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教的人信仰是什麼呢
每一個宗教都有自己的信仰,而印度教作為世界上主要的宗教之一。也有著不同於其他宗教的信仰,你知道印度教的人乎搜信仰是什麼呢?
那麼,下面隨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信仰多神崇拜的一神論,也就是泛神論。這是印度教的主要特徵之一。表面上印度教號稱有3300萬個神靈,但多數印度教徒會選擇其中一個天神來崇拜。印度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濕努和濕婆。梵天是第一位的主神,是創造萬物的始祖;毗濕努是第二位的主神,是宇宙的維持者,能創造和降服魔鬼,被奉為保護神;濕婆是第三位的主神,是世界的破壞者,以男性生殖器為象徵,並不斷變化著不同的形象,也被奉為毀滅之神。
很多其他的小神,都是這三位大神的應化。而這三大主神,又都是最高存在「梵」的不同化身,所以印度教實際上崇拜的只是一個神。這個「梵」類似於中國的「道」,先於宇宙而存在,沒有人態余格形象,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2、四種姓分立。教徒要嚴格遵守種姓制度,婆羅門享有至上的權威,這充分體現了印度教宗教生活社會化的特徵。
3、強調因果報應及生死輪回。認為每一種生命都有靈魂,會再生或轉世,善惡將得到報應,這種輪回周而復始,無始無終。要得解脫必須達到梵我如一的境界,即靈魂與神合而為一。解脫的道路有三種:一是行為的道路,嚴格奉行各種戒律、例行祭祀;二是知識的道路,通過學習、修行、親證等;三是虔信的道路,靠信仰神而得到恩寵。
4、祭祀萬能與崇尚苦行。由於印度教認為婆羅門地位至上,因而祭祀萬能影響了印度人兩千多年的歷史,教徒崇拜各種類型的神,且禮儀繁瑣,有時甚至將活人作犧牲。此外,印度教認為克制情緒及苦行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修煉方法,它可以使人達到梵我如一的境界,擺脫輪回之苦。
5、承認吠陀的權威。吠陀經典被認為是印度歷史上一切文化的淵源,被稱為「天啟的經典」。這部印度最早的宗教經典是印度古老宗教與歷史文獻的總集,對印度後世的宗教與哲學思想影響深遠。
您可能還喜歡:
揭露伊斯蘭教文化的根源
道教四大天師分別是誰?
基督歲閉歷教的傳統文化是什麼?
基督教對世界文明的影響
② 為什麼印度人傾向與信奉印度教而不是佛教
分類: 社會民生 >> 宗教
問題描述:
個人認為,佛教比印度教更文明些
印度教看上去更像是原始的崇拜
為什麼佛教的思想不能在印度流傳
請達人做答
解析:
印度是一個信奉多種宗教的國家,影響最大的是佛教,創立最早的是婆羅門教。你能否想到,印度教在8世紀末和9世紀期間,曾大大超過佛教的影響而居於優勢。
印度教形成於8世紀,它是綜合各種宗教,主要是婆羅門教和佛教信仰產生出來的一個新教,得到了當時印度上層人物王孫貴族的支持。印度教繼承婆羅門教的教義,仍信仰梵,並對存在著造業、果報和輪回的觀點,贊成和積極發揮。但並不同於婆羅門教的教義、教規等。首先,婆羅門教原是一個多神教,而印度教是一個具有相當特殊性的神教。印度教也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應以梵天、毗濕拏、濕婆三神為主神。認為,梵天是主管創造世界之神;毗濕拏是主管維持世界之神;濕婆是主管破壞世界之神。在三個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濕拏或濕婆立為一個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並都是這兩個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神教。其次,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禁慾的主張,並把釋迦牟尼吸收為其主神的化身之一。再次,印度教也普遍建立起僧團和寺廟。婆羅門教初無寺廟,公元一世紀左右才開始有點零星廟宇。印度教自建立起,它的祭祀活動在寺廟舉行,有些慶典祭祀還有專門的舞蹈者跳祭神舞,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形成了盛大、熱烈的場面。因此,產生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大。最後,在哲學上,是以一個更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為基礎。提出這一體系的是8世紀吠檀多哲學大師商羯羅。他創立了不二論,即一元論學說,認為除宇宙精神梵以外沒有任何真實的物,梵和個人精神是同一的、「不二」的。為人們指出了如何擺脫虛妄,達到真實的道路。在他看來,物質、個人靈魂、具有人性的神又都是存在的,但從總的真理的意義上來說,這一切都是幻覺,是梵以幻力進行了神秘而不可喻解的作用的結果。他認為,把幻象當成真有,是以人自身的無知無明為條件的。並強調指出:「只有智者可以透過它看到它背後除了唯一實在的梵以外無它物。」在商羯羅的眼裡,人的本我,也即他的不死的靈魂,他的精神,在本性上是與最高實在梵完全相同,人生的目的,就是摒虛幻不實的物質世界,使人的本我與梵合一。至此便可以擺脫痛苦的世世輪回,進入神妙而又銷魂的純粹極樂狀態。鼓吹解脫之道是在心智上進行多方面的修養,逐步做到能區分永恆的東西和無常的東西,控制自己的感官,放棄對於世間物質的執著,熱心嚮往與梵的結合,通過冥想梵我如一的真理獲得堅定的信仰。商羯羅就是以這一客觀唯心論的哲學理論,引導人們崇尚印度教。他還親自組織了一些重要的宗教活動。並在印度建立了四個聖地和仿照佛教僧團成立了「十名教團」印度教組織。這在最終擊敗佛教起了很大作用。
印度教為什麼在很長的一個歷史階段中,在印度的影響超過任何宗教呢?除上面所指出的吸收各教經驗、革新教義和有理論作指導外,還有如下幾個原因:第一,種姓制度廣泛、有力地支持著它。印度教教義規定:教徒必須是一定種姓的成員並遵守有關種姓制度的規則和習慣,印度教維護種姓制度。因此,它自然得到堅持種姓制度的成員們的支持。第二,印度教教義有很大的伸縮性,因此適應性很強。一些地區的地方神本來只有地方的獨特性,不屬於印度教,但一下子即可解釋為印度教一個主神的化身或仆從,就把它也歸入了印度教。第三,支持各國統治集團,因而也得到各國統治集團的保護和支持。印度教教義宣揚,人的行為道德與否,要看與統治階級法律要求是否相合,宣稱每一個人都要按照法律對於不同人的要求行事,完成自己的社會職責。這對維護各國統治集團是有極大幫助的,所以它也就得到了統治集團的支持。第四,印度教把自己植根於印度封建社會之中,容易被人們接受。印度教除社會既成關系外,對其信徒幾乎並無其它宗教束縛。這些,大概就是印度教曾在當年盛極一時和印度教至今還在印度富有生命力的原因之所在吧。
③ 為什麼印度人不信佛教
印度人不信佛教,而是主要信印度教,這是因為佛教已經被印度教二級化了。因為佛教被異化後稱為印度教的一部分,佛就是神的化身。印度被異教入侵,後又分裂。現在佛教也在恢復中。印度分裂也有英國人的功勞,一部分成了伊斯蘭教,如巴基斯坦。另一部分分離出去成了斯里蘭卡等,這是信佛教的。還有變種,成了錫克教的。
在印度教中有一個大神叫毗濕奴,毗濕奴一共有十個化身,其中第八化身就是佛陀。所以,印度人到了佛教寺廟里邊,他看到的是佛陀,但他理解的是這是毗濕奴的第八化身。所以所有的人到印度教,到佛教寺廟里邊都參拜,都去觸摸,佛教已經被印度教二級化了。
印度是佛教誕生地、發源地,佛教也是在印度興盛的。所以,在印度悉源缺有佛教中聖地中的聖地,我們管那兒叫菩提伽耶,那是釋迦牟尼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的地方,那棵菩提樹的位置還在,而且那旁邊有一座大佛塔。
但佛教現在在印度並不是最興盛的,印度教本身是最興盛的。在 3500 年前,在印度這個地方誕生了一種宗教,叫做吠陀教,它是以《吠陀經》為指導的。後來,吠陀教演化成了婆羅門教,婆羅門教跟吠陀教看的經不一樣,但實際上里邊的經典還都是差不多的。佛教跟印度裂李教也有著很多關系,比如像輪回,比如像曼陀羅,對宇宙的一些解釋是完全一樣的。
(3)印度科技人員如何看待印度教信仰擴展閱讀: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佛姓新稱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舊稱瞿曇;因為他屬於釋迦(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
印度教是隨著印度封建社會形成,種姓制度發生新變化而出現的。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創立的思想體系,而是在長期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它是廣泛吸收婆羅門教、佛教和耆那教教義以及民間信仰、風俗習慣、哲學思想等的綜合產物。也代指印度文化圈內所產生的宗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是印度的國教。
在南亞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尼泊爾,睜辯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菲律賓,以及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的印度裔人群也有眾多信徒。它擁有10.5億信徒(1993年統計數),僅次於擁有15億信徒的基督教、11億信徒的伊斯蘭教,大於擁有3億信徒的佛教。
所謂「印度教」是產生於印度文化圈上的宗教、哲學、文化和社會習俗的綜合稱謂,它的信仰、哲學、倫理觀點等復雜多樣,甚至相互矛盾。印度的社會等級、集團和不同的文化階層有著各自相異的信仰和實踐,但是與其他宗教不同,印度教崇拜三大主神,直接宣揚世襲等級制度,把種姓制度作為核心教義,要求教徒嚴格遵守種姓制度。種姓制度是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參考鏈接:
佛教-網路
印度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網路
④ 為什麼佛教從印度起源,印度大部分的人卻信
談不上印度人放棄佛教,首先,所謂的阿育王將佛教定為國教,雖然的確阿育王全盛時期將佛教確認為了國教,但是摩揭陀王國在阿育王死後就再次分裂了,之後幾代以佛教為國教的王國都只是地方性政權,佛教的普及在印度實際並沒有做到;其次,在佛教的發展過程中,越來越程式化,遠離群眾基礎,而婆羅門教則在吸收佛教經驗的同時大力改革,越來越靠近群眾,至公元九世紀,出現了偉大的商羯羅大師,在宗教理論及哲學層面,將婆羅門教改造成為了現代的印度教雛形,以絕對優勢占據了信仰的主流,第三,公元8世紀開始,伊斯蘭教開始從阿富汗等地向印度傳播,到了12世紀初,以穆斯林為統治者的德里蘇丹國建立,在北印度佔領區以伊斯蘭教為國教,此時,佛教和印度教結成了短暫的聯盟,來抵抗伊斯蘭教的入侵,可是趨於經院化的佛教集中在了那爛陀寺,歐丹達布梨寺,超戒寺等據點之內,隨著十三世紀初伊斯蘭教大軍縱深打入印度全境,並將最後的據點超戒寺焚毀,這也就意味著佛教在印度徹底滅絕,而印度教因為信仰分散在基礎群眾之內,有效的抗拒了伊斯蘭化;所以說,實際上,歷史上大多的印度群眾始終都沒有改變信仰;
⑤ 印度主要信仰什麼教
印度人79.8%信仰印度教,其他的如伊斯蘭教、佛教。
印度教信徒眾多,達10億以上,超過印度人口的83%。僅次於基督教(18億)和伊斯蘭教(13億)。印度教是多神教,認為人類靈魂永存。
據說,印度教的神有3.33億之多。印度教既是一種禁慾的宗教,又是一種縱欲享樂的宗教,而在實際生活中,它則變成一種哲學、一種生活方式和一種風俗習慣。
相關信息 :
印度教源於古代印度韋陀教及婆羅門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
所謂「印度教」是存在於印度本土上的宗教、哲學、文化和社會習俗的綜合稱謂,它的信仰、哲學、倫理觀點等復雜多樣,甚至相互矛盾。印度的社會等級、集團和不同的文化階層有著各自相異的信仰和實踐。這種綜合性、多樣性使人們很難對印度教的信仰和特徵作出公認、明確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