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印度的文字到底是梵文還是印章文字啊
古印度的文字是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最早是印章文字。印度印章文字僅僅是有固定意義的符號,並不是真正的文字,古印度最早的文字系統應該是婆羅米文,由婆羅米文演化出了梵文,巴利文以及印地語等各種文字。
成梵文,這種文字由47個字母構成,在詞根和語法結構上與古希臘語、古拉丁語、古波斯語相似,在語言學上屬印歐語系,是近代印度字母的原型。古印度的寫作材料是鐵筆和經過處理的樹皮,直到17世紀時,還存在這種木質的紙。
印章文字的由來:
刻有文字的印章究竟什麼意思至今無法讀解。據推測,這些銘文可能就是印章主人的姓名,頭銜,印章雕畫可能是他們崇拜的事物。
在公元前20世紀,印度古代文字出現,這些文字大多刻在石頭或陶土製成的印章上,稱為印章文字。
印章多用皂石,粘土,象牙和銅等製成,大多雕有不超過20個銘文,還有許多形象生動的浮雕,其題材主要是當時常見的動物,古代印度河流域人民狩獵,航行,娛樂等情景,以及宗教神話內容。
到目前為止,共發現這種文物2500種左右,文字元號共有400-500個。這些符號一般由直線條組成,字體清晰,基本符號有22個。在印章上還有雕畫,這種雕畫和文字是什麼關系還不清楚,根據學者推測,這些銘文可能是印章主人的姓名和頭銜等,雕畫可能是他們崇拜的事物。
② 解密:考古學家是怎樣發現古印度哈拉巴文明的
當1922年《劍橋印度史》第一卷初版的時候,古印度的文明時代還被以為是從公元前1000年代的後期吠陀時代開始的。也就在這個時候,在印度河流域開始發現了新的遠古文明。1921年,在旁遮普地區的哈拉巴發掘出遠古遺址,發現了非常多古物和兩枚印章。在19世紀,這里就出土過一枚遠古印章,引起了人們的注意。1922年,在信德地區的摩亨佐·達羅的一個佛教建築的廢墟下面也發掘出遠古的遺址,發現了類似的印章和古物。按遺址所在地區來講,這一新發現的遠古文明被稱為「印度河流域文明」;按考古學界以首次發現的地點命名的習慣,它又被稱為「哈拉巴文化」。
自從本世紀20年代以來,考古學家已陸續發現了類似的大小遺址數百處,其分布范圍也不限於印度河流域。在北起喜馬拉雅山麓,南至納巴達河下游,東起朱木拿河上游,西至巴基斯坦西南沿海地區這樣一個廣闊的地域里,都有類似遺址的發現。這地域要比早期埃及或兩河流域古文明遺址分布的范圍大得多了。
哈拉巴文化是早已被人們遺忘了的文化。蔽拆存世的文獻中甚至沒有關於它的傳說,當然更沒有關於那個時代的歷史記載了。由於在兩河流域(特別是烏爾)遺址發現有印度河流域的或印度河流域式的印章,考古學家推測約在公元前2350年至1770年間印度河流域文明與兩河流域之間曾有商業往來。據此大體可以推定,印度河流域文明存在於約公元前2300—1750年。以後學者又用放射性碳(碳14)測年法對如果幹遺址的遺物作了測算,發現不同的具體地區的年代並不完全相同。總的來講,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300—1750年;具體地說,其中心地區約為公元前2300—2000年,其周邊地區約為公元前2200—1700年。
哈拉巴文化已進入文明時期。在已發現的2000多枚印章上,都或多或少刻有文字。文字的符號有些是象形的,也大概有拍歷些是表示音節的。對於這些文字元號的總數,學者的統計結果不一,共約400—500個。學者們試圖用種種有關的語言釋讀這種文字,迄今還未能得出公認的襲並搜結論。因此,日前還只能從考古材料來了解這個文明。
③ 未解之謎!古印度最初的文字是如何創造的
中華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是四大古文明,它們都在四千年以前創造出了自己的文字,其中,古巴比倫文明的文字以蘇美爾人文字為代表。蘇美爾人用小棍在濕泥板上按壓出楔形文字,晾乾後保存。古埃及人則是用小棍兒之類的東西在沙盤上畫出象形文字,然後再謄寫在羊皮或布上,因為沙盤上的文字是無法保存的,之所以如此,可能的原因是那時還沒發明筆,只能用細木棍之類蘸著墨水一點一點地描,無法寫快,存世羊皮卷《聖經》可能就是古以色列人從古埃及人那裡學來的方法。古埃及人後來發明莎草紙和鵝管筆,最終完成西方古代社會完善的書寫體系。而最早的古印度文字是印章文字,至今尚沒有發現古印度人是否把印章文字書寫成文的證據,可能印章文字並沒有記事記言的功能,後來印度人才在寬大的樹葉上寫字成文,例如佛經中的貝葉經。
印章是古印度文明的結晶,只有不斷發現並破解印章上的玄秘或許才有望撥開迷霧。
④ 古印度的早期文明遺址
印度是南亞國家,以印度河的梵文名稱「信度」或其變音「興都」,印度河流域是古代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故以此命名。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從遙遠的西方帶有先進技術的農民遷徙到肥沃的印度河流域,他們在此修建了運河,沿河的部落逐漸發展成為城市。公元前1500年左右,位於俄羅斯南部的雅利安人侵入此地,成為古代印度的主要居民。印度河流域最大的城市遺址是哈拉巴,因此也稱這一時期的文明為「哈拉巴文化」。
印度文明的搖籃
恆河,印度文明的搖籃。印度人民尊稱它為「聖河」和「印度的母親」。在印度神話中,恆河原是一位女神,是希馬華特。印度教徒視恆河為聖河,認為以恆河聖水沐浴可以凈罪。恆河流域孕育著印度——月之國的民族。
約公元前2500年,由印度原始居民達羅毗荼人建立的奴隸制國家開始在印度河流域產生。公元前2000年中葉,屬於印歐語系的一支游牧部落(即雅利安人)從中亞高原南下,他們征服了印度居民,在印度河流域和恆河流域建立起奴隸制國家。
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前後,印度雅利安人的一些部落開始向國家過渡。公元前6世紀,印度的恆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南印度有20多個小國,這就是印度歷史上的「十六國時代」,又稱列國時代。
到了公元前6世紀初,相傳在印度形成了16個國家。經過長時期的兼並戰爭,到公元前4世紀。在南部的恆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為中心的統一國家。在這一時期,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遭到波斯帝國的入侵。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
在古印度,盛行原始的宗教崇拜,尤其是崇拜牛,常把戰爭稱為「渴望得牛」,為此還舉行盛大的宗教儀式,而這些儀式非常復雜、神秘,因此僧侶的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於是,以祭司為職業的僧侶集團便形成了,即婆羅門種姓。後來,這些掌管宗教大權並為武士出謀劃策的婆羅門,享有大量的財富和權利,成為第一種姓;剎帝利則是國王、武士和官吏等軍事貴族,他們儀次於婆羅門,是第二種姓:從事農、商和手工業等的自由民,他們屬於第三種姓吠舍;第四種姓稱首陀羅,他們是那些被征服的土著居民、貧困破產和喪失土地的人,其中有許多人是奴隸。很明顯,第一、二種姓是統治階級,第三、四種姓是被統治階級。為了使雅利安人永遠凌駕於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之上,婆羅門剝奪了首陀羅參加「薩特拉」的資格。「薩特拉」是宗教的再生禮,因此,位列前三的雅利安人被稱為「再生族」,而首陀羅則被稱為「一生族」。除了這四種姓以外。土著少數民族和不同種姓之間所生的子女被視作第五種人,即「賤民」。他們是最低層的人。
種姓制度是印度社會中一種以階級為基礎的特有的等級制度。印度從古至今,歷經了幾種不同的社會形態,但是種姓制度在宗教和法律的保護下一直延續下來,並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所發展。種姓制度的存在,嚴重阻礙了印度社會經濟的發展,直到今天都沒有完全消除。
印度古代的歷法
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隨著灌溉農業的發展,印度已經有了相當精確的歷法。在早期的吠陀中有零星的記載,例如在《梨俱吠陀》中有十三月的記載。《鷓鴣氏梵書》將一年分為春、熱、雨、秋、寒、冬六季;還有一種分法是將一年分為冬、夏、雨三季。《愛達羅氏梵書》記載,一年為360日,十二個月,一個月為30日。但實際上,月亮運行一周不足30日,所以有的月份實際不足30日。印度人稱為消失一個日期。大約一年要消失五個日期,但習慣上仍稱一年360日。印度古代還有其他多種歷日制度,彼此很不一致。在印度歷法中有望終月和朔終月的區別。望終月是從月圓到下一次月圓為一個月:朔終月以日月合朔到下一個合朔為一個月。兩種歷法並存,前者更為流行。印度月份的名稱以月圓時所在的星宿來命名。對於年的長度則用觀察恆星的偕日出來決定。《吠陀支節錄——天文篇》已發明用諧調周期來調整年、月、日的關系。一個周期為五年,1.830日62個朔望月。一個周期內置兩個閏月。一朔望月為29,516日,一年為366日。公元一世紀以前大約一直使用這種粗疏的歷法。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佛教的創始人。他的母親摩耶王後年近五十時才懷孕。按照印度的習俗,她應該回娘家分娩,結果途經蘭毗尼,在樹下乘涼時生下了喬達摩·悉達多。喬達摩·悉達多出世7天之後,母親去世,父親凈飯王就把釋迦牟尼交給摩耶王後的妹妹摩訶波閣波提王妃撫養,王妃對他悉心照料。給予了無微不至地關懷。16歲時,他和拘利城公主耶輪陀羅結婚,後來生子羅怙羅。29歲時,他放棄了王宮的安逸生活,棄家外出尋道。
最初,釋迦牟尼向一些著名的婆羅門學者求教,後來依照他們的說法,成為一名苦行僧,進行了長達6年的艱苦修行。由於過分勞累和營養不良,甚至暈倒在地。醒來後,他意識到苦修並不能帶來任何成效。他慢慢走進尼連禪河,用河水將身上多年的積垢洗凈,然後又吃了牧女善生送給他的乳粥,等到體力恢復以後。他離開了尼連禪河,准備前往婆羅捺斯,在行進的路上,釋伽牟尼來到了一個叫做伽耶的地方,在那裡他看到了一棵菩提樹。於是,他便坐在樹下打坐,想以此獲得解除人生苦難的終極辦法,並發誓「不獲佛道,不起此座」。經過49天的冥思苦想,他終於大徹大悟,創立了佛教的基本教義。
佛教的基本教義
釋伽牟尼在菩提樹下的思索,構成了以四諦說為核心的佛教最基本的教義。四諦說,即苦諦(人生皆苦)、集諦(苦的原因)、滅諦(徹悟苦的原因,達到「涅槃」的境地)和道諦(通過修道達到「涅槃」的途徑)四種真理,人們通過修行、斷惑、涅槃,最終成為阿羅漢(「不生」的意思),而不再墜人人世的輪回。此外,佛教要求其徒眾終身遵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出家修行的男子稱「比丘」,女子稱「比丘尼」,他們必須剃去頭發,身著僧袍,從家庭生活中完全脫離出來:在家修行的男子稱「鄔波索迦」,女子稱「鄔波斯迦」。出家的信徒組成社團,稱作「僧迦」。參加社團的人只能靠布施生活,不得擁有私產。每一個佛教徒都有遊方傳教的義務。
⑤ 古代印度,古代兩河流域,古代羅馬等地區的人們用什麼書寫材料
古代印度以乾燥的樹葉或陶土、石頭作為文字的載體,以纖細的木棍蘸取顏料進行書寫。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將黏土製作成泥板,然後以蘆葦或木棍在上面進行書寫。古代羅馬的書寫載體多種多樣,但以羊皮紙為主。
印度的遠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發現的。由於它的遺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的,所以通常稱為「哈拉巴文化」;又由於這類遺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兩河流域文明又稱美索不達米亞文明(Mesopotamia culture),或兩河文明。是指在新月沃土的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所發展出來的文明,是西亞最早的文明。主要由蘇美爾(Sumerian)、阿卡德、巴比倫、亞述等文明組成。
古羅馬指從公元前9世紀初在義大利半島(即亞平寧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古羅馬先後經歷羅馬王政時代(前753~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前509~前 27年)、羅馬帝國(前27~476年/1453年)三個階段。
(5)印度河文明遺址發掘出土的最早的書籍是什麼擴展閱讀
古印度所使用的文字是十分有特色的的印章文字。
古代印度河流域已有文字,大多刻在石頭或陶土製成的印章上,因此稱為印章文字。已發掘的印章共有二千多枚。其中很多符號是象形的,可能還處在象形文字階段,但又因有表音節和重音的符號,所以也被認為是向字母文字過渡的表音文字。
刻有文字的印章究竟什麼意思至今無法讀解。據推測,這些銘文可能就是印章主人的姓名,頭銜,印章雕畫可能是他們崇拜的事物。印章多用皂石,粘土,象牙和銅等製成,大多雕有不超過20個銘文,還有許多形象生動的浮雕,其題材主要是當時常見的動物,古代印度河流域人民狩獵,航行,娛樂等情景,以及宗教神話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