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民族與宗教
印度居民的社會構成極為復雜。在三大人種淵源的基礎上,全國現有幾百個民族和部族,最大的印度斯坦族占總人口的比重亦僅為46%。而居民的語言狀況更為復雜,它們分屬五大語系,僅使用人數在10萬人以上的語言即有720種之多,其中有15種被憲法列為主要語言。
宗教在印度一向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目前印度教占總人口83%,伊斯蘭教佔11%,此外還有基督教、錫克教、佛教、喇嘛教、襖教等。
印度社會結構中的又一重要特點是森嚴的種姓制度。「種姓是職業世襲、內部通婚和不準外人參加的社會等級集團」(馬克思語)。早在奴隸制時期,印度社會即已分成僧侶、貴族和武士、平民、奴隸四大等級,現代的種姓制度就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它共分為三大等級,即由原來的僧侶、貴族、武士和平民所組成的高等種姓,由原奴隸組成的低等種姓,以及「賤民」,它們各由若干個種姓組成,估計全國共有3000個種姓和30000個亞種姓。印度現有「賤民」約l億人,他們世世代代一直處在社會的最下層,受盡了最殘酷的壓迫和剝削。印度的種姓制度維護了階級統治,對整個社擾余會起著極大的分裂作用,因而是一種非常腐朽的社會制度。
多少年來,印度在種族、民族、語言、宗教、種姓等問題上一直存在著尖銳復雜的矛盾。英國殖民者曾利用這些矛盾,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獨立後,印度政府為改善上述狀況採取了一些措施,但收效不大,這些矛盾依然錯綜交織,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整個社會生活。
印度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和風俗習慣。印度的主要民族有:印度斯坦族、泰盧固族、孟加拉族、馬拉地族、泰米爾族、古吉拉特族、加拿達族、馬拉雅拉姆族、奧里雅族和錫克族等10個大民族,約佔全國人口聽96%;小民族有幾十耐衡個,佔全國人口的4%。由於印度的民族關系復雜,矛盾尖銳,且常與宗教、種姓等問題交織在一起,不時爆發沖突和騷亂,釀成社會動亂。
印度是多種宗教發源昌李做地,世界上各大宗教在該國都有大量信徒。印度的主要宗教有: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耆那教和錫克教。在印度。絕大部分人篤信宗教。據1981年統計,82.6%的居民信奉印度教,11.4%的人信奉伊斯蘭教。宗教對印度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
Ⅱ 關於印度宗教詳解……
印度是有非常多所謂宗教的國度,可能跟氣候有關,雨季時間太長,無所能為,就有時間來玄思。
在公元前5世紀,佛教統計說有98種外道,奢那教說有108種,林林種種的非常的多。
到了現在我估計只有多不會少,因為還有後起的基督教,伊斯蘭等等宗教。
詳解?每一個宗教都有自己所謂的一套理論,估計寫出來,非常非常的多。
簡單說說,除去佛教之外,只有兩種,一種是把身心以內的某種東西認為是常恆不滅的存在,認為是宇宙人生的本源--如很多外道認為證得某種定,一心不亂的狀態,有些認為思考的意識,了別的能力就是本源,是不滅,有些認為死掉了,一了百了...
還有一種是認為身心以外的某種存在為世界人生的本源,如上面那位小夥子說的「商羯羅」,早期叫勝論,後來到商羯羅那個時代發展出來了十七論,就是認為宇宙有一梵,從梵生我慢,我慢生色聲香味觸--六入,從六入生六根...總和十七,這個說法首先梵不是我們能夠實證的,其次說什麼先有色聲香味觸,後有六根眼耳鼻舌身也不合道理,之所以商羯羅被捧得那麼高,據說是因為戰勝了佛教,其實佛教在那個時代都嚴重性力化了,實際上戰勝所謂性力派要好一些!包括現代的上帝,真主都屬於此類。
總之不是斷就是常。按照不是斷就是常去考察一下,宗教大略都是如此,也不需要去寫什麼詳解了。
Ⅲ 印度的人種,信仰宗教
印度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錫克教均起源於印度。此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等在印度都有信徒。(一)印度教印度教是公元前2000年隨著雅利安人進入印度而興起的。印度教沒有單一的信條,多數印度教徒是多神論者,他們崇拜三大神 :「創造神」梵天,「保護神」毗濕奴和「破壞再生神」濕婆。這些神象徵宇宙間各種力量。印度教的主要經典有《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和四部吠吒經等。印度教認為人類靈魂永存,宣傳因果報應和人生輪回,即所謂靈魂的轉世。虔誠的印度教徒一般願望是獲得解脫,即脫離生死輪回,在一種永恆的狀態之中獲得安息,這種狀態叫做梵我合一。印度教還主張非暴力,不殺生。在印度眾多宗教中,印度教人數最多、分布最廣、影響最大,印度現有印度教信徒約8億多。(二)伊斯蘭教伊斯蘭教是印度主要宗教之一,穆斯林人數僅次於印度教徒人數,約1億人。伊斯蘭教是在公元11世紀後隨著穆斯林入侵印度而傳來的。13世紀初至19世紀中葉,伊斯蘭勢力曾先後在北印度建立了德里蘇丹國和莫卧爾帝國,伊斯蘭教成為居統治地位的宗教和思想體系之一。但由於印度復雜的社會和歷史原因,印度一直未能形成一個穆斯林為主體的國家。伊斯蘭教是一種嚴格的一神論教,只相信一個真主(安拉),主張該教信仰者親如手足、一律平等和建立無種姓等級的社會。印度是世界上穆斯林三大生活和文化中心之一。印度穆斯林與印度其他人種屬同一血統,有著相似的文化傳統,主要分布於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北方邦、阿薩姆邦、西孟加拉邦、喀拉拉邦和比哈爾邦等地區。(三)佛教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至5世紀的古代印度,由喬達摩·悉達多創立。他被佛教徒敬稱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由於印度教興盛,佛教內部派系紛爭以及頻繁的外族入侵等原因,公元8、9世紀以後佛教在印度開始衰微,到13世紀幾乎消亡。現在印度的佛教徒很少,絕大部分集中在馬哈拉施特拉邦等地區。(四)錫克教錫克教是印度教的派生,由拿納克祖師於十五世紀創建。錫克教提倡平等、友愛,強調實干,反對宗教的偶像崇拜和歧視婦女。規定教徒必須蓄鬍須,加發梳,衣長至膝,右手腕戴鐵鐲,佩劍。錫克教徒絕大部分集中在旁遮普邦,其次是德里和哈里亞納邦。(五)耆那教耆那教是印度古老的宗教之一,其創始人為筏馱摩那。該教的信仰是理性高於宗教,認為正確的信仰、正確的知識、正確的操行和貞潔會修成解脫之路,而達到靈魂的理想境界。耆那教是一種禁慾宗教。當代耆那教徒主要集中在西印度,尤其是古吉拉特邦和卡納塔克邦。
Ⅳ 印度主要信仰什麼教
印度人79.8%信仰印度教,其他的如伊斯蘭教、佛教。
印度教信徒眾多,達10億以上,超過印度人口的83%。僅次於基督教(18億)和伊斯蘭教(13億)。印度教是多神教,認為人類靈魂永存。
據說,印度教的神有3.33億之多。印度教既是一種禁慾的宗教,又是一種縱欲享樂的宗教,而在實際生活中,它則變成一種哲學、一種生活方式和一種風俗習慣。
相關信息 :
印度教源於古代印度韋陀教及婆羅門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
所謂「印度教」是存在於印度本土上的宗教、哲學、文化和社會習俗的綜合稱謂,它的信仰、哲學、倫理觀點等復雜多樣,甚至相互矛盾。印度的社會等級、集團和不同的文化階層有著各自相異的信仰和實踐。這種綜合性、多樣性使人們很難對印度教的信仰和特徵作出公認、明確的定義。
Ⅳ 印度有多少宗教
印度宗教多元,以印度教為主。迄2011年統計,計有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其他宗教(如祅教、猶太教、巴哈依教等),及未表態者。印度教徒約為八成,伊斯蘭教徒約為一成四,兩者合計約為九成四。
以信仰人數最多的印度教而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紀雅利安人創立的婆羅門教。教義將人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婆羅門的地位最高,其餘種姓的社會地位依次降低,各種姓都有自己的道德法規和風俗習慣。
雖然印度已廢除種性制度,制定禁止歧視及廢除階級的法律,但由於信仰人數最多,流傳已久的種姓制度在印度社會依然具有重要的影響力。
Ⅵ 印度有多少宗教
印度宗教包括:印度教(HINDUISM)伊斯蘭教(ISLAM)基督教(CHRISTIANSM)錫克教(SIKHISM)佛教(BUDDHISM)耆那教(JAINISM)主要
只要是世界上有的宗教,印度差不離都有。總之,從印度的歷史、文化、風俗到社會、經濟、政治等各個方面無不折射出宗教的輝光。印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宗教王國」,人稱「宗教博物館」.可以說,印度是:有戶必有神龕,有村必有寺廟。
印度教(HINDUISM)
印度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印度教於公元8世紀形成,它的前身是婆羅門教。它綜合了多種信仰,沒有單一的信條,但所有印度教教徒都信奉多神教的主神論。印度教還是一種哲學和生活方式。它宣傳因果報應和人生輪回。印度教還主張非暴力,不殺生。印度教有種姓制度。根據這一制度,人被分為四個等級,且生來就決定。四個種姓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伊斯蘭教(ISLAM)
印度有12%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公元8世紀,伊斯蘭教傳入印度。15-18世紀莫卧兒帝國統治期間,伊斯蘭教被定為印度國教,迅速發展,統治印度長達幾個世紀。印度穆斯林以遜尼派為主。伊斯蘭教對印度宗教、社會、風俗和文化藝術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印度穆斯林中的大部分分布於印控查謨和克什米爾、阿薩姆、西孟加拉、喀拉拉和比哈爾等邦。
基督教(CHRISTIANSM)
印度有2.3%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據說在公元1世紀就已經傳入印度。1931年印度基督教徒多達數百萬。現在,喀拉拉邦的基督教徒最多。基督教在印度有幾個分支,如敘利亞教會、倫敦教會、丘奇教會、婦女教會以及兄弟教會等。基督教對印度社會和文化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錫克教(SIKHISM)
印度有1.9%的居民信奉錫克教。「錫克」在梵文里的意思是「學生」、「弟子」、「信徒」。錫克教徒主要分布在旁遮普邦、德里和哈里亞那邦。該教於15世紀末由拿納克創立。錫克教原屬印度教,後發展為獨立的宗教。該教祖師稱為「古魯」,共有十位師尊。錫克教提倡平等、友愛,強調實干。十七世紀高文德·辛格祖師提倡五K的裝束以示與其他教徒的區別。五K即木梳(KANGHA)、長發(KESH)、劍(KIRPAN)、內褲(KAOHHA)、手鐲(KARA)。
佛教(BUDDHISM)
印度有0.8%的居民信奉佛教。佛教於公元前6世紀發源於印度,喬達摩是該教的創始人,是印度、尼泊爾交界處一小國王子,釋迦牟尼是教徒對他的尊稱,意即釋迦族的「聖人」。由於印度教的興盛,佛教內部紛爭以及頻繁的外族入侵等原因,公元八、九世紀以後佛教開始衰微,到13世紀幾乎消亡。1956年印度政府曾利用佛陀涅磐2500年慶祝之機,吸收了500萬「賤民」加入佛教。但現在在印度信奉佛教的人已寥寥無幾。佛教在中印兩國文化交流史發揮了重要作用。
耆那教(JAINISM)
印度有0.4%的居民信奉耆那教。該教產生於公元前6-5世紀。耆那的意思是勝利者。該教弟子尊稱創建者為偉大的英雄,即大雄。該教徒的信仰是理性高於宗教,認為正確的信仰、知識、操行會導致解脫之路,進而達到靈魂的理想境界。該教是一種禁慾宗教,其教徒主要集中在西印度。耆那教徒不從事以屠宰為生的職業,也不從事農業。主要從事商業、貿易或工業。耆那教不講究信神,但崇拜24祖。
Ⅶ 古印度文明的宗教種姓有哪些
古印度文明以其異常豐富、玄奧和神奇深深地吸引著世人,對亞洲諸國包括中國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以下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古印度文明的宗教種姓有哪些,希望你喜歡。
古印度文明的宗教種姓介紹
佛教
笈多王朝時,印度的佛教是十分普及的信仰。到戒日王時,佛教開始衰落,戒日王雖敬重玄奘,為他舉行盛大法會,但戒日王本人卻是一個濕婆教徒。佛教的命運和____一樣,在它的故鄉雖然衰落,卻向世界其他地區廣泛傳播,成為一個 國際 性宗教。
印度教
戒日帝國時,隨著封建制度的形成,婆羅門教和佛教不適應日益發展的新形勢的需要。4世紀前後,由婆羅門教吸收佛教、耆那教等教義和民間信仰,逐漸形成新婆羅門教。8世紀經商羯羅改革,形成新型印度教。主要經典有《吠陀》、《奧義書》、《往世書》、《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等,教義與婆羅門教類同。主神有互相關聯而各具一相的三相神,即婆羅摩、毗濕奴、濕婆三大主神。婆羅摩(大梵天)是創造世界之神,毗濕奴(遍入天)是賜福神,主管維持世界,濕婆(大自在天)是毀滅神,主管破壞世界,也是苦行神和 舞蹈 神。
印度教教派繁多,主要有毗濕奴派、濕婆派和性力派三大派。
毗濕奴教派形成於12世紀中葉,實行苦行和素食等禁慾主義。 傳說 它躺在海中一條千頭巨蛇身上,坐騎為金翅鳥,妻子為吉祥天女,有許多化身,其中之一是《羅摩衍那》中的主人羅摩,在猴王的幫助下救出自己的妻子。它還曾化身為巨魚,在淹沒世界的洪水中救出人類始祖摩奴及其 生物 ,這是印度的洪水 故事 。
濕婆派流行於南印度,傳說濕婆有3隻眼,4隻手,分執三股叉與戰斧等武器。它在焚燒死者的場地跳舞,在雪山中修苦行。因毀滅有再生意義,所以它是毀滅神和生殖的象徵。它的妻子是雪山女神。該派否認婆羅門特權,教派多,有崇拜男性生殖器的林伽派、有視牛為神聖的教義派等。
性力派崇拜濕婆之妻等女性神祇,其儀式有犧牲、輪座(男婦雜交)等怪俗。馬克思說:「這個宗教既是縱欲享樂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慾主義的宗教;既是林伽崇拜的宗教,又是札格納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馬恩選集》2卷第62-63頁),總之是一種奇特的宗教。
伊斯蘭教
從德里蘇丹開始,伊斯蘭教取得支配地位,對印度教採取歧視和迫害政策。莫卧爾帝國也以伊斯蘭教為國教。但採取寬容政策,允許印度教等信仰自由。
錫克教16世紀創立,「錫克」一詞意為「門徒」,此教主張信徒在神的面前一律平等,反對種姓制度。
種姓 戒日帝國時,種姓制度有了很大變化,婆羅門和剎帝利基本沒有變化,但吠舍分化,只剩下少數富有的商賈。首陀羅地位有所上升,與破產的大量的吠舍逐漸構成新型的首陀羅種姓——依附農。這樣,名稱未變,內容有了變化,前三個等級是封建主,後一個是依附農階級。
古印度文明廢除陋習
廢除印度社會許多陳規陋習,如寡婦殉夫、童婚、殺嬰、神靈裁判、奴役戰俘等等。此外還創辦學校,讓女子受 教育 等。
此外,阿克巴也關注發展農業和水利灌溉外,特別重視發展商業;統一貨幣和度量衡,擴大商業交通網,在全國范圍內修築公路,此外還創辦學校,讓女子受教育等。1585年以後,阿克巴又進行了新的擴張,擴大了帝國的版圖。
阿克巴死後(1605年),統治階級愈來愈腐敗,他們大興土木,窮奢極欲。為了充實國庫,又恢復包稅制;對外發動對南印度的擴張戰爭,戰費激增,人民群眾再度陷於苦難的生活之中;隨著采邑變為世襲領地,地方封建主獨立性加強,各地總督紛紛割據稱雄,中央權力削弱。從1498年達·伽馬到達卡利庫特時起,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殖民主義者相繼侵入印度,進行殘暴的殖民掠奪。人民群眾在國內外反動勢力壓迫下紛紛舉行起義。莫卧兒帝國逐漸衰落。
古印度文明的 自然 文化
自然人文
自然科學主要是天文學和 數學 ,詳見教材。
人文科學主要是文學和建築藝術,詳見教材。這里對語言和史學略作補充。
笈多王朝時期,有《超日王傳》和《戒日王傳》,這些價值不大的文學作品用梵文寫成的,可作為重要史料。
德里蘇丹時期,方言文學興起,梵文漸不流行。此時,印地語和穆斯林使用的波斯語混合為烏爾都語,也出現一些用波斯文寫的 歷史 著作,例如,明哈-烏德-丁寫的《那西爾通史》,沙姆斯-伊-西拉其·阿費富寫的《菲魯茲王史記》,雅赫雅·賓·阿馬德寫的《穆巴拉克王史記》等。
莫卧爾帝國時,一位名叫圖西爾·達斯的人用印地語改寫了史詩《羅摩衍那》,有利於梵文古典作品的保留與傳播。歷史著作有巴布爾寫的《自傳》,用突厥文寫成。由阿卜杜拉欣大汗譯為波斯文。此外還有巴道尼寫的《歷史選集》,尼查姆-烏德-丁寫的《阿克巴通史》,都用波斯文寫成。
創建源頭
古埃及文明的創建 古印度文明的源頭:哈拉巴文化
古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對世界文明作出了獨創性的貢獻。在文學方面,創作了不朽的史詩《摩訶婆國多》和《羅摩衍那》;在哲學方面,創立了「因明學」,相當於今天的 邏輯學 ;在自然科學方面,最傑出的貢獻是發明了16世紀到21世紀世界通用的計數法,創造了包括「0」在內的10個數字元號。所謂阿拉伯數字,實際上起源於印度,然後通過阿拉伯人傳播到西方。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還產生了佛教,先後傳入中國、朝鮮和日本。
就 地理 范圍而言,古印度不僅指今天的印度,還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不丹、尼泊爾等在內的整個南亞次大陸。中國在西漢時稱其為「身毒」,東漢時改稱「天竺」,到了唐代,高僧玄奘將其譯為「印度」。
印度的遠古文明直到1922年才被發現。由於它的遺址首先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所以通常稱古印度文明為「哈拉巴文化」;又由於它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文明」。
哈拉巴文化以南部的摩亨佐·達羅和北部的哈拉巴為中心,它是古代印度青銅時代的文化,代表了一種城市文明。從已經發掘的遺址來看,城市的規劃和建築具有相當高的水平。考古學斷定,哈拉巴文化大致出現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750年,鼎盛時期約為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哈拉巴文化的主要經濟部門是農業,栽種的作物有大麥、小麥等。除田間作物外,椰棗、果品也是人們喜愛的食物。當時,人們已經能夠馴養牛、山羊和各種家禽。哈拉巴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銅器,這表明古印度人已經掌握了對金銀等金屬的加工技術。從出土的各種美妙絕倫的 手工 藝品和奢侈品中,可見當時工匠的精巧技藝。制陶和紡織是哈拉巴文化的兩個重要部門,染缸的發現表明當時已掌握紡織品染色的技術,紡織業與車船製造業等也高度發達。城市的繁榮使哈拉巴的商業盛極一時,不僅國內貿易活躍, 國際貿易 也特別頻繁。大量古跡遺址的發掘充分證明了它與伊朗、中亞、兩河流域、阿富汗,甚至緬甸和中國都有貿易往來。
哈拉巴與摩亨佐·達羅兩處城市遺址,規模都相當大。街道布局整齊,縱橫相交。房屋一般用磚建造,有的隔出許多大廳和房間,並有良好的排水設備,而一些小房間則根本沒有排水設備。這說明社會上已有貧富不均和階級對立,已經存在依靠剝削而養尊處優的統治者。
哈拉巴文化還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它們主要留存於各種石器、陶器和象牙制的印章上,這些文字元號有象形的,亦有幾何圖案,至今尚未 成功 譯讀。正因為如此,關於哈拉巴文化的來源問題,一直成為考古學家與 歷史學 家爭論不休的斯芬克斯之謎:到底是土著文明呢,還是外來文明?
哈拉巴延續了幾百年之後逐漸衰落,於公元前18世紀消亡。它來得突然,去得更突然,以致日後印度文獻對它一筆帶過。哈拉巴文化衰落之謎,仍有待後人去解除。
哈拉巴文化衰落後,從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創立了更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現在印度西北部,並逐步向南擴張。經過長時期的兼並戰爭,公元前4世紀,雅利安人在南部的恆河流域建立了以摩揭陀為中心的統一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