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婆羅門是怎麼到印度的

婆羅門是怎麼到印度的

發布時間:2023-12-19 18:26:21

A. 婆羅門教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嗎和印度教什麼關系

印度教(Hini ***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不像基督教、 *** 、佛教等宗教,印度教並沒有創教者,主要的精神源頭可追溯到一套古老而作者不詳的吠陀經(Vedas)。吠陀經乃源自亞利安游牧民族(北歐人的共同祖先)吟唱的崇拜聖歌。亞利安人大約在摩西帶領以色列百姓出埃及的時候,也就是西元前一千五百年左右,進入印度,也將所信奉的吠陀教帶了進來。

印度教與婆羅門教

印度教傳統上雖以亞利安經典為基礎,但重要觀念則起於比亞利安移民更早居住在印度的原始印度人,稱為德拉維達人(Dravidians)。因此,如果說印度教是外族的亞利安宗教產物,還不如說是被亞利安觀念所 *** 修改成的印度本土德拉維達宗教,即(古)婆羅門教。

西元前五、六百年,佛教及耆那教(主張以抑制情慾與獲得真正知識的方法來求得靈魂的解放,主張極端苦行。)在印度廣泛流行,造成婆羅門教的沒落。到了西元四百年前後,婆羅門教進而吸收佛教、耆那教及印度各地民間信仰。商羯羅又於西元八、九百年間進行改革,形成現代雛形的印度教,又稱新婆羅門教。

印度教結合印度境內各地的文化背景、社會結構、宗教理念等,各自形成不同的宗派。數百個宗派各有不脊陵同的教義與信條,各自以為自個的教派是最好的。這些宗派間雖然沒有統一的信條,但有兩個教義卻普遍存在各個教派中:一為多神教的泛神論;另一為輪回(reincarnation),即靈魂的再生與轉世。

三千萬個神

印度教徒為多神論者,約有三千萬以上的天神(編按,另有三億的說法),但是他們只向一個天神敬拜。就這角度而言,又像是一神論者,也許該說是具多神論色彩的一神論。

他們以為自然界一切事物皆具神性,山、河、樹木、花草、昆蟲、動物、甚至家中神壇罐子中的水,皆大概值得敬拜。因此,大多數的印度教徒為素食者,不吃肉也盡大概不殺生。

神聖的動物中,牛是最為大家所熟知的,牛可在交通繁忙的現代城市中任意通行,甚至可以走進只有僧侶才能進入的寺廟區域。縱然在飢荒之地,也可任意食取它們想吃的東西。其他如猴子、老鼠等動物,雖然地位不及聖牛高,但也都受到特別的尊崇。

梵天(Brahma)、毘瑟奴(Vishnu)和溼婆(Shiva)為印度三大主神,分別代表宇宙的「創造」、「守護」和「毀滅」。

三千多萬位天神中,也有以人、畜、鳥、樹等形像結合而成的神只,如象頭人身、人頭爬蟲類身軀等樣式的神。

種姓制度

印度教按職業將人分成四等級(種姓):婆羅門(Brahmans)、剎帝利(Kshatriyas)、吠舍(Vaisyas)、首陀羅(Shudras)。

嚴格說來,種姓制度是逐漸形成的社會制度,並非屬於宗教制度。

婆羅門是印度四大階級中的最高階,專指祭司等負責宗教事物之人。剎帝利與婆羅門一樣,屬於貴族階級,往往指世間的統治者,如地區性土王、武士等貴族。第三階級的吠舍,包括商人與工匠。畢野滲社會中從事低賤工作的人,如清道夫、修鞋匠等,則位於第四階級,往往也是其他三種姓的奴隸。

除四種姓階級外,社會中最低階層的是賤民(theUntouchable),又稱Panchamas,照字面解釋是「第五」的意思,為四種姓以外的人民所形成,被歸為「外人」或「外階級」。

輪回與涅盤

印度教徒相信靈魂不滅,以為生命不是以生為始,手脊以死為終,乃是無窮無盡的輪回。神、人、動物都是這輪回中的一員,新生命的輪回角色乃決定於此人前世的作為與奉行印度教虔誠的程度,即印度教徒所稱的「業」(karma),而今生的業又決定了下次輪回的地位,如此在神、人(種姓階級)及動物間迴圈不已。

印度教徒如果要得救,必須力行三方面的要求:(1)公義的行為(2)虔誠的信仰(3)知識的追求與冥想。

不論是因善行升天,或是惡行淪為畜類,這樣的生命都需再次輪回,因此,虔誠的印度教徒所追求的,乃是脫離生死輪回,進入個人與永恆的「神聖大一」(Divine One,又稱「梵」《Brahma》)合而為一的境界。這是一種不變狀態的安息,被稱為「梵我合一」,或「涅盤」。

瑜珈與朝聖

虔誠的印度教徒遵守日出時的聚會儀式,以及晨間或傍晚的齋戒沐浴。日出前便開始個人的禮拜,中午、日落前再各做一次。他們在家中或是寺廟里,將食物、金錢、禱告等作為祭物,獻在祭壇,歸於神,希望藉此遠離邪靈的挾制,得到神所賜的平安。為了更成功地集中精神於禮拜,他們以特定的方法,如身體的姿勢、手勢等,達到梵我合一的境界,這也是印度教徒禮拜的目的。

另一個可達到梵我合一的途徑就是瑜珈(yoga)的修練。

利用各樣身體姿勢,集中生理能量,使個人的心理、精神與靈魂透過如此的訓練與梵相結合。

印度教節日繁多,朝聖是重要儀式之一,主要聖地是恆河及恆河三支流的發源地,貝拿勒斯(Benares)常是印度教徒朝拜的中心。為了錯誤的行為苦修、請求改變命運,或者只是來向神聖大一行奉獻之禮,使得他們通常得長途跋涉地至孟加拉灣海邊、到喜馬拉雅山上的恆河發源地等聖地朝聖,他們相信恆河的水能洗凈他們所犯的一切罪孽。

B. 印度教源於婆羅門教 印度教與婆羅門教的關系

印度教源於古印度韋陀教及婆羅門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它擁有10.5億信徒,僅次於擁有15億信徒的基督教和11億信徒的 *** 教。所謂「印度教」是存在於印度本土上的宗教、哲學、文化和社會習俗的綜合稱謂,它的信仰、哲學、倫理觀點等復雜多樣,甚至相互矛盾。印度的社會等級、集團和不同的文化階層有著各自相異的信仰和實踐。這種綜合性、多樣性使人們非常難對印度教的信仰和特徵作出公認、明確的定義。

西元前16世紀,雅利安人進入印度,開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對自然山川的敬畏與崇拜,雅利安人為了保障自個的生存,也必須膜拜、禮贊、歌頌一切自然神祇,且將贊歌編為聖典,相互傳頌。到了後期,與人們生活關系較為密切的神祇,受到更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漸轉向「主神信仰」的模式。為了與神溝通,祭祀便成為一件大事,司祭者擁有無上權威,能為自個祭祀、為他人祭祀及教授聖典。於是,在階級制度沖差嚴格劃分的社會里,司祭者被尊為最高階級的婆羅門,他們依著「祭祀萬能」的神聖職權,開啟了神權色彩濃厚的婆羅門思想。

婆羅門教主張:「梵」是宇宙現象的本體,人的生命現象為「我」,宇宙萬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其實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輪回受苦,唯有體證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脫。此思想彌漫在當時的印度社會,直到西元前六世紀,出現了反婆羅門教的思想家,他們反對祭祀,主張透過禪 黑風洞是印度教的朝拜聖地定、苦行或享樂來完成解脫。鑒於當時修苦、修樂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於苦,不偏於樂的中道觀,做為修行的根本原則。

阿育王及迦膩色迦王時期,佛教成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羅門教便相形式微;4世紀時,婆羅門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援,御判差又進一步雜糅了佛教及其他學派的思想,於是發生了較大的轉變,而以「新婆羅門教」自居,企圖恢復舊有地位,這就是今日所說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非常多流派中,又以毗溼奴派、溼婆派及性力派為主。8世紀以後,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羅,依據婆羅門教的根本教義,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優點,使印度教宗教實踐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瑣的理論鎮皮淡化,印度教遂一躍而成為當時思想界的主流。直到 *** 教入侵印度以後,佛教遭受嚴重迫害,印度教卻因為與 *** 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區域仍舊保持著非常大的勢力。

到了近代,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傳入,印度教掀起了廣泛的宗教改革,反對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種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瑣宗教儀式、寡婦殉葬等愚昧現象。但至日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響力的宗教,大多數人信奉此教,其種族階級的不平期待遇及寡婦殉葬等諸多民間陋習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C. 印度高種姓之首的「婆羅門」到底多厲害

印度高種姓之首的「婆羅門」到底多厲害?真相意想不到!

印度的種姓制度源於公元前15世紀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形成的一套社會制度。最早見於印度教聖書《吠陀》,在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則神話:諸神諸神分割了原始巨人普魯沙的身體,用他身體的不同部位創造出了四個不同的種姓:他的口變為婆羅門,雙臂變為剎帝利,雙腿變為吠舍,兩腳變為首陀羅。

印度的種姓制度因為統治者的需要,被設計成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種姓之間有嚴格的界限,決不能越雷池一步。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婆羅門為了恆久的利益,他們從教育,文化,環境……,弘揚歷史,遵守傳統等植入有利於自已的思想,牢牢印烙在民眾的思維里,從而使民眾成為自己虔誠的奴徒。

但是現在印度在法律上,憲法上已經廢除了種姓。所以,真正在印度社會發揮作用的是亞種姓。亞種姓和亞種姓之間分層並不明顯。所以比如婆羅門和剎帝利之間的間隙並不明顯。但是婆羅門的界限不明顯,只有相對高種姓,和相對低種姓的界限還是非常明顯的。所以婆羅門沒有傳說中那麼牛逼。

D. 印度教是如何在印度興起的佛教在印度是如何消亡的

分類: 社會民生 >> 宗教
問題描述:

希望朋友們指點 謝謝

解析:

印度教和佛教,同屬於古老的東方宗教,同源於印度,而佛教在世界各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印度教

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羅門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羅門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學習和領會。然而佛陀並非毫無選擇的全盤接受,而是以批評的態度,透過個人的修證體驗,對於婆羅門教的主張,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說有「我」,佛教則說「無我」;印度教說「梵」為宇宙之體,佛教則說諸法因緣生滅的本體是空;印度教嚴格區分階級制度,佛教則提倡一切眾生平等;後期印度教的派別中出現以苦行或樂行的修持,佛教則主張「中道」為修行原則等。

西元前十六世紀,雅利安人進入印度,開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對自然山川的敬畏與崇拜,雅利安人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須膜拜、禮贊、歌頌一切自然神只,且將贊歌編為聖典,相互傳頌。到了後期,與人們生活關系較為密切的神只,受到最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漸轉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為了與神溝通,祭祀便成為一件大事,司祭者擁有無上權威,能為自己祭祀、為他人祭祀及教授聖典。於是,在階級制度嚴格劃分的社會里,司祭者被尊為最高階級的婆羅門,他們依著「祭祀萬能」的神聖職權,開啟了神權色彩濃厚的婆羅門思想。

婆羅門教主張:「梵」是宇宙現象的本體,人的生命現象為「我」,宇宙萬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來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輪回受苦,唯有體證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脫。此思想彌漫在當時的印度社會,直到西元前六世紀,出現了反婆羅門教的思想家,他們反對祭祀,主張透過禪定、苦行或享樂來完成解脫。鑒於當時修苦、修樂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於苦,不偏於樂的中道觀,做為修行的根本原則。

阿育王及迦膩色迦王時期,佛教成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羅門教便相形式微;公元四世紀時,婆羅門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進一步雜糅了佛教及其他學派的思想,於是發生了較大的轉變,而以「新婆羅門教」自居,企圖恢復舊有地位,這就是今日所說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許多流派中,又以毗濕奴派、濕婆派及性力派為主。八世紀以後,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羅,依據婆羅門教的根本教義,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優點,使印度教宗教實踐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瑣的理論淡化,印度教遂一躍而成為當時思想界的主流。直到 *** 教入侵印度以後,佛教遭受嚴重迫害,印度教卻因為與 *** 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區域仍舊保持著很大的勢力。

到了近代,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傳入,印度教掀起了廣泛的宗教改革,反對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種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瑣宗教儀式、寡婦殉葬等愚昧現象。但至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響力的宗教,大多數人多信奉此教,其種族階級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婦殉葬等諸多民間陋習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二、佛度

產生和流傳於南亞次大陸的佛教。創始人是悉達多·喬答摩,佛教徒尊稱他為釋迦牟尼,簡稱佛陀(覺者)。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五個歷史階段:

原始佛教 釋迦牟尼創教及其弟子相繼傳承時期的佛教。約為公元前6~前5世紀。佛陀的說教最初是口傳的,為了便於記憶,採取偈頌的形式,後來編集為由經、律、論組成的「三藏」。在經藏中近代學者認為真正屬於佛陀的教說和最早的經典是《經集》、《如是語經》和《無問自說經》,其中也包括一些戒律條文。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諦」、「八正道」和「十二因緣」,其核心內容是講現實世界的苦難和解決苦難的方法。其次,又從緣起思想出發,提出了「諸法無常」、「諸法無我」和「涅盤寂靜」的學說。後人把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為戒、定恝三學、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以及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等三十七菩提分法。佛陀在世時反對婆羅門教四種姓的不平等制度,因此,在他所創立的僧團中允許各個種性和賤民參加。另外,還容許教團中包括過在家生活的男女信徒,稱為優婆塞、優婆夷或在家二眾。

部派佛教 在佛陀逝世的100年後,佛教內部由於對戒律和教義看法的不同,開始分裂。先後形成了許多部派。最初分為大眾部和上座部,這被稱為根三二部,以後又從兩個根本部中分裂為十八部或二十部,稱為枝末部派。部派佛教爭論的主要總是訶梨跋摩在《成實論》中曾概括為「十論」,即二世有無?一切有無?中陰(輪回的主體)有無?頓悟或漸悟?羅漢是否有退?隨眠(煩惱)與心是否相應?未受根業是否存在?佛是否在僧數?在無人我(靈魂)等。對於這些問題各個部派都有不同的回答。上座部認為佛教徒修行的最高境界應是阿羅漢果,阿羅漢果與佛果位相同,他們把一切現實存在分為色法(物質存在形式)和心法等,色法有「四大種」(地、水、風、火四元素)及所造色(長、短、大、小、方、圓等形象和青、黃、赤、白等顯色以及其他感官對象),心法有八十九種,並作了詳細的分析。上座部後來又分為根本上座部和說一切有部。前者流傳於雪山即喜馬拉雅山麓,後者流傳於克什米爾地區。說一切有部後來分出犢子部,犢子部又分出正量等四部,繼又分出化地部、經量部等共十一部,說一切有部的基本特徵是重視三藏中的論藏,也就是著重對佛教理論問題的闡述。在1世紀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統治時,曾舉行大規模的結集,編纂了《大毗婆沙論》、《發智論》和六足論等龐大的論書,主張「法有我無」、「三世實有」和「法體恆有」;經量部約成立於3世紀末,是最晚從說一切有部分出來的,主張「過去未來無本,現在實有」。佛陀以蘊、處、界概括一切法,但未區別實有和假有。說一切有部主張蘊、處、界都是實有。經量部則主張蘊、處是假有,界是實有,這意思是說外界一切的事物或主客觀的存在形式(蘊)以及人們的認識器官和對象(處)都是一種虛假或唯名的實在,它們不過是人們認識中的感覺材料,只有人們的認識的根源(界)才是真實的存在(實有)。大眾部崇信超越的、神化的佛陀,特別提倡「一心相續說」和「心性本凈說」。部派佛教後來向大乘發展,從大眾部向中觀派(空宗)發展,從上座部向經量部發展,進而向瑜伽行派(有宗)發展。

大乘佛教 在部派佛教流行時期,大乘的思想在南印度已開始產生和傳播。當時在家佛教徒中流行著對安置佛陀舍利的佛塔崇拜,從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團——菩薩眾。參加這些教團的有出家的導師(僧侶)和在家的支持者(俗人)。他們中間一部分人為了修持和傳教的需要,編輯了闡述大乘思想和實踐的經籍,最初為般若系經典,以後又有《妙法蓮華經》、《維摩經》、《華嚴經》和《無量壽經》等出現。這些經典闡發了空、中道、實相、六度、菩薩道、多佛、三乘分別和一心本凈等等思想。在上述種種經典思想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大乘兩個主要派別——中觀派、瑜伽行派。中觀派大概在2世紀才開始形成,創始人是龍樹,經提婆、羅睺羅跋陀羅傳至佛護和清辨時,因對中觀的理論有不同的解釋,分為自續派和應成派。中觀派發揮了般若經中的思想,認為修持最高的境界是空,空是「不可描述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現象都是一種相對的依存關系(緣合)和一種假借的要領或名相(假名),它本身沒有實體(無自性)。對於真正的佛教徒應該證悟上述空性的「真諦」,但是對於被無知(無明)覆蓋的凡夫仍應導以「俗諦」,即承認世界相對存在的真理。瑜伽行派興起於4~5世紀間,因強調瑜伽的修行方法並以瑜伽行總括全部佛教教義而得名,該派的理論奠基人是無著和世親,主要經論是《解深密經》、《瑜合伽師地論》、《唯識二十論》、《成唯識論》等。世親的繼承者有親勝和火辨兩家,較親勝稍後並發揮親勝學說的有德慧和安慧,以上稱為無相唯識派;世親的另一繼承者是陳那,他是後期瑜伽行派的先驅。陳那的後繼者有護法和法稱,護法發展了世親和陳那的唯識學說,法稱發揮了陳那的因明學說。瑜伽行派認為人所認識的一切現象都是由人們的認識主體即「識」所變現出來的,提出「萬法唯識」、「三界唯心」。他們把識分為三類八識,而把第八識即阿賴耶識(藏識)看作是現象世界(現行)的根源(種子生現行),所以名之為「所知依」。他們又把一切存在現象分為「五位百法」。另外還闡揚五種姓說,認為有一種「無種姓」的人,畢竟不能成佛。

密教 6~7世紀,印度教在當時的社會和文化生活中逐漸取得了占優勢的地位,從玄奘的記述中可知當時對濕婆、毗濕奴、梵天的崇拜極為盛行。8~9世紀間商羯羅創新吠檀多派,使印度教在理論上得到重大發展而空前地盛行。佛教在這種社會潮流影響下開始吸收印度教和民間信爺而逐步密教化,在南印度和德干高原以及東印度出現了金剛乘和易行乘等。前一個時期的顯教中觀派和瑜伽行派逐漸融合起來作為密教的世界觀而繼續存在。其主要經典為《大日經》、《金剛頂經》、《密集經》、《喜金剛經》、《勝樂輪經》、《時輪經》等。它以高度組織化的咒術、壇場、儀軌和各種神格信爺為其特徵。儀軌極為復雜,對設壇、供養、誦咒、灌頂皆有嚴格的規定,主張修「三密」,即手結印契(身密)、口誦真言(語密)和心作觀想(意密)。三密相應,即身成佛。8~9世紀以後,由於印度教的興盛,佛教僧團日益衰敗,內部派系紛爭不已,從而日趨式微。後來又由於 *** 教的大規模傳播,重要寺院被毀,僧徒星散,迄13世紀初,終於一蹶不振趨於消亡。

現狀 19世紀末,在印度沉寂約700年的佛教出現了復興運動。1891年錫蘭(今斯里蘭卡)的達磨波羅在印度首創摩訶菩提會,很多佛教勝地恢復舊觀,並重新建立了一些寺院。1947年印度獨立後,佛教活動有了新的發展。在那爛陀、浦那、貝納勒斯等地創設了一些研究機構,並在很多著名大學設佛學系或巴利語系;出版了大量書刊。1956年印度 *** 舉行釋迦牟尼涅盤2500年的國際性大規模紀念活動。同年10月,印度首任司法部長、憲法起草人安培多伽爾在那格浦爾組織了一個有50萬「賤民」參加的改信佛教運動,先後有幾百萬「賤民」由印度教皈依佛教。1957年印度佛教徒組織了佛教的政黨——共和黨。後來,其中一部分人因不滿共和黨的政治路線另組了困豹黨。該黨在孟買和馬哈施特拉有一定影響。近年來,印度的佛教組織(摩訶菩提會、佛教神智會、聖彌勒教會等),在國外建立了很多分支,廣泛地開展了國際活動,經常召開國際佛教學術討論會、座談會等。根據1980年的統計,印度有佛教徒5554000人,約占總人口的0.8%,印度的佛教徒雖然人數很少,但在印度的思想文化界頗有影響。(宮靜於眾)

閱讀全文

與婆羅門是怎麼到印度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短毛貓一天吃多少 瀏覽:577
京東在印尼做得怎麼樣 瀏覽:594
中國人口增多多少 瀏覽:442
在中國適合去哪裡旅遊 瀏覽:586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一次能轉款多少 瀏覽:661
中國郵政起源在哪裡 瀏覽:912
伊朗和蘇聯關系怎麼樣 瀏覽:435
印度哪裡有賣新能源汽車 瀏覽:813
印度的硬核是什麼 瀏覽:953
義大利音文怎麼寫 瀏覽:649
美國對伊朗實行什麼制裁 瀏覽:126
中國鹹肉哪裡的最好 瀏覽:25
印度票房為什麼這么高 瀏覽:668
為什麼古印度文明沒有延續下來 瀏覽:734
印度的蝦醬是什麼樣的 瀏覽:939
義大利怎麼崛起 瀏覽:215
10月8日是印尼什麼節日 瀏覽:229
中國湯飯怎麼做 瀏覽:28
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出自哪裡 瀏覽:980
印尼主要出口什麼產品 瀏覽: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