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是怎麼過來的

印度是怎麼過來的

發布時間:2023-12-05 10:26:11

1. 印度是什麼的發源地

印度位於南亞,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GJ,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那麼印度是什麼發源地,又是什麼的發明地,這個問題就要追溯到古印度。

古印度是五大文明發源地之一,南亞的印度河流域孕育整個南亞文明,印度被稱為宗教博物館,而佛教就是從這里發源起來的。除此之外,世界上還有一種通用的東西也是來自古印度,那就是阿拉伯數字。大約在公元3世紀,古印度的一位科學家巴格達發明了阿拉伯數字。

最初的計數目大概只到3 。直到公元760年,印度一位旅行家才把此印度數字被介紹到了阿拉伯GJ,並被阿拉伯人發揚,傳播,最後歐洲GJ得到豐富和發展,之前的歐洲人只知道這些數字是從阿拉伯地區傳過來的。便誤以為這些數字是由阿拉伯人發明的。於是就把這些數字叫做阿拉伯數字。但本源其實是由古印度人發明的。

2. 印度一詞是怎麼來的

印度是世界文明發祥地之一。「印度」一詞源自印度河,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其著作《歷史》中,第一次把印度河以東的廣大地區稱為印度。我國漢代史書中稱印度為「身毒」或「天竺」,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開始改譯為「印度」。

3. 印度人不是猴子變來的,那是怎麼來的印度

據《印度時報》網站報道,當地時間7月1日,印度人力資源部副部長薩蒂亞帕爾辛格再次爆出驚人之語,他重申達爾文的進化論「在科學上是錯誤的」,並表示自己作為一名理工科學生,他相信他的「祖先不是猿」。

自封為神族的「婆羅門」

以雅利安人為首的種群,統治了印度上千年,在多年的征戰中打下了眾多的土地,所以他們擁有著無尚的尊貴與權力,在後期的統治中,將人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個等級。第一等級是婆羅門,是祭司貴族,掌握神權,地位最高。第二等級是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包括國王、武士和官吏,掌握政權與軍權。第三等級是吠舍,包括農業、手工業者和商人,必須向國家繳納賦稅。第四等級是首陀羅,實際上處於奴隸的地位。

「神是一切主宰,凡人才是猴子變得」,大概這句話就是那位副部長想說但沒說出口的話,可惜《進化論》並不支持這個說法。所以說,我們不能簡單的認為這件事,只是個人的突發奇想,這背後隱藏著13億人之間不可告人的內部斗爭。印度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4. 印度是怎麼來的

《印度之人,隨地稱國》文言文翻譯:
印度人民,隨著居住地方的不同而自名其國名,對自己所喜歡的地方,稱之為印度。至於印度的界域,我們可以談一談。五印度這塊地方,方圓九萬多里。三面瀕臨大誨,北面背靠雪山。北面廣闊,南面狹窄,形狀好像半個月亮。全國劃分地區,有七十多個國家。當時天氣特別炎熱,地方又多潮濕。北方聳立著很多高山,丘陵地帶多是鹽鹼地,東部河流平原肥沃滋潤,南方草木繁茂,西方土地十分貧瘠。這是大體狀況,大致簡要敘述一下。
原文:
印度之人,隨地稱國,語其所美,謂之印度。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五印度之境,周九萬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廣南狹,形如半月。畫野區分,七十餘國。時特暑熱,地多泉濕。北乃山阜隱軫,丘陵舄鹵;東則川野沃潤疇隴膏腴南方草木榮茂。西方土地磽確……。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印度之人,隨地稱國》節選自《大唐西域記》,《大唐西域記》又稱《西域記》,是由唐代玄奘口述、辯機編撰的地理史籍,成書於唐貞觀二十年。
《大唐西域記》記載的是玄奘從長安(今西安)出發西行親身游歷西域的所見所聞,其中包括有兩百多個國家和城邦,還有許多不同的民族。書中對西域各國,各民族生活方式、建築、婚姻、喪葬、宗教信仰、沐浴與治療疾病和音樂舞蹈方面的記載,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反映了西域的風土民俗。
《大唐西域記》是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等地古代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為各國學者所重視。

5. 印度這個詞是什麼來的

印度地名得名於印度河,但主要流域不在印度而在巴基斯坦。
印度一名的由來,有兩個說法。一是玄奘所說,謂得名於月亮,「印度者,唐言明月」。但另一說法,則謂得名於梵語之Sindhu,即印度河。折衷二說,則印度河可能本來是明月河的意思。
然而最須注意的是——這條明月河或者印度河,主要流域並不是印度而是中國西部和巴基斯坦。
印度河發源於青藏高原,流經喜馬拉雅山與喀喇昆侖山兩山脈之間,流向西南而貫穿喜馬拉雅山,右岸交會喀布爾河,左岸匯流旁遮普(梵語之五河地)諸支流,經巴基斯坦而入阿拉伯海。
在印度河流域有一塊肥沃的平原即印度河平原。
歷史上所說的古印度文明,其實就是以印度河平原為中心的一小塊古文明區域。然而這塊地域,在地理上現在歸屬於與中國西域和青藏高原直接接壤的巴基斯坦。
這塊被稱為印度河平原的古文明地區,即古印度;是印度文明的發祥地。在17世紀被英國殖民者佔有,而後合並於恆河平原、德干高原而成為統一的近代印度,於是發生了地理和歷史的巨大混淆。
但是在此之前,印度河平原文明長期是一個獨立的政治及文化區域,是一系列獨立王國的主要所在地。印度河古文明的繼承者不是今日的印度,而是一直被中國史學界所漠視的巴基斯坦。換句話說,人們所傳說的印度古文明,並非來自今日的印度,而是來自印度河平原所在的古代的巴基斯坦。
只有了解這種全然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人們才能理解一直延續到今日的巴基斯坦與印度兩國的對立與世仇關系。
直到英國殖民者進入控制南亞次大陸以前,古代的南亞次大陸並不存在一個叫印度的統一國家。
古印度次大陸大部分時間處於小國林立的分裂狀態。在隋唐以前,漢語中用來稱呼南亞次大陸那些神秘國度的名字不統一,非常雜亂。最常見的名號有身毒、天竺等。唐代玄奘以後才稱之為印度。印度這個地理名稱並非國家名稱,而是唐僧玄奘所命名的區域名稱。
但是印度人從來沒有這么叫過自己(正如所謂拜占庭,東羅馬人從來沒有這樣叫過自己)。
玄奘在公元7世紀游學中亞和印度次大陸時,足跡遍及西域及南亞。他的《大唐西域記》所記載當時中亞及南亞次大陸的國家數目多達138個。即使在莫卧兒王朝(蒙古人的王朝)和英屬印度帝國時期,印度地區也只是相對統一,各地大小土邦林立,異國為數眾多。
所以印度詩人泰戈爾也說過,「印度」之名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而僅是一個地理概念。這一論斷反映了歷史事實。

6. 現代「印度」這個國名怎麼來的為何古稱「天竺」

印度原為婆羅多,是古印度一個名叫婆羅多的國王建立的國家。印度一詞由信德河而得名,古代印度人以信度一詞表示河流,所以印度最初指印度河流域這個地理名稱。後來,才逐漸包括恆河流域以至整個南亞次大陸。古波斯語將信度變為「印督」;古希臘人又變「印督」為「印度伊」,在希羅多德的《歷史》中,印度稱為「印度斯」,後來羅馬沿襲了這個詞。

我國史書中,最初稱印度為「身毒」,後又有「天竺」、「忻都」等稱。我國用「印度」這個詞始自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書中載:「譯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歸雲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雲印度。」印度這個名稱就是這樣演變而來的。

古代,中國稱印度為「天竺」。但是,「天竺」一詞,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翻開歷史,最早知道有印度存在的中國人應該是張騫。 漢武帝派張騫去通西域,張騫在西域大夏國的時候,聽說遙遠的南方還有個國度,叫做「身毒」。「身毒」應該是當時印度名稱發音比較准確的記錄,但是譯成「身毒」兩字,也體現了當時張騫等人對大夏國人所描述的印度的總體印象。到了公元前117年,張騫第三次通西域,他就奉命派人到身毒國去聯絡,後來據說還把身毒國的使臣帶回了長安。所以張騫沒有親自去過印度,他的手下可能到過印度。到了東漢明帝的時候,中國的史書中出現了「天竺」這個詞,來代替「身毒」。這不是偶然,而是因為隨著交流的加深,相互理解隨之加深而改變的。 主要原因是,到漢明帝時候,中國人已經知道印度有佛教盛行,而且對其充滿了極大的興趣。眾所周知,佛教中的佛(達摩)梵語是DHARM 或者DHARMA, 這個發音與當時漢字「竺」的發音應該非常相似。「竺」在當時的發音應該就是'DA'或者"DU"。翻譯為天竺,意思就是「西天佛國」。在中國人對「天竺」的嚮往到了迷戀的程度的時候,公元65年,漢明帝派蔡愔出使天竺求經,並用白馬馱回來了42章經和釋迦牟尼佛像,同時還帶回了印度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到當時的首都洛陽,並在城外建立了白馬寺,從此佛教在中國逐漸流傳開來。

印度阿三是由「紅頭阿三」演變過來的,因為「紅頭阿三」就是指印度人。
「紅頭阿三」語源是上海地方話,舊時上海有(各國)租界,英租界內一般的差吏(小警察)多是從英殖民地印度調來的印度人,他們因為信仰印度教,頭上都纏頭巾(當然,沒當差前一般頭纏白巾),做為制服,印度警察的頭巾冠以『紅色』,這是「紅頭」的由來。
至於阿三,有兩種說法:
其一,那時的人形容猴子即「阿三」(為何則不得而知),舉凡洋人,在國人看來,皆如猴子般形貌舉止,尤其以印度人之面貌黧黑更甚,而且民族「優越性」使然,覺得自家仍是高印度一頭、、、故此特(蔑)稱印度人為『阿三』
其二,據說因為印度人由於殖民地的關系,做公務員是要懂英語的,而他們因為懂英語的關系,卻也喜歡在中國人面前擺譜,通常在說一些不流利中文時,總會不自覺地加一句「I SAY......」(我說...)由於 I say 的發音和「阿三」很接近,因此便有了「阿三」的稱呼。
還有一種版本,是當時印度自詡為繼美、蘇後世界的第三強國,於是我們就叫他們「阿三」以戲謔之
印度阿三的來歷是過去印度人因為自己是不結盟運動(亞非拉好幾十個國家組成的一個鬆散的聯盟)的領袖,便狂妄的宣稱美國是一極、前蘇聯是一極,而他們作為不結盟運動的領袖,是當之無愧的第三極。自視頗高,根本沒把中國放在眼裡,最後狂妄的和中國打了一架。當然,後果你也知道,中國人拿著塑料鞋底輕輕地抽了他兩下屁股,從此印度引為恥辱,說英雄打臉不打屁股,尤其是打完後還把褲子給提起來,有好生相勸的送回家,這更是奇恥大辱,到現在印度人還無法原諒中國。自此,中國一些好事者便親切的稱呼印度為阿三。當然,後來稱自己為世界第三的還有越南,但中國人好象從來都是嗤之以鼻的,到現在也不見誰稱越南是阿三。
另:話說七、八十年前,上海還是個租界,所以老外非常多、尤其是英國人,更是佔了絕大多數!為了維護上海租界的治安,所以英國人找了很多來自印度的錫克教徒來當保安警察(當時的名詞叫做巡捕)。
這些印度佬的皮膚都很黑,加上宗教信仰之故,頭頂上都纏著紅巾。所以上海人一開始都叫這些印度警察為「紅頭黑炭」。
不過英國體系的公務人員(尤其是警察)長久以來都習慣被稱呼為SIR(詳見成龍的警察系列電影,不是都叫警察為阿SIR或是警SIR嗎?)。另外上海人一向習慣在單音節的單字前面添加一個「阿」字。所以上海人叫著叫著、就把阿Sir叫成了阿三,於是印度警察就被叫成了「紅頭阿三」了。
後來又過了幾個月,上海人發現並不是每一個印度人都是纏著紅巾的錫克教徒,印度還有很多不纏紅頭巾的其它宗教人民。所以上海人索性就把「紅頭阿三」改成了「印度阿三」,於是這個不禮貌的渾號就一直沿用至今、幾乎華人地區的每一個人都還是習慣叫印度人為「印度阿三」。
另外還有一種可信度頗高、已經被列入俚語辭典大網路的說法!就是當時上海租界的民眾經常要與這些印度警察溝通,不過中國人的英文不好、印度人的英文也是怪腔怪調,所以當時上海的「警民溝通」可說是雞同鴨講、非常地不順暢!
不過上海人居然從這種雞同鴨講式的溝通上,又找到了新的樂子。因為他們發現印度警察每回遇上了舌尖嘴利的上海民眾的時候,總是會面紅耳赤、吞吞吐吐,喜歡結結巴巴地反復講著:「I Say.....I Say.....」。所以上海人就把印度警察的經典結巴名句:「I Say」、用上海話來發音,又變成了「阿三」。
就是因為以上這兩種有點莫名其妙的原因,所以「印度人」與「印度阿三」之間,從此就被硬生生地畫上了等號。想起來,印度人也真的蠻冤枉的!平白無故就多了「印度阿三」這個渾號!
再周星馳大話西遊里,唐僧綽號「那個印度阿三」,搞笑之極。

閱讀全文

與印度是怎麼過來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法蘭英國產的正版針劑多少錢 瀏覽:974
速凍義大利面怎麼加熱微波爐 瀏覽:644
印度王侯將相是什麼 瀏覽:674
義大利癌症醫療怎麼樣 瀏覽:502
英國代步用什麼 瀏覽:503
口罩寄到英國多少稅 瀏覽:516
岩土工程有哪些大咖中國 瀏覽:936
年年輸球的中國足球是如何盈利的 瀏覽:385
伊朗怎麼打車 瀏覽:795
中國第一劍客叫什麼 瀏覽:312
在印尼寄燕窩回中國走什麼物流 瀏覽:241
台州中國城消費怎麼樣 瀏覽:121
義大利面螺旋面怎麼泡發 瀏覽:247
2021中國出口了多少車 瀏覽:89
美國給中國捐了什麼 瀏覽:457
越南人在中國打疫苗針如何建檔 瀏覽:200
伊朗有什麼特產水果 瀏覽:859
義大利的船為什麼要靠岸在新加坡 瀏覽:365
越南河內風速多少 瀏覽:887
義大利面屬於哪個國家 瀏覽: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