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和印度關系最好的國家排名
【歷史】從世界歷史來看,從國家誕生之日起,國家與國家之間為了利益,都會形成合縱連橫的形式,形成以一個大國為核心,其他小國為忠誠的穩定聯盟體系。
而一般來說,這種小國與大國的關系,除了共同的利益需要之外,更多的是對於大國的依靠,需要大國的庇護,最典型古代形成以中國為中心的中華文化圈就是如此。所以一般來說,小國對於中心的大國那是比較忠心的,至少是發自內心的忠誠,如柬埔寨和寮國對我國一樣。
但是這個也有例外,那就是印度,下面這四個國家,堪稱對印度最「忠心」的四個國家了,對印度至今都是又怕又恨。
對於小國對大國的忠心,基本上分為兩種,一種就是大國不斷對小國幫助,付出,贏得小國的愛戴和忠心,如巴基斯坦對我國那樣。
還有一種就是大國用武力威逼,強壓,使得小國不得不「忠心」,這一種比如說俄羅斯,還有就是印度,有四個國家至今對印度雖然「忠心」,但是至今都是又怕又恨。
第一個國家就是孟加拉國。
孟加拉國是南亞地區的中等國家,國土面積雖然只有十幾萬平方公里,但是人口達到了1.6億,整個的規模那是非常巨大的。
而且孟加拉國至今發展滯後,國內主要依靠農業,工業發展基礎薄弱,至今都是亞洲地區的最不發達國家。很多人不明白,為何孟加拉國對印度很忠心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一方面孟加拉國那是在印度支持下建立的,所以跟印度的關系,那是歷來是附屬關系;
另一方面,印度的西孟加拉邦,也有更多的孟加拉人,所以相互影響巨大,因此孟加拉國對印度那是非常忠誠。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孟加拉國雖然對印度忠誠,但是卻也對印度那是非常的防範和害怕,尤其害怕印度吞並孟加拉國,所以這也是孟加拉國不斷大量生育,增加人口的原因了。
第二個國家那就是不丹。
不丹王國,那是南亞地區的小國,國土面積只有3萬多平方公里,人口80多萬。當年不丹王國跟錫金王國一樣,都是南亞的袖珍國,而錫金被滅後,不丹就一直戰戰兢兢了。
因為隨時害怕不丹也被印度滅了,而現在不丹的內政、外交、國防基本上都被印度控制,不丹境內到處是印度軍隊,就連不丹王室,其實也已經被控制了。
現在的不丹,其實就是印度隨時可以吞並的嘴邊魚肉了。所以不丹不得不對印度那是特別的「忠心」,什麼都聽印度的,也是又怕又恨那。
第三個國家就是馬爾地夫。
馬爾地夫是南亞印度洋的島國,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度假勝地。馬爾地夫國土面積只有300平方公里不到,人口只有40多萬主要是由幾個島嶼組成,是南亞地區最小的國家了。
而因為地理的臨近,馬爾地夫長期受到印度的控制,使得印度對馬爾地夫的政治局勢影響很大,所以馬爾地夫基本上就是一個印度控制的國家了。
而現在也是如此,馬爾地夫那是對印度也是比較「忠心」,很多政策也跟隨印度,不敢反抗,對印度害怕到極點。
第四個國家就是尼泊爾。
尼泊爾是南亞地區最大的內陸國,國土面積超過14萬平方公里,人口接近3000萬。尼泊爾在近代也是英國殖民地,因為比較強悍,所以能夠獨立立國。
但是尼泊爾的區位,使得其經濟和貿易,甚至國內的需求長期受到印度的控制和影響。尼泊爾從二戰後開始,也是長期「忠心」於印度的。
但是印度的吃相那也是越來越難看,對於此,尼泊爾一直非常的防範,害怕被吞並,所以才有了去年的事件。
歡迎關注【歷史真相】,每天為您更新新鮮的歷史資訊,不出門看天下事!
參考文獻:《印度史》。
㈡ 印度的鄰國有哪些
1、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1949年(己丑年)10月1日成立 ,以五星紅旗為國旗 ,《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 ,國徽內容包括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 ,首都北京 ,省級行政區劃為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 ,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由56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漢族占總人口的91.51%
5、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烏爾都語:اسلامی جمہوریہ پاکستان,英語: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簡稱「巴基斯坦」(Pakistan),意為「聖潔的土地」、「清真之國」。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是一個多民族伊斯蘭國家。國語為烏爾都語。
巴基斯坦位於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南瀕阿拉伯海,東接印度,東北鄰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北與阿富汗交界,西鄰伊朗。海岸線長980公里。南部屬熱帶氣候,其餘屬亞熱帶氣候。首都伊斯蘭堡,前首都卡拉奇是最大城市。
㈢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聯盟國分別有什麼
第一次世界大戰:同盟國:成員: 義大利、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又稱奧斯曼
土耳其)、保加利亞
佔領國: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東、俄羅斯西、巴爾干
協約國:參與國:塞爾維亞王國、俄羅斯帝國、法國、比利時、大英帝國(大
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英屬殖民地:英屬澳大利亞、英
屬加拿大、英屬印度、英屬紐西蘭、英屬紐芬蘭、英屬南
非)、大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聖馬利諾、羅馬尼亞王
國、美國、希臘王國、門的內哥羅王國、葡萄牙(包括葡萄
牙殖民地)
支援國:安道爾公國、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玻利維亞、巴西、哥斯
達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厄瓜多、瓜地馬拉、利比
里亞、海地、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馬、秘魯、中華民
國(北洋政府)、暹羅(泰國)、烏拉圭
第二次世界大戰:軸心國:大德意志帝國、大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匈牙利、羅馬尼亞王國、
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芬蘭、泰國、滿洲國、伊拉克、意
大利社會共和國
同盟國:衣索比亞、中國、捷克斯洛伐克、波蘭、英國、印度、法國、澳
洲、紐西蘭、南非、加拿大、挪威、比利時、荷蘭、埃及、希臘、南
斯拉夫、蘇聯、美國、菲律賓、墨西哥、巴西、義大利王國、羅馬尼
亞、保加利亞
㈣ 古印度的十六大國是那些
約公元前600年,印度次大陸各個部落大部分已經過渡到國家,其中主要的有強大的十六國,佛教文獻習慣地稱為「十六大國」。它們是:鴦伽、摩揭陀、迦屍、居薩羅、跋沙、阿般提、居樓、般羅、阿濕波、婆蹉、蘇羅婆、乾陀羅和劍浮沙。其中乾陀羅、劍浮沙在印度河流域上游,婆蹉在拉賈斯坦,阿般提在溫德亞山脈以北,阿濕婆在溫德亞山脈以南,其餘的都在恆河流域。這說明,隨著雅利安人向恆河流域擴張,恆河流域已經取代了印度河流域成為古印度文明主要的活動舞台。十六國是指主要的國家而言,事實上,還有一些小國向國家轉變的部落聯盟存在,如釋迦族的迦毗羅衛國、考利耶國等。所以,十六國只是一個概稱。這些國家都以一個較大城市作為政治、經濟中心,版圖包括周圍農村地區,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都屬於區域性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