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板塊的介紹
印度洋板塊(Indian Plate)為大陸板塊,包括印度次大陸和印度洋,屬於印度-澳洲板塊的一部分。印度板塊形成於白堊紀,原位於南半球,自非洲東部的馬達加斯加分離,每年向北漂移15厘米,大約在五千到五千五百萬年以前的新生代的始新世時期與歐亞板塊碰撞拼合。
② 印度洋板塊包括幾塊大陸
印度洋板塊包括印度洋的北部、中東和東南部、印度半島、大洋洲的大陸、島嶼及鄰近的海洋。
全世界被劃分為六大板塊:即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每一板塊均是一種巨大而堅硬的活動的岩塊,其厚度50-250公里不等,包括地殼和與地幔一部分。大陸板塊每天都在以微小的變化在運動著,地震、火山爆發、海嘯、海溝的形成等都是大陸塊運動引起的。
(2)印度板塊原來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板塊大小:印度洋板塊是六大板塊之一,印度板塊是小板塊。
印度板塊是印度洋板塊的一部分。
印度洋板塊兼有陸殼和洋殼,印度板塊以陸殼為主。
喜馬拉雅山是印度洋板塊中的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擠壓碰撞隆起形成,故是陸殼與陸殼碰撞形成。
GPS測量表面,印度洋板塊向東北每年移動5厘米,而歐亞板塊每年向北移動2厘米,因此導致歐亞板塊變形,而印度洋板塊每年被壓縮4毫米。
③ 印度洋板塊包括亞洲和大洋洲哪些地區
印度洋板塊為次級的大陸板塊,屬於印度洋澳洲板塊的一部分,包括印度次大陸和印度洋.
印度次大陸包括:印度、印度河以東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和不丹位處大陸地殼上;島國斯里蘭卡位處大陸架;島國馬爾地夫位處海洋地殼
印度洋上的國家,據我了解有:
亞洲: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印度、斯里蘭卡、馬爾地夫 、巴基斯坦、伊朗、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葉門、伊拉克
非洲:埃及、蘇丹、厄利垂亞、吉布地、索馬里、肯亞、坦尚尼亞、莫三比克、塞席爾、馬達加斯加、葛摩、模里西斯、南非
大洋洲:澳大利亞
附圖片:
④ 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分界線是什麼
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分界線是雅魯藏布江谷地。
雅魯藏布江谷地,位於喜馬拉雅山和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間。一條大致東西走向的、同山脈平行的構造谷地。
雅魯藏布江的上中游谷地阿布分為寬谷,寬約10-15公里,江水東流經東經95°附近大拐彎處,切穿喜瑪拉雅山脈,流向發生完全相反的轉折,即先東北流,切穿山脈後轉向西南流。這段河床坡降非常大,水力資源特別集中而豐富,是世界罕見的大峽谷。南流以後進入印度。
(4)印度板塊原來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亞歐板塊一共有72個國家;除了東南亞,冰島,英國,日本等少數國家外,基本被一塊陸地相連。中國是其中最古老的國家之一,它擁有五千年的歷史。
亞歐板塊包括:歐洲(南歐、西歐、中歐、北歐和東歐),中亞,北亞,東亞,東南亞全部國家,西亞的部分國家。
這些國家包括:
南歐: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馬其頓、羅馬尼亞、保加利亞、 阿爾巴尼亞、希臘、義大利、梵蒂岡、聖馬利諾、馬爾他、西班牙、葡萄牙和安道爾。
西歐: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摩納哥。
中歐: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國、奧地利、瑞士、列支敦斯登。
北歐:冰島、法羅群島(丹)、丹麥、挪威、瑞典和芬蘭。
⑤ 孟加拉原本是印度的地盤,為什麼印度最後失去了它
孟加拉西部與印屬西孟加拉邦以加爾各答為核心的東恆河三角洲的主體部分接壤,三角洲往西是德干高原。恆河北邊是喜馬拉雅山脈,南邊是德干高原,在南北地勢影響下,恆河呈東西走向,流經孟加拉,河水注入孟加拉灣。而德干高原的地緣屏障,致使了印度本部核心區難以大規模的向恆河三角洲投射地緣影響力,最終導致了該地區成為獨立的地緣板塊。而印度的西孟加拉邦主體民族和孟加拉國同屬孟加拉族人,這就隱藏了西孟加拉邦脫離印度轉向孟加拉國,也被伊斯蘭化的危險。
雖然,西孟加拉邦近鄰孟加拉國,但印度恆河本部憑借強大的體量和地緣實力,足以將這塊區域保留在印度文明範圍內。不過,印度文明在此地的影響力已相當薄弱,印度要想西孟加拉邦來影響伊斯蘭文明的孟加拉國,可能性已不大。
而排出了東恆河三角洲排之外,印度本土和喜馬拉雅山脈之間就只有一條狹長的通道,就算是印度本土核心要向東北地區施加更多的影響力,也會顯得力不從心,更別說要靠此狹長地帶來顛覆占據恆河三角洲主體部分的孟加拉國。
孟加拉與印度本都在地緣上的相對獨立,以及其不錯的地緣實力,為其擺脫印度文明的影響提供了條件。在德里蘇丹國和莫卧兒王朝統治者推行伊斯蘭化時,這塊邊緣地區也成為了最易被同化的地區。
以上是從孟加拉國和印度的地緣關系來分析的。
而阿拉伯商人通過海路將伊斯蘭文明深度傳播到孟加拉地區,也為孟加拉抗衡印度文明提供更豐富的資本。
早在中世紀時,阿拉伯商人借中國——阿拉伯海上絲綢之路,東進控制了北印度洋航線,並以此航線為基,將伊斯蘭文明大范圍傳播到亞洲東部、南部地區。而當時,阿拉伯文明其體量和質量遠超印度文明,而印度文明內部的四分五裂,也為阿拉伯文明在印度的傳播提供了契機。阿拉伯勢力通過在南亞沿海低地功建立一系列據點,來逐漸吞噬印度文明。而孟加拉是恆河是進入南亞次大陸內部的天然通道,阿拉伯商人早就嗅到了恆河口巨大的地緣經濟價值。即使阿拉伯商人不能完全控制孟加拉,但也可以憑借其在海上貿易的巨大優勢,來從經濟上支持孟加拉的伊斯蘭化。
後來,伊斯蘭文明逐漸衰落,印度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而英國人也推進了孟加拉的伊斯蘭化。
英國當時憑借領先於世界的文明發展水平來控制印度,但是,英國和印度在地緣關繫上十分疏離,加上印度文明本身體量龐大,為了達到最有效的統治和管理,英國人只能假他人之手來統治印度。
而扶持南亞次大陸上如伊斯蘭教、錫克教這樣的少數派,既能防止他們坐大,同時也對龐大的印度教為主體的印度文明有牽製作用。
在英屬印度殖民地下,南亞次大陸的伊斯蘭勢力在政治經濟上有了多於印度文明的優勢,而在日積月累下,孟加拉的伊斯蘭勢力徹底壓倒了當地的印度文明。
從孟加拉內部來看,其本身的地緣實力以及相對獨立的地緣結構易於被伊斯蘭化。再加上外部勢力,突厥、阿拉伯、英國漫長歲月的扶植,最終,伊斯蘭文明從印度文明中挖到了孟加拉這塊牆角。
印巴分治後,孟加拉(東巴基斯坦)成為巴基斯坦的一部分,1971年,東巴脫離巴基斯坦獨立建國為孟加拉國。在孟加拉獨立建國中,印度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既然孟加拉曾長期都是印度的勢力范圍,那麼,印度為什麼不在東巴脫離時將其收入囊中呢?
⑥ 印度半島所在哪個板塊
印度洋板塊
【概述】
印度半島又稱德干半島。東臨孟加拉灣,西頻阿拉伯海,南抵科摩林角,北部無明確界線,大體指阿拉瓦利山脈和焦達訥格布爾高原一線以南,略呈三角形。印度半島以德干高原為主體,廣義的印度半島還把印度河—恆河平原包括在內。亞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世界第二大半島。以德干高原為主體,故又名德干半島。較大河流有訥爾默達河、戈達瓦里河等。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每年10月至翌年2月為涼季,平均氣溫10℃以上;3~6月為熱季,高原中部可達35℃左右,7~9月為雨季。年平均降水800毫米。廣義的印度半島還把印度河—恆河平原包括在內。印度半島南北長3119公里(伸入印度洋部分約長1600公里),東西寬2977公里,海岸線長6083公里,面積有297.47萬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