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印度的梵劇是怎樣的
在世界的東方,戲劇藝術的幼芽,經過恆河、印度河的哺育,在南亞次大陸這塊豐饒的土地上迅速滋長。
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插圖:少年羅摩降妖據說約在公元前8世紀,古印度人已經有了自己的戲劇,可惜沒有劇本流傳下來。像世界其他地區的戲劇一樣,古印度的梵劇產生於迎神賽會儀式。約在公元前6世紀一公元前4世紀,波斯帝國和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曾先後入侵印度的北部地區,這使古希臘的戲劇藝術對印度的影響成為可能。此時,作為奴隸制國家的印度,產生了對後世深具影響的古典宗教思想,並且在藝術上進入了「史詩時代」。在古希臘文明中,兩大史詩《伊里亞特》和《奧德賽》佔有重要的位置,而在古印度,同樣是兩部偉大史詩,不僅顯示了古代印度人傑出的智慧,而且開啟了藝術的先河,它們就是《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
在汲取史詩藝術營養的基礎上,古印度的說唱藝術漸趨繁盛,約在公元前273~前232年阿育王統治時代,一種用梵語和俗語寫成的戲劇,即梵劇開始漸趨成型,它作為宮廷中的娛樂或酬神時的活動,逐步興盛起來。
約在公元前後,印度出現了一部戲劇理論著述——《舞論》。所謂舞論,並不專指舞蹈,因為依梵語詞根Natya解釋,舞既指舞蹈,也指戲劇。在古印度,戲劇與舞蹈是不可截然劃分的,歌舞常常是戲劇中最為重要的部分。《舞論》全書共分37章,內容非常豐富,既涉及了劇場、表演,化裝、角色、舞蹈、程式動作等舞台呈現的問題,也涉及了語言修辭、詩詞格律、風格情調、結構內容等劇本創作的問題。但是《舞論》對梵劇作家的記述略顯不足,這可能說明當時的梵劇尚停留在民間表演階段,尚無專職人員擔任編劇這項工作。
羅摩衍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