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接受了哪些中國企業

印度接受了哪些中國企業

發布時間:2024-01-20 11:33:33

1. 印度是全球第五大經濟體,有哪些知名品牌是出自印度

印度是全球第五大經濟體,有哪些知名品牌是出自印度?

印度的品牌主要有:布哈拉特石油、印度斯坦石油、瑞萊斯、印度理工學院、印度國家銀行等,主要都是大型資源型企業、銀行及大學等,在國際上知名度並不是很高。

2. 搶走中國120億美元基建訂單後,日本陷入「印度高鐵困局」,後悔不

搶走中國訂單後,日本陷入「印度高鐵困局」,這再次證明我之前說的「我們中國企業投資印度時,一定不要覺得我們不去干,會被別人把生意搶走了」這個觀點是正確的。想一想,如果這個高鐵訂單被中國企業拿下來了,我們的企業會不會賠本也要把這條高鐵給建了。

據日本媒體透露,全長508公里長的孟買艾哈邁德巴德高鐵目前僅修建10公里左右,而且因為延誤、印方要求修改設計、通貨膨脹等原因,導致高鐵建設虧損嚴重。如今,這條高鐵成了日本方面的一個「燙手山芋」,教訓十分深刻。

3. 印度擬將中國手機擠出150美元以下低端市場,會波及到哪些中國品牌

印度將中國手機擠出150美元以下的低端市場,將會涉及到小米、OPPO以及vivo等中國品牌。

由於這些年印度的手機市場迎來了非常快速的發展,這使得中國手機品牌也非常看重印度手機市場,所以很多中國手機品牌才會紛紛來到印度手機市場進行投資發展。

一、印度將中國手機擠出低端市場,將會影響小米這家中國手機品牌。

對於小米這個手機品牌,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因為小米在智能手機市場占據著相當大的比重,而在印度市場領域,小米手機卻做到了霸主級別的地位,正是由於小米手機的表現太過亮眼,印度才希望將小米手機擠出低端手機市場。

雖然印度對中國手機品牌進行了強力打壓,但是我相信印度消費者肯定會選擇用各種方式,來表達對於中國手機的支持。

4. 印度准備在未來幾周內批准來自中國的部分新投資計劃,還敢去嗎

印度准備批准一些來自中國的新投資提案。並且,對於不構成國家安全威脅的項目將首先獲批通過。印度政府此時作出這樣的考慮,並非完全向中國示好,只不過是把中印邊境趨於緩和當作一個契機罷了。新冠疫情嚴峻,再加上大批農民抗議反對農業新法,舉行大規模遊行示威活動,這些都使得印度的經濟已處在崩潰的邊緣。印度一直抱美國和歐盟的大腿,無奈此時不管是美國和歐盟,都無暇顧及印度,一直抱著“隔岸觀火”態度的歐美,也不想浪費金錢和精力出手援助印度。

更讓人無法接受的是,印度人上廁所不使用衛生紙,印度人也給出理由:使用衛生紙是對公共資源的浪費。如果每年都要生產衛生紙,至少要花費數百億美元,但是印度人沒有衛生紙,他們如何解決健康問題?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印度的公廁其實是有水管的。這種軟管可以噴水,這也是印度人想出用自來水代替衛生紙清潔的想法的原因。

對於熱愛清潔衛生的中國遊客來說,這可能很難。但是我們去印度旅遊,一定要接受當地的公共廁所環境,接受印度人上完廁所不洗手,於是開始街頭小吃。

5. 又「突襲」中企,印度也要對華搞「經濟脫鉤」

印度又對中國企業「下黑手」!在此前對小米、華為發起「突擊查稅」後,這次,印度政府部門又盯上了vivo和中興通訊。

當地時間5月31日,有外媒報道,印度企業事務部聲稱收到來自匿名信源的舉報,相關中資企業可能存在欺詐等違規行為,將對其審計報告進行認真審查。相關報告可能在7月發布,調查結果也將決定相關「案件」是否會被轉移到「專門負責嚴重商業欺詐」的執法部門進一步處理。

其實從今年4月開始,印度政府部門就啟動了對vivo的調查,以查明其在「所有權架構和財務報告方面是否存在重大違規行為」,同時還要求有關部門研究中興通訊的賬簿,並「緊急」提交調查結果。不過到目前為止,調查的具體內容和結果都沒有披露。

在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趙干城看來,印度打著「調查財務欺詐」的旗號,其實是為其不合理的行為披上一個「合法」的外衣,以執法之名行打壓中企之實,進而阻止中方資本進一步深入、開拓印度市場。

趙干城還給出了一個數據:2021年,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超過740億美元,成為印度頭號貿易逆差來源,「這或許也是讓新德里感到焦慮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印度第一次向中國企業「發難」。去年10月,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部向vivo、OPPO、小米、一加發出通知,要求獲取這些手機及其組件的有關數據和細節;調查完成後,今年1月,印度財政部要求小米印度公司補繳高達65.3億盧比(約合人民幣5.5億元)的稅款,理由是小米「謊報」支付特許權使用費將資金轉移出境。4月,印度執法機構又直接以小米涉嫌違反印度外匯管理法為由,凍結其約555億盧比(約合人民幣48億元)資金。

「這樣的做法不僅會打擊中國投資者的熱情,也給全球資本釋放了一個錯誤信號」,趙干城說道。據彭博社5月31日報道,一個包括美國蘋果公司和印度一些本土 科技 巨頭在內的游說團體,此前一天致信印度相關政府部門,認為該國對 科技 行業使用特許使用費的機制有待完善,他們普遍擔心,印度執法部門的做法可能導致相關領域的企業出現「寒蟬效應」。

印度方面對vivo和中興通訊啟動調查的時機也十分微妙。當天,中印雙方剛剛舉行了邊境事務磋商和協調工作機制第24次會議,會議提到,「同意認真落實兩國領導人和兩國外長達成的重要共識,推動邊境局勢進一步緩和降溫」,並「盡快舉行第16輪軍長級會談」。有輿論指出,印度方面試圖將邊境糾紛與中印的經貿互動進行整體掛鉤,以此給中方施壓。

趙干城也注意到,最近一段時間,印度軍方頻頻在中印邊境問題上對中方發起無端指責,包括對中國在領土內推進橋梁建設指手畫腳等。

再聯繫到過去兩年多來,印方對中企的態度「陰晴不定」,經常會隨著情勢的變化而變化。2020年中印加勒萬河谷沖突發生後,印度先後下架了200多款中國APP,同時開始加強對在印中企的「合法合規性調查」。2021年3月,中印關系出現一定程度的緩和,印度官方又稱可以 「有選擇地考慮中國的投資」 。而當中印邊境談判在下半年再次陷入僵局時,新德里又以「偷稅漏稅」、「詐騙」、「偷竊利益」等各類名目,開啟針對中企的「稅務突襲」等行動。

到了2022年1月,中印舉行第14輪軍長級會談時,印度口風又變了,表示正在考慮放鬆對部分中國投資的限制。但好景不長,很快,新一輪針對中企的調查再次啟動。

根據外媒曝光的數據,截至目前,印度企業事務部已經啟動對500多家中國公司賬簿的檢查程序,中國投資和中國企業似乎已經成為印度「隨時可以打擊的對象」。

對此,趙干城認為,印方對中企態度的反復很難說沒有搞政治操弄之嫌,至於這一波最新的打壓是否和邊境談判有關,目前還沒有確鑿的證據,但對於印方近期的一些動向,包括是否會祭出新的策略,我們仍需保持密切的觀察和警惕。

印度政府的「對華產業替代」政策最早起步於2020年,計劃在全球范圍內不斷尋求中國替代品,融入西方創新和價值鏈,並推行以生產掛鉤激勵計劃(PLI)為代表的產業政策,同時鼓勵當地企業和外來資本加強印度自主生產能力建設。

據相關報告預測,印度通過推行以上計劃,將會減少約20%的中國進口。去年,印度政府又13次發布PLI計劃,涉及到多個領域,與此同時,印度還加快了相關國際資源的募集,試圖通過構建多元化的供應鏈,支持本國製造業的發展。

此外,印度還利用西方對中國在安全方面的焦慮,加大了與美歐國家之間的經濟互動。按照印方公布的數據,美國在2021至2022財年已經超越中國,成為印度的最大貿易夥伴,其中,美印貿易額為1194.2美元,中印貿易額為1154.2億美元。

實際情況真是如此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5月31日表示,中印雙方統計口徑不同,導致各自公布的貿易數字有所差異。根據中方主管部門數據,2021年,中印雙邊貿易額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達到1256.6億美元,中國仍是其第一大貿易夥伴。

趙干城指出,事實證明,盡管莫迪政府大造輿論,給中國企業在印的正常經營活動製造種種障礙,但中印經貿合作仍處於發展的「快車道」,甚至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期,「中國製造」在印度市場也廣受歡迎。

「對華搞『 科技 脫鉤』和『產業切割』不符合經濟規律,這種損人不利己的行為不會受到印度企業的歡迎」,趙干城進一步表示,對於如何處理中印關系,莫迪政府不能執迷不悟,應該回到正常的邏輯思路上來,營造公平、透明、可持續的經貿投資合作環境,進一步擴大雙邊互利合作,為兩國和兩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6. 兩千多家在印外企為何「跑路」了

近期,印度以涉嫌逃稅等理由對vivo、小米等中國企業進行突擊檢查,並凍結這些公司的銀行賬戶。7月21日,中國手機廠商榮耀宣布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退出印度市場。其實,遭印度稅收“大棒”打擊的跨國公司不光有中企,英國電信巨頭沃達豐、美國IBM、法國烈酒生產商保樂力加等眾多公司都曾遭印度“索債”。宣布離開印度的跨國公司也不只榮耀。印度政府的數據顯示,在過去七八年,超過2000家跨國公司暫停其在印度的業務。印度一直希望成為新的“世界工廠”,然而跨國公司卻紛紛“打包”撤離這個亞洲第三大經濟體,讓印度總理莫迪的“印度製造”計劃尷尬不已。

“它們可能正在對印度失去興趣”

形勢很嚴峻

“它們(外國公司)可能正在對印度失去興趣”,印度《商業標准報》8月12日援引該國政府數據得出這一結論。去年年底,印度商業和工業部長戈亞爾稱,從2014年至2021年,共有2783家跨國公司關閉其在印度的子公司或辦事處。考慮到印度只有大約1.2萬家仍在經營的“活躍”外企,這個數字並不少。

印度負責企業事務的國務部長辛格日前表示,截至2022年7月27日,1777家在印度注冊的跨國公司“走了”,而全印總共只有5068家注冊跨國公司。印度政府的年度報告也顯示,形勢很嚴峻。該報告稱,每年在印度注冊的跨國公司數量,從2014財年的216家下降到2021財年的63家,而“活躍”外企在所有注冊外企中所佔的比例,從2014財年的80%下降到2021財年的66%。

雖然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以谷歌為代表的科技公司、以黑石為代表的資本公司、以波音、空客為代表的飛機製造商都在加大對印度的投資轎差布局,但包括瑞士建材公司豪瑞、蘇格蘭皇家銀行等在內的多家跨國公司都宣布將退出印度市場。其中不少企業已經在印度“深耕”多年,比如德國零售商麥德龍,打算以大約17.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閉昌皮其在印度經營了約20年的業務。美國汽車製造商福特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就“經略”印度市場。今年5月,福特宣布放棄在印度生產用於出口的電動汽車。去年9月,該企業已經決定停止在印度生產傳統汽車。

稅,讓外企望而卻步

按理說,印度擁有13.8億人口,是全球經濟增速最快的國家之一,本應成迅尺為跨國企業爭搶的“香餑餑”,但為什麼這么多跨國企業決定放棄印度市場呢?印度《德干先驅報》等多家媒體對此進行分析,稱兩個因素造成上述情況:一是跨國企業自身的原因,包括未能打開對價格敏感的印度市場、全球發展戰略調整等;二是印度的營商環境不利於跨國企業,包括高關稅壁壘等。美國國務院2021年發布的投資環境報告將印度描述為“具有挑戰性的營商之地”。美國傳統基金會今年公布的經濟自由指數顯示,印度在亞太39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27位,總得分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印度可能是世界上關稅最高的國家,”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曾這樣表達不滿。莫迪在2014年上台後,對印度的稅法進行改革,但2018年年底,他開始大規模提升關稅,從平均13%提高到20%。特朗普兩年前在訪問印度時,對美國摩托車生產商哈雷-戴維森不得不在印度支付高額進口關稅表示遺憾。哈雷-戴維森已經決定離開印度市場,而與印度就關稅商討了一年的特斯拉5月也表示,擱置在印度銷售電動汽車的計劃。特斯拉想先在印度“試水”銷售在其他國家生產的電動汽車,而印度政府希望特斯拉先在印度生產電動汽車,然後才能給這家公司稅收優惠。

稅務糾紛也是讓很多跨國企業對印度望而卻步的重要原因之一。除小米等中企外,印度稅務部門對諾基亞、IBM、沃爾瑪、凱恩能源等多家外企都進行了稅務調查並開出高額罰單。曾供職於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印度分所的資深總監劉林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印度稅務機關查稅對各家公司來說很普遍,但若仔細觀察分析,就會發現他們有某些偏好,比如對跨國公司查的多一些,對小企業更嚴厲一些;經濟形勢好的時候,查的會少一些,經濟形勢不好時查的就多一些。

據美國《國會山報》等媒體報道,因為稅務糾紛,法國保樂力加7月宣布暫停在印度進行新投資,而從2007年開始,英國沃達豐和印度政府則因為回溯征稅問題打了十多年的官司。2012年,印度最高法院裁定沃達豐勝訴,但當時執政的國大黨對此不滿,印度國會於是通過一項立法,繞開最高法院的裁定,允許稅務部門繼續向沃達豐“要錢”。當時作為反對黨的印度人民黨將國大黨的這一做法稱為“稅務恐怖主義”,然而印人黨上台後,繼續援引這一法律向外資企業“索債”。莫迪政府2021年廢除了這一法律,但印度和多家跨國公司此前產生的糾紛並未終止。

“管理膽固醇”阻礙商業發展

印度政府的管理也讓跨國公司十分頭痛。有印度商業界人士表示,聯邦和地方政府制定了各類法律、法規和條例,而這些復雜的規定變成了“管理膽固醇”,影響印度商業發展。印度商業咨詢公司南吉亞-安德森的合夥人阿加瓦拉對《德干先驅報》說,為改善營商環境,印度政府不斷進行管理改革,然而這些改革不僅沒有達到標准,而且不斷變化的規定帶來不確定性,給企業帶來麻煩。有觀點認為,印度政府去年批准一項價值100億美元的激勵計劃,在該國建立晶元產業基地,然而全球晶元巨頭卻沒有因此對印度“熱情”起來。政府管理可能是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

此外,在印度做生意,法律手續異常繁瑣。據《亞洲時報》報道,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在印度注冊一家公司需要18天,比經合組織國家的平均時間要長一周左右。此外,在印度注冊企業必須經過12個步驟。申請建築許可證需要34個步驟和110天的時間,必須得到印度中央政府和邦政府的批准。要滿足生產的水電條件也不容易,比如在印度接通電力需要8天到3周左右。

土地是個難題

如何獲得土地也成為跨國公司在印度發展的難題。據印度the print新聞網報道,該國的土地法未能平衡土地所有者的利益與印度的發展需要,打擊了外企的投資積極性。以印度首條高鐵——孟買-艾哈邁達巴德高鐵為例,這段鐵路全長508公里,其中約100公里位於孟買所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2015年,日本獲批建設這條鐵路,項目2017年動工。日媒近期稱,目前這條鐵路只修了10公里左右,而土地不到位是造成工程延遲的主要原因。報道稱,截至2021年9月,馬哈拉施特拉邦僅征了30%的項目土地。

印度the print 新聞網對比了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級工廠與日本鈴木汽車在古吉拉特邦工廠的生產情況。報道稱,特斯拉與上海市政府達成協議和向客戶交付第一輛汽車僅相隔537天。馬魯蒂鈴木印度公司(母公司為日本鈴木公司)的工廠從和地方政府達成協議到生產花了近5年時間。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就是當地土地價格投機性上漲帶來的征地難問題。

除了上述問題之外,印度政府對本國企業的保護政策等都成為限制外企投資的因素。此外,印度觀察家研究基金會的報告顯示,印度商業法律中有大量涉及監禁犯罪者的條款,凸顯了企業家在印度經商面臨的風險。

給8億人發大米意味著什麼?

印度一直希望成為新的“世界工廠”,並在2014年高調推出“印度製造”計劃。為實現這一目標,新德里近年來一直試圖吸引跨國公司將其生產基地從中國轉移到印度。美國也一直希望印度崛起,以此遏制中國。然而,現實卻讓美國等西方國家失望了。

美國《國會山報》日前發文,呼籲拜登政府關注多家跨國公司退出印度的現象。西方認為,新德里只有實現更高的經濟增長,才能挖掘其經濟和軍事潛力,遏制中國發展,而這只有在更多外國投資流入印度以及印度市場進一步開放的情況下才可能實現。盡管印度經濟預計將在2022年增長8%,在2023年增長6.9%,但這低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初預測的12.5%和8.5%。此外,印度的增長歸功於其龐大的消費市場,而不是外國直接投資(FDI)的增加。從2019年至2021年,全球流入印度的FDI比例從3.4%下降至2.8%,而中國在全球FDI中的份額從14.5%上升到20.3%。

2014年莫迪上任後表示,他將採取多項舉措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並力爭在2017年將印度在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中的排名提升至前50。雖然截至2021年,印度尚未實現這一目標,但在去年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中,印度排名第63,是近年來上升速度較快的國家之一。然而“印度製造”並未按計劃大幅提升印度的製造業。

據美國《財富》雜志印度版報道,新德里計劃將製造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提高到25%。然而,官方統計數據顯示,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印度製造業占總增加值(GVA)的比例從2018財年的18.4%降至2021財年的17.8%。在2022財年,這一數字預計將上升到18.2%,依然低於25%。

此外,《德干先驅報》近期報道稱,印度國會常設委員會在《新冠肺炎後的經濟吸引投資:印度的挑戰和機遇》報告中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將生產基地轉移到中國以外的外國企業,多數選擇了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只有極少數企業來到印度。美國《財富》雜志印度版提醒說,上述數據並非是印度政府提供給國會的,而是印度國會根據媒體的報道總結的,這說明印度政府沒有對相關企業的動向進行追蹤。

美國《國家利益》雜志網站8月9日發文,稱印度的勞動力素質和基礎設施水平遠遠落後於中國。除此之外,印度社會的分裂以及盛行的貿易保護主義等因素,導致其無法取代中國在製造業的地位。莫迪此前在接受印度《經濟時報》采訪時表示,疫情暴發後,在封鎖期間,印度政府在向8億印度人分發大米等方面取得“無與倫比的成功”。《亞洲時報》指出,莫迪提到的數字對希望進入印度的外國公司至關重要。在印度13.8億人口中,有8億是貧困、低收入或中低收入人群,他們從政府領取糧食補貼。這些人不會是西方公司昂貴商品和服務的消費者。外國公司不會因為一個國家的人口多就進入這個國家,人們需要有足夠的購買力來消費它們的產品才行。相較之下,中國既是生產大國,也是消費大國。中國大約有8億的中高收入人群。據估計,印度的購買力只有中國的20%。

《國會山報》認為,西方對印度成為現代化、繁榮國家的希望,並沒有按照一些人在21世紀頭幾年所預測的速度實現。印度目前還不足以成為中國的“勁敵”。不過,雖然存在各種挑戰,但印度的市場規模和地理位置仍會使其成為一些外國公司青睞的“熱土”。(環球時報駐印度特約記者 徐福 環球時報記者 樊巍 苑基榮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任曉明)

7. 搶走中國訂單後,日本陷入印度高鐵困局!日本為何要接下這筆「燙手山芋」

有關日本「從中國手上奪走的」印度第一條高鐵項目——孟買-艾哈邁德巴德高鐵動車的最新消息,又一次引起互聯網關心。日本《朝日新聞》等新聞媒體前不久表露,該高鐵動車現階段僅建造10千米上下,新冠疫情造成工程施工推遲,鐵路建設花費早已比較嚴重澎漲,日本政府部門還要繼續給印度增加借款。日本接了一個「爛攤子」,多方面都是在思考該新項目產生的經驗教訓。現階段,印度這一條高鐵動車已完工怎樣?遇到什麼困難?印日兩國之間對於此事高鐵是什麼觀點?《環球時報》新聞記者對於此事進行了調研。

不但日本民意氣憤,印度人對該新項目也分成兩大陣營,一派徹底適用,覺得這也是新印度的代表;另一派覺得成本太高,因小失大,這種錢可以用以改進別的基礎設施建設。名叫「德斯姆克」的網友留言稱,「子彈頭列車更有經濟意義嗎?孟買到艾哈邁德巴德飛機票僅1800盧比,子彈頭門票最大3000盧比,哪一個更加有意義?」也有一位叫夏爾瑪的網民表明,日本人半途將對這一條高鐵動車失去興趣,並沒有哪個國家能接手,一些印度大企業會以自食其力的為名接手,印度經營者最後可能為該新項目投入翻倍的借款。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日前報導稱,印度鐵路里程現階段排行世界第四,僅次於美國、中國、俄羅斯。但現階段印度高鐵動車改革過程比較嚴重落後。除開新建的孟買-艾哈邁德巴德高鐵動車外,印度還准許基本建設8條這種高鐵動車,在其中今年年初有4條早已提前准備籌備,長度超出8000公里。但印度鐵路公司的經營情況搖搖欲墜,也嚴重危害鐵路建設。

日本接了一個「爛攤子」,對印度高鐵動車銷售市場興趣愛好急劇下降。《印度快報》前不久報導稱,應對高成本費,日本企業看起來不熱衷於此新項目。因為日本企業低參與性和投標者過高的價格而撤銷招標會等,印度第一個高鐵項目陷入絕境。日本企業並沒有參加孟買21千米地底延伸段基本建設。除此之外,本來准備由日本企業實行的11份投標書中,很多投標書價格比新項目原價格高於90%。據統計,印度對於此事表明回絕。

《朝日新聞》剖析覺得,日印都需要彼此之間幫助制約中國,而印度也早已看透日本政府部門的牌面,因此不停地增加標准,「總而言之這也是日本想在大家印度的土地上干出的事兒,誰的願望誰買單」。

8. 印度最大的塔塔集團有多牛

眾所周知,在很多的人口大國、經濟強國,都有一些招牌企業,比如說韓國的三星、日本的軟銀,中國的華為、阿里巴巴,美國的微軟、蘋果,而在國內,其實最賺錢的,並不是一些民營企業,而是部分「國字頭」的企業,比如說中國煙草、中國工商銀行、國家電網等等,而既然如此,華為、阿里等中國企業,跟印度最大的塔塔集團對比,差距有多大?

所以說,其實華為才是真正賺錢的民營企業,也因為任正非捨得花錢搞研發、自主創新、招攬人才,所以華為的發展,才變得越來越好,對此大家怎麼看?

閱讀全文

與印度接受了哪些中國企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國和中國哪個國家比較好玩 瀏覽:842
青檸義大利面怎麼做 瀏覽:33
伊朗什麼時候恢復國際交易 瀏覽:117
越南什麼時候實行民主制度 瀏覽:624
英國脫歐讀什麼書 瀏覽:922
民丹島2天一夜換多少印尼盾合適 瀏覽:857
印度做什麼行業最賺錢 瀏覽:905
包頭中國銀行離婚多久能貸款 瀏覽:746
進軍用越南語怎麼說 瀏覽:277
越南面條的面是什麼面 瀏覽:983
在英國如何學好專業課 瀏覽:489
英國本科臨時入境的簽證怎麼辦理 瀏覽:835
英國女皇背的什麼包 瀏覽:953
越南玉米每噸多少錢 瀏覽:850
印度發生過哪些大型災難 瀏覽:761
中國移動如何定退愛奇藝套餐 瀏覽:793
北京哪裡有賣義大利零度皮鞋 瀏覽:363
中國股市下行周期一般有多久 瀏覽:565
為什麼大品牌在印尼建廠 瀏覽:13
不會英語去越南工作怎麼樣 瀏覽: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