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印度人口這么多,卻控制不住
說到印度,這是除中國以外,另一個人口大國,中國與印度作為亞洲的兩個國家,中間僅僅隔著一個喜馬拉雅山,要知道,僅僅是中國與印度兩個國家,人口數就高達好幾十億,而印度在人口數上與我們相差無幾,僅僅落後一點點。
不過,印度也曾提出過計劃生育,也是提出計劃生育最早的一個國家,不過,計劃生育推出後,並沒有有效的實施,所以人口根本沒有得到控制,而是變得越來越多了,而且印度將自己國家稱之為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不論是民眾還是一些政客,紛紛控訴政府這是在侵犯人權,而這些政客其實並不怎麼關心人口問題,只是這樣做會獲取人民的信賴,從而獲得很多的選票,所以為了取悅人民,在大選中,所有的政治家都沒有再次提起計劃生育。
⑵ 印度農業經濟、軟體科技強!怎麼回事
印度農業經濟:生產不穩定但卻是農產品凈出口國。
印度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72%。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之一,擁有世界10%的可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據歐盟報告:印度已成為農產品凈出口國。
因為印度的氣候類型是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其中西南季風很不穩定,使印度降水量的時間分配很不穩定,水旱災頻繁,使印度的糧食生產很不穩定。
印度軟體科技:印度已經是世界上第二大軟體國。
當今印度,號稱世界第二大軟體大國,如果光聽牌號,著實讓人佩服和吃驚。但如果我們對印度軟體產業結構進行分析,然後拿數據去作比照,很容易就能發現,印度的軟體產業其實也不容樂觀。
印度軟體產業的現狀基本如下:首先,產業結構不平衡。不容否認,印度的軟體業產值目前比中國要高。尤其軟體外包業更是如火如荼。不過印度的軟體也就只有外包一枝獨秀而已,關鍵的核心技術及基礎軟體都做得很差,網路應用軟體及網路游戲我想就更不用提了。印度雖然軟體產值從1990年微不足道的5千萬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120億美元軟體出口值,翻了200倍還多,年增長率超過50%,使印度的軟體產業成為國家經濟的主要推動力。去年印度軟體出口290多億美金,數額很大,目前印度雄心勃勃的目標是,2008年實現軟體產值達到850億美元,外包出口500億美元。
目前印度的軟體產值也確實是世界第二,不過這個世界第二跟世界第一的差距還是有點大的。美國一個微軟公司產值就是400多億美元,差不多相當於兩個印度。從這個角度來看,印度的軟體也正面臨著跟中國的製造業一樣的困境,而且情況似乎還要更嚴峻。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印度的軟體產業發展至今,並且比目前的中國做得要好呢?我覺得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
一、軟體業在印度起步很早,比中國早了十來年,八十年代中國剛開始改革開放,可以說一切還在摸索之中。那時中國見過計算機的人都寥寥無幾,更不用說搞什麼軟體開發了。加之那時剛剛打開國門,很多海外的信息技術人才估計那時也都還對中國充滿恐懼,回國的基本上沒有。而印度就不同,那時的印度由於國內經濟落後,缺少把軟體企業養大的土壤,故印度現在的軟體企業,很多都是一開始就是瞄準國際市場,很多都是由歸國印度人創建。說得通俗點,就是有很多印度人在國外搞技術,然後他們覺得做軟體這個東西又不需要什麼很大規模的硬體投資及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成本為人力成本,但如果把軟體放到印度去做,成本會比發達國家低很多。於是,這么一批海外印度精英帶著定單就回國創業了。結果就一發不可收拾,越作越大。
二、印度人擅長死記硬背,在學習語言的時候表現出了很大的優勢。一般印度的大學畢業生都能講三到四門語言,不過中文除外(我個人認為印度人的個性並不適合學習千變萬化的中文),尤其個個都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盡管帶的口音很重。這不容質疑是另一重要因素,尤其相比起中國人來更是占盡了優勢。軟體外包絕大部分時候都是為顧客量身打造軟體系統,是需要跟客戶有很多溝通的。外包簡單來說就是現在很流行的「用戶化」,一個產品專門給某一開發,所以溝通不暢無疑是很大的障礙。跟客戶良好的溝通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產品的質量。
三、這就與我前面講的印度人的學習特徵有關了。前面我講了很多關於印度人思維機械以及印度學生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很差的事,不過印度人擅長死記和硬背。他們讀書只重記憶,不重理解和思考。這樣的方式在文科方面可能還好點,畢竟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可在理工科領域這可是很荒謬的,是瘋狂的,不可想像的。可在印度,很多他們的程序員卻偏偏就是這樣。編過程的人都知道,這是一項創造性的工作,可在印度,有些事情會讓人瞠目結舌。我現在不是學計算機專業,但這些情況是我來自全世界所有非印度朋友的共識,相信其真實性無庸質疑。在計算機專業學習的印度學生,他們可以在學了一個學期C語言後,把書上幾乎所有程序範例一字不漏的背出來,不僅演算法一樣,連定義的變數名都不會有任何出入。老師的作業裡面也有讓學生抄寫,背程序的內容。不可思議!所以當這些人畢業後到了程序員崗位上,背出來的程序就真正達到了千篇一律,理所當然也就成為了世界上最易讀懂的程序了。出於可維護性考慮,軟體的可讀性確實很重要。對於給定了既定介面和既定參數的外包項目來說,這無疑也是有利的。再說背程序比用腦思考開發程序肯定效率也要更高一點。從這點出發,印度人在軟體外包這一塊的地位估計在將來一段時間內都無人可動。不過對於那些只給定需求,沒有指定介面和參數的,創新性很高的項目,印度人是肯定做不過中國人的。
四、印度自獨立以來就是走的資本主義道路。在市場經濟規律以及管理經驗方面也都比中國要成熟,畢竟中國自解放以後就跟市場斷交了三十年,尤其還經歷了文化大革命這一場浩劫。我想基本上懂什麼是市場的人都已經消失了。而公司內部管理的嚴謹和規范對軟體企業尤為重要。因為軟體是一個摸不著,可以任意復制而不會影響質量的一個特殊產品,成果很容易被人竊取,尤其是內部人員。而一旦被竊取,後果無法估量。所以規范成熟的管理在安全防範方面至關重要,尤其在中國,挖空心思想走捷徑成功的人很多的情況下。這是一個值得中國人學習的地方。
五、印度人由於宗教的影響,心態平和,心地善良。剛講的防止成果泄密對軟體尤其重要。但在印度,像那種挖空心思去想歪點子盜竊的人基本上沒有。在印度,小偷有,但都是些順手牽羊的動作,上了鎖的東西不會有人會去撬鎖盜竊。在印度農村,很多房子甚至連門都沒有。這可能一方面是因為窮困,沒有多少值錢的東西,另一個我覺得還是宗教讓人思想變得善良或者說是一種內心對干壞事的膽怯。畢竟一個人如果相信神靈的話,當他干壞事的時候盡管沒人看到,但他相信天上的神肯定看得到,這是一種無形的監督。相信在軟體公司里上班的員工也不會有多少人需要很多的監控來防止其盜竊代碼。
⑶ 印度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至今已經有大約5000年的歷史了。
歷史
印度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至今已經有大約5000年的歷史了。來自西北部的雅利安人部落在公元前1500年侵略了這里;他們與當地人的結合創造了經典的吠陀文化(Vedic culture)。此後,阿拉伯人在公元8世紀侵犯了這塊土地,隨後是12世紀到來的土耳其人,以及15世紀末到達此地的歐洲商人。
在擊敗了當地的莫卧兒帝國後,英國在19世紀成功地獲得了印度全境的控制權,只有少數地區由葡萄牙及法國統治。而由莫罕達斯·甘地和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領導的非暴力抵抗運動終於為印度在1947年贏來了完全的獨立。這塊次大陸最終被分成「世俗」印度以及較小的回教國家巴基斯坦。
雖然印度的經濟成就引人注目,她依然面臨了多項挑戰,例如與巴基斯坦關於克什米爾地區的領土沖突、人口膨脹、環境破壞、貧窮以及印度國內的種族以及宗教沖突。
公元前 2350~前1750年間,創造了燦爛的印度河文明(又稱哈拉帕文化) 。公元前1800~前600年間為印度著名的吠陀時代 。在吠陀時代晚期(約公元前1000~前600年)出現四大種姓 :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是為奴隸制萌芽。公元前6~前2世紀,為印度的佛陀時期,是繼印度河文明之後的第二次城市繁榮時期。在此期間 ,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悉達多·喬答摩 (即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 。公元前322年旃陀羅·笈多建立孔雀王朝 ,形成統一的奴隸制國家。約320~540年間,笈多王朝統治時期,形成統一的封建國家。8世紀起 ,阿拉伯人開始入侵 ,1206年建立德里蘇丹王國 ,引進了伊斯蘭文化。1526年巴布爾建立莫卧兒帝國,統一了不同教派和民族,成為世界最強大國家之一。16世紀起歐洲殖民主義者侵入印度,160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建立。1757年印度在普拉西大戰中潰敗,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佔領。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後,莫卧兒王朝結束 。英國政府直接統治印度。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1947年6月英總督蒙巴頓提出蒙巴頓方案 ,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 ,印度獨立 。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J.尼赫魯出任總理 。尼赫魯去世後 ,1966年他的女兒I.甘地夫人當選為國 大黨領袖和總理 。1977年人民黨在大選中獲勝,M.德賽出任總理 。1980年I.甘地再任總理 ,1984年被暗殺。其長子R.甘地在同年大選中獲勝,接任總理。1989年大選中國大黨失利 ,R.甘地辭職 。同年12月 ,全國陣線領袖V.P.辛格組成印度獨立後第一個少數派政府。1990年11月辛格政府倒台,人民黨領袖錢德拉·謝卡爾在國大黨支持下出任總理,組成較前政府地位更脆弱的極少數派政府。
1991年3月謝卡爾總理因失去國大黨的支持 ,被迫辭職。6月國大黨新主席P.V.N.拉奧組成政府 。1996年5月 ,拉奧領導的國大黨在議會選舉中失敗,宣布辭職。瓦吉帕伊領導的印度人民黨獲勝。
1997年4月組成的新內閣是由人民黨 、社會黨、阿薩姆人民聯盟、泰盧固之鄉黨、馬哈拉施特拉戈曼塔克黨、國大黨(蒂瓦里派)和泰米爾馬阿尼拉國大黨等政黨及無黨派人士組成的聯合政府。
政治
1950年生效的印度憲法規定:印度為聯邦制國家,是一個主權的、社會主義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國。議會由聯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組成。副總統為法定聯邦院議長。1991年6月組成的政府,1993年進行改組 ,總理P.V.N.拉奧。1996年6月 ,印度人民黨的高達贏得議會信任票 ,代替拉奧出任總理。1997年4月,I.K.古傑拉爾出任總理。1998年3月瓦傑帕伊再次被任命為總理。
主要政黨有:①印度國民大會黨(I.甘地派),簡稱國大黨(英)。創立於1885年。②人民黨,1988年成立。③印度人民黨,1980年成立。④印度共產黨, 1933年成立。⑤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1964年從印共分裂出來。
經濟
印度獨立後經濟有較大發展。實行國營經濟和私營經濟並存的「混合經濟」,工業已有相當基礎,重點是基礎工業、重工業和化學工業。高科技產品和高精尖技術發展較快,大部分工業品已實現自給。工業總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7% 。農業吸收全印勞動力的70% ,產值占國內總值的38%。農業總產值佔世界第四位。工業已逐漸形成較完整的體系,自給力較強,工業總產值在發展中國家中占第四位。近年來財政赤字、貿易逆差、外債負擔、失業增加、通貨膨脹等問題日趨嚴重,制約了經濟發展。貨幣單位印度盧比 ;匯率為31.38盧比兌1美元(1994)。
印度資源豐富,主要資源有煤 、鐵礦石 、鋁土 、鉻鐵礦、錳礦石、鋅、銅、鉛、石灰石、黃金、石油、天然氣 。森林覆蓋率約為20%。國營和私營企業產值分別占工業總產值的30%和60%。化工、冶金、電力設備、石化等重工業產品約占工業總產值的50%。紡織、食品、皮革、紙張等輕工產品約佔27%。近年來電子、精密儀器、汽車、航空和空間等新興工業發展迅速。農村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的74%。全國耕地面積約為1.41億公頃 ,其中灌溉面積佔32.8% 。為世界重要產棉國。80年代以後,服務業和旅遊業以高於其他產業的速度發展。政府把旅遊業列為發展重點。主要旅遊點為阿格拉、德里、齋浦爾、昌迪加爾、納蘭達、邁索爾、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
交通運輸以鐵路為主,鐵路也是印度最大的國營部門 。1992年鐵路總長62571千米 ,居亞洲第一位 、世界第四位 。近年來公路運輸發展較快 。1991年公路總長204萬千米 ,為世界最大公路網之一。有53家海運公司,其中30家承辦遠洋運輸業務。孟買為全國最大港口。其他主要港口有加爾各答、馬德拉斯、科欽等。國際航線通達各大洲主要城市。全國有德里、孟買、加爾各答和馬德拉斯4個國際機場。
印度歷屆政府推行進口替代戰略,獎勵出口,限制進口。主要進口石油及其製品 、珠寶原 料 、化工原料 、機電設備、鋼鐵等。主要出口:珠寶製品、成衣、機械及五金製品、化工製品等。印度為世界最大的茶葉和香料產地。印度外貿最主要的地區為歐共體、亞太和北美。外國在印度最大投資國為英國,其次為美國。近年來,德國和日本投資日增。印度為世界主要受援國之一。國際金融機構貸款和印度政府與他國雙邊貸款分別占外援總額的60%和40%。前者中的90%由世界銀行集團提供。
軍事
印度軍隊前身是英國殖民主義者的僱傭軍 。1947年印度 、巴基斯坦分治後 ,在此 基礎上分別建立了海 、陸、空三軍。1978年創建了獨立的海岸警衛隊。總印度公共洗衣場統 是名義上的武裝力量 統 帥 ,內閣為最高軍事決策機構。國防部負責部隊的指揮、管理和協調。各軍種司令部負責擬訂、實施作戰計劃,指揮作戰行動。實際執行者為三軍各自的參謀長。陸、海、空三軍兵力為126.5萬 ,居世界第四位。實行募兵制,入伍年齡16~28歲,無統一服役期限。
文化教育
實行12年一貫制中小學教育 。高等教育共8年,包括3年學士課程 、2年碩士課程和3年博士課程 。此外,還有各類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等。著名的大學有德里大學、尼赫魯大學等。
對外關系
印度為不結盟運動創始國之一 。歷屆政府都強調不結盟為其外交政策的基礎,努力發展與所有國家的關系,力爭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影響。隨著冷戰結束和國際形勢劇變,政府調整了外交政策,在繼續堅持不結盟運動方向的同時,強調其存在的現實意義,要求平等參與國際事務;優先改善與鄰國的關系,以保持有利於自身發展的地區安全環境;重點加強同美國與西方國家的關系,尤其是經濟關系,爭取引進更多的技術和資金;保持與中國發展友好合作關系,日益重視與亞太地區各國的合作交流。
印度與中國於1950年4月1日建交 。1962 年因印軍越界,在邊境發生大規模武 裝沖突 。1976 年雙方恢復互派大使後,兩國關系逐步改善。兩國領導人互訪日增。中、印之間主要存在邊界問題 。1989年6月至1993年6月 ,中 、印邊界聯合工作小組共舉行 6 輪會談 ,雙方同意採取具體 措施維護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的和平與安寧並簽署了有關協定。
印度1947年與蘇聯建交 ,關系密切 。蘇聯解體後 ,印度承認前蘇聯15個共和國的獨立,並大力開展與他們的交往。印度與巴基斯坦的關系自1947年印、巴分治開始即一直不睦,雙方主要爭端是克什米爾地區歸屬問題,並於1948、1965和1971年3次爆發全面戰爭。1971年斷交,1976年復交 ,80年代有所緩和 。同南亞鄰 國 聯系較多 ,但也存在著許多矛盾。1992 年2月印度總統進 一步表示要把加強同鄰國的關系放在最優先位置。
⑷ 真實印度到底怎樣從恆河出海口尋訪聖河源頭,作家旅人給你答案
文/胡艷麗
唐僧經九九八十一難,在靈山得「加冕」。究竟是自幼的苦學苦修、一路上的劫難令其成佛,還是佛光映照的那一刻令他脫胎換骨?來自台灣的謝旺霖在恆河逆旅,從大河的出海口逆行回溯,尋訪河之源頭,也仿若玄奘取經,那是一種慢尋真態,流浪生死的旅行。不同的是作者的生死流浪,沒有佛之護佑、沒有同伴扶助,最終也沒有金光的加持,有的只是一路與死亡對峙同艱難共生的經歷。
恆河逆旅身心雙修
未曾直面死亡,不足語生之歡欣;未曾經歷絕望,不足言希望的意義。這部《走河》是謝旺霖完成恆河逆旅後,回味、書寫、修改、猶疑、再修改,沉澱八年後才拿出的作品。
此書中,已經沒有了他年輕時迅速完成《轉山》的瀟灑,取而代之的是舉重若輕似的沉穩、滲透於喧囂中的接納、平和,以及隱隱中漸趨的寧靜。語言的張力、留白式的揮灑,小處落筆層層暈染,把龐大的 社會 命題細化為個體經歷,甚至把傷口的膿腫、皮膚紋路里的黑灰、眼角的狡詐卑微,都呈現於纖毫。這種「在場」「遇見」可投影千萬,讓人窺見印度式生活的幕布。他把關於種姓、貧窮、公共衛生,以及失序與有序、信仰與道德等復雜的龐大命題,濃縮成了一個個叮當作響,五味雜陳的日常小事。
他的文字也有噴薄之處,比如把自己殺死一隻蟑螂寫成了一場生死大戰、把螞蟻運屍寫成了浩大的「 社會 事件」;而險死還生淤泥中求生的情景,他卻寫得平坦平靜,只用「一隻水牛橫倒在十幾米外的河面上,嗡嗡的蒼蠅在牛屍上盤旋」,來代替死神的「垂詢」。很多經歷,作者只呈現過程,而不揭曉答案,比如與「擺渡人」鬥智斗勇,一個苦於生計而生出諸多生財「智慧」的船夫,前一刻大叫著「朋友,朋友」,而待君入歸舟無路可退的時候,便開始大肆要價,狡詐之像盡現。在船家外強中乾的表演下,他生活的窘態也呈現分明。雙方斗爭的結果被作者悄然隱去。
不知是身體與心靈雙重歷險的經歷,還是歲月沉澱的緣故,令謝旺霖擁有了這種不著痕跡、寸語千言的講述方式。也許,這恰是他流浪生死,轉山走河的意義。他的這種克制,對於喜歡語言激盪,直接呈現大氣象的讀者而言會感覺少了波峰浪谷;對於耐心的讀者而言是文章餘味三疊。
人間黑洞隱蔽招搖
大河蜿蜒,溯河而上,風景百轉。「大河一回又一回,把我攬進她的深處,更深處。偏西,往北,朝東。有時曲折向南。而眼前往往又接連著,長長的沙洲,死黑的沼澤,灌木叢草蔓延的地帶,一直到天際」,身處此中,有心欣賞是景緻,無心觀賞則是漫長的折磨。
無人之境,除了無處不在的蛇蟲鼠蟻,隨時都可能遭遇生命的「天問」。大河悠悠流淌,遠處漂來嬰孩的浮屍,「短小的軀干腫脹糜爛」,烏鴉拍翅,在腐肉上競食。生與死在大河邊隨時對峙,荒野叢中骷髏瞪眼,野鼠蜥蜴橫飛,高天之中鷹鳶巡行……這還不是最重要的,夜色讓這個世界充滿未知,漆黑中的迷途,最能擊垮一個人的意志。
沒有時間,沒有方向,沒有星月。沒有坐標之時,人最易失重。生與死,堅持與放棄是一個問題。沖出迷霧,一切仍皆有可能。河流的聲音給人以救贖,打開探照燈,「漸漸地,我又跟著蜿蜒的河道,進入蠻荒之境。唯一停下的一次——屏住呼吸,盯著一條眼鏡蛇在叢草下逶迤遊行而過」。未經人力干預之境,自然亘古荒涼,但走回人叢,並非就不會孤單、迷茫,人叢中的恐懼和猶疑,有時可能將人拋入更深的深淵。
印度是一個令人很難讀懂的國度。在這里,生與死並不是界限分明的兩態,心智的開化和混沌同屬一片天空。這里有著漫天神佛、不同的宗教信仰、動盪復雜的 歷史 ,以及各種神話的遺跡、 歷史 的遺跡、思想的遺跡。最「高貴」的與最「卑賤」的,最「唯美」的與最「粗鄙」的,最具儀式感的與最草率的,都可以在同一片天空下共存。
腳旁,一個似笑似哭的老乞丐,舉起半截腐爛的手臂,傷口上正圈養著一窩肥白活潑蠕動的小蛆。四個小乞丐圍堵著作者,黝黑細瘦的手臂展現掠奪的氣勢。施捨還是逃避?謝旺霖的選擇是逃離,逃離。但為什麼逃呢?因為在「看見」之外還有太多的「看不見」「看不清」。「賣慘」是乞討者的現實狀態,更可能是他們被操縱的生活方式。窮和慘並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後面那一條血肉橫飛欲壑難填的產業鏈。宇宙中的「黑洞」無需看見,卻永恆存在發出致命威脅,人間的「黑洞」同樣如此,深不可測,危機四伏。
百態叢生活力盎然
謝旺霖親身體驗了印度區間車上人畜混雜,雞在人頭上飛、豬仔在旁邊哀嚎,小販在擠得令人靈魂出竅的車廂里穿梭叫賣,甚至「雜耍」的盛況。在朝聖的路上,有人現場販賣著信仰,當著信眾的面表演手刃山羊的儀式,咩叫聲仍猶在耳,血柱飛濺、頭顱滾地……而那邊高高在上的「卡莉」女神已然淪為了圈錢的道具,被「導游」「祭司」牽著鼻子走的遊客,除了乖乖奉上盧比,只能落荒而逃,身後傳來「盧比、盧比」追魂奪魄的聲音。
失重,失重。閱讀的感覺失重,行者當時的體驗當是更加暈眩。
腳旁是一不小心就會踩上的糞便,不知是生是死的流浪漢、苦行僧倒卧於側,而參拜者依然心無旁騖,趺坐者徑自默然。這里充滿著各種各樣的味道,人的味道、動物的味道、死亡的味道、糞便的味道,還有各種香料、葯品的味道。這里騙術橫行、表演嘈雜,人們信仰著神也消費著神。這里有無數的苦行僧,在骨瘦如柴的表象下有一顆堅毅的心,向佛而生無懼生死。這里有各種各樣的生活、生存方式,古老的與現代的,超然的與物質的,凶惡的與善良的……。很難想像還有哪個國度,可以這樣百態叢生,生如夏花絢爛也如秋葉枯寂。
這當然不是印度的全部。假若你跟隨 旅遊 團隊去旅行,你會錯過這一路所有的「風景」。假若你屬於印度的上層人群,也會成功避開這些生活中的荒與亂。除此之外,印度還有崛起的教育,正在高 科技 領域及生產製造領域不斷向前的產業,當然,還有今天肆虐的疫情,以及一系列的政治經濟問題。不論國際風雲如何,家園正經歷何種動盪,印度普通民眾那種旁若無人的自處、自適,以及強大的適應力,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洋溢出盎然的生機活力。
恆河亘古流淌,她承載生也承載死。有人舉著幼兒,在聖河中接受神的洗禮;有人將死者的骨灰揚散在河中,有人在此沐浴,有人在此洗滌……。不親眼看見,很難相信,一條被數億人信仰的河流,它是如此泥沙俱下。恆河的包容,像極了印度這個國度,也像極了每個人的生命。她就像一個有著無數棱面的球體,令人目眩神迷。
固然,這部《走河》因克制,而難以產生如《文化苦旅》般大批追隨者,也難以如山居類散文給人以空靈出世的體驗,他的特色在於呈現的是豐富、一言難盡的生命逆旅。「如來似去,我無法不感到自己的微渺,是身如沫,卻仍盡可能靠近那被蝕穿的冰層穴口」,歷經生死,溯回大河源頭,但那終點只是一面精神的旗幟,這一路尋訪一路參悟,步步生蓮的過程,遠比到達更重要。
文/胡艷麗,謝絕轉載。 #添翼計劃#
更多好書,持續閱讀分享,歡迎關注互動。
⑸ 印度是個民主國家嗎
印度獨立後長期由國大黨統治,反對黨曾在1977年~1979年和1989年~1991年兩次短暫執政。1996年以來印度政局不穩,到1999年先後舉行3次大選,產生了5屆政府。本屆政府於1999年10月第十三屆人民院選舉產生,以印度人民黨為首的24黨「全國民主聯盟」獲勝,瓦傑帕伊為總理。
全國民主聯盟政府較前幾屆政府穩定。政治上謀求國內政局和社會穩定,經濟上實行「第二階段經濟改革」,外交上加速推進全方位大國外交戰略。
【憲 法】 憲法於1950年1月26日生效。規定印度為聯邦制國家,是主權的、社會主義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國。採取英國式的議會民主制。公民不分種族、性別、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點,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的統帥,由聯邦議會及邦議會組成選舉團選出,每屆任期五年。總統依照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的建議行使職權。
【議 會】 由聯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組成。聯邦院共244席,議員由各邦及中央直轄區立法院議員選舉產生,任期六年,每兩年改選1/3。聯邦院每年召開四次會議。憲法規定副總統為法定的聯邦院議長。現任聯邦院議長帕伊隆·辛格·謝卡瓦特(Bhairon Singh Shekhawat),2002年8月19日就任。人民院為國家主要立法機構,其主要職能為:制定法律和修改憲法;控制和調整聯邦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對聯邦政府提出不信任案,並有權彈劾總統。人民院共543席,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每五年舉行一次大選。第13屆人民院於1999年10月產生,印度人民黨及其盟黨獲301席,組建政府。2002年,人民院組成為:印度人民黨及其盟黨306席,印度人民黨181席,為第一大黨;國大黨(英)及其盟黨123席,國大黨112席;左翼政黨及盟黨63席,其餘政黨50席。人民院議長馬諾哈爾·喬希(Manohar Joshi),2002年5月10日就任。
【政 府】 本屆政府於1999年10月13日組成,是以印度人民黨為首的24黨全國民主聯盟政府。現主要內閣成員有:總理阿·比·瓦傑帕伊(Atal Bihari Vajpayee)、副總理兼內政部長阿德瓦尼(L..K.Advani)、外交部長亞施旺特·辛哈(Yashwant Sinha)、財政部長賈斯旺特·辛格(Jaswant Singh)、國防部長喬治·費爾南德斯(George Fernandes)。
【司法機構】 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權力機關,有權解釋憲法、審理中央政府與各邦之間的爭議問題等。各邦設有高等法院,縣設有縣法院。最高法院法官由總統委任。現任第34屆首席法官V·N·卡爾(V N Khare),於2002年12月就任。總檢察長由總統任命,其主要職責是就執法事項向政府提供咨詢和建議,完成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檢察權,對憲法和法律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等。現任總檢察長S·J·索拉伯吉(Soli J.Sorabjee)。
【政 黨】 (1)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1980年4月成立,其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印度人民同盟。自稱有350萬黨員。代表北部印度教教徒勢力和城鎮中小商人利益,具有強烈民族主義和教派主義色彩。1996年5月大選至今一直保持議會第一大黨地位。現任黨主席為奈杜(Nai)。
(2)印度國民大會黨(英迪拉·甘地派)(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Indira Gandhi〕):簡稱國大黨(英)。據稱有初級黨員3000萬,積極黨員150萬。1885年12月成立,領導了反對英國殖民統治和爭取印度獨立的斗爭。印獨立後長期執政,1969年和1978年兩次分裂。1978年英·甘地組建新黨,改用現名。該黨現為最大在野黨,現任主席索尼亞·甘地(Sonia Gandhi)。
(3)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Communist Party of India〔Marxist〕):簡稱印共(馬)。1964年以孫達拉雅和南布迪里巴德為代表的一派從印度共產黨分出後組成。近年來發展較快,黨員增至70萬,是印度最大的左翼政黨。在西孟加拉邦長期執政。現任總書記哈·辛·蘇吉特(H.S.Surjeet)。
(4)印度共產黨(Communist Party of India):成立於1920年。有黨員54萬。1964年分裂,以黨主席什·阿·丹吉為首的一派仍沿用印共名稱。1981年4月,丹吉因支持英·甘地與黨內發生分歧而被開除出黨,該黨再次分裂。現任總書記A·B·巴爾丹(A·B·Bardan)。
(5)泰盧固之鄉黨(Telugu Desam Party),安得拉邦地方政黨。近年來是印度政壇的一支重要力量,1999年大選成為全國最大的地方政黨。在安得拉邦執政,黨主席、邦首席部長錢·奈杜(Narra Chandrababu Nai)以重視信息技術著稱。
【重要人物】
阿卜杜爾·卡拉姆:總統。1931年10月15日生於泰米爾納杜邦,穆斯林,無黨派。早年就讀於蒂魯奇聖約瑟夫學院和馬德拉斯技術學院,分別獲得理學士和航空技術博士學位。自1958年起,先後在印國防部下屬的空軍技術開發和生產理事會、航空發展局、印太空研究委員會從事科學研究。是印空間研究組織的締造者之一。1982年起擔任國防研究和發展研究所所長,負責實施印度導彈綜合發展計劃,研發了大地、烈火、三叉戟、眼鏡蛇等自產導彈,被譽為印度的導彈之父。1981年、1990年和1997年分別獲印度三級、二級和最高榮譽一級勛章,出任印政府首席科學秘書。著有自傳《火之翼》和《印度2020--新千年藍圖》等書,希望通過科技治國,印度在2020年躋身發達國家行列。
阿塔爾·比哈里·瓦傑帕伊:總理。1926年12月生於印度中央邦瓜廖爾一個教師家庭。獲文學碩士學位。1951年參加人民同盟創建工作(該同盟為印度人民黨的前身)。自1957年起,多次當選印度人民院和聯邦院議員。1977年,英·甘地實行緊急狀態期間被捕入獄。出獄後,他領導的人民同盟與其他黨派共同組建人民黨,並在當年的大選中獲勝,建立了印度獨立後的第一個非國大黨政府,瓦任外交部長。1979年訪華。1980年,人民黨分裂,以瓦為首的原人民同盟脫離人民黨,另外組建印度人民黨。瓦先後出任該黨主席、議會黨團領袖。1996年大選後,印度人民黨成為議會第一大黨,瓦曾出任內閣總理13天。1998年3月再度擔任總理。1999年10月,以印度人民黨為首的24黨全國民主聯盟在提前進行的第13屆人民院大選中獲勝,瓦第三次出任總理。
⑹ 印度曾經那麼輝煌,怎麼不到10年就被我們反超了
在現代人的印象里,一看到印度就會想到:犯罪率極高,人口眾多,女性地位低下,衛生條件差等等。
誠然,現在的印度,在各方面的發展都明顯落後中國,可是在幾千年前,作為和中國一樣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當時的印度可是極其強大的,以至於印度學者還曾誇下海口:中國至少要30年才能趕得上印度!
但是歷史告訴印度人,這個差距不到10年中國就趕上了。是什麼樣的形勢變遷,讓一度強盛的印度落寞了呢?
不得不說的是,印度如果不改進現在的教育制度,平衡階級之間的差距,那麼印度終將會繼續落後於中國,兩國之間的差距也會越來越大。
⑺ 印度的政方與民眾是不是越來越大矛盾和越來越背離人心
印度是極少數在工業化之前便實施民主政治的國家,被西方譽為「最大的民主國家」。1947年印度獨立後,便將英國殖民主義時期確立的議會制度全盤接受下來,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加以修訂完善,它在形式上是與西方、特別是與英國的民主政治體制基本上是一致的。這套制度的雛形早在19世紀中葉英王接管東印度公司以後就已經開始實行,印度的政治精英和官僚階層對這套政治制度既熟悉又欣賞。因此,在英國殖民主義者向印度和平移交政權的同時,印度的統治階級也自然而然地承襲了它所建立的議會民主制度。新加坡前總統蒂凡那用鍾打了個貼切的比喻:英國離開印度時,印度人把鍾修理好,鍾還是英國鍾,卻以印度的方式走動。印度有一部完善的規定議會民主政體的憲法,這是印度民主政治的標志。經過多次修訂,這部憲法多達395條,1000多項具體條款,號稱「世界上最長的憲法」。印度憲法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從政治上確定了資產階級在國家中的統治地位,同時規定公民的平等權、自由權、文化教育權和私有財產不可侵犯權。在議會民主制度下,印度各黨派為了爭取權力,目標直接指向議會的議席多少。印度政黨之多可謂世界之冠,根據印度選舉委員會的報告,印度第一次大選時,全國政黨總數為192個,今年的大選已有多達400多個大小政黨報名角逐,參加投票的選民可能超過5億。印度普選制下的社會動員迅速激發了廣大民眾的民主意識和政治意識,拓寬了政治參與面,並使印度成為一個高度政治化的國家。在大選中,印度民眾始終保持了較高的政治熱情,選舉的結果基本上反映了民意。參加投票選民的比例一般都超過了60%。現在的5億選民中,有3億參加投票。民眾普遍參與國家的政治生活,不僅逐漸擴大了社會各個層面民主體制的建立,使各級選舉形成了制度化;而且打破了印度傳統社會中特有的封閉性和落後性,促進了社會的變革和開放,這無疑代表了社會的進步方向。議會民主制把各種政治力量納入了合法的政治斗爭軌道,從而避免了大規模暴力革命的發生。在迄今為止已經舉行的13次大選中,每一次選舉都保證了國家政權的平穩更迭和政府組成的合法性。這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民主政體對社會矛盾的緩解和調節能力。雖然20世紀80年代末後印度曾出現過一個政局不穩的較長時期,但這種不穩定不會影響到整個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也不至於影響到國家重大政策的連續性,更不會出現中央政權垮台的局面。這一方面是因為具有較大彈性及調和能力的民主政治體制具有保持政治基本穩定的能力;另一方面,印度在國家的政治活動中較好地保持了文官治國和軍不幹政的傳統。軍隊始終保持了對國家的效忠,這是保持政治穩定和國家統一的重要力量。從半個多世紀的實踐來看,盡管國內的政治力量對比和政治格局發生了重大的演變,民主政治經歷了各種嚴峻的考驗和挑戰,但是它已在印度的政治生活中紮下了根基,得到了社會各個階層,特別是新興中產階級的廣泛認同,因為它們都在不同程度上與這種制度建立了利害關系,都想通過這種制度分享一部分國家權力。民主政治一旦實行,除非它極大地損害了勢力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否則很難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