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國居住有多少華裔他們屬於哪個種姓
印度僅有兩個唐人街,印度華人就居住在這里,他們人數不多,僅有幾千人,他們幾乎所有的人基本早已不會說漢語並融入印度社會,成了名副其實的印度人。
華商經貿網路及其在全世界的擴展,主要不是通過某種制度結構來體現,而是以族群聯系和人際關系為基礎,進而通過對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各種資源進行整合而形成的。華商網路具有網狀開放性和共通性的特點。
(1)有多少外國人去印度擴展閱讀:
分布特徵:
海外華人主要生活於當地為相對多數民族的新加坡及在當地為相對少數民族的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與越南。這些地區的海外華人主要是在十六到十九世紀福建省與廣東省,以及後來的海南省。而從十世紀到十五世紀的移民主要是前往馬六甲與東南亞。
20世紀下半葉以來,海外華僑華人地域分布也在發生著變化,其顯著特徵是由集中漸趨分散,即由高度集中於亞洲,尤其是東南亞,向亞洲以外地區,尤其是歐、美、澳地區逐漸分散。
⑵ 到印度旅遊的外國人多還是來中國旅遊的外國人多
看下面這個排名很明顯的:
2007年共有9.03億人出國(境)旅遊,下面是50個遊客最多的國家和地區。
排名 國家/地區 國際遊客人數(百萬)
1 法國 81.9
2 西班牙 59.2
3 美國 56.0
4 中國 54.7
5 義大利 43.7
6 英國 30.7
7 德國 24.4
8 烏克蘭 23.1
9 土耳其 22.2
10 墨西哥 21.4
11 馬來西亞 21.0
12 奧地利 20.8
13 俄羅斯 20.2
14 加拿大 17.9
15 香港 17.2
16 希臘 16 (2006)
17 波蘭 15.0
18 泰國 14.5
19 澳門 12.9
20 葡萄牙 12.3
21 沙烏地阿拉伯 11.5
22 荷蘭 11.0
23 埃及 10.6
24 克羅埃西亞 9.1 (2006)
25 南非 9.1
26 匈牙利 8.6
27 瑞士 8.4
28 日本 8.3
29 新加坡 8.0
30 [[愛爾蘭共和國|]] 8 (2006)
31 摩洛哥 7.4
32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7.1 (2005)
33 比利時 7.0
34 突尼西亞 6.8
35 捷克 6.7
36 韓國 6.4
37 印尼 5.5
38 瑞典 5.2
39 保加利亞 5.2
40 澳大利亞 5.1 (2006)
41 巴西 5.0
42 印度 5.0
43 丹麥 4.7 (2006)
44 阿根廷 4.6
45 巴林 4.5 (2006)
46 越南 4.2
47 多明尼加 4.0
48 挪威 3.9 (2006)
49 中國台灣省 3.7
50 波多黎各 3.7
2009年最重要的國際旅遊國家和地區全球前10名
排名 國家/地區 國際遊客人數
1 法國 742,200,00
2 美國 548,800,00
3 西班牙 522,300,00
4 中國 508,800,00
5 義大利 432,400,00
6 英國 282,000,00
7 土耳其 255,100,00
8 德國 242,200,00
9 馬來西亞 236,500,00
10 墨西哥 214,500,00
亞洲及澳洲前10名
排名 國家/地區 國際遊客人數
1 中國 508,800,00
2 馬來西亞 236,500,00
3 香港 169,300,00
4 泰國 141,500,00
5 澳門 104,000,00
6 韓國 782,000,0
7 新加坡 749,000,0
8 日本 679,000,0
9 印尼 632,000,0
10 澳大利亞 558,000,0
⑶ 在日本的外國人中 那個國家的人最多
作為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因為經濟、環境、人文、交通等諸多因素,每年都會吸引許多外國人前往遊玩或者定居,當然也包括為數不少前來求學的外國留學生,以及因為日本整容業興起而前往整容的各國遊客。
如果但凡在日本的外國人(包括定居、遊客、留學生等)都算在內的話,到底日本有多少外國人又分別是哪些國家的這個實在不好實時統計(也就是現在到底有多少忍),畢竟流動性太大,所以這里我們就只討論下此前在日本有合法身份的外國人數目。
根據日本法務省統計,截至2011年底,按照日本的《出入國管理及難民認定法》規定,在日本擁有合法身份的外國人總數為207萬8480人。按照國別比較,在日外國人中以中國人數量為最多,達到67萬4871人,排在第二位的是韓國·朝鮮人,達到54萬5397人。巴西人數量排在第三位,為21萬32人。現如今雖然日本官方沒有再一次將統計結果公布,但大致排名一般來說是不會有太大變動的,其他國家人數可能會有所變化,在日中國人數目最多是可以肯定得。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多種原因,近些年來在日外國人數目每年都會有一些小的波動,或增或減。對於外國人數目減少的年份,日本法務省認為,經濟景氣低迷是影響外國人留在日本的一個重要因素,但2011年發生的東日本大地震並隨之引發海嘯和福島第一核電站的事故,也是導致大量外國人離開日本的主要因素。
附:2011年世界各國在日本人數具體排名
1 中國 674,879
2 韓國·朝鮮 545,401
3 巴西 210,032
4 菲律賓 209,376
5 秘魯 52,843
6 美國 49,815
7 越南 44,690
8 泰國 42,750
9 印尼 24,660
10 印度 21,501
11 尼泊爾 20,383
12 英國 15,496
13 巴基斯坦 10,849
14 加拿大 9,484
15 孟加拉國 9,413
16 斯里蘭卡 9,303
17 澳大利亞 9,166
18 緬甸 8,692
19 法國 8,423
20 馬來西亞 8,136
21 俄羅斯 7,566
22 玻利維亞 5,567
⑷ 2021去印度做生意多嗎
不多的。全球疫情,做生意慎重。而且印度還是比較排外的。
印度是我們中國的鄰國,許多小夥伴們對印度還是感到比較好奇的,認為可以去到印度做一下生意之類的,小夥伴們肯定都知道,印度的人口也是非常多的,因為印度的發展較為落後,所以請一個印度工人的價格也大概在600-800塊左右,一般的人們是可以負擔的起的。
可是由於印度自身發展的比較緩慢的原因,在許多方面都無法達到我們中國小夥伴們的預期,基本上所有產品都需要人工來完成,所以在需求量大的時候請的工人也就是特別的多,可是銷售量卻沒有那麼理想的,所以十萬塊雖然確實能在印度做生意,但是卻很難將本金賺回來。
而且和印度人一樣,印度市場也有著自己的驕傲,很少有能夠接納外國人到此做生意,因為 他們認為這樣就會搶占他們的市場,讓他們無法盈利。
⑸ 中國每年有多少人去印度旅遊
源遠流長的宗教歷史,濃墨重彩的生活與景緻,優秀且精彩的電影,以及一言不合就跳舞……這是多數人對印度的印象評價,但實際上,真正走進印度的人並不在多數。
國家旅遊數據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中國公民出境旅遊人數13051萬人次。但印度國家旅遊部的數據則表明,這超過1.3億人次的中國遊客中,來到印度的僅有253128人次。
「相比之下,中印兩國遊客往來的密切程度還需要進一步加強。」8月28日,印度旅遊局中國區巡迴路演啟動,印度國家旅遊部部-長K.J.Alphons(阿爾方斯)攜20家來自印度的大型旅行社高級官員亮相北京。他在接受包括澎湃新聞在內的媒體采訪時表示,印度國家旅遊部將在北京開放區域辦公室,專門制定中國赴印度游戰略,同時准備了1億美元的預算在中國推廣印度旅遊。
為了將豐富的旅遊資源推廣出去,阿爾方斯說,印度已經在盡最大的可能完善旅遊基礎設施,「2020-年印度將成為世界上第三大民航市場。」他說,世界最好十大機場之中有4個都位於印度,印度也有很多品質在世界頂尖的知名五星級酒店,同時還不斷增加旅遊線路服務,開通了豪華旅遊專列。
近年來,中國出境游市場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引起全球旅遊業的各方關注。「快速增長的中國出境游市場對印度說是現在及未來發展的一個重點。」阿爾方斯表示,印度國家旅遊部將在北京開放區域辦公室,密切與印度駐華使館展開合作,除了實體辦公室之外,還會通過團隊制定中國赴印度游戰略,「我們准備了1億美元預算在中國推廣印度旅遊。」
「許多案例被媒體過度宣稱」
遊客最為關注的一點,是赴印旅遊的安全問題。近年來,時常有發生在印度的搶劫、強-奸等惡性-事件見諸網路,引起公眾對於印度社會的擔憂與恐慌。
8月28日,阿爾方斯在接受采訪時,也有媒體拋出了這個問題。他回應,實際上印度是一個整體上非常安全的國家,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會存在個體事件,印度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不可否認,之前的確曾出現過安全問題。「曾有一對瑞士夫婦在印度旅遊時遭受了侵犯。事件發生後,國家內政部-長親自去出面解決,我作為旅遊部-長,也專程到酒店去看望他們,他們出院後,也在隨後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也在專門為他們提供後續服務。出現此類事件,我們是絕不可能容忍的,但這並不代表印度的整體的安全問題。」
阿爾方斯說,印度高度重視遊客的安全問題,為此專門開通了遊客熱線1363,可提供12種語言的服務,去年接到了27.5萬余個熱線電話。而且,目前印度已經逐步形成了有高效的警-察體-系,在主要的旅遊目的地,都會提供重點保護。「安全對於我們來說是重中之重。很多案例是被媒體過度宣傳,導致人們對印度產生了很不安全的認識。」
同時他也表示,不管來自哪個國家的遊客,當來到另一個陌生國度時,希望他們能先了解當地的精神信仰和文化,並給予充分的尊重。
都怪媒體總是爆料印度黑料。
消息來自網易新聞。
⑹ 在中國哪個國家的外國人最多
韓國人,在我國境內居住的外籍人員數量排在前十位的國家是:韓國120750人,美國71493人,日本66159人,緬甸39776人,越南36205人,加拿大19990人,法國15087人,印度15051人,德國14446人,澳大利亞1328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