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希望知道古印度的歷史時間的劃分,比如中國原始社會,封建。
古代早期(公元前2500~公元40)
公元前2500~前1500 印度河文明
公元前2500~前1500 雅利安人入侵
公元前1500~前800 吠陀文化
公元前9世紀 婆羅門教興起
公元前6世紀 耆那教興起
公元前599~前527年 耆那教創始人大雄在世
公元前6世紀~前5世紀 佛教興起
公元前565~前485年 佛教創始人釋加牟尼在世
公元前516年 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征服印度河流域
公元前327~前326年 馬七頓國王亞歷山大入侵印度西北部
公元前273~前232年 孔雀皇帝阿育王在位
公元前2世紀 巴克特利亞希臘人征服犍陀羅地區
公元前185~前75年 巽伽王朝 巴爾胡特佛塔 佛陀伽耶圍欄雕刻
公元前70~前124年 早期安達羅王朝 (薩塔瓦哈納王朝) 桑奇大塔塔門雕刻
貴霜時代(公元40~320)
公元40~241年 貴霜王朝 犍陀羅藝術興盛 北印度馬圖拉雕刻興盛
公元78~144年 貴霜國王伽膩色伽在位
公元124~255年 後期安達羅王朝 南印度阿馬拉瓦蒂雕刻興盛
笈多時代(公元320~600年)
公元320~550年 笈多王朝 佛教藝術鼎盛 笈多式佛像確立
印度教神廟與雕刻勃興 阿旃陀石窟
公元376~415年 笈多國王旃陀笈多二世在位
公元395~470年 佛教唯識論哲學家無著在世
公元399~412年 東晉高僧法顯訪印
公元400~480年 佛教唯識論哲學家世親在世
中世紀及伊斯蘭時代(公元600~1858年)
公元543~753年 早期遮盧迦王朝
公元580~897年 帕拉瓦王朝 印度教藝術興盛
公元630~668年 帕拉瓦國王那羅辛哈瓦爾曼一世在位
公元700~728年 帕拉瓦國王那羅辛哈瓦爾曼二世在位
公元606~647年 戒日王帝國
公元606~647年 卡瑙季(曲女城)戒日王在位
公元630~644年 唐代高僧玄奘訪印
公元750~1150年 波羅王朝
密教藝術興盛 那爛陀寺、佛陀伽耶大菩提寺增修
公元750~1250年 東亘迦王朝 奧里薩神廟像
公元1238~1264年 東亘迦王朝國王那羅辛哈提婆一世在位
公元753~973年 拉什特拉庫塔王朝 埃洛拉石窟第16窟凱拉薩神廟
公元788~820年 印度教吠檀多哲學家商羯羅在世
公元846~1279年 朱羅王朝 南印度銅像繁榮
公1017~1137年 印度教吠檀多哲學家羅摩奴闍在世
公元950~1203年 金德拉王朝 卡拉朱霍神廟群
公元962~1297年 索蘭基王朝 耆那教藝術興盛
公元973~1200年 後期遮盧迦王朝
公元1022~1342年 霍伊薩拉王朝
公元1054~1206年 塞納王朝
公元1100~1350年 潘迪亞王朝
公元1206~1526年 德里蘇丹國
公元1336~1565年 維傑耶納加爾王朝 維塔拉 斯瓦米神廟
公元1526~1858年 莫卧兒王朝 泰姬陵
公元1565~1700年 納耶克王朝 米娜克希神廟
印度的遠古文明直到1922年才被發現。由於它的遺址首先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所以通常稱古印度文明為「哈拉巴文化」;又由於它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文明」。
哈拉巴文化以南部的摩亨佐·達羅和北部的哈拉巴為中心,它是古代印度青銅時代的文化,代表了一種城市文明。從已經發掘的遺址來看,城市的規劃和建築具有相當高的水平。考古學斷定,哈拉巴文化大致出現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750年,鼎盛時期約為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哈拉巴文化的主要經濟部門是農業,栽種的作物有大麥、小麥等。除田間作物外,椰棗、果品也是人們喜愛的食物。當時,人們已經能夠馴養牛、山羊和各種家禽。哈拉巴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銅器,這表明古印度人已經掌握了對金銀等金屬的加工技術。從出土的各種美妙絕倫的手工藝品和奢侈品中,可見當時工匠的精巧技藝。制陶和紡織是哈拉巴文化的兩個重要部門,染缸的發現表明當時已掌握紡織品染色的技術,紡織業與車船製造業等也高度發達。城市的繁榮使哈拉巴的商業盛極一時,不僅國內貿易活躍,國際貿易也特別頻繁。大量古跡遺址的發掘充分證明了它與伊朗、中亞、兩河流域、阿富汗,甚至緬甸和中國都有貿易往來。
哈拉巴與摩亨佐·達羅兩處城市遺址,規模都相當大。街道布局整齊,縱橫相交。房屋一般用磚建造,有的隔出許多大廳和房間,並有良好的排水設備,而一些小房間則根本沒有排水設備。這說明社會上已有貧富不均和階級對立,已經存在依靠剝削而養尊處優的統治者。
哈拉巴文化還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它們主要留存於各種石器、陶器和象牙制的印章上,這些文字元號有象形的,亦有幾何圖案,至今尚未成功譯讀。正因為如此,關於哈拉巴文化的來源問題,一直成為考古學家與歷史學家爭論不休的斯芬克斯之謎:到底是土著文明呢,還是外來文明?
哈拉巴延續了幾百年之後逐漸衰落,於公元前18世紀消亡。它來得突然,去得更突然,以致日後印度文獻對它一筆帶過。哈拉巴文化衰落之謎,仍有待後人去破解。
哈拉巴文化衰落後,從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創立了更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現在印度西北部,並逐步向南擴張。經過長時期的兼並戰爭,公元前4世紀,雅利安人在南部的恆河流域建立了以摩揭陀為中心的統一國家。
㈡ 古印度的帝國如芨多、貴霜、卧末兒,為什麼只能持續這么短的時間是不是有什麼獨特的原因
1是因為古印度時期沒有形成一個統一民族,在古印度文明緩慢發展過程中,外來民族入侵阻礙了印度統一民族的形成,而外來民族沒有實現對印度的完全征服,這導致印度統一民族意識形成較晚,阻礙印度統一進程。
2外來民族入侵多次使統一印度大部分的帝國滅亡,延緩了統一進程。
3古印度大部分帝國的中央集權措施力度不夠,對地方缺乏強有力的控制。
4伊斯蘭教,印度教,錫克教共存,但是各自教徒不能做到和平相處,影響印度的統一。
㈢ 笈多帝國的發展史是怎樣的
公元4世紀初,以恆河中游一帶為中心,又有一個新的帝國出現,這就是笈多帝國。笈多帝國的建立結束了當時印度大部分地區的割據混亂的局面,使這些地區重歸統一的政治統治下。這個王朝曾有過三位才智超群的君主,使印度的古典文化進入了一個全面繁榮的階段。
笈多王朝的建立者是旃多羅·笈多一世。他於公元319年繼承了王位,並開始了他勢力擴張的征程,他在位期間,疆域包括比哈爾大部分和孟加拉部分,大致相當於孔雀帝國瓦解後的摩揭陀國領土。這片地區成了笈多帝國的核心區域。旃多羅·笈多自稱王中之王。
公元335年,笈多一世指定兒子沙摩多羅·笈多為繼承人,而後隱居死去。沙摩多羅·笈多即位後,把對外征服推進到一個新階段。沙摩多羅·芨多在位期間帝國疆域得到很大擴展。王朝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也有很大發展,歷史上有「健日王」的美稱。
沙摩多羅·笈多的兒子旃多羅·笈多二世(375~415年在位)統治時期,笈多帝國進一步向南擴張。此時的笈多帝國政局穩定,貿易繁榮,文化發展。旃多羅·笈多二世又給自己加了個「超日王」的雅號。
旃多羅·笈多二世去世後,其子鳩摩羅·笈多繼位,帝國繼續保持和平繁榮局面。到斯坎達·笈多統治時(455~467年),佔領了巴克特利亞的白匈奴人從西北部入侵印度河流域。
笈多王朝時期,古印度的宗教哲學、文學藝術達到鼎盛,被譽為古印度文明的「黃金時代」。其中尤以佛教藝術著稱,那時名作迭出,流派紛呈。這個時期的建築、雕刻、繪畫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是古印度古典藝術的頂峰。
公元5世紀以後,中亞民族匈奴人入侵,笈多王朝的各屬國紛紛獨立。笈多王朝的衰落,標志著古印度史的結束。
戒日帝國
笈多帝國瓦解後,一度統一的北印度再次陷於分裂狀態。諸侯割據,群雄爭霸,在實現統一的目標上最後取得成功的是旦尼沙的統治家族。
公元612年,旦尼沙的易羅·伐彈在一系列的政治斗爭中取得勝利,建立了戒日帝國,定都卡瑙,歷史上稱他為戒日王,在易羅·伐彈統治下的戒日帝國的勢力范圍主要是恆河中上游地區。
戒日王對孟加拉的討伐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但久攻不下,直到643年在迦摩縷波國國王幫助下,兩面夾擊,終於完全征服了這個國家。戒日王佔領了西孟加拉,把東孟加拉劃給迦摩縷波。正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後者不久也成了戒日王的藩屬。戒日王還向西征服卡提阿瓦半島上的伐拉毗,用聯姻手段使之臣服於己,獲得了西海岸諸港口,從此坐收海上貿易的利益。這樣,除克什米爾、西旁遮普、拉其普他那、古吉拉特和東印邊遠地區外,北印度幾乎都處在他的統治下。
戒日王終於在北印度大部分地區建立了一個以卡瑙季為中心的大帝國。這不僅意味著北印度大部分地區又實現了統一,而且意味著北印度的政治、經濟中心已由恆河下游轉移到恆河中游。
戒日王是個非常有魄力的君主,在他的統治下,帝國基本保持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其在佛教發展和傳播上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戒日王非常重視保護、促進文學藝術,崇尚知識尊重學者。由於他的支持和保護,那爛陀寺成了著名的教育和學術中心。他自己在文學上也有很高造詣,據說他寫了三個劇本,兩個是古典體裁的喜劇,一個是宗教題材的戲劇。
戒日王苦心經營建立起來的大帝國也難保不重蹈前面各大帝國的覆轍,他去世後,帝國立即陷於混亂狀態。他女兒的兒子達羅犀那、他的大臣阿羅那順等對王位都是群起而爭之。阿羅那順奪取了恆河流域的許多地方後,統一的戒日帝國宣告覆亡。
㈣ 印度最統一,領土最大的時候是不是大英帝國時期
歷史上,印度在孔雀王朝阿育王時期、貴霜帝國、笈多王朝、戒日王朝、莫卧兒王朝時都有鼎盛的帝 王統治。
孔雀王朝(約公元前324年-約前188年)是古印度摩揭陀國的一個王朝,因其創建者旃陀羅笈多(月護王)出身於一個飼養孔雀的家族而得名。這位月護王趕走了希臘人在旁遮普的殘餘力量,逐漸征服北印度;在位後期又擊退了當時亞洲最強有力的希臘皇帝塞琉古一世的入侵,並獲得對阿富汗的統治權。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並開始向外傳播。孔雀王朝是第一個統一印度的政權。孔雀王朝最鼎盛時除印度半島南端以外,北起喜馬拉雅山南麓,南至邁索爾,東起阿薩姆西界,西至興都庫什山,都並入了帝國版圖。
㈤ 古印度強盛和滅亡時間
古印度強盛時期是孔雀王朝統治時期,約在公元前324年建立,公元前187年滅亡
㈥ 印度歷史上有哪些王朝﹖
一、從十六國到四雄爭霸
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北印度開始了從小邦林立到統一的政治國家的進程。較強的一些王國不斷吞並鄰邦,從喀布爾河流域到哥達瓦里河兩岸,逐漸形成了十六國。它們是鴦伽、摩羯陀、迦屍、憍薩羅、弗栗特、末羅、車底、跋沙、俱盧、般闍羅、婆磋、蘇羅婆、阿濕波、阿盤底、犍陀羅和甘蒲闍。其中犍陀羅和甘蒲闍兩個國家在西北印度,婆磋在拉賈斯坦,阿濕波和阿盤底分別位於文底耶山脈以南和以北,其餘十一國都在恆河流域。在政治上,九國為君主制,七國為共和政體。這兩種制度並非互相排斥,也有從一種政體轉化為另一政體的,如甘蒲闍就從君主制轉變為共和政體。
到公元前6世紀下半葉,隨著兼並的加劇,北印度形成了四國爭雄的時代。它們是阿盤底、跋沙、憍薩羅和摩羯陀。
二、孔雀帝國的繼承者
公元前183年,時任軍隊總司令的普什亞米多羅謀殺了孔雀王朝的最後一王,創建了巽伽王朝。巽伽王國初期曾擁有幾乎整個恆河流域和西北印度的部分地區,但由於抗擊希臘人和羯陵迦的入侵日益衰落,公元前73年被甘華王朝所取代。甘華王朝碌碌無為,統治權力勉強維持,約公元前28年,被薩塔瓦哈那王國所滅。
同時期的東南,曾被阿育王重創的羯陵迦重新崛起,在國王卡羅毗拉的統治下,征服了德干西部;打敗了摩羯陀國,佔領王舍城;攻擊了印度西北的希臘人;橫掃了南部的潘地亞。但這一切只是曇花一現,卡羅毗拉去世不久,羯陵迦就被薩塔瓦哈那所滅。
薩塔瓦哈那,中國古籍稱之為「安度羅」,是操泰盧固語民族建立的政權,雄踞於德干高原中部,公元前1世紀建國初期,在西穆卡和薩達加尼一世時期實力強盛。滅亡了甘華王朝和羯陵迦王國,薩達加尼一世去世還抗擊了北部入侵的希臘人和塞人,征服了南方後,他舉行「馬祭」,宣告強權帝國成立,但他死後不久,薩塔瓦哈那便衰落了。
但公元2世紀,薩塔瓦哈那重新崛起,打敗了希臘人、塞人,達到極盛。但在2世紀末,由於地方長官紛紛要求獨立,薩塔瓦哈那衰落,終於被婆臘伐所滅。
公元3-6世紀,伐卡塔卡崛起,於公元5世紀達到鼎盛,征服了馬爾瓦、羯陵迦、安度羅、古吉拉特等地,此後迅速衰落,6世紀時遮婁其所滅。
三、泰米爾三邦
印度南端自古以來是泰米爾三邦稱雄,它們是朱羅、潘地亞和其羅,公元前3世紀,三邦就出現在阿育王的銘文中。其中朱羅位於泰米爾半島的東海岸,潘地亞在朱羅的西南,其羅在潘地亞的西北,具有西海岸的控制權。
三國中最強大的是朱羅,公元1-4世紀,國王加里加爾在文尼戰爭中取勝後,朱羅取得了半島南端的霸權,力壓潘地亞和其羅。但公元4世紀以後,朱羅遭到婆臘伐和潘地亞的攻擊,一度衰落。
公元9世紀,朱羅王國重新崛起,並達到歷史鼎盛,以後再詳細介紹。
四、西北外族
孔雀帝國滅亡後,安息人、大夏人、塞人、月氏人都曾入侵過印度,公元前2世紀,大夏人進入旁遮普,順印度河流域挺進三角洲地區。公元前175年,大夏以興都庫什山脈為界,分裂成南北兩部分。20年後,北大夏亡於塞人。而南大夏則統治了200多年,他的首都設於五河流域的奢羯羅,在米南德時期,南大夏打到恆河流域,進攻巽伽王朝,盛極一時。公元1世紀後,南大夏為貴霜帝國所吞並。
約公元前88年,塞人通過波倫山隘,擁入印度河流域,定居西印度。約公元前80年,進入印度的第一位塞人國王毛伊斯在犍陀羅建立政權,此後他們分而治之,在西北印度形成了許多相對獨立的小國最遠達到臨近於德里的馬土臘,印度人稱他們為塞人州長。公元4世紀,笈多帝國將它們一一征服。
嚈噠人於約公元458年第一次進入北印度,但被犍陀羅打退。5世紀末,打敗了波斯人的嚈噠人卷土重來,佔領了西北印度大片土地。嚈噠人在印度以原來南大夏的奢羯羅為首都,對北印度大肆劫掠,過著富庶的生活。屢遭劫掠的印度各邦,終於攜手組成聯軍。將嚈噠人趕出平原,後來西突厥和薩珊波斯合計嚈噠人,公元565年嚈噠人徹底被打敗。
五、笈多帝國衰落到戒日王時期
從笈多王朝衰亡到公元7世紀初戒日王崛起,北印度是小邦林立,其中有五個主要王國:後笈多諸王、穆克里、坦尼沙、梅特拉卡和高達。
所謂後幾多諸王並非笈多王族後裔,實際上是季度完成的封臣,他們見中央逐漸衰落而紛紛宣告獨立。他們先盤踞在摩揭陀地區,後被穆克里王國逐次逐出,遷至馬爾瓦地區。
梅特卡拉源出於伊朗,統治著古查特拉地區,直到8世紀中葉才屈服於阿拉伯人的攻擊。
高達位於東邊的孟加拉地區,它後來一直是戒日王在東印度最強勁的對手,直到619年一仗後,勢力才削弱。
穆克里控制著以曲女城為中心的周圍地區,坦尼沙占據著德里北方。這兩國建立聯姻同盟,穆克里的國王娶了坦尼沙的公主,穆克里的國王被高達擊殺後,坦尼沙王國的戒日王統一兩個國家。後戒日王在公元647年左右短暫了北印度。
六、拉其普特時期
戒日王時期結束後,印度在一次陷入了分裂割據的局面。公元7世紀後,拉其普特人占據了主導地位。拉其普特人是公元5世紀隨嚈噠人進入西印度的外族人。三強爭奪曲女城是這一時期北印度的主題。
普拉蒂哈拉是拉其普特人的一支翟折羅的後裔,公元8世紀,國王納加巴塔一世在成功組織了阿拉伯人的入侵之後,就向東擴展,他的侄孫弗少王曾把勢力擴張到孟加拉,但後來被拉喜特拉庫塔擊敗。8世紀末,弗少王的兒子納加巴塔二世時期,普拉蒂哈拉重新崛起,從波羅王朝手中奪過曲女城,但最終敗於世仇拉喜特拉庫塔的戈文達三世。納加巴塔二世的兒子波闍王時期,普拉蒂哈拉達到鼎盛,力壓拉喜特拉庫塔和波羅,擊敗了孟加拉的高達,阻擋了阿拉伯人的入侵。波闍王死後,普拉蒂哈拉就走向衰落,公元1018年被突厥人所滅。
波羅王朝位於恆河下游的富庶地區,控制了孟加拉和比哈爾的大部分。8世紀末,達摩波羅征服了曲女城,雖然他的兒子提摩波羅丟掉了曲女城,但對鄰國的的征服也有所收獲,此後波羅王朝衰落。到摩西波羅時,波羅王朝重新崛起,但他生不逢時,盛極一時的朱羅國王拉金德拉遠征孟加拉,將波羅王朝擊敗,此後,波羅王朝衰落,12世紀讓位於犀那王朝。
拉喜特拉庫塔於公元8世紀中葉在德干高原上崛起,9世紀成為德乾地區的霸主。10世紀拉喜特拉庫塔進入恆河流域爭奪,916年攻取了曲女城,但在南北沖突中,拉喜特拉庫塔耗盡了力量,973年被後遮婁其所取代。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印度並非只有這三國,還有很多重要的小國,如迦濕彌羅、迦摩縷波、沙希亞,及拉齊普特族的帕里哈爾、喬漢、索蘭克、帕瓦爾。
七、中世紀南印度
6世紀中葉以後,位於巴達米的遮婁其和位於康契普拉姆的婆臘伐以德干高原為主戰場,展開了長達300年的沖突。6世紀中,遮婁其擊敗伐卡塔卡並取而代之,以德干高原西部為基地,進而擴展到高原大部分地區。補羅稽舍二世擋住了戒日王的進攻後,向東征服羯陵迦,擊敗婆臘伐。但晚年卻被東山再起的婆臘伐重創,首都瓦達比被毀滅。之後遮婁其的超日王一世統一了王國,與婆臘伐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戰爭,雙方損失慘重。後來,超日王二世一雪前恥,攻入了婆臘伐的首都建志城。
婆臘伐和遮婁其都曾兼並對方,但都無法抱住對方的疆域,可見雙方軍事上是勢均力敵的。但8世紀中,局勢發生了變化,泰米爾半島的潘地亞加入了這場爭斗,並擊敗了一蹶不振的婆臘伐。
9世紀中期,朱羅再次崛起,羅闍羅闍一世時期,朱羅王國進入全盛時期,他攻擊其羅、錫蘭、潘地亞三國同盟,向西征服了其羅和潘地亞,向北佔領了羯陵伽,並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渡海征服錫蘭國,摧毀了錫蘭的首都,他還發動過對馬爾地夫群島的進攻。其子拉金德拉一世時期更上一層樓,在陸海兩路上所向披靡。他擊敗了後遮婁其王國,基本控制了南印度,還揮師北上遠征恆河流域,佔領恆河三角洲地區,把恆河聖水帶回了朱羅首都。他利用強大的海軍,與印尼蘇門答臘島的室利佛逝王國爭奪印度洋東部的霸權,曾佔領了沿馬六甲海峽的許多戰略要地,甚至緬甸南部的勃固地區。
此後,朱羅被霍伊薩拉王國、卡卡提亞王國和亞達瓦王國聯軍擊敗,而這三國都是遮婁其的封臣,朱羅削弱了遮婁其而使它們獨立。後來潘地亞給予朱羅致命一擊。13世紀,潘地亞取代朱羅,成為泰米爾地區的支配力量。
八、德里蘇丹的北地方政權
德里蘇丹國統治了以德里為中心的廣大地區,但對外圍地區常常鞭長莫及,在北印度的地方政權中,較強大的有七個。
德里蘇丹奴隸王朝的建立者艾伯克的恩主穆罕默德,曾派其另一猛將伊克迪亞爾遠征孟加拉,在艾伯克建立奴隸王朝時,孟加拉已建立獨立的穆斯林政權。後來德里蘇丹圖格魯格王朝征服孟加拉,但在1345年,孟加拉重新獨立,直到1490年,孟加拉一直伊利亞斯王朝統治,在1490年被阿比西尼人奪權。1493年,薩伊德·海珊奪權,並一度開疆拓土。他死後,孟加拉衰落下去,並最終於1538年被舍爾沙征服。
1301年,印度教王公蘇訶提伐建立了克什米爾統一國家,1339年,沙·米扎爾奪權,建立起伊斯蘭政權。克什米爾值得一提的統治者有兩個,錫坎達爾和扎因·烏爾·阿比丁,前者使克什米爾全境完成了伊斯蘭化,後者減輕稅負、整頓治安、實行宗教寬容、發展文化藝術,人稱「克什米爾的阿卡巴」。巧的是,克什米爾最終正是被阿克巴所征服。
古查拉特位於西印度,曾在艾哈邁德·沙、貝加爾哈、巴哈杜爾三位驍勇善戰的君主的統治下,開疆拓土,達到鼎盛。但後來被胡馬雍擊敗,最終被阿克巴大帝征服。
馬爾瓦被德里蘇丹征服後,趁帖木兒入侵印度之際獨立。1436年,馬爾瓦的王位被大臣馬茂德奪取,馬茂德在位期間,連年征戰,但鮮有勝績。馬茂德死後,馬爾瓦衰落下去,並最終為古查拉特所征服。
趁帖木兒入侵印度時獨立的,還有江普爾。在易卜拉欣沙統治時期,江普爾曾一度成為北印度伊斯蘭文化中心。1479年,江普爾重新被德里蘇丹征服。
與上述國家不同,美華爾是印度教國家。這個國家有作為的君主有拉納·古姆帕和拉納·桑加,前者崇文,留下很多建築和文學作品,後者尚武,一度擊敗古查拉特和馬爾瓦,但最終被巴布爾所滅。
拉瓦爾建立的邁華爾也是印度教王國,在喬達國王時期一度強盛,後於1520年左右解體,最終都歸於阿克巴之手了。
這應當是印度最全面的歷史了。
㈦ 印度歷史上有哪些王朝﹖
漢帝國和同時期的羅馬帝國與印度的孔雀王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以羅姆·摩罕·羅易為代表的知識分子掀起了印度的啟蒙運動,...蘇丹王朝(1296—1316)莫卧兒王朝(1526—1757)(明末、清)鼎盛時期:阿克巴統治(1556—1605)奧郎則布統治(1658—1707)
旃陀羅笈多:前322年 - 前298年
瓶頭王(賓頭沙羅):前297年 - 前272年
阿育王:前273年 - 前232年
十車王:前232年 - 前224年
沙姆婆羅蒂:前224年 - 前215年
沙里蘇卡:前215年 - 前202年
提婆伐曼:前202年 - 前195年
薩塔陀拉:前195年 - 前187年
布柯提婆陀:前187年 - 前185年
㈧ 印度歷史上有哪些王朝
史前印度 (公元前600年以前) 史前印度最重要的文化為印度河流域文化(又稱哈拉帕文化)和恆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銅時代的文化,存在於公元前2350~前1750年間。成熟於公元前2200~前2000年,最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消逝於公元前1750年左右(見印度河文明)。但是哈拉帕文化在古吉拉特、拉賈斯坦及北方邦北部等仍有遺留。
恆河文化昌盛於公元前1800~前600年間,為印度著名的吠陀時代。吠陀時代分前期和後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時期,約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後期約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前期經典很少提到家庭,社會仍屬部落性質;後期部落社會分解為4個瓦爾納的社會。4個瓦爾納中首陀羅為最低層,吠舍為中層,剎帝利和婆羅門為上層。
古代印度(公元前600~公元800) 古代印度的歷史特徵在於瓦爾納制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
佛陀時期(前6~前2世紀) 從吠陀時代末期(前600)到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時期,是繼印度河文化城市繁榮之後的第二次城市繁榮時期。在這時期里,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大雄創立了耆那教。據佛教文獻記載,公元前6世紀初,印度有16個國家。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屍、祗薩羅、跋祗、俱盧、般遮羅和犍陀羅等。在這個時期的大國里,瓦爾納的等級製取代了部落制。國君和武士成為剎帝利,祭司和教師成為婆羅門,農戶和納稅者成為吠舍,服務於以上3個等級的勞動者則成為首陀羅。
孔雀王朝時期(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國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與佛陀同時的頻毗娑羅。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國王有權擁有常備軍和接受貢奉。國王權力標志著剎帝利對婆羅門長期斗爭的勝利,但婆羅門在孔雀王朝仍然擁有大權。在阿育王統治期間,印度古代奴隸制君主專制的集權統治達到頂峰。
外族入侵時期(公元前200~公元200) 孔雀王朝滅亡以後,西北印度不斷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亞的大夏希臘人在公元前2世紀初侵入印度西北部。接著又有安息人、塞種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貴霜帝國在印度的統治。在丘就卻建國後,國勢日強,侵入印度,滅大夏在印度的殘部。在閻膏珍、迦膩色伽統治時期,繼續入侵印度,從印度西部到恆河流域中部均歸入貴霜帝國的版圖。在迦膩色伽的支持與庇護下,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小乘佛教流行於錫蘭、緬甸等地。
薩塔瓦哈納時期(公元前100~公元200) 薩塔瓦哈納王國300年的歷史使德干文化與北方文化互相結合 。那裡的國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羅門,並且對部落地區實行軍事統治。
笈多王朝時期(320~540) 笈多王朝崛起於貴霜廢墟。奠基於275年,統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約120年。王權縮小,官職已經世襲。外貿不斷萎縮。種姓種類和不可接觸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偶像崇拜在寺廟里日益普遍。當時文化燦爛,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劇本和較早的《往世書》均在笈多王朝時編成,此外還編纂了一些法書。在藝術方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畫豐富多彩,代表這個時期藝術的成就。
戒日王時期(606~647) 戒日王是古代印度最後的一個著名皇帝。當時,外貿蕭條,貨幣短缺。政體沿襲笈多,但更加分散。都城從華氏城遷曲女城,即從一外貿城市遷至一軍政要地。戒日王死後,北印度表面統一的局面又告結束。
古代南印度(公元前200~公元750) 在南印度幾乎每個國家都有幾個藩屬,每個藩屬都有自己的軍隊、自己的行政系統和收稅機關。最南部分國家的歷史,從1世紀開始。古代南印度分為兩個歷史時期 :第一時期是公元前200~公元300年;第二時期是300~750年。
中世紀印度(750~1757) 印度教早在4~5世紀(笈多王朝時)就以新婆羅門教的形式從各地政權出發向部落地區發展,對部落居民進行同化。至8世紀,印度幾個重要地區的部落的同化過程基本告成。印度教寺院在土地、商業、財政方面具有雄厚實力。8世紀的商羯羅(788~820)創立了吠檀多哲學,恢復了佛教之前的對梵天的信仰。多種有神論教派由此派生。信奉濕婆神者為濕婆教派,信奉毗濕奴神者為毗濕奴教派,統稱印度教。印度教寺院為培養婆羅門種姓子弟的最高學府。印度教不僅是中世紀形式的宗教,而且是區域王國的政治經濟支柱。梵文作為古代書面語在中世紀仍沒有滅絕。在民間開始流行區域性的語言文字。區域語言相傳至今,成為現代按語言劃分行政區域的基本依據。
㈨ 印度總共有幾個王朝
共經歷了五個王朝。分別是:孔雀王朝、笈多王朝、伽色尼王朝、德里蘇丹王朝、莫卧爾王朝。
1、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 (Mauryan Dynasty)(約公元前324年-約前187年)是古印度摩揭陀國著名的奴隸制王朝,因其創建者旃陀羅笈多出身於一個飼養孔雀的家族而得名。
月護王趕走了希臘人在旁遮普的殘餘力量,逐漸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月護王在位後期擊退了塞琉古帝國的入侵,並獲得對阿富汗的統治權。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並開始向外傳播。
阿育王死後,他的兒子據地獨立,原來在帝國內處於半獨立狀態的安度羅也在南部宣布獨立。孔雀王朝在恆河流域繼續維持統治約50年。
約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末王被大臣普沙密多羅·巽伽所殺,孔雀帝國正式結束,該王朝是第一個基本統一印度的政權。
2、笈多王朝
笈多王朝(Gupta Dynasty,約320年~約540年)是中世紀統一印度的第一個封建王朝。疆域包括印度北部、中部及西部部分地區。首都為華氏城(今巴特那)。
公元4世紀初,北印度小國林立,摩揭陀國王旃陀羅笈多一世據華氏城建立笈多王朝。沙摩陀羅笈多採取武力征服政策,統一了北印度。此外,海陸並進南下征服奧里薩、德干高原東部。旃陀羅笈多二世(超日王)時期北印度盡入笈多王朝版圖,笈多王朝至此達到鼎盛時期。
佛陀笈多以後(約500年)發生經濟危機。嚈噠托拉馬納和米西拉庫拉卷土重來,吞並笈多王朝大部分領土,嚴重破壞北印度政治經濟文化,促使其瓦解為許多封建小國,北印度再度處於政治分裂局面,笈多王朝滅亡。
笈多王朝是中世紀印度的黃金時代笈多王朝時期,大乘佛教盛行,印度教興起。信仰毗濕奴、濕婆和梵天等三大主神的三大教派廣泛流行。
笈多諸王雖都信奉印度教,但為緩和民族及教派之間的矛盾,採取宗教兼容政策,放任各派宗教自由發展。大乘佛教中心那爛陀寺,成為印度中世紀前期的宗教和學術文化中心。
笈多時期農業生產有了相當的發展。手工業的進步表現在煉鐵、棉紡織業和造船上。對外貿易比較活躍。另外,在梵文文學、繪畫、雕刻、建築藝術等方面取得顯著成就。
3、伽色尼王朝(Ghaznavid Dynasty,a1-Ghaznawiyun,962~1186)是由中亞突厥人建立,統治中亞南部、伊朗高原東部、阿富汗、印度河流域等地伊斯蘭王朝,又稱「哥疾寧王朝」,「伽茲尼王朝」。
極盛時期為中亞帝國,占據著伊朗大部,土庫曼,烏茲別克部分地區,阿富汗,巴基斯坦與印度北部。
中亞薩曼王朝的突厥族奴隸(專指宮廷近侍奴隸和禁衛軍奴隸)出身的將領阿勒普特勤佔領加茲尼,其子薩布克蒂金建立加茲尼王朝。其因首都在伽色尼(又譯鶴悉那、哥疾寧、加茲尼,今阿富汗東南部的加茲尼)而得名。但名義上仍承認薩曼王朝的宗主權,直至999年。
伽色尼王朝仿效薩曼王朝的各項制度,建立了較為完善的中央集權官僚體制,由中央垂直管理各個地方。不過地方封疆大吏手握軍政大權,對中央威權構成威脅,同時一些邊遠、偏僻地區由各個藩屬、附屬國、游牧部落頭人等代理統治。
4、德里蘇丹王朝
12世紀時,阿富汗的古爾王朝(1152-1206年)從1175年開始不斷入侵印度。1206年,古爾王朝的蘇丹穆罕默德遇刺身死,其國家分裂。
而統治印度的總督(穆罕默德的一位部將,名叫顧特布-烏德-丁·艾貝克)以德里為中心獨立為蘇丹,故稱德里蘇丹國家,北印度從此開始了德里蘇丹王朝。
5、莫卧兒帝國
莫卧兒帝國(波斯語:شاهان گورکانی Shāhān-e Gūrkānī;烏爾都語:مغلیہ سلطنت;英文:Mughal Empire,1526年-1857年),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在印度建立的封建專制王朝。
在帝國的全盛時期,領土幾乎囊括整個南亞次大陸以及阿富汗等地。莫卧兒帝國上層建築是穆斯林,而基礎則是印度教,波斯語是宮廷、公眾事務、外交、文學和上流社會的語言。
帖木兒帝國崩潰後,其皇室後裔巴布爾率軍入侵南亞次大陸建立莫卧兒帝國,帝國在其子胡馬雍時期曾一度衰落,後在第三代皇帝阿克巴時期進入全盛時期,這一時期莫卧兒帝國內部實行文化融合和宗教寬容政策,但這一政策在第四代皇帝賈汗吉爾時期因叛亂而被拋棄。
到了第五代皇帝沙賈汗時,莫卧兒帝國空前強大,但由於沙賈汗大興土木和賦稅繁重而發生內部糾紛,1657年沙賈汗被其子奧朗則布推翻。奧朗則布時期的莫卧兒帝國領土達到最龐大的時候,但沙賈汗時期遺留下來的一系列問題導致莫卧兒帝國衰落。
莫卧兒帝國衰落後,大英帝國、法蘭西殖民帝國、荷蘭殖民帝國和葡萄牙殖民帝國等殖民帝國在印度爭奪殖民地,最終英國勝利,使莫卧兒皇帝成為傀儡。1858年,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稱號,成立英屬印度,莫卧兒王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