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洋流流向 成因
印度洋的成因:
根據大陸漂移(板塊)學說,印度洋是在中生代(距今6500萬-22500萬年前)南半球貢德瓦納古陸解體時,印度、澳大利亞大陸、南極大陸、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的漂移而形成的。
印度洋洋流流向與地貌密切相關:
1、印度洋的水平輪廓,北部封閉,南部開敞。印度洋北部海岸線曲折,東、西、南三面海岸陡峭平直。
2、印度洋底展布著突出的「入」字型大洋中脊,特殊的東經90°海嶺,巨大的水下沖積錐等,構成印度洋復雜的海底地貌景色。
3、印度洋的主體位於赤道帶、熱帶和亞熱帶范圍內,故被稱為熱帶海洋。
4、由於印度洋與亞洲大陸的交互作用,印度洋北部形成世界上特有的季風洋流。
㈡ 印度洋有什麼地理特徵
印度洋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徵如下:
第一,印度洋呈水平輪廓,北部封閉,南部開敞。印度洋北部的海岸線較為曲折,而且東、西、南三面海岸陡峭平直。
第二,在印度洋底,展布著較為突出的「入」字型大洋中脊,而且有著特殊的東經90°海嶺,巨大的水下沖積錐等,構成印度洋復雜的海底地貌景色。
第三,印度洋主要位於赤道帶、熱帶和亞熱帶范圍內,因而稱被為熱帶海洋。
第四,印度洋與亞洲大陸之間交互作用,就形成世界上特有的季風洋流。
在印度洋上,屬海較少。主要內海有紅海和波斯灣;邊緣海有西北部的阿拉伯海,東北部的安達曼海,東部的帝汶海和阿拉弗拉海;大海灣有西北部的亞丁灣和阿曼灣,東北部的孟加拉灣,澳大利亞北面的卡奔塔利亞灣、南面的大澳大利亞灣。此外,南極洲海域也有一部分屬海。
印度洋上的海岸線除了北部比較曲折之外,其他大部分都是平直,少島嶼的。大島有馬達加斯加島、索科特拉島、斯里蘭卡島,還有塞席爾群島;火山島有葛摩群島、馬斯克林群島和凱爾蓋朗群島;珊瑚島有馬爾地夫群島。大陸邊緣地帶包括大陸棚和大陸坡。大陸棚一般比較狹窄,大陸棚較寬的海域有阿拉伯海、安達曼海、孟加拉灣和大澳大利亞灣,最寬處在澳大利亞至新幾內亞島之間約965公里。大陸坡陡峻的地方其坡度大約在10°~30°間,一般坡度都較小。在印度河、恆河的入海口處,有面積寬廣的水下沖積扇,被水下峽谷所切割。
印度洋的島弧帶,是從緬甸直到澳大利亞延伸達5150公里。印度洋的島弧帶可分為兩列平行的島鏈:內弧屬火山島,有大、小巽他群島(包括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帝汶島等);外弧為非火山島,有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明打威群島等。在印度洋的島弧外緣,其中爪哇海溝是印度洋最深的水域,最深點為7450公尺。
印度洋中央的海嶺可分為3支:其一,北支的阿拉伯-印度海嶺;其二,西南支的印度洋西南海嶺,它與大西洋-印度洋海嶺相連;其三,東南支的中印度洋海嶺,它與印度洋東南海嶺相接。北支海嶺和西南支海嶺是結構復雜的海底山脈,寬度400~970公里,相對高度1830~3050公尺,海嶺的中脊為裂谷帶,地貌極為崎嶇險峻;東南支海嶺從中印度洋海嶺至阿姆斯特丹島的寬度達1450公里,裂谷很少。然而,印度洋中央的這些海嶺總被大小不一的斷裂帶所切割。
那麼,在印度洋中,海嶺被哪些斷裂帶切割呢?比如歐文斷裂帶,即延伸至阿拉伯海盆和索馬利海盆,海底岩層位移達320公里。印度洋東部海域1962年發現的東印度洋海嶺(或稱「東經九十度海嶺」),南北直線延伸約4990公里,為印度洋中最長最直的海嶺。由於海嶺被斷裂帶所切割,進而形成一系列海盆。
印度洋上一系列的海盆有:北部和西北部有阿拉伯海盆、索馬利海盆;中部自西而東,有馬達加斯加海盆、中印度洋海盆、科科斯海盆和北澳大利亞海盆;南部最重要的是克羅澤海盆。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印度洋是在中生代(距今6500萬~22500萬年前)南半球貢德瓦納古陸解體的。正在此時,印度、澳大利亞大陸、南極大陸、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發生了漂移現象,進而形成了現在的第三大洋——印度洋。
㈢ 印度洋海底地形是怎麼形成的
海底有一條從印度半島西岸到澳大利亞大陸以南、自北而南向東伸延的高地,一般在水下300CM000米之間,南段為西南印度洋海嶺,中段為中印度洋海嶺,北段為卡爾斯伯格海嶺、西折以後的部分稱大西洋一印度洋海嶺。這一帶高地把印度洋分成東西兩部分:東部為東經90°海嶺,海嶺南北縱貫,長達5000千米,從北緯10°到南緯34°,是地球上最直和最長的線狀構造。中印度洋海盆和沃頓海盆分列東西,海水較深,其中有些深陷的海溝,以爪哇海溝最深;西部海底地形十分復雜,海嶺交錯分布,隔出一系列海盆=在卡爾斯伯格海嶺與亞洲海岸之間有阿拉伯海盆,卡爾斯伯格海嶺與非洲海岸之間有索 馬裏海盆;西南印度洋海嶺西部有馬達加斯加海盆、納塔爾海盆和厄加勒斯海盆;印度洋南部的凱爾蓋朗海嶺的東、西兩側為南印度洋海盆和大西洋一印度洋海盆。這些海盆的深度均超過5000米。在印度洋熱帶沿海區,多珊瑚礁和珊瑚島。印度洋大陸隆或海台較多,分布亦廣。其成因多為濁流或大陸坡滑動崩塌,使大量碎屑物質堆積於深海平原邊部,或原為大陸的一部分分異沉降而成。在非洲沿岸有厄加勒斯海台和莫三比克海台,在馬達加斯加島南部有馬達加斯加海台,海台的水深都在2500米左右。在馬達加斯加東 北的馬斯克林海台,深度從100米到幾百米,有的地方高出海面形成島嶼。鄰近澳大利亞大陸的大陸隆是由大陸的斷陷或分離產生的,如埃克斯默恩海台 和納徹臘利斯特海台。靠近亞洲大陸的大陸隆有印度半島西側向南的查戈斯一拉克代夫海台。
㈣ 印度洋是如何形成的印度洋的面積有多大
印度洋的面積為7056萬平方千米“1.3億年前,北大西洋就從一個很窄的內海開裂擴大,它的東部與古地中海相通,西部與古太平洋相通,那時,南美洲與北美洲還是彼此分開的。隨後南方古陸開始分裂,南美洲與非洲分開,兩塊大陸開裂漂移形成海洋,但與北大西洋並未貫通,海水從南面進出,形成非洲與南美洲之間的一個大海盆。南方古陸的東半部也開始破碎分開,使非洲同澳大利亞、印度、南極洲分開,於是就在這兩者之間出現了最原始的印度洋。”
㈤ 關於印度洋有哪些介紹
印度洋位於亞、非、澳洲及南極洲之間,是世界第三大洋,面積7491.7萬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711米,最深處為7209米。大陸架雖不算大,但也有317萬平方公里。
「個性」獨特的大洋
印度洋是個「個性」獨特的大洋。首先是赤道橫貫它的北域,使印度洋主體部分處於赤道帶、熱帶和亞熱帶這些熱帶氣候區內,因而人們稱其為「熱帶性海洋」。這里的水面平均溫度可達到20~27℃,平均含鹽度達34.8‰。其中,紅海鹽度達41‰,為世界上含鹽度最高的海域,其中深海底個別地點曾測到270‰以上的鹽度值,幾乎達到飽和溶液濃度。印度洋在洋流運行上,還有個近似於「游戲」的奇特現象,即北部海隨著季節的不同,會產生所謂方向相反的獨特「季風海流」。其流動方向是:冬季受亞洲大陸高氣壓和赤道低氣壓制約,印度洋北部會吹東北季風,形成了反時針的海流;夏季印度洋西北部又變成低氣壓中心,夏季風由西南向東北輸送,又形成了正時針海流。這種隨季而變的海流,在其他大洋是沒有的。
㈥ 印度洋是如何形成的
印度洋是地球上最年輕的大洋。早在1.3億年前,北大西洋就從一個很窄的內海開裂擴大,它的東部與古地中海相通,西部與古太平洋相通,那時,南美洲與北美洲還是彼此分開的。隨後南方古陸開始分裂,南美洲與非洲分開,兩塊大陸開裂漂移形成海洋,但與北大西洋並未貫通,海水從南面進出,形成非洲與南美洲之間的一個大海盆。南方古陸的東半部也開始破碎分開,使非洲同澳大利亞、印度、南極洲分開,於是就在這兩者之間出現了最原始的印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