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家都說印度的騷亂是莫迪日積月累造成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
因為莫迪想要通過這項法案,提前築起一道防火牆。
但是,在印度媒體的眼中,印度對穆斯林的排斥是宗教歧視。反對者說,這不僅違反了憲法和國際法,而且還使印度近2億人口的穆斯林社區邊緣化。在他們的動盪中,印度的穆斯林社區退出並迅速變成了全國騷亂。面對該法案,印度政府的解釋是解決公民身份。印度總理莫迪發推文,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天,這項修正案將減輕遭受多年迫害的人的痛苦,該法案符合印度數百年來的同化和人道主義價值觀。
② 美國三代總統布下的騙局,阿富汗戰役耗資萬億究竟在打什麼
經常都能夠在一些新聞上面看到阿富汗的一些相關的戰爭新聞,確實能夠感受到這個地方一直以來都是伴隨著戰火和紛爭,從來都沒有斷過。而且給當地的人民帶來了很大的磨難,畢竟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希望生活在一個和平的時代,而且也是希望大家都能夠體面的生活中。沒有想到在阿富汗的這個地區,他們卻是一直在經歷這樣的紛爭或者是動亂。
從表面上看的話,美國這個戰爭可能是出於復仇或者是像這樣的反恐的旗號,想著保衛國家的安全,但是在實際上其實是為了爭奪資源填補自己在中亞地區有一些戰略上面的空缺。因為阿富汗它是有著非常多的油氣資源,而且也是一個重要的通道,如果美國能夠拿下阿富汗這個地區的話,它也能夠打破中亞地區的僵局。控制阿富汗的話,就能夠控制中東的能源,也就是成為了中世界上的能源掌控者。
③ 從越南到阿富汗,蘇聯是如何被耗死的
蘇聯當然拒絕了。
此後,中國暫停了兩國國家關系談判,並宣布抵制莫斯科第22屆奧運會。
至此,阿富汗問題、柬埔寨問題以及中蘇邊境駐軍問題,成了阻礙中蘇兩國關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礙——兩國劍拔弩張的程度又上了一個台階。
阿富汗戰爭,也讓中美關系進一步靠攏。
1980年1月5日,也就是阿富汗戰爭爆發後10天左右,美國國防部長布朗訪華,與中國討論了國際形勢、戰略協調以及軍事合作等問題,目的是加強美中防務安全關系,共同對付蘇聯。
在越南戰爭中,美國傷了元氣,有了心理陰影,福特和卡特時代,美國一直在戰略收縮回血,面對蘇聯的全面進攻態勢,美國有點力不從心,這一頹勢,直到里根時代才逐漸改變。
眼下它需要和中國合作,分攤蘇聯的壓力。
在阿富汗問題上,布朗提出的策略是:設法增加蘇聯入侵的成本,以逼迫莫斯科罷手。比如,把阿富汗問題納入聯合國安理會議程,從外交上打擊蘇聯聲望;動員盟友在外交上孤立蘇聯,援助阿富汗抵抗力量,提升其入侵的經濟成本。
當年在越南戰場上,美軍就是這樣被耗死的,布朗是想以彼之道還是彼身。
布朗這一策略,與中國的「間接消耗戰略」不謀而合。
中國的想法更具體:我們將向巴基斯坦提供援助,並通過巴基斯坦向阿富汗抵抗力量提供輕武器、彈葯、棉服等物資。
1月8日,最高層一錘定音,原話是: 「對阿富汗唯一正確的方法就是援助抵抗力量,中美應該就此進行合作。但我要強調的是,此類援助不應該只是象徵性的。······我們必須用游擊戰將蘇聯長期拖在阿富汗的泥潭裡。」
此後,雙方不斷互訪磋商,逐漸達成了共識:美國負責動員自己的盟友,中國負責動員第三世界,中國幫助推進美國和巴基斯坦的軍事合作——巴基斯坦是阿富汗抵抗力量的大後方,形成以美國為主導的援阿反蘇陣營。
這個陣營包括英國、法國、西德、土耳其、埃及、沙特、阿聯酋等國家,伊朗雖然沒有加入,但以行動提供了支持。
以阿富汗戰爭為契機,中美兩國開啟了在情報、武器、後勤、戰略協作等領域的合作。
03
由於蘇聯一貫支持印度,巴基斯坦和蘇聯關系並不好,蘇聯入侵阿富汗,對巴基斯坦也構成了嚴重威脅。
另一方面,大量阿富汗難民湧入巴基斯坦,不僅加重了巴基斯坦的經濟壓力,也增加了巴基斯坦被蘇聯打擊的風險——難民中也有武裝分子,很容易成為蘇聯跨境打擊的借口。
巴基斯坦只能向中國求援,中國把美國也帶進來了。
巴基斯坦有了中國和美國的撐腰,不再畏懼蘇聯和印度。
所以,在反蘇陣營援助阿富汗抵抗力量時,巴基斯坦成了最可靠的中介。
具體分工是:美國、沙特出錢,購買武器和負擔運費,中國負責生產武器和其他軍用物資,然後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出面,將武器和物資運到巴基斯坦,交給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ISI),ISI通過200多個不同路線,將武器和物資運到阿巴邊境的100多個秘密倉庫,分配給阿富汗抵抗力量。
巴基斯坦除了負責物資轉運之外,還負擔起了對阿富汗抵抗力量的培訓工作。
出錢的,生產的,運輸和培訓的,三者形成了常態化機制。
美國將這一行動稱之為「旋風行動」。
運輸武器和物資的主要路線有兩條:一是中巴國際公路,二是走海路到巴基斯坦卡拉奇港口,CIA在巴基斯坦開了專門的賬戶,每月往裡面打運輸費。
美國援助阿富汗抵抗力量是秘密進行的,為了不留下證據,提供給阿富汗抵抗力量的武器,都是交由中國生產的——中國武器,在血統上脫胎於屬於蘇式武器,生產一些蘇式武器是分分鍾的事,在檯面上可以說是阿富汗游擊隊繳獲的。
埃及和中國情況類似,也有大量蘇式武器,美國也從埃及收購了很多。
正如CIA官員指出的那樣:「各個合作夥伴扮演著不同角色:阿富汗人在垂死掙扎,在戰斗。沙特人和美國人支付了運費。中國人提供軍火,他們提供了相當數量的武器。埃及人也提供了大量武器。」
戰爭期間,中國生產了大量地雷、AK-47步槍,RPG火箭筒、SA-7防空導彈以及多管火箭發射器。後來,還應阿富汗抵抗力量的要求,重啟了單管火箭發射器的生產線。
中國一直是阿富汗抵抗力量武器的主要來源國,當然,絕大部分都是美國和沙特掏錢買的。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啟動期,最缺錢的時候,賣軍火一舉兩得,美帝和沙特土豪也不差這點錢。我們常說兩伊戰爭期間,中國軍工發了財,其實阿富汗戰爭時期,中國也通過軍火掙錢了。具體數據不得而知,但據巴基斯坦估計,中國每年向CIA軍售額達1億美元。
中國的參與,遠不止於提供武器。
與美國合作,在中國境內建立追蹤和監聽裝置,監視蘇聯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美國出錢,在中國飼養騾子,改善阿富汗抵抗力量的運輸手段——阿富汗境內多山少路,騾子很實用;派遣軍事顧問到白瓦沙基地,為阿富汗抵抗力量提供軍事訓練,教授游擊戰,等等。
1986年,蘇軍為了擺脫戰爭泥潭,加大了對阿富汗的打擊力度。在中國的協助下,美國說服巴基斯坦轉運「毒刺」導彈進入阿富汗,對蘇軍直升機構成了極大威脅,幫助阿富汗抵抗力量扛過了最艱難的時刻。
04
80年代初,蘇聯對外有四個花錢重點區域,一是阿富汗戰場,每年約110億美元,二是以衣索比亞為主的非洲,每年約60~80億美元,三是以古巴為主的拉美國家,每年約60~80億,第四就是越南,每年20億美元左右。
由此可以看出,阿富汗戰場是最消耗蘇聯實力的地方。
相比蘇聯的消耗,反蘇陣營的投入其實很少,但卻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正是反蘇陣營為阿富汗抵抗力量源源不斷輸血,才使得阿富汗戰爭成了「蘇聯流血的傷口」,這一流就流了10年,等到血止住時,蘇聯也奄奄一息了。
1989年,戈爾巴喬夫實現了從阿富汗撤軍、從中蘇邊境撤軍,並迫使越南同意從柬埔寨撤軍,解決了妨礙中蘇關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礙。
自此,蘇聯對中國的威脅全部被瓦解,兩國實現和解。
【參考資料】
《 歷史 轉折下中國應對蘇阿戰爭的整體策略研究》
《「間接消耗戰略」:20世紀80年代中國對蘇聯安全戰略再考察》
《上世紀阿富汗戰爭武器來源探究》
《阿富汗戰爭與國際政治博弈》
④ 印巴沖突的根源是什麼
克什米爾問題——印巴沖突的由來
半個多世紀以來,印巴關系時緊時緩,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的武裝沖突幾乎從未中斷。兩國不斷交惡的原因,歸根到底是克什米爾問題。
克什米爾是「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的簡稱,位於印度、巴基斯坦、中國、阿富汗之間,面積約為19萬平方公里。克什米爾問題是「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造成的。
18世紀中葉,印度次大陸開始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二戰結束後,印度次大陸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1947年6月,英國最後一任駐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了把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的「蒙巴頓方案」。
根據「蒙巴頓方案」的規定,印度教徒居多數的地區劃歸印度,穆斯林佔多數的地區歸屬巴基斯坦。但對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卻規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決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獨立。當時,克什米爾地區77%的人口為穆斯林,他們傾向加入巴基斯坦; 克什米爾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願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後又傾向加入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
印、巴分治後不久,雙方為爭奪克什米爾主權於1947年10月在克什米爾地區發生大規模武裝沖突,即第一次印巴戰爭。1947年12月,印度將克什米爾問題提交聯合國安梁段理會。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聯合國印巴委員會先後通過關於克什米爾停火和公民投票的決議,印巴均表示接受。1949年1月雙方正式停火,7月劃定了停火線。克什米爾分為印控區和巴控區,印巴分別在各自控制區內建立了地方政府。
2004年1月7日,在印控克什米爾的查謨市西北30公里靠近印巴實際控制線的傑納布河上,民間團體「印度青年之聲」的一名成員在向河中投放裝有糖果的盒子,希望這個盒子能漂到下游的巴基斯坦,把他們支持印巴對話和解的美好願望帶給巴基斯坦人民。
1953年8月,印巴兩國總理會談後發表聯合公報宣布,克什米爾爭端應通過克什米爾公民投票來解決。然而,1965年6月,印巴圍繞克什米爾問題爆發第二次戰爭。1971年12月,在因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而爆發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印度又佔了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部分土地。
1972年7月,印巴簽署了《西姆拉協定》,雙方同意在克什米爾地區尊重1971年雙方停火後形成的實際控制線。
為了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印巴兩國領導人和部長級官員數次舉行會談,但一直沒能達成協議。1989年後,雙方在克什米爾橡盯譽地區不斷發生交火,兩國均蒙受巨大損失。
2003年11月23日,巴基斯坦總理賈邁利宣布,巴軍隊將從穆斯林的重要節日開齋節(26日)開始,在克什米爾印巴實際控制線的巴方一側實現單方面停火。24日,印度對這一建議表示歡迎,則褲並於25日作出了積極回應。兩國軍方25日經磋商決定,自當天午夜起在克什米爾「國際邊境」、「實際控制線」和「錫亞琴實際接觸線」(印方稱為「實際地面位置線」)一帶實現停火。雙方同時表示,希望停火永久持續下去。>>
2005年4月7日,載滿乘客的公交車分別從克什米爾的印控區和巴控區雙向對開,這是近60年來印巴克什米爾地區之間的首次通車,開啟了印巴和平進程的新篇章。
2005年10月29日上午至10月30日凌晨,經過長時間的談判,巴印雙方在伊斯蘭堡達成協議,同意暫時開放克什米爾實控線5個檢查站,以允許兩邊的居民共同展開震後救援行動。
⑤ 阿富汗貧窮落後,又沒有資源,為何大國總想征服他
有人問,阿富汗貧窮落後,又沒有資源,為什麼大國總想征服它?下面就來詳細的分析其中的原因。
當然我們必須要清楚的是,任何一場戰爭都不應該被我們所吹捧和支持,因為只要有戰爭發生的地方就會伴隨著流血,犧牲這些東西對於人類來說都是極大的毀滅和打擊。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都應該以服務人民為最高使命,而不是應該參與到這些非正義的戰爭當中去侵佔他國的領土。但是現在阿富汗的形勢如此的嚴峻,我們也只能夠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之下,盡力的去維持阿富汗的和平。希望以後能夠有更多的愛好和平的國家參與到這個愛好和平的陣營當中,為阿富汗帶去一片安寧,因為阿富汗相當於世界的心臟,所以大國都想征服它。
⑥ 阿富汗既窮又難征服,為啥大國從古至今都要反復爭奪
說到阿富汗,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戰爭和貧窮。這個即無海岸線,又無公開資源的山地內陸小國,在聯合國聯合計劃署公布的數據中,已經淪為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但是,就是這么一個物產匱乏、荒漠多山的貧瘠小國,從古到今,一直都是世界列強爭奪的目標。其中不乏蘇聯和美國這樣的近代超級大國。
而且,這些大國在爭奪阿富汗的時候,還很少取得戰爭的勝利。阿富汗因此還獲得一個「帝國墳場」的稱號。
(拿著武器的阿富汗人民)
三、隱形的豐富的地下資源。
其實,由於貧窮無力進行資源勘探,阿富汗才給人資源匱乏的表象。實際上,在這片不毛之地,並不缺礦產和油氣資源。
美國佔領阿富汗後,曾秘密派出勘探人員,發現在這片山地下面,埋著價值近萬億美元的礦石和天然氣。倘若戰爭結束,阿富汗取得獨立,有足夠的國力開采,那麼它將從不毛之地的貧窮小國,變成全球最富有的國家之一。
正是因為如此,那些大國們才會反復爭奪,希望把阿富汗據為己有,獨吞阿富汗地下的這些豐富礦藏。
⑦ 吞並尼泊爾必敗無疑,為何印度沒能夠吞並尼泊爾
從地圖上看,印度幾乎是三麵包圍著尼泊爾,但是尼泊爾卻遲遲沒有被印度吞並,這其中不僅有歷史文化和地理方面的原因,也有目前的國際形勢上面的原因。
所以印度想要想吞並錫金那樣容易是不可能的,很可能被撐死,而1975年印度之所以輕而易舉的吞並錫金,主要是因為錫金不是聯合國成員國,更有在美蘇冷戰的世界局勢下,兩個超級大國都想要拉攏印度,才讓印度撿了大便宜。今天時局可不是那個時候了,也沒有便宜可撿了,印度膽敢吞並主權國家尼泊爾必然會遭到聯合國以及世界大國的干涉。