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的武器裝備很差,為何多年來能一直擴張領土呢
印度人一般身體素質比較好,而且國家人比較多,在冷兵器時代可以靠著人數取勝擴張領土。
㈡ 從印巴分治開始,圖說印度的對外擴張之路
印度的野心不止體現在與中國的邊界爭議上,而是體現在與周邊所有國家的關繫上。1962年的那場戰爭,僅僅是印度擴張路上的一個小插曲。
下面,用九張圖把這些年來,印度版圖和勢力范圍擴張的歷程展現給大家。
1600年,英國侵入莫卧兒帝國,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開始,印度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
英屬印度的造型需要感謝英國的殖民統治,因為, 歷史 證明,單靠自身力量印度沒有實現過統一。
印巴分治,白色區域是克什米爾。
1947年6月,英國頒布《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按宗教信仰劃分的區域,整體造型很獨特,巴基斯坦分成東西兩部分,對印度形成戰略夾擊之勢。
不過這個階段最主要的還是要搶占克什米爾。因為克什米爾四分之三以上的居民信伊斯蘭教,但邦王卻是印度教徒。所以,克什米爾的歸屬一直未定。於是印度採取逐步餐食佔領的策略。
克什米爾,跟上圖比較白色區域明顯變小
除了和巴基斯坦爭奪克什米爾的歸屬,印度於1949年8月,與不丹簽訂《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規定不丹對外關系受印度「指導」,將不丹納入勢力范圍。
黃色區域是不丹
緊接著,又於1950年7月,與尼泊爾簽訂《和平與友好條約》,為干預尼泊爾內外事務提供了平台,將尼泊爾納入勢力范圍。
粉紅色區域是尼泊爾
然後,有趁中蘇關系惡化,中國國內發生災荒期間,於1951至1953年,逐步侵佔「麥克馬洪線」以南中國領土。導致,中國忍無可忍,不得已於1962年發動自衛反擊戰。被狠狠教訓了一下。
東巴變成了孟加拉國,紅色變橘色
消停了沒幾年,瞅准東巴內亂的時機,於1971年,發起第三次印巴戰爭,成功拆分巴基斯坦,扶植孟加拉國獨立。
粉紅色那部分是原來的錫金王國
過了四年,於1975年,直接出兵吞並了錫金,將原錫金王國設為錫金邦。
途中綠色部分是斯里蘭卡
北方形勢穩定後,於1987年10月,出兵斯里蘭卡,調停政府軍和猛虎組織,直到1990年全部撤軍。雖然軍事行動以失敗告終。卻擴大了軍事影響力。
斯里蘭卡那邊軍隊還沒完全撤回,又於1988年11月,出兵馬爾地夫平息政變。
印度通過這些年的不斷「經營」,擴大了地盤,也增加了自身在周邊的影響力,稱霸南亞。不過,這並不是印度的終極目標,有「野心」的印度還在一直朝著世界大國的方向進化。為此,不斷挑起領土爭端。
但印度的擴張之路上不會一帆風順。不斷製造矛盾和摩擦遲早會自食惡果!
㈢ 印度是什麼時期獨立的獨立之後有了怎樣的發展
公元1947~1984年,印度才獨立。1947年8月15日凌晨,印度臨時政府代表尼赫魯庄嚴地宣布:「……在午夜鍾鳴之時,當整個世界還在沉睡的時候,印度醒來了,它獲得了新生和自由。」從此德里城堡上空升起一面國大黨三色旗,它意味著印度脫離了近2百年的英國殖民的統治,開始獨立起來。印度獨立之後,政治、經濟、文化得到了全面發展與繁榮,印度的傳統文化在獨立的印度社會里得到了重視、繼承和發揚。
㈣ 關於印度從被殖民時到現在的歷史
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的過程 15世紀末,隨著印度的新航路被發現,歐洲殖民者開始紛至沓來,先後有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殖民國家來到印度,在印度進行殖民掠奪和瓜分,並發生激烈的斗爭。
到17世紀末,英法成為爭奪印度的最大對手。
早在1600年英國就成立了東印度公司,[17~19世紀中期英國對東方(主要是對印度和中國)進行商業壟斷貿易和殖民擴張的組織。
全稱對東印度群島貿易的英國商人聯合公司。
總部設在倫敦]。
在同法國的殖民爭奪中,英國始終處於有利地位。
1757年英國在普拉西戰役中取得勝利,印度開始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1763年,英法七年戰爭結束,英國擊敗了法國,取得了法國在印度的大量殖民地,法國則退守印度沿海幾個殖民據點,英國排除了阻撓其稱霸南亞次大陸的最大競爭者。
1764年,莫卧兒皇帝阿拉姆沙在布克薩爾戰役中投降英國東印度公司,莫卧兒王朝淪為英國殖民者的附庸,(名義上存在到1858年)。
從1765年開始,英國開始侵佔印度的大片領土。
英國殖民者先後侵佔了印度的孟加拉、奧德、邁索爾、馬拉塔聯盟、德里和信德等地,於1849年正式吞並了印度。
三、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一)英國東印度公司統治時期(1600~1858) 17~18世紀,(早期殖民掠奪)英國處在原始資本積累時期,需要大量的資本來發展本國的資本主義。
因此,這一時期,英國對印度的掠奪主要是:海盜式的搶劫、欺詐性的貿易、勒索戰爭賠款、強征賦稅和對部分商品實行壟斷貿易等。
英國從印度榨取的巨額財富成為英國發展的強大動力,為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英國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強國提供了有利條件。
而印度的情況則進一步惡化,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昔日東方商品財富和工場手工業薈萃之地已不復存在。
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工業革命正在開展,工業資產階級迫切要求開拓印度市場,以便擴大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為此英國 *** 先後於1813年和1833年取消公司對印度和中國的貿易壟斷權,並於 1858年,撤銷東印度公司。
公司除股本外,其餘財產歸英國國家所有,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統治宣布結束。
(二)英國 *** 直接統治時期(1858~1947) 英國 *** 於1858年撤消了東印度公司,結束了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統治。
英國 *** 開始對印度進行直接統治。
英國內閣設印度事務大臣;印度總督改稱為副王,成為英國駐印度直接代表。
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加緊了對外擴張的腳步,逐步將印度淪為它的原料產地、銷售市場和投資場所。
從19世紀中期起,英國開始對印度進行資本輸出,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資本大量進入印度的工業部門,印度最終淪為英國的原料產地、銷售市場和投資場所。
印度的大量財富流入英國,史稱「財富外流」。
而印度的經濟則進一步遭到破壞,人民生活更加惡化,民族矛盾尖銳,人民起義不斷。
在19世紀中葉,印度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並得到發展,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印度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並登上了歷史舞台,成為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者,在民族資產階級的領導下,印度人民經過長期的斗爭,最終在1947年獲得了獨立,結束了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從此印度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
㈤ 印度的國土是怎麼一步步擴張到喜馬拉雅山脈的
可以說,印度的國土之所以能一步步擴張到喜馬拉雅山脈,進入喜馬拉雅山脈的四塊地方幾乎都是英國人的功勞。可以說在印度領土上,英國還是做了很大的貢獻。
在英國人到來之前,印度次大陸從沒有被統一過,即使在莫卧兒王朝最強大的時候,南方還有很多邦是獨立的。而且南方和北方完全不同,無論是人種、文化、語言、風俗都不一樣。不過英國人到來之後,他們都被英國佔領了,就這樣在英國統治的框架下,印度竟然實現了第一次的統一。不僅如此,英國還不斷向北擴張。印度之所以能夠進入到喜馬拉雅山脈,都是英國統治時的功勞。
印度在擺脫幾千年的被奴役命運後,繼承了英帝國時期的領土,搖身一變成了一個暴發戶。也繼承了英帝國對領土的狂熱追求,雖然實力和野心不匹配,但在短短數十年內通過威逼、脅迫、戰爭等手段一步一步蠶食周邊地圖,到今天為止儼然成為了一個不容小覷的南亞大國。中國崛起的同時也許警惕我們的鄰居印度,卧榻之側其容他人酣睡。兩個大國之間直接接壤,沒有任何緩存帶,存在領土爭端,潛在戰爭因素已經埋下。
㈥ 印度獨立以來不斷擴張領土,為什麼沒受到歐美國家的制裁
印度從獨立伊始,就經常以南亞霸主身份,對周邊國家的領土進行吞並整合。我們知道,當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英等國際社會立刻介入。不過,印度在實施霸權的過程中,美英等歐美國家卻很少管。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二,兩個超級大國不願介入。
當時的國際社會,唯前蘇聯和美國兩個超級大國馬首是瞻。由於這兩個國家對印度吞並錫金的行為,表示沉默,因此國際社會自然也沒有及時出現具有影響力的反對聲音。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首先是作為冷戰對手的蘇美雙方,都想通過拉攏具有南亞重要戰略地位的印度獲得支持,並實現對南亞的控制和影響。蘇聯為了向印度示好,僅1955年,就曾向印度給予38億盧布的援助。當年印度邊界軍事沖突之際,蘇聯也是挺身而出,支持印度。在這種情況下,蘇聯不可能為錫金和印度翻臉。
而把印度作為遏制中國重要棋子的美國,也將印蘇親密引起的不快擱置一邊,主動和印度增進溝通,加深交流,兩國關系迅速升溫。在印度邊境沖突時,美國更是積極支持,提供武器及技術援助。更不可能率先向印度發難。
㈦ 印度的國土擴張到喜馬拉雅山脈,是因為英國的幫助嗎
印度,屹立於南亞大陸的一顆明珠!放眼整個南亞,或許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與印度匹敵。然而印度雖然成為南亞的霸主,但是它依然熱衷於領土的擴張!
回看百多年前印度被英國殖民統治,它還只是紛亂割據的土邦。隨後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下,逐漸整合為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印度。即便今天印度脫離了英國的殖民統治,但是英國的殖民思想卻依舊深深烙印在印度上層精英人群之中!
今天,我們就從印度不斷的領土擴張~看百年前的英國殖民統治對印度精英階層的深刻影響!
印度吞並的錫金
結語
印度作為南亞地區的第一大國,卻受到幾百年前的殖民思想影響。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依舊熱衷於對外領土擴張。這在世界現代歷史上、乃至今天的國際形勢下,無疑是令人驚訝與憤怒的!
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的今天,身為地球村的一份子印度應該擔負起自己南亞霸主的責任。而不是一味的與周邊國家發生摩擦,來實現自己心中的擴張意圖!
最後提醒印度高層,我們中國有句古話:“好戰必亡”。我也希望印度能夠早日懸崖勒馬,從被世界拋棄的殖民擴張思想中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