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洋主要氣候類型是什麼
印度洋大部分屬熱帶海域,沿岸地區分布不同大陸的不同位置,氣候類型不同。東部靠近馬來群島是熱帶雨林氣候,靠近澳大利亞大陸是熱帶沙漠氣候,南部直達南極大陸是極地病原氣候,西部靠近非洲主要是熱帶草原氣候,靠近馬達加斯加島東岸是熱帶雨林氣候,西北靠近阿拉伯半島屬於熱帶沙漠氣候,北部靠近印度半島屬於熱帶季風氣候。
⑵ 印度洋有哪些生物
印度洋為世界第三大洋,它位於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極洲之間。印度洋北臨亞洲,東瀕大洋洲,西南以通過南非厄加勒斯角的經線與大西洋分界,東南以通過塔斯馬尼亞島至南極大陸的經線與太平洋相鄰,面積為7491萬平方千米,平均水深3897米。
印度洋的水域大部分位於熱帶地區,赤道和南回歸線穿過其北部和中部海區,夏季氣溫普遍較高,冬季只在南緯50°以南氣溫才降至零下,水面溫度平均在20℃~26℃之間。在印度洋熱帶的沿海地區,多珊瑚礁和珊瑚島。印度洋的海水鹽度為世界最高,其中紅海含鹽量達到4.1%左右,蘇伊士灣甚至高達4.3%;阿拉伯海的鹽度也達3.6%;孟加拉灣的鹽度低些,為3.0%~3.4%。印度洋北部是全球季風最強烈的地區之一,在南半球西風帶中的南緯40°~60°之間和阿拉伯海的西部常有暴風,在熱帶緯區有颶風。印度洋降水最豐富的地帶是赤道緯區、阿拉伯海與孟加拉灣的東部沿海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在2000~3000毫米以上;阿拉伯海西岸地區降水最少,僅有100毫米左右;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印度洋因受亞洲南部季風的影響,其赤道以北洋流的流向,隨著季風方向的改變而改變,稱為「季風洋流」。在冬季刮東北風時,洋流呈逆時針方嚮往西流動;在夏季刮西南風時,洋流呈順時針方嚮往東流動。地處南半球的印度洋,其洋流狀況大致與太平洋和大西洋相同,由南赤道暖流、馬達加斯加暖流、西風漂流和西澳大利亞寒流等組成一個獨立的逆時針環流系統。印度洋的海上浮冰界限,8~9月間到達最北界,大約在南緯55°;2~3月間退回到南緯65°~68°的最南線。南極冰山一般可以漂到南緯40°,而在印度洋的西部地區,有時也能漂到南緯35°。
印度洋的動物和植物資源與太平洋西部相似。海水的上層浮游生物特別豐富,盛產飛魚、金鯖、金槍魚、馬鮫魚、鯊魚、鯨、海豹、企鵝等。在棘皮動物中,多海膽、海參、蛇尾、海百合等。海生哺乳動物儒艮是印度洋的特產。植物多藻類,東部海岸至印度河口和西部的非洲沿海多種類繁多的紅樹林。
印度洋北部的非洲、亞洲和澳洲沿岸,海岸線曲折漫長,多海灣和內海,由東往西較大的有紅海、波斯灣、阿拉伯海、孟加拉灣、安達曼海、薩武海、帝汶海和澳大利亞灣等。另外,印度洋的北部還有許多大陸島、火山島和珊瑚島。印度洋是溝通亞洲、非洲、歐洲和澳洲的重要航運交通要道。向東穿越馬六甲海峽,可進入太平洋;向西繞過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能通達大西洋;往西北經紅海和蘇伊士運河,可進入地中海並通往歐洲。印度洋北部的許多國家盛產石油,因此它又是石油運輸的重要通道。印度洋沿岸港口終年不凍,四季通航。主要海港有仰光、孟買、加爾各答、馬德拉斯、卡拉奇、吉大港、科倫坡、亞丁、阿巴丹、巴士拉、米納艾哈邁迪、科威特、臘斯塔努臘、蘇伊士、德班、洛倫索-馬貴斯、貝拉、達累斯薩拉姆、蒙巴薩、塔馬塔夫、弗里曼特爾等。
⑶ 印度洋有哪些資源
印度洋資源以石油最豐富。波斯灣是世界海底石油的最大產地。20世紀80年代,這里即有32個海底油田投人開采,產油量佔世界海底石油產量的1/3以上。從波斯灣到西歐、日本、美國的航線,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運輸線。海生哺乳動物中的儒艮,為印度洋的特產,由於這種動物形狀似人,又有「人魚」之稱。印度洋的東、北、西三面大陸海岸,紅樹林種類繁多,構成一種奇特的海濱森林景觀。
⑷ 印度洋水深多少米
印度洋
(Indian Ocean)世界第三大洋。位於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極洲之間。分別以通過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和通過南非厄加勒斯角至南極大陸的經線為其東西邊界。面積7617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海洋總面積的1/5。平均深度3711米,最大水深為7209米(爪哇海溝)。印度洋水域北部封閉,南部開敞。北部岸線曲折,多邊緣海,內海和海灣。其餘海岸平直。島嶼稀少。主要邊緣海和海灣有紅海、阿拉伯海、波斯灣、孟加拉灣、安達曼海、阿拉弗拉海和大澳大利亞灣及莫三比克海峽等。
洋底地形 最顯著的地形是中央的「入」字形大洋中脊,其由彼此相連的阿拉伯—印度海嶺、中印度洋海嶺,西印度洋海嶺,和南極—澳大利亞海丘等組成。此外,在印度洋東北部,還有一條南北向延伸的東印度洋海嶺,為印度洋最長最直的海嶺。被諸海嶺分割,形成了一系列海盆,主要有西澳大利亞海盆,中印度洋海盆,阿拉伯海盆,以及索馬裏海盆和莫三比克海盆等。印度洋大陸架較窄,大陸架面積及所佔比重是四大洋中最小的。印度洋北部發育了世界上著名的大型海底沖積扇,孟加拉深海扇長2000公里,寬達12公里,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為世界最大的沖積錐。板塊學說認為,印度洋的現代輪廓在第四紀才形成,是世界地質年齡最年輕的大洋。
氣候 印度洋因大部分位於赤道附近的低緯區,被稱為「熱帶性海洋」。印度洋北部海域,因與亞洲大陸毗連,隨季節更替,海陸熱力差異顯著,形成了顯著的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半年盛行西北風,氣候乾燥晴朗。夏半年盛行西南季風,氣候潮濕多雨,夏秋之交,常發生熱帶氣旋,形成颶風。印度洋赤道海域全年各月平均氣溫約28℃,赤道以北夏季25~27℃,冬季22~23℃,波斯灣和紅海一帶,受陸地「烘烤」,夏季氣溫常達30℃以上。印度洋中南部,氣溫隨緯度增高而降低,夏季平均氣溫在南緯20°附近為25~27℃,南緯40°附近為15℃,南緯60°附近則降至0℃左右;冬季平均氣溫相應為22~23℃、12~13℃、-10℃左右。赤道附近,全年有雨,降水豐沛,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在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東部超過3000毫米,主要降在西南季風盛行的夏季。亞熱帶海域500~1000毫米,溫帶海域1000毫米以上。受陸地及洋流影響,印度洋東、西部降水差異較大,阿拉伯半島和索馬里附近的印度洋西部海域,年降水量只有100~200毫米,是最小雨區。亞熱帶南印度洋西部受暖流影響,降水達1000毫米,東部只有500毫米左右。
海洋水文 印度洋的表層洋流以獨有的季風洋流系統為突出特徵。受冬夏季風的影響,夏半年在強盛西南季風吹送下,形成順時針環流;冬季盛行東北季風,形成逆時針的環流。南印度洋由南赤道暖流、莫三比克暖流、西風漂流和西澳大利亞暖流組成—反氣旋式環流系統。印度洋北部表層水溫,夏季27~28℃,5月可超過29℃,僅索馬里沿岸海域,因深層冷水上涌,水溫降至22~23℃;赤道附近,水溫26~28℃;南緯30°處,降至16°~20℃;南緯55°以南,水溫低於-10℃。冬季,北部海域平均水溫為23~25℃,赤道附近28℃,南緯30°為21~25℃,南緯50°處為5~9℃,南緯60°以南,水溫為負值。印度洋表層海水鹽度分布,與各海域水分平衡及大陸徑流注入量有關。在炎熱乾燥、降水稀少和大陸徑流較少注入的紅海等地,鹽度值高,如紅海鹽度值為40‰,是世界鹽度值最高的海域。在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因大量淡水注入,降水豐沛,鹽度減至32~33‰。
自然資源 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極其豐富,印度洋底及其周圍陸地為世界著名油氣儲藏區,沿海大陸架均發現有油氣構造。印度洋500米深度內的油氣潛在儲量約佔世界總儲量的1/3。其中波斯灣是世界上已經探明的最大的海底含油氣區,已投入開採的油田30多個,其中沙烏地阿拉伯的塞法尼那油田為世界最大的海底油田。錳結核分布也較廣泛。印度洋生物資源的種類和數量均不及太平洋及大西洋,且開發利用有限,其生物資源的平均捕撈程度僅為大西洋的1/5。主要捕撈沙丁魚、鯖、鯡、鯷等。
交通運輸 印度洋是亞、非、大洋洲的交通要道(見世界主要航線與海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