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普遮省經濟怎麼樣

印度普遮省經濟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4-01-07 07:58:00

A. 世衛發布新冠疫情死亡人數的統計數據,印度強烈反對,如何評價印度的態度

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新冠疫情死亡人數的統計數據,印度強烈反對,首先印度是心虛的一種表現,其次是印度本身存在的衛生條件差,另外是印度方面不希望讓世界的其它地區了解到當地的抗疫情況,還有就是印度對於自身的醫療條件不自信的一種表現。需要從以下四方面來闡述分析如何評價印度的態度。

一、印度是心虛的一種表現

首先是印度心虛的一種表現,因為印度對於自身的國家的一些基礎設施方面總是不自信的,這對於印度而言發展存在不利的影響,畢竟基礎設施可以更好地幫助經濟發展。

印度方面應該做到的注意事項:

主動公開對應的新冠期間的醫療數據,這樣子可以讓社會各界幫助其分析對應的發展情況。或許可以獲得更多的幫助。

B. 關於印度: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發表了一項有關中國與印度市場比較的調查報告,文中指出盡管兩個市場有相似之處,而且在推行經濟自由化和改革方面,兩國均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中國是處於領先地位。

《經濟學人》雜志這份「印度和中國專題調查」的作者西蒙·朗(Simon Long)指出,中國經濟發展優勝於印度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它起步較早,此外,在為貧窮階層提供教育和衛生保健,以及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方面,中國比印度作出更多的努力。兩者相比之下,中國的改革開放步伐更多,因此也取得了更大的成果。

中印兩國面臨著同樣的挑戰:失業、地區差異和農民貧困都是首要的經濟問題。兩國人口眾多,對資源的需求也相應提高,如何防止環境污染也是重要的課題。西蒙·朗在調查報告中認為,印度需要學習中國的經濟模式。

印度經濟發展被超越

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才超過印度。此後,兩國經濟均高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印度GDP每年平均增長5.6%,在1991至2003年每年平均增長5.8%。中國的增長幅度相當,但其起點更高,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GDP增長平均每年為9.3%,在1991至2003年則為9.7%。

由於印度人口增長較快,兩國的人均GDP差距便更大。在1990至2003年期間,中國的人均GDP年均增長8.5%,而印度為4%。2003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達1,100美元,而印度僅為530美元,換算為人均購買力後,中國比印度富裕70%。

在國際貿易方面,中印的差別更加明顯。1990年,中國佔世界出口和進口的份額分別為1.9%和1.6%。到2003年,中國佔世界出口和進口的份額增至5.8%和5.3%。去年,中國的雙向貿易增長36%,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僅次於美國和德國。然而,印度的雙向貿易額還不到世界總額的1%。

由於經濟迅速增長,中國的貧困水平顯著下降。在1981至2001年期間,中國日收入低於1美元的人數大約減少4億。在1977和2000年期間,印度貧困人數減少6,900萬。現在,35%的印度人日收入低於1美元,而17%的中國人日收入低於1美元。

世界看好中國經濟

導致中印兩國經濟增長速度有別的主因是「外國直接投資」(FDI)。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吸引FDI最多的國家。去年,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額達600億美元,是印度的12倍。中國對外國投資者有兩大吸引力:巨大的潛在國內市場和便利的出口環境。

據一家跨國公司估算,中國可支配消費收入的人口達3億人,這遠遠多於印度的5,000萬人。此外,中國擁有優越的基礎設施,例如它的高速公路總長3萬公里,是印度的10倍。同時,中國每1,000人擁有的移動和固線電話數量是印度的6倍。

印度的優勢仍然是其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層和法律、機構和金融市場等「軟基礎設施」。在高端市場上,印度有大量英語流利的技術人才,而在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方面,中國工人則在基礎教育方面有很大優勢。

隨著更多外國投資者青睞中國,有利投資者的合作項目日益增長,中國加入WTO也令其經濟活動自由化進程比印度快得多。

工業和農業

盡管印度有知名的IT專長和繁榮的外包產業,但這與廣大群眾並不相干。整個IT行業大約只有100萬名從業人員,其產值僅佔印度GDP的4%。西蒙·朗認為,印度製造業增長速度遠低於服務業,而且提供很少就業機會,這是令人擔憂的現象。2002年,印度製造業只吸納了620萬勞動人口,而中國製造業卻有1.6億名從業人員,中國已經成功地變成了世界工廠。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推行改革開放,這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而且為新的鄉鎮企業輸送數千萬員工。印度不可能發生這樣的奇跡,但是它仍需努力令農民從農場轉往工廠工作。

目前,印度農村人口約占總人口的70%,而中國農村人口佔60%。中印兩國面臨著同樣的農業問題:生產率低、農場規模小、農民在改進生產方面作投入的能力有限。

競爭對手還是合作夥伴?

事實上,中國和印度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競爭對手。雖然印度可能以中國為標准衡量其經濟增長和國際影響,但中國是以美國為比較對象。另外,中國與印度的關系正在變化。目前,兩國外交關系十分友好,並且雙邊貿易繁榮。西蒙·朗估計印度和中國將成為「競爭性合作夥伴」。印度擔心中國可能取代它在IT服務和外包輸出方面的領先地位,只需幾年,中國就能夠造就與印度數量相當的軟體工程師和會說流利英語的大學畢業生。鑒於它在全球經濟中的巨大影響,中國可能會取代印度這項毋容置疑的競爭優勢。

更重要的是,印度是否能在出口型勞動密集製造業方面與中國分庭抗爭。這是印度經濟增長趕上中國在過去20年達到的水平的唯一途徑。印度希望成為出口大國,但在發生重大變革之前,它不可能達到這個目標。

在今後幾年,中印兩國都面臨著解決地區差別的巨大挑戰,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將有助於決定它是否能夠保持目前的高增長率。對印度來講,這也將決定著它是否能夠提高目前的增長速度。西蒙·朗指出,假如印度不著手第二度大刀闊斧的變革,它不可能達到中國的增長速度,更談不上趕上中國的發展水平,這種改革目前看來不大可能,但並非絕不會發生。

資料:《經濟學人》雜志

C. 各位大俠,急求印度孟買介紹!

◆ 孟買介紹

孟買是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面積 603 平方公里,人口 1.256 千萬( 1991 年人口普查),目前約有 1400 萬。今天的孟買高樓林立,街道寬闊,維多利亞式的樓宇和新式的摩天大廈交相輝映。南部是全市的精華所在,高入雲天的宏偉建築和繁華似錦的商店、飯店、酒店大都集中於此,其中有歐式古典建築,有融合亞歐風格的東西合璧建築,也有華麗壯觀的印度式房屋。孟買領區在擴大中印經貿往來中環境最好、潛力最大。孟買領區在擴大中印經貿往來中地位和作用獨特,發展我國與孟買領區經貿往來,對於落實中央對印度工作方針,改善中印關系,發展雙邊經濟貿易,具有戰略意義。

孟買原英文名為 BOMBAY ,馬邦政府於 1995 年改名為 MUMBAI 。

從海上來到孟買,首先看見海濱上聳立著一座氣勢宏偉壯觀的拱門建築,它面對著浩瀚的印度洋,背後則是幅員遼闊的印度原野。這座建築就是蜚聲全球、象徵印度國門的 「 印度之門 」 。人們一邁入印度之門,就標志著已經踏上了印度的國土。

早在 300 年前,孟買還是一個高里族漁民居住的海島小村莊,它距離大陸 16 公里 ,不被人們所關注。 1534 年,葡萄牙人佔領這里。 1664 年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嫁給英王查理二世,孟買作為嫁妝轉讓給英國,自此成為英國統治印度的重要據點之一。 1869 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孟買成為來自西方遠洋貨輪的第一個停靠站,它地位日漸重要,曾為英國海外最主要的貿易中心之一。

孟買最初是由大小七個島嶼組成,市區最初建在 65 平方公里的孟買島上,隨著城市擴展及墾荒規劃的實施,於 19 世紀將鄰近的 7 個玄武岩小島由堤道、防洪堤聯成一體。其後,市域北展到撒爾塞特島與南亞次大陸相連接,成為伸入阿拉伯海中的半島 —— 大孟買。今日的孟買已躋身世界十大城市之列,為印度第一大海港。

孟買是印度的第一大城市,西海岸最有活力及最具國際性的大城市,號稱印度 「 西大門 」 ,是外來文化與傳統的南亞文化最初結合地,它以古老而新穎的風韻展現在世人面前。除本國民族外,孟買還有大約 60 多個國家的僑民,人們通過貿易和文化交流等活動把世界各地的語言和風俗帶進了這里,使孟買不僅包容了整個印度的文化風貌,而且超出了印度的范圍,所以人們給孟買冠以 「 小印度 」 的稱號。早在 20 世紀初期,孟買就存在有 62 種語言和方言且不斷增多,現在,孟買 3/4 的小學使用馬拉地語,其餘則分別使用其它 9 種主要語言,如英語、印地語、古吉拉地語、坎那達語、康卡尼語等,居民使用的方言和土語更是多不勝數。至今,世界上還沒有哪一個城市能像孟買一樣有如此眾多的宗教,民族和復雜的文化,因此,人們稱孟買是 「 人類學的博物館 」 。孟買半數居民信奉印度教,其他則包括了全世界幾乎所有的宗教。在孟買市內,印度教廟、伊斯蘭教清真寺、基督教大禮堂,還有佛廟隨處可見,比比皆是。孟買還是拜火教的聖地,雖然拜火教分布於全世界,但教徒極少,全世界不過 10 萬教徒,而其中孟買就有 6 萬。多少年來,生活在這座海濱城市的不同宗教的信徒們,一直堅持保留著自己的宗教特色,他們盡管朝夕相處,耳濡目染,孟買始終沒有成為一個 「 熔爐 」 ,將他們 「 熔 」 為一體。

孟買是印度全國工商、金融中心,素有印度「商業首都」和「金融首都」之稱,印度人常稱其地位相當於上海在中國的重要程度。孟買是印度儲備銀行(央行)、進出口銀行總部所在地,集中了全國 50 %的現金流量,全國 70 %的股票交易在孟買股票交易所進行;是西部鐵路、航空樞紐,瀕臨阿拉伯海,是天然良港,全印 60 %的集裝箱進出口通過孟買港,印度百強企業中的 52 家以及全國最有影響的商會聚集於此。 2002 年 1 月份,印商會在孟買成功地為朱總理舉辦了有 400 名企業家參加的工商午餐會。目前,孟買工廠總數佔全國的 15 %,紡織業佔全國的 40 %,外貿佔全國的 50 %。機械工程、汽車、化工、石油製品、造船、制葯、膠卷工業發達。在孟買的特隆貝,有印度原子能研究中心和核電站。孟買也是印度西部的鐵路、航空樞紐,國家郵政總局設在孟買。

印度電影聞名於世,而印度的許多電影都是在孟買拍攝的,故孟買有 「 印度的好萊塢 」 之稱。印度絕大多數電影製作廠都設在孟買,如拉傑格普爾製作廠、迦爾製片廠、菲勒密斯坦製片廠、摩合布薄製片廠等,一些電影單位和報刊雜志也設在這里。在市區西郊 40 公里 處,有一座被稱為 「 寶萊塢 」 ( Bollywood )的電影城,規模僅次於美國的好萊塢,但它建於 1947 年,佔地 615 公頃 ,是個電影拍攝基地,每年拍攝電影、電視千餘部。令孟買人自豪的是被稱為 「 印度電影之父 」 的狄拉吉 · 戈溫特 · 巴爾吉( 1870—1994 )誕生在孟買,他用電影技術生動地表現了印度神話和歷史傳奇故事,他拍攝的影片深受各階層觀眾的歡迎。走在孟買的街頭,到處都是掛有五光十色的電影海報的大小電影院,據說,孟買普通市民一年要看 50 場以上的電影。

印度孟買景點介紹
象島

是孟買最主要的參觀旅遊點。位於印度門東北11公里處。島上有4座在岩石上鑿出的印度教廟宇,概建於公元450-750年間,當時該島以「城堡城市」著稱。16世紀葡萄牙人在島上登陸地點附近發現一尊獨石圓雕的大象,因此就用葡語大象為該島命名。
象島古稱(Charapuri),即「有許多洞窟的地方,約公元6至8世紀,德乾地區的遮盧枷人和拉什特拉庫塔人在這里的沙石丘陵中先後開鑿了7座石窟,其中最有名的是保存尚好的第一窟濕婆神廟。所謂象島石窟,通常特指這座岩鑿濕婆石窟神廟。洞內有許多大型石刻,刻畫了有關濕婆神的種種傳說,包括關濕婆神同帕爾瓦蒂女神的婚禮,以及濕婆神戰勝蘭卡魔王的故事。
開放時間:除周一外,每天對遊客開放。
進島遊船時間:第一班船9:00開船,最後一班船14:30開船;返程第一班船12:30開船,最後一班船18:00開船。

印度門

位於孟買城阿拉伯海濱,孟買西郊40公里處。1911年為紀念英國王
喬治五世在此登陸而建。為古吉特拉式建築,頂部有4座高聳的塔樓。
印度門是游覽孟買的必到之地,此門是孟買的象徵。其建築設計融合了
印度和波斯文化的特色,與法國凱旋門極為相似。現在已成為印度的標
志性建築,也是政府迎接各國貴賓的重要場地。

海濱大道

環繞貝克灣的海濱大道一向是最讓人嚮往的地方。印度稱孟買是「印度城市中的皇後」,而聞名遐邇的海濱大道就是「皇後的項鏈」。建於1920年,面對著阿拉伯海,形似一彎新月,鑲嵌在美麗的海灘之上。大道兩旁是截然不同的風景:一邊是錯落有致的高達二三十層的樓群,組成了人造的懸崖峭壁;另一邊則是茫茫的阿拉伯海,波光粼粼。這一帶是繁華的商業區,商店餐廳鱗次櫛比,小推小販隨處可見。
海濱大道是一個消閑的絕好去處,那數公里長的海灣大堤吸引著無窮無盡的人流。每日今傍晚時分,人們紛紛擁向這里,在輕松乘涼的同時,還可享受一番孟買海灣獨有的風情。

阿旃陀石窟

位於馬哈拉施特拉邦,德干高原西北部阿旃陀的丘陵地帶。曾是佛門弟子在雨季修身養性、研讀經書的地方。直到1819年,被英國狩獵者無意間發現,阿旃陀石窟的風采再度蜚聲於世界。
阿旃陀石窟的建築形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支提洞,意為佛殿,是藏放舍利的塔廟;另一種為毗可羅洞,即僧房,是僧人居住、講學、集會、修道的場所。佛殿頂部呈拱形,平面是馬蹄形,殿中排列著數十根石柱,把殿分為內殿和中殿,內殿後部設有佛台。僧房是正方形,洞的正面有石柱,前方有走廊,中間為集會的場所,三面圍以僧人的住房。這里共有29窟,9、10、19、26、29號窟為佛殿,其餘均為僧房。
阿旃陀石窟中有大量的雕刻、壁畫。雕刻分為雕像和浮雕兩類。壁畫主題是宣揚佛教。除此以外,壁畫中所描繪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世界。畫面還涉及廣泛的社會生活,這種種描繪戲劇性的時代生活場景,無不以明快、生動的筆觸表現得淋漓盡致,從而也成為印度繪畫史上最完美的典範。

維多利亞火車站

位於孟買市中心的維多利亞火車站。它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築,建成於1887年,至今仍在使用中。

維爾斯王子博物館

在威靈登環回區(Wellingdon Circle)北面,建於1905年,以威爾斯王子(即後來的喬治五世)得名,是印度最大的博物館之一。該館為英國建築師設計,具有16世紀穆斯林建築風格,主體結構為三層穹頂式建築,主體部分以玄武石為建材,宏偉壯觀。博物館坐落在花園之中,環境優美。
館內收藏著印度各個時期的古典藝術品和雕刻,展館分為,考古文物、藝術品及繪畫、外國文物等幾大部分,其中將我國及日本的珍貴文物單獨陳列在一個展廳內,據說在印度尚屬首例。
開放時間:10:00-18:00,星期一休息。
門票:2盧比,星期二免費。

孟買是印度最大的商業城市,是英國殖民時期在一座漁村的基礎上填海建立起來的。這里高樓林立,是印度最洋化的城市。 孟買是印度全國工商、金融中心,素有印度「商業首都」和「金融首都」之稱,印度人常稱其地位相當於上海在中國的重要程度。孟買也是印度西部的鐵路、航空樞紐,國家郵政總局的所在地。

文字介紹

孟買原為一個小漁村,由7個島嶼組成。英國人通過
走進古村落觸摸活化石 把古老的長城留給子孫 走進地下鐵賞獨特風景 聚焦國內知名企業 填海把七個島嶼連接成了一個半島,並修建城堡和商港。今天的孟買高樓林立,街道寬闊,維多利亞式的樓宇和新式的摩天大廈交相輝映。南部是全市的精華所在,高入雲天的宏偉建築和繁華似錦的商店、飯店、酒店大都集中於此,其中有歐式古典建築,有融合亞歐風格的東西合璧建築,也有華麗壯觀的印度式房屋。

孟買是印度全國工商、金融中心,素有印度「商業首都」和「金融首都」之稱,印度人常稱其地位相當於上海在中國的重要程度。孟買也是印度西部的鐵路、航空樞紐,國家郵政總局的所在地。

在孟買聚集了各式各樣的人種,國際色彩濃厚,堪稱為民族的大熔爐。除了本國民族成份外,還有大約六十多個國家的僑民。在語言上,3/4的小學使用馬拉地語,其餘則分別使用其他9種主要語言,而在成年人中,各種方言土語更是數不勝數。孟買有半數的居民奉印度教,其他則包括了全世界幾乎所有的宗教。在市內可以看到印度教廟、基督教大教堂、伊斯蘭教清真寺,還有佛教寺廟等。因而孟買素有「小印度「之稱。

孟買的亮點要數可拉巴地區。入夜後的可拉巴,一片燈紅酒綠,暗巷中陳舊的古董小鋪,堆滿了18世紀皇家望族沒落後流散的珍奇異寶;18世紀末頹廢派的沙龍餐廳內部飾以嵌鏡的大理石;老裁縫店仍為顧客設計縫制馬褲、領帶、領結。這些街頭小店對於傍晚漫步其間的遊人來說,彷彿時空錯置的奇景。

D. 華人美女獨自旅遊印度,聽說孟買發展和上海差不多,這是真的嗎

這是一個在印度 旅遊 的華人小姐姐,名字叫做賴奕璇,她是一個新加坡華人,還是一個小提琴手,如今她正在印度孟買獨自旅行,長久以來 她對於印度文化都很感興趣,甚至將去印度旅行作為遺願清單的一項,最後 果真來到了這里 旅遊 ,只不過是自己一個人前來,小姐姐其實已經結婚了,她沒有告訴丈夫自己要去印度 旅遊 ,所以當丈夫聽到她離開家,要到印度 旅遊 的時候,還叫她不要這么做 趕緊回來,但這個新加坡姑娘沒有聽從,她覺得她對印度真的太好奇了,必須親身前來體驗一番,所以 得不到諒解 那就獨自前往,來到印度的第一站,她選擇印度最著名的城市,那就是孟買,在來到孟買之前,她很早就聽說孟買是印度的經濟中心,這些年發展下,如今已經不遜色中國上海,成為亞洲新經濟引擎,那麼這到底是真的嗎 ,現在我們就跟著她的腳步一起去看看吧。

這里是新加坡姑娘居住的酒店,其實你能夠發現,孟買是不缺乏高檔的酒店的,不管是飲食還是裝修風格,都不輸給任何國家正余答的高檔酒店,作為音樂家,小姐姐並不缺錢,來到印度也沒有所謂窮游的看法,所以她居住的是孟買的豪華酒店,還配備了專門的司機和導游,這就是奕璇的私人司機,這個司機叫做拉吉,新加坡姑娘聽說了他居住在貧民窟,所以來到這里的第一站,她准備去看看拉吉的老家,拉吉告訴小姐姐,孟買貧民窟居住的並非都是窮人,更多的其實是普通老闆姓,因為無法承擔孟買高昂的房租,所以選擇在貧民窟內生活,但裡面的生活並非想像中那麼窮苦潦倒,雖然房間面積很小,但生活需求是不需要擔心的,而從街邊的風景,你可以清楚的看到這一點,路邊雖然沒有發達城市那麼先進,但還算還是井然有序,當然 這里的確有很多特別窮的家庭。

站在高處的瞭望台下,這是當地貧民窟 旅遊 的指定觀賞台,別的國家 對於貧民窟,都是遮遮掩掩的,不希望被別人看到,但在孟買這里確實相反的,如今貧民窟旅行已經成為印度 旅遊 社的項目之一,你可以站在高處欣賞貧民窟裡面的風景,這瞭望台下面的,就是貧民窟的洗衣廠,印度有很多這種名叫「千人洗衣廠」的地方,這里就是著名的都比嘎特,也叫多比河壇,是孟買的一個露天洗衣店,距今已經擁有150多年的 歷史 ,備受外國遊客的喜歡舉慧,在拉吉和導游拉里的介紹下,新加坡姑娘才知道,這其實是英國人建造的,是為了解決城市衣服,無法得到有效清理而設立的,他們這里修建了一排排的露天混凝土,每一個都裝有著 鞭笞石,讓工人在這里洗滌,現如今孟買 酒店和醫院等地方的衣服和床單,幾乎都是在這里清理的,並且它還解決了當地的就業情況,這里每年的營業額超過10億盧比,每天有18至20個小時,會有超過2萬人在這里工作,在這里浸泡 擦洗 染色和漂白衣服,然後用繩子晾乾,在整齊地進行熨燙,最後將洗好的衣服送到孟買的各個地方。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地方,解決了清理問題,解決了內城區的水源污染,解決了貧民的就業困難,當然 這里的工資並不高,當地的洗衣工一天的工資不足2美元,並且想要賺到2美元,每天至少要清洗1000件衣服,聽到導游這么說,新加坡姑娘感覺有點震撼,這樣的工資是她在新加坡無法理解的,但導游告訴她,在這里就是這樣,不過雖然他們一個月的工資只有60至70美元左右,但這里的物價水平並不高,所以還是能夠生活下去的,孟買有著最富裕的土豪,也有最窮的百姓,小哥覺得這並不奇怪,因為即便是美國 也有富人和窮人的差別,世界上 所有的國家都是一樣的,孟買自然也不例外。

而觀賞完都比嘎特,下一站導游帶她去的,則是另一個和這里截然相反的地方,那就是印度南部的馬拉巴爾山區,這里有個更直白的說法,叫做印度富人區,可以直接俯瞰孟買巴克灣的美麗風景,房價不輸給世界多數的發達城市,在這里 旅遊 的時候,或許是很少看到漂亮外國姑娘,新加坡姑娘還被當地富婆要求合影,整個馬拉巴爾山區有很多的花園,裡面景色都十分美麗,這也是為何孟買經常會被印度人,拿來對標上海的原因,這里的富人區代表的是印度最高的生活水平,景色有花園,人文體現在富人區內的圖書館,其典雅的風味,在奕璇看來,絲毫不遜色新加坡的任何一個圖書館。毀大

而除了這些之外,孟買自然也是不缺乏景點的,下一站 導游帶領奕璇來到印度門,這是孟買的地標建築,是為了紀念第一位,蒞臨印度的英國國王建立的,它被稱為紀念英國殖民 歷史 的「征服和殖民」的象徵,也是印度獨立後,最後一批英軍離開印度的紀念碑,如今已經成為當地最著名的 旅遊 景點,在印度門的對面,是印度最有名的五星級泰姬瑪哈酒店,曾經接待過世界最著名的總統貴賓,所以這里每天都會大量的遊客,新加坡小姐姐此時已經發出感嘆,不過在這里 她也變得很忙,或許是因為很少看過外國美女的原因,這里很多人都要求和她合影,其中大部分都是印度男性,從他們的裝扮來看,不難看出這些印度人都頗有身家,其實不建議在印度單獨旅行的姑娘,接受這么多的留影合照的,因為這並不安全,不過想到自己身邊還有導游,這個姑娘熱情地接受了所有合影邀約。

有貧民窟 有富人區,也參觀了印度最出名的理工大學,今天旅行的最後目的地,新加坡姑娘將它定在了克勞福德市場,去了解一下印度普通人,或者說中產階級的生活面貌,這里是南孟買最著名的市場,在維多利亞車站的對面,幾乎什麼東西在這里都有售賣,從批發水果、蔬菜、家禽到衣服,從服飾到材料到玩具到珠寶,甚至是寵物在這里都能夠看到,整個克勞福德市場,號稱印度的百寶袋。所以它的地位非常高,是附近所有居民每天賴以為生的地方。

E. 印度GDP增速為啥能達到世界前列

印度現在的GDP增速之所以高,和當年中國高增長有點類似,但又有區別。綜合起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經濟總量小,增速快。2018年,中國的GDP摺合美元約為13.6萬億,美國高達20.494萬億美元,印度則約為2.716萬億美元。相比較來說,印度的經濟基數要少很多。印度每年增速7%,增量約1500億美元。而以美國和中國的經濟總量,就要達到約1.4萬億和1萬億美元。所以,印度現在的經濟情況,增速容易高,可以排在世界前列。等有一天,印度經濟總量達到10萬億美元的時候,增長速度自然就會降下來。

二是印度改變了經濟統計方式。為了GDP總量大起來,印度可謂煞費苦心。比如,路邊攤和夜市中的小個體商戶的經營活動,在別的國家是不被計入GDP總量的,而印度偏偏計進去了。再比如,印度生產了一輛印度國產車,強行與市場上的奧迪車強行等價。總之,還有其他奇葩的統計方式,人為增加GDP總量的意圖十分明顯。

三是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等 社會 投資確實存在很大的增長空間。印度這些年來,在 社會 投資這塊,欠帳非常多。莫迪總理上台以來,在這方面有所重視。為此,印度還加入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爭取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相比西方發達國家,印度在 社會 投資這方面,做的相對好些,能夠帶動GDP增長。例如,印度正在籌劃建設高鐵,將項目給了日本。可惜的是,兩年過去了,項目還停留在征地階段。

四是印度正處在人口紅利高峰期,正承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轉移。印度人口世界第二,勞動力人口多,價格便宜。近幾年,由於中國的勞動力價格增長,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向東南亞和印度轉移。目前看,效果不好,但仍擋不住一些企業去試水。企業的增多,自然拉動了GDP增長。

從以上情況看,印度的GDP增長速度有點華而不實,虛的成份大。但為什麼印度急不可待的要提高GDP增長速度呢?我以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印度一直想和中國比,不願意輸給中國。中國和印度的恩怨由來已久,從建國哪天起就想壓中國一頭。1950年1月印度成立,第一任總理尼赫魯發起了不結盟運動。印度自認為是不結盟運動領袖,哪個時候開始就沒把中國放在眼裡。上個世紀開始,中國進行了轟轟烈烈的經濟改革,到現在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打了印度的臉,印度精英人士十分不服,急切想在經濟上證明他們比中國強。因此,印度計算GDP的做法得到了認可。

第二,莫迪為了政權的需要。莫迪在當選印度總理前,任古吉特拉邦首席部長,經濟改革成績驕人,全國上下對莫迪的期望很大。為了給選民一個交待,莫迪上任後,經濟必須有良好的表現。同時,也為了連任,印度的GDP增速就要高。經過印度的努力力,果然GDP增長速度提高了,莫迪也不出意外連任了,開啟了第二個5年任期。

第三,印度想盡快成為世界強國,不管是在軍事、政治、經濟上都想盡快成為強國。在軍事上,印度不惜花重金擁有航母,進口國外先進武器。印度不僅沒把周邊國家放在眼裡,甚至把上個世紀六十年與中國的軍事交鋒的失敗做為恥辱,想找回顏面。去年還發生了洞朗軍事對峙。

政治上,不僅吞並了錫金,還想方設法控制尼泊爾、孟加拉國等。同時,印度聯合日本等國家,一直想擠進聯合國常任理事國里。今年,印度已經第交次提交進入常任理事國的申請了。

經濟上,印度努力提高經濟增長速度,因此才有了不惜改變統方法,也要讓經濟增速提高,以便在經濟上成為富國。

綜合起來看,印度經濟增長速度確實挺快的,但給人的感覺是虛胖,並不被世界其他國家認可,印度經濟也並沒有象其增長速度哪樣活力四射。印度想在經濟上成為強國,還應該扎扎實實的做好基本功。

1991年的時候,印度的GDP是2700億美元,2018年印度的GDP是2.7萬億美元。

27年的時間印度的GDP增長了10倍。

1991年的時候,世界GDP總額是23.9萬億美元,2018年世界GDP的總額是85.8萬億美元。

27年的時間一共增長了3.6倍。

這期間印度GDP的增長速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8倍,其增速遠超世界平均水平!

那麼,印度為什麼取得這樣的成績呢?

2018年,印度的GDP總額是2.7萬億美元,人均GDP為2134美元,位於世界第137名。

2018年,世界人均GDP是1.1萬美元,差不多是印度的5倍。也就是說,印度經過了27年的超高速發展,雖然他的年平均經濟增長速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8倍,但是印度的人均GDP只有世界人均GDP的1/5。

這是代表了什麼呢?

2018年,蒙古的人均GDP大約為4100美元,也就是說蒙古人均GDP大約為印度的兩倍。

眾所周知,蒙古是一個非常落後的國家,這個國家只有兩大支柱產業,農牧業和礦業。

蒙古的農牧業佔到了勞動力人口的大約1/3,但是只有4000多萬頭牲畜;礦業也主要依靠外來跨國公司的幫助才能生產,否則只能抱著金碗要飯吃。

(蒙古市場)

這種落後的經營模式竟然讓蒙古的人均GDP達到了印度的兩倍,可見印度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是處於一個比較低的狀態。

而且,這還是印度保持了27年的高速發展之後才達到的一個高度。

印度的人均GDP低,人工勞動力也極為便宜,於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輕松接收了一些低端製造業之後,獲得了比較高速的增長。

於是,人工費上升了,但依然屬於世界上收入最低的國家范圍。

印度外貿極為活躍,每年出口額超過了GDP的10%。

目前印度一共和190多個國家有經貿往來,其中共出口了7500種商品,並從140多個國家進口了6000種商品。

印度出口的主要商品為精煉石油、寶石、貴金屬、車輛、機械、化學品、制葯、穀物、鋼鐵、紡織品和電子產品等。

其中,寶石和貴金屬出口佔比最大。

以2017年的數據為例,當年印度出口的寶石和貴金屬總價值多達400多億美元。

第2類就是精煉石油,當年出口的總價值有300多億美元。

第3大類就是紡織類產品,出口總價值多達300億美元。

這三類產品總價值多達上千億美元,在印度出口的商品中佔到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但是,此三類產品或者為印度的傳統優勢商品,比如寶石和貴金屬;或者是低端勞動密集型產品比如紡織類產品,共同特點是 科技 含量低。

當然,目前世界各大跨國公司也在印度布局高 科技 產業。所以印度的電子行業、機械行業、 汽車 行業這些年發展都極為迅速。

印度是一個巨大的發展中國家,這樣的國家想要獲得持續的發展,就必須要和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建立起密切的經貿關系。

因為,依靠發達國家的巨大市場,才能夠拉動國內經濟的發展。

畢竟作為一個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印度國內的老百姓消費能力是比較弱的,國內的市場相對來講對經濟的貢獻並不大,也難以形成一個良性的內循環。

而依靠低廉的勞動力成本,更是其競爭力的依託之一。

理論上,印度的出口額應該遠超進口額才對,但事實不是如此。

印度的產品在世界范圍內的競爭力其實很差,所以雖然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印度卻不是一個貿易順差國,而是一個貿易逆差國。

根據印度工商部公布的2017年11月的進出口數據顯示,當月印度出口總額為261.9億美元,同比增長30.6%,看上去數字非常亮眼對嗎?

如果僅看印度的出口成長,確實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但是印度在2017年11月份卻進口了總額為400億美元的商品,同比增長19.6%。

雖然按照增長率來看,進口比出口增長要低的多,可是從總額上來看,卻讓印度在當月擁有138.1億美元的貿易赤字。

而在當月印度的進出口清單上來看,印度當月石化產品的出口增長了47.7%,而石油的進口卻只增長了39.1%,這說明印度對石化產品例如燃油的消費能力在降低。

這似乎預示著印度國內的經濟活躍程度正在降低,換句話說印度早在2017年就面臨著國內經濟疲軟的難題!

進入到2019年以來,按照英國人的報道,印度獲得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可見,最近這兩年印度的經濟正在接受著嚴峻的考驗,在未來他是否還能恢復快速發展已經是個未知數了!

根據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印度GDP約為185.77萬億盧比,同比增長7.4%,以美元計算,2018年印度GDP約為2.72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七。近年來印度的經濟發展比較快,基本上保持在7%以上,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印度的經濟增速是最快的。

印度經濟發展很快,一方面是因為印度經濟發展水平低,後發優勢大。印度經濟規模雖然不小,但印度是一個有著近30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以及超過13億的人口,2018年印度的人均GDP才剛突破2000美元,是一個比較落後的國家。而且印度正處於人口紅利期,印度也積極進行經濟改革,發展製造業,大力吸引國外資金、技術和產業轉移等,因此印度經濟發展比較快。

另一方面,印度經濟增長快,與它修改GDP統計方法不無關系。2015年初,印度政府調整了GDP統計方法,以市場價格而非要素價格作為衡量GDP增長的基準,將基準年從2004-2005年切換至2011-2012年。通過修改統計方法,原本2014年的經濟增速只有4.7%,按照新的方法計算,調整為6.9%。到了2015年印度的經濟增速已經升至7.6%,超過中國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當中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

為了提高GDP,印度甚至把牛糞、羊糞摺合成肥料計入GDP當中,還有金銀商品當儲蓄、灰色收入等也計入GDP當中……因此印度新運行的GDP統計方法,受到了各方的質疑和批評。

在人均GDP很低,比如印度這個階段的時候,經濟增速短期內拔高不難。受中國經濟發展直接間接的拉動,亞洲所有落後國家在世界上的排位都有進步。

但可持續發展很難,真正通過持續不斷的高速增長從窮國成為發達國家的,只有韓國新加坡兩個。這兩國在從上世紀60年代起的經濟改革以來的60年裡實現了超高速發展,比中國有過之而無不及,才成為了發達國家。

這倆國家小,一家巨無霸企業或者一個比較優勢就足以拖動全國進步,而中國不行。中國靠的是一個領導集團變相實現這一目標。巨無霸企業或者領導集團有一個巨大優勢,就是一方面在沒有技術優勢時,可以用規模優勢壓倒對手直到形成技術優勢,韓國的三星,中國的開發區管委會就是這樣的存在;另一方面在沒有比較優勢時,可以有更長遠的規劃直至形成比較優勢,新加坡和中國的威權政府就是如此。

然而印度是巨型國家小政府,還是政策極度缺乏連貫性的民選政府,領導集團和長遠規劃他都沒有,所以印度無法成為真正的高速馬拉松選手。

印度近幾年的經濟增長的確非常快,在世界主要大國中,已經是增長最快的大型經濟體之一。同時在金磚五國中,印度的經濟增長也悄然躍居第一了。

印度經濟能夠得到快速增長,最關鍵的一點是全球化的持續推進。1995年,印度加入WTO,印度的經濟開始與國際接軌。而近幾年,隨著發達國家及新興國家的產業轉移,印度成為了承接產業轉移的最主要國家之一,經濟開始順勢起飛。

另一方面,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人口大國,且青壯年人口更是高居世界第一。這些巨量人口,在印度教育提升的情況下,其人口質量也突飛猛進,迸發了史無前例的人口優勢。這種優勢,在其他經濟大國也曾出現過,印度能夠因之實現快速發展,也實屬必然。

再則,西方發達國家對印度的扶持力度比較大,由於印度的區位優勢,以及廣袤的市場,印度成為了協助西方國家牽制周邊大國的最佳選擇。因此,西方國家在貿易中往往會給予印度優待,比如提供援助和低息貸款。同時,印度在國際上遭遇的貿易壁壘和貿易摩擦,在新興大國中也是最少的。印度面臨的國際環境,在所有新興大國中,無疑是最好的。

當然,還有一點,就是印度的快速發展,在莫迪上台之前,並沒有現在這樣明顯。而莫迪上台以後,印度的經濟增速突然出現成倍增長的現象。這裡面很大的因素,是莫迪改變了印度經濟的衡量方式。比如,印度的牛糞和垃圾等東西,也開始被計算在了經濟成分裡面。很顯然,這些並不公平的計算方式,也是印度經濟快速增長的直觀原因之一。

不過,無論怎樣,印度經濟的快速增長的確是一個事實。即便扣除水分誤差,印度也基本上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大國之一。以印度的增長態勢而言,印度在不久之內必將躍居世界主要經濟大國之列。

謝謝 財經 小秘書的邀請!

你還別說,印度的GDP增速在全球來說都是最快的,為什麼這么說呢?當然,我也不能空口無憑,我們先看一下最權威統計數據!

我們先看一下世界銀行對各個國家GDP增長率的統計數據!

以上是世界銀行對全球各個國家的統計數據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我們從上圖中就可以看到,在世界范圍內,經濟增比較快的國家可不僅僅是印度一個國家,甚至比它高的大有人在,比如在同期, 印度的增長率是7%,而利比亞是7.8%、柬埔寨是7.5%、象牙海岸是7.4%、塔吉克7.3%、幾內亞8.7%、越南7.1%、盧安達8.7%、孟加拉國7.9%等。

印度的經濟增長數據為什麼會這么快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印度現在經歷發展階段,正是我們中國九幾年正好經歷的階段,我們看一下那個時間段的中國經濟數據。

圖一

圖一是中國從六幾年到想在的GDP增長曲線,我們呢很清楚的看到,我們之前的經濟增長基本上都是保持高速的增長,但是在90年之前,每年的經濟增長由於 歷史 的原因和各種基礎設施的有待完善,我們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的波動幅度是比較大的。

但是在90年之後,我們國家的經濟增長就比較平穩,這也是我們國家一直追求的是穩步增長,國內經濟結構的調整的結果。

以下是中國歷年最詳細的統計數據。

我們看了上述的統計數據,其實印度等其他發展中國家中,經濟增長數據算是靠前的增長大國,這和我們國家的之前的發展類似,當然,業包括其他發展國家。

我們國家在2018年取得6.6的增速已經是非常的不容易了,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經濟的增站不光要看增速,而且要看經濟的總量,比如上面提到過的利比亞,柬埔寨等國家,經濟體諒比較小。而其他發達國家經濟體諒比較大,能夠保持這樣的增速是非常的不容易。

就好比是是差學生,滿分100分的試卷,如果你之前考個二十幾分,現在考到三十幾分,增速是比較快。

而比如美國,從80分增長到82分,增速雖然慢,但是經濟體量比你大的多!

上圖是各個國家的經濟體量

美國在一季度是5,265,015.5,歐盟是4,609,559.9、中國是3,481,440.7。而同期的印度是 711,975.7。

他們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

上述是我的觀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其實現在的印度有點像前幾年的中國!

現在的印度大部分的GDP來自人口紅利,以及龐大的勞動力市場,這也並不是說印度的高精尖產業不行,只是說他的高 科技 產業所佔GDP量體不大!

印度人的高 科技 人才其實是挺牛的,你去看看大公司的人才很多都是印度人,窺一斑而知全貌,好像印度人對高 科技 帶有先天優勢!但是由於印度本國的技術產業發展不完善,所以以很多的技術人才都在國外的公司就職!

而印度政府沒有實施過計劃生育,所以有龐大的人口基數,全球大部分國家的人口出生率現在都極低,但是印度的出生人口一直是正增長!

龐大的人口基數保證了印度經濟發展速度加快,並出去領先的地位!但是一旦人口紅利過去,而其他產業沒有跟上的話,那麼GDP增長率肯定會嚴重下挫!

就好像當年中國差不多,印度人口多,市場大,有利可圖,就引進外來的資本。也因為廉價勞動力,現在中國的勞動力價格越來越高,導致西方公司紛紛撤資,但不可能撤了就不找新地方啊,印度就是不二之選。我感覺就這樣,我就是一個大學生,有什麼講的不對的望見諒

以前一直不了解印度,這不前三天才知道印度是一個高度民主的國家,全民免費醫療的國家,有十萬印度人在美國矽谷工作的國家,他還算是白種人的國家,現在又知道了GDP增速非常快的國家。

印度現在的GDP增速平均在7%左右,是所有大國中增速最快的。這里主要是用大國之間作比較,因為有部分小國,經濟波動很大,有時可能會出現增長10%的情況,不具有參考價值。

榆次同時,在全球主要大國中,美國的GDP增速不到3%,歐洲老牌發達國家德國、法國等均在1%上下,至於俄羅斯也是不到2%的增速。所以印度的增長速度的確很給力,這其中有什麼願意呢?

實際上經濟越發達的國家, 消費增長的速度越慢

其實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速永遠都沒那麼高,像歐洲發達國家,德、法、英等國增速一般就維持在1-2%這個階段,美國經濟好點,也不到3%。但是反觀印度。越南這些國家7%左右的增速比較普遍。

這是為什麼呢?這和一個 社會 的消費慾望有直接的關系。發達國家新增的消費慾望其實相對有限。在發達國家,房子、車子、遊艇、奢侈品包包等早就普及了。基本上就是該有的家庭已經有了,消費不起的家庭還是消費不起。

所以在歐洲 社會 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去年賣出1萬輛車,今年可能還是1萬輛,明年可能還是1萬輛。這只是一個簡單的比喻,就是發達國家的消費基本上是緩慢增長的。

但是印度這樣的低收入國家可不一樣,消費增長是很快的

而印度這樣的國家完全不一樣,從基礎設施到人民的日常用品,到處都是巨大的消費市場,到處都是經濟增長點。所以反而經濟增長很快。

還以日常常用品為例,在印度,手機、 汽車 、奢侈品遠遠沒有普及,這些都是巨大的市場。過去因為經濟不發達,印度人可能買不起 汽車 ,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每年可能會多出一百萬人口有足夠的錢去買車。與此同時的還有手機、化妝品這些產品的銷量也在上升。

這就是GDP增速的關鍵所在,當越來越多的人有錢,去買過去買不起的東西,那麼整個 社會 的經濟就會快速發展。

與此同時,印度有大量人口,也處在人口紅利期

我們不得不承認,人多的確是力量大,尤其是像印度這樣年輕人口佔大多數的國家。印度這兩年製造業也是增長很快,一個比較大的特點就是,印度利用自身優勢,吸引外國在印度投資設廠。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印度自建航母,戰斗機,雖然質量不咋地,在今年2月份和巴基斯坦的空戰,也遭到了失敗。但是說明一個問題,印度製造業還是有些底子的。很簡單的一個道理,當能造航母的時候,許多相關的基礎工業是沒問題了。至少比那些不發達的第三世界國家要強得多。

除了製造業之外,印度的服務業也是增長很快。比如印度軟體行業經常拿下美國的外包訂單;此次衣索比亞波音737MAX8墜毀,據說使用的就是印度人編寫的軟體。

總之一句話,印度年輕人多,製造業的水平比不上歐美,但是最起碼的工業基礎是有的;尤其是印度本身就是低端製造業,剛好適合印度的工業發展水平。

印度的龐大人口提供了勞動力和市場

現在的印度正處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其實 歷史 上韓國。日本都經歷過這樣的階段,也就是增速在10%左右,維持高速增長多年。但關鍵是印度能不能像韓國和日本那樣,真正掌握核心技術,從低端的工業鏈發展到高端階段,這才是最核心的額。

只是這真的容易實現嗎?拭目以待。

F. 西印度群島的重要產物及地位是什麼

翻開世界地圖,你准會發現一個令人費解的問題,美洲東部的群島竟被稱之為印度群島。美洲東部的群島與太平洋西部的印度相隔萬里之遙,兩處茫茫不相見,為什麼要稱之為印度群島呢?細細查究起來,這不能不說是哥倫布的「功勞」。當時的科學技術還不發達,地圓說還沒有為人類所證實。哥倫布是相信地圓說的航海家,他綜合前人的航行經驗,認為從大西洋一直向西航行,便能到達盛產各種香料和寶石的國家,並以此制訂出向西航行到達印度的計劃。當時印度的概念包括整個遠東,中國座落在印度大陸上,日本是印度洋的一個島。當哥倫布經過長達70天的航行,多數隊員疲憊絕望,瀕於瓦解嘩變之際,他們從晨曦中望見了一個小島,並舉行了庄嚴的佔領儀式,把那個小島命名為聖·薩爾瓦多,意為「救世主」。此後他又到達古巴、海地、牙買加、波多黎各、多米尼加、宏都拉斯和巴拿馬附近。哥倫布認為他所到的地方就是印度,所以稱當地的居民為印第安人,這個歷史上的大錯誤就一直沿襲下來。當歐洲列強企圖占據這些地方而殖民時,都以當地的名稱來為其殖民貿易公司命名,故都稱作印度公司。然而這兩地相隔實在是太遠了,且風馬牛不相及,為了區分,把設在遠東的公司命名為東印度公司。把設在美洲的公司,命名為西印度公司。歐洲列強通過這些印度公司,把罪惡的殖民觸角伸向遠東、美洲乃至整個世界。
英國第一個成立即度公司英國在16世紀,特別是在英王伊麗莎白時期,資本主義經濟有了顯著的發展,毛紡織業由初期分散的手工工場,逐步過渡到大規模的、集中的手工工場。東部和西南部的諾福克郡的諾里季,林肯郡的波士頓和埃克塞特成了制呢業的中心,英國的呢絨逐漸在歐洲市場上占居首要地位。與此同時,采礦業、造船業也發展很快,出現一批採煤中心和造船中心。各生產中心輸出頻繁,國內市場大為發展,倫敦已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在對外貿易方面,過去威尼斯和漢薩同盟的外國商人操縱著英國對北方國家和北歐諸國的貿易,到了16世紀全部對外貿易都已由本國商人經營。商人從國王那裡獲得特許,組織貿易公司,專營海外某一地區的貿易。1554年,莫斯科公司成立、專營范圍由俄國擴展到中亞和波斯。繼之而起的,有1579年成立的伊士特蘭公司,經營波羅的海沿岸的貿易:有1581年成立的勃凡特公司,經營地中海沿岸的貿易;有1588年成立的幾內亞公司,專門由非洲輸出黃金和向美洲販運黑奴。英國爵士追克率領海軍奉命阻止西班牙船隊,當它們向英格蘭或愛爾蘭前進時,盡量加以截擊,並阻止登陸。追克率領船隊在卡地茲,擊沉和焚毀西班牙船隻犯艘,並裹挾走了4艘補給的船隻;在卡斯卡斯灣使西班牙損失船隻24艘,貨物總值172000「達卡」;追克還在海上迫上了西班牙國王本人的一艘東印度船隻「聖菲立普」號,截獲貨物價值114000鎊。特別重要的是截獲許多記載有關東印度貿易的秘密文件,這些文件促使倫敦的商人在後來組成了東印度公司。
英國在都鋒王朝統治時期(1485~1603年)推行的對外政策是保衛英國資產階級的利益,與英國的主要敵人——西班牙進行斗爭。西班牙擁有最富饒的殖民地,商業上也是英國最危險的敵手。所以,戰勝西班牙是英國資產階級繁榮的必要條件。
英國人對西班牙無故艦隊的勝利,激起了一種在各個領域中大膽進取的精神,鼓勵一些船長從事東方海域的貿易航行,並已到達了印度,被稱為走向英國商業繁榮的第一個重要措施,是1600年女王伊麗莎白向東印度公司頒發的一張特許狀,授予它以15年東方貿易的專利權。
英國東印度公司第一個考察團團長蘭開斯特上尉與亞齊(蘇門答臘島)的蘇丹簽訂了貿易合同。他回來的時候,帶來了蘇丹呈交伊麗莎白的信和少量的胡椒,考察團的成就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蘭開斯特在途中遇到並搶劫了裝運有900噸香料的一隻葡萄牙貨船,這船貴重的貨物使得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第一次考察獲得成功。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董事會役在倫敦,由股東全體大會選舉出來任期一年的董事長1名和24名董事組成。
為了分享香料貿易,英國東印度公司初期的航向主要指向蘇門答臘、爪哇和摩鹿加群島。1608年英國試圖在印度建立商館。由於沒有足夠的武裝力量,東印度公司主要利用經濟的手段滲人印度。17世紀期間,東印度公司對大莫卧兒帝國主要採取派遣使節團、送禮、賄賂和幫助的手段,取得了在印度建立商站和經商的權利,以後又取得降低的、統一的關稅,最後就完全免稅,只是一年一反的要向莫卧兒王朝財庫納貢。英國人為了攫取當地商人的相當高的代價和賄賂,便賦予伊斯蘭教商人和印度教商人以在英國旗幟下不支付國內關稅進行自主貿易的權利,從而使當地商人集團和高利賃集團爭相投進了東印度公司的懷抱內。這些商人集團和高利貸集團後來成為英國奴役印度的幫凶。英國東印度公司通過免賒各種捐稅,在英國商站周圍建立起廣泛的土著中介人的集團。英國商人便通過他們來剝削廣大的小手工業者群眾。公司以租用村落來建立商站的簡單形式獲得最初的土地,然後以漂亮的借口把商站變成堡壘。
1603年,印度莫卧兒皇帝准許英國在蘇拉特居留。英國沖破了葡萄牙的阻撓,在蘇拉特建立了永久性的商站。隨後,英國人在亞格拉、艾哈邁達巴德、布羅奇布羅達建立商館。1668年英國又獲得了孟買。就這樣,英國人逐漸掌握了紅海諸口岸和波斯貿易的控制權,孟買也成為英國人在西海岸的主要殖民地。此後,英國東印度公司,積極將觸角向東南沿海和東北部伸展,不久就建立了設防的商館——聖喬治堡,並使之成為科羅曼德爾海岸英國殖民地的總部,管轄著東北部所有孟加拉、比哈爾和奧里薩等殖民地。鑒於莫卧兒王朝的孱弱招致的內憂外患,英國在印度逐漸推行「運用手裡的武力來經營一般的商業」。「建立這樣一種行政權和軍權的體制,並設法取得這樣大量的稅收以支持這二者……將作為未來任何時候在印度的一個廣大、鞏固和安全的英國領地的基礎」的政策。英國在其武力封鎖了孟買和西海岸莫恩兒王朝港口時受挫後,同意歸還俘獲莫卧兒船隻,賠償15萬盧布之後,獲得重新從事貿易的執照。1686年,英國和莫卧兒帝國發生戰爭。莫卧兒帝國擊敗了英國人的進攻,粉碎了英國海軍奪去吉大港的企圖,從而進人情和時期。在莫卧兒皇帝和地方政府的允許下建立商館,並在王公的默許下行使某種特權。根據英國的法律和特許狀,東印度公司在其殖民地區,擁有統治該地英國居民的權力;對印度居民則作一個柴明達爾(地方土邦主和部落領袖)行使權力。

荷屬東印度公司的殖民掠奪

荷蘭人於1602年成立了東印度公司。荷蘭轉口貿易的發展是和殖民掠奪直接相聯系約,東印度公司是個商業聯合組織,它從荷蘭政府獲得了某些行政權力。為了獲得最大的利潤,它從荷蘭政府獲得了好望角以東的通商壟斷權,並在其殖民領地把奴隸佔有制和封建生產關系強迫固定井保持下來,廣泛地利用政權機關凶暴地榨取波征服居民的各種產品。荷蘭公司使用一切手段堅決掠奪殖民領地,不讓半點出口產物落到競爭者手中。為此它規定印度尼西亞群島中各島的一切海上交通,只准荷蘭船或獲得菏蘭許可(納過稅的)的當地船隻往來。對沒有許可證而擅自來到邦達群島上的帆船船員,一部分給帶上鐐銬,一部分活活打死。
荷蘭東印度公司從「權力建立在實力的基礎上」的信念出發,在印度尼西亞竭力圖謀攫取經營重要貨物的壟斷權,排斥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國人、法國人和丹麥人,強迫印度尼西亞各島的土王尊重它的壟斷地位。為了便於監督丁香的生產,荷蘭東印度公司強令印度尼西亞人在安汶島上擴大種植丁香的面積,而把安汶島以外的所有丁香樹一律砍倒。班達人未經荷蘭人的許可將肉豆蔻賣給了爪哇人、馬來人和其他非荷蘭人的歐洲人。荷蘭東印度公司把班達島的15000多名居民幾乎殺光,其中有800人被擄往巴達維亞作奴隸,殘酷的待遇,繁重的勞動和非人的生活,僅僅6個月內就有176人不幸死去。
荷蘭東印度公司還把班達島上的土地分給荷蘭的退伍軍人。其他被征服的各島上,土地也被分配(或賣給)公司職員佔有,但公司職員必須承擔起把全部產品按嚴格規定的價格借賃給公司的義務。企圖把產品賣給他人者將受到嚴厲懲處。這種「私人土地」(荷語稱一塊土地為「北勒克」,擁有這種土地的人稱為。「北勒克所有者」),由固定在該土地上的居民或奴隸耕種,因而對奴隸的需要量很大,侵略時俘獲的戰俘數目不夠,於是組織起了專門掠奪鄰近島嶼居民的行業,當其仍不能滿足需要時,就從非洲等地購買大量的奴隸。但是這些「北勒克所有者」並不把產品賣給東印度公司,而是悄悄地賣給其他歐洲人,從中牟取巨額利潤。
更有甚者,荷蘭東印度公司還迫使印度尼西亞農民毀掉其休養生息的作物,去種植世界市場需求量很大的咖啡,並把全部力量投到咖啡樹的培植上面;當咖啡的價格在歐洲市場上跌落的時候,荷蘭東印度公司又強迫居民把他們千辛萬苦養殖起來的咖啡樹通通砍掉,當歐洲市場上的價格又上漲時,他們便又強迫印度尼西亞人種植咖啡樹。荷蘭人依靠血腥的恐怖手段進行統治,只要印度尼西亞人民有一點反抗的表示,荷蘭人就將他們一整島一整島的殺光。荷蘭人就是用這種極端殘忍的手段壟斷了香料貿易,在幾乎聚集歐洲各國商人的阿姆斯特丹的交易所中,以驚人的高價出售來自印度尼西亞的香料。荷蘭東印度公司已成為歐洲和東方各國壟斷貿易的商品供應者。
荷蘭人在印度尼西亞不僅成為對歐洲和東方各國壟斷貿易的商品供應者,而且把當地封建主變成自己掠奪印尼農民的代理人,這些封建主也以征稅的方法,向農民搜括供出口用的產品。荷蘭人在地方封建主所管轄地區內,從最初是簽訂一批商約來保證荷蘭人貿易自由和各種商業特權,隨著東印度公司實力的增強,貿易自由就變為只能與荷蘭人貿易的義務。自從實行了強迫借貸制度,在荷蘭殖民主義者統治下的東方諸國遭受不斷的掠奪,使他們的生產力受到了破壞,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也受到了阻礙。荷蘭人僅給封建主保留了司法權和行政權,其他權利都落人他們的手中,荷蘭東印度公司變成了真正擁有領土的國家。
攫取殖民地和榨取殖民地人民的血汗,使荷蘭東印度公司暴富起來。東印度公司的股息愈益增加,平均每年股息高上18%,據估算從1602年圭1782年,東印度公司總共交給股東利息232200萬盾,等於股本的36倍。貿易的發展使東印度公司的船隻也日益增多。開始的時候,東印度公司的船隻噸位只有800噸,後來增加到1000~1200噸。從荷蘭開往印度尼西亞的船隻(往返平均約需6個多月),1602~1625年間平均每年10艘,1626~1670年間平均每年22艘,1671~1750年間平均每年29艘,1751~1780年間平均每年26艘。以規模為例,1659年,東印度公司擁有商船51艘,其中荷載1000噸以上的有17艘,一個世紀以後,它擁有1000噸以上的貨船已達50餘艘。

法國姍姍來遲,也成立了商業公司

法國人很早就表示希望從事東方貿易,但他們在歐洲列強中,卻是同其他歐洲公司在東方從事商業競爭的最後一個國家。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為重振王權,節約開支,減輕財政負擔,減低賦稅,招誘流散人口,加之物價穩定,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城市也隨之復興和擴大了。在此基礎上,亨利四世採取獎勵工商業政策,實行保護關稅,禁止羊毛、蠶絲等原料出口,資肋對外貿易商人,法國又重新獲得在內戰時期失去的地中海東岸、西亞和比利牛斯半島的商業地位。法國於1664年在印度成立商業公司的同時,還在加拿大成立諾曼底商人公司,在北美聖羅倫斯河下游建立了魁北克城,將殖民的觸角伸向了亞洲、非洲和美洲。
亨利四世被刺後,路易十三繼任,但由於年幼,紅衣大主教黎世留出任首相,實際上成為大權獨攬的統治者。黎世留實行重裔主義的經濟政策,促進工商業的發展,增殖財富,藉以鞏固專制制度。在法國商人和手工工場主對外進行殖民。地貿易和殖民掠奪中,黎世留政府保護新成立的貿易公司,鼓勵航海和殖民。法國人在其政府的鼓勵下,移人加拿大的人日益增多,有的還佔領了西印度群島中的一部分小島,並開始侵佔非洲的塞內加爾和馬達加斯加。
但由於法國東印度公司是在封建專制制度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公司的活動受國王任命的行政長官監督,公司的董事不是由商人充當,而是由宮廷寵臣和顯貴充當,就是在公司的流動資金中,也是來自國王賞賜的要比商人認購的股金多得多。這些制度因素直接影響了公司的性質和組織,法國東印度公司在財政方面完全依賴政府,因而受到官僚監督和國王官員瑣碎監督的束縛,它的殖民企業得不到國家的充分支援,經常感到資金不足。
法國東印度公司問機向東南亞擴張。東南亞的緬甸、柬埔寨和安南等大陸君主國家很少關心歐洲的貿易。十六世紀時這些國家僱傭葡萄牙的亡命冒險之徒當兵,這些雇傭兵企圖在下緬甸和柬埔寨篡奪政權,從而引起這些國家的排外情緒。到了17世紀,由於葡萄牙人的海盜行徑和荷蘭人企圖壟斷逞羅的對外貿易,使仇外情緒更為增強。荷蘭和英國的殖民者先後侵入逼羅。161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在阿瑜陀那和北大年設立高館。1618年,英、荷之間在暹羅發生爭奪殖民利益的戰爭。殖民者不僅通過國王掠奪財富,還以武力干涉逞羅內政。到了17世紀中葉,荷蘭驅逐了葡萄牙在暹羅的勢力後,又嫉妒英國在暹羅的勢力。當荷蘭向國王拍那萊要求壟斷暹羅對外貿易道拒絕後,遂派軍隊封鎖湄南河口,迫使暹羅簽訂承認荷蘭壟斷獸皮出口貿易、荷僑案件只能由東印度公司審理等條款的不平等條約。為了對付荷蘭人,暹羅國王錯誤地要求法國人幫助。1687年,法國以援助逞羅為借口、派兵1400人來暹,法國軍官乘機竊取暹羅軍隊的指揮權,法國的傳教士力勸國王拍那萊改奉天主教,以便操縱暹羅內政。法國窺伺這個國家的勃勃野心,包括企圖在曼谷和墨克駐扎法軍,激起了公眾的強烈反對,結果導致反法起義,大殺天主教徒,並驅逐歐洲殖民者出境,法國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縱觀印度公司的殖民擴張,可以看出,雖然壟斷貿易加快了母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但同時也破壞了公司本身存在的基礎。由於東印度公司不允許別的商人直接參予殖民地的市場,從而引起了眾多資本家的反對,他們堅決要求廢除或者限制這種殖民地市場的壟斷貿易;另一方面,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或印尼所使用的原始積累方法,使得這些國家的經濟陷於崩潰的境地;把持這些壟斷貿易公司的一小撮富翁(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股東總數不過2000人,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股東總數不過500人)的貪得無厭,也使壟斷公司瀕臨破產。法國於1769年喪失了印度領地,法國東印度公司宣告結束,其1725一1769年的虧損高達17000萬法朗。荷蘭東印度公司到1791年的虧損為9600萬盾。英國東印度公司一貫利用提出誇大的報告書的辦法來掩蓋自己的財政慘況,到18世紀下半葉終於被迫向政府請求借債來彌補虧損。18世紀末,各壟斷貿易公司已經到了垂死的階段,它們的結束己提到歷史的日程上來了。

印度歷史

全稱印度共和國。1947年以前,印度的歷史疆域包括現在的印度共和國、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和孟加拉人民共和國。1947年以後的歷史疆域只包括印度共和國現有的領土。中國史籍《史記·大宛列傳》稱印度為「身毒」;《後漢書·西域列傳》等稱其為「天竺」;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始稱「印度」。
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同中國、緬甸、孟加拉國、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坦等國接壤;東南瀕孟加拉灣、西南臨阿拉伯海。西南隔阿拉伯海與馬爾地夫相望,東南隔保克海峽同斯里蘭卡相對。國土面積297.47萬平方公里,人口近8億(1985)。主要民族有印度斯坦人、泰盧固人、孟加拉人、馬拉特人、泰米爾人、古吉拉特人、坎拿達人、馬拉亞拉姆人、奧里亞人、旁遮普人。此外,還有幾十個少數民族。居民主要信奉印度教,其次是伊斯蘭教。其他宗教為基督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等。印地語、英語同為官方語言。首都新德里。
史前印度(公元前600年以前) 史前印度經歷了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金石並用時代、印度河文化和恆河文化時代。
印度的舊石器時代從喜馬拉雅冰期序列的第二冰期起,分早、中、晚3期。這一時代居民的生活以狩獵和採集為主,可能已開始馴養家畜,種植大麥。
印度新石器時代約為公元前第 6千紀至前第 4千紀。這一時期的工具有石葉石器、研磨石器和骨器。其中以石葉石器為主。另外,約在公元前第5千紀中期開始出現陶器。器形多為盆、碗和罐。外表有簡單的彩色圖紋。新石器時期的居民從事畜牧、農業和狩獵,飼養牛、綿羊、山羊,種植大麥、小麥和棗樹。
介於新石器時代文化和哈拉帕文化時代之間有一個金石並用時代的文化。其年代約為公元前第4千紀中葉至前第 3千紀中葉。主要分布於恆河和賈穆納河之間地區、旁遮普、拉賈斯坦北部和古吉拉特。工具以石葉石器、研磨石器和骨器為主。但紅銅器經常出現,器形有斧、鑿、錘、匕首、鐲環、別針、銅條等,只是數量不多。陶器以輪制為主,有雙色和多色彩陶。金石並用時期的經濟以畜牧和農業為基礎,飼養牛、綿羊、山羊,種植大麥、小麥、豆類、葡萄。 史前期最重要的文化為印度河流域文化(亦稱哈拉帕文化)和恆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銅時代的文化,存在於公元前2350~前1750年間。成熟於公元前2200 ~前2000年,最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消逝於公元前1750年左右。但是哈拉帕文化在古吉拉特、拉賈斯坦及北方邦北部等仍有遺留。(見印度河流域文明)
恆河文化昌盛於公元前1800~前600年間,為印度著名的吠陀時代。吠陀時代分前期和後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時期,約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後期約在公元前 1000~前600年(見吠陀經)。
前吠陀時期主要地區在旁遮普、北方邦西部邊緣;後吠陀時期主要地區在恆河上游平原、北方邦西部、拉賈斯坦。前期經濟以畜牧為主,無貿易,無城市;後期以農業為主,畜牧為次,鐵器已普遍使用。前期經典常常提到部落,從未提到部落地區,王位似已世襲,但無專制權;後期出現區域王國跡象。前期經典很少提到家庭,社會仍屬部落性質;後期部落社會分解為4個瓦爾納的社會。4個瓦爾納中首陀羅為最低層,吠舍為中層,剎帝利和婆羅門為上層。貢奉屬於自願性質。前期宗教為自然力的人格化,祭祀尚無禮儀程式;後期宗教中梵天為最高神□,動物神居重要地位,在祭祀中大量殺牲,婆羅門創造祭祀程式。
古代印度(公元前600~公元800) 古代印度的歷史特徵在於瓦爾納制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
印度古代文化因時期和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繁榮於公元前6~前2世紀北印度文化稱為佛陀時期文化和孔雀王朝時期文化。在公元前及公元初,地跨南北之間的文化為薩塔瓦塔納王朝時期文化。繁榮於公元4~7 世紀的北印度為笈多王朝時期文化及戒日王朝時期文化。南印度古代文化起始於公元前,極南地區國家則較晚。
佛陀時期(公元前6~前2世紀) 從吠陀時代末期(公元前600)到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時期,是繼印度河文化城市繁榮之後的第二次城市繁榮時期。在這時期里,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大雄創立了耆那教。印度古代的政治經濟社會制度在這個時期定型。恆河中游平原(今北方邦東部和比哈爾)生產的豐富糧食供應大型國家的財政需要。據佛教文獻記載,前6世紀初,印度有16個國家。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屍、□薩羅、跋□、俱盧、般遮羅和犍陀羅等。在這個時期的大國里,瓦爾納的等級製取代了部落制。國君和武士成為剎帝利,祭司和教師成為婆羅門,農戶和納稅者成為吠舍,服務於以上3個等級的勞動者則成為首陀羅。
孔雀王朝時期(公元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國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與佛陀同時的頻毗娑羅。傳至難陀王時國力富強,有步兵20萬,騎兵6萬,戰象6千。亞歷山大大帝遠征軍進入旁遮普,望而卻步。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國王有權擁有常備軍和接受貢奉。孔雀王朝的王權標志著在大國內君主製取代了共和制。孔雀王朝的國王權力標志著剎帝利對婆羅門長期斗爭的勝利。但婆羅門在孔雀王朝仍然擁有大權。孔雀王朝的社會為奴隸社會。其特點是奴隸制不發達,以家內奴隸為主,在生產勞動中沒有大量使用奴隸。在阿育王統治期間,印度古代奴隸制君主專制的集權統治達到頂峰。 外族入侵時期(公元前200~公元200) 孔雀王朝滅亡以後,西北印度不斷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亞的大夏希臘人在公元前2世紀初侵入印度西北部。接著又有安息人、塞種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貴霜帝國在印度的統治。在丘就卻建國後,國勢日強,侵入印度,滅大夏在印度的殘部。在閻膏珍、迦膩色伽統治時期,繼續入侵印度,從印度西部到恆河流域中部均歸入貴霜帝國的版圖。在迦膩色伽的支持與庇護下,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小乘佛教流行於錫蘭、緬甸等地。
薩塔瓦哈納時期(公元前100~公元200) 薩塔瓦哈納王國 300年的歷史使德干文化與北方文化互相結合。那裡的國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羅門,並且對部落地區實行軍事統治。
笈多王朝時期(320~540) 笈多王朝崛起於貴霜廢墟。奠基於275年。4世紀初,其根據地在恆河中游平原(今北方邦和比哈爾),統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約120年。其軍事力量依靠騎兵。資源依靠印度中部和比哈爾南部的鐵礦。對外貿易依靠北印度的絲綢。歸順笈多的小王國中,小部分由笈多國王派遣官員直接治理,大部分由當地酋長間接治理。因此笈多官員少於孔雀王朝,行政機構也比較簡單。官員俸祿一部分是現金,另一部分是授地。村鎮政權較過去重要。王權縮小,官職已經世襲。外貿不斷萎縮。種姓種類和不可接觸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偶像崇拜在寺廟里日益普遍。當時文化燦爛,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劇本和較早的《往世書》均在笈多王朝時編成, 此外還編纂了一些法書。在藝術方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畫豐富多彩,代表這個時期藝術的成就。(見彩圖阿旃陀石窟) 古代印度(公元前3世紀-公元6世紀)
戒日王時期(606~647) 戒日王是古代印度最後的一個著名皇帝。當時,外貿蕭條,貨幣短缺。政體沿襲笈多,但更加分散。都城從華氏城遷曲女城,即從一外貿城市遷至一軍政要地。戒日王死後,北印度表面統一的局面又告結束(見戒日王朝)。
古代南印度(公元前200~公元750) 在南印度幾乎每個國家都有幾個藩屬,每個藩屬都有自己的軍隊、自己的行政系統和收稅機關。因此,每個國家、每個藩屬都不斷為擴大財源而發動戰爭。南印度社會發展較晚,考維里(科弗里)河三角洲的犁耕農業和國家的形成都是在公元前2世紀開始的。最南部分國家的歷史則從1世紀開始。古代南印度分為兩個歷史時期:第一時期是從公元前200~公元300年;第二時期是從300~750年。由於政治上四分五裂,第二時期的國家比第一時期增多,商業城市和貨幣經濟都越發衰敗。各國都實行授地制。
古代中印文化交流 自從公元前1世紀初,佛教通過西域開始傳入中國之後,中國同印度、西域之間的交通日益發展,東來西去的僧人日益增多。從東漢至隋唐時期(25~907),東來的僧人72人,就國籍講,後漢三國時以安息、月氏、康居人為多;西晉時以龜茲、□賓人為多; 南北朝時期西域諸國與印度人各半;隋唐時則印度人占優勢。中國從3世紀後半期開始有西行求法的僧人,盛於 5世紀和7世紀。從三國末年至唐中葉500年間,先後西行的僧人169人。從印度學成回國的僧人中,最著名的為東晉的法顯(約337~約422)、唐代的玄奘(602~664)和義凈(635~713)。法顯的《歷游天竺記傳》(又名《法顯傳》或《佛國記》)、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義凈的《南海寄歸內法傳》和《大唐西行求法高僧傳》成為研究古代南亞歷史、地理的寶貴資料。
古代社會的終結 公元3世紀,瓦爾納制度發展到最高峰,盛極而衰。3、4世紀,不同瓦爾納的人互通婚姻,瓦爾納制面臨崩潰的危險。與此同時,印度與羅馬帝國西部的貿易在3世紀中斷,金屬貨幣來源減少。5世紀起盛行授地制代替現金俸祿。6世紀中葉,印度與波斯及拜占廷的絲綢貿易中止,對中國及東南亞的貿易利益又多被阿拉伯中間商把持。6世紀印度城市衰落,工匠改行,農業的自給性加重,吠舍地位下降,等同首陀羅。授地制保持了婆羅門的地位,從而鞏固了瓦爾納制,加強了種姓制,結束了古代社會,推動印度社會進入中世紀。
中世紀印度 (750~1757) 印度封建社會的開端關於印度的封建社會的上限問題,中國學者主要有3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公元前6~前5世紀,印度奴隸社會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到了阿育王時代,印度已經完全形成封建社會。其主要理由是當時已存在土地私有制,出現了地主階級,農民和地主之間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地租是主要剝削收入。另一種意見認為印度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大約始於公元1世紀,完成於4世紀笈多王朝的興起。其主要理由是隨著土地私有制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封建地主階級,而笈多王朝是印度封建地主階級在政治上取得統治地位的第1個王朝;第三種意見,認為印度的封建社會始於8世紀。這是因為中世紀印度的歷史特徵在於區域王國遍布各地。區域王國的形成與印度教對部落社會的同化、印度教勢力的強盛和區域語言的形成緊密相聯。這些基本因素大體上具備於8世紀。
印度教早在4~5世紀(笈多王朝時)就以新

G. 印度的經濟實力到底怎麼樣

印度的經濟實力看和誰比較。他們的經濟規模大概相當於中國的百分之五十到六十左右。
印度的整個產業是比較落後的。從印度生產製造看,印度的部分科技水平還是可以的。比如航天系統,衛生火箭發射,尤其是印度發射了火星探測器,這是全世界第二個。很多國家逗驚訝的目瞪口呆。另外印度的it產業比較發達。具有相當的規模。但是印度民用產業比較差,比如手機,機械製造等很多產業都不齊全。尤其軍事,大部分都是進口武器,印度國產的很差。
印度人生活普遍貧困,只有部分高種姓人生活水準很高。
所以說,印度雖然國家比較大,但是整體看比較落後,有一些亮點。但是和中國比還是差了不少。這就是基本現狀!

閱讀全文

與印度普遮省經濟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語翻譯在哪裡 瀏覽:191
印度為什麼衰敗孔雀王朝 瀏覽:940
越南語砍怎麼讀 瀏覽:902
印尼沉香為什麼是黑色的 瀏覽:909
越南服qq飛車如何注冊郵件 瀏覽:427
英國銀行卡如何兌換人民幣 瀏覽:197
怎麼做英國食物 瀏覽:29
印度為什麼要打南亞 瀏覽:482
中國平安正大有多少股份 瀏覽:945
印度和梵蒂岡哪個發達 瀏覽:667
義大利語說小狗是怎麼說的 瀏覽:472
印度神獸叫什麼名字 瀏覽:240
英國人怎麼才可以加中國人微信 瀏覽:817
越南媳婦在廣東哪裡預約打疫苗 瀏覽:848
英國哪裡有賣螺絲刀 瀏覽:573
中英國際醫療健康城需要什麼條件 瀏覽:579
中國杯賽在南寧哪裡 瀏覽:651
中國創衛城市在哪裡 瀏覽:715
伊朗人國籍怎麼獲得 瀏覽:285
美國和中國哪個國家比較好玩 瀏覽: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