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人說英語的多還是印地語的多還是兩門都會的多
印度人說方言的多,就算印地語是最大語種,也只有35%的人在說。至於英語,真的是只有高等教育的人才能說一點出來,水平可能還不如咱們國家的同齡人現狀……
⑵ 印度屬於英聯邦國家,是不是大部分人都會說英語
自從航海技術發展以來,那時候的歐洲各國開啟了他們的“殖民”時代,英國則是號稱“日不落帝國”,可見英國在世界上的控制的殖民國有多少。
而1600年印度從莫卧兒王朝後期就臣服於當時的大英帝國了,1757年以後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當時是歸英國在印度地區的殖民政府東印度公司管理。後來英國將印度諸多部族進行了統一,將其他印度文化弱化,傳播其殖民文化和歐洲文化好幾百年,直到二戰後1947年6月,英國頒布《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才獨立,1950年的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國,成為英聯邦成員國。他的文化受英國影響特別深,畢竟宗主國的文化要比印度本土的先進,而且控制政權的殖民者語言也為英語,後來獨立後英國組織英聯邦納入印度,其將官方語言定為英語也是鑒於英語在印度的實際地位已經不亞於印地語了。關於將哪種語言定為官方語言,南北也是爭吵不斷,甚至要鬧獨立。印度人中粗懂英語的約2億,精通英語者約為5000萬,87%的印度學校用英語授課,高等學府則全部採用英語教學。很多人是文盲,雖然不懂英語無法書寫但是可以交流,至今,英語依舊是印度全國通用的語言,只要學好英語交流是沒有障礙的。
⑶ 印度人都會說英語嗎
印度的官方語言為英語和印地語,印度語言還包括眾多的民族語言和方言,共有1652種語言和方言,所以是印度人不一定就會說英語。印度語,由於其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所以印度人的英語,並不標准。
印度的語言雖然有兩種官方語言,但是,其中英語是最有影響力的語言,規定英語為行政和司法用語,但是,由於歷史及多方面的原因,英語在印度的使用和發展已達兩個世紀之久,已為印度人所接受並深深打上了印度本土文化的烙印,形成獨特的多樣性特點的「印式英語」,所以在國際范圍內,廣泛認為「印式英語」,常常是非常不標準的!
⑷ 印度語言有1600種,不同的語言他們怎麼交流的
印度是一個擁有龐大人口的國家,由於其信仰、地形、歷史等綜合因素的作用下,印度也產生了許許多多的語言。印度的語言種類也是世界上擁有語言最多的國家。
由於印度的歷史原因,印度人中使用英語的人數也有很多。一般社會地位比較高的人就喜歡說英語,看過《起跑線》這部電影的人就會發現這個問題。講英語的人還經常會歧視那些說印地語的人。而英語,雖然是後來傳入的語言,但使用的人數也相當高,能懂的英語的人也不少呢。
總而言之,印度的語言雖然多,但經常使用的語言並不多。使用最多的語言也就是印地語和英語,語言多,並不影響印度民間進行交流。印度政府為了能夠使語言統一,還是下了不少苦工的,沒有必要擔心印度會發生交流不通的情況。
⑸ 為什麼印度人的英語比華人好
說起來印度人很喜歡拿英語作梗,有個粗俗笑話——
某人期末考試時,花了五分鍾看完題目後,突然開始脫衣服,脫得只剩一條三角褲。
監考人員:「喂,你在做什麼?」
這位同學:「考卷上寫要我們『answer in brief』……穿三角褲回答……」
監考人員:「白痴!那是『簡答』的意思!」。。。。。。。。。。。。
亞洲的殖民地或者英語普及的國家很多,但很少有流傳英語笑話的,由此可見,英語已完全融入印度人的生活之中。
印度人之所以能夠輕易跨足國際,最大的因素、最主要的成功關鍵就是「英語」。印度的英語人口到底有多少?關於這一點眾說紛紜,至今仍沒有個准。資料顯示,印度有28%(兩億多人)的男性會說英語,其中一半(一億多人)會說流暢的英語,且女性比例比男性低。根據2011年的人口普查,印度的英語人口占整體的一成多,約1億3000萬人。此外,印度每年都有許多精通英語的大學生畢業後到國外工作,其人數位居世界之冠。無論看哪個數據,印度的英語人口都僅次於美國,即便低估而算,也比舊宗主國英國的6400萬人多出兩倍。甚至有人預測,將來印度很有可能會超過美國,成為全世界英語人口最多的國家。有報導指出,近二十年來,印度會說英語的人成長了十倍之多,雖然這個數字的來源不明,但印度英語人口近年來急速成長是不爭的事實。印式英語將成為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變種英語」。
英語是印度的第二官方語言,很多母語不同的印度人都是用英語溝通。事實上,英語本是英國統治印度時強迫印度人學習的「殖民象徵」,如今已落地生根,成為印度的第二語言。也就是說,對印度人而言,英語是「外來語言」而不是「外國語言」,但也不是「母語」。印度憲法規定的聯邦官方語言是印地語,雖然印地語是印度最多人使用的語言,但會說的人也只佔國民的三分之一(約四億人),普及程度實在有限。在印度多元的環境下,唯一能夠「統一」的語言就只有英語。就這層意義而言,英語可說是印度的第二國語。
要在印度社會生存,英語除了是不可或缺的工具,還是強而有力的武器。他們學習英語不僅是為了跟外國人交流,更是為了跟本國人溝通。英語是印度企業的基本溝通媒介,熟諳英語是在印度陞官發財的必備條件。
日本的大公司,比如日產、迅銷(優衣庫母公司)在2012年將英語定為公司官方語言,本田也宣布於2020年實行該政策,其他像是朝日、夏普、三井、軟銀等也將陸續跟進,這都是為了應對全球化浪潮,而印度的大企業從很久之前就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甚至早在英國殖民時期,對印度人而言,英語是經營公司、買賣生意的必須工具。
在這樣的文化下,精通英語與否將嚴重影響社會地位高低。「英語」成為印度人判斷一個人來日是否有成的重要基準,因此,在印度社會不會說英語非常不利。這種英語能力高低所造成的社會差別待遇又稱為「英語差別待遇」(English Divide),而印度正是「英語差別待遇」的典型社會。總的來說,印度從英屬時期開始學習英語,英語成為印度同胞之間的溝通語言,並從中發展出差異和差別待遇。
也因為這個原因,印度父母拼了老命也要讓孩子學習英語。他們知道學習英語能讓孩子在社會上無往不利,因此,家境允許的人自是不用說,有些父母甚至不惜借錢讓子女上英語授課的幼兒園(這在當地稱為「English Medium」)。用英語授課的初中等教育機關基本上都是私立學校,學費相當昂貴。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父母仍願意花中本讓孩子從小學英語,英語托兒所、幼兒園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且不分城鄉皆是如此。有一種說法認為,印度人之所以會對學英語趨之若鶩,是因為IT業非常看重英語能力,這也是近年來印度英語人口急速上升的原因之一。
在上述的情況下,印度彌漫著一股「英語至上」的氣氛,尤其在五星級飯店、上流社會社交場所的會員制俱樂部、高級餐廳更是如此。我認為這和過去的英國統治有關,「英語」已然成為社會威信的象徵。我們會根據不同時間、地點、場合做出不同的打扮,印度則會根據不同時間、地點、場合使用不同的語言。印度人對語言的敏感度非常高,何時該說英語、何時該說當地語言他們都一清二楚,當機立斷切換語言對他們而言簡直是易如反掌。不要說我這種語言殘廢,就算是英語很好的人,因為從小沒有受過這樣的「訓練」,也很難掌握。
印度的國內人口流動有一主要特徵——他們經常會「跨邦遷移」(邦等同於省),很多人都會到母語不同的邦工作。印度原則上是以「語言分邦」,每到另一個邦,等於是進到不同語言的新世界。邦界附近的路牌都會用兩種語言文字標示,在這樣的環境下,附近居民也都被「訓練」成雙語人士,大多都看得懂兩種語言。而聚集各路人馬的大都市更是「語言大拼盤」,宛如印度全國的縮影。
印度人常因調職等因素遷居他邦。有些人會帶著傭人一起搬家,有些人則會在當地僱用新傭人。若選擇後者,就必須用當地語言和新傭人溝通,這時就必須學習當地語言(北印多通用印地語)。而小孩跟著父母搬家轉學後則呈現「三聲道」狀態——在家說母語,在外說當地語言,在學校說英語。簡而言之,印度是一個多語言國家,要在印度順利生活,至少得會說兩、三種語言。
不少印度人都能說流利的英語和當地語言,若將會點英語能基本溝通的人算進去,印度的雙語人口至少超過一億人。不過,因為有些特別的詞語又或是話題只有用英語表達才到位,所以「印式雙語」並不追求兩種語言說得一樣好。他們的詞彙體系是用英語建構而成,有些英語已深植腦中,甚至找不到可互換的當地語言,遇到這類詞彙就只能用英語表達。所以,印度人在說話時,經常會隨著話題的轉換而交錯使用兩種語言。
用當地語言聊天時,他們也會配合對方的教育程度、話題,在對話中摻雜英語單字或諺語,這樣其實比全部使用當地語言更順口、更自然。教育程度越高,對話中英語出現的比例就越高,甚至還會參雜「各種」語言。
能說兩種語言的人英語叫做「Bilingual」,擁有雙語讀寫能力的人則稱為「Biliteracy」。能夠「雙語聽說」可不代表能夠「雙語讀寫」,很多「英語達人」雖然能口頭使用當地語言溝通,卻無法閱讀、書寫當地文字。尤其是自幼接受英語教育的人,他們的識字能力是基於英語培養而成,大部分都不會讀寫當地文字。雙語尚且如此,三語讀寫流利的「Triliteracy」就更為少見了。
反觀我們,基本上使用中文處理所有領域詞彙,少數縮寫或專用術語也都有對應的中文譯名,這雖然值得自豪,但也造成雙語溝通能力不足的現象。
有個腦筋急轉彎是這樣問的:
會說兩種語言的人叫做「雙語人士」(Bilingual)。
會說三種語言的人叫做「三語人士」(Trilingual)。
會說多種語言的人叫做「多語人士」(Multilingual)。
請問,只會說一種語言的人叫做什麼?
科學的答案是「單語人士」(Monolingual),但作為腦筋急轉彎,答案是「美國人」……
仔細想想,美國雖是多元民族國家,在語言使用上卻異常地單調。眾所皆知,英語是美國唯一的官方語言,美國憲法沒有「官方語言」的相關條文,各州也沒有相關規定。印度就不同了,他們的語言種類非常豐富,甚至有「四里異俗,八里異語」的說法,光是官方認定的語言就多達二十二種。有些邦除了文字不同,就連語系都不一樣。為了經營生活,他們基本上都會復數種類的語言。舉例來說,我那位去清奈的朋友遇到的保安就會說五種語言。他出身自南印安得拉邦,家裡是說泰盧固語(Telugu);他是伊斯蘭教徒,和穆斯林朋友是用烏爾都語(Ur)溝通;會說烏爾都語就會說印地語;加上他在清奈工作,所以也會說泰米爾語;而身為一個保安,會說英語是必備條件。他能夠在各種不同情況下隨心所欲地切換語言,著實令我羨慕。同為安得拉邦人的印度前總理納拉辛哈·拉奧(Narasimha Rao)就更厲害了,他會說印度、歐洲共計九種語言。
只要是受過英語教育的印度人,英語水準基本上都非常高。自小學英語的人自是不在話下,即便是上大學才開始接受英語教育的人,出社會後都能勝任需要英語能力的工作。以前看一本書的作者介紹,作者是錫克教徒,從小學到高中都是用旁遮普語上課,直到考上旁遮普大學的大眾傳播學系,才開始接受英語教育,然而他大學畢業後,卻當上印度英語報紙權威《印度時報》的記者,之後更搬到加拿大,在溫哥華一家當地英語報社當記者,最後搬到多倫多改當自由記者,還用英語出版了暢銷書。像他這樣的英語高手,居然不是從小學習英語,而是進入大學後才開始用英語聽課,聽了短短幾年就有如此成就,你說令不令人驚訝?這類例子在印度可說是不勝枚舉。
總而言之,不知是什麼原因導致印度人似乎有一種語言天賦,雖然口音實在難懂,但學習和適應能力極強,在我看來遠超過舞蹈天分。畢竟出了寶萊塢,跳得非常出色的並不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