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錫金的具體地理位置
錫金位於喜馬拉雅山南坡,是印度的邦,面積7096平方公里,海拔超過1500米,人口約61萬人,居民信奉婆羅門教和佛教。錫金曾經是一個王國,1975年在印度的操縱下,錫金舉行全民投票,廢除錫金王國,加入印度,第12代國王佩登東杜南嘉流亡美國。
錫金邦東面與不丹毗鄰,西面與尼泊爾接壤,北面與中國西藏交界,南面與印度西孟加拉邦鄰接。
(1)印度錫金邦有多少人擴展閱讀:
1、人口
錫金人口為61.06萬(2011年)。主要分布於中、西及南部。民族主要包括尼泊爾移民(占人口75%)以及其他少數民族,如:菩提亞人(又稱錫金族佔16%)、雷布查族(佔13%)、藏族等等。
2、經濟
錫金邦政府財政收入大部分來自森林資源和運輸業。旅遊業及農業也很重要。礦物資源主要有銅、褐煤、鈾、黃鐵、石墨和石灰石等,其中銅和褐煤蘊藏量豐富。森林面積占該邦的總面積36%。林區內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盛產名貴葯材麝香、鹿茸、天麻和貝母等。
2. 印度東北七邦面積人口是多少
印度東北七邦面積人口是26萬平方公里。
印度東北7個邦總面積:26萬平方公里,人口:3885萬,面積比廣西大一點點,人口卻少於廣西。和印度其他地方不同,印度東北人,多數是蒙古人種,外表看起來像中國人和東南亞人。
印度的東北地區,被緬甸、中國、孟加拉團團圍住。其中,米佐拉姆邦,離印度洋只有50公里,但卻要繞道2千公里,才有入海口。從「賽哈」到最近的印度沿海城市「加格迪布」,路程1892公里,走高速居然還要53小時,平均時速只有不到40km/h。
七個邦及特里普拉邦的信息:
印度東北一共分為錫金和七個邦:偽阿魯納恰爾邦(中國領土)特里普拉邦、曼尼普爾邦、梅加拉亞邦、米佐拉姆邦、那加蘭邦、阿薩姆邦、錫金邦。
特里普拉邦總面積約為1.04萬平方千米,人口數量約為400萬左右,多信奉印度教性力派,邦首府為阿加爾塔拉。
特里普拉邦的人口主要是來自西邊孟加拉國的孟加拉人,屬於蒙古人種,這些人之所以遷移至此,主要是由於戰爭原因,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孟加拉國爭取獨立期間,大量信奉印度教的孟加拉人為了避免宗教迫害而遷移至特里普拉邦。
3. 印度吞並錫金國後,錫金百姓生活怎麼樣
19世紀五六十年代,西方各資本主義國家為得到快速發展,開始四處發動戰爭,侵略他國,掠奪資源。錫金作為一個小國,加上人口稀少,軍事力量薄弱,自然也沒有逃過英國殖民炮火無情的轟擊,在一陣硝煙炮火過後,於1890年被英國殖民主義者轟開國門,淪陷成為英國的保護國。
1947年,英國結束了對錫金的殖民統治,本想經過多年的殖民壓迫,錫金終於要恢復自由身,卻萬萬沒想到,就在英國殖民者前腳剛走,印度又來了。
尤其是巴基斯坦人和中國人被嚴禁進入錫金。這個地區整個成為禁地,被嚴密的看管起來。很難跟外國有任何的接觸,感覺就像被集體判了無期徒刑。
雖然錫金已經被印度吞並達45年之久,但錫金邦從未發生過民眾為獨立而爆發的運動,很顯然大部分民眾從心裡已經認同印度了。
實質上,錫金的土著居民現在已經不多了,都被尼泊爾移民和印度人所替代,也有一些人選擇離開錫金,年輕一代早已不知錫金的歷史與王室。說不定過不了多久,曾經的錫金王國也會漸漸被人們所遺忘。
4. 錫金現在真實現狀:被嚴密封鎖,街頭是甘地像,到處是印度人
從世界歷史來看,小國的命運總是非常可憐的,尤其是被吞並的小國更加可憐。而二戰後我國周邊唯一被吞並的小國,就是錫金,這個國家從一個 *** 國成了印度的一個邦。現在吞並完已經是40多年過去了,那麼現在的錫金邦到底過得如何?真實的現狀是什麼呢?
整個邦被全面封鎖,街頭是甘地像,到處是印度人,逐步被同化,錫金王國被遺忘。1975年,我國幾千年的藩屬錫金王國成為印度的第22個邦,現在43年過去了,現在的錫金真實現狀是什麼呢?主要有以下幾個關鍵詞。
第一,被嚴密封鎖。
印度將錫金吞並後,內心也是很心虛,而且害怕錫金會造反,於是錫金成為印度最敏感的神經。從1975年開始,面積7000多平方公里,人口60萬的錫金邦被印度全面封鎖,嚴格控制起來。
除了印度人可以進入錫金邦外,對於外國人都需要經過嚴密的申請,還有內政部的審查,才能進入,而且數量十分有限。尤其是對於巴基斯坦人和中國人,印度是嚴禁進入錫金。這個地區整個成為禁地,被嚴密的看管起來。很難跟外國有任何的接觸,感覺就像被集體判了無期徒刑。
第二,到處是甘地像。
印度吞並錫金後,開始對錫金進行全面的同化。在文化上,錫金現在到處是甘地像,表達對甘地的崇拜。而且在教育上,印度對錫金進行洗腦,以樹立錫金對印度的認同感。現在40多年過去了,錫金的年輕一代,基本上不知道錫金王國是怎麼回事了,而且對於印度的認同在提升,對甘地也是非常的崇拜。
第三,到處是印度人。
從1975年開始,印度有組織的向錫金移民,遷移大量的印度人過去,到現在據數據顯示,在錫金的印度人已經超過錫金本地人了,整個錫金人成了少數民族,民族結構都改變了。這也是印度希望的,改變民族結構,才能維護錫金的穩定,使得錫金沒有辦法再鬧事了。而印度有的是人口,再這么下去,錫金本地人更少了。
第四,自殺率第一,失業率第一。
印度占據錫金後,開始大力發展錫金的經濟,以抵消反抗情緒。每年印度 *** 給予錫金補貼,但是因為拔苗助長,使得錫金社會問題非常突出,如自殺率畸高,錫金自殺率是印度的4倍。而且失業率高企,整個錫金15%的人失業,也是印度最高的。而本地的錫金人,因為文化宗教的壓制,過得是非常的壓抑和無助,也是非常可憐。
第五,錫金王國被遺忘。
隨著老一輩的錫金人的死去,加上印度同化的深入,現在能夠想的起來錫金王國的人已經是很少了。而且錫金王國這個詞在錫金那是敏感詞,不能隨意說的,所以,整個錫金王國逐步被遺忘。錫金王國的國王納姆加爾,更是沒幾個記得起來。再過幾十年,這些老人都去世後,更是沒人能夠想起來當年自己是錫金王國了。
5. 當年印度為何吞並錫金,吞並錫金時,國際社會為何不出面干涉
錫金,原名哲孟雄,很早以前就是我國的藩屬國,後來被英國人佔領,成為英屬印度殖民地屬地, 國土面積大概為7000多平方公里,自建國起,有300多年的獨立王國 歷史 。
然而, 1975年,常以南亞大國自詡的印度對錫金悍然出兵, 罷黜錫金國王,最後成功吞並錫金,並將其納入自己屬下,名為錫金邦,就這樣,一個主權國家從世界地圖上徹底消失。
印度號稱有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還擁有10多億人,而錫金不過是個擁有60萬人且國土面積狹小的國家, 留著錫金還可以當做自己的戰略緩沖地帶, 然而印度拿下錫金就意味著已經將自己的戰略前沿要地暴露在他人面前,況且這樣做,還可能引火自焚,引起國際 社會 的不滿。
那麼印度為何要冒著違背人道主義且可能被國際制裁的風險,作出吞並一個主權國家這般冒天下大不違的事情呢?
1888年,英國通過隆吐山戰役,逼迫腐朽無能的清政府於1890年與其簽訂了不平等的 《中印藏條約》 ,通過此條約,英國徹底控制錫金。
隨後英國東印度公司委任約翰·懷特進駐錫金並為錫金政務官,剛上任的懷特對錫金的地理地貌和土地開發情況進行了一個全面的勘探, 緊接著便引來大量尼泊爾人移民進入錫金, 目的就是讓這些尼泊爾人開墾荒地,為自己種植糧食。
這些殖民者只顧自己的利益,從來不管別人的死活, 英國往錫金引進大量的尼泊爾人唯一的好處就是促使錫金的農業確實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每年的糧食產量也增加了不少,但 社會 問題也非常嚴峻。
尼泊爾人的大量湧入,嚴重擠壓了原先生活在這里的雷布查族人和菩提亞族人的生存空間,他們才是正統的錫金人,對錫金有著高度的國家認同。
但隨後幾年時間, 尼泊爾族人迅速成為錫金的主要民族, 而雷布查族和菩提亞族卻成為了少數民族,所以導致後來的錫金人根本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
另一方面,這些從國外來的移民自然沒有建立起對錫金的深厚 情感 , 只要誰能提供給自己更好的生活就選擇向誰靠攏, 後來也就給了印度吞並錫金可乘之機,這點我們後面會具體講到。
1918年,英國人將內務政權還給錫金國王 塔希·納姆加, 但外交及其他方面還是由英國人代為管理,但至少國王可以對自己的臣民行使一定的權利,所以納姆加對錫金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經濟得到一定改善。
這里提及一下印度,印度早在18世紀就成了英屬殖民地,二戰期間,印度聖雄甘地帶領著印度人解放了思想,開始萌發獨立意識, 二戰結束後,英國元氣大傷,對殖民地的控制能力也就減弱了, 1946年印度各地都爆發了反英運動,英國人為了迅速擺脫危機,最終便同意了印度人實行獨立自治。
按道理,同樣遭受過殖民者掠奪的印度應該對自己的鄰國錫金錶示同情,然而 剛從昔日強國英國手下獨立的印度人認為自己已經得到了霸王之氣, 所以也以老大的身份傲視整個南亞,不僅不同情錫金,反而對錫金有了非分之想。
問題就出在, 當時英國將錫金列為英屬殖民地的屬地, 這讓很多印度人認為,既然你曾經是我的屬地,那麼現在也應該成為我的一部分,曾經都是在一個大鍋里吃飯長大的,那麼現在也應當不可分離, 印度人將自己的思想凌駕在錫金之上。
印度獨立後,錫金也向英國人求情,希望夠能當家作主,但英國人不準,錫金仍舊是英國的一個自治領, 後來英國將託管錫金的權利交給了印度, 但阿三認為自己才剛剛獨立,這個時候動手吞並錫金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所以便和錫金國王簽訂了《維持現狀條約》。
按國土面積和人數來看,印度也算是南亞的一個大國,所以錫金人覺得傍上印度這個大腿,自己終於可以迎來穩定建設自己國家的時刻,然而印度並不這么想,印度高層一致認為, 為使自己將來在吞並錫金的時候讓其反抗不那麼激烈,所以現在就應該將勢力滲透入錫金,並讓錫金對自己產生依賴。
英國人走後,印度便開始用自己「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照耀整個錫金, 錫金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封建君主專制國家,後受到印度影響,越來越多的錫金人開始萌發主人意識,便要求錫金國王進行改革,迫於壓力,錫金模仿印度也成立了國大黨。
這下錫金便有了兩大敵對勢力: 一個是主張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大黨,一個是權力欲超強的錫金王室。
印度先是扶持國大黨勢力,讓其有與王室斡旋的資本,隨後選擇隔岸觀火,慫恿這兩大勢力進行斗爭, 坐等誰弱幫誰,1949年6月,印度的計劃如願得逞,錫金國內爆發內亂,處於弱勢一方的錫金國王被迫向印度求援, 尼赫魯趁這個機會派兵進駐錫金並委任拉爾成為錫金首相, 雖然首相只是輔助國王執政,但名義上,國王的大部分權利都落入到了首相手中。
印度派兵進駐錫金,並對錫金高級行政長官進行委任,不管怎麼講,錫金也是一個主權國家,按照現行國際法則,印度的行為是不合理的。
印度為促成行為合理化, 於1950年12月逼迫錫金王室與自己簽訂了《印度錫金和平條約》, 目的就是讓錫金主動承認印度在錫金的行為是合法的,這樣也就不會讓自己落下一個侵犯他國主權的罵名,錫金就這樣成為了印度的保護國,實際上印度吞並錫金之心已昭然若揭。
1968年,新上任的錫金國王為維護王室利益私自罷黜印度委任的首席行政長官並要求印度廢除此前簽訂的和平條約 ,此行為引起錫金國大黨和印度的不滿,於是反印和反王室這兩股勢力在錫金首府甘托克展開了正面對決, 印度軍隊又入境鎮壓導致大規模流血事件。
在此次暴亂中, 印度共擊斃錫金民眾大概6萬多人,還逮捕了3000多名要求擺脫印度控制, 實現獨立的激進分子。
經此一役,錫金國內的激進獨立團體幾乎全軍覆沒,這也為印度接下來吞並錫金打足了基礎,後來印度覺得錫金王室的存在對自己的進一步行動確實是種障礙,於是 1973年,印度故伎重施,派軍隊攻進錫金國王府邸,囚禁了錫金國王,強行對錫金進行軍事管制。
但印度的慾望還沒有得到滿足,於是在 1974年9月,印度通過憲法修正案,將錫金列為自己的一個聯系邦, 並決定在印度兩院為錫金增加一個議會席位。
印度這種未經事先協商,便私自將錫金納入印度邦屬的行為遭到錫金國王和民族黨的強烈反對,於是印度在 1975年又軍隊開進錫金, 這次不是囚禁錫金國王,而是將其直接罷黜,錫金國王見大勢已去,索性卷資逃往了美國。
同樣為確保自己的行為合情合理, 印度還在錫金搞了一場所謂的公投, 其實不管公投結果如何,印度對錫金的控制已是板上釘釘的事實,在此次公投中,屬外來移民的尼泊爾人「立了大功」。
國大黨的大部分成員都是尼泊爾人,其中有很多人都投了贊成票, 而原先世代生活在錫金,是錫金真正主人的雷布查族和菩提亞族卻淪為少數民族,在此次公投中影響力微不足道。
但由於雷布查族和菩提亞族人對錫金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們並不願意接受國家成為印度邦屬的事實,於是一部分首鼠兩端的錫金人便開始在自己的辦公之處立起我國的國旗, 希望加入我國,目的就是讓我國出兵幫助錫金趕走印軍。
然而,當時真正執掌錫金政權的是錫金國大黨,所以,以這些 少數民族組成的民族黨的行為根本就不能代表國家行為, 我國自然不能同意。
其次,這是錫金人在自己處於極度危險的情況下才提出的決定, 關於其忠誠度還有待考量, 如果我國貿然接受這些人的請求出兵援助錫金,那麼事情肯定會變得更加復雜化,與此同時, 我國也會面臨戰爭擴大的風險, 因此不能同意。
但事後,我國也一直不承認印度對錫金擁有主權,直到2003年才有所松動,作為鄰國這也算是仁至義盡了。
首先,印度對錫金的統治和佔領其實是循序漸進的,並不是突然出手, 比如最先印度就逼迫錫金簽訂和平條約,讓錫金承認印度在錫金的行為是合法行為, 雖然這是一種被迫行為,但在當時整個國際上看來這卻是錫金自願行為。
而且後來印度在徹底吞並錫金之前還舉行了一次公投, 按照公投的結果顯示有大部分人願意(實際由印度在其中干預)加入印度,就像後來英國脫歐一樣,其他國家想干預此事也就沒有了口實。
其次,縱觀當時的國際背景, 美蘇冷戰還尚未結束, 當時整個國際也被分為 社會 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而且誰也不含糊誰,印度又實行的是騎牆外交策略,即兩邊都討好。而美蘇為了控制印度,都在作出最大的努力。
在印度吞並錫金這件事上,美蘇兩國不可能站出來支持,因為這是違背道義的,但這兩個國家 誰也不願意站出來指責,因為不管是誰充當出頭鳥,都可能將印度推向自己的敵對面, 況且當時的聯合國幾乎都由美國控制,所以很多國家針對此事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最主要的是,美蘇兩國剛在越南戰場進行了一次角逐, 1975年越南戰爭結束,美蘇兩國剛從越戰泥潭中走了出來, 不可能馬上捲入到處理印度的事情當中,而當時我國自己的事情也沒有處理完,根本就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管理這件事情。
第三可能就是關於錫金的自身原因,錫金雖然是一個主權國家,但由於其國土面積實在過於狹小, 人微言輕,錫金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實在不足為道, 沒有人願意站出來為錫金主持公道,這也很正常。
畢竟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 所謂的人道主義和國際規則秩序,也幾乎是為弱國制定的, 就像我們現實生活當中,規則的制定者從來就不是窮人,錫金的滅亡也剛好體現了這一個道理。
「 強者恆強,弱者恆弱 」,發展才是硬道理,要想保證自己不被欺負,就得先確保自己擁有發達的肌肉, 地位和臉面都是靠實力爭取而來的, 而不是主動示弱,祈求他人憐憫得來的,這就是我國為何要突破某些國家重重阻攔,不遺餘力的發展自己的實力的根源所在。
錫金人的生活現狀並不樂觀,雖然印度每年的財政支出都會向錫金邦傾斜,但錫金人仍舊很難建起對印度的認同感, 一方面是因為抵抗情緒,另一方面則是大部分錫金人信奉的是藏傳佛教, 和印度人信奉的主流宗教即印度教在教義或習俗語言方面都有很大的出入,宗教信仰不同,怎麼可能會打成一片?
國家如果沒有力量,人民的生活怎麼可能得到保障? 錫金因為自身能力太弱,被印度吞並,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就不得不聽從印度人的安排,雖然很可悲,但也很無奈,真理,永遠都在大炮射程之內。
6. 錫蘭和錫金是一個國家嗎
錫蘭和錫金,不是同一個國家。
錫蘭,是今斯里蘭卡的古稱。印度洋島國,位於北緯5度55分至9度50分,東經79度42分至81度53分之間,在南亞次大陸南端,西北隔保克海峽與印度半島相望。
錫金,曾經是一個主權國家,現在是印度的一個邦,錫金邦。位於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南坡,東面與不丹毗鄰,西面與尼泊爾接壤,北面與中國西藏交界,南面與印度西孟加拉邦鄰接。
7. 重新認識印度:神秘的地方——印度東北(含錫金)
印度有一塊地方挨著緬甸——印度東北,位置如下。
印度東北周邊有多個國家——緬甸、中國、不丹、孟加拉國、尼泊爾,有阿薩姆平原,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印度東北受到印度洋暖濕氣流影響,氣候暖熱,沒有嚴寒。冬季西伯利亞寒流被青藏高原擋住,到不了南亞。地形、氣候原因,讓這里成了人口比較密集的地方。 阿薩姆邦面積7.8萬平方公里,稍大於寧夏,人口比黑龍江多。
印度東北有7個邦—— 阿薩姆邦、那加蘭邦、曼尼普爾邦、米佐拉姆邦、特里普拉邦、梅加拉亞邦、錫金邦 。其中阿薩姆邦人口最多,3500萬人;印度東北最大城市是 瓜哈提(Guwahati) ,也譯作 古瓦哈提 ,在阿薩姆邦,人口110萬。
位於 梅加拉亞邦 的乞拉朋齊(外文:Cherrapunji)保持最大降雨量的吉尼斯世界紀錄,是地球上最濕的地方,被稱為「世界雨極」。1860年8月到1861年7月,乞拉朋齊降雨量26471毫米;1861年7月,降雨量9300毫米。
單月降雨量9300毫米是什麼概念?廣州 市區 年降雨量 約為1720毫米! 乞拉朋齊降雨量大的原因:位於印度洋暖濕氣流的迎風坡;氣流遇到高山被迫抬升,遇冷凝結降雨。
阿薩姆茶園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降雨量多,適合種植茶葉。
阿薩姆紅茶(外文:Assam Black Tea)
這座宮殿叫 Ujjayanta Palace,建於1901年。特里普拉以前有王國,作為印度的一個土邦存在。
Ujjayanta Palace 距離孟加拉國很近,位置如下
很難想像這是印度人,只是服飾像印度。
印度東北城市化水平比較低,大部分人口從事農業,另外交通比較閉塞,而且山區多。
印度東北有布拉馬普特拉河,本來是可以發展內河航運的,但是涉及到跨境問題。
布拉馬普特拉河入海口在孟加拉國;印度東北的貨物一般是先經過一段 狹窄的西里古里走廊 發到加爾各答港,再裝船出口。要是沒有西里古里走廊,印度東北就成了印度的飛地了。
很多人認為雅魯藏布江流到印度後污染了,其實雅魯藏布江在印度的河段水質比較干凈,河上有一些遊船。
錫金邦人均GDP 7000美元,首府叫 甘托克(外文:Gangtok)
甘托克是一座 旅遊 城市,比較富裕,居民購買力和新德里、成都差不多(甘托克物價比較低,牛肉15元1斤)。
錫金(Sikkim)距離西里古里走廊近,位置如下。
位於錫金、尼泊爾之間的 干城章嘉峰(外文: Kangchenjunga ) 海拔8586米,是 世界第三高峰 ,吸引了不少外國登上愛好者。
曼尼普爾邦首府——英帕爾(Imphal),人口60萬。
英帕爾的教堂
英帕爾鄉村
1944年 英帕爾戰役 是二戰期間一場有名的戰役——日軍佔領緬甸後入侵英屬印度,打了四個月,吃了敗仗,傷亡5萬多人,只好灰溜溜地撤回緬甸。從印度東北翻越喜馬拉雅山空運美國物資到中國的補給線( 駝峰航線) ,沒有被日軍切斷。
英帕爾距離雲南不遠,位置如下
如今的英帕爾機場
孟加拉國人均GDP超過印度,還是沿海地區,人口怎麼會流入內陸呢?
人口遷移,首要原因一般是經濟。 孟加拉國居民購買力不如阿薩姆邦。以達卡(孟加拉國首都)、瓜哈提(阿薩姆城市)為例。
達卡人口2000萬,是一座超大城市,對孟加拉人的吸引力大。
但是這座城市工資水平低於瓜哈提,物價水平整體上更高。 達卡居民購買力只相當於瓜哈提的60%。 達卡平均工資1900元,瓜哈提2200元。1張電影票,達卡37元,瓜哈提17元。
瓜哈提是布拉馬普特拉河畔的一座城市。
從雅魯藏布江順流而下,可以到瓜哈提。瓜哈提河水比較清澈,有跨河大橋。
這座大橋叫——Saraighat Bridge ,1958年開建,1962年開放通車。
瓜哈提的卡馬基雅寺(Kamakhya Temple),是很多印度人朝聖的地方。
雖然經濟不發達,印度東北有厲害的學校。瓜哈提有1所 世界400強大學——印度理工學院古瓦哈提分校(外文簡稱 IITG) ,排名相當於山東大學,接近北理工。
IITG(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uwahati)大學校門
印度理工學院是印度名牌大學;瓜哈提的這所印度理工雖然位置偏僻,但地位依然高,類似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在中國的地位,是很難進的學校,也是印度東北最高學府。IITG 在校生4000人,招的學生不多,院系也不多,主要是計算機、數理化等少量學科。
IITG 校園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