡空想的例子是他們發明的計量方式。中國人表示時間的最大單位
是"年","年"以上沒有獨立概念,只有"××年"的說法。而印度在年以上還有"尤迦","尤
迦"上面還有"大尤迦"。古典文獻中還有一個更大的時間概念,叫"劫波",一個"劫波"時間
之長遠遠超出人的想像:如果比作一個非常長壽的人用布擦一座3000平方英里的山,每一百
年擦一次,直到把山擦平,一劫波還未過完!這個數字實際上接近於無窮大。
印度古代經典經常出現超大數字,如億,百億等,實在沒辦法表達,就說"如恆河之沙"。另
一方面,印度在表示短、小方面也超越想像。中國人通常用"一眨眼"來表示時間之短,這之
下再無更小單位。"剎那"是我們從佛教中借用的,"一剎那"比"一眨眼"更短。而且,古印度
還把"剎那"再分成若干更短的單位。在現代數學單位未出現之前,印度人的數學思維已達到
如此的地步,實在令人驚嘆。印度人喜歡空想、疏遠客觀自然界的思維特點,還表現在以下
兩方面:第一,認為現實與觀念、事實與想像、此岸世界與彼岸世界沒有差異。西方人認為
上帝在天堂,中國人認為天堂在地上,而印度人認為,"終級真理"進化論在過去、現在或未
來,都存在於宇宙的每個角落。
第二、喜愛神話和詩歌,缺乏歷史意識。印度人極喜愛神話和詩歌的表現形式,喜歡把現實
理想化、把歷史人物神化,缺乏可信的歷史記錄。印度的歷史著作和英雄傳奇也要以神話的
方式表達,使人難於分辨哪些是歷史事實,哪些屬於理想和想像。這一點與中國人正相
反。中國人的神話是有限的,在歷史著作方面卻是很出色的,但在神話方面比起印度人來卻
有些遜色。

⑷ 讀書記 | 印度教的哲學邏輯

因你愛火葬場,

我就造了一個心中的火葬場——

因之你,黑暗者,火葬場的獵人,

就可以跳你那永恆之舞。

——Bengali hymn

偏見總來自無知。在對印度教有較為系統的了解之前,僅憑著其四大種姓隔離的制度給印度社會帶來的割裂,是很難讓我對其生出尊敬之情的。但心底也相信,一個寄生於偉大形而上學的宗教當然有其存在的價值。基於這份信念和好奇,我開始了對《人的宗教》一書的閱讀,並記錄下對印度教哲學的粗淺觀感。

似乎一切都是起源於一個基本的問題:「我要什麼?」這或者也是所有偉大宗教都致力於解決的基本問題之一。對此,印度教的回答是:「你要什麼就有什麼。」乍一看似乎很有指望,但事實上是把問題拋回給了提問者自身,的確,在印度教的人生觀中,即使不是今生,那就是來世,你什麼都可以擁有,但你究竟要什麼呢?最初的需求也許是享樂,這是人類厭惡痛苦感的天然反應。但漸漸的人們會厭倦享樂,於是轉向了成就感,如權力的掌控、征服的慾望等。對此,印度教的態度是鼓勵的,只要在基本的道德規范之上,人們為滿足自身的慾望而追逐這些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人們應當盡量去追求,且印度教還指導人們如何擴大這種快樂。可問題在於,財富、名譽和權力是排他性的,持續不斷的競爭又使之很不穩定;追求成功的慾望也是永遠無法滿足的,且這種成功集中在自我的意義上,過於渺小,無法讓人保持永久的熱情;更重要的,這一切都將轉瞬即逝。因此,這些無法提供永恆的滿足,或者說不會是人的終極追求,終將會因厭倦而被拋棄,前面還有目標。印度教認為,人們終將會認識到這一點,不在今世,便是來生。

印度教致力於引導人們尋求終極的、永恆的目標。到了某個時候,人們會問,難道就只是如此嗎?這便是印度教等待的時點,它為人們安置在「慾望之路」之後的是一條「棄絕之路」。這里的「棄絕者」並不是因自我失敗而走向的「棄絕」的人,那本質上逃避,而是指通過了慾望之路後仍發現自己在追求更多的人,他們才是真正的悲觀主義者,因為他們已經看不到有什麼值得自己去追求的東西,他們不再相信有限的,轉而相信無限的。生命還有其他的可能性。那麼,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印度教的答案是無止境的存在、知道和妙樂。

無限存在、無限知覺與無限妙樂,如何得到這些呢?答案是,我們已經擁有了。隱藏在人的自我之下的是永恆存在、永不枯竭且在意識與妙樂上無所限制的真我,或曰「梵我」。我們感受不到是因為它被幾乎無法穿越的表面自我所遮蔽。引用印度教的語言,我們就像是失憶的國王衣衫襤褸的走在自己的國土上,不知道自己是誰,更不知道自己擁有什麼。於是,在對終極目標的道路上,我們需要某種方式來超越藩籬、釋放梵我,此時的人的精神將與梵天(即「神」)合而為一,並依之生活,這時印度教所有精神修煉所要達到的唯一目標。為此,印度教提出了四條道路作為走向神的途徑,知的瑜伽、愛的瑜伽、業的瑜伽和修的瑜伽。這是印度教智慧的地方,為了讓不同資質和秉性的人都有通向神的機會,他們提供了如上四種方式,讓人們自己選擇如何走向神。無論哪一種方式,人們必須拋棄其間摻雜的自己的私心,以最純粹的追求達到與神的結合這一唯一目的。

這里又衍生出了新的問題,人是不同的。對此,印度教的做法是將人分為四個群體,於是最為人詬病的種姓制度出現了。第一等級是見者,是文明在知識和精神上的領袖,即婆羅門;第二等級是行政人員,具有組織和計劃的才能,即剎帝利;第三等級製造者,善於製作生命所賴的物質成品,即吠舍;第四等級是跟隨者,只具有服從指揮、從事簡單重復勞動的能力,即首陀羅。理論上講,種姓之間是無公平可言且嚴格隔離,但種姓之內是有平等的。並且,即便是首陀羅,只要能為了神而揚棄世界,便可被認為是不屬於任何社會階層,受到婆羅門的尊敬。同時,首陀羅被認為永遠不會犯錯,如同小孩一般不被寄予太高期望,因此同樣的錯誤對吠舍的懲罰將雙倍於首陀羅,依次類推。將種姓之間的劃分為如此不平等的初衷在於在為各自提供的服務作出適當的補償,婆羅門需要為人類的知識和精神引領方向,剎帝利則需要管理社會、維持秩序,吠舍需要通過自己的技巧為社會提供物質供應,首陀羅則只需要跟從指揮刻苦勞動即可。印度教對此的解釋是,不管我們喜不喜歡,在對社會作出貢獻和發展潛能上,人的確是有區別的。即便這有道理,但其基於的前提幾乎是一個必定失敗的假設:每個階層都會嚴守自己的職責范圍,且他們的能力和智慧是可以傳承下去的。於是,從婆羅門不滿足於其精神地位開始掌握社會權力開始,這種制度的腐化就已經是必然的了。

關於我們的世界,印度教是這樣描述的:首先它是一個介於天堂和地域之間的中間世界,其存在的意義在於讓梵我(靈魂)得益磨練,以便最終實現與神的結合,因而在其上建立天堂的任何實驗都註定是失敗的。其次它是充滿業報的道德世界,這種因果關系永不休止,在時間上無限循環,滿足靈魂的各種需求,直至其實現真正的解脫。然後這是一個幻象(maya)的世界,神是唯一的根本存在,自然世界是依託於神才存在的,因而多樣性、物質性以及二元性都只是暫時的存在,卻被我們當作終極存在去認知。最後這世界是一個神的游戲(lila),神用種種設置讓人的靈魂被蒙蔽、被發現乃至被覺醒,游戲就是其自身的目的和報酬,永不停息的上演。

說到神本身,想要用具有局限性的文字和概念去描述他,只有一種結果,在其之前,一切話語都消退了。我們只要知道,神是超越一切的根本存在,她在不同的環境下會以不同的形象為眾人所認知,但本質上都是導引人通過對其的追求,發現梵我的存在,而達到生命的終極滿足。這種觀念發展開來引出一個偉大的結論,神在各種宗教都是貫通融合的,即有時化身耶穌,有時則化身穆罕默德。各種不同宗教只是攀登向生命之頂峰的不同途徑而已。

最後回到開頭引用的詩歌,這是獻給印度教中濕婆神,作為神的眾多形象之一,司職毀滅,經常出現在火葬場。看起來令人畏懼,但他毀滅的是有限之物,目的是要給無限之物讓出路來。因為一日不打破對有限之物的執迷,就無法撥開遮蔽著梵我的迷霧,也就永遠無法與神合而為一,得到生命所希冀的終極滿足。

所以看來,印度教的觀念里,這世界終究是仁慈的。

⑸ 為什麼印度人總是以悲觀個態度面對生活

因為有生皆苦,面對艱難的生活,而又無力改變。印度的主流宗教是佛教,佛本宣傳,苦是歷練。這一世不過是還前世的債,故生活對其而又,更多的是悲觀的接受,而不是改變。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印度式的出世人生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茶怎麼喝 瀏覽:211
義大利vs西班牙穿什麼球服出場 瀏覽:75
中國康橋品質怎麼樣 瀏覽:666
義大利羅馬協定是怎麼回事 瀏覽:722
伊朗為什麼要打兩伊戰爭 瀏覽:606
中國人身高如何才能超越歐美 瀏覽:310
橋義大利語什麼意思 瀏覽:213
義大利牛屠宰率叫什麼 瀏覽:541
印尼生活注意什麼 瀏覽:609
中國的大櫻桃在哪裡 瀏覽:454
伊朗為什麼會發生抗議 瀏覽:454
英法還有多少中國人 瀏覽:545
中國合生元奶粉在法國叫什麼名字 瀏覽:203
在越南買一個漢堡要多少錢 瀏覽:667
越南歌哪個比較好唱 瀏覽:620
中國由北向南的海是怎麼排列的 瀏覽:509
義大利死亡率為什麼這么少 瀏覽:454
義大利和巴黎哪個好 瀏覽:273
芭克美國版與中國版哪個好 瀏覽:714
義大利葡萄酒為什麼會醉人 瀏覽: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